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不懂就要问》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3《不懂就要问》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5.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2-06 17:18: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三年级上册 《不懂就要问》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诵、例”等13个字,认识多音字“背、圈”。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按照“阅读提示“的要求独立阅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3.了解孙中山对待学问的态度,学习他勤学好问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1、能说出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并简单表达对这件事的看法。
2.能找出有新鲜感的词句,和同学交流。
教学过程:
一、简介伟人,导入课文  
 1.(出示孙中山先生的画像)这位伟人,大家认识吗?他就是近代伟大的民主革命家孙中山先生。(简介孙中山先生生平事迹。)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介绍孙中山先生少年时候学习的故事。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吗?(课文讲谁不懂?哪儿不懂?要问谁?“不懂就要问”是谁说的?他为什么要这样说?……)
设计意图:看画像认识本课主人公,再质疑,激发学生学习新课的积极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生字学习。
背 bèi:背诵,造句:我每天早上都会背诵一段英文。
诵 sòng:朗诵,造句:她在学校活动中朗诵了一首诗歌。
例 lì:实例,造句:这个计划已经有很多成功的实例。
圈 quān:圆圈,造句:孩子们在草地上画了一个大圆圈。
段 duàn:段落,造句:这篇文章的结构很清晰,每个段落都有明确的主题。
糊 hú:模糊,造句:这个字迹已经模糊不清了。
涂 tú:涂抹,造句:他用颜料涂抹在画布上。
呆 dāi:呆滞,造句:他的眼神显得有些呆滞。
戒 jiè:戒备,造句:警察对犯罪嫌疑人进行了严格的戒备。
楚 chǔ:清楚,造句:这个问题不是很清楚,需要进一步解释。
2.教师补充资料:
私塾:在孙中山小的时候是没有学校的,想上学就要到私塾。私塾是那个时候由教师自己设立的教学处所,一般只有一个教师,采用个别教学,没有教材,也没有学习的年限。
先生:那个时候称呼老师为“先生”。先生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一切都得听老师的,学生不许多问。
3、快速朗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1)指导:故事先讲了什么,再讲了什么,最后讲了什么
(2)你能将三个部分连起来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这篇课文记叙的是孙中山小时候在私塾里读书,为了弄懂书里的意思而大胆向先生提出问题的故事。)
三、研读课文,深入探究
1.快速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中的孙中山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勤学好问)
2.仔细默读课文,思考:你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孙中山勤学好问?划出相关的词句。
3.分段详细讲解。
【第1自然段讲解】
孙中山小时候在私塾读书。那时候上课,先生念,学生跟着念,咿咿呀呀,像唱歌一样。学生读熟了,先生就让他们一个一个地背诵。至于书里的意思,先生从来不讲。
私塾是中国古代私人所设立的教学机构,是相对于官办的学校而言的。私塾的学生通常年龄较小,学习内容以识字、写字、珠算、背诵为主。《三字经》有云:“人之初,性本善。”这是人一生接受教育的起点。从周代到清代末年,人们一直沿用“三百千千”作为蒙学教材。“三百千千”是指《三字经》、《百家姓》、《千家诗》、《千字文》。这四种启蒙读物在我国有着广泛的影响,且流传至今不衰。《三字经》是一种流传广泛的古代儿童启蒙读物。它采用三言韵语的形式,将我国古代社会的历史、天文、地理、道德和民间传说等包罗进去,共一千多字,要求孩子背诵并理解其中的含义。《百家姓》是将常见的姓氏编成四字一句的韵文,方便记忆和认读,因此得名。《千家诗》是一本由宋代谢枋得在《重定千家诗》的基础上加以增选删订而成的诗歌集子。《千字文》则是用一千个汉字组成的韵文。
【第2自然段讲解】
这段文字主要描述了孙中山与他的先生之间的互动。
“一天,孙中山来到学校,照例把书放到先生面前,流利地背出昨天所学的功课。”这句话说明了孙中山在私塾中的学习情况,他能够顺利地背诵出昨天学习的内容,表现出良好的记忆力。
“先生听了,连连点头。”这句话反映了先生的满意和认可,说明孙中山的学习效果很好。
“接着,先生在孙中山的书上又圈了一段。他念一句,叫孙中山念一句。孙中山会读了,就回到座位上练习背诵。”这段描述了先生给孙中山布置了额外的阅读任务,并且通过指导他阅读和理解文章内容来帮助他提高理解能力。
“孙中山读了几遍,就背下来了。可是,书里说的是什么意思,他一点儿也不懂。”这句话说明了孙中山虽然能够快速背诵,但对于文章的含义并不完全理解。
“孙中山想,这样糊里糊涂地背,有什么用呢?”这是孙中山内心的疑问和思考,他开始意识到死记硬背并不能真正理解知识。
“于是,他壮着胆子站起来,问:‘先生,您刚才让我背的这段书是什么意思?请您给我讲讲吧!’”这句话描绘了孙中山的勇气和决心,他敢于向权威提出疑问并寻求真理。
总的来说,这段文字通过描述孙中山与先生的互动,展现了孙中山对教育的思考和对真理的追求。
【第3自然段讲解】
这段文字通过描述课堂上的情境来表达孙中山提问的突然和冲击力。
“这一问,把正在摇头晃脑高声念书的同学们吓呆了”,这句话说明了孙中山的问题突然打破了课堂的常规,让其他同学感到惊讶和困惑。
“课堂里霎时变得鸦雀无声”,这句话进一步强调了孙中山的问题带来的冲击力,使得整个课堂瞬间变得安静,没有任何声音。
这种描述方式营造了一种紧张和严肃的氛围,突出了孙中山提问的重要性,并强调了他的勇气和决心。
【第4自然段讲解】
先生拿着戒尺,走到孙中山跟前,厉声问道:“你会背了吗?”这句话通过先生的严厉和孙中山的紧张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先生作为私塾中的权威人物,他的提问代表着知识和规则的威严,而孙中山作为一个尚未成熟的孩子,他需要经过努力才能得到先生的认可和赞扬。这种对比突出了教育对于学生的要求和标准,同时也展现了学生对教育的敬畏之心。
【第5自然段讲解】
先生拿着戒尺,走到孙中山跟前,厉声问道:“你会背了吗?”这句话通过先生的严厉和孙中山的紧张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先生作为私塾中的权威人物,他的提问代表着知识和规则的威严,而孙中山作为一个尚未成熟的孩子,他需要经过努力才能得到先生的认可和赞扬。这种对比突出了教育对于学生的要求和标准,同时也展现了学生对教育的敬畏之心。
【第6自然段讲解】
先生拿着戒尺,走到孙中山跟前,厉声问道:“你会背了吗?”
这句话体现了先生的严厉和孙中山的紧张。先生作为私塾中的权威人物,他的提问代表着知识和规则的威严,而孙中山作为一个尚未成熟的孩子,他需要经过努力才能得到先生的认可和赞扬。这种对比突出了教育对于学生的要求和标准,同时也展现了学生对教育的敬畏之心。
【第7自然段讲解】
先生拿着戒尺,走到孙中山跟前,厉声问道:“你会背了吗?”
这句话体现了先生的严厉和孙中山的紧张。先生作为私塾中的权威人物,他的提问代表着知识和规则的威严,而孙中山作为一个尚未成熟的孩子,他需要经过努力才能得到先生的认可和赞扬。这种对比突出了教育对于学生的要求和标准,同时也展现了学生对教育的敬畏之心。
【第8自然段讲解】
后来,有个同学问孙中山:“你向先生提出问题,不怕挨打吗?”这句话体现了这个同学的关心和好奇。他可能对孙中山敢于挑战权威的行为感到不解或担忧,因此向他提出了这个问题。
然而,孙中山的回答却展现了他的勇气和决心:“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不是道人来引笑,周情孔思正追寻。”孙中山认为,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他会坚持不懈地努力,即使会遇到困难和挫折,也不会退缩或放弃。这种精神鼓舞着他在今后的革命事业中不断奋斗,为中国的独立和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第9自然段讲解】
孙中山笑了笑,说:“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为了弄清楚道理,就是挨打也值得。”这句话体现了孙中山对学习的态度和追求。他认为,在学习中遇到不懂的问题是很正常的,只有通过不断提问和探索,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
同时,他也强调了学习中的实践和体验的重要性。他认为,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尝试和探索,才能真正掌握知识和技能,并且从中获得乐趣和成就感。这种学习和实践的态度是值得我们借鉴和发扬的。
五、课后作业与延伸
1.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回家后用自己的话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并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应用。
2. 延伸阅读:推荐一些相关的阅读材料,让学生了解更多关于提问的知识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