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作文训练-------故事类
1.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作。
有一位经验丰富的老船长,他的货轮卸货后在浩瀚的大海上返航时,突然遭遇了可怕的风暴。水手们惊慌失措,老船长果断地命令水手们立刻打开货舱,往里面灌水。“船长是不是疯了?往船舱里灌水只会增加船的压力,使船下沉,这不是自寻死路吗?”一个年轻的水手嘟囔。看着船长严厉的脸色,水手们还是照做了。随着货舱里的水位越升越高,船一寸一寸地下沉,依旧猛烈的狂风巨浪对船的威胁却一点一点地变小,货轮渐渐平稳了。
船长望着松了一口气的水手们说:“百万吨的巨轮很少有被打翻的,被打翻的常常是根基轻的小船。船在负重的时候,是最安全的;空船时,则是最危险的。”这就是“压力效应”。那些得过且过,没有一点压力的人,就像风暴中没有载货的船,往往一场人生的狂风巨浪便会把他们打翻。
以上故事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根据要求写一篇议论文谈谈你的看法。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联系现实生活多方面说理;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2.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宋真宗时皇宫曾经被焚。皇帝急命大臣丁渭负责重建,限期完成。丁渭深知重建皇宫的工程浩大不易,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丁渭设置了一套系统的解决方案。首先,他命令民工在皇宫外大道上挖沟取土,用来铺设地基;然后又命令民工将挖好的沟与汴河联通,通过水路把大批建筑材料运到皇宫;皇宫建成后,又下令将建筑过程中产生的废料重新填入沟里,水沟又变回往日的大道,就这样,丁渭按期保质的完成了皇帝的任务,得到了皇帝的封赏。
以上故事对我们在生活中解决日常问题具有启示意义,请根据以上故事,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世说新语·品鉴》中记载:“桓公少与殷侯齐名,常有竞心。桓问殷:卿何如我(你跟我相比,怎么样)?殷云:我与我周旋(和自己打交道)久,宁作我!”桓公,桓温;殷候即殷浩。桓温与殷浩是东晋士人中的一时瑜亮,二人既是从小的朋友,又是政治上的竞争对手。殷浩北伐失败后,桓温甚为得意,所以有此一问。
针对这则材料,你有何感想?根据以上故事,确定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演讲稿。
4.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相传扁鹊兄弟三人都从医,大哥善于在病情尚未发作时施展医术,把病消灭在萌芽之前,结果病人老是怀疑自己没病,大哥的名字天下不闻;二哥善于在疾病初起病症较浅时施治,把病消灭在萌芽之中,结果闻名乡里;扁鹊善于在人病入膏肓时动手术、下猛药让人起死回生,结果闻名天下。
以上故事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要求:结合现实生活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拟标题,文体自定。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
1.略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记叙类材料作文题。
材料由两段文字组成,第一段介绍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货轮遭遇风暴,老船长命令往货舱内灌水,增加船的重量,最终货轮平稳;第二段船长解释原因,船在负重之时不会被打翻,空船最危险,并由此延展到人生的道理,没有压力的人经受不住生活的风浪。由此可知,材料的关键词是“负重”。
考生要明白“负重”的含意:它可以是重大的责任,也可以是神圣的使命;可以是忧患的意识,也可以是生活的压力;可以是丰厚的知识,也可以是理想与追求。颠簸于风浪中的小船未翻,全在于负重。那么,现实社会中,很多痛苦需要我们直面,诸多挫折需要我们经历。不经历风雨,又怎能见彩虹?不管前途有多凶险,我们都要昂头阔步向前。从立意的深度来看,可以分为这样两个层面:一是生存负重、生活负重,二是精神负重、灵魂负重。由此想到负重的意义:透视生命万象,综观世事变迁,物因负重而有了稳健的躯体,人因负重而有了生命的厚度,国因负重而有了国力的强盛。能在这个层面上选材立意,作文才会有思想、有深度。
文体上要求写作议论文,这就要求文体要清晰,要有明确的观点,有清晰的论证思路。可以先由材料引入,概述材料中的事件,引出“面对可怕的风暴,是选择空船而行,还是加压,负重前行”这一问题,接着就此进行分析,明确“负重”的作用;然后由此及彼,由行船想到人生,列举事例展现面对生活中的重负该如何应对,最后联系自身,明确当代青年在时代浪潮之中该以怎样的态度应对。
立意:
1.承担生活中的责任,方能破浪而前行。
2.负重前行,方达彼岸。
3.人有压力,能发挥最大潜能;身无担当,则会虚度美好人生。
2.例文:
善谋乐思,行则终成
宋真宗时大臣丁渭负责重建被焚皇宫,他深知工程浩大不易,却不曾推脱,反而迅速制订方案,马上行动,井发挥聪明才智,因地制宜,保质按时完成了任务。由此可知:善谋乐思,行则终成。
以“谋”为底色,绘就大势所趋。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疫情来势汹汹,但中国却为世界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中国,最早发现疫情,最快控制疫情。“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在疫情面前,“中国速度、中国规模、中国效率”震惊中外的前提在于中国共产党、中国政府及至中国人民的“善谋”:疫情最开始,疫情“吹哨人”李文亮,中国院士钟南山等人就疫情而发表了相关意见,而中国各级政府则是立刻行动,对疫情严重地区进行封锁,此谓之前瞻性,以“善谋”绘就疫情大势所趋,从而为抗疫打下坚实基础。
以“思”为画笔,刻画细枝末节。
亚里士多德说:“人类最终的价值在于觉醒和思考的能力,而不在于生存。”小知不及大知,深远之思考对于行动而言,尤为重要。李延年在抗美援朝战役中,充分善于思考,在伤亡惨重的情况下,扔能够整顿组织部队,宣传胜利,追悼烈士,并带领大家进行阵地宣誓,利用自己的团部所占据的高地,因地制宜,最终战胜了强大的美军部队,打出了漂亮的一战。此次战役中,李延年以“善思”为笔,在抗美援朝战役上刻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以“行”为船只,抵达成功彼岸。
现实是此岸,理想是彼岸,中间隔着湍急的河流,行动则是架在河上的桥梁。奔赴一线的忙碌身影,连夜驰援的奋战场景,战天斗地的救灾现场……灾难无情,人心足暖,河南暴雨之下,是大国情怀,是大国之举,而在援助中,无数援助人员从四面八方赶来,以“行”化作一只只船,解救灾难中的人民,最终驶向成功抗洪的彼岸,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那就是“中国人”。在无数的计划,善谋、善思之后,行动是必不可缺的,以“善行”为舟,达至远方。
丁渭“善谋”“善思”“善行”,成功自来;我辈青年冀以尘雾之微补益山海,萤烛光增辉日月,在生活中解决日常问题之时,亦须如丁渭——善谋乐思,行至成功!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叙事性材料作文题。
材料叙述了宗真宗时丁谓主持修建宫殿的事迹,指出了丁谓之所以能保质保量地修好宫殿,一是在于他能够设置一套系统的解决方案,而不是毫无计划,盲目地进行;二在于他能够充分地利用好当时的天时地利,从而做到事半功倍,实现效益最大化。
因此,我们从丁谓修殿的成功经历中,可以得出“谋先而后动”的思路,如我们在行事前,一定要仔细研究,做好严密的计划和方案,磨刀不误砍柴工,才能实现过程与结果的最优化。此外,我们若从材料中获取到诸如在合理条件下充分利用现实条件,来为自己制造便利等写作思路,也是可以的。
任务要求根据故事的启示意义,解决日常生活问题。这是要求我们联系现实,进行相关、相似的思考,使故事中蕴含的意义得到最大限度的挖掘与深化。
立意:
1.磨刀不误砍柴工。
2.谋定而后动。
3.百万士兵抵不过一个会带兵的将军。
3.例文:
竞争使人成功
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竞争使人成功”。
狮子的追逐使羚羊拥有矫健的步伐,礁石的阻遏,使大海激起壮美的浪花。酒逢知己千杯少,棋逢对手趣亦多。有了对手的竞争,我们才有了更大的动力,有了不断的进步,有了更大的成功。
康熙执政六十一载,建立了无数伟业,创造康熙盛世的大一统局面。可他晚年却说,其最重要感谢的是鳌拜,是吴三桂,是郑经,是戈尔丹。正因有了对手的竞争,才使康熙迅速成长,换句话说,没有竞争便没有如今的康熙圣祖。是竞争成就了康熙的一代帝王之业。
个人如此,一个集体,一个企业,也是如此,当今中国知名的乳制品企业,蒙牛伊利,他们是我们最为熟知的“死对头”,在市场经济的竞争下死死咬住对方的步伐,不断的追求更优的品质,更好的服务,两者在竞争中蓬勃发展,成为了在世界范围内的知名企业。
所有这些,无一不在告诉我们:是竞争,教与我们拼搏;是竞争,促进我们发展;更是竞争,推动我们走向成功。
睁眼看看世界,一个民族的复兴,也无不印证出这个道理。德意志民族更加注重竞争,懂得竞争对手存在的重要性。当它羡慕法国古典音乐并将其视为竞争对手的同时,德意志民族为人类孕育出了海顿、贝多芬、巴赫、舒曼这样的音乐大师;在敬仰英国文学将其视为对手的同时,德意志民族为世界出了叔本华、黑格尔、尼采、马克思这样的哲学大师;在钦佩美国汽车制造全球第一的同时,德意志民族为全球制造了宝马、奔驰、大众、保时捷这样知名的汽车名牌。面对竞争,他们不断发展,不断进步,使自己一直屹立世界之林的尖端。
生活中都充满了竞争。当我们还是一名学生的时候,我们就想要成为全班甚至是全校最优秀的学生,我们想要获得老师们和同学们的赞美。当我们在工作的时候,我们不但要和同事竞争还要和其它公司的人进行竞争来获得更大的利润。所以竞争的对手是无处不在的,竞争让我们变得更加强大。
竞争磨炼我们的意志,让我们发奋图强;竞争锻炼我们的精神,让我们开拓创新。感谢竞争,是它使我们走向成功,走向辉煌!
我的演讲结束。谢谢大家!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本次作文是一道材料+写作任务+写作能力的任务驱动型作文。
本次作文所给的材料出自《世说新语·品鉴》,“桓公少与殷侯齐名,常有竞心。桓问殷:卿何如我(你跟我相比,怎么样)?殷云:“我与我周旋(和自己打交道)久,宁作我!”这段话的意思是桓公年轻时与殷侯声名相当,但常有与之比高下的心意。桓公曾问殷侯:“你跟我相比,哪一个更强一些?”殷侯回答说:“我和自己长期周旋,宁愿做自己就好。”由此可以看出,桓温常常有竞争之心,而殷浩更乐于做自己,活出自我。审题时从桓温和殷浩这两个人的各自角度出发,从竞争心和做好自己这两个方面的得出立意即可。
写作任务是针对材料,选择合适的立意,写一篇演讲稿。
【立意】1.人要少一些竞争心,活出自我;
2.人有竞争心又何妨;
3.人有竞争之心,才能推动各项事业进步,推动社会进步;
4.乐于做好自己;
【素材】1.常说:退一步,天高海阔。如果世间人都能够像殷浩那样“宁作我”,岂不是少了许多烦恼?人必须接受自己的境遇,然后立足现实,努力通过自己的奋斗,来改变自己的境遇,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来实现自己的抱负。既然自己的事情需要自己来做,又何必时时不放“竞心”,自寻烦恼?需知善处世者,与“竞心”不相关。
2.有了竞争,才能有动力。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的初期,如果不是有弦定理的存在,他也不可能去否认、假设、研究,提出相对论。没错,双方在竞争当中,总会层层深入,否定对方的同时,深入研究、创造,最终,在动力的驱使下,才会越积越大。不能否认,无竞争也有大成就,可是,竞争之中的成就远比无竞争之成就更经得起时间之磨练。在生活当中,竞争愈激烈,往往愈精彩。
有了竞争,才能有乐趣。梁启超说过:“常常要和同业的人比较骈进,好像赛球一般,因竞胜而得快感。”所谓的“骈进”就是竞争。双方在竞争当中,每当一方有较大突破之时,乐趣自然而生,这种乐趣,正是竞争当中的那种成就感,有了成就感,竞争便成了一种体验、一种乐趣。当一方在竞争中取胜时,“快感”便会因“竞胜”而获得。竞争自然变得乐趣横生,这种乐趣可不一般,它不像自娱自乐,也不像无稽之谈,它可以产生前进的动力。生活当中,乐趣是普遍的,竞争也会因乐趣而完美,从而使生活愈发精彩。
3.李嘉诚也是在竞争中不断进步最后成功跻身于世界富豪之列。在竞争中生存,他的事业刚起步时,除了个人赤手空拳,没有比其他对手更优越的条件,一点也没有,这里面还包括资金,市场等等。很多人常常有一个误解,以为他们公司快速扩展是和垄断市场有关,其实他们公司跟一般小公司一样,都要在竞争中生存和成长。当他整理公司的文件时,最明显的是他们参与不同的行业的时候,市场内已有很强和具实力和的竞争,第二如何变成第一,第三如何变成第一。四、五如何变成第一,第二呢?竞争中生存,就要付出努力和精心的准备,才能赢得胜利,取得成功,要和这些名人一样都适应自己现在生活的环境,要赶得上环境变化的脚步,要在竞争中生存。
4.例文:
“胜于无形”更该奖
今年,重庆、四川等地成功抗击了百年一遇的特大旱灾,按照惯例,各地、各级政府肯定要表彰、奖励一批在抗旱救灾中表现突出的个人和单位。这是应该的,也有利于鼓舞先进,激励士气。
不过,奖励也有学问。需要提醒的是:奖励,不要忘记“胜于无形”者!
何谓“胜于无形”?
一条河的两岸分别坐落着李家村和张家村。一年冬天,李家村的领导从天气预报中得知明年可能发大洪水,就带领村里的人奋战一冬,修好了堤坝,备好了物资。张家村的领导也得到了大洪水的信息,但是,他们认为,洪水未必真来,来了再想办法也不迟。所以没做准备。
第二年,大洪水来了,张家村因为没有准备,虽然村领导积极带头抗洪,人员没受损失,但庄稼、财产的损失却不小;而李家村由于堤坝完好、物资准备充足,没受一点损失——李家村的领导就是“胜于无形”。
“胜于无形”是我国古代军事家孙子提倡的一种博弈境界。他认为,对领导者指挥打仗而言,预见胜利没有超过普通人的眼界,不算最高明;指挥部队力战获得胜利而天下人都叫好的,也不算最高明。就像举得起毫毛算不上大力士,看得见日月算不上目光特别敏锐,听得见雷声算不上听力特别好一样。真正最高明的人,他取得胜利的局面就是应该胜,既显不出智谋的名声,也看不出勇武的功劳。
这就是“善除患者,理于未生;善胜敌者,胜于无形。”
但是,两个村后来的情况却颇有戏剧性:张家村的领导由于努力抗洪抢险、抢救群众、抢修堤坝,又上报纸电视,又被评为先进,受到重奖。而李家村的领导因为早作准备,洪水来时,既不需要抢险,也不需要救灾,没有那些惊险的、激动人心的场面,所以,反而没有得到任何奖励——印证了孙子对“胜于无形”者的预言“无智名,无勇功”。
其实,这也符合普通人的认识规律,古代名医扁鹊曾谈论他家三兄弟的医学水平和知名度的关系——据说扁鹊三兄弟都精于医术,扁鹊自己认为大哥医术最好、二哥次之、自己最差。扁鹊说:大哥治病,发现并治疗在病发生之前,由于一般人都不懂他事先铲除了大病的苗头,所以他没名气;二哥治病,在大病初起之时就发现并施治,一般人以为他只能治轻微的小病,所以只在乡里有名;而自己是在病人病情已经很严重时才发现并治疗,因此,一般人认为自己的医术最高明,享誉天下。
但是,从社会管理的角度,哪一种利益最大?就算把病人从死亡线上抢救回来,病人身体受损害、受痛苦,又何如不得病,或者在小病阶段就治疗好?
公共管理者的奖励是一种价值导向,如果奖励时忽略“胜于无形”者,就有可能出现“常常有灾常常救,常常救灾常常有”的尴尬局面。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本题是一道材料作文,阅读材料,兄弟三人医术高低,一目了然。扁鹊的大哥有本事在没病时,看出病来,让病连发的机会都没有,使人从小到大从生到死都健健康康。大象无形,眼观无状,这本事真的了得。且成本底,为病人着想,医德高尚。但愿天下人康健,哪怕柜上药生尘。宅心仁厚的人常有这般菩萨心肠。扁鹊比较而言,是技低一筹,病已出现,是对症下药的问题了,当然要容易些。可是,一个默默无名,一个声名赫赫,何则 没得癌症,要你百块钱,你可能跳起来,得了癌症,花十万百万你不在乎。会生大病而暂没生大病,扁鹊大哥来给你治疗,你即使不把他乱棒打出,也会给他一顿好骂;得了大病,你急急喊扁鹊,大把大把地送大钱给他,求他为你治病。三兄弟不同的医术导致了不同的结果:大哥医术水平最高,但不被人们认为是“神医”,甚至还误认为“欺诈”,他的诊所门可罗雀,业务很少,在当时没有知名度,后人也无从知晓;二哥医术比大哥差一些,在当地被认为是一个不错的医生,知名度较大哥为高,业务也可以;扁鹊本人医术最差,但被全国人认为是“神医”,不仅当时知名度高,业务发展迅速,而且在今天,我们知道的古代名医中,扁鹊也是位居其中。扁鹊大哥不出名,原因在此;扁鹊出大名,原因在此。
【立意】1.做事也应该学习扁鹊的大哥: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
2.防患于未然,才是做事的最高境界。
3.起死回生,妙手回春固然高明,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才是真正的高手。
【素材】1.不妨多些“扁鹊的大哥二哥”们。反腐倡廉可借鉴扁鹊三兄弟治病的办法:像大哥那样治病于未发之前,像二哥那样治病于初起之时,对腐败分子,则要像扁鹊那样,动刀子,下猛药。联系现实:郑庄公对太叔段行不义,开始是不管的,为什么?太叔段所行不义还不多啊,病不重啊,灾不大啊。比如说吧,平时根本不管环保,不搞植树,等到发大水灾,发大泥石流,就舍命救灾,三年五年不管事,到了灾时三天五天不睡觉,三过五过家门而不入,得,一下成了英雄——名来了,利来了,官帽子来了,当上了“名医扁鹊”了。
2. 由扁鹊三兄弟行医联想到我们时下官场的反腐倡廉,不禁感慨系之!透视当今官场的腐败现象,其实也不乏这三种“患者”:一种是廉政意识淡薄,思想防线脆弱而极易产生腐败的官员;一种是伸过手、湿过鞋,已经算不上“干净”的官员;还有一种则是在腐败的泥潭越陷越深已不能自拔的腐败分子。毋庸讳言,我们现有的反腐方式,重点往往是在查处大案要案,也就是说,主要是对付那些“病情”严重恶化,甚至已经“病入膏肓”的重症“患者”,诸如成克杰、胡长清、慕绥新、马向东、王怀忠、刘方仁等等重量级“腐败大亨”无不在此之列。殊不知这些严重的腐败分子在我们党和干部队伍中只是少数人,而相对更多的则是第一种、第二种“患者”。然而,时下那种“注重事后查处多于事前预防”的“救火式”或者“重打老虎,轻拍苍蝇”的反腐方式,正是忽略或错过了对第一种、第二种“患者”进行积极医治的最佳时机,以致在许多地方、许多部门出现腐败现象泛滥甚至前“腐”后继、串案窝案等一发而不可收的尴尬局面。假如我们在开展反腐败斗争中,既让“扁鹊”们大力救治那些重症腐败分子,又能充分发挥“扁鹊的大哥二哥”们的特长,积极医治那些“尚未发病”和“病情尚不严重”的“准腐败”、“小腐败”患者,力争将腐败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那么我们的反腐倡廉工作无疑会取得更为理想的成效,不仅可以从中挽救更多的失足干部,同时还将大大降低反腐成本。
3. 扁鹊兄弟三人都从医。大哥善于“防患于未然”,把病消灭在萌芽之前,结果病人老是怀疑自己没病,大哥的名字天下不闻。二哥善于把病消灭在萌芽之中,结果闻名乡里。扁鹊善于在病入膏肓时让人起死回生,结果闻名天下。人们总认为能解决“大问题”的人才是“大专家”,殊不知能在歌舞升平时、杜绝“出问题”的人(或制度)才是最了不起的。古人说,良医者,常治无病之病,故无病;圣人者,常治无患之患,故无患。事后控制不如事中控制,事中控制不如事前控制,中国自古就讲“万事防为先”“防患于未然”“防微杜渐”等道理。人们总高度评价在“痛定思痛”之后“亡羊补牢”,却不屑一顾于“防微杜渐”之中“未雨绸缪”,这都是一种“情有可原”的错觉。所以"防范于未然"才是真正最高明的。无论是治病救人也好、治国安民也好,还是安全生产也好,都应该像扁鹊的大哥看齐。在安全工作中,我们要时时保持一双发现的眼睛,积极主动地去寻找可能发生的问题,“防患于未然”是对我们安全素质提出的更高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