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18《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教学设计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9.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五四学制)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2-06 20:26:2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学设计
【学习内容】
教材:《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学习目标】
1.把握游记特点,理清文章脉络。
2.感知景物特点,赏析写景方法。
3.体会人类对自然敬畏和探索精神。
【学习过程】
导入新课:
视频导入,谈感受,引出《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体会“在”的作用,引出作者介绍,马丽华,1953年生,山东济南人,当代女作家,现任中国藏学出版社总编辑。主要作品有诗集《我的太阳》,散文集《追你到高原》《终极风景》,长篇纪实散文《藏北游历》《西行阿里》《灵魂像风》。
学情呈现:
出示汇总的学生预习课文后的疑惑疑难问题,并以此制定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
1.把握游记特点,理清文章脉络。
2.感知景物特点,赏析写景方法。
3.体会人类对自然敬畏和探索精神。
研读探究:
活动一、寻踪
1.知识链接,游记特点。
一是写景,记录亲身的游历。
二是有游踪,有清晰的游览路线。
三是移步换景,随着时间地点变化,描写不同的景物。
2.默读课文,勾画出作者游踪以及对应之景,梳理文章思路。
在________________安营扎寨,______雪山东南阳坡
在_______________上四面张望冰塔林
沿_________冰山 在___________冰塔林,
第二天在___________________长江的流水之声
活动二、赏景
勾画出文中景物描写的句子并找几处你最喜欢的批注赏析。
指导学生通过批注并朗读优美句子感受景色的壮美和对自然的敬畏。
点拨写景方法,运用修辞手法 情景交融 联想想象等。
2.赏析三个句子在写景上的相同之处(指导抓住关键词语反复朗读)。
(1)这一派奇美令人眩晕,造物主在这里尽情卖弄着它的无所不能的创造力。
(2)风一刻不停地呼啸,辨不清它何来何往,仿佛自地球形成以来它就在这里川流不息,把冰河上的雪粒纷纷扬扬地洒落在河滩上、冰缝里。
(3)端详着冰山上纵横的裂纹,环绕冰山的波状褶皱,想象着在漫长的时光里,冰川的前进和后退,冰山的高低消长,这波纹是否就是年轮。
参考示例:
不同之处:
第(1)句重在表现作者面对冰峰、冰河、冰谷等景色感受到的震撼,以及基于人与自然的对比而产生的对自然的敬畏;第(2)句借助想象写了大自然的漫长历史和永恒运动,凸显了“风一刻不停”的特点,感叹造物主的创造力;第(3)句作者由眼前的“裂纹”“皱褶”景物联想到大自然漫长、反复的变化,并由此认识到冰山冰川是大自然历史的一部分。
相同之处:
这几个句子在描写眼前景物的同时,都不停留于具体的描写,而是融合了作者的想象与感受,虚实结合,情景交融,富于厚度和深度,表达出对自然的敬畏之情,引人深思。
活动三、观人
勾画作者写自己在高原上的疼痛、恶心,甚至觉得“要死了”的句子,分析这些内容与文中的写景有何关系,这样写有何作用。
参考示例:
作者反复叙写自己在各拉丹冬糟糕的身体状况,从侧面写出了各拉丹冬自然环境的艰险,介绍游记的“所至”和“所见”。同时这样的写法也让读者体会到作者的乐观与坚强,作者忍受着身体的痛苦坚持行走、体验甚至考察,使得本文染上了苦难美和悲壮美的色彩,让读者的阅读感受也超出了观赏自然的范畴。
活动四、悟情
1.我始终认为,缺乏苦难,人生将剥落全部光彩,幸福更无从谈起,要是有一百次机会让我选择,第一百零一次我仍然选择苦难。 ——马丽华
2.齐诵小诗
在长江的源头,
有一座高高尖尖的山峰,
叫各拉丹冬。
它圣洁神秘,壮丽奇美。
在长江的源头,
还有一座高高尖尖的山峰,
是人类精神的丰碑。
它坚忍顽强,熠熠生辉。
谈收获:学生说本节课的收获。
布置作业:
阅读丛书中的《石渠的心愿》,比较它与《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在写景上的共同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