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部分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试卷
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在乡村工作者看来,中国乡下佬最大的毛病是“私”。说起私,我们就会想到“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的俗语。小到两三家合住的院子,公共的走廊上照例是尘灰堆积,满院生了荒草,谁也不想去拔拔清楚,更难以插足的自然是厕所。没有一家愿意去管“闲事”。如果我们要讨论私的问题,就得考虑一下社会结构的格局了。
西洋的社会有些像我们在田里捆柴,几根稻草束成一把,几把束成一扎,几扎束成一捆,几捆束成一挑。每一根柴在整个挑里都属于一定的捆、扎、把。每一根柴也都可以找到同把、同扎、同捆的柴,分扎得清楚不会乱的。在社会,这些单位就是团体。我说西洋社会组织像捆柴就是想指明:他们常常由若干人组成一个个的团体。团体是有一定界限的,谁是团体里的人,谁是团体外的人,不能模糊,一定得分清楚。在团体里的人是一伙,对于团体的关系是相同的,如果同一团体中有组别或等级的分别,那也是事先规定的。我们不妨称之作团体格局。
家庭在西洋是一种界限分明的团体。如果有一位朋友写信给你说他将要“带了他的家庭”一起来看你,他很知道要和他一同来的是哪几个人。在中国,这句话含糊得很。在英美,家庭包括他和他的妻以及未成年的孩子。如果他只和他太太一起来,就不会用“家庭”。在我们中国“阖第光临”虽常见,但是很少人能说得出这个“第”字究竟应当包括些什么人。
我们的社会结构本身和西洋的格局是不相同的,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产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这种丢石头形成同心圆波纹的性质。亲属关系形成的波纹可以一直推出去,包括无穷的人,过去的、现在的和未来的人物。我们俗语里有“一表三千里”,就是这个意思。在乡土社会里,不但亲属关系如此,地缘关系也是如此。在传统结构中,每一家以自己的地位作中心,在周围画出一个圈子,这个圈子就是“街坊”。有喜事要请酒,生了孩子要送红蛋,有丧事要出来助殓、抬棺材。可是这不是一个固定的团体,而是一个范围。范围的大小也要依着中心的势力厚薄而定。有势力的人家的街坊可以遍及全村,穷苦人家的街坊只是比邻的两三家。这和我们的亲属圈子是一样的。像贾家的大观园里,可以住着姑表林黛玉、姨表薛宝钗,后来更多了,什么宝琴、岫烟,凡是拉得上亲戚的,都包容得下。可是势力一变,树倒猢狲散,缩成一小团。中国传统结构中的差序格局具有这种伸缩能力。在乡下,家庭可以很小,而一到有钱的地主和官僚阶层,可以大到像个小国。中国人对世态炎凉也特别有感触,正因为这富于伸缩的社会圈子会因中心势力的变化而变化。
以“已”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不像团体中的分子一般大家立在一个平面上的,而是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我们一旦明白这个能放能收、能伸能缩的社会范围就可以明白中国传统社会中的私的问题了。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差序格局》)
材料二:
《乡土中国》中“差序格局”一词高度概括了中国传统的社会结构、人际关系的逻辑和传统文化的特点,具有丰富的文化意蕴和鲜明的社会特征。
在家族中,以己为中心,血缘关系越近,关系网络就越紧密。依中国传统家族文化而言,五服[注]之内一般被视为差序格局的里层,五服之外则可伸缩,弹性度较大;外戚中,更是“一表三千里”。从广泛意义上论,地缘、友缘、学缘、业缘等关系有时也纳入差序格局中的关系范畴。如“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亲不亲故乡人,美不美家乡水”“一辈子同学三辈子亲”等民谚俚语对这种情形作了生动的描摹。差序格局“范围的大小也要依着中心的势力厚薄而定”,中心势力愈雄厚,“格局”就愈大,反之就越小。
在传统社会中,差序格局体现的是稀缺资源的配置模式。当资源稀缺时,如何分配资源,在没有国家计划和市场调节的情况下往往由个人依据与“己”关系亲疏远近这一标准进行。离“己”愈近得到的资源可能就愈多。究其实质,这种资源配置模式的根本目的是使自己利益最大化,保持已有差序格局的稳定性,同时具有一定的排外性。而在整个社会中,差序格局则成了社会资源合理配置与自由流动的结构性壁垒。
(摘编自陈占江《差序格局与中国社会转型》)
[注]五服,指高祖父、曾祖父、祖父、父亲至自身五代。
1.下列对“差序格局”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这种现象反映出“私”的问题,与乡土社会的差序格局密不可分。
B.差序格局具有伸缩能力,家庭可以小到包括一家三口,大到包括所有亲戚,因中心势力的变化而变化。
C.中国传统社会的差序格局界限分明,就家族关系来说,与自身的血缘关系越近,关系网络就越紧密。
D.差序格局以自我为中心,一圈一圈推及和自己有社会关系的那一群人,它愈推愈薄,关系越来越疏远。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西方社会团体格局意识很强,他们对谁是团体内外的人,分得很清楚,所以西方孩子成年后住在家里给父母交膳宿费是正常的。
B.朋友说要带全家来看望你,如果这个人是西方人,你很容易知道客人数目;如果这个人是中国人,你就可能不确定会来几个人。
C.差序格局是对中国社会结构的高度概括,它的关系范畴一方面包括血缘关系,另一方面还包括地缘、友缘、学缘、业缘等关系。
D.在没有国家计划和市场调节的情况下,为了让自己利益最大化,当资源稀缺时,和自己关系越近的个人,或能得到越多的资源。
3.下列选项中,不能作为论据支撑“差序格局具有伸缩性”这一观点的一项是(3分)
A.远亲不如近邻,近邻不如对门。
B.井水河水两相分,凡事讲理不讲亲。
C.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
D.表亲三千里,常亲五百年。
4.材料一为阐明“西洋社会”特征用到了“比喻”的方式来说理,即利用不同事物间存在的相似点进行比较来说明抽象的道理,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其相似点及效果。(4分)
答: ▲
5.在西方,所有姐妹都可以统称为“sister”,而在中国,却分为亲姐妹、表姐妹、堂姐妹,请结合材料分析中西方称谓不同的原因。(6分)
答: ▲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亳州记
钱红莉
自合肥往北,过淮河,景色渐渐不同,大片麦地一直铺到天边,青绿里隐有微微的明黄,像极蒙克的画,似流动着的。路旁一株株苦楝,树巅紫花,细淡而繁密,犹如钢琴协奏曲急速有声。苦楝花紫嘟嘟的,有微微暗香,每年准时开在小满前后。我生长于斑斓阴柔的皖南,自小看惯水田漠漠的景致,而北方的雄浑开阔,则是另外一层浑厚壮美,看得久了,隐隐有着直指人心的苍凉。
第一次到亳州来,最先被这里纵横时空的路名打动,分别以植物或古人名,命名每一条道路,清新,雅古。若以路名排行,亳州想必是皖地首屈一指的文雅之城。路过庄周路、漆园路,如若置身古代,庄子于涡水之畔,以奇特的想象、变化多端的文笔和夸张的寓言体跟你娓娓道来人世的道理;白芍路、菊花路、牡丹路、桐花路……一路看过去,又是簇新的灵气与山野之气了。夜里,打车回酒店途中,原本昏昏然,忽见希夷大道,一激灵而醒神,一座文气、底气兼备的小城。国槐深深,绿气盎然,沉稳而持重,仿佛神州五千年文明都被默默承担下来了。
去曹操运兵道时,一颗心原本嘈嘈杂杂的,当望见“建安文学馆”几个字,确乎一个冷战,紧随而来的,则是几千年的浩浩汤汤。岁月在文学面前变得庄严肃穆——三曹,建安七子,以至于整个汉魏文学,令人瞬间有了谦卑心,并陷入长久的缄默。
年轻时,热衷于曹植,沉迷于他的华丽、忧伤以及绵延的弱质之美,及至中年,方才懂得曹丕的难得。他的《善哉行·其一》多么好:
高山有崖,林木有枝。忧来无方,人莫之知。
人生如寄,多忧何为?今我不乐,岁月如驰。
汤汤川流,中有行舟。随波转薄,有似客游。
策我良马,被我轻裘。载驰载驱,聊以忘忧。
“策我良马,被我轻裘”,少年一般的蓬勃朝气,这是要我们积极地活,无须整天愁苦不竭,因为“高山有崖,林木有枝”,生命的忧愁自古皆有,好比高山有轮廓、树木有杂枝一样天生即在。既然自古皆然,那么,我们何不超越它,活得更好些呢?也就是在尘世的废墟之上给予自己精神的光芒,从而活得更为闪亮……太了不起了。
建安文学馆毗邻运兵道,房间曲折幽深,空阔而润凉,墙上布满三曹书法体诗文,一幅幅看过去,手心全是汗,一颗小心脏不明所以,默默悸动。于曹操《短歌行》前站得久些,默诵一遍,不免有意念丛生,算是隔空致敬了。静静走在他们曾走过的砖道,心上有细雨鱼儿出,也有微风燕子斜。这砖道,时窄时宽,布满绿锈,并非青苔,以指触之,冰一般凛冽,直如曹操存世的唯一一幅墨迹“衮雪”二字,望之苍凉,尤其“衮”字那一捺,令人端详良久,隐约有“水何澹澹”之气息。这气息,并非逼仄的涡水之气,而是放眼宇宙星辰的苍茫之气。
回合肥的列车上,窗外北方大地的一马平川以及天上大开大合的灰色云朵,隐隐约约间,总有一种兵气,仿佛时光倒流,一步踏入年少时的课堂。历史书一页一页翻过了,徒留群雄逐鹿中原的喧哗、铿锵,耳畔时有鼓声,轰隆隆的遗韵犹存,待仔细寻找辨别,除了长风万里,除了一望无际的麦田,却什么也没有了——驻足涡河桥头,叫人好生惆怅,恰恰,连这种惆怅都是辽阔无边的。面对这条河流,又怎能绕得开老聃呢?一部《道德经》,一代代人皓首穷经之解读,依然不明所以。时移事往,岁月更迭里,老子骑青牛出关的形象愈发模糊,他留给世界的,除了一个背影,便是大片的沉默。
回程列车上,有幸遇着一位有着极高文学素养的列车长,于嘈杂无章的列车里,我们畅谈一路。列车呼啸着,令平畴远畈的麦子急速向后倒去,小满过后,大抵就要动镰了。这一路,我还看见了炊烟、绿树、紫花……世间一切,尽收眼底,仿佛一切都在这了。
(选自《散文》有删改)
6.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头用皖南水田漠漠的阴柔之美和北方的雄浑开阔之美对比,表现了准河以北地区的独特风貌,为下文写亳州之美做铺垫。
B.汉魏文学令人“谦卑”“陷人长久的缄默”,是因为汉魏文学太过瑰丽灿烂,人们面对这样辉煌的成就会产生自卑心理,不敢说话。
C.作者参观建安文学馆时,感到“手心全是汗”,心脏“默默悸动”,是因为被三曹的作品感染,产生共鸣,内心受到了极大的触动。
D.结尾写车窗外的麦子“小满过后,大抵就要动镰了”和开头“大片麦地一直铺到天边”“青绿里隐有微微的明黄”遥相呼应,首尾圆合。
7.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相比于曹植诗歌华丽绵延的弱质之美,曹丕的《善哉行·其一》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一种超越尘世的废墟、给予自我精神光芒的蓬勃朝气。
B.《短歌行》是乐府旧题,曹操的《短歌行》主题非常明确,其中之一就是希望有大量的人才为自己所用,可以将其理解为一曲“求贤歌”。
C.老聃,相传姓李名耳,道家学派创始人,曾担任周朝守藏室之史。道家经典《老子》相传由老子所著,以其“言道德之意”,所以又称《道德经》。
D.庄子的文章想象奇特,文笔变化多端,具有浓厚的现实主义色彩,其采用寓言故事的形式,富有幽默讽刺的意味,对后世文学语言有很大影响。
8.请简要分析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4分)
答: ▲
9.作者在第2段中说亳州是“一座文气、底气兼备的小城”,请结合全文谈谈亳州的“文气”和“底气”表现在哪些方面。(6分)
答: ▲
二、古代诗文阅读(29分)
(一)文言文阅读(20分)(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4题。
材料一: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节选自【唐】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材料二:
从南明入台,山如剥笋根,又如旋螺顶,渐深遂渐上。过桃墅,溪鸣树舞,自云绿坳,略有人间。饭斑竹岭,酒家胡当垆①艳甚,桃花流水,胡麻正香。过会墅,入太平庵看竹,俱汲桶大,碧骨雨寒,而毛叶离屣②,不啻云凤之尾。使吾家林得百十本,逃帻去裈其下,自不来俗物败人意也。
行十里,望见天姥峰大丹③郁起,至则野佛无家,化为废地,荒烟迷草,断碣难扪。农僧见人辄缩,不识李太白为何物,安可在痴人前说梦乎?山是桐柏门户,所谓“半壁见海”,“空中闻鸡”,疑意其巅。上至石扇洞天,青崖白鹿,葛洪丹丘,俱在明昧之际,不知供奉何以神往?天台如天姥者,仅当儿孙内一魁父,焉能“势拔五岳掩赤城”耶?山灵有力夤缘入供奉之梦一梦而吟一吟而天姥与天台遂争伯仲席。嗟呼!山哉!人哉!
(【明】王思任《天姥》)
[注]①酒家胡:酒家妇。当垆;在柜台内卖酒。②离屣:此处形容竹叶纷披之状。③丹:指代寺庙。
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山灵有力[A]夤缘[B]入供[C]奉之梦[D]一梦而吟[E]一吟[F]而天姥与天台[G]遂争伯仲席。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青云梯,古时指上天的阶梯,多指高峻入云的山路,也可指高位或谋取高位的途径。
B.“熊咆龙吟殷岩泉”中的“殷”指震动,与成语“殷天动地”中的“殷”意思相同。
C.“迷花倚石忽已暝”的“暝”指天色昏暗,与《醉翁亭记》中“云归而岩穴暝”的“暝”意思不同。
D.“不知供奉何以神往”,这里的“供奉”指的是李白,因为李白曾官供奉翰林院。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梦游天姥吟留别》是一首记梦诗,从“我欲因之梦吴越”一直到“仙之人兮列如麻”写的都是梦境,这也是全诗的主体部分。
B.《梦游天姥吟留别》节选部分正面描写登山所见之景和迷离恍惚的神仙世界,写得有声有色,运用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更添浪漫主义色彩。
C.王思任从天台山行至天姥山,本欲领略李白诗中所写天姥山的景象和气势,而当实地见到李白所言梦寐之景时,他感到失望,感慨万千。
D.王思任登山后发现太白所谓“洞天石扉,訇然中开”“且放白鹿青崖间”这类景象“俱在明昧之际”,意在讽刺李白夸大其词,所言不实。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2)使吾家林得百十本,逃帻去裨其下,自不来俗物败人意也。
14.《天姥》作者亲历天姥山,见到了哪些与《梦游天姥吟留别》诗中截然不同的景象,请简要概括。(3分)
答: ▲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6题。
客至①
杜甫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飧②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
[注]①上元二年(公元761年)春天,杜甫结束了长期漂泊的生涯在成都西郊浣花溪头盖了草堂,客人来访时作了这首诗。②盘飧:盘盛食物的统称
15.下列对这首唐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歌以“群鸥”起兴,以问可否邀邻陪酒作结,兼顾了空间与时间顺序,写了迎客待客的全过程。
B.首联写“春水”“群鸥”等意象,渲染居处之景的秀丽幽静,“但见”透露出诗人些许寂寞之情。
C.颈联选取彰显宾主情谊的场景着意描画,主人盛情招待,频频劝饮,有勉励客人安贫乐道之意。
D.诗人把门前情景、家常话语、身边人情编织成有情趣的生活场景,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人情味。
16.《客至》《登高》都写到了酒,各表达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答: ▲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杜甫《登高》中“ ▲ , ▲ ”一联由眼前之景联想到沦落他乡、年老多病的处境。
(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南宋词人辛弃疾的忧愤之作,其中“ ▲ , ▲ ”两句,写人们已忘却战败的历史,最为沉痛。
(3)自古以来,秋天一直是文人墨客常常吟味不已的季节。借助秋景表达内心悲伤的诗句不胜枚举,如“ ▲ , ▲ ”就写出了秋天的凄清。
四、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向日葵永远向着太阳绽放它的“笑脸”,向日葵为什么“向日倾”呢 ① 。
如同人体内的生长激素一样,生长素负责给细胞传达信息,指挥植物的生长发育。受光照影响,生长素会从向日葵茎端向光侧运输到背光侧,产生浓度差异。因此,背光侧生长得快一些,而 ② ,向日葵的花盘就朝着太阳的方向转头了。生长素的运输要细胞膜上的“搬运工”——转运蛋白的协助,其中非常重要的一员是负责将生长素从细胞内搬运到细胞外的外排蛋白PIN。
这些“搬运工”是怎样工作的呢 《自然》杂志以“快速通道”形式发表了孙林峰教授团队在植物生长机理上的重大进展。团队研究表明,生长素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其细胞间传递具有方向性,被称为极性运输,而PIN家族蛋白在其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它们的分布位置 ③ 。解析PIN蛋白的三维结构对于我们理解生长素的“搬运”过程有极大的帮助,是生长素研究领域亟待解决的科学问题,同时也有助于我们针对PIN蛋白设计小分子抑制剂,设计出更高效、对环境更友好、对人类更安全的除草剂和生长调节剂,这将应用于农业生产。
18.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笑脸”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分)
A.著名画家徐悲鸿笔下的马。正如有的评论家所说的那样,“形神兼备,充满生机”。
B.眼下,能称得上“匕首”“投枪”的杂文,有吗?有,但少而又寡,寥若晨星。
C.他们的做法彻底撕掉了自己“文明”的面具,真相赤裸裸地展现在大家面前。
D.从前的老妈子与现在的“阿姨”不同。老妈子有她们的规矩:偷钱偷东西是不行的。
19.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字。(6分)
答: ▲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据史料记载,中国最早的茶馆起源于四川。清代顾炎武所著《日知录》曰:“自秦入取蜀而后,始有茗炊之事。”由此可知蜀人喝茶的历史有2300多年了,茶馆自然也 ① 。
茶馆所用茶具为“三件头”,即茶碗、茶盖、茶船,茶盖谓天,茶船谓地,茶碗喻人,茶水冲上,盖子一盖,意思就是天地人和。去茶馆喝茶,称之为喝“盖碗茶”。茶船即茶托,用它端碗以免烫手。茶盖可以使水保持温度,还可以用盖来拨动茶水,使茶香四溢,滚烫的水也凉得快一些,以便着急的客人赶快止渴的目的。另外,茶客喝茶时从茶碗和茶盖之间的缝隙,可以把茶叶撇开。
冲茶是成都茶馆一绝,如同杂技表演。正宗的川茶馆应是紫铜长嘴大茶壶、锡茶托、景瓷盖碗。堂倌右手提个锃亮的紫铜壶,左手分开的五指间夹着七八个茶碗、茶盖、茶托来到桌前,抬手间,茶托已滑到每个茶客面前,盖碗咔咔端坐到茶托上,堂倌把铜壶提得高高的,隔得老远便将开水冲过来,那水流划出一道银白色的弧线,不偏不倚正好注入茶客的茶杯中,待收住茶杯刚满,从头到尾滴水不漏,随后迅即盖好盖,速度惊人却纹丝不乱,表现出一种优美韵律和高超技艺,令人 ② 。规模大一点的老茶馆,冲茶的堂倌一班就有七八个、十来个人,他们提着铜壶巡行茶桌间,只要茶客没有盖上茶碗盖,堂倌便随时 ③ 地为茶客续水。
20.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2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连贯准确,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
答: ▲
22.画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那水流正好注入茶客的茶杯中,待收住茶杯刚满,随后迅即盖好盖”。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4分)
答: ▲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我们在第三单元吟咏了杜甫、白居易、李清照笔下的秋风秋景,也在校园、家乡感受到了无限的秋日诗意;同时,诗人、散文家笔下的秋景秋情哲理会引发我们深刻的思考,校园、家乡的一草一木、一人一事也会引发我们无限的遐思……
请以“一年一度秋至”为主题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字数不少于800字。成都市部分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参考答案
1.C(“差序格局界限分明”说法有误。根据材料一第三段“家庭在西洋是一种界限分明的团体”“在我们中国“阖第光临’……应当包括些什么人”,第四段“我们的社会结构本身和西洋的格局是不相同的”可知,“界限分明”是西洋社会的特征,中国传统社会的差序格局界限并不分明。)
2.C(“差序格局是对中国社会结构的高度概括”缺少限定词,扩大了范围,原文说的是“‘差序格局’一词高度概括了中国传统的社会结构”;此外选项把关系范畴并列分成了两个方面,“另一方面还包括地缘、友缘、学缘、业缘等关系”界定不准确,原文“地缘、友缘、学缘、业缘等关系有时也纳入差序格局中的关系范畴”强调的是“有时”。)
3.B(差序格局所具有的伸缩性是指其“范围的大小也要依着中心的势力厚薄而定”“会因中心势力的变化而变化”。A、C、D 三项分别说的是地缘、友缘、亲缘,都体现差序格局的伸缩性,B项强调的是帮理不帮亲,与差序格局的伸缩性无关。)
4.①论者指出西洋社会像捆柴,利用分扎清楚的柴与西洋社会归属分明的团体界限之间相似性来阐述团体格局的特征。②论者借助比喻说理,把关于西方社会团体格局所蕴含的抽象深奥的道理阐述得生动形象、浅显易懂。(相似点2分,效果2分,大意相近即可)
5.①因为西方社会是团体格局,在团体里的人是一伙,对于团体的关系是相同的,所以西方社会将所有姐妹当成一个团体,可以不用区分亲缘关系的远近,将她们统称为“sister”。②中国传统社会是差序格局,亲属关系以“己”为中心,如同心圆波纹向外扩散,但是越向外,与“己”的关系越远,因此中国对姐妹的称呼会依据血缘关系的亲疏远近进行细致地划分。(每点3分,共6分,其它能结合材料分析合理者亦可给分)
6.B(“会产生自卑心理,不敢说话”错,作者不是因自卑而不敢说话,而是面对汉魏时期辉煌的文学成就产生了敬仰、叹服、膜拜之情,不愿随意评价。)
7.D(根据原文“如若置身古代,以奇特的想象、变化多端的文笔和夸张的寓言体与你娓娓道来人世的道理”,可知庄子的文章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而不是现实主义。)
8.①作者看到眼前开阔雄浑的风光,联想起历史上群雄逐鹿的兵戈场景,感受到历史的深远和厚重;②历史与现实交织,对比鲜明,让人感伤于历史人物壮怀激烈的不存,感慨于历史的远去,又感动于厚重历史的厚重与文化的灿烂,表达了心中的惆怅与感慨。(每点 2 分,大意相近即可)
9.文气:①亳州的文气首先表现在亳州的路名,以古人名命名,增添了亳州的文学内涵,十分文雅;以各种植物命名,意境清新美好,具有田园诗意。②作者在文中写到了曹丕的诗歌、曹操的书法、老子的《道德经》等,表现了亳州浓郁的文气。
底气:亳州历史悠久,曹操运兵道遗址就在这里,曾经的金戈铁马和汉魏遗韵,使亳州有了厚重的历史底气。(提到亳州运兵道遗址让人感受到“放眼宇宙星辰的苍茫之气”也可酌情给分。)(每点2分,共6分)
10. A D E 三处应断。
11.C(“迷花倚石忽已暝”的“暝”与《醉翁亭记》中“云归而岩穴暝”的“暝”都指天色昏暗。)
12.D(“讽刺李白”错误。王思任并无讽刺之意,而是客观指出李白所写并非现实。)
13.(1)忽然惊惧心跳(或魂魄惊动),我猛然惊起,不禁长声叹息。醒来时只有身边的枕席,刚才(原来)梦中所见的烟雾云霞全都消失了。
(①悸:因惊惧而心跳。②嗟:叹息。③觉:醒。④向来:原来,刚才。每点 1 分)
(2)如果我家林中能种此百十竿竹,在竹林中抛开头巾脱去衣裤,自然不会让粗俗之人来败坏游玩的兴致。
(①逃:抛开、摘掉。②来:使动用法。③“其下”省略句,“其”前加介词“于”。④败:败坏。每点1 分)
14.①山景荒败:废寺断碑荒烟迷草。②天姥不高:“半壁见海”“空中闻鸡”,是山顶之景。③山顶明昧:不是李白写的“青冥浩荡”的模样。(一点1分)
参考译文:
从南明进入天台山,山形像剥开的笋根,又像圆螺的顶部,(山色)渐渐深邃(我们)慢慢上山,过了桃墅,溪水潺潺,树影婆娑,白云悠悠,山坳青青,几处人家。在斑竹岭吃饭,有酒家女艳丽无比,又有桃花流水,胡麻花开正香,经过会墅,进太平庵看竹,竹子大如汲水桶,颜色如碧玉,让雨水生寒意,竹叶纷批,不亚于飞凤的尾巴。如果我家林中能种此百十竿竹,在竹林中抛开头巾脱去衣裤,自然不会让粗俗之人来败坏游玩的兴致。
又行十里,远远望见天姥峰上一片红色(寺庙墙)髙高伫立,到近处发现佛像随意放置,寺庙废弃,荒草迷离,断碑难抚。农人僧人看见生人就退缩,不知李太白是什么东西,(只能感慨)怎么能在痴人面前说梦呢 天姥山是桐柏宫的大门,诗中所说的“半壁见海”“空中闻鸡”,料想是山巅的景致。向上到达石扇洞天,青崖白鹿,葛洪丹丘,都在隐隐约约中,不知道李太白凭什么会神往此地 天台山比得上天姥山,而(天姥山)也只是(名山)儿孙辈中一魁伟的男子罢了,怎么有“势拔五岳掩赤城”的气势呢?山灵有神力,借机进入李白的梦境,李白梦此境吟此诗,吟此诗才使天姥山和天台山一争高下。唉,是山之故啊,还是人之故啊?
15.C(“勉励客人安贫乐道之意”错误,无中生有,原句有因力不从心、酒菜欠丰而不免歉之意。)
16.《客至》:①“樽酒”“旧醅”,表现主客之间真诚相待的深情厚谊。诗人家境贫穷,没有好酒,但是竭诚待客,主客融洽相得。②“余杯”,表现诗人、客人、邻翁性格的真率及会客场面的兴致盎然。诗人请邻翁共饮作陪,饮未饮完的残酒,足见率真自然和平日关系的和谐。(本诗之酒第六句和第八句各一处,答出一出即可。言之有理,酌情赋分。)
《登高》:新停“浊酒”更深一层表现诗人的悲怆之情。诗人因身体多病而停杯断酒,潦倒之情就只能郁积心中,更加无法排遣。(也可理解为诗人对生命的珍惜,潦倒之中不失对生活的热爱。言之有理,酌情赋分。)
17.(1)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2)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3)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18. B(A选项为直接引用,B选项为特殊含义,C选项表讽刺,D选项为特定称谓)
19. ①这与植物体内的生长素有关;②向光侧生长得慢一些;③决定了生长素“搬运”的方向/影响了生长素的传递方向/决定了生长素的传递方向
20. ①应运而生 ②叹为观止 ③眼明手快/眼疾手快
21.改为:茶盖可以使水保持温度,客人还可以用盖拨动茶水,使茶香四溢,滚烫的水也凉得快一些,以便着急的客人赶快止渴。(补充主语“客人”,或改为“还可以用来拨动茶水”,2分;去掉“的目的”或者“达到让……的目的”,2分)
22.(1)原句用了比喻,把“水流”比作“银白色的弧线”生动地写出堂倌注水入茶杯的情景。(2)原句用的“不偏不倚”“滴水不漏”“纹丝不乱”几个成语准确凝练,表现出堂倌技艺的高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