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翁亭记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醉翁亭记 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04-28 15:22:3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32张PPT。醉翁亭1.掌握文中的实词,了解文
中“也”、“而”等虚词的用法。
2.理解本文写景抒情的特点。
3.认识文中所表现的作者的
旷达情怀和美好理想。学习目标??? 欧阳修(1007-1072):
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字永叔,号醉翁、
六一居士,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
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宋仁宗庆历五年
(1045),欧阳修因上书为范仲淹等政
治改革派辨护,被贬到滁州。这篇
游记写于他到滁州上任的第二年,表现
了作者被贬后悠闲自得的旷达情怀。
 在文中标注生字词的读音。滁( )壑( )琅琊(láng )
潺(chán )辄 (zhé )霏(fēi )
暝( )晦(huì )伛偻( )
肴( )野蔌( )
觥筹( chóu )颓然( )
阴翳( )chúhèyámíngy?lǚyáosùtuígōngyì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有一个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据泉水上边的,是醉翁亭啊。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醉翁的情趣不在饮酒上,而在欣赏秀丽的山水之中啊。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 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四季的景色不同,而那快乐也是无穷无尽的。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译文:老人弯着腰,小孩由大人抱着领着,来来往往,络绎不绝,是滁州人们的出游啊。苍然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译文:脸色苍老,头发花白,醉醺醺地坐在人群中间的,是太守喝醉了。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译文:不久夕阳落到西山上,人的影子纵横散乱,这是宾客们跟从太守回去了。树林茂密成阴,上上下下一片叫声,是游人走后鸟儿欢乐起来了。醉能同其乐,醒能述其文者,太守也译文:醉了能和他们一起快乐,酒醒后能写文章表达这种快乐的,是太守啊。朗读时要注意21个“也”语气不尽相
同。“也”大致表达了以下几种语气:(l)陈述(用于描述景物)
如:环滁皆山也;琅琊也。 (2)肯定(用于介绍人名)
如:山之僧智仙也;太守自谓也。 (3)感叹(用于直抒胸臆)
如:在乎山水之间也;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朗读时,应通过上述语气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读到“也”字后面应有较长的停顿。
一般来说,可以分为两大类。
1、顺接,比如表并列、递进、承接关系
如: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朝而往,暮而归。
泉香而酒冽
2、转接,比如表转折关系。
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朗读时还要注意25个“而”字,注意其不同用法。精读分析第一段亭之得名
亭之环境环滁皆山琅琊山酿泉醉翁亭 远——近
大——小
整体——局部——个体 作亭者名之者命名之意山水之乐第二段山间朝暮山间四季日出:开——明云归:暝——晦野芳发而幽香春佳木秀而繁阴夏风霜高洁秋水落而石出者冬乐亦无穷琅琊山春时美景“野芳发而幽香”琅琊山夏时美景“佳木秀而繁阴” 琅琊山秋时美景“风霜高洁”琅琊山冬时美景“水落而石出”第四段醉归之乐
宴散人乐宴散鸟欢禽鸟乐禽鸟乐衬游人乐游人乐太守乐游人乐衬太守乐既知禽鸟之乐,又乐众人之乐;既能同醉,又能自醒。欧阳修小结:乐贯穿全文山水乐游人乐禽鸟乐太守乐与民同乐主题 本文描写了醉翁亭的秀美风光,勾勒了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图画,抒发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思想和娱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复杂感情.景情写作特色1.结构严谨巧妙贯穿全文的主线是:“乐”2.写景与抒
情相结合A 写亭子周围的景色,以“乐亦无穷”表现作者纵情山水之意. B 写滁州官民同乐图,反映 人民在和平生活中怡然自乐,显示了政治清明,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
3.文中骈散相间,节奏富于变化.5、成语源于古文,本文有几个成语,请找出来。醉翁之意不在酒比喻本意不在此而在另外的方面,也比喻别有用心。水落石出本来是写自然景色,后转用以比喻事情的真相完全暴露。觥筹交错酒器和酒筹交互错杂。形容相聚宴饮的欢乐。全文是以什么为线索的?
以“乐”为线索展开文章.山水之乐四时之乐滁人游之乐宴酣之乐禽鸟之乐山林之乐太守之乐 文章最后写太守之乐,为什么要先写禽鸟和宾客之乐?禽鸟之乐众人之乐太守之乐衬托 衬托醉能同其乐主旨:既知禽鸟之乐,又乐众人之乐;既能同醉,又能自醒。与民同乐比较阅读:
《醉翁亭记》与《岳阳楼记》相似之处:
不同之处:
作者境遇相似
写作目的相似
结构方式 表达方式
语言风格 主题表现作业
1、背诵课文。
2、将文中“若夫日出而林霏开……而乐亦无穷也”一段所写的“朝暮”、“四时”的景物特点用现代汉语加以具体描写,写成300字左右的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