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探秘水世界
【单元学习目标】
1.初步认识分子使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及分子的特征。学会用分子运动的观点解释水的天然循环及自然界中某些常见的现象。
2.通过对天然水成分的分析以及净化天然水的实验探究,初步认识纯净物和混合物的概念,知道硬水和软水的区别,体会分类的思想。
3.学习吸附、沉降、过滤和蒸馏等净化水的常用方法。
4.知道水在直流电作用下可以分解成氢气和氧气,氢气在空气中燃烧可以生成水。
5.初步认识化学变化的实质,了解分解反应和化合反应。
6.知道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理清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的关系;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含义。
7.了解原子结构,能够画出常见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了解离子形成的过程,认识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8.知道元素的简单分类,初步学会用元素表示物质的宏观组成,并能从元素组成上区分单质和化合物。
9.记住并能正确书写一些常见元素的名称和符号;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的结构,知道元素周期表提供的一些信息。
10.初步学会托盘天平(或电子秤)、量筒等仪器的使用;初步学会物质的称量、仪器的连接、装置气密性的检验和仪器的洗涤等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
11.进一步养成“动脑思考、规范操作、仔细观察、详实记录”的实验习惯。
【单元思维导图】
【单元知识梳理】
水的净化
一、自来水厂净水过程
1、净化方法
净化方法 原理 作用
沉淀 静置沉淀 利用重力作用使水中较大颗粒的不溶性杂质沉降 除去不溶性杂质
吸附沉淀 利用明矾溶于水后生成的胶状物对杂质进行吸附,使悬浮的小颗粒吸附在一起形成较大颗粒的不溶物而沉降下来
过滤 把液体与不溶于该液体的固体物质分离 除去不溶性杂质
吸附 利用活性炭等物质的吸附作用,除去水中的一些不溶性杂质、部分可溶性杂质 除去一些不溶性杂质、部分可溶性杂质、色素和异味
蒸馏 利用混合物中各成分的沸点不同将其分离 除去不溶性杂质和可溶性杂质
杀菌消毒 利用杀菌剂的强氧化性 除去水中的微生物
2、过滤的基本操作
(1)实验器材
带铁圈的铁架台、漏斗、玻璃棒、烧杯
(2)操作要领
“一贴、二低、三靠、玻璃棒引流”:
“一贴”:滤纸用水润湿紧贴漏斗内壁无气泡
“二低”:
①滤纸边缘低于漏斗口
②滤液液面低于滤纸边缘
“三靠”:
①烧杯紧靠玻璃棒
②玻璃棒紧靠三层滤纸
③漏斗下端紧靠烧杯内壁
硬水和软水
一、概念
硬水:含有较多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
软水:不含或含较少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
二、鉴别方法
1、肥皂水法(常用)
取少量水样加肥皂水振荡,泡沫多、浮渣少的为软水,泡沫少、浮渣多的为硬水。
2、蒸发法
蒸发皿底部有较多白色固体的为硬水,蒸发皿底部没有或有很少量固体的为软水
三、硬水软化方法
(1)生活中:煮沸(煮沸硬水,可使部分可溶性钙、镁化合物沉淀析出,从而降低水的硬度)
(2)工业上和实验室中:蒸馏法、离子交换法等
水的电解实验
一、实验原理
二、实验装置
三、实验现象
通电一段时间后,两个电极表面都有无色气泡产生,正极的少,负极的多,正负极气体的体积比大约为 1:2
巧记:正氧负氢,氢二氧一
四、气体检验
(1)用带火星的木条靠近气体体积较小的玻璃管的尖嘴处,带火星的木条能够复燃;证明与正极相连的玻璃管内产生的是氧气
(2)用燃着的木条靠近气体体积较大的玻璃管的尖嘴处,气体燃烧(有轻微爆鸣声)并产生淡蓝色火焰;证明与负极相连的玻璃管内产生的是氢气
五、实验结论
(1)水在通电条件下生成氢气和氧气
(2)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
(3)1个本分子由2个氨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
(4)本实验同时验证了“在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分裂成原子,但原子不能再分”
六、实验误差分析
(1)在实验操作中正、负极产生的气体体积比往往小于1:2,这是因为氧气在水中的溶解度比氢气稍大;氧气在电极上发生了化学反应,少部分被消耗了。
注意事项
电解水时通常在水中加入少量硫酸钠(或氢氧化钠)以增强导电性,它们本身并未参加反应。
水的合成
氢气在空气中燃烧
实验现象:氢气安静地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烧杯内壁有水雾。
实验结论:生成水,放出大量的热。
实验分析:纯净的氢气点燃时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反应,因为氢气在尖嘴玻璃管口与氧气接触少,反应连续发生,所以安静地燃烧。
化学反应类型
一、基本反应类型
类型 化合反应 分解反应
定义 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 由一种反应物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
特点 “多变一” A+B+…→C “一变多” C→A+B+…
举例 C+O2CO2
物质的性质和用途
一、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类型 物理性质 化学性质
定义 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常见性质举例 颜色、状态、气味、密度、硬度、熔点、沸点、溶解性、挥发性、导电性、导热性、吸附性等 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助燃性、酸性、碱性、毒性、腐蚀性等
本质区别 是否需要通过化学变化体现出来
性质与变化的区别 变化描述的是一个过程,有变化前、变化时、变化后等,性质描述的是物质的属性和性能,往往使用“能”、“会”、“易”、“可以”等字眼
二、性质与用途的关系
物质的性质物质的用途
【注意】
关键是看物质的性质是不是只有通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如果是,就是化学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是物理性质。
分子
一、定义: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二、性质:
(1)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2)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着,温度越高,运动速率越快
(3)分子之间有间隔。且温度越高,间隔越大;压强越大,间隔越小。
(4)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化学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化学性质不同。
三、分子运动的实验
(1)现象:烧杯a中的溶液逐渐酚由无色变为红色
(2)结论:分子在不断运动;浓氨水能使酚酞溶液变红。
原子
一、定义: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一定条件下可再分,如核裂变)。.
二、原子的结构
1、构成
原子是不显电性的,原子序数=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
2、表示(原子结构示意图)
用原子结构示意图可以简明、方便地表示原子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 现以钠原子的结构示意图为例说明:
3、应用
应用分类 结论及判断依据
判断原子、离子 原子 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离子 阴离子 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阳离子 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判断得失电子情况 易失电子 最外层电子数<4
易得电子 最外层电子数>4
化学性质对比 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等,化学性质相似
【注意】
原子核内一定有质子,但不一定有中子(如:有一种氢原子核内只有1个质子)原子核内质子数不一定等于中子数
不同种类原子的原子核内质子数不同
三、相对原子质量
1、定义,以一个碳12原子质量的1/12为标准,其他原子的质量与它相比较所得到的比,称为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2、近似计算式:原子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十中子数。
3、单位:相对原子质量的单位是“1",不是"g",一般省略不写。
离子
1、定义: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
2、分类:阳离子为带正电的原子或原子团。阴离子为带负电的原子或原子团。
3、表示:在元素符号的右上角用“+”、“-”号表示离子的电性,用数字表示离子所带的电荷数,先写数字,后写正负号,当数字为“1"时,省略不写。
4、离子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
2O2- :(1)表示离子所带电荷数:表示一个氧离子带2个单位负电荷
(2)表示离子:表示氧离子
(3)表示离子个数:表示2个氧离子
元素
一、元素
1、定义:质子数(即核电荷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元素属于宏观概念,只讲种类不讲个数。
2、分类
分类 依据和性质
金属元素 “钅”字旁(汞除外),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少于4个,易失去电子,形成阳离子
非金属元素 “石”、“氵”、“气”字旁,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多于4个(H、B除外)易得到电子,形成阴离子
0族元素 最外层电子数为8(He为2),化学性质稳定,不易得失电子
3、在自然界中的分布(按质量分数)
①地壳中含量居前四位的元素是氧、硅、铝、铁
②生物体内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人体中含量最高的金属元素是钙
③空气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氮
④农作物生长必需的化学元素——氮、磷、钾
4、元素与原子结构的关系:元素的种类由原子中的质子数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和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密切相关
5、元素符号
①写法:由一个字母表示的元素符号要大写;由两个字母表示的元素符号,第一个字母大写,第二个字母小写,即“一大二小”。
②意义
分类 举例
宏观 表示一种元素 O表示氧元素
表示由原子构成的一种物质 Cu表示物质铜
微观 表示组成元素的一个原子 O表示一个氧原子
二、元素周期表
1、组成及规律
①横行(周期)
每一个横行叫做一个周期,共7个周期;同周期元素原子的电子层数相同,最外层电子数从左至右逐渐增加。
②纵行(族)
每一个纵行叫做一个族,共18个纵行,16个族(8,9,10三个纵行共同组成一个族);同族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化学性质相似)电子层数逐渐增加。
2、单元格
以氢元素为例
物质的分类
一、混合物和纯净物的区别与联系
混合物 纯净物
概念 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混合而成 由一种物质组成
区别 ①含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 ②若物质由分子构成,则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分子构成 ③没有固定的组成和性质 ①只含一种物质 ②若物质由分子构成,则只含一种分子 ③有固定的组成和性质
联系 混合物 纯净物
二、单质和化合物的区别与联系
单质 化合物
宏观组成 同种元素 不同种元素
微观构成 由同种元素的原子构成 由不同种元素的原子构成
化学性质 不能发生分解反应 可能发生分解反应
联系 它们均属于纯净物,单质可发生化合反应生成化合物,化合物可发生分解反应生成单质
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技能
一、量筒的使用
二、托盘天平的使用
(1)作用:只能用来称量固体药品,托盘天平能称准到0.1g。
(2)步骤
①调零、调平衡。
②称量:左物右码,先加大砝码,后加小砝码,最后移动游码。
③读数:砝码+游码。
【注意】
①加减砝码时要用镊子,不能直接用手。
②称量时左右两盘垫相同的纸片,防止污染托盘,且称量准确;易潮解、有腐蚀性的药品放在小烧杯里。
③称量用到游码且药品与砝码位置颠倒时,实际称得药品的质量为m(砝码)-m(游码)。
三、连接仪器装置
1、装置的连接
(1)连接仪器装置一般顺序
先下后上,从左到右
(2)仪器连接
把玻璃管插入带孔橡胶塞→在玻璃管上套上胶皮管→用橡胶塞塞住试管
2、检验装置气密性
连接好仪器后,用手紧握试管外壁,观察到水中的导管口有气泡冒出,松开手后,导管内形成一段水柱且长时间不回落则说明气密性良好。
四、洗涤仪器
1、一般洗涤方法
(1)先倒净仪器内的废液,再注入半试管水,连续反复振荡洗几次,后将水倒掉。
(2)若器壁有不易洗掉的物质,要用试管刷刷洗。刷洗时可转动或上下移动试管刷,但不可用力过猛,以免试管破裂。
2、特殊洗涤方法
油污用洗衣粉、洗洁精洗。难溶的物质(铁锈、水垢)用稀盐酸、食醋洗。
3、洗净的标准:仪器内壁附着的水形成一层均匀的水膜,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
4、放置方法:洗净后的试管等仪器倒放在试管架上或指定地方。
五、其他基本实验操作
1、过滤(“一贴、二低、三靠”)
【单元常考题型】
题型1 水的电解实验
1.如图为验证水的组成的实验装置,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正极和负极产生的气体质量比为1:2
B.正极产生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C.水是由一个氧元素和两个氢元素组成的
D.该变化中的最小粒子为氢分子和氧分子
题型2 水的净化
2.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某化学小组的同学经过调查和搜集资料得知,可以通过①化学沉降(明矾)②杀菌消毒(用漂白粉)③自然沉降④过滤等几个步骤对黄河水进行净化。合理的操作顺序是( )
A.①③②④ B.③①④② C.③④①② D.①③④②
3.下列关于过滤操作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漏斗下端的管口要紧靠烧杯的内壁
B.滤纸的边缘要低于漏斗的边缘
C.玻璃棒要轻轻地斜靠在三层滤纸的一边
D.为了加快过滤的速率,可用玻璃棒在过滤器中搅拌液体
题型3 硬水和软水
4.据监测,目前全国多数城市地下水受到一定程度的点状和面状污染,且有逐年加重的趋势。为解决人民饮水安全问题,需对水进行净化。下列关于水的净化过程说法正确的是( )
A.此过程不涉及化学变化 B.经过吸附作用可使硬水变为软水
C.用肥皂水能区别硬水和软水 D.长期饮用纯净水对身体健康有利
题型4 物质的性质和用途
5.下列物质的用途中,利用物质化学性质的是( )
A.用小苏打做面包
B.用浓硫酸除去氢气中的水蒸气
C.用干冰进行人工降雨
D.用活性炭吸附冰箱中的异味
题型5 化学反应类型
6.下列变化中,既属于化合反应又属于氧化反应的是( )
A.甲烷+氧气二氧化碳+水 B.硫+氢气硫化氢
C.氧化汞汞+氧气 D.氧气+氢气水
题型6 分子
7.对下列实验现象的解释错误的是( )
A B C D
实验现象 用扫描隧道显微镜获得的分子图像 品红加入水中后,整个液体变红色 水分子在不同温度下的运动情况 50mL水与50mL酒精混合后的体积小于100mL
解释 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分子总是不断的运动着的 常温时分子不运动,加热时分子才运动 分子有空隙
A.A B.B C.C D.D
题型7 原子
8.受损元素周期表中某元素的残留信息如图所示,根据残留信息得出的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该元素是金属元素,原子序数为11
B.该元素符号为Mg
C.该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
D.该元素的原子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电子
题型8 离子
9.下列粒子结构示意图,表示阴离子的是( )
A. B. C. D.
题型9 元素
10.碘盐中含有一定量的碘酸钾,3月15日起某省实施新的碘盐含碘量标准,碘盐中的含碘量从每千克35毫克降至25毫克。这里的“碘”是指( )
A.原子 B.分子 C.元素 D.离子
题型10 物质的简单分类
11.下列物质按混合物、化合物、单质顺序排列的是
A.空气、水、氧气 B.二氧化碳、海水、氮气
C.冰水、碳酸钠、氯化钠 D.铁、氧化铁、食醋
题型11 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技能
12.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少量的酒精洒在桌面上燃烧起来,应立即用湿抹布扑盖
B.用镊子小心地将块状固体放入垂直的试管中
C.用100 mL量筒量取9.5 mL NaCl溶液
D.用托盘天平称量某固体样品的质量为5.00 g
13.化学课上,小红用量筒取一定量水配制溶液,她先仰视读数为39mL,倒出部分水后右俯视读数为10mL.小红实际倒出的水的体积为( )
A.等于29mL B.大于29mL C.小于29mL D.无法判定
【单元对接中考】
1.(2023·江苏无锡·统考中考真题)下列物质属于纯净物的是
A.自来水 B.石灰水 C.矿泉水 D.蒸馏水
2.(2023·西藏·统考中考真题)下列物质中属于单质的是
A. B. C. D.
3.(2023·内蒙古兴安盟·统考中考真题)硬铝常用于制造火箭、飞机的外壳。铝元素的相关信息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铝属于金属元素 B.铝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6.98
C.铝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 D.铝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失去电子
4.(2023·内蒙古兴安盟·统考中考真题)人类的日常生活离不开水。下列关于水的说法错误的是
A.水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B.用肥皂水可区分硬水和软水
C.沉淀、过滤、蒸馏中对水的净化程度最高的是过滤
D.明矾可用于净水,是因为它溶于水生成的胶状物可吸附悬浮在水中的杂质
5.(2023·江苏常州·统考中考真题)下列配制100g溶质质量分数为18%的氯化钠溶液的系列操作中错误的是
A.取用药品
B.称取药品
C.读取水量
D.加速溶解
6.(2023·辽宁丹东·统考中考真题)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过滤 B.溶解
C.检查气密性 D.连接仪器
7.(2023·青海西宁·统考中考真题)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量取液体 B.检查装置气密性
C.取走蒸发皿 D.过滤粗盐水
8.(2023·山东淄博·中考真题)如图为电解水实验的示意图。为增强水的导电性,向水中滴加几滴稀硫酸。回答下列问题。
(1)接通直流电源一段时间,试管a中产生6mL气体,则试管b中产生气体的体积约为 mL,水槽中溶液的pH (填“增大”“不变”或“减小”)。电解水的化学方程式为 。
(2)下图是电解水的微观示意图。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______(填字母)。
A.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 B.反应前后各元素的化合价不变
C.反应前后分子的种类和数量不变 D.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量不变
答案以及解析
【单元常考题型】
1.答案:B
解析:电解水实验中与正极产生的是氧气,用带火星的小木条检验,负极产生的是氢气,可用燃烧法检验,正负两极气体的体积比为1:2 ,质量比为8:1 ,该实验能得出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结论。故选B。
2.答案:B
解析:①化学沉降:明矾溶于水后会形成胶体,能吸附水中的固体小颗粒,使悬浮水中的小颗粒凝聚成较大颗粒而加快悬浮物的沉降,此操作是把不能自然沉降的固体颗粒沉降下来,且并未进行彻底分离,故此操作应是自然沉降后、过滤前的操作;
②杀菌消毒:使用漂白粉在水中生成氯气杀死水中病菌,应该为过滤后的净化操作;
③自然沉降:静置,使水中较大的固体颗粒在重力的作用下而沉降下来,由于不需其他操作,故应为最先进行的操作;
④过滤:是将不溶于液体的固体与液体分离的一种方法,可除去水中沉降下来的固体颗粒,因此应排在沉降后。合理的操作顺序是③①④②。故选B
3.答案:D
解析:A、漏斗下端的管口要紧靠烧杯内壁,防止液体滴溅,故正确;
B、滤纸的边缘要低于漏斗口,防止浑浊的液体从漏斗与滤纸之间流下,故正确;
C、玻璃棒要靠在三层滤纸的一边,故正确;
D、若用玻璃棒在过滤器中搅拌液体,弄破滤纸,就会使过滤失败,故错误。
4.答案:C
解析:A、净水中消毒发生的是化学反应,故选项错误;
B、吸附除去的是色素和异味,不能除去可溶性钙镁化合物,不能将硬水软化,故选项错误;
C、肥皂水与硬水混合产生浮渣,与软水混合产生泡沫,现象不同,可以使用肥皂水鉴别硬水和软水,故选项正确;
D、纯净水不含有人体所需的矿物质,长期饮用对人体健康不利,故选项错误。故选C。
5.答案:A
解析:小苏打受热时分解生成二氧化碳等,利用的是苏打的化学性质。用浓硫酸除去氢气中的水蒸气利用的是浓硫酸的吸水性。用干冰进行人工降雨利用的是干冰易升华吸热的物理性质。用活性炭吸附冰箱中的异味,利用的是活性炭的吸附性。
6.答案:D
解析:A、甲烷+氧气二氧化碳+水,该反应的生成物是两种,不符合“多变一”的特征,不属于化合反应,故选项错误。
B、硫+氢气硫化氢,不是物质与氧发生的化学反应,不属于氧化反应,故选项错误。
C、氧化汞汞+氧气,该反应符合“一变多”的特征,属于分解反应,故选项错误。
D、氧气+氢气水,反应物是两种,生成物是一种,属于化合反应;反应物中有氧气参加,是氧化反应,故正确。
7.答案:C
解析:A、用扫描隧道显微镜获得的苯分子的图像,说明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故A正确;B、品红加入水中后,整个液体变红色,说明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着,故B正确;C、图示水分子在不同温度下的运动情况,说明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的,温度越高运动越快,故C错误;D、50mL水与50mL酒精混合后的体积小于100mL,是因为分子之间有间隔,一部分水分子和酒精分子会互相占据分子之间的间隔,故D正确。故选C。
8.答案:B
解析:A、根据残留信息知道元素的原子序数是11,则该元素是钠元素,属于金属元素,正确;
B、钠的元素符号是Na,错误;
C、钠原子的核内有11个质子,核外有11个电子,正确;
D、最外层是1个电子的原子易失去电子,正确。故选B
9.答案:A
解析:A、核内质子数小于核外电子数的带负电,表示阴离子;B、核内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的带负电,表示原子;C、核内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的带负电,表示原子;D、核内质子数大于核外电子数的带负电,表示阳离子。故选A。
10.答案:C
解析:碘酸钾是由钾元素、碘元素、氧元素组成,碘盐中碘含量从每千克35毫克降至25毫克。这里的“碘”是指碘这一类原子的总称,即表示碘元素。故选C。
11.答案:A
解析:空气是混合物,水是化合物,氧气是单质,A正确;二氧化碳是纯净物中的化合物,海水是混合物,氮气是单质,B错;冰水、碳酸钠、氯化钠都是纯净物中的化合物,C错;铁为单质,氧化铁为化合物,食醋为混合物,D错。
12.答案: A
解析:少量的酒精洒在桌面上燃烧起来,应立即用湿抹布扑盖,使酒精与空气隔绝,达到灭火的目的;先将试管横放,用镊子小心地将块状固体放入试管口,然后将试管慢慢地竖立起来;不能用100 mL量筒量取9.5 mL NaCl溶液,量筒的量程太大,误差较大,应用10 mL量筒量取;用托盘天平称量固体的质量,只能精确到0.1 g。
13.答案:B
解析:小红开始仰视读数为39mL,读数偏小,实际量取体积偏大,高于39mL,倒出部分水后,又俯视读数10mL,造成读数偏大,实际剩余液体少于10mL,所以前一个读数偏小,实际大于39mL,后一个偏大,实际小于10mL,二者差值实际大于29mL。故选B。
【单元对接中考】
1.D
【详解】A、自来水中含有水、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等,属于混合物,故选项错误;
B、石灰水中含有氢氧化钙、水,属于混合物,故选项错误;
C、矿泉水中含有水、矿物质等,属于混合物,故选项错误;
D、蒸馏水中只含有水一种物质,属于纯净物,故选项正确。
故选D。
2.B
【分析】化合物是由多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单质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详解】A、H2O2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化合物,不符合题意;
B、N2是由氮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单质,符合题意;
C、KMnO4是由钾元素、锰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的纯净物属于化合物,不符合题意;
D、Ca(OH)2是由钙元素、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化合物,不符合题意;
故选:B
3.C
【详解】A、铝为“钅”字旁,属于金属元素,说法正确;
B、相对原子质量的单位为“1”,铝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6.98,说法正确;
C、地壳中元素含量前四位分别是:氧、硅、铝、铁,则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铝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说法不正确;
D、铝最外层电子数为3,小于4,在化学变化中易失去电子,说法正确。
故选C。
4.C
【详解】A、水是氢元素与氧元素组成的氧化物,选项正确;
B、硬水遇到肥皂水产生浮渣,软水遇到肥皂水产生泡沫,所以用肥皂水可区分硬水和软水,选项正确;
C、沉淀能够除去水中的大颗粒的难溶性杂质,过滤能够除去水中的难溶性杂质,蒸馏几乎能够除去水中的所有杂质,所以对水的净化程度最高的是蒸馏,选项错误;
D、明矾可用于净水,是因为它溶于水生成的胶状物可吸附悬浮在水中的杂质,加快难溶性杂质的沉降,选项正确,故选C。
5.B
【详解】A、氯化钠是粉末状固体,取用用药匙,瓶塞倒放,操作正确;
B、称取药品:要做到“左物右码”,该操作中药品和砝码的位置颠倒;需称量氯化钠的质量为,实际称取药品的质量为,操作错误;
C、读取水量:读数时视线要与量筒内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操作正确;
D、溶解时用玻璃棒搅拌,目的是加速溶解,操作正确。
故选:B。
6.C
【详解】A、过滤液体时,要注意“一贴、二低、三靠”的原则,图中缺少玻璃棒引流,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B、不能再量筒中溶解物质,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C、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把导管的一端浸没在水里,双手紧贴容器外壁,若导管口有气泡冒出,装置不漏气,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D、把橡皮塞慢慢转动着塞进试管口,切不可把试管放在桌上在使劲塞进塞子,以免压破试管,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故选C。
7.B
【详解】A、量取液体时,视线与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图中俯视刻度。A不正确;
B、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是把导管的一端浸没在水里,然后用手紧贴试管外壁,若导管口有气泡冒出,装置不漏气。B正确;
C、正在加热的蒸发皿温度较高,为防止烫伤手,不能用手直接拿加热的蒸发皿,应用坩埚钳夹取。C不正确;
D、过滤时,应用玻璃棒引流,图中缺少玻璃棒。D不正确。
综上所述:选择B。
8.(1)3 减小
(2)AD
【详解】(1)电解水实验中:正极产生氧气,负极产生氢气,产生氧气和氢气的体积比为1:2,a管与负极相连,产生的气体为氢气,b管与电源正极相连,产生的气体是氧气,则a管中产生的气体和b管中产生的气体的体积比约为2:1;试管a中产生6mL气体,则试管b中产生气体的体积约为3mL;水减少,稀硫酸的酸性增强,则水槽中溶液的pH减小;水通电生成氢气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A.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该选项说法正确;
B.反应物水中,H是+1价,O是-2价,生成物是氢气和氧气,单质中元素的化合价为0,则反应前后各元素的化合价改变,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C.根据图示,反应前后分子种类改变,分子数目由2变成了3,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D.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数目均不变,该选项说法正确。
故填:AD。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