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2张PPT)
4.2.2 线段的比较和运算
人教版 七年级上册
教材分析
本课学习的是与“直线、射线、线段”有关的图形的画法,在图形与几何的教学中,图形的画法是一项重要内容,学生对画图的体会是后续进行“说理论证”的重要基础.本课要求学生能够画出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并通过观察、思考探究等活动归纳出“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这一基本事实.
学习目标
1.结合图形认识线段间的数量关系,学会比较线段的大小.
2.知道两点之间的距离和线段中点的含义.
新知导入
观察下面的图形,并说一说图中的线段a与b哪一条长?
新知讲解
任务一:线段的比较
思考:怎样比较两条线段的长短呢?你能从比身高上受到一些启发吗?
我身高1.5m.
我身高1.53m.
比你高3cm.
度量法:用刻度尺量出它们的长度,再进行比较.
叠合法:将其中一条线段“移动”,使其一端点与另一线段的一端点重合,两线段的另一端点均在同一射线上.
新知讲解
任务一:线段的比较
如何画一条线段等于已线段a?
解:作图步骤如下:
(1)作射线AC;
(2)用圆规在射线AC上截取AB=a.
线段AB为所求作的线段.
尺规作图
在数学中, 我们常限定用无刻度的直尺和圆规作图.
新知讲解
任务一:线段的比较
用圆规比较两条线段的大小:
AB<CD
什么情况下,AB=CD?
AB>CD呢?
新知讲解
任务一:线段的比较
观察下面的图形,并说一说图中的线段a与b哪一条长?
现在能比较出这两条线段的长短吧!
新知讲解
任务二:线段的和、差与线段的中点
问题1:如图,线段AB和AC的大小关系是怎样的?线段AC与线段AB的差是哪条线段?你还能从图中观察出其他线段间的和、差关系吗?
A
B
C
AB<AC
AB+BC=AC
AC-AB=BC
AC-BC=AB
新知讲解
任务二:线段的和、差与线段的中点
问题2:如图,已知线段a和线段b,怎样通过作图得到a与b的和、a与b的差呢?
b
a
B
C
a
b
A
P
B
C
a
b
A
P
AC=a+b
CB=a-b
新知讲解
任务二:线段的和、差与线段的中点
符号语言:
∵M是AB的中点
∴AM=BM= AB
(或AB=2AM=2MB)
问题3:如图,已知线段a,求作线段AB=2a.
a
AB=2a
M
B
a
A
P
a
点M把线段AB分成相等的两条线段AM与BM,点M叫做线段AB的中点.
反之也成立:
∵点M在线段AB上
且AM=MB= AB
(或AB=2AM=2AB)
∴M是线段AB的中点
新知讲解
任务二:线段的和、差与线段的中点
A
B
M
操作:在一张透明的纸上画一条线段,折叠纸片,使线段的端点重合,折痕与线段的交点就是线段的中点. 动手试一试!
新知讲解
任务二:线段的和、差与线段的中点
线段的三等分点
线段的四等分点
类似线段的中点,还有线段的三等分点、四等分点等.
想一想:线段可以分成相等的两条线段,能不能分成相等的三条线段呢?或分成相等的四条线段呢?
线段的中点
新知讲解
任务三:线段的基本事实
A
B
思考:如图,从A地到B地有四条道路,除它们外能否再修一条从A地到B地的最短道路?如果能,请联系你以前所学的知识,在图上画出最短路线.
两点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
简单地说: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连接两点间的线段的长度,叫做这两点的距离.
怎样走最近?
典例分析
例1:如图,A、B、C三点在一条直线上,根据图形填空:
(1)AC=______+______+______;
(2)DB+BC=______-AD;
(3)若AC=8cm,D是线段AC中点,
B是线段DC中点,求线段AB的长.
AD DB BC
AC
解:(3)∵D是AC的中点,AC=8,
∴AD=DC=4,
∵B是DC的中点,
∴DB=DC=2,
∴AB=AD+DB,
=4+2,
=6(cm).
∴线段AB的长为6cm.
典例分析
例2:如图,已知点C在线段AB上,线段AC=12,BC=8,点M,N分别是AC,BC的中点,求线段MN的长度;
根据上面的计算过程与结果,设AC+BC=a,其他条件不变,你能猜出MN的长度吗?用简练的语言表述你发现的规律.
解: ∵ MC= AC,NC= BC,
∴ MN= AC+ BC= ×12+ ×8=10
猜想:MN= a.线段上任一点分线段所得两条线段的中点之间的距离等于原线段长度的一半
课堂练习
【知识技能类作业】
必做题:
1.如图,比较线段a和线段b的长度,结果正确的是( )
A. a>b B. aB
课堂练习
【知识技能类作业】
必做题:
2.把弯曲的河道改直,就能缩短河道长度.可以解释这一做法的数学原理是( )
A. 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B.线段比直线短
C. 两点之间,直线最短 D.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D
课堂练习
【知识技能类作业】
必做题:
3.如图:AB=4cm,BC=3cm,如果点O是线段AC的中点.求线段OB的长度.
解:∵AC=AB+BC=4+3=7(cm),
又∵点O 为线段 AC 的中点,
∴OC= AC= ×7=3.5(cm),
∴OB=OC-BC=3.5-3=0.5(cm).
A
B
C
O
课堂练习
【知识技能类作业】
选做题:
如图,点C、D在线段AB上,且AC=CD=DB,点E是线段AC的中点,若ED=12cm,求AB的长度.
解: ∵ C、D为线段AB的三等分点,
∴ AC=CD=DB,
∵点E为AC的中点,
则AE=EC= AC,
∴ CD+EC=DB+AE,
∵ ED=EC+CD=12(cm),
∴ DB+AE=EC+CD=ED=12(cm),
则AB=2ED=24(cm).
解:如图所示
(1)作射线;
(2)在上截取,
(3)在线段上截取.
则.即为所求线段.
课堂练习
【综合实践类作业】
已知线段,,用圆规和直尺画线段,使它等于简要写出画法,保留作图痕迹.
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你都有哪些收获?
1.画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
2.线段比较大小
3.线段的和、差、分点(中点、三等分点等)
4.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5.两点的距离定义
课堂总结
尺规作图的要点:
1.直尺只能用来画线,不能量距;
2.尺规作图要求作出图形,说明结果,并保留作图痕迹.
作业布置
【知识技能类作业】
必做题:
1.如图,下列关系式中与图不符的是( )
A.AD-CD=AC B. AB+BC=AC
C.BD-BC=AB+BC D. AD-BD=AC-BC
C
作业布置
【知识技能类作业】
必做题:
2.如图,点P是线段AB的中点,点Q是线段AP的中点,如果PQ=2 cm,则BQ的长为( )
A.2 cm B.4 cm C.6 cm D.8 cm
C
作业布置
【知识技能类作业】
必做题: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连接两点的线段叫做两点间的距离
B.两点间连线的长度叫做两点间的距离
C.连接两点的直线的长度叫做两点间的距离
D.连接两点的线段的长度叫做两点间的距离
D
作业布置
【知识技能类作业】
必做题:
4.如图,点、在线段上,且,点是线段的中点,若,求的长度.
解∵ 、为线段的三等分点,
∴ ,
∵点为的中点,
则,
∴ ,
∵ ,
∴ ,
∴
作业布置
【知识技能类作业】
选做题:
已知线段AB,延长AB到C,使BC=AB,延长BA到D,使AD=2AB,M,N分别是BC,AD的中点,若MN=18 cm,求AB的长.
解:设AB=x cm,则BC= AB= xcm,
BM= BC= cm,AD=2xcm,AN= AD=x cm,
由MN=18 cm,
得x+x+ =18,
解得x=8,则AB=8cm
作业布置
【综合实践类作业】
两根木条,一根长100cm,一根长60cm,将它们的一个端点重合,放在同一条直线上,此时两根木条中点间的距离( )
A.20cm B.80cm C.160cm D.20cm 或80cm
D
板书设计
课题:4.2.2 线段的比较和运算
一、线段长短的比较
度量法 叠合法
二、尺规作图——画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
三、线段的和、差与线段的中点
教师板演区
学生展示区
四、基本事实及两点间的距离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学 科 数学 年 级 七年级 设计者
教材版本 人教版 册、章 上册 第四章
课标要求 内容要求: 1.通过实物和模型,了解从物体抽象出来的几何体、平面、直线和点等概念。 2.会比较线段的长短,理解线段的和、差,以及线段中点的意义。 3.掌握基本事实: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4.掌握基本事实: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5.理解两点间距离的意义,能度量和表达两点间的距离。 6.理解角的概念,能比较角的大小;认识度、分、秒等角的度量单位,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会计算角的和、差。 7.能用尺规作图: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作一个角的平分线。 8.通过实例,了解视图与展开图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学业要求: 了解点、线、面、角的概念。知道图形的特征、共性与区别,理解线段长短的度量,探究并理解角度大小的度量,形成和发展抽象能力;在直观理解和掌握图形与几何基本事实的基础上,经历得到和验证数学结论的过程,感悟具有传递性的数学逻辑,形成几何直观和推理能力;经历尺规作图的过程,增强动手能力,能想象出通过尺规作图的操作所形成的图形,理解尺规作图的基本原理与方法,发展空间观念和空间想象力。
内容分析 本章是人教版七年级(上)数学第4章《几何图形初步》,属于《标准》中的“图形与几何”领域中的“图形的性质”。是“图形与几何”领域的起始章,对整个初中几何起着奠基的作用,是今后学习的重要基础。在这一章,将在前面学段学习的“图形与几何”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欣赏丰富多彩的图形世界,看到更多的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初步了解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并通过线段和角认识一些简单的图形,并能初步进行应用。从教学内容上看:本章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几何图形”,使学生对几何图形有一个整体上的了解。第二部分“线段、角”是平面几何中最简单的图形,后续学习的比较复杂的图形是由简单图形组成的,有关线段和角的概念、公理、性质等都是研究比较复杂图形的必要基础;相关的画法和计算,也是复杂图形的画法和计算的基础,本章中各种简单图形的表示方法,几何语言与图形语言之间的转化能力,对今后学习几何各章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从方法上看:三种数学语言(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图象语言)的转化贯穿于几何学习的始终。用分析法、综合法、分析综合法思考问题,是解几何题的基本方法。从数学思想上看:这一章中所涉及到用平面图形研究立体图形的思想、代数方法解决几何问题的思想、运动变换的思想、分类讨论的思想,应用意识地渗透。
学情分析 “几何图形初步”是初中阶段“图形与几何”领域的第一章,介绍图形与几何的一些最基本的概念和图形。本章的教学属于初中几何图形知识研究的起始阶段,对于后续相关知识的研究影响深远。 学生在小学阶段已经认识了最简单的几何图形,为本章的“几何图形初步”的研究作好了一些铺垫。七年级学生在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有所增强,有一定的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能力,老师在他们困难的时候要适时地给予帮助,要多加鼓励,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单元目标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实物和具体模型,了解从物体外形抽象出来的几何体、平面、直线和点等概念,能识别一些基本几何体;初步了解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概念。 2.能画出从不同方向看一些基本几何体(直棱柱、圆柱、圆锥、球)以及它们的简单组合体得到的平面图形;了解棱柱、圆柱、圆锥的表面展开图,能根据展开图想象相应的几何体。 3.进一步认识直线、射线、线段的概念,掌握它们的符号表示;掌握基本事实:两点确定一条直线,两点之间线段最短,了解它们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理解两点间距离的意义,了解平面上两条直线具有相交与不相交两种位置关系;回比较线段的大小,理解线段的和、差及线段的中点概念,会画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 4.理解角的概念,掌握角的符号表示,会比较角的大小,认识度、分、秒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会计算角的和与差。了解角的平分线、余角、补角的概念,知道补角和余角的性质。 5.初步认识几何图形是描述现实世界的重要工具,初步应用几何图形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习图形与几何知识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直线、射线、线段和角的概念和性质 2.角的比较与度量 3.余角、补角的概念 4.结合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互相转化的学习,来发展空间观念以及一些重要的概念、性质等。 难点: 1.用几何语言正确表达概念和性质 2.空间观念的建立
单元知识结构框架及课时安排 (一)单元知识结构框架 (二)课时安排 课时编号单元主要内容课时数4.1几何图形44.2直线、射线、线段24.3角34.4应用1
达成评价 课题课时目标达成评价评价任务4.1.1.1 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1.初步了解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概念. 2.能从具体物体中抽象出长方体、正方体、球、圆锥、棱锥、棱柱等立体图形;能举出类似长方体、正方体、球、圆锥、棱锥、棱柱的物体实体.1.能从具体事物中抽象出几何图形. 2.能识别简单几何体.活动一:认识立体图形 活动二:认识平面图形4.1.1.2 从不同方向看立体图形1.经历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的活动过程,初步体会从不同方向观察同一物体可能看到不一样的结果,了解为什么要从不同方向看. 2.在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相互转换的过程中,初步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几何意识.1.辨认出简单几何体(或组合体)从不同方向看得到的平面图形. 2.画出从正面、左面、上面看正方体及简单组合体的平面图.活动一:从不同方向观察立体图形 活动二:画出从不同方向看立体图形的示意图4.1.1.3 立体图形的展开图1.通过实际操作,能认识和判断立体图形的平面展开图. 2.在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相互转换的过程中,初步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几何意识.1.识别简单几何体(如长方体、正方体、直棱柱、圆椎等)的展开图 2.能根据展开图进行制作活动活动一:立体图形的展开图 活动二: 由展开图制作立体图形4.1.2 点、线、面、体1.认识点、线、面、体的几何特征,感受它们之间的关系. 2.培养学生操作、观察、分析、猜测和概括等能力,同时渗透转化、化归、变换的思想.1.了解点、线、面、体的几何特征 2.知道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活动:点、线、面、体 4.2.1直线、射线、线段1.进一步认识直线、射线、线段的联系和区别,逐步掌握它们的表示方法. 2.了解两点确定一条直线的性质,并能初步应用. 3.能根据语句画出相应的图形,会用语句描述简单的图形.在图形的基础上发展数学语言.初步体验图形是有效描述现实世界的重要手段.1.能说出直线、射线、线段的区别与联系. 2.运用两点确定一条直线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3.会用符号正确表示直线、射线、线段,能根据语句画出相应的图形,会用语句描述简单的图形活动一:直线、射线、线段的区别与联系 活动二:探究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活动三:体会几何语言和对应图形之间的关系 4.2.2 线段的比较和运算1.结合图形认识线段间的数量关系,学会比较线段的大小. 2.知道两点之间的距离和线段中点的含义.1.会比较线段的大小 2.能认识线段的和、差和中点 3.知道两点之间的距离含义活动一:线段的比较 活动二:线段的和、差与线段的中点 活动三:两点之间的距离4.3.1 角1.理解角的形成,建立几何中角的概念,掌握角的两种定义形式和四种表示方法. 2.通过在图片、实例中找角,培养学生的观察、探究、抽象、概括的能力以及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能力.1.能正确描述角及表示方法 2.会用量角器量角的度数活动一:角的概论及表示方法 活动二:角的度量4.3.2 角的比较与运算1.会比较角的大小,能估计一个角的大小,在操作活动中认识角的平分线. 2.会进行度、分、秒的换算,并能解决角的运算题.1.会比较角的大小 2.能认识角的和、差和角平分线 3.能对角的计算题进行正确计算活动一:角的比较 活动二:角的和、差 活动三:角平分线 活动四:角的运算4.3.3 余角和补角1.在具体的现实情境中,认识一个角的余角与补角,掌握余角和补角的性质. 2.了解方位角,能确定具体物体的方位.1.知道角的互余、互补关系及其性质 2.根据方位角,确定物体的方位活动一:余角和补角 活动二:方位角4.4 课题学习——设计制作长方体开关的包装盒1.利用立体图形的平面展开图制作包装纸盒.通过问题的解决进一步理解立体图形和相应平面图形之间的转化关系. 2.通过包装纸盒的制作,掌握制作长方体纸盒的一般方法,能够独立制作出相关的包装盒. 3.在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相互转换的过程中,初步建立空间观念,发展几何直觉,培养动手操作能力. 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对合作意识的认识,培养合作精神.能把立体图形转化为平面图形,制作包装纸盒.活动:设计制作长方体形状的包装纸盒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分课时教学设计
第六课时《 线段的比较和运算》教学设计
课型 新授课 复习课口 试卷讲评课口 其他课口
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学习的是与“直线、射线、线段”有关的图形的画法,在图形与几何的教学中,图形的画法是一项重要内容,学生对画图的体会是后续进行“说理论证”的重要基础.本课要求学生能够画出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并通过观察、思考探究等活动归纳出“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这一基本事实.
学习者分析 线段是学生已经熟悉的图形,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这为顺利完成本节课打下了基础,但对于几何工具的运用和几何语言的表达理解可能会产生一些困难,所以教学中应予以简单明了,深入浅出的分析。
教学目标 1.结合图形认识线段间的数量关系,学会比较线段的大小. 2.知道两点之间的距离和线段中点的含义.
教学重点 线段大小比较,线段的性质.
教学难点 线段中点的表示方法及运用.
学习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环节一:教师活动1: 观察下面的图形,并说一说图中的线段a与b哪一条长? 学生活动1: 学生观察图形,并说出自己的想法活动意图说明: 通过出示图形,让学生在观察的同时,说一说哪条线段长,通过质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环节二:教师活动2: 思考:怎样比较两条线段的长短呢?你能从比身高上受到一些启发吗? 度量法:用刻度尺量出它们的长度,再进行比较. 叠合法:将其中一条线段“移动”,使其一端点与另一线段的一端点重合,两线段的另一端点均在同一射线上. 问题:如何画一条线段等于已线段a? 解:作图步骤如下: (1)作射线AC; (2)用圆规在射线AC上截取AB=a. 线段AB为所求作的线段. 尺规作图:在数学中, 我们常限定用无刻度的直尺和圆规作图. 问题2:用圆规比较两条线段的大小: 追问1:什么情况下,AB=CD?AB>CD呢? 追问2:现在能比较出这两条线段的长短吧! 学生活动2: 学生认真思考,体会线段比较的方法 学生动手操作,利用直尺和圆规画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并体会叠合法比较两条线段大小 学生回答用叠合法比较线段的大小活动意图说明: 通过实例,让学生了解线段比较的方法,并学习尺规作图——画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并掌握用叠合法比较线段的大小环节三:教师活动3: 问题1:如图,线段AB和AC的大小关系是怎样的?线段AC与线段AB的差是哪条线段?你还能从图中观察出其他线段间的和、差关系吗? 预设:AB<AC AB+BC=AC AC-AB=BC AC-BC=AB 问题2:如图,已知线段a和线段b,怎样通过作图得到a与b的和、a与b的差呢? 预设: AC=a+b CB=a-b 问题3:如图,已知线段a,求作线段AB=2a. 预设: AB=2a 指出:点M把线段AB分成相等的两条线段AM与BM,点M叫做线段AB的中点. 符号语言: ∵M是AB的中点 ∴AM=BM=AB (或AB=2AM=2MB) 反之也成立: ∵点M在线段AB上 且AM=MB=AB (或AB=2AM=2AB) ∴M是线段AB的中点 操作:在一张透明的纸上画一条线段,折叠纸片,使线段的端点重合,折痕与线段的交点就是线段的中点.动手试一试! 想一想:线段可以分成相等的两条线段,能不能分成相等的三条线段呢?或分成相等的四条线段呢? 归纳:类似线段的中点,还有线段的三等分点、四等分点等. 学生活动3: 学生认真观察、思考,动手画图,并与同伴交流活动意图说明: 掌握线段的和、差的作法及线段的中点,进一步体会线段中的和、差、倍、分关系,为线段的计算作好铺垫环节四:教师活动4: 思考:如图,从A地到B地有四条道路,除它们外能否再修一条从A地到B地的最短道路?如果能,请联系你以前所学的知识,在图上画出最短路线. 预设: 指出:两点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 简单地说: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连接两点间的线段的长度,叫做这两点的距离.学生活动4: 学生齐读问题,猜一猜,动动手,并讨论交流,然后听老师的讲解活动意图说明: 通过学生动手操作,观察猜想,得出基本事实: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知道两点间的距离的含义环节五:教师活动5: 例1:如图,A、B、C三点在一条直线上,根据图形填空: (1)AC=______+______+______; (2)DB+BC=______-AD; (3)若AC=8cm,D是线段AC中点, B是线段DC中点,求线段AB的长. 答案:(1)AD,DB,BC;(2)AC (3)∵D是AC的中点,AC=8, ∴AD=DC=4, ∵B是DC的中点, ∴DB=DC=2, ∴AB=AD+DB, =4+2, =6(cm). ∴线段AB的长为6cm. 例2:如图,已知点C在线段AB上,线段AC=12,BC=8,点M,N分别是AC,BC的中点,求线段MN的长度; 根据上面的计算过程与结果,设AC+BC=a,其他条件不变,你能猜出MN的长度吗?用简练的语言表述你发现的规律. 解: ∵ MC= AC,NC= BC, ∴ MN= AC+ BC= ×12+ ×8=10 猜想:MN= a.线段上任一点分线段所得两条线段的中点之间的距离等于原线段长度的一半学生活动5: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小组合作探究中完成例题.活动意图说明: 让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板书设计 课题:4.2.2 线段的比较和运算一、线段长短的比较 度量法 叠合法 二、尺规作图——画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 三、线段的和、差与线段的中点 四、基本事实及两点间的距离教师板演区学生展示区
课堂练习 【知识技能类作业】 必做题: 1.如图,比较线段a和线段b的长度,结果正确的是( ) A. a>b B. a作业设计 【知识技能类作业】 必做题: 1.如图,下列关系式中与图不符的是( ) A.AD-CD=AC B. AB+BC=AC C.BD-BC=AB+BC D. AD-BD=AC-BC 答案:C 2.如图,点P是线段AB的中点,点Q是线段AP的中点,如果PQ=2 cm,则BQ的长为( ) A.2 cm B.4 cm C.6 cm D.8 cm 答案:C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连接两点的线段叫做两点间的距离 B.两点间连线的长度叫做两点间的距离 C.连接两点的直线的长度叫做两点间的距离 D.连接两点的线段的长度叫做两点间的距离 答案:D 4.如图,点、在线段上,且,点是线段的中点,若,求的长度. 解∵ 、为线段的三等分点, ∴ , ∵点为的中点, 则, ∴ , ∵ , ∴ , ∴ 选做题: 已知线段AB,延长AB到C,使BC=AB,延长BA到D,使AD=2AB,M,N分别是BC,AD的中点,若MN=18 cm,求AB的长. 解:设AB=x cm,则BC= AB= xcm, BM= BC= cm,AD=2xcm,AN= AD=x cm, 由MN=18 cm, 得x+x+=18, 解得x=8,则AB=8cm 【综合拓展类作业】 两根木条,一根长100cm,一根长60cm,将它们的一个端点重合,放在同一条直线上,此时两根木条中点间的距离( ) A.20cm B.80cm C.160cm D.20cm 或80cm 答案:D
教学反思 本节教学应通过问题启发、做、想、试等方式,让学生主动探索来认识知识,在学生自己动手实践、小组合作的基础上,掌握线段比较的方法,线段的中点性质,发现“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的性质,在实践中体验线段大小比较.从比较身高的具体活动中抽象出线段比较的方法,以及线段的计算,这样的教学,可使学生得到探索发现的成功感,自然获取知识形成应用能力.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