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八角楼上》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楼、 争”等10个生字,会写“楼、年”等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借助插图和关键词说说毛主席是怎样工作的。
3.体会课文重点词句,感受毛主席在艰苦的环境中忘我工作的精神。
4.通过看图和学文,初步了解毛主席对中国革命事业做出的巨大贡献。
【教学重点】
1.在观察图画中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进行合理想象,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
2.抓住第2自然段中的 “寒冬腊月、单、薄”以及描写毛主席神态和动作的关键词句,体会毛主席在艰苦的战争年代忘我的工作精神。
【教学难点】
通过课文中重点段的学习,了解毛主席为革命夜以继日地工作,对革命事业做出巨大的贡献,感受毛主席忘我工作的精神。
【教学过程】
任务一:看图,走进革命岁月
1. 看照片,聊伟人,忆主席。
同学们,我们今天要开始第六单元的学习。最近,金老师接到了一份招募令,中国革命军事博物馆要招募小小解说员,只要完成今天的学习任务,你就能成为一名解说员。想不想加入?那就走进今天的学习任务吧!
出示毛主席照片。你了解毛主席吗?毛主席是我们伟大的革命领袖,他领导中国人民彻底改变了自己的命运。1949年的10月1日,毛主席站在天安门城楼上,告诉全世界,新中国成立了。在一年级的课文里,我们早就认识了毛主席(《吃水不忘挖井人》),乡亲们感谢毛主席带来的幸福生活。在中国革命军事博物馆里,还珍藏着一幅非常珍贵的画,画的就是毛主席。
2.相机认识“清油灯”。
看,毛主席在干什么?(写文章、拨灯芯、工作)同学们有没有看到这盏灯,在那个年代,人们用棉花籽炸成清油,这盏灯就用这种清油来作燃料,所以它又叫清油灯。读读这个词语。
3. 认识“井冈山”“茅坪村”“八角楼”。
这幅画画的是九十多年前的事。1927年,毛主席率领秋收起义的部队来到了井冈山,当时他住在这个村子的一座小楼上。村子叫茅坪村,这座小楼楼顶的天窗是这个形状的,几个角?(八个角)所以称它为八角楼。读读这三个词。把它们送到句子中,谁来读?请你(在井冈山艰苦斗争的年代,毛主席住在毛坪村的八角楼)
4. 揭示课题。
每到夜晚,毛主席就在八角楼上认真的工作着。当时是什么样的情景呢?这节课就让我们到八角楼上去看看。伸出小手和老师一起板书课题。(15.八角楼上)
“楼”是本课的其中一个生字,除了八角楼,你还见过什么楼?(高楼、大楼、鹳雀楼、黄鹤楼)你猜?咱们祖先在建造楼房的时候,用的大多是什么材料?(木头)你们都知道呀,你怎么知道的?(因为它左边是个木字)瞧,真厉害,他发现了汉字的秘密,再看它的右边,这个部件也读作lóu,所以这是一个形声字。
“楼”不仅会读,还要会写。指生提醒书写时需要注意什么。楼,左右结构,书写时注意左窄右宽,“米”字的撇穿插到左下格,捺在横中线处收笔。现在神奇小手变成笔,我们一起来写这个字。请同学们在课本上描红一个写两个,注意书写姿势。写完同桌互相评价一下,看看还有哪些地方需要改进。
任务二:初读课文,走上八角楼
同学们,要想竞聘解说员,我们需要把课文读通顺,一起进入任务二:初读课文,走上八角楼。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标出自然段序号。读完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课文读完了,相信这些词语也一定难不倒你。指生读。认真观察,这三行词语,你发现了什么规律?(第一行与环境有关,第二行与动作有关,第三行与神态有关)齐读。
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呢?填写表格。
任务三:品读感悟,走近毛主席
1.深夜,毛主席又坐在灯下工作了,一起进入任务三:品读感悟,走近毛主席。这幅图对应的是课文的第几自然段中的内容?(第2自然段)
2.请同学们联系插图想象画面,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想想毛主席是怎样工作的,并用横线画出相关的句子。
3.(1)出示句子:这是个寒冬腊月的深夜,毛主席穿着单军衣,披着薄毯子,坐在竹椅上写文章。指生读。
你从这句话中知道了什么?(寒冬腊月,天气寒冷)对比我们现在,在寒冷的冬天,我们有暖气、有空调、穿着厚厚的羽绒服、窝在柔软的沙发里,尚且都觉得冷,毛主席呢?他穿着单军衣、披着薄毯子、坐的是冰凉的竹椅。读到这儿你有什么疑问吗?(毛主席在寒冬腊月的深夜为什么穿得这么少,他不冷吗?)其实,在课文的第一段中有个句子,里边的有一个词,就把这个原因告诉了我们。(在那个艰苦斗争的年代……)艰苦斗争这四个字就把刚才的原因告诉了我们。战士们为胜利而斗争,他们到底经历了怎样的艰苦呢?(师播放图片,配上解说)
看到这儿,读到这儿,你有什么感受吗?指生答并带着体会朗读这一句。
是的,太艰苦了。但是毛主席不怕苦,不怕累,他白天指挥战斗,夜晚在灯下写文章,他忘记了寒冷,忘记了休息,连身体都不顾了,就这样忘我的工作着。毛主席多么令人敬佩,多么令人敬爱呀,齐读。
(2)出示句子:他右手握着笔,左手轻轻地拨了拨灯芯,灯光更加明亮了。这一句写的是毛主席的什么?(动作)哪些动作,快速拿起笔圈出描写动作的词语。请你说。(握着笔、拨了拨灯芯)还有哪些表示动作的词组呢?(戴帽子、打篮球、弹钢琴等)
这是怎样的动作呢?谁来边做动作边读一读这个句子?请你读。毛主席的这盏清油灯只用了一根灯芯,发出的光就像蜡烛一样非常微弱。将灯芯一拨,火光才能更明亮一些。可是同学们,通过仔细观察插图,我们也可以看出,即使是他拨了拨灯芯,灯光依旧是十分微弱的。就在这寒冷的环境中,就在这微弱的灯光下,毛主席只需要工作这一晚上吗?从哪句话看出来的?(每当……)夜幕降临是什么意思?(指太阳下山以后,天色渐渐变黑,意味着夜晚的来临。)“每当”一词说明毛主席在这样昏暗的灯光下工作不是一天两天,是天天如此、从不间断。多么令人敬佩啊!就在这寒冷的环境中,读——就在这微弱的灯光下,读——(他右手握着笔,左手……)
(3)出示句子:凝视着这星星之火,毛主席在沉思,连毯子滑落下来也没有察觉到。
结合插图,凝视是什么意思?(认真地看)沉思是什么意思?(认真地思考)像这样认真看着、思考着,带着表情,我们就把它叫做神态。那你找找看,这个句子当中哪个地方也告诉你毛主席陷入了沉思。(连毯子滑落下来也没有察觉到)是啊同学们,大家看插图,在这样冷的天气里,毛主席穿得如此单薄,但他竟然连毯子滑落下来都没有察觉到。那我猜连门口的警卫员进来他也没有察觉到。连外边的天色快亮了,他也没有察觉到。说一说你体会到了什么?(毛主席工作时非常认真非常专注)带着体会读读这个句子。多么认真,多么专注,我们一起读。
(3)望着这星星之火,毛主席会想些什么呢?(文章该写些什么好呢?他想着怎样让中国革命取得胜利)
你们猜的都有道理,同学们,别小看这小小的星星之火,就是这簇小火苗,放到草原上,却可以把整片草原燃烧。而当时井冈山革命武装斗争像这星星之火一样,在毛主席伟大思想的指引下,革命力量由弱到强,不久整个中国大地上都竖起了胜利的旗帜。那一刻,毛主席一定是看到星星之火燎原时的光辉时刻。
任务四:聚焦关键词,领袖故事我来讲
作者就是这样专注人物的穿着、动作、神态,让我们看到了毛主席工作时的忘我和专注。现在进入任务四: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借助板书和插图练习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那个寒冬腊月的深夜,毛主席工作时的情景。
评价要求:
1.将毛主席工作的情景说具体。一颗星。
2.语言流畅,可以加入自己的想像。一颗星。3.声音洪亮,落落大方。一颗星。
学生小组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指生分享。生生评价。
同学们,这幅插图的名字叫《不灭的明灯》,作者是杨之光和欧阳爷爷,两位爷爷为什么把这幅画命名为《不灭的明灯》?
是啊!这盏清油灯发出的星星之火,虽然微弱渺小,但是拨一拨灯光就可以更加明亮。革命斗争虽然条件艰苦,但是只要心中有光,就能照亮中国革命胜利的道路!而毛主席就是中国那盏不灭的明灯!
那就让我们一起再来聚焦那个深夜带着敬佩之情再次朗读全文。
任务五:延读故事,走近伟人
1. 给爸爸妈妈讲讲毛主席忘我工作的故事。
2. 推荐阅读《领袖少年丛书·毛泽东:恰同学少年》《毛泽东青少年时代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