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物质的性质与转化章节测试(含解析)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化学鲁科版(2019)必修第一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3章物质的性质与转化章节测试(含解析)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化学鲁科版(2019)必修第一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99.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科版(2019)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3-12-06 20:56: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3章 物质的性质与转化 章节测试
一、单选题(共13题)
1.向2LH2SO4、Fe2(SO4)3、CuSO4的混合溶液中逐渐加入铁粉,加入铁粉的质量和烧杯中固体的质量的关系如图所示(忽略溶液体积的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oa段的离子方程式为
B.原溶液中
C.烧杯中最后固体只有铜
D.溶液中还有部分CuSO4剩余
2.下列实验方案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方案
A 鉴别硫酸铵和氯化铵 取样,分别加入熟石灰研磨后闻气味
B 鉴别、、、 不另加试剂,分别取样,利用两两间反应根据不同的现象即可鉴别
C 除去氯化钠中少量的碳酸钠 加入过最的氯化钙溶液,过滤:滤液蒸发结晶
D 检验氢氧化钠固体部分变质 取样,加入足量氢氧化钡溶液,过滤:滤液中加酚酞
A.A B.B C.C D.D
3.下列根据实验现象得出的结论不正确的是
A.向水溶液中滴加溶液,产生的白色沉淀是
B.向溴水中通入,溶液褪色,体现的还原性
C.将过量的通入石蕊溶液中,溶液由紫色变为红色,说明不能漂白石蕊溶液
D.常温下,将铁片加入到浓硫酸中,无明显变化,说明铁片与浓硫酸未反应
4.下列实验操作,现象及结论都正确的是
选项 实验操作和现象 结论
A 向某溶液中加入稀盐酸至溶液呈酸性,产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无色无味气体 该溶液中含有
B 对某碱性溶液进行焰色试验,火焰颜色为黄色 该溶液为NaOH溶液
C 向某溶液中加入氯化钡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再加过量稀盐酸,沉淀不消失 该溶液中含有
D 向某溶液中加入过量硝酸酸化的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 该溶液中含有
A.A B.B C.C D.D
5.下列有关化学反应的叙述正确的是
A.室温下,在空气中反应生成
B.室温下,与浓溶液反应生成
C.与反应生成
D.与浓反应放出
6.类比思想是化学中的重要思想,下列各项中由客观事实类比得到的结论正确的是
选项 客观事实 类比结论
A 电解熔融氯化镁可制备金属镁 电解熔融氯化铝可制备金属铝
B 实验室可将钠单质保存在煤油中 实验室可将锂单质保存在煤油中
C 二氧化硫能使品红溶液褪色 二氧化硫能使石蕊溶液褪色
D 过氧化氢与二氧化硫反应生成硫酸 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硫反应生成硫酸钠
A.A B.B C.C D.D
7.化学与生活、生产、科技、环境等密切相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葡萄酒、果脯中加入适量以起到杀菌、抗氧化的作用
B.工业上制硝酸过程中,氨气的催化氧化属于氮的固定
C.燃煤中加入可以减少酸雨的形成及温室气体的排放
D.常温下铝与浓硝酸不反应,可以用铝质容器储存浓硝酸
8.下列关于的说法错误的是
A.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色,但不能褪色
B.用作葡萄酒的食品添加剂,用来杀死有害细菌,防止色素被氧化
C.能使品红溶液褪色,体现其氧化性
D.通入溶液中有黄色沉淀生成,体现其氧化性
9.将1.92g铜投入10mL一定浓度的硝酸中,铜完全溶解,产生标准状况下的NO和NO2混合气体共672mL。反应结束后向溶液中加入NaOH溶液,恰好使溶液中的Cu2+全部转化为Cu(OH)2沉淀。若将盛有672mL该混合气体的容器倒扣在水中,通入标准状况下一定体积的氧气,又可将气体完全转化为。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与铜反应中,起酸性作用的硝酸为0.06mol
B.产生的混合气体中,NO和NO2的体积比为1:1
C.原硝酸浓度为
D.通入标准状况下氧气的体积为168mL
10.某澄清透明的溶液中可能含有:Na+、Mg2+、Fe2+、Cu2+、I-、、、Cl-中的几种,各离子浓度均为0.1mol/L,现进行如图实验(所加试剂均过量):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样品溶液中肯定存在Na+、Fe2+、
B.沉淀B中肯定有氢氧化铁,可能含有氢氧化镁
C.取1L黄色溶液D,能恰好溶解铁1.4g
D.该样品溶液中是否存在Cl-可取滤液C,滴加硝酸银和稀硝酸进行确定
11.下列各组离子在指定条件下可能大量共存的是
A.加入能放出的溶液中:
B.含有的溶液中:
C.滴加酚酞试液显红色的溶液中:
D.无色透明的溶液中:
12.如图表示了三种金属被人类开发利用的大致年限,之所以有先后,主要取决于

A.金属的化合价高低 B.金属的活动性强弱
C.金属的导电性强弱 D.金属在地壳中的含量多少
13.下列有关仪器和用品说法中,正确的是
A.由图①所示装置可保存金属锂
B.由图②所示操作可制取Fe(OH)2
C.由图③所示装置可收集氯气,但不能收集氢气
D.由图④所示操作可溶解固体物质
二、填空题(共9题)
14.物质类别和核心元素的化合价是研究元素及其化合物性质的重要工具。下图是氮元素的“价一类”二维图,请回答:
(1)图中的a可以用作火箭氧化剂,其化学式为 。
(2)无色的b和红棕色的c均为空气污染物,能造成的环境问题是 (任填一种)。工业上可用c生产d,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反应中被氧化的氮与被还原的氮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生产时的尾气中含有少量的b和c(假设两者的物质的量相等),可将其通入烧碱溶液中加以吸收并生成e,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3)实验室可以利用下图装置制取,其原理是 ,球形干燥管的作用是 ,其中盛装的是 (填物质名称)。
15.铁的氢氧化物
(1)Fe(OH)2、Fe(OH)3的比较
名称 Fe(OH)2 Fe(OH)3
颜色 ① ②
热稳定性 —— ③
水溶解性 难溶 难溶
制备(离子方程式) ④ ⑤
与盐酸反应(离子方程式) ⑥ ⑦
转化 ⑧
(2)Fe(OH)2的制备
Fe(OH)2具有很强的还原性,易被氧化为Fe(OH)3.在实验室中制备Fe(OH)2,并使Fe(OH)2长时间保持白色沉淀状态,成功的关键有以下两点:
①溶液中不含Fe3+和O2等氧化性物质;
②制备过程中,保证生成的Fe(OH)2在密闭的隔绝空气的体系中。
16.按要求写出化学式、化合价或方程式:
(1)根据名称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式,并标出用横线指示的元素的化合价。
①亚硫酸钠 ;②碳酸氢钙 ;③氢硫酸 ;④氢氧化亚铁 ;⑤溴化钡 ;⑥高氯酸镁 。
(2)写出下列物质的电离方程式。
①碳酸氢钠 ;②氨水 ;③硫酸钡 。
(3)按要求写出下列反应的方程式。
①过量CO2通入NaOH溶液的离子反应方程式 。
②3Cu+8HNO3(稀)=3Cu(NO3)2+2NO↑+4H2O改写成离子反应方程式 。
③写出与2H++CO=H2O+CO2↑相对应的一个化学反应方程式 。
④Fe+2FeCl3=3FeCl2改写成离子反应方程式 。
17.细菌可以促使铁、氮两种元素进行氧化还原反应,并耦合两种元素的循环。耦合循环中的部分转化如下图所示。
(1)上图所示氮循环中,属于氮的固定的有 (填字母序号)。
a.转化为氨态氮 b.硝化过程 c.反硝化过程
(2)氮肥是水体中氨态氮的主要来源之一、
①氨气是生产氮肥的主要原料,工业合成氨的化学方程式为 。
②检验氨态氮肥中的实验方案是 。
(3)硝化过程中,含氮物质发生 (填“氧化”或“还原”)反应。
(4)氨态氮与亚硝态氮可以在氨氧化细菌的作用下转化为氮气。该反应中,当产生氮气时,转移的电子的物质的量为 mol。
(5)土壤中的铁循环可用于水体脱氮(脱氮是指将氮元素从水体中除去),用离子方程式分别说明利用土壤中的铁循环脱除水体中氨态氮和硝态氮的原理: 、 。
18.历史上金、银、铜主要是作为货币金属或装饰品被应用。
(1)金、银、铜常被作为钱币流通,从化学角度来看,主要是利用它们的 。(填序号)
A.硬度适中 B.密度适中
C.在自然界里都可得到纯净的单质 D.不活泼性
(2)一位收藏者有一枚表面是黑色,且有少量绿色锈状物的铜币,黑色物质是 ,绿色物质是 ,这枚金属币的真面目为 色。
19.依据图中氮元素及其化合物的转化关系,回答问题:
(1)上图中 X 的化学式为 ,从化合价上看,X 具有 性(填“氧化”或“还原”);
(2)写出 NO2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3)写出稀硝酸与铜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
(4)实验室常用 NH4Cl与 Ca(OH)2制取氨气,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5)下列试剂不能用于干燥 NH3的是 (填字母);
A.浓硫酸 B.碱石灰 C.NaOH 固体
(6)氨气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写出其催化氧化的化学方程式 。
20.物质的类别和核心元素的化合价是研究物质性质的两个重要角度。请根据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检验Y所用的试剂是 。
(2)W的稀溶液与铁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
(3)欲制备Na2S2O3,从氧化还原角度分析,合理的是 (填标号)。
a.Na2S+S b.Na2SO3+S c.Na2SO3 +Na2SO4 d.SO2+Na2SO4
(4)将X与Y 的溶液混合,现象为 ,该反应的氧化剂与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
21.某同学为探究已保存较长时间的硫酸亚铁药品是否变质。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
(1)试剂①的主要成分的化学式是 。
(2)加入新制氯水后溶液红色加深的原因是 (用离子方程式表示)。
(3)该同学在实验中加入了过量氯水,放置一段时间后,发现深红色褪去,现对褪色原因进行探究。
①提出假设
假设1:溶液中的+3价铁被氧化为更高价态的铁;
假设2: 。
②设计方案
为了对你所提出的假设2进行验证,请写出一种实验方案 。
(4)应用拓展
写出实验室保存FeSO4固体的方法 。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B
【分析】向2LH2SO4、Fe2(SO4)3、CuSO4的混合溶液中逐渐加入铁粉,加入铁粉的质量和烧杯中固体的质量的关系如图所示,由于氧化性铁离子大于铜离子,铜离子大于氢离子,则发生的反应依次为2Fe3++Fe=3Fe2+、Cu2++Fe=Cu+Fe2+、2H++Fe=Fe2++H2↑,据此解答。
【详解】A.oa段的反应是铁离子氧化单质铁,离子方程式为2Fe3++Fe=3Fe2+,A错误;
B.ab段是铜离子氧化单质铁,根据图像可知置换出铜的质量和ob段消耗铁的质量相等,设置换出铜的物质的量是xmol,则与铜离子反应的单质铁的物质的量是xmol,设与铁离子反应的单质铁的物质的量是ymol,则有56×(x+y)=64x,解得x=7y,因此原溶液中,B正确;
C.烧杯中最后固体有铜和剩余的铁,C错误;
D.bc段发生反应为2H++Fe=Fe2++H2↑,因此最终所得溶液中只有FeSO4,D错误;
答案选B。
2.B
【详解】A.硫酸铵和氯化铵都含有铵根离子,加入熟石灰研磨后都能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NH3,无法区别两者,A错误;
B.硫酸逐滴加入碳酸钠溶液中,一开始没有明显现象,一段时间后有气体生成,碳酸钠逐滴滴加到硫酸中,立即生成气泡,通过此操作可以区分出硫酸和碳酸钠,碳酸钠加入到剩余两种溶液中,生成白色沉淀的是氯化钙,无明显现象的是氯化钾,B正确;
C.加入过量的氯化钙,虽然除去了碳酸钠,但是引入了新的杂质钙离子,C错误;
D.氢氧化钡足量,过滤后的溶液仍为碱性,无法确定氢氧化钠是否部分变质,D错误;
故选B。
3.D
【详解】A.二氧化硫溶于水生成亚硫酸,在酸性条件下具有强氧化性,能将亚硫酸氧化成硫酸,故白色沉淀为硫酸钡,A正确;
B.二氧化硫使溴水褪色是因为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二氧化硫体现还原性,溴水体现氧化性,B正确;
C.二氧化硫能够漂白品红溶液但是无法漂白紫色石蕊溶液,将过量二氧化硫通入紫色石蕊溶液,溶液只变红,不褪色,C正确;
D.常温下,将铁片加入到浓硫酸中,无明显变化,是因为铁片发生了钝化,铁片被浓硫酸氧化、表面产生了一层致密的氧化物保护膜,D错误;
故选D。
4.D
【详解】A.、都能和盐酸反应生成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无色无味的二氧化碳,故A错误;
B.焰色试验中火焰为黄色只能说明含有钠元素,碱性溶液可能为NaOH溶液,也可能为Na2CO3或NaHCO3溶液,故B错误;
C.若溶液中含有Ag+,加入氯化钡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再加过量稀盐酸,沉淀也不消失,故C错误;
D.向某溶液中加入过量硝酸酸化的 AgNO3 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可证明该溶液中含有 Cl ,故D正确;
故选D。
5.B
【详解】A.室温下,钠在空气中和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钠,故A错误;
B.室温下,铝与浓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偏铝酸钠和氢气,故B正确;
C.铁与氯气反应生成氯化铁,故C错误;
D.室温下铜与浓硫酸不反应,加热条件下铜与浓硫酸反应放出二氧化硫气体,故D错误;
故选B。
6.D
【详解】A.氯化铝是共价化合物,熔融态下不导电,无法制备金属铝,A错误;
B.锂单质的密度比煤油小,不能保存在煤油中,B错误;
C.二氧化硫能使品红溶液褪色,二氧化硫溶于水生产酸,使石蕊溶液变为红色,C错误;
D.过氧化氢和过氧化钠均具有强氧化性,均能将二氧化硫氧化成硫酸根,D正确;
答案选D。
7.A
【详解】A.具有还原性,葡萄酒、果脯中加入适量以起到杀菌、抗氧化的作用,选项A正确;
B.氮的固定是将游离态氮转化为化合态氮的过程,氨气的催化氧化过程,化合态的N变为另一种化合态,不属于氮的固定,选项B错误;
C.燃煤中含有S元素,燃烧是产生SO2,容易引起酸雨,加入CaO,发生CaO+SO2=CaSO3,2CaSO3+O2=2CaSO4,虽然产生的CO2,也能与CaO反应,生成CaCO3,CaCO3受热易分解成CaO和CO2,因此CaO不能减少CO2的排放,即不能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选项C错误;
D.常温下浓硝酸和铝反应生成致密的氧化膜,覆盖在铝的表面对铝有保护作用,这一过程称为“钝化”,“钝化”属于化学反应,不是不反应,选项D错误;
答案选A。
8.C
【详解】A.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色是因为二氧化硫与水生成亚硫酸,溶液显酸性,但不能褪色,A正确;
B.二氧化硫作为抗氧化剂用作葡萄酒的食品添加剂,用来杀死有害细菌,防止色素被氧化,B正确;
C.二氧化硫能和品红溶液生成无色物质而使品红溶液褪色,该现象体现二氧化硫的漂白性,与二氧化硫酸性氧化物的性质、氧化性和还原性无关,C错误;
D.通入溶液中有黄色沉淀(S)生成,体现其氧化性,D正确;
答案选C。
9.D
【详解】A.,生成的Cu(NO3)2的物质的量为0.03mol。将0.03molCu(NO3)2全部转化为Cu(OH)2沉淀,只需消耗0.06molNaOH,而实际消耗了0.07molNaOH,这说明硝酸与铜反应后,过量的HNO3为0.01mol。与铜反应中,起酸性作用的硝酸的物质的量,故A正确;
B.根据得失电子守恒可列出方程,根据产生标准状况下0.672L的混合气体的体积可列出方程,解得,故产生的混合气体中,NO和NO2的体积比为1:1,故B正确;
C.与铜反应中,起氧化作用的硝酸的物质的量,原硝酸溶液中溶质HNO3的物质的量
,原硝酸浓度,故C正确;
D.NO和NO2的体积比为1:1的混合气体与氧气和水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故通入标准状况下氧气的物质的量为0.015mol,体积为336mL(标准状况),故D错误;
故答案选D。
10.B
【分析】加氯气和氯化钡生成白色沉淀,故A为硫酸钡沉淀,所以原溶液含有;由分层后的液体颜色呈紫红色,说明原溶液含I-;加过量氢氧化钠得到沉淀B,再加盐酸溶解得到黄色溶液D,说明原溶液含Fe2+、无Cu2+;各离子的物质的量浓度均为0.1 mol L-1,根据电荷关系可知若溶液中含有Na+,则一定无Mg2+、、Cl-;若溶液中Mg2+,则溶液中一定含有Cl-,不含有Na+ 、,以此解答该题。
【详解】A.由上述分析可知,原溶液中一定含有Fe2+、,不一定含有Na+,A错误;
B.由上述分析可知,原溶液中一定含有Fe2+,可能含有Mg2+,所以沉淀B中肯定含有氢氧化铁,可能含有氢氧化镁,B正确;
C.1L黄色溶液D含有0.1molFe3+,根据2Fe3++Fe=3Fe2+,所以0.1molFe3+能溶解0.05molFe即2.8g,但D溶液中HCl过量,溶解Fe的量增加,C错误;
D.过程中加入氯气和氯化钡溶液,取滤液C进行检验会干扰氯离子的检验,D错误;
答案选B。
11.C
【详解】A.加入能放出的溶液中可能是酸性也可能为碱性,碱性含有不能和共存,故A错误;
B.含有的溶液中,会发生反应,故B错误;
C.滴加酚酞试液显红色的溶液中含有,可以和共存,C正确;
D.为橙色,故D错误;
故选C。
12.B
【详解】由图知,金属越不活泼越先被人类开发利用,金属越活泼被人类开发利用的时间越靠后,则B符合;
选B。
13.B
【详解】A.锂是活泼金属,密度小于煤油,应封存在石蜡中,故A错误;
B.煤油能够防止试管中部分氧气对氢氧化亚铁的氧化,则能减少与氧气接触,图②所示操作可制取Fe(OH)2,故B正确;
C.氯气的密度比空气大,可以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长管进,短管出;氢气的密度比空气小,可以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短管进,长管出,由图③所示装置可收集氯气,也可以收集氢气,故C错误;
D.容量瓶不能用来溶解固体物质,故D错误;
故选B。
14.(1)
(2) 酸雨或光化学烟雾 2∶1
(3) CaO遇水反应放热,将氨水中的加热分解放出氨气 干燥生成的氨气 碱石灰
【分析】由题干氮元素的价类二维图信息可知,a为氮元素+1价的氧化物即N2O,b为氮元素+2价的氧化物即NO,c为氮元素+4价的氧化物即NO2或者N2O4,d为氮元素+5价的酸即HNO3,e为氮元素+3价的钠盐即NaNO2,据此分析解题。
【详解】(1)由分析可知,图中的a为氮元素+1价的氧化物即N2O,故答案为:N2O;
(2)由分析可知,无色的b为NO和红棕色的c为NO2,二者均为空气污染物,氮的氧化物能造成的环境问题是酸雨或光化学烟雾,工业上可用c即NO2生产d即HNO3,则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3NO2+H2O=2HNO3+NO,反应中被氧化的氮即转化为HNO3中的N与被还原的氮即转化为NO的氮,二者物质的量之比为2:1,生产时的尾气中含有少量的b即N和c即NO2(假设两者的物质的量相等),可将其通入烧碱溶液中加以吸收并生成e即NaNO2,则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OH+NO+NO2=2NaNO2+H2O,故答案为:酸雨或光化学烟雾;3NO2+H2O=2HNO3+NO;2:1;2NaOH+NO+NO2=2NaNO2+H2O;
(3)由题干图示实验室制取NH3装置可知,根据CaO遇水反应放热,将氨水中的NH3·H2O加热分解放出氨气的原理,球形干燥管的作用是干燥生成的氨气,干燥氨气常用碱性干燥剂碱石灰,即球形干燥管中盛装的是碱石灰,故答案为:CaO遇水反应放热,将氨水中的NH3·H2O加热分解放出氨气;干燥生成的氨气;碱石灰。
15. 白色 红褐色 2Fe(OH)3Fe2O3+3H2O Fe2++2OH-=Fe(OH)2↓(白色) Fe3++3OH-=Fe(OH)3↓(红褐色) Fe(OH)2+2H+=Fe2++2H2O Fe(OH)3+3H+=Fe3++3H2O 4Fe(OH)2+O2+2H2O=4Fe(OH)3;白色沉淀迅速变成灰绿色,最后变成红褐色
【解析】略
16.(1) Na2SO3 Ca(HCO3)2 H2S,-2 Fe(OH)2 BaBr2 Mg(ClO4)2,+7
(2) NaHCO3=Na++HCO NH3 H2ONH+OH- BaSO4=Ba2++SO
(3) CO2+OH-=HCO 3Cu+8H++2NO=3Cu2++2NO↑+4H2O 2HCl+Na2CO3=H2O+CO2↑+2NaCl Fe+2Fe3+=3Fe2+
【详解】(1)①亚硫酸钠化学式为Na2SO3;②碳酸氢钙化学式为Ca(HCO3)2;③氢硫酸化学式为H2S,划线的硫元素化合价为-2;④氢氧化亚铁化学式为Fe(OH)2;⑤溴化钡化学式为BaBr2;⑥高氯酸镁化学式为Mg(ClO4)2,划线的氯元素化合价为+7;
(2)电离方程式:
①碳酸氢钠溶于水完全电离为钠离子和碳酸氢根:NaHCO3=Na++HCO;
②氨水部分电离为铵离子和氢氧根离子:NH3 H2ONH+OH-;
③硫酸钡溶于水中的完全电离为钡离子和硫酸根离子:BaSO4=Ba2++SO;
(3)①过量CO2通入NaOH溶液生成碳酸氢钠,离子反应方程式CO2+OH-=HCO;
②3Cu+8HNO3(稀)=3Cu(NO3)2+2NO↑+4H2O改写成离子反应方程式,单质和氧化物不拆写、强酸和盐溶液拆写,电荷和元素守恒,则:3Cu+8H++2NO=3Cu2++2NO↑+4H2O;
③2H++CO=H2O+CO2↑可表示强酸与可溶性碳酸正盐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则相对应的一个化学反应方程式可以为2HCl+Na2CO3=H2O+CO2↑+2NaCl;
④Fe+2FeCl3=3FeCl2改写成离子反应方程式,单质不拆写、盐溶液拆写,电荷和元素守恒,则:Fe+2Fe3+=3Fe2+。
17.(1)a
(2) N2 + 3H2 2NH3 取少量氮肥溶于适量蒸馏水中,向其中加入浓NaOH溶液,加热,并将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置于试管口,若观察到红色石蕊试纸变蓝,则证明氮肥中含有NH
(3)氧化
(4)0.9
(5) 6Fe3+ + 2NH=6Fe2+ + N2↑+ 8H+ 10Fe2+ + 2NO + 12H+=10Fe3+ + N2↑ + 6H2O
【分析】(1)氮的固定是氮元素由游离态变为化合态;
(2)①工业上用氮气和氢气反应生成氨气;②铵根离子与碱反应放出氨气;
(3)硝化过程是铵根离子转化为硝酸根离子;
(4)氨态氮与亚硝态氮可以在氨氧化细菌的作用下转化为氮气,根据得失电子守恒,反应方程式是NH+ NO=N2+2H2O;
(5)脱氮是指将氮元素转化为氮气从水体中除去,Fe3+把NH氧化为氮气,Fe2+把NO还原为氮气。
【详解】(1)a. N2转化为氨态氮,氮元素由游离态变为化合态,属于氮的固定;
b. 硝化过程是铵根离子转化为硝酸根离子,不是氮的固定;
c. 反硝化过程是硝酸根离子转化为氮气,不是氮的固定;
选a;
(2)①工业上用氮气和氢气反应生成氨气,反应方程式是N2 + 3H2 2NH3;
②铵根离子与碱反应放出氨气,检验铵态氮肥中NH的实验方法是:取少量氮肥溶于适量蒸馏水中,向其中加入浓NaOH溶液,加热,并将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置于试管口,若观察到红色石蕊试纸变蓝,则证明氮肥中含有NH;
(3)硝化过程中,铵根离子转化为硝酸根离子,氮元素化合价升高,含氮物质发生氧化反应;
(4)氨态氮与亚硝态氮可以在氨氧化细菌的作用下转化为氮气,反应方程式是NH+ NO=N2+2H2O,生成1mol N2转移3mol电子,当产生0.3mol氮气时,转移的电子的物质的量为0.9mol;
(5)脱氮是指将氮元素转化为氮气从水体中除去,Fe3+把NH氧化为氮气,Fe2+把NO还原为氮气,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6Fe3+ + 2NH=6Fe2+ + N2↑+ 8H+、10Fe2+ + 2NO + 12H+=10Fe3+ + N2↑ + 6H2O。
18. D CuO 紫红
【详解】(1)金银铜都属于不活泼金属,易加工,因此在历史上都曾经用作货币,故选D;
(2)铜稳定性略微差一些,容易与氧气等物质反应而“生锈”;铜币上的黑色物质是CuO,绿色物质是Cu2(OH)2CO3,铜币本身为紫红色。
19. N2O5 氧化 3NO2+H2O=2HNO3+NO 3Cu+8H++2=3Cu2++2NO↑+4H2O Ca(OH)2+2NH4C1CaC12+2NH3↑+2H2O A 4NH3+5O24NO+6H2O
【分析】(1).图中氮元素及其化合物的转化关系可知,X为N2O5,其化合价为最高正价+5价,只具有氧化性;
(2).NO2与水反应生成硝酸和一氧化氮;
(3).稀硝酸与铜反应生成硝酸铜、一氧化氮和水,再拆解为离子反应方程式即可;
(4).实验室制取氨气常用 NH4Cl与 Ca(OH)2的反应生成氯化钙、氨气和水;
(5).NH3为碱性气体,不能用浓硫酸干燥;
(6).氨气的催化氧化生成一氧化氮和水。
【详解】(1).图中氮元素及其化合物的转化关系可知,X为N2O5,其化合价为最高正价+5价,只具有氧化性,故答案为:N2O5;氧化性;
(2). NO2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3NO2+H2O=2HNO3+NO,故答案为:3NO2+H2O=2HNO3+NO;
(3).稀硝酸与铜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3Cu+8H++2=3Cu2++2NO↑+4H2O,故答案为:3Cu+8H++2=3Cu2++2NO↑+4H2O;
(4).实验室常用 NH4Cl与 Ca(OH)2制取氨气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OH)2+2NH4C1CaC12+2NH3↑+2H2O,故答案为:Ca(OH)2+2NH4C1CaC12+2NH3↑+2H2O;
(5). NH3为碱性气体,不能用浓硫酸干燥,故答案为:A;
(6).氨气的催化氧化的化学方程式为:4NH3+5O24NO+6H2O,故答案为:4NH3+5O24NO+6H2O。
20. 品红 Fe+2H+=Fe2+ +H2 ↑ b 产生淡黄色沉淀 1:2
【详解】X为硫元素的气态氢化物,则X为H2S;Y为硫元素的+4价氧化物,则Y为SO2,Z为+4价的盐,则Z可以为Na2SO3,W为+6价的含氧酸,则W为H2SO4;
(1)Y为SO2,SO2具有漂白性,可以使品红溶液褪色,加热又恢复红色,所以检验SO2的试剂可以是品红溶液。
故答案为品红;
(2)W的稀溶液是稀硫酸,稀硫酸与铁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氢气,离子方程式为:Fe+2H+=Fe2+ +H2 ↑;
故答案为Fe+2H+=Fe2+ +H2 ↑;
(3)Na2S2O3中S为+2价,从氧化还原的角度分析,可以由高价态的S(大于2)和低价态的S(小于2)发生归中反应,生成+2价的S。a中S化合价都小于2,cd中S的化合价都大于2,b符合题意,故选b;
故答案为b;
(4)将X(H2S)与Y(SO2)混合,可生成淡黄色沉淀,反应方程式为2H2S+SO2=3S↓+2H2O,H2S中S元素化合价﹣2价变化为0价,做还原剂;SO2中S元素由+4价变化为0价,二做氧化剂,则该反应的氧化剂与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2。
故答案为产生淡黄色沉淀;1:2;
21. KSCN 2Fe2++Cl2=2Fe3++2Cl-、Fe3++3SCN-=Fe(SCN)3 SCN-被过量的氯水氧化 取少量褪色后的溶液于试管中,滴加过量KSCN溶液,若出现红色,则说明假设2成立,若不出现红色,则说明假设2不成立 密封保存
【详解】(1) 溶液由浅黄色变为浅红色,证明了Fe3+的存在,所以试剂①的主要成分的化学式是KSCN;
(2) 溶液中含有Fe2+,加入氯水后,Fe2+被氧化为Fe3+,使溶液红色加深,其离子方程式为:、;
(3)①加入氯水颜色褪去,氯水具有还原性,所以可能原因是:SCN-被过量的氯水氧化;②假设2是SCN-被过量的氯水氧化,溶液中还存在Fe3+,只要加入KSCN溶液即可验证假设2是否成立,实验方案为:取少量褪色后的溶液于试管中,滴加过量KSCN溶液,若出现红色,则说明假设2成立,若不出现红色,则说明假设2不成立;
(4)FeSO4中Fe是+2价,易被氧化,因此保存FeSO4应密封保存。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