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7张PPT)
知识要点回顾
1、东晋建立时间 ,建立者 ,都城 。灭亡: 420 年。
2、东晋灭亡后,中国南方又历经哪几个朝代: ,其中疆域最大的是: ,它们都定都: ,因此统称为: 。
3、东晋南朝时,哪个地区得以进一步开发: ,开发的主要原因: 。自然环境因素: ,江南地区的开发,对后世的经济格局有什么影响: 。
317年
司马睿
建康
宋、齐、梁、陈
宋
建康(南京)
南朝
江南地区
北民南迁,带来劳动力、先进生产工具和技术
自然条件优越
为中国经济重心南移奠定基础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穿汉族服装的少数民族贵族
课程标准 通过北魏孝文帝改革,初步理解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学习目标 1、了解淝水之战和北方地区民族交融的基本史实,概述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交融的措施(唯物史观、历史解释)
2、通过学生阅读理解教材,概括归纳孝文帝的主要改革措施,初步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史料实证)
3、通过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和影响的分析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凡是符合历史发展趋势和人民愿望的改革必能起到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家国情怀)
学习目标
一、兵戈声中看交融——淝水之战
1、背景:
(1)4世纪后期,氐族苻氏建立的前秦逐渐强盛,并统一了黄河流域。
(2)强大后的前秦,疆域东濒大海,南抵汉水,西至龟兹,北达沙漠,
与南方的东晋形成对峙的局面。
一、兵戈声中看交融——淝水之战
对峙
时间
作战双方
人数对比
结果
特点
典故
影响
383年
前秦-东晋
87万 VS 8万
东晋大败前秦
◎淝水之战示意图
以少胜多
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投鞭断流、东山再起
结合课本P93内容,概括淝水之战基本信息。
一、淝水之战
巨鹿之战
官渡之战
赤壁之战
前秦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
影响:前秦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
(淝水之战后)前秦这个由各个民族各个势力组成的马赛克般的政权,瞬间瓦解。
——《中华的奔溃与扩大:魏晋南北朝》
淝水之战的影响
1、没有恰当处理好各民族间的矛盾是前秦失败的主要原因;
2、东晋战士不畏强暴、奋勇抗争的精神;将领足智多谋,指挥得当。等等
无意愿
无斗志
无认同感
战前:强征各族人民,拼凑士兵八十万。
战时:军队阵脚大乱,自相践踏,一溃而不可收拾。
战后:迅速土崩瓦解,再度陷入分裂混战局面。
苻坚拥有八十多万兵力,却不能统一江南,这究竟是为什么?
民族交融不充分
人民不支持
二、改革潮中看交融—北魏孝文帝改革
公元4世纪后期,鲜卑族拓跋部建立了北魏政权,439年,太武帝拓跋焘[tāo]统一了北方黄河流域,与南方刘宋王朝对峙,正式进入南北朝时期。
1.背景:
淝水之战后,这种纷乱持续了十余年,直到一支来自与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的少数民族现身中原,才结束纷乱……
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
4世纪后期
鲜卑族
平城(今山西大同)
439年
建立
时间:
民族:
都城:
时间:
影响:
统一
北魏的建立和统一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思考:北魏“马上得天下”,可否“马上治天下”?
民族 生产 方式 生活 方式 政治 制度 文化
汉族 以农耕 为主 定居 比较完备 先进
北魏 鲜卑族 以游牧 为主 逐水草 而居 相对落后 相对
落后
北魏前期官员没有俸禄,收入主要依靠掳掠与赏赐战利品。统一北方后,战争与掠夺的机会少了,于是,官员开始公开贪污受贿,搜刮百姓,霸占农民土地,农民流离失所,阶级矛盾尖锐,北魏的统治举步维艰。
改革,学习汉族先进文化!
知识拓展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467年-499年),南北朝时期北魏第七位皇帝。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5岁即位,公元490年亲政。孝文帝从小就由汉人冯太后抚养,自幼深受儒家思想的熏陶,更加倾向于汉化改革。为了缓和阶级矛盾,巩固统治,孝文帝登基后,在冯太后的辅佐下,进行了改革,史称"孝文帝改革"。
主要目的:巩固统治,加强对黄河流域的个控制
措施
平 城 洛 阳
政治 保守势力强大,改革阻力重重。 远离鲜卑贵族,改革阻力较小。
经济 地处偏僻,产粮有限,供应困难。 地处中原,
农业发达。
文化 鲜卑地区,文化落后。 政治文化中心,汉族文化先进。
494年
平城
洛阳
1、494年北魏迁都洛阳
贰·改革潮中看交融—北魏孝文帝改革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主要目的是:
A.学习汉族的先进制度
B.加强对黄河流域的统治
C.避免北方少数民族的进攻
D.减少变法的阻力
B
【史料实证】
02│汉化措施
民族交融日常化
《北魏帝王出御图》
北魏文官俑
【史料实证】
民族交融形象化
【史料实证】
民族交融认同化
民族交融长期化
【史料实证】
民族交融制度化和仪式化
北魏孝文帝出行仪仗图
汉族礼仪
民族交融日常化
民族交融认同化
民族交融形象化
民族交融长期化
民族交融制度化
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说汉语:
穿汉服:
改汉姓:
通汉婚:
习汉礼:
影响:
北魏孝文帝改革有什么影响?
南朝官员陈庆之出使北方,目睹了洛阳的风貌,感慨地说:以前以为长江以北都是落后的“异族”风气,现在才知道中原地区礼仪兴盛,人才济济,难以言传。
汉化措施
特点:
汉化、封建化
1.今天已经没有了鲜卑族。有人认为这是由于当年孝文帝推行汉化政策,使得鲜卑族慢慢消失,所以孝文帝的改革不值得肯定。你同意这个观点吗?说说你的理由
不同意。理由:他的改革冲破了重重阻碍,顺应了民族交融的历史潮流,改革了自己民族的旧俗,从而加速了北方汉化的进程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加快了北方民族大交融的进程,久而久之,鲜卑族就逐渐汇入了更先进的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共同体中。所以,孝文帝改革壮大了中华民族,丰富了中华文明,北魏孝文帝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改革家。
评论北魏孝文帝改革
三、胡风汉韵看交融——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1)时期: 后期,我国 出现了各民族的大交融。
(2)表现
①生产生活上,各民族相互学习。
②政治制度上,少数民族学习汉族 制度。
③思想文化上,少数民族学习汉族文化。
④社会习俗上,各民族相互借鉴吸收。
⑤民族心理上, 淡薄, 逐渐减少。
北朝
君主专制
“胡”“汉”观念
民族隔阂与偏见
北方
北魏、[西魏与东魏]、[北齐与北周](439-581)
叁·胡风汉韵大交融——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叁·胡风汉韵大交融——北方地区的民族大交融
1.表现:
甘肃嘉峪关魏晋墓砖画
魏晋墓砖画《犁地图》
北方少数民族耕作图
汉族士大夫食用烧烤
胡床
椅子
方凳
西晋洛阳贵族使用的家具
北方少数民族采桑图
北方少数民族扬场图
少数民族开始定居,从事农业生产
汉族妇女蒸馍烙饼图
汉族接受少数民族的食物、用具等
生产生活
政治制度
北魏经典拓碑
十六国北朝政权的统治者,与汉族士人合作,沿袭中原地区原有的统治方式, 实行君主专制制度。
叁·胡风汉韵大交融——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思想文化
北朝乐府《木兰诗》
《敕勒歌》鲜卑语译成汉语
敦煌飞天乐舞壁画
汉人演奏少数民族乐器图
胡旋舞
少数民族学习汉族文化;汉族学习少数民族乐舞
民族隔阂与民族偏见逐渐减少
当时(北魏)所谓胡人汉人,大抵以胡化汉化而不以胡种汉种为分别,即文化之关系较重而种族之关系较轻,所谓有教无类是也。
——陈寅恪
民族心理
中华民族
汉族
氐
羯
匈奴
鲜卑
羌
……
你中有我
胡人汉服
我中有你
汉人胡食
民族交融的作用
材料: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古代第一个民族大交融的高潮时期,对后来隋唐建立具有推动作用。中国历史上的各次民族交融其实就是各少数民族逐步汉化,成为新的意义上的汉人的过程。而其本身的文化只是在某些方面,一定范围内影响了原先的汉文化。民族交融使得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最终形成,这种交融才是中华民族文化产生的根源。
——《多元一体:当代中国的历史解说》
影响:
1、“胡”“汉”观念逐渐淡薄,民族隔阂和偏见逐渐减少,民族关系趋于缓和。
2、北方地区民族交往、交流与交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化,并为以后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四、立足当下看交融——民族齐心,其利断金
中华民族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各民族在交往中加深了解,在交流中取长补短,在交融中实现共赢,共同推动着中华民族的成长和进步,在这种民族力量的推动下,新时期的中华民族定会朝着更好、更强的方向发展,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谱写美好篇章!
一场战役
淝水之战-383年(胖娃娃打水仗)
一次改革
北魏孝文帝改革(都说姓服婚礼)
一种现象
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知识要点回顾
1、前秦统一北方后,为进一步统一全国,与东晋发生的战争: 。
这场战争时间: ,特点: ,结果: 。
2、前秦败退北方分裂后,再度统一北方的政权是: ,时间: ,该政权是由: 族建立。
3、为改变本民族落后习俗,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北魏统治者实行的著名改革: ,其具体汉化措施: ,
。 作用: 。
4、北魏孝文帝改革后,北方的民族交融体现在哪些方面: 。
淝水之战
383年
以少胜多
前秦战败,东晋胜利
北魏
439年
鲜卑
北魏孝文帝改革
说汉语、改汉姓、穿汉服
与汉族通婚、学汉制等
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生产生活、思想文化等
1.383年,我国发生了一场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此次战役后,前秦政权很快土崩瓦解,中国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此次战役是( )
A.巨鹿之战 B.赤壁之战
C.官渡之战 D.淝水之战
2.(历史解释)383年,前秦苻坚在民心未附之际,强征北方各族壮丁大举进攻东晋,结果稍遇挫折前秦军中各将士就迅速作鸟兽散,苻坚只得带领残兵逃回北方。这表明淝水之战前秦失败的原因是( )
A.前秦苻坚的骄傲轻敌 B.前秦内部缺乏凝聚力
C.东晋将士的众志成城 D.东晋将领的精妙谋略
3、成语故事是历史的积淀,每一个成语的背后都有一个含义深远的故事。以下成语的来历与淝水之战相关的是( )
A.纸上谈兵 B.退避三舍 C.草木皆兵 D.约法三章
D
B
C
4、中原农业发达,需要加强对此地区的控制;各族人民多次起义,为了取得汉族地主的支持,孝文帝决意迁都。这说明孝文帝迁都的目的是( )
A.学习先进的文化 B.促进洛阳的繁荣
C.巩固政权的统治 D.促进民族的交融
5、(史料实证)下表反映了北魏孝文帝改革前后北魏墓葬的变化。表中信息说明( )
A.北方经济迅速发展 B.北方结束了分裂割据的局面
C.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D.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
项目 改革前的北魏墓 改革后的北魏墓
殉葬牲畜 牛、羊、马的头骨、肢骨 猪、狗、鸡、羊等家畜的陶器模型
墓葬形制 鲜卑族梯形竖穴土坑墓 仿东汉弧边方形砖室墓
壁画装饰 狩猎、宴饮、打场、采桑等场景 儒家“孝悌”“升仙”等内容
C
D
6、(历史解释)魏晋南北朝时期被汉人使用的方凳、胡床,反映了哪一方面的民族交融( )
A.民族心理 B.生活习俗
C.饮食习惯 D.文化欣赏
7、飞天是我国石窟艺术中最富舞蹈美感的形象之一,以下飞天形象的变化反映出( B )
A.书画艺术成熟
B.北方民族交融
C.江南经济开发
D.南北政权对峙
大同云冈石窟中北魏早期的飞天舞姿雄健,具有游牧民族的审美特色
北魏迁都洛阳后开凿的龙门石窟中,飞天的服饰、舞具都有中原汉风
B
B
8、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民族在政治制度、经济文化和民族心理等方面出现了民族大交融。下列现象属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成果的是( )
A.胡乐、胡舞受到汉族人民喜爱 B.“胡”“汉”观念日益加深
C.鲜卑语成为北方的主要通用语言 D.民族矛盾彻底消除
9、(历史解释)考古学家苏秉琦指出:“五胡不是野蛮人,是牧人,他们带来的有战乱,但不只是战乱,还有北方民族的充满活力的气质与气魄。”由此可以推知,该学者意在说明( )
A.少数民族内迁带来灾难 B.文明在阵痛交融中推进
C.北方少数民族充满活力 D.少数民族文明媲美汉族
A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