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主题训练--------心怀轻重,方知进退
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6年来蝉联冬奥男单花滑冠军第一人的羽生结弦,在北京冬奥会上选择挑战超出人类体能极限的4A超高难度动作,而这意味着有可能放弃冬奥三连冠。他说:“已看淡所有的荣耀,不在意比赛胜负,挑战不完美并不重要,突破自我拼尽全力的人生才更厚重。”
材料二:鲁迅曾在杂文《最先与最后》中写过这样一句话:“我每看运动会时,常常这样想,优胜者固然可敬,但那虽然落后而仍非跑至终点不止的竞技者,和见了这样竞技者而肃然不笑的看客,乃正是中国将来的脊梁。”
材料三:信仰比生存重要,品格比外貌重要,成长比成功重要,过程比结果重要,……不知轻重者,则重者为轻,轻者为重;有时候影响结果的,又看似很轻,其实很重。所以我们唯有在不断自省中知轻重,才能知急缓进退。看清孰轻孰重,是一种大智慧。
上述材料反映出人们对“轻与重”的不同认识,能给人以很深的启示,请结合材料,联系现实与人生发展谈谈你对“轻与重”的思考,自拟标题,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合理;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
鲁迅曾在杂文《最先与最后》中写过这样一句话:“我每看运动会时,常常这样想,优胜者固然可敬,但那虽然落后而仍非跑至终点不止的竞技者,和见了这样竞技者而肃然不笑的看客,乃正是中国将来的脊梁。”
材料二:
信仰比生存重要,品格比外貌重要,成长比成功重要,过程比结果重要,……而不知轻重者,则重者为轻,轻者为重;有时候影响结果的,又看似很轻,其实很重。所以我们唯有在不断自省中知轻重,才能知急缓进退。看清孰轻孰重,是一种大智慧。
上述材料反映出人们对“轻与重”的不同认识,能给人以很深的启示,请结合材料,联系现实与人生发展谈谈你对“轻与重”的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3.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信仰比生存重要,品格比外貌重要,成长比成功重要,过程比结果重要……而不知轻重者,则重者为轻,轻者为重;有时候影响结果的,又看似很轻,其实很重。所以我们唯有在不断自省中知轻重,才能知急缓进退。看清孰轻孰重,是一种大智慧。
上述材料反映出人们对“轻与重”的不同认识,能给人以很深的启示,请结合材料,联系现实与人生发展。谈谈你对此的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近日一则大二女生帮助残疾父亲扛冰箱爬楼送货的新闻冲上热搜,该女生初三就开始帮助父亲,连续六年徒手背扛一百多斤的冰箱爬楼送货,她现在是湖北某职业学院二年级学生,面对记者采访,女孩说:“我现在最大的想法就是帮助家里分担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现在爸爸是我最坚强的后盾,以后我也想成为他最坚强的后盾。”
有人说:“人生的悲剧不是因为重,而是在于轻。压倒生命的不是重,而是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何为轻?何为重?
面对负担的重量和自由的轻盈,同学们会有怎样的认知和选择?请结合上述材料,撰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轻为阴、重为阳。“轻”“重”是中国传统书法美的重要标准。把笔向上轻提,笔画会变细;向下按,笔画会变粗。适当地提、按,会使笔画产生粗细变化,借此产生轻、重对比,加强动感。轻则淡雅、飘逸而秀丽,但易浮滑轻薄;重则稳健、凝重,但也容易痴呆僵硬。轻重看似对立,实则互补。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
1.例文:
心怀轻重方知进退
北京冬奥会上,羽生结弦那“翩若惊鸿”般的身姿是对人类体能的挑战,虽有遗憾,却赢得了所有人的尊敬。相比于胜负,他更看重的是那超越自我拼尽全力的人生突围。正如鲁迅对虽然落后而仍非跑至终点不止的竞技者充满敬意一般,有见识的人早已把关注点放到了胜负之外的体育精神之上。人生亦如此,只有每个人都能正确地“看重”抑或“看轻”,才能发现人生中的每一个精彩瞬间。
心怀轻重,方知进退,实乃人生大智慧。
《淮南子》中说:“欲知轻重而无以,予之以权衡。”权衡轻重,才能有分寸,在面对是非宠辱时,方能不失偏颇。有时候我们急于到达顶峰或实现某种目标,但行至最后,回首来时路,却发现最美的风光往往在沿途;当我们欣喜于实现目标的那一刻,殊不知,一路走来这艰辛的历程却更让我们感动。当我们发现那些一直过分看重的却往往离我们很远,以致焦虑、苦恼。其实这正是不知轻重,“重者为轻,轻者为重”。仓央嘉措说过:“这佛光闪闪的高原,三步两步便是天堂,却仍有那么多人,因心事过重而停滞不前。”可见,权衡轻重,在不断反省中明晰人生孰轻孰重,方知进退缓急。
心怀轻重是一种远见、格局,人生也因此而更加辽阔。
人生的境遇如连绵群山,首尾相系。一时的不知轻重,可能会换来满地狼藉。而知轻重的人,多是顾大局的人,有远见,有格局,在岁月的更迭中,变得愈加成熟、睿智。面对廉颇的扬言羞辱,蔺相如常常是“引车避匿”。门客不解,认为有损门面;但蔺相如“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的气度格局,让廉颇负荆请罪,最终二人成为刎颈之交,成就赵之强大。他看重的是家国,个人的忍辱负重又算得了什么?这是一种人生的大格局。“看轻”自我,不计较个人的荣辱得失,顾全大局,在时代的发展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国之大者”。战争年代的看轻生死,疫情前线的不计得失,以人民为重,他们权衡轻重,站位高、格局大,既为一域争光,更为全局添彩。
而奋战高考的你我,又应如何做到“看轻”与“看重”呢?虽为结局完美,但也应看轻结果,看重奋斗的过程。追求过程的完美,每一天都有长进,都有所得,最后结局自然不差。不求万事如意,惟愿如你所想。看重每一天的努力吧,你会离梦想越来越近。
学会选择,选准方位,瞄准靶心,心怀轻重,人生才会进退自如!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
三则材料中,第一则借羽生结弦力求突破自己,不再重视金牌的选择,彰显了羽生结弦心中的“轻与重”。材料二借鲁迅的话,指出了体育赛事上轻成绩、重在参赛者坚持完成比赛的体育精神和观众重其精神轻其成败的态度。材料三则在孰轻孰重的辨析中,指出了信仰、品格、成长等内在比外在要重要的事实,并由此得出能看清孰轻孰重,是一种人生的大智慧。由此可知,这里的“轻”与“重”是相对的,“轻”可以指不重要的、次要的,如名利、地位等;“重”可以指重要的、主要的,如责任、义务、亲情、民族大义等。有些事物对我们重若泰山,有些则风轻云淡。唯有把握好生活的轻重,理性面对。
因此,我们在讨论“孰轻孰重”时,应该要指出哪些是值得我们“重”的事物,哪些是需要“轻”的东西。比如孟子的舍生取义,为了生命活出其应有的价值,我们必得轻视、舍去一些事物,才有可能获得更珍贵的事物,而其中的评判标准,就是我们的人生理想与追求。
立意:
1.把握人生关键,明辨孰轻孰重。
2.明辨轻与重,赢得无悔人生。
3.心系家国重担责,无愧本心轻得失。
2.略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
两则材料都是围绕“轻与重”进行论述,材料一引用鲁迅先生的文章,鲁迅先生“轻”优胜的结果,“重”不甘落后虽第一无望仍坚持跑到最后的人以及对非“优胜者”不嘲笑有敬意的看客,借鲁迅先生的话,指出了体育赛事上轻成绩,重在参赛者坚持完成比赛的体育精神和观众重其精神轻其成败的态度,由此可提取出关键词“重过程(精神)轻结果(成败)”等。材料二列举了人生中的轻重选择,指出信仰、品格、成长等内在比外在要重要的事实,并由此得出能看清孰轻孰重,是一种人生的大智慧。
综合二则材料可知,二则材料都提到了“轻”与“重”,这里的“轻”与“重”是相对的,“轻”可以指不重要的、次要的,如名利、地位等;“重”可以指重要的、主要的,如责任、义务、亲情、民族大义等。有些事物对我们重若泰山,有些则风轻云淡。唯有把握好生活的轻重,才能在人生中做出理性的取舍。因此,我们在讨论“孰轻孰重”时,应该要指出哪些是值得我们“重”的事物,哪些是需要“轻”的东西。比如孟子的舍生取义,为了生命活出其应有的价值,我们必得轻视、舍去一些事物,才有可能获得更珍贵的事物,而其中的评判标准,就是我们的人生理想与追求。立意行文时要注意,要扣住“轻和重”的辩证关系去谈,不能只谈一方。
行文构思上,先概述材料,由材料引出观点如知晓轻重,丰盈人生。接下来从怎么办的角度,展开论述:一、知轻重,享受过程,看淡结果,只要过程足够精彩,那么结果便不必苛求;二、知轻重,丰盈精神,看淡物质,物质匮乏时,要守住精神的丰盈;物质充盈时,要守住精神的宁静;三、知轻重,注重成长,看淡成功,去经历去体验,即使最后失败,但自己在此过程中收获了经验,得到了历练成长,就是最大的成功。最后总结全文。
立意:
1.把握人生关键,明辨孰轻孰重。
2.心系家国重担责,无愧本心轻得失。
3.我辈知轻重缓急,方能进退有据。
3.例文:
心怀轻重,方知进退
北京冬奥会上,羽生结弦那“翩若惊鸿”的人类终极挑战,虽有遗憾,却赢得了所有人的掌声。相比于胜负,他更看重的是那超越自我、拼尽全力的人生突围。正如鲁迅对虽然落后而仍非跑至终点不止的竞技者充满敬意一般,人们早已把关注点放到了胜负之外的体育精神之上。人生亦是如此,只有每个人都能如此“看重”抑或“看轻”,才能发现人生中每一个精彩瞬间。
心怀轻重,方知进退,实乃人生大智慧。
《淮南子》中说:“欲知轻重而无以,予之以权衡。”权衡轻重,才能有分寸,在面对是非宠辱时,方能不失偏颇。有时候我们急于到达顶峰或实现某种目标,但行至最后,回首来时路,却发现最美的风光往往在沿途;当我们欣喜于实现目标的那一刻,殊不知,一路走来这艰辛的历程却更让我们感动。当我们发现那些一直过分看重的却往往离我们很远,以致焦虑、苦恼。其实这正是不知轻重,“重者为轻,轻者为重”。仓央嘉措说过:“这佛光闪闪的高原,三步两步便是天堂,却仍有那么多人,因心事过重而停滞不前。”可见,权衡轻重,在不断反省中明晰人生孰轻孰重,方知进退缓急。
心怀轻重是一种远见、格局,人生也因此而更加辽阔。
人生的境遇如连绵群山,首尾相系。一时的无轻无重,只会换来满地狼藉。而知轻重的人,多是顾大局的人,有远见,有格局,在岁月的更选中,变得愈加成熟、睿智。面对廉颇的扬言羞辱,蔺相如常常是“引车避匿”,门客不解,认为有损门面。但蔺相如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的气度格局,让廉颇负荆请罪,最终二人成为刎颈之交,成就赵之强大。他看重的是家国,个人的忍辱负重又算得了什么?这是一种人生的大格局。“看轻”自我,不计较个人的荣辱得失,顾全大局,在时代的发展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国之大者”。战争年代的看轻生死,疫情前线的不计得失,以人民为重,他们权衡轻重,站位高、格局大,既为一域争光,更为全局添彩。
而奋战高考的你我,又应如何做到“看轻”与“看重”呢?虽为结局完美,但也应看轻结果,看重奋斗的过程,追求过程的完美,每一天都有长进,都有所得,最后的结局自然不差,不求万事如意,惟愿如你所想。看重每一天的努力吧,你会离梦想越来越近。
学会选择,选准方位,瞄准靶心,心怀轻重,人生才会进退自如!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
材料先指出了信仰、品格、成长、过程等内在的东西比生存、外貌、成功、结果等外在更重要的事实。然后指出对于轻重应理性辨析,有些东西看似很轻,实则很重,可以影响到全局和结果。最后得出结果,看清孰轻孰重,是一种人生的大智慧,启示我们要在不断的自省中知轻重、明取舍,行稳人生发展之路。
题干中,“轻与重”“联系现实与人生发展”这一提示语指明了写作方向。其中,关于“轻与重”考生需要明确“轻”与“重”是相对的,“轻”可以指不重要的、次要的东西,如名利、地位等;“重”可以指重要的、主要的东西,如责任、义务、亲情、民族大义等。为了让生命活出其应有的价值,我们必须舍去一些轻的、次要的东西,才有可能获得更珍贵的东西,而其中的评判标准,就是我们的人生理想与追求。因此,我们在讨论“孰轻孰重”时,应该要指出哪些是值得我们“重”的事物,哪些是需要"轻”的东西。比如孟子的“舍生取义”观点等。而“联系现实与人生发展”则要求考生在写作时必须结合个人的成长之路和社会现实,辩证去谈新时代社会中和人生发展之路上,我们需要重视什么,舍弃什么。
写作时,可以采用递进式的论证结构,从轻与重的内涵,轻与重的辩证关系,知轻重的重要意义,如何正确对待轻与重等角度展开具体论证。
在论证过程中,可以综合使用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如可以列举蔺相如在面对廉颇的扬言羞辱时,常常“引车避匿”,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的气度格局,让廉颇负荆请罪,最终成就“将相和”的美谈,成全赵国的强大的事例,论证在家国大义面前,我们应“看轻”自我,不计较个人的荣辱得失,顾全大局,知到轻重。也可以引用王安石“乃知轻重不在彼,要之美恶由吾身”的名言,论证轻重缓急不能依靠他人,而全在于我们自身,要在不断自省中知轻重、明取舍。
立意:
1.把握人生关键,明辨孰轻孰重。
2.明辨轻与重,赢得无悔人生。
3.心系家国重担责,无愧本心轻得失。
4.明轻重之理,悟人生之道。
4.略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
材料首先讲述大二女生帮助残疾父亲扛冰箱爬楼送货的事件,材料中的女生帮助父亲分担生活的重担,她承受了生活给予的重量,也因此收获生命的意义,让自己明确了生活的目标和方向。材料进一步指出,“压倒生命的不是重,而是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负担越重,生命越贴近大地,它就真切存在。相反,当负担完全缺失,人就会变得比空气还轻,就会飘起来,就会远离大地和地上的生命,人也就只是一个半真的存在,其运动也会变得自由而没有意义。因此真切实在,勇担责任为“重”,逃避责任,没有意义为“轻”。经历的生命之重让我们脚踏实地,感觉到生命的意义,而生命之轻的感觉,就像温水煮青蛙一样,短暂的舒适之后便是水生火热的煎熬和痛苦,是无穷无尽的空虚和落寞。综上,材料启发我们当勇于承担生命中的重量,人生才有意义和价值。题目要求论述“面对负担的重量和自由的轻盈”,有怎样的认知和选择,作为时代青年,应当选择真切实在的“重”,而非没有意义的“轻”,因此须着重论证选择“责任的重负”的意义。
行文构思上,先概括材料,由材料引出观点,如:选择生命之重,过有意义的人生。接下来从为什么的角度展开论述,一、追求意义,做事讲求原则,积极承担责任,是生命之重。无数的人儿都在承受着生命之重,但正是生命之重我们脚踏实地找到人生意义。二、我行我素,不愿承担世俗责任,放荡不羁,是生命之轻。选择生命之轻就是背叛了责任与坚守,生命最终只剩下荒芜。三、与其追求一种掩盖虚无的假想解脱,不如直面的责任,勇担使命,如此的自由才会有真正的人生意义。
立意:
1.要承担的重任,便是生命的意义。
2.压倒我们的不仅仅是“生命之重”,更是“生命之轻”。
3.生命是重于泰山而非轻于鸿毛。
5.例文:
轻于鸿毛 重于泰山
两千多年前,身受宫刑后的司马迁在写给即将被斩的任安的书信中写道:“人固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自古以来,轻和重的问题就始终困扰着我们一代又一代青年人,何为轻而何为重?何为知轻重?
我认为轻,是适当看轻自己,并不是妄自菲薄,自轻自贱;我认为重,是把行为投身于社会、国家和民族,但并不是一味地奉献自己来服务世界,把肋骨拆下当作火把适当看轻白己,是保持内心的一剂良药。它不是自暴自弃,认为自己一事无成;也不是自怨自艾,将自己贬得一无事处来表达对现实的失望;而是抱持谦恭的内心,虚心地听从他人教导,不骄傲自满。
苻坚率九十八万大军南下灭晋,未灭晋而先给东普皇帝和谢安建好了住房,安排了官位。可“投鞭断江”的前秦大军却在淝水被八万北府兵击溃,最终导致短暂统一的北方再度分崩离析,自己也身死于自己部下之手。诚然,淝水的兵败有着许多的客观及因,但苻坚对自己和形势的过度乐观也不能脱离干系。国学大师章太炎向小自己三十余岁的邹容学习革命知识和新文化;朱彦夫将自己的事迹看作一个普通人的生活琐事;唐太宗在接受魏征批评时甚至不敢让玩赏的鸟被他看见。这些都是“看轻”自己而在各自的位置上熠熠生光的人。把自己当作鸿毛,心怀谦卑,必然会收获一些原先所看不见的在西。
从另一个方面来说,看轻自己,是要以自己对于社会、国家、民族的意义为重。因为将自己看得很轻。不骄傲自负,是投身于社会事业的一个必要的前提,而一旦眼里只有自己的功名利禄社会地位。最终只会背离初心。造成“轻者为重,重者为轻”的结果。当初汪精卫怀揣民族大义舍身刺杀清廷摄政王,名满天下,可最后却由于不肯接受蒋介石在他之上,和日本人合作,忘记了自己投身革命时的初心,”未能引刀成王快,终愧不负少年头,”一念之差,将本该为后人敬仰的“死重泰山者”变成了“死轻鸿毛”遗臭万年者。
蝴蝶效应说:亚马逊的蝴蝶扇动一下翅膀,佛罗里达便遭到滔天巨浪。虽然,我们深知,至于宇宙浩瀚,每个人都如《赤壁赋》中“蜉蝣”“粟米”那般渺小,但生而为人,来人世一遭,就应该也可以在世界上刻写上浓墨重彩的一笔。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人,我们不可妄自菲薄,但也切不可妄自尊大。适度“看轻”自己,心怀谦卑,心怀家国,方能如水入海,化成千斤巨浪。
在此年华,在此时代,虽不用“引刀成一快”,他吾辈当知轻重而明荣辱,和“不负少年头!”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
材料主要阐述了书法艺术中的“轻”“重”概念,并由此阐述了轻重不同所产生的艺术美感之不同。“轻”与“重”若单独存在,都各有其优势与弊端,唯有将“轻”与“重”有机互补,方能取其长补其短,成就一幅精妙绝伦的书法艺术佳品。同样,对我们个人而言,比如性格过于内向、敏感、阴柔不利于我们向外拓展,积极乐观地与人交际或独立生活;而性格过于外向、刚硬,或许颇具阳刚之美,但若太过却又会陷入暴力、浮躁。对社会国家而言也是如此,不论是政法制度,还是改革发展,过轻与过重都无法达到理想效果。因此,唯有互补、协调好“轻”与“重”的度,方能实现完满结局。
写作时,重点要由书法艺术的“轻”与“重”引申到对社会人生的思考。开头,可以总结概括材料中所讲的书法艺术的“轻”与“重”,然后由此说明:现实生活中也需要处理好“轻”与“重”的度。对此,可从性格上的“轻”与“重”展开说明,结合当下“阴柔”“娘炮”风与“阳刚之美”的激烈论争加以说明。也可追古鉴今,从古代历史上儒家礼治的宽仁待民所带来的百姓安居乐业以及无法压制部分人心不古之风,和法家的严刑酷法在一定程度上能维护社会制度,但却也容易导致失去民心的思辨角度,思考社会、国家治理中“轻”与“重”的问题。
立意:
1.为人当既有阳刚之重,又有风雅之轻。
2.国家治理中,仁政之轻与刑法之重应兼收并蓄。
3.融汇如山之凝重,如水之飘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