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87张PPT)
GEO Powerpoint
我国区域发展战略
An example of China's
Regional Development Strategy
1
了解我国宏观发展战略基本格局、四大经济地带发展差异,提高区域认知能力。
教学目标和要求
以国家某项重大发展战略为例,学会分析区域发展战略的地理背景,提升综合思维能力。
结合实例,说明我国区域发展战略中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提升人地协调观。
2
3
思考:我国区域发展战略有哪些?
“渝新欧”国际铁路联运大通,就是指重庆利用新亚欧大陆桥,从重庆出发,经西安、兰州……到达边境口岸阿拉山口,进入哈萨克斯坦……至德国杜伊斯堡……共同协调建立的铁路运输通道。
通过“渝新欧”铁路线运输,沿线通关监管互认,信息共享,运输全程只需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发行。
“渝新欧”国际铁路联运大通道给重庆乃至我国西南地区带来怎样的影响
重庆开通“渝新欧”国际铁路联运大通道的地理背景有哪些
“渝新欧”
国际铁路联运大通道
2.“渝新欧”国际铁路联运大通道给重庆乃至我国西南地区带来怎样的影响?
①促进重庆经济总量的增长;
②促进西南地区产业结构的升级;
③促进西南地区贸易的发展;
④为西南地区提供了新的进出口通道;
⑤缩短了重庆乃至中国内陆货物出口欧洲的时间;
⑥增强了重庆对周边地区的辐射作用。
3.议一议重庆开通“渝新欧”国际铁路联运大通道的地理背景有哪些?
①我国外贸需求增多;
②产品特征对时效性要求高,运输瓶颈出现;
③其他国家企业对西南地区的关注;
④国家西部大开发和“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的需要;
区域战略的概念及特点
精读课本,说出以下问题:
什么是区域发展战略?
区域发展战略具有哪些特点?
区域发展战略制定的原则和目的是什么?
… …
… …
壹
是指对一定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作出的整体谋划
是指对一定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作出的整体谋划
战略性
长期性
稳定性
可持续性
区域战略的概念及特点
制定原则:尊重自然规律,按照经济规律办事,因地制宜,扬长补短、生态环境优先,谋求共同富裕。
CONTEN TS
01 我国宏观发展格局
02 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
03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
/ 01
我国宏观发展格局
China's Macro Development Pattern
我国的基本国情与区域发展战略
贰
人口数量大、区域差异大、发展不平衡
精读课本,说出以下问题:
我国的基本国情是什么?
我国的区域发展战略经历了怎样的演化过程?
对我国不同时期的区域发展战略的举措和目的进行对比。
… …
… …
人口数量多
区域差异大
发展不平衡
基本国情
均衡发展
战略时期
非均衡发展
战略时期
区域协调发展
战略时期
我国区域发展战略演变
均衡发展
战略时期
非均衡发展
战略时期
区域协调发展
战略时期
改革开放之前:
我国坚持区域均衡发展战略,以优惠政策和大量投资加快内地发展,缩小地区发展差距。
均衡发展
战略时期
非均衡发展
战略时期
区域协调发展
战略时期
改革开放以后:
实行非均衡发展战略,充分利用沿海工业基础和区位优势,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大力发展外向型产业,促进东部沿海地区的快速发展。
均衡发展
战略时期
非均衡发展
战略时期
区域协调发展
战略时期
新时期:我国强调区域协调发展,明确提出继续推动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四大地区协调发展战略,重点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京津冀协同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以国家级经济带为骨架,以区域中心增长极为节点,以县域发展为基础,形成覆盖全国的区域发展新战略。同时,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加快发展。提升国家海洋战略,坚持陆海统筹,建设海洋强国。
我国宏观发展格局
坚持区域均衡发展战略,以优惠政策和大量投资加快内地发展,缩小地区发展差距。
改革开放之前
实行非均衡发展战略,充分利用沿海工业基础和区位优势,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大力发展外向型产业,促进东部沿海地区的快速发展。
改革开放以后
强调区域协调发展,继续推动四大地区协调发展战略,重点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京津冀协同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以国家级经济带为骨架,以区域中心增长极为节点,以县域发展为基础,形成覆盖全国的区域发展新战略。
新时期
思考:影响我国宏观发展格局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阅读
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在自然条件、历史基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别,由此形成了显著的区域发展差异。
进入 21 世纪后,国家根据全国各地的自然条件、经济基础、发展水平和对外开放程度,把全国划分为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四大地区,旨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四大地区协调发展
我国四大地区
叁
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东北地区
项目 具体内容
划分依据
划分结果
划分目的
自然条件、经济基础、发展水平对外开放程度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东、中、西和东北地区
对照我国地形图和气候图,说出四大地区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
活动Activity
中国地形分布
中国主要气候类型分布
… …
… …
问题:对照我国地形图和气候图,说出四大地区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
四大地区 东部地区 东北地区 中部地区 西部地区
范围
地形
气候
山环水绕、平原辽阔
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地形类型多样,多高原、高山和内陆盆地
主要为季风气候和温带大陆性气候,青藏地区为高原山地气候
北部以高原、平原为主,南部多山地丘陵
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冬季降水少,南北温差大
北部以平原为主,包括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南部以低山丘陵为主
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冬季降水少,南北温差大
对照我国人口分布图和交通分布图,说出四大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方面的差异。
活动Activity
中国人口分布图
中国主要铁路的分布
问题:对照我国地形图和气候图,说出四大地区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
四大地区 东部地区 东北地区 中部地区 西部地区
农业
工业
交通运输
重要的农林生产基地
以重工业为主的工业体系;东北三省已基本形成了以钢铁、机械、石油、煤炭、化学等重工业为主的工业体系
以铁路运输为主,交通线路密度大
北部为畜牧业、绿洲农业和灌溉农业;南部为季风水田农田;青藏高原地区发展高寒畜牧业和河谷农业
能源工业、重工业、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
以陆路交通运输为主,线路密度较小
能源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工业
北部为旱作农业,南部为季风水田农业
交通运输方式多样,形成立体交通运输网
北部为重要的旱作农业区;南部为季风水田农业,南方低山丘陵地区林产品丰富
拥有我国综合性工业基地京津唐和沪宁杭、工业体系完善,高端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发达
交通运输方式多样,海陆运输兼备,形成立体交通运输网
东部地区
优势:
①地势较低,地形较平坦;
②热量、水分充足,雨热同期,生物、水资源丰富;
③工业化、城市化和教育科技水平较高,开放程度高,经济发达。
劣势:矿产资源不足,人地关系日趋紧张,洪涝、环境污染等问题严重。
中国地形分布
发展方向:新一轮的开放发展,需要构筑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创新高地,引领新型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率先建设高水平的现代经济体系。
2.中部地区
发展方向:
①协调东西、南北,培育优势产业集聚和城市群;
②构建产业创新、现代服务、综合交通和现代物流体系。
发展措施:改进基础设施,优化产业结构,扩大对外开放。
优势:
①雨热同期;②能源、有色金属、水能丰富;
③人口众多,开发较早。
劣势:水土流失严重;人地矛盾突出。
我国中部地区
3.西部地区
优势:①自然资源丰富; ②有70%的国境线,潜在市场广阔;
③政府政策支持;④社会环境优良。
劣势:自然条件恶劣;基础设施落后;人才、技术、资金匮乏。
发展方向:
加大开放开发力度,加强内外通道和交通枢纽建设,完善基础设施;
培育优势产业、新型产业和特色产业,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力度。
我国西部地区
4.东北地区
推动政府和国企改革,大力繁荣民营经济,加大对外开放力度;
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新兴产业,淘汰落后产能;
加大科技投入,更新设备,改进工艺,节能减排。
措施:
优势:①平原面积广阔,人均产出粮食多;②工农业基础雄厚;劳动力充足。
劣势:老工业基地,资源枯竭,生产结构单一,设备陈旧、工艺落后,污染严重。
01
02
我国东北地区
构筑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创新高地,重点发展新型产业和现代服务业。
东部地区
构建产业创新、现代服务、综合交通和现代物流体系。
中部地区
加强交通建设,完善基础设施,培育优势产业、新型产业和特色产业,同时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力度。
西部地区
发展方向
development direction
体制机制创新,加大对外开放力度,增强发展活力、内生动力和整体竞争力。
东北地区
课堂活动
为了缩小地区差距,加速西部地区发展,1999 年,国家开始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西部地区陆地面积 686.7 万平方千米,约占全国的 71.6%;2016 年人口 3.74 亿,占全国总人口的 27.1%;同年地区生产总值 15.68 万亿元,占全国国内生产总值的 20.1%。
西部地区矿产资源、油气资源、水能资源、土地资源等优势突出,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但西部地区基础设施落后,生态环境脆弱,人才、技术、资金匮乏,正处于农业现代化、工业化和城镇化加速推进时期。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不仅可以缩小我国东西发展差距,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实现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富裕,而且对加强民族团结,保持社会稳定与边疆安全,扩大国内市场需求,都有着重要意义。通过西部大开发,可将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将潜在优势转为现实优势。
因为西部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历史基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有自身的特点,主要表现为西部地区矿产资源、油气资源、水能资源、土地资源等优势突出,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但西部地区基础设施落后,生态环境脆弱,人才、技术、资金匮乏,正处于农业现代化、工业现代化和城镇化加速推进时期。
… …
… …
(1)问题:为什么说西部大开发的目标与东、中部和东北是不同的,不能以东部的标准来衡量西部的发展,而应结合西部实际有的放矢?
中国西部地区自然资源丰富,市场潜力大,战略位置重要。但由于自然、历史、社会等原因,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低,迫切需要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
问题:(2)议一议,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地理背景主要有哪些?
… …
… …
/ 02
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the Yangtze River Economic Belt
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
推动长江经济带的发展,是新时期优化我国发展空间格局,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这也是由长江经济带在我国总体发展格局中的地位、优势以及其存在的紧迫问题决定的。
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Yangtze River Economic Belt
壹
长江经济带横跨我国东中西三大区域,覆盖11个省出级行政区
长江经济带是我国重要的内河经济带,具有独特优势和巨大发展潜力
项目 具体内容
范围
土地面积
人口和经济状况
必要性
2013年,国家提出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将长江经济带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转型的重要支撑。包括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庆、四川、贵州、云南等省市土地面积205 万平方千米,占全国的 21%。,人口和经济总量均超过全国的 40%。
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
覆盖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庆、四川、云南、贵州11个省市。
结合区域图说出长江经济带范围
我国综合实力最强、战略支撑作用最大的区域之一。
一条面向国内外开放合作的重要走廊。
阅读教材归纳长江经济带的地位
长江经济带的战略背景
Strategic Background of the Yangtze River Economic Belt
贰
区域重大发展战略的制定,需要综合考虑区域资源环境条件、社会经济基础、内部空间结构、对外空间联系等地理背景。
归纳我国制定长江经济带为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的地理背景(优势条件、限制性因素)
针对长江经济带发展面临的限制性因素,分析其可能带来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01 资源环境条件
优势:①河网稠密、湖泊众多,淡水资源丰富;②储量大、种类多的矿产资源;
国家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密集,旅游资源丰富;④生物资源丰富。
劣势:水污染严重、生态恶化、化石能源短缺、自然灾害频发。
长江经济带面积占全国的21%,人口和经济总量均超过全国的40%; 2017年,长江经济带11省市高校在校生人数突破1300万,占全国43%,为中国高教资源最集中的地方;长江经济带总计流入人口300万以上。
承东启西、接南济北,通江达海,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捷;
工农业基础雄厚;
经济发达、人口密集、收入高,市场需求量大;
人才荟萃,科教事业发达,技术与管理先进;
02 社会经济基础
劣势:沿江交通基础设施不完善(东西向交通联系不畅),上中下游之间经济联系薄弱。
长江经济带已初步形成多种运输方式组成的点线结合、沟通区内外的多层次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但总体来说,南北向铁路、高速公路等交通干线密集,较为通畅,而东西向交通干线稀疏,联系不足。区域之间交通差异明显,交通干线主要集中在下游地区,上游地区交通干线稀疏。同时,长江水运占区域客运总量的比重极低,其作为贯穿我国东中西部区域的交通大动脉作用尚未充分发挥,导致长江经济带内部各省市之间交通联系不便。
03 内部空间结构
优势:区域内城市联系紧密,沿海向沿江内陆拓展,形成上中下游优势互补、协作互动格局。
劣势:产业同质化;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巨大,上、中、下游之间经济联系薄弱
产业分布图
04 对外空间联系
长江三角洲地区具有辐射引领作用;长江经济带拥有海陆双向开放的区位优势,能与周边国家和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互联互通,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海上丝绸之路衔接,对外联系便捷。
长江经济带发展经济的优势条件。
位置和交通优势:承东启西,接南济北,通江达海;
资源优势:丰沛的淡水资源,储量大、种类多的矿产资源,众多旅游资源和丰富的农业生物资源;
产业优势:重要的工业走廊,农业基础地位高;
人力资源优势:人才荟萃,科教事业发达,技术与管理先进;
市场优势:人口密集,收入水平高,消费需求大,吸引国内外投资。
长江经济带在发展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问题:
资源环境条件:水污染严重、生态恶化、化石能源短缺、自然灾害频发
社会经济基础:沿江交通基础设施不完善
内部空间结构:产业同质化;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巨大,上、中、下游之间经济联系薄弱
对长江沿岸的污染型工业企业进行整治;
对长江岸线进行生态恢复;
统筹岸上水上,正确处理防洪、通航、发电的矛盾;
建设综合立体交通走廊
发挥大城市引领带动作用,加快发展中小城市和特色小城镇,统筹城乡发展(推进新型城镇化)
打破行政分割和市场壁垒,推动经济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市场统一融合,避免产业同质化,促进区域经济协同发展。
长江经济带发展格局与战略定位
The Development Pattern and Strategic Positioning of the Yangtze River Economic Belt
叁
一轴、两翼、三极、多点
基于长江经济带再我国总体发展格局中的地位、优势以及存在的紧迫问题,优化长江经济带发展格局,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一轴、两翼、三极、多点”的空间格局,建立区域协同合作机制,更好地推进长江上下游协同发展、东中西部互动合作
长江经济带的发展格局
长江黄金水道
一轴
沪瑞、沪蓉
两翼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和成渝城市群
三极
发挥三大城市群以外地级城市的支撑作用
多点
长江经济带涉及省份多,区域面积大,上中下游间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
战略定位
我国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内河经济带
长江黄金水道的独特作用
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沿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世界级产业集群
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城市群
充分体现国家综合经济实力、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内河经济带
战略定位
长江经济带是我国东、中、西互动合作的协调发展带
立足长江上中下游地区的比较优势
统筹人口分布、经济布局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
发挥长江三角洲地区的辐射引领作用
促进中上游地区有序承接产业转移,提高要素配置效率,激发内生发展活力
长江经济带成为推动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示范带
战略定位
长江经济带是我国沿海、沿江、沿边全面推进的对内对外开放带
海陆双向开放的区位资源
创新开放模式,促进优势互补,培育内陆开放高地
加快同周边国家和地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加强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海上丝绸之路的衔接互动
横贯东中西、连接南北方的开放合作走廊
战略定位
长江经济带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示范带。
统筹江河湖泊丰富多样的生态要素
推进长江经济带生态文明建设
构建以长江干支流为经脉、以山水林田湖为有机整体,江湖关系和谐、流域水质优良、生态流量充足、水土保持有效、生物种类多样的生态安全格局
水清地绿天蓝的生态廊道
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战略
地位 发展条件 发展目标
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内河经济带 长江黄金水道;沿岸纵横交错的铁路线 构建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推动沿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城市群
东、中、西互动合作的协调发展带 立足长江上中下游地区的比较优势,发挥长江三角洲地区的辐射引领作用 促进中上游地区有序承接产业转移,推动我国东、中、西部区域协调发展
沿海、沿江、沿边全面推进的对内对外开放带 东部沿海,与海上丝绸之路衔接;西部沿边,与丝绸之路经济带相连 成为横贯东中西、连接南北方的开放合作走廊
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示范带 山、水、河、湖生态要素丰富多样 构建以长江干支流为经脉、以山水林田湖为有机整体,江湖关系和谐、流域水质优良、生态流量充足、水土保持有效、生物种类多样的生态安全格局,使长江经济带成为水清地绿天蓝的生态廊道
三极
以长江黄金水道为依托,发挥上海、武汉、重庆的核心作用
一轴
两翼
多点
分别指沪瑞、沪蓉两大南北运输通道
长江三角洲、长江中游和成渝三个城市群
发挥三大城市群以外的地级城市的支撑作用
建立区域协作机制
“一轴、两翼、三极、多点”的空间规划
空间格局
“一轴”是指以长江黄金水道为依托,发挥上海、武汉、重庆的核心作用,以沿江主要城镇为节点,构建沿江绿色发展轴。
“两翼”是指发挥长江主轴线的辐射带动作用,向南北两侧腹地延伸拓展,依靠沪蓉和沪瑞两大通道,提升南北两翼支撑力。
“多点”是指发挥三大城市群以外地级城市的支撑作用,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不断完善城市功能,发展优势产业,建设特色城市,加强与中心城市的经济联系与互动,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三极”是指以长江三角洲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成渝城市群为主体,发挥辐射带动作用,打造长江经济带三大增长极。
1. 说出长江经济带发展经济的优势条件。
位置和交通优势:承东启西,接南济北,通江达海;
资源优势:丰沛的淡水资源,储量大、种类多的矿产资源,众多旅游资源和丰富的农业生物资源;
产业优势:重要的工业走廊,农业基础地位高;
人力资源优势:人才荟萃,科教事业发达,技术与管理先进;
市场优势:人口密集,收入水平高,具有各种消费需求,对国内外投资者有很强的吸引力。
2. 议一议,影响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限制性因素主要有哪些?
①环境污染严重;
②沿江交通基础设施不完善;
③产业同质化;
④上、中、下游之间经济联系薄弱;
⑤能源资源不足。
01
02
03
04
因地制宜发展多种经营,优势产业的综合利用
对长江沿岸的污染型工业企业进行清理,改造提升,关停并转
修建水利工程,退耕还湖,保护生物多样性。建立河长制,治理水污染
协调河流上中下游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提升航道通航能力
05
解决限制性因素的措施
Academic training
习近平总书记在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强调,努力把长江经济带建设成为生态更优美、交通更顺畅、经济更协调、市场更统一、机
1.为建设沿江绿色生态走廊,下列措施正确的有
①上游地区植树造林,恢复植被②关停部分重污染企业,治理沿江水污染
③中下游地区疏浚河道,降低洪灾风险④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在长江三角洲产业分工协作方面上海应重点发展
A.国际金融、文化创意、对外贸易 B.机械制造、服装制造、石油化工
C.原料重化工业、现代农业、旅游业高端 D.装备制造、临空经济、仓储业
制更科学的黄金经济带,探索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路子。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 03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
Beijing Tianjin Hebei Collaborative Development Strategy
渤海
黄土高原
内蒙古高原
华北平原
以冲积扇、冲积平原地形为主,地势平坦开阔;西、北山地阻挡冬季风,缓解冬季寒冷,东南临渤海,利于夏季风深入,降水多;河流扇形入海,水源充足。自然条件优越。
1、自然条件优越
三面环山,易守难攻;东出渤海,西进黄土高原,南达华北平原,北至内蒙古高原和东北平原,四通八达,华北要冲。
01京津冀的发展背景
2、战略地位突出
3、交通便利、人口稠密
京津冀人口密度分布
北京、天津、石家庄铁路枢纽;天津、唐山、秦皇岛优良海港,交通便利。本区人口超一亿高。
京津冀交通分布
4、生态环境恶化、城市发展失衡、区域与城乡发展差距不断扩大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
Beijing Tianjin Hebei Collaborative Development Strategy
壹
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京津冀三地作为一个整体协同发展,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是重大国家战略之一
精读课本,说出以下问题: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必要性、可行性和指导方针
京津冀协调发展战略的战略重点和具体要求
各省事在京津冀协调发展中的定位和发展重点
a.地理位置:具有空间上相毗邻的区位优势,利于京津冀地区统筹规划、协同发展。
b.地形:呈西北高、东南低的地势特点。
1.地理背景
c.交通:交通网密集,交通运输方式多样,海运条件便利。
d.人口:人口众多,劳动力充足,但人口数量及素质在空间上分布不均衡。
2.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
范围: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
战略地位:同属华北要地,战略地位十分突出。
问题:当前区域总人口已超过 1 亿,面临着生态环境恶化、城市发展失衡、区域与城乡发展差距不断扩大等突出问题。
优势条件:京津冀地缘相接、人缘相亲,地域一体、文化一脉,历史渊源深厚、交往半径相宜。
指导方针:京津冀协同发展作为国家重大战略,三地推行“一张图”规划、“一盘棋”建设、“一体化”发展,建立行政管理协同机制、生态环保联动机制、产业和科技创新协同机制。
协同发展战略
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控制北京人规模,着力推进京津冀交通一体化、要素市场一体化和公共服务一体化,构建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走出一条中国特色解决“大城市病的道路。
重点工作
开发新模式:
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为“牛鼻子”,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使之成为具有全国意义的创新增长引擎和生态修复示范区。目前,
京津冀形成 1.5 小时交通圈,推行公交一卡通和高铁互联互通;司法、医疗、教育、文化等领域一体化正在加速推进。
以生态型都市圈建设为载体,以优化区域分工和产业布局为重点,以资源要素空间统筹规划利用为主线,以构建长效体制机制为抓手,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和产业结构,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扩大环境容量和生态空间,探索人口经济密集地区优化开发新模式。
京津冀协同发展定位
北京可能遇到的问题
动迁补偿款问题;
优质教育、医疗资源动迁面临社会阻力;
动迁成本高;
腾退出来的办公或经营场所改造问题;
企业担心转移后再难以享受优惠政策。
加强舆论宣传引导,制定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应急预案,避免疏解带来较大的社会负面影响。
与北京、天津在发展水平和技术水平方面的落差过大;
城市功能配套、优质公共服务资源匮乏;
建设资金不足。
承接优质公共服务资源迁入,建立“互联网+”公共服务共享平台,探索政府主导、社会资本参与、市场化运作的城市投融资模式。
河北可能遇到的问题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优势和限制性因素
措施: 提高经济发展水平和城市化水平;合理规划,形成资源信息共享、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合作模式;建立高端并拥有自主创新能力的企业,建立区域完整产业链;提高经济合作层次,提升中心城市的辐射能力;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扩大资源获取渠道,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京张高铁
京雄城际
北京大兴国际机场
天津滨海国际机场城市候机楼
京津冀协同发展结果:
目前,京津冀形成 1.5 小时交通圈,推行公交一卡通和高铁互联互通;司法、医疗、教育、文化等领域一体化正在加速推进。
京津冀协同发展结果:
大兴机场、天津港、环首都公园。
目前
京津冀形成 1.5 小时交通圈,推行公交一卡通和高铁互联互通;
司法、医疗、教育、文化等领域一体化正在加速推进;
这里正在建设国际一流航空枢纽、世界级现代港口群和环首都公园;
2022 年北京将携手张家口举办冬奥会。
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一个重大国家战略,要坚持优势互补、互利共赢、扎实推进,加快走出一条科学的、可持续的协同发展道路。
活动Activity
材料一 下右图为京津冀地区略图。
材料二 《京津冀都市圈区域规划》对京津冀三地未来发展方向有明确定位。北京的功能定位是国家首都、国际城市、文化名城、宜居城市;天津的功能定位是构建国际港口城市、北方经济中心和宜居生态城市;河北省作为原材料重化工基地、现代化农业基地和重要的旅游休闲度假区域,是京津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研发转化及加工配套基地。
资源:北京旅游资源丰富,天津沿海土地资源丰富,河北矿产资源、土地资源丰富
位置:地理位置优越,是全国政治、文化、交通中心。
科技:本区域科研机构众多;经济基础雄厚,经济腹地范围广。
… …
… …
问题:京津冀都市圈将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第三极,请分别从资源、位置、科技等方面谈谈该区域发展的区位优势。
当控制京津人口,加快河北城镇化进程,使河北成为京津人口的疏散地;
明确三地功能定位和产业分工,调整三地产业结构,形成区域间产业合理分工与互补;
调整优化城市布局和空间结构,促进城市分工协作,提高城市群一体化水平;
构建现代化交通网络系统,促进三地互联互通,加快一体化进程;
加强三地大气污染防治和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合作。
… …
… …
问题:试分析解决京津冀三地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问题、促进京津冀一体化发展应该采取的措施。
根据不同城市的特点和优势形成优势互补的区域产业分工体系。
北京充分发挥其人才优势,积极发展第三产业;
天津利用其现代化制造业的基础和天然的港口优势积极发展第二产业;
河北应充分利用其资源丰富和劳动力众多的优势,积极承接京津两地产业的转移,并积极发展第一产业,为京津两地提供农副产品。
… …
… …
问题:城市群的竞争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群内城市间的产业分工与合作。京津冀三地如何进行产业分工才能实现优势互补?
雄安新区
Xiong'an New Area
贰
说明雄安新区的区位优势。
议一议,设立雄安新区,对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有何重要意义?
根据《河北雄安新区规划纲要》,在雄安新区重点营造优美的亲水生态环境,实施白洋淀生态修复工程,构建绿色智能交通系统,建设数字城市和智慧新城。对此,你是如何理解的?
雄安新区为河北省管辖的国家级新区 ,位于河北省中部,地处北京、天津、保定腹地,包括雄县、容城县、安新县三县及周边部分区域
地处北京、天津、保定腹地,地理位置优越;
立体化的交通便捷通畅;
坐落于华北最大的湿地白洋淀周围,生态环境优良、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
现有开发程度较低,土地资源丰富且价格低廉。
… …
… …
问题:说明雄安新区的区位优势。
集中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
调整优化京津冀城市布局和空间结构,培育创新驱动发展新引擎;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利于区域的分工和合作;
缓解城市交通拥堵、污染严重等问题。
雄安新区的建设要创新发展理念,发展生态、绿色、环保、高端高新产业;
加强与周边城市的融合,实现错位发展;
依托白洋淀湿地,发展生态观光旅游;
因地制宜,进行城市规划。
问题:议一议,设立雄安新区,对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有何重要意义? ……对此,你是如何理解的?
本节小结
Academic training
下列为我国四大地区划分示意图。读图完成1-3题。
1.分四大地区的依据不包括
A.自然条件 B.城市化水平
C.经济基础和发展水平 D.对外开放
2.下列各组省级行政区,全部位于乙地区的是
A.湖南、江西、安徽、河南
B.河北、山东、江苏、上海
C.甘肃、青海、陕西、贵州 D.河南、山西、重庆、云南
3.导致我国四大地区经济发展差异的社会经济原因是
①产业结构差异②资源分布差异③距海远近的差异④开发程度差异
A.①④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Academic training
加强环渤海及京津冀地区经济协作,努力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是重大国家战略。读京津冀都市圈图,完成下列小题。
1.京津冀经济协同发展,京、津两地的优势有( )
①资金 ②土地资源 ③环境承载力 ④科技、人才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河北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过程中,区域特色经济发展的方向是( )
A.利用区位优势,迁入重型工业
B.调整农业结构,发展现代农业
C.加快科技产业,赶超京津地区
D.依托人力优势,提升金融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