(共25张PPT)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唯物史观:立足唯物史观,知道张骞出使西域的基本史实
时空观念:立足时空观念,记忆陆上丝绸之路的路线,了解海上丝绸之路;
史料证实:通过材料阅速,分析丝绸之路开通的意义,提升学生史料分析能力。
历史解释:记忆西域都护设立的史实
家国情怀:我国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大力推进“一带一路”建设,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主动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的共同体。
核心素养目标
导入新课
“风声鹤唳” “草木皆兵” “投鞭断流” “东山再起”这些成语,其典故都与淝水之战有关。在这一战役中,号称百万大军的前秦军队是如何被东晋的八万守军打败的呢?十六国北朝时期,北方各族之间既有斗争又有交融。这些看似矛盾的现象,是否蕴含着某些必然性?
一.淝水之战
1.背景:
(1)4世纪后期,氐族苻氏建立的前秦逐渐强盛,并统一了黄河流域。
(2)强大后的前秦,与南方的东晋形成对峙的局面。
(3)苻坚企图统一中国。
2.概况
时间
地点
交战原因
对战双方
经过 (成语)
结 果
战争特点
影响
淝水之战
前秦统一黄河流域
383年
前秦(87万)vs东晋(8万)
投鞭断流 草木皆兵
风声鹤唳 东山再起
以少胜多
东晋胜利
淝水
前秦企图灭亡东晋统一全国
前秦政权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割据状态。
合作探究:拥有87万兵力的前秦却败于只有仅8万兵力的东晋,导致前秦失败的原因有哪些?(请从民心、战术、领导人等多方面分析)
前秦
东晋
① 强征士兵,拼凑军队,军心不齐。
②苻坚骄傲轻敌,指挥失误。
③战线过长,士兵疲于应战。
①虽然兵少,但都是精锐。
②内部团结,士气高涨。
③采取正确的战略战术,指挥得当
3.失败原因
史料链接
370年车骑十六万灭前燕
371年步骑七万灭仇池
373年五万攻取梁、益二州
374年五万甲士平定叛乱
376年三十万大军灭代国
378年十七万人攻取襄阳
383年战争前,朝臣皆反对出兵
苻融(苻坚之弟)哭着对苻坚说出自己最大的心事:鲜卑人、羌人、羯人布满在长安附近一带,他们都是前秦的仇敌,大军一旦东下,关中会发生极大危险。
——王仲荦《魏晋南北朝史》
出师前,苻坚自恃兵多势强,号称自己的百万大军,“投鞭于江,足断其流”
征战频繁,国力削弱,人民厌战
民族关系复杂,军心不齐
苻坚骄傲轻敌
4.影响
383年形势图
385年形势图
(1)、前秦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了分裂和混战的状态;
(2)、东晋获得了安定的环境,为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淝水之战后)前秦这个由赛克般的政权,瞬间瓦解。
——【日】川本芳昭《中华的崩溃与扩大:魏晋南北朝》
直击中考
1.(2023·山东临沂·统考中考真题)“阿坚百万南牧,倏忽长驱吾地。破强敌,在谢公处画,从容颐指。”这是宋朝抗金名臣李纲对4世纪末期一次以少胜多著名战役的描述。这次战役是( )
A.巨鹿之战 B.官渡之战 C.淝水之战 D.郾城之战
2.(2021·湖南郴州·统考中考真题)淝水之战是中国古代一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东晋以8万精兵打败了号称有百万大军的前秦。东晋获胜的根本原因是( )
A.前秦将士无心恋战,有意想输掉战争 B.经济重心逐渐南移,江南经济发展快
C.前秦士兵不习水战,晕船怕水忙逃跑 D.东晋将领指挥得当,火烧连营建奇功
C
B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淝水之战后,北方再度陷入分裂。
后来,鲜卑族拓跋部崛起,建立北魏。
公元439年,北魏再次统一北方。
北朝开始,与南朝对峙,
中国进入南北朝时期。
1.鲜卑族的兴起和发展
2.改革背景
材料一:
民族 生产 方式 生活 方式 政治 制度 文化
汉族
鲜卑族
农耕
为主
游牧
为主
定居
逐水草
而居
比较
完备
相对
落后
先进
相对
落后
鲜卑经济文化相对落后。
北魏前期官员没有俸禄,收入主要还是依靠掳掠与赏赐战利品的办法,统一北方后,战争与掠夺的机会少了,于是,官员开始公开贪污受贿,搜刮百姓。霸占农民土地,农民流离失所,激化了阶级矛盾。
在战争中往往驱使汉人为先锋,鲜卑骑兵在后面督阵并任意践踏汉人,激化了民族矛盾。
当时北方各族人民长期杂居,民族聚落已不多见。内迁的各族在生产、生活和习俗上,与汉族已无明显的区别。
阶级矛盾激化
民族矛盾激化
北方出现了民族交融的趋势
改革目的:为了缓和社会矛盾,用文治移风易俗;加强对北方地区的统治。
北魏建国至孝文帝执政前近一百年间,北魏以汉族人民为主体的各族人民起义多达八十余次。
——《魏晋南北朝农民战争史料汇编》
北魏孝文帝
拓跋宏 (鲜卑族)
●从小接受汉文化儒学教育
●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
●民族融合的推手
北魏冯太后(公元442-490年)
北魏孝文帝即位时才五岁,由祖母冯太后临朝听政。冯太后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推动了鲜卑族汉化,促进了民族交融。孝文帝受她的影响很大。冯太后去世后,他继续推行改革。
(孝文帝)雅好读书,手不释卷。五经之意,览之便讲……诗歌铭颂,任兴而作……
——《魏书·高祖纪下》
3.改革内容
平城
洛阳
洛阳为数朝之都,素来是中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此间(指平城)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
洛阳获得发展和繁荣,为进一步实行汉化改革创造了条件;促进了民族交融,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1)迁都洛阳
北魏迁都以后,洛阳再度成为北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从四面来的商人汇集在这里,交流着来自不同地方的物品,他们中很多人说着夹杂鲜卑语的汉语,穿着和汉族一样的服饰,他们一改往日不尊老,不养老的陋习,老人得到了子女的照顾。从他们身上,已经看不出鲜卑族和汉族的区别了。
“今欲断北语,一从正音”,30岁以上的鲜卑官员要逐步改说汉语,30岁以下的要立即改说汉语,故意说鲜卑语的,要罢官降爵。——《资治通鉴》
(2)说汉语
打破语言障碍,便于鲜卑族与汉族的交流学习
鲜卑人的穿衣习俗是男子穿裤褶(zhě)服,女子穿夹领小袖,多数人不会说汉话,这些都不符合中原的习俗;且新迁之民初来洛阳,不擅长农业,人心恋旧。如不及时解决这些问题,将会严重的阻碍各民族之间的交往和经济文化的发展。
(3)穿汉服、行汉礼、用汉制
胡服
短小精悍,衣袖紧窄
汉服
袖长且宽,上衣下裳
有利于鲜卑族和汉族加深认同,巩固统治
北魏冯太后死后,孝文帝不顾诸王百僚反对,坚持守孝三年……严守礼制……绝酒肉…促进孝观念在北魏的传播。
——《北魏孝文帝汉化政策》
孝文帝还废除了鲜卑族原来的政治制度,让王肃仿照南朝齐,重新制定了一套官制礼仪,修订法律,改革官职名称等。
(4)改汉姓
减少民族隔阂,缓和民族矛盾,有利于社会稳定
原有姓氏 现在姓氏
拓跋 元
原姓 现姓 原姓 现姓
丘穆陵 穆 步六孤 陆
贺兰 贺 独孤 刘
贺楼 楼 勿忸于 于
尉迟 尉 纥奚 嵇
——摘编自杜士铎主编《北魏史》
(5)联汉姻
孝文帝选择中原汉族贵族女子为妃,并分别为五个皇弟聘中原大姓女子为王妃,很多鲜卑公主也嫁给汉族高门。
把汉族地主和鲜卑贵族的利益联系在一起,壮大了北魏的统治力量。血统的交融,加速了鲜卑的汉化。
4.改革影响
材料一:南朝官员陈庆之出使北方,目睹了洛阳的风貌,感慨地说:以前以为长江以北都是落后的“异族”风气,现在才知道中原地区礼仪兴盛,人才济济,难以言传。
——《洛阳迦南记》
材料二:自西晋以后,经过两百年的战乱,洛阳已是一片瓦砾。孝文帝迁都后……经过北魏不仅成为全国的政治中心,...而且还成为当时最大的商业中心。
材料三:孝文帝的改革措施不仅有利于政权的巩固,也推动了鲜卑民族向前发展,缓和了汉族与鲜卑族的矛盾,因而也就更有力地推动了鲜卑族、其他少数民族和汉族的融合。
——张鹤泉《魏晋南北朝史:分裂与融合的时代》
野蛮的征服者总是被那些他们所征服的民族的较高文明所征服,这是一条永恒的历史规律。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促进了民族交融,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目的
改革措施
性质
意义
学习汉族先进文化,
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
迁都洛阳(494年)
说汉语;穿汉服;
用汉姓;通汉婚。
用汉制;学汉礼。
少数民族的封建化改革
自晋、宋以来,好洛阳为荒土,此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分殷阜,目所不识,口不能传。
促进了民族交融,增强了北魏实力。
5.人物评价
评价孝文帝
评价历史人物的原则:
一分为二
①北魏孝文帝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封建皇帝,是少数民族政治家和改革家;(地位)
②他进行的改革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迁都洛阳,进一步推行汉化措施,促进了民族交融,增强了北魏的实力;(正)
③但从鲜卑族拓跋部角度看,孝文帝改革使鲜卑族丧失勇武之气,是最终导致鲜卑族分裂和消亡的原因之一。(反)
一度强大的前秦强征境内各族人民当兵作战,淝水之战后很快衰亡,北方再度陷入分裂混战;
而内迁较晚的鲜卑族以文治移风易俗,促进了民族融合,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这背后的必然性是什么呢?
民族交融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潮流
民族交融:各民族间共同生活、彼此学习、共同发展、逐渐交融的过程,包括经济生活、文化语言、风俗习惯等互相影响,趋向一致。
直击中考
1.(2023·山东济南·统考中考真题)魏主下诏:“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三十已下见在朝廷之人,如语音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资治通鉴》这段记载,反映的是( )
A.汉文帝以德化民 B.汉武帝独尊儒术
C.光武帝释放奴婢 D.孝文帝改用汉语
2.(2023·黑龙江哈尔滨·中考真题)北魏孝文帝改革后,汉语成为北方主要的通用语言,各民族间思想感情日益沟通,以往的“胡”“汉”观念逐渐淡薄。由此可知,孝文帝改革( )
A.完成了国家统一 B.加强了君主专制
C.促进了民族交融 D.增强了北魏实力
D
C
3.(2023·甘肃天水·统考中考真题)魏晋南北朝时期,鲜卑族自称是黄帝后裔、匈奴自认为是夏朝后裔,他们主动学习中原文化和典章制度;汉族中也流行北方民族的短衣打扮。这反映了当时( )
A.民族交融加强B.边疆地区文教发达C.民族政权并立D.边境贸易活跃繁荣
4.(2023·江苏宿迁·统考中考真题)某班开展历史研究性学习,探寻“孝文帝迁都的缘由”。第2组同学按任务搜集了以下信息:3世纪初中国又进入一个寒冷期,《齐民要术》记载,这一时期华北地区桃树开花较之前晚10~20天;《晋书》记载的异常霜降的出现较以往更频繁,平城地区也屡受灾荒。据此判断,这一小组研究任务应是侧重追寻迁都的( )
A.政治因素 B.文化因素 C.军事因素 D.环境因素
A
D
三. 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背景:
魏晋以来,内迁的各族人民与当地汉人长期杂居,互相影响,互相学习,民族界限日益减小,形成了民族交融的高潮。
北方民族迁往中原
中原汉族迁往江南
汉人席地而坐——胡 床 胡 椅 胡 凳
胡人牛耕
胡人汉服
(1)生产生活(经济):
内迁的各族人民向汉族人民学习农业技艺,将畜牧业生产转变为农业生产。汉族人民向北方各族人民学习畜牧经验,还学习和接受他们的食物、服装、用具等。
互相学习
汉人牧马图
穿裤褶(zhe) 服的南朝乐队
汉人胡食画像砖
汉族妇女蒸馍烙饼图
(2)政治制度
十六国北朝政权的统治者,与汉族士人合作,沿袭中原地区原有的统治方式,实行君主专制制度。
北魏经典拓碑
(3)文化艺术
西晋时期,内迁各族大多使用汉语;北魏孝文帝改革后,汉语更成为北方主要的通用语言。西北民族的乐器、歌舞等也受到汉族人民的喜爱。
汉人演奏少数民族乐器图
《鲜卑人乐舞图》---鲜卑人以汉族礼仪形式的歌舞表演
北朝乐府《木兰诗》
敦煌飞天乐舞壁画
胡旋舞
(4)民族心理:
随着经济、文化的交流与融汇,思想情日益沟通,以往的“胡”“汉”观念逐渐淡薄,民族之间的隔阂与偏见逐渐减少。
(5)民族关系的特点、民族交融的影响:
民族关系的特点:
有时矛盾激化,甚至发生战争,但总体上,民族隔阂趋于消解,民族关系趋于平缓。
民族交融的影响:
材料一:他们带来的有战乱,还有北方民族的充满活力的气质与气魄。……北方草原民族文化是极富生气和极其活跃的。它为中华民族注入新的活力与生命。——苏秉琦《中国文明起源新探》
材料二:北朝的强盛来自……变替的“胡化”和“汉化”……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帝国颓势 ,并构成了……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摘自吴宗国主编《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
(1)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和精神文化;
(2)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则是几千年来的历史过程所形成的……它的主流是由许许多多分散孤立存在的民族单位,经过接触、混杂、联结和融合,同时也有分裂和消亡,形成一个你来我往、我来你去,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而又各具个性的多元统一体。
——费孝通《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
直击中考
1.(2023·广东深圳·统考中考真题)豹炙是北方少数民族的食肉习惯。在炙肉时,将整只动物放在火上烧烤,再分块分食。南北朝时,南北方社会上层的宴饮中,食用炙烤肉类现象普遍。南齐高帝曾赐给江淹鹅炙和美酒,奖励他草拟诏书有功。说明这一时期( )
A.北人大量迁往南方 B.南方社会相对稳定
C.南北方饮食基本一致 D.民族之间相互交融
13.(2023·湖北宜昌·统考中考真题)北朝后期,我国北方出现了各民族的大交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新的活力”在后世体现为( )
A.隋唐时期的繁荣与发展 B.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C.蒙古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 D.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强化
D
A
2.(2023·甘肃金昌·统考中考真题)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民族杂居相处,相互依存,相互吸收,共同创造出新的制度和文化,呈现出新的社会面貌,进而形成新的“中国”——隋唐国家。这说明,这一时期的民族交融( )
A.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
B.彻底消除了民族之间的隔阂
C.奠定了隋唐繁荣与发展的基础
D.加速了全国经济重心的南移
C
本课小结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淝水之战
措施:
北方地区的
民族交融
影响:北方再度分裂
北魏孝文帝改革
迁都洛阳、说汉话、穿汉服、改汉姓、联汉姻
表现:
意义:为多民族国家的繁荣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时间:
交战双方:
结果:
公元383年
东晋和前秦
东晋以少胜多
影响:
生活生产、文化、民族心理等
促进了民族交融,增强了北魏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