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综合复习题
一、选择题
1.(2023上·辽宁锦州·七年级统考期末)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的建立者( )
A.汤 B.启 C.纣 D.禹
2.(2023上·辽宁丹东·七年级统考期末)年代尺有助于历史记忆。下面是某一学生在学习七年级历史时制作的年代尺,其中①处应该填写的内容是( )
A.西周建立 B.夏朝建立 C.东周建立 D.商朝建立
3.(2023上·辽宁沈阳·七年级统考期末)“大禹建夏属第一,华夏从此奴隶制。王位传给儿子启,禅让从此变世袭。”由此歌谣获得的信息应包括( )
①夏朝是第一个奴隶制王朝 ②夏朝是封建社会 ③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②③
4.(2023上·辽宁阜新·七年级阜新实验中学校考期末)与下面示意图①处相关的史实是( )
夏朝 → 商朝 → ① → 东周
A.大禹治水 B.盘庚迁殷 C.武王伐纣 D.长平之战
5.(2023上·辽宁沈阳·七年级统考期末)利簋是迄今所见最早的西周青铜器,因其铭文中有武王征商字样,又被称为“武王征商簋”下列与此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商汤灭夏 B.武王伐纣 C.炎黄联盟 D.商鞅变法
6.(2023上·辽宁沈阳·七年级统考期末)下图是西周政治制度示意图,人物身份自上而下对应正确的是( )
A.周王—士—卿大夫—诸侯 B.国王—诸侯—卿大夫—士
C.诸侯—国王—卿大夫—士 D.诸侯—卿大夫—士—周王
7.(2022上·辽宁大连·七年级统考期末)西周末年,昏庸的幽王上演了一场“烽火戏诸侯”的闹剧。诸侯率兵前往护卫周王遵守的制度是( )
A.分封制 B.禅让制 C.世袭制 D.奴隶制
8.(2023上·辽宁锦州·七年级统考期末)夏、商、西周时期是中国王朝产生和发展的重要阶段,创造了灿烂的文明,当时高度发达的文明体现在( )
A.石器 B.陶器 C.青铜器 D.瓷器
9.(2023上·辽宁沈阳·七年级统考期末)中国古代青铜器制作精美、种类繁多,在世界青铜器中享有极高的声誉。下图出土于二里头遗址的青铜器爵和斝,其主要用途是( )
A.酒器 B.礼器 C.炊具 D.兵器
10.(2023上·辽宁丹东·七年级统考期末)按照西周的规定,周天子可以享用九鼎,诸侯只可用七鼎。但春秋时,郑庄公却享用九鼎,以后一些诸侯竞相效仿。这种情况反映出春秋时期( )
A.废除井田 B.诸侯争霸 C.王室衰微 D.国人暴动
11.(2023上·辽宁沈阳·七年级校考期末)《诗经·卫风·木瓜》:“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据考证,该诗为赞美齐桓公帮助卫国人大败狄人(北方游牧民族)而作,印证了齐桓公“尊王攘夷”的政治策略。上述材料发生在哪一历史时期( )
A.战国时期 B.秦汉时期 C.春秋时期 D.三国时期
12.(2023上·辽宁盘锦·七年级统考期末)春秋时代,社会风雷激荡,烽烟四起,战火连天。春秋霸主串联起了整个春秋时代。下列不属于春秋时期中原霸主的是( )
A.周平王 B.齐桓公 C.晋文公 D.楚庄王
13.(2022上·辽宁朝阳·七年级统考期末)春秋战国时期,新旧制度更替,社会大变革,其根本原因是( )
A.战争频繁 B.诸侯争霸
C.百家争鸣 D.铁器、牛耕的使用和推广
14.(2023上·辽宁葫芦岛·七年级统考期末)下图是小明同学在学习“战国七雄”时制作的各国位置简图。其中秦国的位置应是( )
A.A B.B C.C D.D
15.(2023上·辽宁葫芦岛·七年级统考期末)“七雄戈戟乱如麻,四海无人得坐家”,这是唐朝诗人胡曾的《流沙》中的诗句,反映了战国时期战事连绵,干戈不息。下列战役发生在这一时期的是( )
A.牧野之战 B.涿鹿之战 C.阪泉之战 D.长平之战
16.(2023上·辽宁沈阳·七年级统考期末)如表反映的是战国时期部分战争的基本信息。根据表格,可以看出战国时期的战争( )
战争 魏攻秦河西之战 魏灭中山之战 秦收复河西之战
时间 公元前419~前408年 公元前408~前406年 公元前366年~前330年
A.参战兵力多 B.持续时间长
C.交战区域广 D.武器更先进
17.(2023上·辽宁沈阳·七年级校考期末)战国兼并战争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带来巨大损失,给社会经济带来巨大破坏。但也促进政治改革、国家统一和民族交融,也有利于思想上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上述材料主要反映的是( )
A.战国兼并战争的背景 B.战国兼并战争的规模
C.战国兼并战争的特点 D.战国兼并战争的影响
18.(2023上·辽宁铁岭·七年级校考期末)都江堰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下列关于都江堰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修建于隋唐时期 ②由李冰主持建造
③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 ④至今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19.(2023上·辽宁葫芦岛·七年级统考期末)顺应时势,从富国强兵的需要出发,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秦国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下列措施中,对于提高军队战斗力起主要作用的是( )
A.确立县制 B.严明法度 C.鼓励耕织 D.奖励军功
20.(2023上·辽宁沈阳·七年级统考期末)孔子招收学生不受贵贱、贫富、老幼等条件限制,很多学生出身于贫贱之家。由此可知孔子的思想主张是( )
A.有教无类 B.无为而治 C.以德治国 D.民贵君轻
21.(2023下·辽宁本溪·七年级统考期末)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提倡的“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为政以德”,成为中华民族的治国理念和处世之道。他是( )
A.老子 B.孔子 C.孟子 D.韩非
22.(2023上·辽宁盘锦·七年级统考期末)在“百家争鸣”的春秋战国时期,善于从正反两方面思考问题的思想家是( )
A.老子 B.孟子 C.墨子 D.孔子
23.(2023上·辽宁锦州·七年级统考期末)战国时期学术思想领域非常活跃,形成了不同的学派,各陈其说。其中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墨子主张( )
A.为政以德 B.民贵君轻 C.以法治国 D.“兼爱”“非攻”
24.(2023上·辽宁沈阳·七年级统考期末)战国时期各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提出各种政治主张和治国方略,希望用自己的学说解决社会问题。将下列政治主张和治国方略的序号与相应学派前的字母符号连接正确的一组是( )
①主张“兼爱”“非攻”,要求人们互爱互利,反对残害生命
②主张实行“仁政”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
③认为人生应追求精神自由,要保持独立的人格
a.儒家 b.墨家 c.道家
A.①—a ②—b ③—c B.①—b ②—a ③—c
C.①—b ②—c ③—a D.①—c ②—b ③—a
二、识图题
25.(2023上·辽宁抚顺·七年级统考期末)下列图片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观察下列图片,回答问题。
(1)首先成就了春秋霸主伟业的是谁?为什么会出现诸侯争霸的局面?
(2)观察图一、图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既曾是“春秋五霸”,后又属于“战国七雄”的诸侯国有哪几个?
(3)图三展示的内容和哪一重大历史事件有关?
(4)图四内容展示了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文化领域出现了怎样的活跃局面?
(5)通过以上问题的回答,请你概括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三、综合题
26.(2023上·辽宁丹东·七年级统考期末)历史是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了解历史的途径有很多。
【遗址中的历史】
(1)图1北京人遗址挖掘出大量石器和化石,这些石器证明北京人处于什么石器时代?这些古化石能反映出北京人从事哪些活动?(举一例)图2遗址的挖掘,有利于我们研究哪个朝代的历史?
【传说中的历史】
我国古代流传着许多有关人类起源的神话和传说,如“盘古开天”“女娲造人”“后羿射日”“夸父追日”等,也有关于早期社会的很多传说,其中,炎帝、黄帝是最为著名的传说人物。
——摘自部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2)传说中炎帝、黄帝有很多发明,你认为这些发明创造反映了当时人们生活的哪些变化?为什么炎帝、黄帝被尊称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
【文物中的历史】
(3)结合自己所学知识说说图3文物所蕴含的历史信息。(说出两条即可)
【历史就在我们身边】
(4)了解历史的途径有很多,作为中学生,我们除了历史课本、历史课堂,还可以通过哪些途径和方法来学习历史知识(试举两例)?
27.(2023上·辽宁铁岭·七年级校考期末)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鼓励农民开垦荒地,努力种田和织布的,可以免除徭役和赋税。弃农经商或因懒惰而贫穷的人,连同家属罚作奴婢,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奖励打仗有功的人,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编订户口,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相互监督,一家犯法,邻里如不告发,则十家连坐。
(1)这是谁进行的改革?哪位国君支持他变法?
(2)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材料中的四项改革内容,限20字以内。
(3)根据材料二中画横线的句子,写出这次变法的特点。
(4)这次变法取得了那些成效?
28.(2023上·辽宁沈阳·七年级统考期末)某校七年级(1)班同学以“春秋战国的社会变化”为主题展开探究活动,请你参与。
【政治形势】
材料一
(1)该图反映出春秋时期怎样的政治状况?春秋时期的这一政治状况产生了怎样的积极影响?
【思想交锋】
材料二 春秋战国时代,中国思想和文化经历了一次伟大的“突破”。一批又一批思想家先后涌现并成为中国思想的象征或代表,他们纷纷立说,成一家之言,使中国历史第一次享受了思想自由和争鸣的蜜果,奠定了中国古代传统思想的基因。
——摘编自《从文明起源到现代化·中国历史25讲》
(2)材料二中“伟大的‘突破’”指的是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文化领域的哪一局面?根据材料二,指出这次“伟大的‘突破’”产生的影响。
【古圣先贤】
材料三 他生活在春秋晚期,30岁左右便收徒讲学,前后从事教育40多年。相传他有弟子3000人,其中出名的有72人。他有关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的许多言论,成为后世传颂的格言。他提倡“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主张以“为政以德”。
——摘编自《历史上的那些名人》
(3)材料三中的“他”是哪一学派的代表人物?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他”在教育方面的思想主张。
29.(2023上·辽宁丹东·七年级统考期末)春秋战国时期,政治、经济和思想领域发生了重大变革。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春秋时期社会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尤其是春秋后期,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并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在农业发展的同时,手工业的生产规模不断扩大,青铜业、冶铁业等都有发展。随着产品的增加,商业活动逐渐活跃,很多城市出现了商品交换市场,金属货币被更多地使用。
——摘编自部编教材七年级上册
材料二: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
——《史记·周本纪》
材料三:战国时期,新兴的地主阶级势力增强,为适应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各诸侯国统治者实行变法改革,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以求富国强兵。
——摘编自部编教材七年级上册
材料四:战国时期,旧的社会制度进一步瓦解,新的社会制度逐步确立。此时的学术思想领域非常活跃,形成了不同的学派,各陈其说。
——摘编自部编教材七年级上册
(1)据材料一指出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
(2)材料二中“周室衰微”,国家处于什么状态?成为这一时期第一个霸主的是谁?
(3)阅读材料三,在各国的变法中,谁的变法最成功?他是怎样推行改革的?分析此次变法的影响。
(4)材料四中“形成了不同学派,各陈其说”的繁荣局面,历史上称为什么?为什么说这个局面促进了思想文化的繁荣?
(5)试据以上信息概括春秋战国的时代特征。
30.(2023上·辽宁鞍山·七年级统考期末)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应该树立文化自信的意识,弘扬中华文化,抵制外来文化的入侵。
材料一:“上中下,人口手,弓车舟,坐立走,中国人写中国字,有中国心有中国情……”
——歌曲《中国字》
(1)材料一中我国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中国字”是什么?
材料二:如下图
(2)请写出材料二中图示的名称。
材料三:“六字炳千秋,十四县民命食天,尽是此公赐予;万流归一汇,八百里青城沃野,都从太守得来。”
——四川某地二王庙的大殿上的对联
(3)回答材料三中的“此公”主持修建的防洪灌溉工程的名称及起到的作用?
材料四: 战国时期,旧的社会制度进一步崩溃,新的社会制度逐步确立。此时的学术思想领域非常活跃,形成了不同的学派……他们提出各种政治主张和治国方略,希望用自己的学说解决社会问题。
——摘编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4)结合所学列举出材料四中的三个“学派”及其代表人物各一人。
(5)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大动荡、大变革、大发展的时期。请结合所学知识并围绕上述三个方面各举一件史实对该观点加以证明。
参考答案:
1.D
【详解】根据题干的“夏朝的建立者”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这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D项正确;汤是商朝的建立者,排除A项;启是夏朝的第二代国王,排除B项;纣是商朝的最后一位国王,排除C项。故选D项。
2.B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定都阳城,故①初是夏朝的建立,B项正确;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建立西周,排除A项;公元前770年平王东迁洛邑,东周建立,排除C项;约公元前1600年汤建立商朝,排除D项;故选B项。
3.C
【详解】根据题干可知,“大禹建夏属第一,华夏从此奴隶制”指的是禹建立夏朝,夏朝是第一个奴隶制王朝;“王位传给儿子启,禅让从此变世袭。”指的是禹死后,启继承父位,从此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①③符合题意,C项正确;夏朝是奴隶制王朝,不是封建社会,②说法错误,排除ABD项。故选C项。
4.C
【详解】根据题干图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早期国家有夏商周,夏朝最后一个君主夏桀暴虐,汤灭夏后建立了商朝,大约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姬发带领周与各诸侯联军起兵讨伐商王帝辛(纣),在牧野大败商军,建立周朝,史称西周,因此①处应是武王伐纣,C项正确;大禹治水是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故事,排除A项;盘庚迁殷是发生在商朝中后期的一次历史事件,排除B项;长平之战,战国时期秦国与赵国之间的战争,发生在东周后期,排除D项。故选C项。
5.B
【详解】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率军在牧野大战中打败商军,商朝灭亡,周朝建立,周朝定都镐京,历史上称为西周。故“利簋”可以用来印证武王伐纣,B项正确;商汤灭夏与武王伐纣无关,排除A项;阪泉之战中黄帝打败炎帝,两部落联合,形成了炎黄联盟,排除C项;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秦国的变法,排除D项。故选B项。
6.B
【详解】据所学可知,西周分封制下形成了等级森严的统治秩序,即“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B项正确;ACD项顺序错误,排除ACD项。故选B项。
7.A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诸侯有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的义务。材料反映的是烽火戏诸侯,诸侯率兵前往护卫指的是分封制,A项正确;“禅让制”是原始社会末期民主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排除B项;“世袭制”就是古代君王去世或逊位后,将皇帝的九五之尊转给自己的子孙的传承制度,排除C项; 奴隶制是指奴隶主拥有奴隶的制度,与题干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8.C
【详解】根据题干的“夏、商、西周时期是中国王朝产生和发展的重要阶段,创造了灿烂的文明,当时高度发达的文明体现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夏、商、西周三代被人们称为“青铜时代”,源于青铜器在商、周时期人们的社会生活中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晚商至西周我国青铜技术走向鼎盛,人们又将这一时期称为“青铜文明”。夏、商、西周时期高度发达的文明体现在青铜器方面。C项正确;石器主要出现在原始社会时期,排除A项;陶器、瓷器不属于夏、商、西周时期高度发达的文明体现,排除BD项。故选C项。
9.A
【详解】据题干“如图出土于二里头遗址的青铜器爵和斝”及所学可知,二里头遗址出土的青铜容器是中国最早的青铜容器,爵和斝的胎质都很薄,整治不精,多无花纹,或有简单的乳钉纹,反映了早期青铜器的特点,它们的主要用途是饮酒器物。爵是中国古代一种用于盛放、斟倒和加热酒的容器。斝是古代中国先民用于温酒的酒器,A项正确;青铜礼器是古代礼器的一种。西周奴隶主,制定出整套礼制,规定了森严的等级差别,以维护奴隶制统治秩序。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青铜鼎是古代用青铜制成的炊具,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青铜兵器是一种由狩猎工具发展而来的战斗用械,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A项。
10.C
【详解】由材料“按照西周的规定,周天子可以享用九鼎,诸侯只可用七鼎。但春秋时,郑庄公却享用九鼎,以后一些诸侯竞相效仿。”并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时期的社会处于动荡状态,西周的各种制度在春秋时期逐渐遭到破坏,周平王东迁后,周王室的统治力大减,王室衰微,周王虽然在名义上仍是天下的“共主”,但已无力控制诸侯,诸侯国势力崛起,不再听从王命,各自为政,也不再定期向天子纳贡,周王室地位下降,大的诸侯势力崛起,操控政治局面,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废除井田,排除A项;春秋时期有众多的诸侯国,由于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各诸侯国为了自身的利益,相互之间展开激烈争夺,一些大的诸侯为取得优势,以“尊王攘夷”的名义进行争战,争夺霸主的地位,与材料提供的信息不符,排除B项;公元前841年,周历王与民争利,引起“国人暴动”,历王逃亡,与材料提供的信息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11.C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改革内政,发展生产,训练军队,使齐国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大为提高,齐桓公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号令诸侯,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C项正确;ABD选项与题意不符,排除。故选C项。
12.A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额可知,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先后称霸中原的有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吴国和越过也北上争霸,周平王是天下共主,并不是春秋霸主,A项符合题意,选择A项;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是春秋时期中原霸主,不符合题意,排除BCD项。
13.D
【详解】依据课本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有很大发展,铁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新兴地主阶级的势力增强。为适应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各诸侯国统治者实行变法改革,富国强兵,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社会出现了新旧制度更替,社会进入大变革时期。由此可知,促进春秋战国时期大变革的根本原因是,铁器、牛耕的使用和推广,生产力的发展。D项正确;战争频繁、 诸侯争霸、 百家争鸣是春秋战争时期社会变革的表现,不是原因,排除ABC三项。故选D项。
14.C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战国七雄”各国位置是东南西北到中间,齐楚秦燕赵魏韩。因此C是秦国位置,C项正确;A是齐国的位置,排除A项;B是楚国的位置,排除B项;D是燕国的位置,排除D项。故选C项。
15.D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的战争规模很大,参战兵力多,交战区域广,持续时间长。中国历史上的一些著名战役,如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等都发生在这一时期。D项正确;牧野之战发生于商周时期,周武王在这场战争中打败商朝军队,灭亡了商朝,排除A项;涿鹿之战是炎黄部落与蚩尤部落之间的战争,并非发生于战国时期,排除B项;阪泉之战是黄帝部落与炎帝部落之间的战争,同样不是发生在战国时期,排除C项。故选D项。
16.B
【详解】根据材料中的战争时间,“公元前419-前408年,公元前408-前406年,公元前366年-前330年”说明战争持续时间比较长,B项正确;材料中只有战争的时间,看不出兵力多少、交战区域以及武器设备,排除ACD项。故选B项。
17.D
【详解】根据材料“战国兼并战争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带来巨大损失,给社会经济带来巨大破坏。但也促进政治改革、国家统一和民族交融,也有利于思想上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战国兼并战争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D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战国兼并战争的背景、规模、特点,排除ABC项。故选D项。
18.D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公元前256年,秦国蜀郡郡守李冰主持,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了都江堰。由渠首和灌溉网两大工程构成。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变成天府之国。2200多年来,一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②③④符合史实,D项正确;都江堰修建于战国时期,①说法错误,排除含①的ABC项。故选D项。
19.D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规定,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这大大激发了士兵的战斗热情,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D项正确;确立县制,提高了国君对地方的控制。严明法度,使人们遵纪守法。鼓励耕织,提高了人们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秦国经济的发展。由此可知,确立县制、严明法度、鼓励耕织,均与提高军队战斗力无直接联系,排除ABC项。故选D项。
20.A
【详解】根据题意孔子招收学生不受贵贱、贫富、老幼等条件限制可知,其主张有教无类,什么样的人都可以接受教育,A项正确;无为而治是道家老子的主张,排除B项;以德治国是孔子的治国主张而非教育主张,排除C项;民贵君亲是孟子的主张,排除D项。故选A项。
21.B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为政以德”。可知,叙述的是孔子的思想主张,B项正确;老子主张无为而治,排除A项;孟子主张实行仁政,排除C项;韩非是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主张以法治国,排除D项。故选B项。
22.A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认为一切事物存在对立面,对立的双方可以互相转变,A项正确;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的主张是反对一切非正义战争,主张“仁政”治国,排除B项;墨家代表人物墨子主张兼爱非攻,提倡节俭,排除C项;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核心思想是“仁”,仁者爱人,排除D项。故选A项。
23.D
【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墨子主张“兼爱”“非攻”,D项正确;为政以德是儒家创始人孔子的主张,排除A项;民贵君轻是儒家孟子的思想主张,排除B项;以法治国是法家韩非的主张,排除C项。故选D项。
24.B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战国时期各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提出各种政治主张和治国方略,其中“主张“兼爱”“非攻”,要求人们互爱互利,反对残害生命”属于墨家的学说;“仁政”、“民贵君轻”都是属于儒家的学说;追求精神自由是庄子的学说,属于道家,所以①—b墨家、 ②—a 儒家、③—c道家,B项正确;“兼爱”“非攻”属于墨家学说,不是儒家学说,排除A项;追求精神自由属于道家学说,不是儒家学说,排除C项;“仁政”属于儒家学说,排除D项。故选B项。
25.(1)春秋霸主:齐桓公。
原因: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大的诸侯国为取得对其他诸侯国的支配权,趁机争霸。(周王室地位下降,大的诸侯势力崛起。他们竞相称霸,操控政治局面,实际上取代了周天子的地位。)
(2)诸侯国:齐、秦、楚。(写出其中任意两个)
(3)历史事件:商鞅变法。
(4)活跃局面:百家争鸣。
(5)时代特征:大动荡,大变革,社会转型。
【详解】(1)春秋霸主:结合所学可知,齐桓公他选贤任能,改革齐政,使国富民强,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位霸主。
原因:结合所学可从政治上王室衰微和诸侯的崛起分析,如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大的诸侯国为取得对其他诸侯国的支配权,趁机争霸。(周王室地位下降,大的诸侯势力崛起。他们竞相称霸,操控政治局面,实际上取代了周天子的地位。)
(2)诸侯国:结合所学可知,春秋五霸是指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和楚庄王。战国七雄包括秦国、齐国、楚国、赵国、韩国、魏国和燕国。因此既曾是“春秋五霸”,后又属于“战国七雄”的诸侯国是齐、秦、楚。
(3)历史事件:根据图示“商鞅舌战群臣”结合所学可知反映的是商鞅变法。
(4)活跃局面:根据材料“诸子百家简表”结合所学可知,反映的是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家族流派之间争芳斗艳的局面。
(5)时代特征: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是大变革、封建土地制度形成、生产力发展迅速、百家争鸣。
26.(1)旧石器时代;采集、渔猎活动;夏朝的历史。
(2)生活衣食住行的变化;五六千年前,中国进入部落联盟时期。生活在黄河流域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联合在涿鹿一战中打败蚩尤部落。从此,炎帝、黄帝部落竭诚联盟,经过长期发展形成日后的华夏族,华夏族是汉族的前身,中华民族繁荣主干部分。因而黄帝和炎帝被后人尊称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
(3)司母戊鼎是商朝铸造的,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重达832.84千克。
(4)网络、参观博物馆、阅读历史书籍、考察历史遗址、采访老人等。
【详解】(1)根据所学知识,图1北京人遗址挖掘出大量石器和化石,能证明北京人处于旧石器时代。根据所学知识,这些时期能反映北京人能从事的活动:采集、渔猎活动;根据图二“二里头遗址”结合所学知识,二里头遗址是夏王朝后期的一座都城遗址,故图2遗址的挖掘,有利于我们研究夏朝的历史。
(2)根据所学知识,传说中炎帝、黄帝有很多发明,我认为这些发明创造反映了当时衣食住行的变化。根据所学知识,五六千年前,中国进入部落联盟时期。生活在黄河流域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联合在涿鹿一战中打败蚩尤部落。从此,炎帝、黄帝部落竭诚联盟,经过长期发展形成日后的华夏族,华夏族是汉族的前身,中华民族繁荣主干部分。因而黄帝和炎帝被后人尊称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
(3)根据图三‘司母戊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所蕴含的历史信息有:是商朝铸造的,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重达832.84千克。
(4)本问是开放性问题,言之有理即可。如:网络、参观博物馆、阅读历史书籍、考察历史遗址、采访老人等。
27.(1)商鞅;秦孝公。
(2)奖励耕织、严明法度、奖励军功、确立县制。
(3)奖罚分明。(意思相近即可)
(4)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详解】(1)根据材料“鼓励农民开垦荒地,努力种田和织布的,可以免除徭役和赋税。弃农经商或因懒惰而贫穷的人,连同家属罚作奴婢,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奖励打仗有功的人,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的内容。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
(2)根据材料“鼓励农民开垦荒地,努力种田和织布的,可以免除徭役和赋税,弃农经商或因懒惰而贫穷的,连同家属罚作奴婢”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内容可概括为鼓励耕织。材料“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奖励打仗有功的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内容可概括为奖励军功。材料“编定户口,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相互监督,一家犯法,邻里如不告发,则十家连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内容可概括为严明法度。材料“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内容可概括为确立县制。
(3)根据材料“鼓励农民开垦荒地,努力种田和织布的,可以免除徭役和赋税。弃农经商或因懒惰而贫穷的人,连同家属罚作奴婢,”可知,该变法奖勤罚懒,奖功罚罪,即奖罚分明。
(4)结合所学可知,商鞅变法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28.(1)诸侯争霸。积极影响:在春秋争霸的过程中,有的诸侯国被灭掉,一些强大的诸侯国疆域不断扩展,实现了局部统一;与此同时,中原的“诸华”“诸夏”等在同周边的戎、狄、蛮、夷等民族长期交往和斗争中,出现了大规模的民族交融。(答出任意一点即可)
(2)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3)儒家。因材施教、有教无类等。
【详解】(1)根据材料图示有“宋”“鲁”“齐”等诸侯国,结合所学可知,反应出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的情况,积极影响从统一和民族交融的角度着手:在春秋争霸的过程中,有的诸侯国被灭掉,一些强大的诸侯国疆域不断扩展,实现了局部统一;与此同时,中原的“诸华”“诸夏”等在同周边的戎、狄、蛮、夷等民族长期交往和斗争中,出现了大规模的民族交融。
(2)根据材料“一批又一批思想家先后涌现并成为中国思想的象征或代表,他们纷纷立说”结合所学可知,这一局面指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各种学术流派的自由争论互相批评。根据材料“使中国历史第一次享受了思想自由和争鸣的蜜果,奠定了中国古代传统思想的基因。”结合所学可知,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3)根据材料“他生活在春秋晚期,30岁左右便收徒讲学,前后从事教育40多年。”结合所学可知, 这是春秋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孔子。结合所学可知孔子在教育内容上主张因材施教、在教育对象上主张有教无类等。
29.(1)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
(2)诸侯争霸;齐桓公。
(3)商鞅变法;建立起政府的作用,取信于民。维护统治者的阶级利益。影响:商鞅变法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4)百家争鸣;原因:春秋战国时期,各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聚众讲学,研究学术,著书立说,探讨自然社会和人性,提出各种治国方略和政治思想。直接促成了思想的空前繁荣。百家争鸣中形成的大胆思考、自由探讨的学术风气,也有力地促进了文学艺术,自然科学的发展;总之百家争鸣形成了我国思想文化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高峰。
(5)时代特征:春秋战国时期是历史上大变革时期。
【详解】(1)根据材料一“春秋时期社会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尤其是春秋后期,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并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可得出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是: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
(2)根据材料二“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可得出“周室衰微”,国家处于诸侯争霸的状态;根据所学知识,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是齐桓公。
(3)根据所学知识,战国时期各国的变法中,商鞅变法最成功;根据所学知识,商鞅是通过:建立起政府的作用,取信于民。维护统治者的阶级利益推行改革的。根据所学知识,商鞅变法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4)根据材料四“战国时期……此时的学术思想领域非常活跃,形成了不同的学派,各陈其说。”结合所学知识,题干反映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根据所学知识,出现百家争鸣的原因:春秋战国时期,各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聚众讲学,研究学术,著书立说,探讨自然社会和人性,提出各种治国方略和政治思想。直接促成了思想的空前繁荣。百家争鸣中形成的大胆思考、自由探讨的学术风气,也有力地促进了文学艺术,自然科学的发展;总之百家争鸣形成了我国思想文化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高峰。
(5)根据以上材料反映的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诸侯争霸、商鞅变法、百家争鸣可得出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是:春秋战国时期是历史上大变革时期。
30.(1)甲骨文。
(2)后母戊鼎。
(3)都江堰;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
(4)墨家,墨子;儒家。孟子;道家,庄子;法家,韩非子;兵家,孙膑等,任举3个即可。(注意是战国时期,不能答老子、孔子)
(5)大动荡:周王室衰落,分封制瓦解,诸侯争霸(春秋五霸),战国七雄;
大变革:百家争鸣,商鞅变法;
大发展:铁制工具和牛耕技术使用,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兴建水利工程都江堰等。(大动荡、大变革、大发展任意举出1条即可)
【详解】(1)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2)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二中的图示是后母戊鼎。
(3)名称:结合所学可知,战国后期,公元前256年,蜀郡郡守李冰主持,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了都江堰;作用:都江堰是一座综合性的水利枢纽,发挥出防洪、灌溉、水运等多方面的作用。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
(4)代表人物:由材料可知,所列举代表人物必须是战国时期的。墨家,墨子;儒家。孟子;道家,庄子;法家,韩非子等。
(5)大动荡时期:春秋时期的社会处于动荡的状态,分封制逐步瓦解,王室衰微,诸侯国势力崛起,他们竞相称霸形成春秋五霸。战国初年,形成战国七雄;大变革:战国时期,旧的社会制度进一步瓦解,新的社会制度逐步确立,此时的学术思想非常活跃,形成了不同的学派,各陈其说,史称“百家争鸣”;为适应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各诸侯国统治者实行变法改革,最有名的是秦国的商鞅变法;大发展: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新兴地主阶级势力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