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物质的性质与转化 章节测试
一、单选题(共13题)
1.1.12克铁粉加入25mL 2mol/L的氯化铁溶液中,正确的是
A.溶液中[Fe2+]<[Fe3+]
B.溶液中[Fe2+]>[Fe3+]
C.部分Fe3+被氧化
D.在反应后的溶液中加入KSCN溶液,会出现血红色沉淀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浓硫酸能使蔗糖变黑,体现浓硫酸具有强酸化性
B.铵盐受热易分解,均有NH3产生
C.闪电时,N2转化为NO可以称为氮的固定
D.化工厂可通过加高烟囱排放废气,防止形成酸雨
3.某同学欲探究铁及其化合物的性质,下列实验方案可行的是( )
A.在蒸发皿中加热蒸干FeSO4溶液:制备FeSO4·7H2O晶体
B.将热的NaOH溶液滴入FeCl3溶液中:制备Fe(OH)3胶体
C.将铁粉加入热的浓硫酸中:探究铁的活泼性
D.将铜粉加入FeCl3溶液中:验证Fe3+的氧化性强于Cu2+
4.下列各组离子在溶液中能大量共存,且加入相应试剂后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
选项 离子 加入试剂 离子方程式
A K+、Fe2+、NO 稀硫酸 3Fe2++ NO+4H+=3Fe3++NO↑+2H2O
B S2-、SO、Na+ 稀盐酸 SO+2H+=H2O+SO2↑
C Fe2+、I-、Br- 少量氯水 Cl2+2Fe2+=2Fe3++2Cl-
D Na+、NH、HCO 过量氢氧化钠溶液 NH+OH-=NH3·H2O
A.A B.B C.C D.D
5.下列有关离子检验方法描述和评论均正确的是
选项 待测离子 检测方法 描述评论
A 待测溶液中滴加AgNO3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溶液中一定含有Cl- 方法正确
B 溶液中加入盐酸酸化的Ba(NO3)2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溶液中一定含有 方法正确
C 加入NaOH溶液,将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放在试管口,试纸不变蓝,溶液中不含 方法错误,未将试管加热
D 滴加KSCN溶液,无现象,再加入溶液,溶液变红,则该溶液中一定含有 方法正确
A.A B.B C.C D.D
6.中学化学中,常用试纸来进行微型实验,用以验证物质的相关性质,下列“试纸实验”的现象描述错误的是
选项 A B C D
实验 新制氯水滴在蓝色石蕊试纸上 硫酸氢钠溶液滴在酚酞试纸上 碳酸钠溶液滴在pH试纸上 Fe2(SO4)3溶液滴在KSCN试纸上
现象 先变红后褪色 不变色 变蓝色 生成红色固体
A.A B.B C.C D.D
7.下列实验操作、现象与结论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
选项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结论
A 向某钠盐溶液中加入稀盐酸,将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 有白色沉淀产生 反应生成的气体可能为CO2
B 向盛有稀FeSO4溶液的试管中加入几滴KSCN溶液 试管内溶液变红 FeSO4全部变质
C 向酸性高锰酸钾溶液中加入适量Na2O2 溶液褪色,并产生无色气体 Na2O2表现出氧化性
D 用铂丝蘸取某溶液在酒精灯火焰上灼烧 直接观察,火焰呈黄色 溶液中的金属阳离子只有Na+
A.A B.B C.C D.D
8.在给定条件下,下列选项所示的物质间转化均能实现的是
A.Fe2O3Fe(s)FeCl2(s)
B.Cu2S(s)Cu(s)CuSO4(aq)
C.Al(s)NaAlO2(aq)Al(OH)3(s)
D.NaCl(aq)NaHCO3(s)Na2CO3(s)
9.下列实验、现象及结论均正确的是
选项 实验 现象 结论
常温下向浓硝酸中加入铁片 产生红棕色气体 浓硝酸具有强氧化性
向氯化铁溶液中通入 溶液颜色变成浅绿色 具有还原性
将某气体通入品红溶液中 品红溶液褪色 该气体一定是
向某溶液中加入盐酸酸化的溶液 产生白色沉淀 该溶液中一定有
A.A B.B C.C D.D
10.下列有关实验装置正确且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用图甲所示装置制取少量乙酸乙酯
B.用图乙所示装置吸收氨气防倒吸
C.用图丙所示装置验证SO2的漂白性
D.用图丁所示装置蒸干NH4Cl饱和溶液制备NH4Cl晶体
11.下图为合成氨以及氨氧化制硝酸的流程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合成塔中发生的反应为氧化还原反应 B.向吸收塔中通入是为了氧化
C.盛装浓硝酸的罐体材料可选择铜 D.尾气中的氮氧化物可用溶液吸收
12.在下列条件下,一定能大量共存的离子组是
A.强碱性溶液中:ClO-、S2-、HCO、Na+
B.使酚酞溶液呈红色的溶液中:NH、K+、、
C.含有大量的水溶液中;NH、Fe2+、、H+
D.透明的水溶液中,K+、Na+、、
13.中国传统文化对人类文明贡献巨大。下列常见古诗文对应的化学知识错误的是
选项 古诗文 化学知识
A 《本草纲目拾遗》中对强水的记载:“性最烈,能蚀五金,其水甚强,惟玻璃可盛。” 强水为氢氟酸
B 《周易参同契》中对汞的描述:“……得火则飞,不见埃尘,将欲制之,黄芽为根。” 黄芽为硫磺
C 《梦溪笔谈》中对宝剑的记载:“古人以剂钢为刃, 柔铁为茎干,不尔则多断折。” 铁合金的硬度比纯铁的大,熔点比纯铁的低
D 《咏煤炭》“凿开混沌得乌金,蓄藏阳和意最深。爝火燃回春浩浩,洪炉照破夜沉沉……” 涉及化学变化
A.A B.B C.C D.D
二、填空题(共9题)
14.以下是氮循环的一部分:
(1)通常状况下,二氧化氮的颜色是 ;
(2)反应①的化学方程式是 ;
(3)反应③的离子方程式是 ;
(4)化合物A的稀溶液和金属铜的化学反应方程式是 ;
(5)治理汽车尾气的一种方法是用催化剂使NO与CO发生反应:2NO+2CO=2CO2+N2。当生成1molN2时,被还原的NO的质量为 。
15.我国是具有灿烂酒文化的国度,从王维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到王翰的“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浓缩了多少人生的悲欢离合,当今的酒文化演变为“公关吃喝”,但酒中也蕴藏着丰富化学内涵。请你结合所学化学相关知识,请你回答下列问题:
(1)与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背道而驰的“违规公款吃喝”,其享受过程中感受到“美酒飘香”。酿造美酒主要经过蒸粮、加曲、发酵及馏酒过程,其中最后一步与同学们学习中的哪一种物质分离提纯方法相关 。
(2)中药常常浸泡在酒中制成药酒。白酒将中药的有效成分浸取溶解出来的过程中,你认为利用了哪一种物质分离提纯的原理 。
(3)若“违规公款吃喝”的饭局上,有人将茅台酒和拉菲洋酒混合畅饮,混合摇匀后会出现分层现象吗 。(填“会”或“不会”)
(4)看下列仪器装置图,回答下列问题:
①粗盐的提纯需要上面的哪些装置 (填字母符号)。
②请指出分离酒精和水的混合物的装置存在的错误并改正 。
(5)某饮用酒中可能含有Cl-和SO,请你设计一个检验方案 。
16.利用物质类别及核心元素的化合价推测物质的性质是化学研究的重要手段。如图是硫元素的常见化合价与部分物质类别的对应关系。回答下列问题:
(1)质量相同的a和b,物质的量之比为 。将H2S与a混合,发生反应的氧化剂与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
(2)c的浓溶液能与S反应产生一种气体,该气体的化学式为 。
(3)将足量的a通入BaCl2溶液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填标号)。
A.溶液中出现白色沉淀
B.溶液没有明显变化
C.若再通入Cl2或NH3,则溶液中均会出现白色沉淀
(4)宋代著名法医学家宋慈的《洗冤集录》中有“银针验毒”的记载,“银针验毒”的原理:4Ag+2H2S+O2=2Ag2S + 2H2O。H2S在该反应中_______(填标号)。
A.是氧化剂 B.是还原剂
C.既是氧化剂也是还原剂 D.既不是氧化剂也不是还原剂
(5)已知e为正盐,且能被酸性K2Cr2O7氧化为Na2SO4,Cr2O被还原为Cr3+,写出此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
17.金属铝质轻且有良好的防腐蚀性,在国防工业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请回答下列问题
(1)31号元素镓(Ga)与铝同族。镓(Ga)在周期表的位置是 ;写出镓的氯化物和氨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铍、铝二者的单质、化合物均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写出BeCl2溶液与Na2BeO2的水溶液混合的化学方程式 。
(2)人类最早使用的金属材料的主要成分是铜。下列有关铜元素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___________(填字母)
A.青铜、不锈钢、硬铝都是合金
B.铜表面易形成致密的氧化膜
C.铜与O2反应生成黑色的CuO
D.CuSO4·5H2O是一种混合物,加热后变为白色固体
(3)在稀溶液中加入适量溶液至恰好完全沉淀,此时铝元素的存在形式主要为 (用化学式表示)。
(4)某同学对“铝热反应”的现象有这样的描述:“反应放出大量的热,并发出耀眼的光芒”;“纸漏斗的下部被烧穿,有熔融物落入沙中”。由化学手册查阅得有关物质的熔、沸点数据如表。
物质 Al Al2O3 Fe Fe2O3
熔点/℃ 660 2054 1535 1460
沸点/℃ 2467 2980 2750
①该同学推测,铝热反应所得到的熔融物应是铁铝合金。理由是该反应放出的热量使铁熔化,而铝的熔点比铁的低,此时液态的铁和铝熔合成铁铝合金,你认为他的解释是否合理 (填“合理”或“不合理”)。
②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方案,证明上述所得的块状熔融物中含有金属铝。该实验所涉及的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
③另一同学推测铝热反应得到的熔融物中还含有Fe2O3,他设计了如下方案来验证:取一块该熔融物冷却后投入到少量稀硫酸中,向反应后的混合液中滴加KSCN溶液,观察到溶液颜色未变红,证明该熔融物中不含有Fe2O3.该同学的实验方案是否合理? (填“合理”或“不合理”)。理由: 。
18.现有以下物质:① ② ③ ④ ⑤漂白粉 ⑥NaOH溶液 ⑦。回答下列问题:
(1)上述物质中,属于酸性氧化物的有 (填标号,下同),属于电解质的有 ,⑤的有效成分为 (填化学式)。
(2)将②通入足量⑥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
(3)向⑦的水溶液中逐滴滴加④的水溶液至中性,此时溶液中的 (假设混合后溶液体积的变化忽略不计)。
(4)向⑥中通入少量①,下图所示⑥溶液的电导率变化曲线合理的是_______(填标号)。
A. B. C. D.
19.(1)青奥会将于2014年8月在南京举行。青奥会建筑设施使用了大量节能材料,体现了“绿色青奥”的理念。
①用于青奥村工程的隔热保温材料聚氨酯属于 (填字母)。
a.有机高分子材料 b.无机非金属材料 c.金属材料
②青奥中心外墙的复合保温材料采用铝合金锁边。有关铝合金的性质正确的是 (填字母)。
a.强度小 b.耐腐蚀 c.密度大
③青奥会议中心双塔采用了玻璃幕墙设计。制造玻璃的主要原料为纯碱、石灰石和 (填字母)。
a.金刚砂 b.石英 c.水玻璃
(2)如图为某品牌酱油标签的一部分。
①氨基酸态氮的含量是酱油质量的重要指标,这些氨基酸是由大豆中的主要营养物质 水解而来的。
②配料清单中属于防腐剂的是 。
③小麦中的主要营养物质是 ,写出这种物质完全水解的化学方式: 。
(3)A、B、C三个城市全年雨水的月平均pH变化如图所示。
①受酸雨危害最严重的是 城市。
②导致硫酸型酸雨形成主要气体是 ,减少燃煤过程产生该气体的措施有 。
③汽车尾气中含有NO2、NO、CO等有害气体。写出由NO2形成硝酸型酸雨的化学方程式: ;汽车安装尾气净化装置可将NO、CO转化为无害气体,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20.已知氮元素是地球大气中含量最多的元素,请完成下列有关问题:
(1)写出N2的电子式: 。
(2)将空气中的氮气转化为氮的化合物的过程称为固氮,则下列属于固氮过程的是 (填字母)。
A.NH3经过催化氧化生成NO
B.NH3和HNO3反应生成NH4NO3
C.N2和H2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NH3
D.雷雨闪电时空气中的N2和O2化合生成NO
(3)如图是实验室制取氨气的装置和选用试剂,其中错误的是 (填字母)。
选取了正确的制备装置后,若想收集一试管氨气,可用 排空气法。
(4)NH4HCO3是常用的铵态氮肥,在施用时若受热会释放出氨气而降低肥效。检验其中的方法是将固体溶于水配制浓溶液,加入浓 溶液、加热,再用 试纸检验产生的气体,若试纸变蓝则表明含有。
21.食品包装袋中有一个小纸袋,上面写着“石灰干燥剂”。
(1)“石灰干燥剂”的主要成分生石灰是 (填化学式),“生石灰”所属的物质类型是 (填序号)。
①金属氧化物;②碱性氧化物;③碱;④碱性干燥剂;⑤化合物;⑥盐
(2)生石灰可做干燥剂的理由是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3)你认为下列内容还必须在这种小纸袋上注明的是 (填序号)。
①禁止食用;②可以食用;③禁止未成年人用手拿;④生产日期
(4)小纸袋中的物质能否长期做干燥剂?为什么? 。
(5)某同学将浓硫酸、氢氧化钠固体、生石灰等物质划分为一类。该同学的分类依据为 (填字母)。
A.酸类 B.碱类 C.氧化物 D.干燥剂
22.应用连线
物质及其用途的连线
物质 A.稀硫酸 B.氧化铁 C.过氧化钠 D.二氧化硫 E.碳酸氢钠 F.亚铁盐 用途 a. 生产硫酸 b.除铁锈 c.作红色颜料 d.作供氧剂 e. 作膨松剂 f. 作补铁剂
、 、 、 、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B
【详解】n(Fe)==0.02mol,n(FeCl3)=c×V=2mol L-1×0.025L=0.05mol,铁粉与氯化铁的离子反应方程式为:Fe+2Fe3+=3Fe2+,根据反应的物质的量之比等于计量数之比知,0.02mol铁粉完全反应需要0.04mol氯化铁,所以铁离子部分被还原,生成0.06mol的氯化亚铁,余0.01mol的氯化铁,所以溶液中c(Fe2+)>c(Fe3+),在反应后的溶液中加入KSCN溶液,会出现血红色溶液,而不是沉淀,故选B。
2.C
【详解】试题分析:A.浓硫酸能使蔗糖变黑,体现浓硫酸具有脱水性,错误;B.铵盐受热易分解,若产生盐的酸有强的氧化性,就会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不能产生NH3,错误;C.闪电时,N2转化为NO,是氮元素的单质转化为氮的化合物,可以称为氮的固定,正确;D.化工厂可通过加高烟囱排放废气,但是由于废气中有害气体的含量没变,因此不能防止形成酸雨,错误。
考点:考查物质的性质、作法的正误判断的知识。
3.D
【详解】A、亚铁离子不稳定,易被空气氧化生成铁离子,且FeSO4·7H2O受热易分解,所以不能直接蒸干FeSO4饱和溶液来制备FeSO4·7H2O,故A错误;
B、将饱和FeCl3溶液滴入沸水中,加热煮沸制备Fe(OH)3胶体,将热的NaOH溶液滴入FeCl3溶液中生成氢氧化铁沉淀,故B错误;
C、浓硫酸具有强氧化性,应将铁粉加入稀硫酸中探究铁的活泼性,故C错误;
D、铜粉与FeCl3溶液反应生成氯化铜和氯化亚铁,由氧化剂的氧化性强于氧化产物的氧化性来验证Fe3+的氧化性强于Cu2+,故D正确;
答案选D。
4.A
【详解】A.K+、Fe2+、NO之间能够大量共存,加入稀硫酸后发生反应3Fe2++ NO+4H+=3Fe3++NO↑+2H2O,满足题干要求,故A正确;
B.加入稀盐酸,发生反应2S2-+SO+6H+=3S↓+3H2O,不满足题干要求,故B错误;
C.由于还原性:I->Fe2+>Br-,因此加入少量氯水,发生反应Cl2+2I-=I2+2Cl-,不满足题干要求,故C错误;
D.Na+、NH、HCO之间能够大量共存,但加入过量氢氧化钠溶液后,NH、HCO都参与反应,正确的离子方程式为HCO+OH-=CO+H2O、NH+OH-=NH3 H2O,不满足题干要求,故D错误;
故选A。
5.C
【详解】A.生成的白色沉淀可能是AgCl、Ag2CO3等,所以待测液中不一定含有氯离子,故A错误;
B.某溶液中加入盐酸酸化的Ba(NO3)2溶液,生成的白色沉淀可能为AgCl,原溶液中可能含有Cl-,不一定含有,故B错误;
C.向某溶液中加入NaOH溶液生成一水合氨,加热,一水合氨分解放出氨气,氨气遇到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故方法错误,未将试管加热,故C正确;
D.滴加KSCN溶液,无现象,说明不含铁离子,加入的溶液可以氧化硫氰化钾溶液,故溶液不会变红,不能说明该溶液中一定含有,故D错误;
故选:C。
6.D
【详解】A.新制氯水含HCl和HClO,蓝色石蕊试纸遇盐酸变红,由于HClO具有氧化性,会将试纸漂白,后褪色,A正确;
B.硫酸氢钠溶液电离出H+而显酸性,酚酞不变色,B正确;
C.碳酸钠溶液呈碱性,滴在pH试纸上变蓝,C正确;
D.Fe2(SO4)3溶液中Fe3+与KSCN结合生成血红色的配合物,没有生成沉淀,则无红色固体生成,D错误;
故选:D。
7.A
【详解】A.向某溶液中加入稀盐酸,产生的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该气体可能为CO2或SO2,A正确;
B.向盛有稀FeSO4溶液的试管中加入几滴KSCN溶液,试管内溶液变红,说明FeSO4已经变质,但是否完全变质无法证明,B错误;
C.向酸性高锰酸钾溶液中加入适量Na2O2,溶液褪色,并产生无色气体,此时过氧化钠中的O元素的化合价从-1价升高到0价,Mn元素化合从+7价降低到+2价,过氧化钠表现还原性,C错误;
D.用铂丝蘸取某溶液在酒精灯火焰上灼烧,直接观察,火焰呈黄色,溶液中的金属阳离子有Na+,可能含有钾离子,D错误;
故选A。
8.C
【详解】A.Fe2O3与Al在高温下发生铝热反应生成Fe和Al2O3,Fe与Cl2在点燃时生成FeCl3,化学方程式分别为2Al+Fe2O3 2Fe+Al2O3,2Fe+3Cl2 2FeCl3,故A不能实现;
B.Cu2S与O2在高温下发生反应生成CuO和SO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u2S+2O22CuO+SO2,生成CuO而不是Cu,且Cu与稀H2SO4不反应,故B不能实现;
C.Al与NaOH溶液发生反应生成NaAlO2和H2,NaAlO2溶液中通入过量CO2发生反应生成Al(OH)3和NaHCO3,化学方程式分别为2Al+2NaOH+2H2O=2NaAlO2+3H2↑,NaAlO2+CO2+2H2O=Al(OH)3↓+NaHCO3,故C能实现;
D.在NaCl溶液中先通入CO2,由于CO2的溶解度很小,大量的CO2逸出,存在溶液中的CO2很小,HCO3-更小,不能生成NaHCO3沉淀,“侯氏制碱法”是在饱和食盐水中先通入NH3,形成饱和的氨盐水,再通入CO2,会生成NaHCO3沉淀,故D不能实现;
答案为C
9.B
【详解】A.常温下向浓硝酸中加入铁片,浓硝酸会使铁钝化阻碍反应的进行,A错误;
B.向氯化铁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硫和铁离子反应生成亚铁离子和硫酸根离子,溶液黄色变为浅绿色,二氧化硫发生氧化反应,具有还原性,B正确;
C.品红溶液褪色也可能是氯气等氧化性气体,C错误;
D.向某溶液中加入盐酸酸化的溶液,也可能会产生氯化银白色沉淀,D错误;
故选B。
10.A
【详解】A.乙醇和乙酸在浓硫酸的作用下发生酯化反应生成乙酸乙酯,利用饱和碳酸钠溶液吸收乙酸乙酯,图甲所示装置可以制取少量乙酸乙酯,A正确;
B.氨气极易溶于水,导管直接插入水中容易倒吸,用图乙所示装置吸收氨气不能防倒吸;B错误;
C.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具有强氧化性,用图丙所示装置验证SO2的是还原性,C错误;
D.氯化铵受热易分解,不能用图丁所示装置蒸干NH4Cl饱和溶液制备NH4Cl晶体,D错误;
答案选A。
11.C
【分析】氮气和氢气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氨气,分离出氨气被氧化氧化为一氧化氮,一氧化氮和氧气水生成硝酸,故氧气为A。
【详解】A.由分析可知,合成塔中发生的反应为氧化还原反应,A正确;
B.由分析可知,A为氧气,向吸收塔中通入是为了氧化,B正确;
C.铜和浓硝酸在常温下能够反应,C错误;
D.碳酸钠溶液为碱性,氮氧化合物能被碱性溶液吸收,故尾气中的氮氧化物可用溶液吸收,D正确;
故选C。
12.D
【详解】A.碳酸氢根离子与氢氧根离子不能大量共存,反应为HCO+OH-=CO+H2O,故A不符合题意;
B.使酚酞溶液呈红色的溶液呈碱性,铵根离子与氢氧根离子不能大量共存,反应为NH+OH-=NH3 H2O,故B不符合题意;
C.硝酸根离子在有氢离子存在时具有强氧化性,Fe2+具有还原性,二者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不能大量共存,故C不符合题意;
D.透明的水溶液中,K+、Na+、、相互之间不反应,能大量共存,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13.A
【详解】A.从题目可知,这种强水应为硝酸,硝酸酸性强、氧化性强能与绝大多数金属反应,氢氟酸是弱酸,不具备蚀五金的性质,A项错误;
B.汞的密度大,液态呈流珠状,金属汞有毒,得火则飞,不见埃尘,受热易变成汞蒸气,将欲制之,黄芽为根,指金属汞可以和硫磺发生反应得到硫化汞,B项正确;
C.铁合金的硬度比纯铁的大,熔点比纯铁的低,C项正确;
D.爝火指“煤炭燃烧”,是化学变化,D项正确;
答案选A。
14. 红棕色 N2+O22NO 3NO2+H2O=2H++2NO+NO 3Cu+8HNO3(稀)=3Cu(NO3)2+2NO↑+4H2O 60g
【详解】
15. 蒸馏 萃取 不会 A、B、C 温度计水银球应置于蒸馏烧瓶支管口处;冷凝管的冷凝水进出口应为下进上出 取少许待检饮用酒于试管中,向其中加入足量Ba(NO3)2溶液,取上层清液于另一试管中,向其中加入用硝酸酸化的AgNO3溶液,若产生白色沉淀,则饮用酒中存在Cl ,若不产生白色沉淀,饮用酒中不存在Cl 。若第一支试管内出现白色沉淀,向沉淀中加入稀盐酸,若沉淀不溶解,说明饮用酒中存在SO,若第一支试管内没有白色沉淀,说明溶液中不存在SO
【详解】(1)乙醇的沸点低,易挥发,酿造美酒过程中的馏酒过程与蒸馏原理相似;
(2)中药中的一些有效成分溶解在酒中,相当于酒把中药中的有效成分“萃取”出来;
(3)两种酒的主要成分相同,混合时二者互溶,不会出现分层现象;
(4)①粗盐的提纯需要先溶解,故需要装置A,加入沉淀剂后需过滤,故需要装置B,过滤后需将滤液蒸干,故需要装置C;
②分离酒精和水的混合物需采用蒸馏的方法,故应选择装置D,观察该装置不难发现存在两点错误,一是蒸馏时温度计的水银球应该略低于蒸馏烧瓶支管处,不能插入混合液中;二是冷凝管应下端进水,上端出水,这样才能保证整个冷凝管内充满冷却水,冷却效果才好;
(5)饮用酒中含有水,如NaCl、Na2SO4这类可溶性盐能溶解其中,导致可能含有Cl-和SO,Cl 可用Ag+检验,SO可用Ba2+检验,由于Ag+能与SO反应生成不溶于稀硝酸的沉淀,所以需首先检验SO,并保证SO沉淀完全后再检验Cl ,同时检验SO时不能选用BaCl2溶液。
16.(1) 5:4 1:2
(2)
(3)BC
(4)D
(5)
【详解】(1)由图可知a是SO2,b是SO3,由公式m=nM可得,质量相同的和,物质的量之比为是摩尔质量的反比,即n(SO2):n(SO3)=80:64=5:4;H2S与SO2发生2H2S+SO2=3S+2H2O,SO2为氧化剂,H2S为还原剂,氧化剂与还原剂物质的量之比为1∶2;故答案为5:4;1∶2;
(2)由图可知c是H2SO4,浓硫酸会和S发生归中反应生成SO2,故答案为:SO2;
(3)将足量的通入BaCl2溶液中,溶液没有明显变化,若再通入Cl2会发生氧化还原反应Cl2+SO2+2H2O=H2SO4+2HCl,硫酸与BaCl2发生BaCl2+H2SO4=BaSO4↓+2HCl,最后生成硫酸钡沉淀,若通入NH3,2NH3+SO2+H2O=(NH4)2SO3,(NH4)2SO3+BaCl2=BaSO3↓+2NH4Cl,碱性环境下则会生成亚硫酸钡沉淀,故答案为:BC;
(4)由知,反应前后的化合价都没变,在该反应中既不是氧化剂也不是还原剂,故答案为:D;
(5)已知e为正盐,且能被酸性氧化为,则e为,则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故答案为:。
17.(1) 第四周期第IIIA族 GaCl3+3NH3·H2O=3NH4Cl+Ga(OH)3↓ BeCl2+Na2BeO2+2H2O=2NaCl+2Be(OH)2↓
(2)BD
(3)Al(OH)3
(4) 合理 2Al+2OH-+2H2O=2+3H2↑ 不合理 Fe3+可能被Fe全部还原为Fe2+而不能使KSCN溶液变红
【解析】(1)
31号元素镓(Ga)与铝同族且位于其下方。则镓(Ga)在周期表的位置是第四周期第IIIA族;同主族元素化学性质相似,镓的氯化物和氨水反应类似于氯化铝和氨水的反应,化学方程式GaCl3+3NH3·H2O=3NH4Cl+Ga(OH)3↓。铍、铝二者的单质、化合物均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类似于氯化铝和偏铝酸钠溶液的反应, BeCl2溶液与Na2BeO2的水溶液混合反应生成NaCl和Be(OH)2沉淀,化学方程式BeCl2+Na2BeO2+2H2O=2NaCl+2Be(OH)2↓。
(2)
下列有关铜元素的说法:
A. 青铜是铜锡合金、不锈钢是一种含铁铬镍等的合金、硬铝含铝硅镁的合金,都是合金,说法正确,不选;
B. 铜表面难以形成致密的氧化膜,说法不正确,选;
C. 加热下铜与O2反应生成黑色的CuO,说法正确,不选;
D. CuSO4·5H2O是一种结晶水合物、是纯净物,加热失去结晶水后变为白色固体,说法不正确,选;
选BD。
(3)
在稀溶液中加入适量溶液至恰好完全沉淀,反应为,则此时铝元素的存在形式主要为Al(OH)3 (用化学式表示)。
(4)
①该同学推测铝热反应所得到的熔融物应是铁铝合金。其理由是该反应放出的热量使铁熔化,而铝的熔点比铁的低,此时液态的铁和铝熔合成铁铝合金,显然解释是合理的。因为合金是一种或一种以上的金属或金属与非金属融合在一起的具有金属特性的物质。通常合金的熔点比成分金属的熔点要低。
②铝能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偏铝酸钠和氢气,铁不能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要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方案,证明上述所得的块状熔融物中含有金属铝,只需要让少量样品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观察有没有气体产生即可,该实验所涉及的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2Al+2OH-+2H2O=2+3H2↑。
③证明该熔融物中不含有Fe2O3的实验方案是否合理?铁单质和三价铁离子反应生成亚铁,由于该熔融物中存在铁,将熔融物加少量硫酸,三价铁离子有可能全部转化为亚铁,而不与硫氢化钾反应、看不到血红色,则这个方案不合理。理由:Fe3+可能被Fe全部还原为Fe2+而不能使KSCN溶液变红。
18.(1) ② ③④⑦
(2)
(3)0.1
(4)C
【详解】(1)①Cl2是单质,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
②SO2不能电离不能导电,属于非电解质,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属于酸性氧化物;
③Na2O熔融状态导电,属于电解质,和酸反应生成盐和水,属于碱性氧化物;
④NaHSO4是溶于水导电的化合物,属于电解质;
⑤漂白粉是氯化钙和次氯酸钙的混合物,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有效成分为Ca(ClO)2;
⑥NaOH溶液是电解质溶液,为混合物,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
⑦Ba(OH)2溶于水能导电,属于电解质;
上述物质中, 属于酸性氧化物的有②,属于电解质的有③④⑦,⑤的有效成分为次氯酸钙,化学式为:;
故答案为②;③④⑦;;
(2)将②SO2通入足量⑥NaOH溶液中反应生成亚硫酸钠和水,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3)向10mL⑦Ba(OH)2的水溶液中逐滴滴加④NaHSO4的水溶液至中性,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Ba(OH)2+2NaHSO4=BaSO4↓+Na2SO4+2H2O,
结合化学方程式定量关系得到,滴入硫酸氢钠溶液体积,,则此时溶液中的;
(4)向⑥NaOH溶液中通入少量①Cl2,发生反应,反应前后离子浓度变化不大,溶液导电性基本不变,溶液的电导率变化曲线合理的是C,故答案为C。
19. a b b 蛋白质 苯甲酸钠(苯甲酸钠和食盐) 淀粉 (C6H10O5)n+nH2OnC6H12O6 C SO2 燃煤脱硫 3NO2+H2O=2HNO3+NO 2NO+2CON2+2CO2
【详解】(1)①聚氨酯根据名称属于聚合物,属于有机高分子材料;答案选a;
②铝合金属于金属材料,合金具有硬度大、耐热性好、抗腐蚀等优良性质,而铝合金还具有密度小的优点;答案选b;
③玻璃为传统的三大硅酸盐材料之一,主要原料为纯碱、石灰石和石英;答案为b;
(2)大豆为富含蛋白质的食物,蛋白质水解最终得到氨基酸,答案为蛋白质;
②配料中有水、大豆、小麦、食盐、焦糖、苯甲酸钠。水、大豆、小麦、焦糖都起不到防腐的作用。食盐主要成分NaCl,如果浓度较高,会导致微生物体内脱水死亡,所以可以杀菌起到防腐效果。苯甲酸钠,是一种广谱抗微生物的物质,对酵母菌,霉菌等具有良好的效果;答案为苯甲酸钠(苯甲酸钠和食盐);
③小麦主要成分为淀粉,淀粉最终水解产物为葡萄糖,化学方程式为(C6H10O5)n+nH2OnC6H12O6;
(3)①pH越低,受到酸雨的危害越严重。从图中可知,C城市全年雨水pH的月均值在三个城市中最低,受到的酸雨的危害最大;
②硫酸型酸雨主要是由于SO2排放过多,SO2溶于水生成H2SO3,H2SO3再被O2氧化得到H2SO4;减少燃煤过程中SO2的排放的方法有燃煤脱硫,也可以在燃烧过程中加入石灰石;答案为SO2燃煤脱硫;
③NO2溶于水生成HNO3和NO,形成硝酸型酸雨,化学方程式为3NO2+H2O=2HNO3+NO;NO和CO转化为无害的气体,为N2和CO2,化学方程式2NO+2CON2+2CO2。
【点睛】水泥、陶瓷、玻璃是三大传统的硅酸盐产品。生产水泥的原料石灰石和粘土。生产陶瓷的原料为粘土。生产玻璃的原料为石灰石、纯碱、石英。
20. CD AC 向下 NaOH 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
【详解】(1)氮气是氮原子间形成三对共用电子对,最外层5个电子,电子式为:;
(2)氮的固定是将空气中游离态的氮转化为含氮化合物的过程。
A.用氨氧化制NO,是含氮化合物之间的相互转化,不符合氮的固定定义,选项B错误;
B.用NH3和HNO3反应生成NH4NO3,是含氮化合物之间的相互转化,不符合氮的固定定义,选项B错误;
C.N2 和H2 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NH3 ,是将游离态的氮转化为化合态的氮的过程,属于氮的固定,选项C正确;
D.雷雨闪电时空气中的N2 和O2 化合生成NO,是将游离态的氮转化为化合态的氮的过程,属于氮的固定,选项D正确;
答案选CD;
(3)实验室制备氨气是利用氯化铵和氢氧化钙固体加热制取,化学方程式为2NH4Cl+Ca(OH)2 2NH3↑+2H2O+CaCl2,
A.NH4Cl固体受热分解生成NH3和HCl,而当温度降低时,NH3和HCl又重新化合成固体NH4Cl,气体进入干燥管的机会不多,选项A错误;
B.向CaO中滴加浓氨水,CaO遇水生成Ca(OH)2,同时放出大量热量,使浓氨水中的氨气逸出,选项B正确;
C.固体加热制气体时,试管口应略向下倾斜,使产生的水能够流出,以免损坏试管,所以利用氯化铵和氢氧化钙固体加热制取氨气需试管口应略向下倾斜,选项C错误;
D.浓氨水易挥发,用浓氨水加热制取NH3的方法是正确的,氨气是碱性气体,可用碱石灰干燥,选项D正确;
答案选AC;
选取了正确的制备装置后,若想收集一试管氨气,氨气的密度小于空气,可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
(4)NH4HCO3是常用的铵态氮肥,在施用时若受热会释放出氨气而降低肥效。检验其中的方法是将固体溶于水配制浓溶液,加入浓NaOH溶液、加热,再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试纸检验产生的气体,若试纸变蓝则表明含有。
21. CaO ①②④⑤ CaO+H2O=Ca(OH)2 ①④ 不能;CaO吸水后的生成物Ca(OH)2不再具有干燥作用 D
【详解】(1)“石灰干燥剂”的主要成分为氧化钙CaO,氧化钙俗称“生石灰”,为金属氧化物,碱性氧化为,碱性干燥剂以及化合物,故答案为:CaO;①②④⑤;
(2)生石灰可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其方程式为:CaO+H2O=Ca(OH)2;
(3)生石灰不能食用,也容易吸收空气中二氧化碳和水蒸气而变质,所以应注明生产日期和保质期,故答案为: ①④;
(4)生石灰吸水后并与水反应生成的氢氧化钙不再具有干燥作用,故答案为:不能;CaO吸水后的生成物Ca(OH)2不再具有干燥作用;
(5)硫酸、氢氧化钠固体、生石灰等物质都具有吸水性,可做干燥剂,将浓硫酸、氢氧化钠固体、生石灰等物质划分为一类分类依据为干燥剂,故答案选D。
22. B-c C-d D-a E-e F-f
【分析】氧化铁为红色,常用于制造红色颜料;过氧化钠与水或CO2反应生成O2,常作供氧剂;碳酸氢钠受热易分解,常用作膨松剂;二氧化硫氧化生成三氧化硫,与水反应可生成硫酸,因此常用SO2生产硫酸;Fe2+可被人体吸收,常用作补铁剂,以此作答。
【详解】氧化铁为红色,常用于制造红色颜料,即B-c;过氧化钠与水或CO2反应生成O2,常作供氧剂,即C-d;碳酸氢钠受热易分解,常用作膨松剂,E-e;二氧化硫氧化生成三氧化硫,与水反应可生成硫酸,因此常用SO2生产硫酸,即D-a;Fe2+可被人体吸收,常用作补铁剂,即F-f。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