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宜春市部分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西省宜春市部分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52.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12-07 13:13: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宜春市部分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
一. 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 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表是某历史兴趣小组检索的历史资料,据此推测,该小组研究的历史主题是
皇帝“昧爽临朝,日宴忘餐”还是招架不了,承认“人主以一身统御天下,不可无辅臣。”
政府的结构中,没有任何一个官员能够在军政、庶政或监察方面大权独揽。
“设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颇顽,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感之,所以稳当。”
A.设内阁 B.废丞相 C.设军机处 D.密折奏事
2.汉初,大臣高起和王陵认为:“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项羽嫉贤妒能,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据此推知,刘邦实施郡国并行制
A.吸纳了楚汉战争中的经验教训 B.否定了秦朝的政治体制
C.借鉴了秦朝因孤立而亡的教训 D.确保了皇位的传承稳固
3.明朝的科举取士制度发生了一些变化。主要表现为
A.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 B.科举试卷仅从儒家的四书、五经中命题
C.首创了武举和殿试 D.在考试方法上开始实行糊名法
4.“天下聚数千举人,而拔百数人为进士;复于百数进士,而拔数十人入翰林,此其选之精也。然内政外交,治兵理财,无一能举者,则以科举之试以诗文楷法取士,学非所用、用非所学故也。”梁启超这一言论产生的影响是( )
A.废除了科举制度 B.实行了民主共和制 C.挽救了民族危机 D.推动新思想的传播
5.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果实后,开始北洋军阀的统治(1912-1928年)。这一时期中国政治斗争的焦点问题是( )
A.改良与暴力革命问题之争 B.责任内阁与总统权力之争
C.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之争 D.专制独裁与民主共和之争
6.下图所示为 1895~1918 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对华贸易总量比重(单位∶%)。据此可得出的结论是这一时期
A.欧洲各国对华贸易总额趋于下降 B.中国对外贸易形势出现逆转
C.日美两国对华贸易比重上升较快 D.中国民族工业发展日益萧条
7.1927年,天津《大公报》的一篇社论中写道:“党军去秋突出武汉,今春进陷苏浙,世人惊为意外,渐认为南北势力将有不可测之变化。”这说明
A.北洋军阀的统治被推翻
B.国民革命运动开始兴起
C.北伐实现了中国的统一
D.国共合作取得巨大成功
8.1937年国民政府对民营工商业的贷款为14.71亿元1939年增至25.78亿元。政府还从国外购得五金、化学、电气等器材,以低价供给民营厂矿,国民政府扶持民营矿业的目的是
A.纵容官僚资本的膨胀 B.弥补战时经济的不足
C.扩大对外贸易的规模 D.实现轻重工业的平衡发展
9.下图所示是毛泽东在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发表的文章,书中论述的主要思想是
A.“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
B.“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C.新民主主义革命论
D.人民民主专政理论
10.1944年,陕甘宁边区第二届参议会第二次会议通过的《陕甘宁边区土地租佃条例》中规定:“承租人应依本条例所定减租后之租额交租,不得短少,其有力能交租而故意不交者,出租人有请求政府依法追缴之权。”该规定
A.旨在保护农民的既得利益
B.有利于巩固、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C.延续了土地革命路线精神
D.表明了边区政府的合法性和公平性
11.下图是抗战时期创作的一幅题为《巩固团结、抗战到底》的宣传画。该作品重在( )
A.呼吁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B.激励全民族争取胜利的决心
C.说明中国抗战转入反攻阶段 D.肯定正面战场对抗战的贡献
12.一位国民党曾评价某件事件说:“这是中国历史上一件大事……在当时来说,象征着中国内部的团结,意味着国共两党新关系的开始。胜利与团结,正是双喜临门,不但全国人民为之欢欣鼓舞,而且全世界人士亦寄予热烈的希望,当时中国的国际地位突然为之提高了许多。”该事件是
A.第一次国共合作 B.第二次国共合作形成 C.重庆谈判 D.北平和谈
13.1949年4月,陈毅欣然写道:“旌旗南指大江边,不尽洪流涌上天。直下金陵澄六合,万方争颂换人间。”该诗描写的历史事件是
A.跃进大别山,揭开战略反攻序幕
B.淮海战役,民众支援取得胜利
C.平津战役,北平和平解放
D.渡江战役,国民党大陆统治覆灭
14.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政府依据民族特征和民族意愿,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民族识别工作,组织专家、学者深入各地对各民族的历史来源和实际情况进行了科学的考察和鉴别。据此可知,当时开展的民族识别工作( )
A.有利于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 B.推动民主政治建设的法制化
C.完善了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D.促使民族自治区开始设立
15.以下为某同学在学习中国现代史某一阶段历史时记的笔记:①经济:改革开放,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②政治:建立以宪法为核心的法律制度。③外交:……此部分不小心损毁,则应填入的内容是( )
A.“一边倒”的外交政策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全方位的多边外交 D.“一条线”外交政策
16.1980年,步鑫生接任濒临破产的浙江海盐衬衫总厂厂长,采取“联产计酬制”的做法,按照完成定额好坏对工人进行考核,实行实超实奖,实欠实赔,超产得奖不封顶,欠产扣赔不保底,使企业面貌焕然一新。他这一做法
A.为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提供了借鉴
B.引入市场化管理冲击了企业僵化的局面
C.贯彻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的精神
D.旨在建立产权清晰、权责分明的现代企业制度
二、非选择题:共 52 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代官印一曰“宝”,专称君主玺印,用玉或金;二曰“印”,是各官署、官员用印,三省、枢密院用银,六部以下用铜;三曰“记”或“朱记己”,用铜,尺寸略小于“印”,地方职司、诸军将校等使用。“寺观及士庶之家所用私记,今后并方一寸,雕木为文,不得私铸”。“文书有印,以示信防奸,给毁悉经省部,具有条制”。发送给其他机构的“行移文字”“若官文书脱误者,咨长官改正,其事理要切处皆用印”;中央重要部门的日常文书会专门委派官吏负责“对读印押”“点对印押”。
——摘编自邓小南《宋史研究诸层面》
材料二 “洪武十五年(1382年),始置文书半印勘合。”其制:“以簿册空纸之半,而编字号,用内府关防印识之,右之半在册,左半纸册付天下布政使、都指挥使司及提刑按察司。所司以册合其号,印文相同,则行之,谓之半印勘合,以防欺弊。”“凡诸司印信,铸印局专管铸造,如有刑削,则换给之。凡在外文移到京,悉送该局,辨其真伪。”明代文书行移勘合在军队和边远地区有行移勘合、军事勘合、调军勘合、出关勘合、宗藩勘合、通贡勘合、外国勘合等等。
——摘编自黄才庚《明代文书行移勘合制度》
(1)根据材料一、归纳宋代官印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分析明代文书行移勘合制度的作用。
(3)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对政务运行的认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孔子说:“士必悫(què,恭谨)而后求智能者焉,不悫而多能,譬之豺狼不可迩。”告诫人们:“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宋代司马光说:“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东汉思想家王符著《潜夫论》,广论古今,提出选拔人才一定要“不弃疏远,不轻幼贱,又参而任之”。李世民出身于关陇地主集团,但贞观年间居相位者25人,非关陇集团占18人。李世民曾说:“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者,岂借才于异代乎?”只有放宽眼界,才能得到较为理想的人才。
——摘编自韩丹、钟素芬《中国古代人才观探析》
材料二 与古代传统的人才观相比,洋务派更加倾向于在“西学”中,而不是在“经史”中寻找治世的实用知识和本领。早期维新派如冯桂芬、王韬等人,认为西方的实用技艺之学较之传统的经史之学是中国更急需的知识。维新变法失败后,康、梁等维新派人士拓宽了人才视野,如梁启超在撰成的《新民说》中,将“新民”应具备的素质概括为18种之多,诸如:国家思想、权利思想、政治能力、冒险精神、尽性主义以及公德、私德、自由、自治、自尊、尚武、合群、生利、民气等。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在建立中华民国后,明确指出,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需要的是具有民主共和精神与健全人格的新型人才,并确立了“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
——摘编自祝彦《中国近代早期思想家的人才观》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人才观体现的原则。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古代相比,近代中国人才观出现的新变化,并谈谈对当今社会的启示。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22 年,中共二大宣言指出,资本主义的发展“多半是靠掠取非洲和亚洲做大市场和大掠夺场”造成的。这种掠夺造就了帝国主义国家的资本积累。与此同时,正因为有剥削才有反抗。1938 年3月31日,在讨论抗战形势与如何继续抗战的问题上,中国共产党认为,中国抗战有利的国际形势表现在,“得到亚洲、非洲、中美、南美各被压迫民族的同情与赞助”。
20世纪60年代,非洲国家在民族主义思潮影响下走向独立。毛泽东认为,“单是非洲,就有三十几个国家独立了。1958年前,我很少见到非洲人。从1958—1964年,每年经常看到非洲朋友。非洲有一个很大的反对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风暴”。在1964年的国家预算中,将对亚洲、非洲民族国家的援助提升至4.96亿元。
20世纪八九十年代出现的非洲经济变革,让中国共产党明白非洲经济问题的根本是由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长期掠夺和剥削造成的,这一阶段西方仍然利用经济技术优势,通过操纵国际贸易组织和国际市场来继续剥削非洲国家。这一时期,中非合作的目标,由政治上共同对抗转向经济上谋求合作共赢。
——摘编自高天宜、沐涛《历史维度下中国共产党非洲观的形成与发展》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非洲观形成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简述改革开放后中国共产党非洲观转变的历史意义。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法治和德治都有各.自的功能优势与局限,且法治的优势即为德治的局限,德治的优势即为法治的局限,因此必须进行法治与德治的最佳配置,使其功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局限得到最大程度的克服。
——摘编自应飞虎《法治与德治一基于伦理学、经济学和法学的比较分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1.B
确定该小组研究的历史主题,寻找出三则资料的相同之处,从“昧爽临朝,日宴忘餐”“人主以一身统御天下,不可无辅臣”得出皇帝政务繁忙,从“政府的结构中,没有任何一个官员能够在军政、庶政或监察方面大权独揽”得出皇帝大权独揽:“设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事皆朝廷总之……。”得出行政权、监察权、司法权归六部,各部门牵制,得出没有人和机构能独揽大权,集权于皇帝。三则材料都指向废丞相,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设内阁,排除A项;军机处和密折制是清朝的,与题干无关,排除CD项。故选B项。
2.A
根据材料信息大臣高起和王陂认为刘邦之所以取胜,是因为楚汉之争的时候.刘邦“所降下者因以予之”,而项羽“嫉贤妒能,功者害....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据此推知汉初刘邦实施郡国并行制吸纳了楚汉战争中的经验教训,A项正确;“否定了”表述过于绝对,排除B项;材料不涉及秦朝孤立而亡的信息,排除C项;结合郡国并行的影响,不能说刘邦实施郡国并制确保了皇位的传承稳固,排除D项。故选A项。
3.B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隋朝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故A项排除;唐朝武则天时,首创了武举和殿试,故C项排除;宋朝时,在考试方法上开始实行糊名法,防止考官舞弊,故D项排除;明朝实行八股取士,科举试卷仅从儒家的四书、五经中命题,故B项正确。所以答案选B。
4.D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梁启超认为科举制层层选拔精选人才,但是学非所用、用非所学,所选人才缺乏实际治国能力,所以需要变革,有利于变革思想的传播,D项正确;科举制的废除在1905年,排除A项;1912年3月,《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标志着民主共和制形成,排除B项;梁启超的观点宣传了维新思想,无法直接起到挽救民族危机的作用,排除C项。故选D项。
5.D
根据材料信息“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果实后,开始北洋军阀的统治(1912-1928年)。”并结合所学可知,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前六七年间,出现了1913年讨伐袁世凯的“二次革命”和1915年讨伐袁世凯的“护国运动”,这本质上是专制独裁和民主共和之争,D项正确;此时中国政治斗争的焦点问题并非是改良与暴力革命问题之争,改良即资产阶级维新派,暴力即资产阶级革命派,排除A项;府院之争体现责任内阁与总统权力之争,并非这时期中国政治斗争的焦点问题,排除B项;此时帝国主义在中国扶持军阀作为代理人,这时期的政治斗争焦点并非是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之争,排除C项。故选D项。
6.C
从材料中的数据可以看出,日美两国对华贸易比重上升较快,这主要是由于欧洲列强忙于一战,暂时放松了对华的经济侵略,给日美创造了机会,故C正确;材料不能体现欧洲各国,排除A;材料不能体现贸易顺差还是逆差,排除B;此时民族工业发展迅速,排除D。
7.D
“党军去秋突出武汉,今春进陷苏浙”表明国共合作下的北伐战争取得了重大进展,故D项正确;北伐战争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但北洋政府依然存在,故A项错误;国民革命运动开始兴起是在1924年,故B项错误;北伐战争实现了中国的统一,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
8.B
题干中1937—1939年是抗日战争初期,国民政府对民营工商业贷款,以低价供给民营厂矿相关物资的目的就是要弥补战时经济的不足,故B正确;ACD项都不是其目的所在,排除。
9.B
A出自八七会议,强调掌握革命武装的重要性,排除;井冈山时期,毛泽东写下《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著作,提出“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故选B;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论,排除C;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提出人民民主专政理论,排除D。
10.B
本题考查抗日战争。材料信息“承租人”“不得短少”“依法追缴”等说明边区政府在一定程度上认可了地主的土地所有权,这有利于联合地主阶级进行抗战,B项正确;材料中的规定显然不是为了保护农民既得利益而制定的,A项错误;土地革命路线要求废除地主土地所有制,这显然与材料中的规定不符,C项错误;D项与材料主旨无关。
11.B
根据“抗战到底”可知表现了坚决抗日的决心,所以该作品重在激励全民族争取胜利的决心,而不是肯定正面战场的贡献,故选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全面抗日战争爆发伊始就已经建立,排除A;根据该作品无法推知中国抗战转入反攻阶段,排除C;材料未涉及对正面战场的肯定,D排除。
12.C
“胜利与团结,正是双喜临门”“全国人民为之欢欣鼓舞,而且全世界人士亦寄予热烈的希望,当时中国的国际地位突然为之提高了许多”可见是在抗战胜利后,人们寄希望于国共两党继续合作、和平建国,故选C。第一次国共合作以大革命失败、国共关系破裂告终,不符合题意,排除A。第二次国共合作形成是在中国面临内忧外患的形势下,不符合题意,排除B。北平和谈发生在解放战争即国共再次内战时期,不符合题意,排除D。
13.D
根据题干“1949年4月”“旌旗南指大江边,不尽洪流涌上天。直下金陵澄六合,万方争颂换人间”并结合所学可知,渡江战役后,南京国民政府在中国的统治结束,D项正确;刘邓大军,揭开战略反攻序幕是在1947年6月,排除A项;淮海战役发生于1948年11月6日至1949年1月31日,排除B项;1949年1月,傅作义率部接受改编,北平和平解放,排除C项。故选D项。
14.A
依据材料“我国政府依据民族特征和民族意愿”、“深入各地对各民族的历史来源和实际情况进行了科学的考察和鉴别”可知,新中国成立开展的民族识别工作依据民族特征和民族意愿,对各民族地区的历史来源和实际情况进行考察和鉴别,结合所学可知,这有利于维护民族团结,缓和民族矛盾,维护国家统一,A项正确;材料与民主政治建设的法制化无关,排除B项;材料涉及的是民族问题,与基层自治制度无关,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设立民族自治区,排除D项。故选A项。
15.C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新时期(中国)。根据笔记①②可以判断此历史时期为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后,我国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此时的外交政策为“全方位的多边外交政策,C项正确;“一边倒”的外交政策施行于20世纪50年代,排除A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20世纪50年代的外交成就,排除B项;“一条线”外交政策实行时间为20世纪70年代,排除D项。故选C项。
16.B
改革开放初期,步鑫生解放思想,大胆在海盐衬衫总厂进行企业改革,创品牌、闯路子,努力搞活经营,严格内部管理,打破“大锅饭”“铁饭碗”,激发了职工的积极性,B项符合题意;步鑫生采取“联产计酬制”的做法,是借鉴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做法,A项不符合题意;《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是1984年通过的,故C项不符合题意;建立产权清晰、权责分明的现代企业制度是1992年以后国企改革的目标,D项不符合题意。
17.(1)特点:等级严格;官印与私印并存;权威性强;防伪制度严密;禁止私铸。
原因: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提高政府公信力的需要;雕刻技术的发展;社会文化的进步;历代治国理政经验的积累。
(2)作用:强化了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有利于防止吏治腐败;有利于防止武将专权。
(3)认识:政务运行关乎国家命运;注重保密性和效率性;方式多样,适时调整。
18.(1)原则: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崇尚实才;唯才是举;不求全责备。(任答3点,言之成理即可)
(2)新变化:从以经史之学培养人才到向西方学习培养实用人才;政治色彩更为突出;注重人才综合素质。(言之成理即可)
启示:人才选拔标准要顺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人才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必须加强人才的教育、管理、监督。(任答1点,言之成理即可)
19.(1)历史背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到帝国主义阶段;中国半殖民半封建社会性质;日本全面侵华,民族危机不断加深;亚非拉国家的支持。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民族主义思潮盛行;民族解放运动高涨;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中国外交政策的调整。
(2)历史意义:有利于推动政治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有利于加强中国和非洲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推动构建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20.论题:礼与法、德与刑在中国古代国家治理中相辅相成。
阐述:“礼法合治”思想是古代中国在长期的实践中经过反复检验而形成的治国理念。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学派主张通过道德礼仪教化百姓,但在当时并未落到实处,相反,法家思想更能满足当时各国君主专制的愿望。在其指导下,秦灭六国,建立起古代中国第一个中央集权国家;但极端重刑主义导致社会矛盾激化,秦朝短暂而亡。西汉时期,董仲舒提“德主刑辅”,认为道德教化与刑法惩罚都是统治的手段,两者结合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这一主张被汉武帝接受。此后,魏晋时期律令儒家化、唐朝礼法结合,明清时期乡约教化与法律合流,无一不体现礼与法德与刑相结合的国家治理特征。
综上所述,法律有效实施有赖于道德支持,道德实践也离不开法律的约束,法律与道德协调发力,对规范社会行为、调节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发挥了重要作用。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