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铁岭市昌图县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卷(扫描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辽宁省铁岭市昌图县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卷(扫描版含答案)
格式 pdf
文件大小 5.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2-06 17:09: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语文答案
1.B
2.D
3.D
4.①对比论证。将“国潮”和一般的潮流对比,指出前者具有独特文化元素,内涵丰富;而后者仅仅是那些与年轻
人有关联 的物质消费品或流行文化艺术,内涵较窄。(2分)②举例论证。列举大红大紫的故宫文创 IP、国
际时装大秀上的李宁、许许多多“国潮”品牌跨界合作等例子证明“国潮”站位高、舞台广,给人们带来惊喜。
(2分)
5.①中国综合国力得到巨大提高,经济得以快速发展。产业结构得到优化,高品质国货赢得了市场,中国制造进
军全球中高端产业链,中国经济成功转型。②国人消费观念产生了变化。中国人从满足温饱、看重产品的实
际使用效果的消费转向了注重品质消费。③中国“国潮”产品和新时代年轻人的内在需求相切合,人们对国家
现在和未来发展有着积极的心理状态,对民族文化有了高度认同,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得到了充分提升。(每
点 2分)
6. C
7. C
8.①同为革命者的师傅,面对牺牲的战友,师傅内心无比悲痛,不忍见到其遗容。②会对包括师傅在内的
其他革命者和小卿等家人带来危险。
9.①形成了一种连续紧张的叙述节奏,使情节的发展波澜起伏。②将革命者面对请求,不能拒绝又无法完
成的矛盾刻画出来,凸显革命者为民族大义隐忍负重的形象。③画像不能完成的悬念造成阅读期待,吸引
读者。④画像不能完成使故事不断蓄势,真相大白时更有震撼力。
10. CEF【解析】句意:惩罚暴国禁止恶行,使覆亡之国复存斩绝之嗣得续,并赦免无辜的罪人,那就是大
仁大义了。“诛暴禁非”“存亡继绝”,句式对称,句意相关,各自单独成句,CE两处断开;“而赦无罪”,动
宾结构,句意完整,F处断开。故 CEF三处需要断句。
11. B【解析】A.正确。B.错误。意思不同。通“嘉”,嘉奖、赞许。/假借。句意:嘉奖并且以礼招待他。/
善于借助外物啊。C.正确。动词,厚待。/形容词,丰厚的。句意:厚待而不欺骗他。/用丰厚的礼物和人质
讨好楚国。D.正确。统治、治理。/养,此处引申为“约束”。句意:凡治理人民。/就想到要谦虚并加强自我
约束。
12. A【解析】“但在时间上可以灵活调整农时”错误。原文“力地而动于时”,是合于农时,而不是调整改变。
13. (1)那么请问出兵袭击城邑时,如何才能预知(安排)举措的先后顺序,不失地形上的优势?
(2)以前天子立于中央,土地方圆千里,只要上述四条具备了,为什么百姓还少呢?
【解析】(1)“行军”,出兵;“错”,同“措”,举措;“若何”,怎样、如何。
(2)“地方”,土地方圆;“该”,具备;“何为”,宾语前置,正常语序为“为何”,为什么。
14.①管子强调德,是为了治理百姓,并能减少百姓的怨恨;②孔子强调德,是要求君王加强自身修养,做
道德榜样,使民心归顺。
【解析】由材料一“不忧以德则民多怨”“礼也者,民美之”可知,管子强调德,是为了治理百姓,并能减
少百姓的怨恨;
由材料二“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可知,孔子强调德,是要求君王加强自身修养,做
道德榜样,使民心归顺。
【参考译文】
材料一:
桓公问管仲说:“怎样才能做到治而不乱,明察是非而不受蒙蔽呢?”管仲回答说:“分清责任来安排官职,
就可以做到治而不乱,明而不蔽了。”桓公说:“请问怎样才能使国家富裕起来?”管仲回答说:“努力耕种
土地而合于农时,就一定能使国家富裕了。”桓公又问说:“我想要施行大仁大义,使天下人获利,怎么做
才可以呢?”管仲回答说:“惩罚暴国禁止恶行,使覆亡之国复存斩绝之嗣得续,并赦免无辜的罪人,那就
是大仁大义了。”桓公说:“请问关于胜敌的武器问题?”管仲回答说:“选取天下的才能出众的人,收集天
下的精材,招请天下的良工巧匠,就有胜敌的武器了。”桓公说:“攻取敌人的策略如何?”管仲回答说:
“摧毁他们的设备,消散他们的积蓄,夺取他们的粮食,就没有什么坚固城池可守的了。”桓公说:“那么
如何选取豪杰之士呢?”管仲回答说:“嘉奖并且以礼招待他,厚待而不欺骗他,那么天下的豪杰之士就来
了。”桓公说:“收集天下的精材怎么办?”管仲回答说;“价值五的给六,价值九的给十,不可在价钱上限
其定数。”桓公说:“招请良工巧匠怎么办?”管仲回答说:“出三倍的工钱,他们就不远千里而来。”桓公
说:“我已经听明白关于胜敌的武器和攻取敌人的策略了,那么请问出兵袭击城邑时,如何才能预知(安排)
举措的先后顺序,不失地形上的优势?”管仲回答说:“要花钱收买耳目,要了解敌国地图。”桓公说:“怎
样才能保持野战必胜呢?”管仲回答说:“运用奇兵。”桓公问管仲如何治理百姓,管仲回答说:“凡治理人
民,必须知其疾苦,要厚施德惠,不用刑罚恐吓,不用强力禁制。注意这四点,就可以治理好了。”桓公说:
“我知道这四条很好,但是人民少,该怎么办呢?”管仲回答说:“人民少,并不可怕。以前天子立于中央,
土地方圆千里,只要上述四条具备了,为什么百姓还少呢?治理人民,不知其疾苦则人民憎恨,不厚施德
惠则人民多怨,用刑罚恐吓则人民多行欺诈,用强力禁制则是去者不肯再回,来者也裹足不前了。所以,
圣王治理人民,不在乎人口的多少。”桓公说:“好,既然如此,又该怎样具体实行呢?”管仲回答说:“诚
信而极仁,严肃而有礼,认真注意这四者,就可以实行。”桓公说:“请详细加以说明。”管仲问答说:“守
信用,人民就相信;行仁政,人民就怀德;严肃,人民就敬畏;有礼,人民就赞美。常语说,舍掉性命而
不肯食言,就是信;非其所欲不强加于人,就是仁;内心坚定而仪表端正,就是严;诚信而谦让,就是礼。”
(节选自《管子·小问》,有删改)
材料二:
孔子说:“用道德治理国家,就像北极星一样,自己居于一定的方位,所有的星辰都会环绕着它。”
15. A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A.“表现出诗人孤寂困苦的心情”理解有误。首联是说,归巢栖息的鸟儿惊动飞起,孤雁发出声声哀号。“我”
独自凭着幽雅的茶几而坐,一洗白天的尘劳,表现出诗人超然的心境。
故选 A。
16.①心境淡泊宁静。诗人虽倦于尘劳,却能淡泊超然,内心宁静,悠然自得。
②性情豪迈洒脱。“霜威重”“雪意高”“遣酒争豪”表现了诗人的豪迈气概。
③为学勤奋精进。墨水已结冰,灯花也即将燃尽,诗人却仍然裹紧破旧的棉袄勤奋苦读。
④对友感情真挚。诗人将自己在大寒之夜的感受与远方的友人分享,寄托深深的思念之情。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情感的理解和鉴赏表达能力。
首联“宿鸟惊飞断雁号,独凭幽几静尘劳”写诗人在大寒之夜“独凭幽几”,虽倦于尘劳,却能淡泊超然,
“静尘劳”写出作者获得内心的宁静,悠然自得。
颔联“风鸣北户霜威重,云压南山雪意高”,写在寒冷的书斋中,诗人心中仍然气象万千,有吞吐天地之气
势。“霜威重”“雪意高”表现了诗人的豪迈气概。颈联“少睡始知茶效力,大寒须遣酒争豪”则是写作者
深夜难眠,须要遣送美酒来助豪气干云,也表现其“性格之豪迈”。
尾联“砚冰已合灯花老,犹对群书拥敝袍”则是写砚台里的墨水已经结冰,灯花也即将燃尽,诗人却仍然
裹紧破旧的棉袄勤奋苦读,表现了诗人为学勤奋精进的品质。
作为一首酬和诗,诗人将自己在大寒之夜的感受与远方的友人分享,寄托深深的思念之情,表现出两人的
真挚感情。
17(1)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2)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3)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18.②把“矛盾”改为“问题”(搭配不当);④在“观之胆寒”前加上“令人”(成分残缺);⑦“杀害”和“毒打”对
调(语序不当)
19. A却是唐朝诗人的仕途坎坷(壮志难酬);B但奈何无法超越出身
20. A处“:”,B处“。”。甲文 A前是总说王熙凤的“打扮”,引出下文的分述,宜用冒号;“翡翠撒花洋绉
裙”的“裙”处是分说具体着装的收束,宜用句号。
21. 丹凤眼、柳叶眉突出王熙凤外表的美丽妩媚,三角眼和吊梢眉突出王熙凤内心的刁钻狠毒。“丹凤”“柳
叶”在前,“三角”“吊梢”在后,符合从形到神、从外到内的逻辑顺序。
22.①比喻:将静处时的黛玉比作照水的娇花,行动时的黛玉比作扶风的弱柳,生动形象地刻画了黛玉的柔
美和娇弱。②衬托:以比干衬托黛玉,突出黛玉的心思玲珑、聪明多慧;以西子衬托黛玉,突出黛玉的娇
弱美丽、惹人怜爱。
“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运用了衬托的手法,以“比干”衬托“黛玉”,突出黛玉的心思玲珑、
聪明多慧;以“西子”衬托“黛玉”,突出黛玉的娇弱
23.审题立意:
内涵:
材料一用吴梅《题天香石砚室棋谱》引进棋局中对“布局”的解说。虽说形势不同,布局不同,但所有的
布局都是要站在现在考虑未来,对未来做出全面规划和安排。
材料二从犹太人的智慧书《塔木德》“破局”思维入手,谈到人生要有破局意识。
立意:规划未来善布局,面对困境敢破局。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