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步入化学殿堂
【单元学习目标】
通过阅读思考、观察比较等活动,感受化学在时代变革、促进社会发展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方面的重要作用。
2.认识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知道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会伴随着能量变化,认识通过化学反应实现能量转化的重要性。
3.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知道分子、原子等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4.知道科学探究是化学学习的重要方式和内容。
5.初步学习“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活动反思”的方法。
6.认识常见的化学实验仪器,了解它们的主要用途和使用注意事项。
7.初步学习固体、液体药品的取用和物质的加热等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
8.理解和牢记化学实验室安全规则,提高遵守实验室安全规则的自觉性。
9.初步养成“动脑思考、规范操作、仔细观察、详实记录”的实验习惯和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
【单元思维导图】
【单元知识梳理】
化学实验常用仪器
1、常用仪器的名称、用途及注意事项
仪器名称 用途 注意事项
试管 (1)在常温或加热时用作少量试剂的反应容器; (2)用于少量物质的溶解或收集少量气体或作简易气体发生装置 (1)加热前应擦干试管外壁,先预热后集中加热,加热后不能骤冷; (2)加热时,试管夹或铁夹应夹在试管的中上部; (3)加热固体时,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 (4)加热液体时,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1/3,试管应向上倾斜,与桌面约成45°角,试管口不能对着自已或他人
烧杯 用作配制溶液和较大量试剂的反应容器,在常温或加热时使用 只能给液体加热,不能给固体加热; 加热时应放置在石棉网上,使其受热均匀,防止局部受热炸裂烧杯; 溶解固体时要用玻璃棒轻轻搅拌,玻璃棒不能碰烧杯壁或底
酒精灯 用于加热 (1)添加酒精时,酒精灯中酒精的量不得超过酒精灯容积的2/3,也不能少于1/4; (2)严禁用燃着的酒精灯去引燃另一只酒精灯; (3)用酒精灯的外焰给物质加热; (4)熄灭时,必须用灯帽盖灭,不可用嘴吹灭
量筒 量度液体体积 (1)不能加热;不能作反应容器 (2)不能用来配制溶液或稀释试剂; (3)根据量取液体的多少,选择合适的量筒; (4)读数时,量筒必须放平,视线应与液体; 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 (5)无“0”刻度,下面刻度小,上面刻度大
胶头滴管 用于吸取和滴加少量液体,滴瓶用于盛放液体药品 吸取试液时先将滴管提出液面,挤出胶头中的空气,再把滴管伸入试液中吸取; 滴入试管时,悬空竖直在试管正上方,不能把滴管伸入试管中,以免滴管碰到试管壁而被污染; 吸有试剂的滴管不可平放或倒置,以免试剂流入胶头; 不要把滴管放在实验台上(防止污染滴管或腐蚀实验台); 用过的滴管立即用清水冲洗干净(防止污染试剂)
托盘天平 用于粗略称量物质的质量,一般只能称准至0.1 g 称量前,托盘天平需调零; 称量时,干燥固体药品放在在纸上称量,易潮湿、有腐蚀性药品(如烧碱氢氧化钠)应放在玻璃器皿中称量,左盘放称量物,右盘放砝码; 物质的质量=砝码的质量+游码的质量
集气瓶 (1)用于收集或贮存少量气体; (2)用作有关气体反应的容器 不能加热,集气瓶瓶口上沿磨砂,要与磨口玻璃片配套使用
广口瓶 盛装固体药品 不能加热,磨口在瓶口内部要与瓶塞配套使用,瓶口较大。
细口瓶 盛装液体药品 不能加热,磨口在瓶口内部要与瓶塞配套使用,瓶口较小。
玻璃棒 用于搅拌、过滤或转移液体,也可用于蘸,取少量液体 (1)搅拌时玻璃棒不要接触容器壁或底; (2)注意随时洗涤,以防污染
蒸发皿 用于液体的蒸发,也可给固体加热 (1)可以直接加热, (2)不能骤冷,防止炸裂; (3)与三脚架或带铁圈的铁架台配套使用,移动时用坩埚钳夹取; (4)蒸发溶液时,盛放溶液量不超过其容积的2/3,且要不断搅拌; (5)加热完毕后用坩埚钳取下放到石棉网上冷却
漏斗 用作加液器,将液体注入小口径容器中去;在装上滤纸后也可用作过滤器,用于分离液体与固体的混合物 用作过滤器时,滤纸边缘应低于漏斗边缘,倾人滤物的液面要低于滤纸边缘,漏斗应置于漏斗架或铁架台的铁圈上,漏斗下端管尖要紧靠接收器内壁
试管夹 用于夹持试管 (1)防止烧损和腐蚀; (2)使用时应从试管底部向上套,夹在距试管口1/3处,取下时要从试管底部取下(防止污染试剂); (3)手持试管夹的长柄,大拇指不要按在短柄上
铁架台 用于固定和支持各种仪器,一般常用于过滤、加热等实验操作 夹持玻璃仪器时不能太紧,以免破裂
2、仪器分类
【注意】
不能加热的仪器:量筒、漏斗、温度计、滴瓶、集气瓶、广口瓶、细口瓶.
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技能
一、化学药品的取用
1、常见危险化学品的标志
2、药品的取用原则
(1)三不原则:不用手直接碰触药品、不近距离闻药品气味、不尝任何药品;
(2)节约原则:要严格按实验规定的用量取药品;如果没有说明用量时,液体按最少量1mL-2mL取用,固体只需盖满试管底部即可;
(3)剩余原则:实验用剩的药品应放入指定容器内,既不能放回原瓶,也不能随意丢弃,更不能带出实验室。
3、药品的取用方法
固体药品的取用
存放:固体药品通常存放在广口瓶中。
取用方法:
①取用粉末状固体药品的操作要领(用药匙或纸槽):
一斜:将试管倾斜;
二送:用药匙或纸槽将药品送入试管底部;
三直立:把试管缓缓直立起来。
②取用块状固体药品的操作要领(用镊子):
一横:将容器横放;
二放:把药品放入试管口;
三慢竖:把试管缓缓地竖立起来。
液体药品的取用
存放:液体药品通常盛放在细口瓶里
取用方法:
①取用较多量液体——直接倾倒
②取用少量液体——用胶头滴管滴加
物质的加热
1、酒精灯的使用
(1)两检:①检查灯芯;②检查有无酒精。
(2)两禁:①禁止向燃着酒精灯里添加酒精;②禁止用酒精灯引燃另一盏酒精灯。
(3)用完酒精灯,用灯帽盖灭,不可用嘴吹。
(4)酒精量不超过酒精灯容积的2/3,不少于酒精灯容积的1/3。
(5)酒精灯火焰可为焰心、内焰、外焰。外焰温度最高,所以加热时应用外焰加热。
2、给物质加热
(1)给液体加热
①操作要点
将试管夹从试管底部往上套,夹在离试管口1/3处,用手握住试管夹的长柄。
②注意事项
试管里的液体体积不要超过试管容积的1/3;先预热再集中加热;试管口不能对着人;试管口要向上倾斜,与桌面成45度角。
(2)给固体加热
①操作要点
药品平铺在试管底部,铁夹从试管底部往上套,夹在离试管口1/3处,用酒精灯外焰加热。
②注意事项
先预热再集中加热;试管要略向下倾斜,以防冷凝水回流炸裂试管。
3、造成试管破裂的原因
(1)加热前试管外壁有水。
(2)加热后立刻用冷水冲洗。
(3)加热时没有先预热。
(4)加热过程中试管接触灯芯(压灯芯),导致受热不均匀。
(5)加热固体时试管口没有略向下倾斜。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和联系
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
概念 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生成了其他物质的变化
根本区别 不产生其他物质 产生了其他物质
联系 化学变化中一定同时发生物理变化;物理变化中不一定同时发生化学变化
常见变化 (1)外形变化:破碎(粉碎、破裂)、榨汁、弯曲、折断、雕塑、打磨等 (2)状态变化:熔(融)化、液化、凝固、挥发、沸腾、铸造等 (1)燃烧类:烟火、火药或燃气爆炸,火力发电,酒精等物质燃烧 (2)变质:发霉、发酵、发酸、变味、酿酒或醋、腐烂变质
注意 ①有发光、放热等现象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如灯泡通电;没有明显现象的变化可能是化学变化,如氢氧化钠和盐酸混合 ②爆炸不一定是化学变化,如轮胎爆炸是物理变化,火药爆炸是化学变化
【注意】
从宏观上判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从微观上判断构成物质的粒子是否发生了改变。若变化后有新物质生成或构成物质的粒子发生了改变,则是化学变化;反之,是物理变化.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1、化学与实验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通过实验以及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记录和分析等,可以发现和验证化学的原理,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并获得新的化学知识。
2、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等。
3、观察和描述实验现象
(1)观察实验的三个阶段
变化前 变化中 变化后
记录物质名称,观察并记录其形态、外观等。 观察并记录物质的形态、外观、能量变化及其他现象 记录生成物的形态、外观等
(2)描述实验的主要内容
①实验操作过程,②实验现象,③实验结论。
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1、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1)点燃前
色、味、态:白色(或其他颜色)固体,圆柱的形状,有轻微气味;
用小带切:很容易切开;(质软)
放入水中:不溶解,浮在水面上。(难溶于水,密度比水小)
(2)点燃蜡烛
①火焰与火焰温度
现象:发黄光,放热,石蜡熔化成液态又凝固,火焰分三层,外焰最明亮,内层最暗。
将火柴梗放在火焰上,1秒后取出,发现火柴梗中间未变色,两端变黑。(火焰分三层:外焰、内焰、焰心,其中外焰温度最高、焰心温度最低)
②生成物检验
将干而冷的烧杯罩在点燃的蜡烛上方
现象:内壁出现水雾。 结论:有水生成
将内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在点燃的蜡烛上方
现象: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结论:有二氧化碳生成
(3)熄灭蜡烛
现象:产生白烟(石蜡的固体小颗粒,具有可燃性)
迅速点燃白烟后,蜡烛重新燃烧。
【单元常考题型】
题型1 认识化学
1.科普专题片《我们需要化学》深入浅出地为观众呈现了化学的起源及本质。下列对化学科学的认识错误的是( )
A.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B.化学为人类研制了新材料
C.化学的发展导致了生态环境的恶化
D.化学为人类健康提供了保障
题型2 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2.某同学在点燃蜡烛时,提出固体石蜡可能变成石蜡蒸气才能燃烧。就此看法而言,应属于科学探究环节中的( )
A.提出问题 B.猜想与假设
C.进行实验 D.获得结论
题型3 化学实验常用仪器
3.从试剂瓶中取用NaCl固体、AgNO3溶液,需要用到的器材是( )
A.甲—①,乙—① B.甲—①,乙—②
C.甲—②,乙—② D.甲—②,乙—①
题型4 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技能
4.下列化学基本操作正确的是( )
A.为避免试管内液体外流,加热时试管不能倾斜
B.与滴瓶配套的胶头滴管使用完毕,清洗后放回原瓶
C.向酒精灯中添加酒精时必须先熄灭酒精
D.若不慎碰翻酒精灯导致酒精洒出并失火,应立即用水扑灭
题型5 错误操作引起的后果分析
5.请将下列不正确的实验操作可能造成的后果填写在横线上。
(1)向竖直试管中加入金属颗粒药品:____________。
(2)对外壁有水的试管加热:_________________。
(3)倾倒液体试剂时,标签向下:__________________。
(4)加热固体时,试管口向上倾斜: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6 实验安全事故与处理
6.下列符合化学实验安全要求的是( )
A.易燃易爆药品放在火源附近 B.随意丢弃实验室剩余药品
C.想燃着的酒精灯里添加酒精 D.实验室中要特别注意保护眼睛
题型7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7.以下对自然资源利用的过程中主要发生物理变化的是( )
A.铁矿石炼铁 B.海水提取镁
C.天然气燃烧 D.石油蒸馏
题型8 蜡烛燃烧的实验探究
8.(2023秋·山东东营·八年级校考阶段练习)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对蜡烛(主要成分是石蜡)及其燃烧进行了如下探究。
(1)取一支红色的短蜡烛,用小刀切下一小块,把它放入水中,石蜡一直浮在水面上,据此请总结出常温下石蜡的性质:质软,密度比水 (填“大”或“小)。
(2)点燃蜡烛(图甲),取一小木条,迅速平放入火焰中(图乙)约1s后取出,观察到小木条出现环形焦斑,据此推测,蜡烛火焰中 温度最高。
(3)将短玻璃导管插入焰心,用燃着的木条靠近导管另一端(图丙),发现导出的气体可以点燃,请你推测导管里的气体可能是 。小明同学做此实验时,当他把一玻璃管末端伸入蜡烛芯附近后,在另一端用火柴点燃,却未能产生预料中的火焰。你认为他实验失败的原因可能有 (填序号,下同)。
A.玻璃管伸入蜡烛芯的时间较短
B.玻璃管可能太长,石蜡蒸气冷凝了。
实验不成功,你认为小明的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
A.认真反思,查找原因 B.与老师和同学们交流,查找原因
C.为查找原因,反复进行实验 D.针对失误原因,改进实验
(4)取一只冷而干燥的烧杯罩在蜡烛火焰上(图丁),观察到烧杯内壁上有水珠出现。片刻后取下烧杯,迅速向烧杯内倒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观察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由此推断石蜡燃烧后的产物为 和 。
(5)问题:蜡烛刚熄灭时,总会有一缕白烟冒出,它的成分是什么呢?有人提出了如下假设:
A.白烟是燃烧时生成的二氧化碳;
B.白烟是燃烧时生成的水蒸气:
C.白烟是石蜡蒸气凝成的石蜡固体。
设计并进行实验:
①吹灭蜡烛,立即用一个沾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住白烟,其目的是为了验证假设(填序号),但这样做并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原因是: 。
②吹灭蜡烛,立即用一块干而冷的玻璃片放在白烟t,玻璃片上没有出现水雾,说明白烟不是 。
③吹灭蜡烛,立即用燃着的木条去点白烟(注意不要接触烛芯),发现蜡烛重新被点燃,说明白烟具有可燃性,这为假设 提供了证据。同时可排除假设 。因为 。
【单元对接中考】
1.(2023·江苏常州·统考中考真题)下列关于合理利用化学对人类影响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穿着更舒适 B.粮食更紧缺
C.居住更温馨 D.出行更便捷
2.(2023·辽宁丹东·统考中考真题)下列化学观念不正确的是
A.物质的性质决定了物质的用途 B.所有物质都能无条件转化
C.物质既有天然存在的也有人工创造的 D.物质的性质与组成、结构有关
3.(2023·湖北十堰·统考中考真题)诗词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以下诗词蕴含的变化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B.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C.白玉为床,金作马 D.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4.(2023·甘肃兰州·统考中考真题)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下列对相关内容解释不合理的是( )
A.“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只涉及化学变化
B.“驱遣阳光充炭火,烧干海水变银山”——海水“晒盐”
C.“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D.“金柔锡柔,合两柔则刚”——合金的硬度比组成它的纯金属的大
5.(2023·内蒙古兴安盟·统考中考真题)下列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A. B. C. D.
6.(2011·四川内江·统考中考真题)小红同学在化学实验课上建议用碘水可将淀粉溶液与食盐溶液区别开来,这个环节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A.提出假设 B.交流评价 C.设计实验 D.作出结论
7.(2012·四川资阳·中考真题)英国科学家法拉第在《蜡烛的故事》系列讲座中,对蜡烛燃烧所涉及的知识进行了全面介绍。生产蜡烛的主要原料是石蜡和少量的硬脂酸添加剂等有机物,现在让我们一起对蜡烛原料的组成元素进行探究。
【提出问题】生产蜡烛的原料中主要有哪些元素?
【假设与猜想】主要原料为有机物,猜想:①一定有 元素;②可能还有氢元素和氧元素。
【实验设计】根据上述三种元素的猜想制订实验方案。
(1)如图1所示,在蜡烛火焰上方放置一块洁净、干燥的玻璃片,一会儿观察到玻璃片上生成一些细小的水珠。
(2)如图2所示,在蜡烛火焰上方罩一个内壁附着有 的烧杯,观察现象。
【证据与结论】
实验(1),观察到玻璃片上有细小水珠时,说明原料中一定存在(填元素符号) 。
实验(2),观察到烧杯内壁附着的 ,则猜想①成立。
【分析与交流】实验(1)和实验(2)获得的证据均不能证明原料中一定存在 元素,因为 。试卷第1页,共3页
2
答案以及解析
【单元常考题型】
1.答案:C
解析: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主要研究物质及其变化的原因和规律,不仅研究自然界中存在的物质,还研究和创造自然界中不存在的物质,A、B正确;生态环境的恶化不是化学的发展造成的,而是破坏环境的人肆意妄为的结果,C错误;化学的发展不断为解决医疗难题提供帮助,为人类健康提供了保障,D正确。
2.答案:B
解析:本题通过蜡烛燃烧来考查学生的读题能力和分析能力。“提出固体石蜡可能变成石蜡蒸气时才能燃烧”属于科学探究中的“猜想与假设”环节。
3.答案:D
解析:甲试剂瓶中是NaCl固体,固体取用需用药匙;乙试剂瓶中是AgNO3溶液,取用少量液体用胶头滴管。
4.答案: C
解析:加热液体时,试管口向上倾斜,与桌面成45度角,A错;胶头滴管不用清洗,若清洗后放回原瓶,会稀释原溶液,B错;酒精灯失火应立即用湿抹布或沙土盖灭,不能用水扑灭,D错。
5.答案:(1)打破试管 (2)试管炸裂 (3)标签被腐蚀 (4)试管炸裂
6.答案:D
解析:易燃易爆药品放在火源附近,易引发爆炸;随意丢弃实验室剩余药品,易污染环境等;向燃着的酒精灯里添加酒精,容易失火。
7.答案:D
解析:A、冶炼铁矿石过程中生成铁等物质,属于化学变化;
B、海水提炼镁的过程中,生成镁等物质,属于化学变化;
C、天然气主要成分是甲烷,甲烷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属于化学变化;
D、石油蒸馏过程中,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
8.(1)小
(2)外焰
(3) 石蜡蒸气 AB ABCD
(4) 水 二氧化碳
(5) 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刚熄灭时,周围二氧化碳含量偏高 水蒸气
C A、B 二氧化碳和水均不能燃烧
解析:(1)石蜡一直浮在水面上,说明石蜡密度比水小。
(2)小木条出现环形焦斑,说明外焰加热部分最先炭化,即外焰温度最高。
(3)导出的气体可以燃烧,说明导管里的气体可能是石蜡蒸气;
A、玻璃管伸入蜡烛芯的时间较短,石蜡蒸气没有导出,则没有火焰;
B、玻璃管太长,石蜡蒸气冷凝,也会没有火焰。
故选AB。
若实验不成功,应该认真思考、查找原因,或与老师和同学们交流,查找原因,或反应进行实验,查找实验,或针对失误原因,改进实验,故选ABCD。
(4)冷而干燥的烧杯内壁有水雾,说明产物有水,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产物有二氧化碳。
(5)①由于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则刚熄灭时二氧化碳含量偏高,无法证明白烟为二氧化碳。
②玻璃片上没有出现水雾,说明白烟不是水蒸气。
③白烟具有可燃性,二氧化碳和水蒸气均不能燃烧,石蜡蒸气能燃烧,则说明猜想C正确,A、B不正确。
【单元对接中考】
1.答案:B
【详解】化学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我们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化学。
A、合理利用化学使穿着更舒适,说法正确;
B、合理利用化学,利用农药和化肥使农业增产丰收,解决粮食危机,说法错误;
C、合理利用化学,改善居住环境,使居住更温馨,说法正确;
D、合理利用化学,增加和改进出行设施,使出行更便捷,说法正确。
故选:B。
2.答案:B
【详解】A、物质的性质决定了物质的用途,物质的用途反映物质的性质,故A说法正确;
B、物质相互转化时,有的需要反应条件,有的不需要反应条件,故B说法错误;
C、物质既有天然存在的,属于天然物,也有人工创造的物质,属于人造物,故C说法正确;
D、物质的性质与组成、结构有关,故D说法正确。
故选B。
3.答案:B
【详解】A、“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该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A选项错误;
B、“烈火焚烧若等闲”指的是碳酸钙在高温下分解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B选项正确;
C、“白玉为床,金作马”,只是物质形状改变,无新物质生成,发生的是物理变化,C选项错误;
D、“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是因为分子在不断运动,无新物质生成,发生的是物理变化,D选项错误。
故选:B。
4.答案:A
【详解】A、蜡炬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属于化学变化,蜡烛受热熔化,属于物理变化,错误;
B、烧干海水变银山,即海水“晒盐”,是利用蒸发结晶的原理,正确;
C、满架蔷薇一院香,是因为蔷薇花香中含有的分子在不断运动,向四周扩散,使人们闻到蔷薇花香,正确;
D、金柔锡柔,合两柔则刚,说明合金的硬度比组成它的纯金属的大,正确。
故选A。
5.答案:D
【详解】A、使用胶头滴管滴加少量液体的操作,注意胶头滴管不能伸入到试管内或接触试管内壁,应垂直悬空在试管口上方滴加液体,防止污染胶头滴管,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B、使用酒精灯时要注意“两查、两禁、一不可”,熄灭酒精灯时,不能用嘴吹灭酒精灯,应用灯帽盖灭,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C、正在加热的蒸发皿温度较高,为防止烫伤手,不能用手直接拿热的蒸发皿,应用坩埚钳夹取,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D、向试管中倾倒液体药品时,瓶塞要倒放,标签要对准手心,瓶口紧挨;图中瓶口没有紧挨、瓶塞没有倒放、标签没有向着手心,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故选D。
6.答案:C
【详解】用碘水可将淀粉溶液与食盐溶液区别开来,属于实验阶段所以该过程是设计实验过程,答案选C。
7.答案:碳 澄清石灰水 H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O 蜡烛燃烧时与空气中氧气反应,反应物提供了氧元素
【详解】假设与猜想:
因为只有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才是有机物,故填:碳
实验设计:
(2)由题意知,验证有机物中含有碳元素,可以验证燃烧后的产物中有二氧化碳,即用澄清的石灰水,故填:澄清的石灰水;
证据与结论:
实验(1),由质量守恒定律知,产物中有水生成,说明原料中一定含有氢元素,故填:H;
实验(2),如有碳元素,则二氧化碳生成,烧杯内壁附着的澄清的石灰水就会变浑浊,故填: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分析与交流:
实验(1)和实验(2)获得的证据均不能证明原料中一定存在氧元素,因为蜡烛燃烧时与空气中氧气反应,反应物提供了氧元素。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