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边塞征战诗 课件(共4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边塞征战诗 课件(共44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2-07 06:15: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4张PPT)
金戈铁马征战事,大漠秋风慷慨情
——边塞征战诗
2024届高考专题复习
边塞征战诗知识储备
一、概念
边塞征战诗是以边塞地区自然风光和军民生活为题材的诗歌。
(边塞诗一般出自于出征的将领或随军文官之手。通过对古战场的艰辛生活和自然风光的描写表达思乡之情以及保家卫国的高尚情操。在唐代边塞诗中,多以汉朝喻唐朝的类型。)
二、代表诗人: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陈陶等。王维、李白、杜甫等都写过大量的边塞诗。
“高岑”是________________的并称。
“边塞四诗人”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适与岑参
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
三、边塞诗表现的思想感情分类
(一) 描绘边塞雄奇壮丽的独特景观。
(表现一种昂扬雄壮或凄寒苦涩的基调)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王维《使至塞上》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二)描写艰苦激烈的戍边生活。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塞下曲》 李 白
(战士们白天在金鼓声中与敌人进行殊死的战斗,晚上却是抱着马鞍睡觉。
但愿腰间悬挂的宝剑,能够早日平定边疆,为国立功。)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征人怨 》柳中庸
边塞环境恶劣、生活艰苦。
以此反衬将士们英勇无畏的爱国主义精神。
(三)保卫国家、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南园》李贺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从军行》 王昌龄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塞下曲》李 白  
     
元凤四年,大将军霍光遣傅介子刺杀了楼兰王,改立其王,还改国名为鄯善。  
傅介子——斩杀楼兰王,提首挂京师。
宋代的冯时行直接赞誉傅介子:愿学北地傅介子,一节出斩楼兰王。
诗人就常用“楼兰”代指边境之敌,用“破(斩)楼兰”指建功立业。
“凭君莫话封侯事, 一将功成万骨枯。”曹松《己亥岁》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陇西行》
“战士军前半生死,美人帐下犹歌舞。” 高适《燕歌行》
(四)怨战反战,批评边将无能,反对统治者的穷兵黩武。
①表现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与灾难,呼吁朝廷停止穷兵黩武的政策;
②描写战事之惨烈,控诉边将的无能、朝廷的用人不当;
③揭示军中的不公与腐败,谴责边将的骄奢、朝廷的昏聩;
④讽刺帝王的好大喜功,引发对战争的思考。
(五)征人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不知何处吹芦管, 一夜征人尽望乡。(李益)
碛qì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李益)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离别情。 (王昌龄)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范仲淹)
描写征人思乡,或表现边塞将士久戍思乡的精神痛苦,揭示爱国与思乡的矛盾;或描写边地环境的恶劣与从军生活的艰苦,表现将士无法排遣的思乡深情;或写戍边生活的单调无聊,表达渴望归家的期望,等等。
(六)送别友人时或惜别感伤,或壮别感奋。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别董大》高适
边塞征战诗
表达的思想情感主要有六个方面:
①保家卫国、建立功名的壮志豪情。
②奋勇杀敌、英勇无畏的英雄气概。
③雄奇瑰丽、奇异独特的边塞风光。
④征人思乡、闺妇盼归的两地情愁。
⑤凄苦哀怨的怨战情绪,凄厉沉痛的反战思考。
⑥对和平安宁的边疆生活、和睦友好的民族往来的喜悦。
提示:多描写军旅生活、边塞风光、战争场面等
内容主旨
景 边塞风光
(雄奇、壮丽、奇丽、壮阔)

统治者 穷兵黩武、反战
将士
艰苦生活
友人
惜别感伤
壮别感奋
三、思想情感
报国豪情(杀敌豪情)
思乡念亲
应该注意的是,边塞诗的思想感情,往往是复杂的,往往是几种感情交织在一起。
比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犹著。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边塞壮丽的风光
边塞环境的艰苦恶劣
和朋友离别的不舍之情
四、把握作品的时代特征
同为边塞诗,为什么会呈现出不同的主题思想、迥异的艺术风格?
边塞诗最能体现国运兴衰
初唐: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杨炯)
表达建功立业的渴望
盛唐:豪迈、爽朗、一往无前。即使是艰苦的战争,也壮丽无比;即使是出征远戍,也爽朗明快;即使是壮烈牺牲,也死而无悔。如:
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王维)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斩楼兰誓不还。(王昌龄)
中、晚唐:国势渐衰,昂扬向上的基调依旧,但悲壮惋伤的成分渐多。如: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
宋代:外侮不断,国难当头,感情或为报国无门的愤懑;如陆游的“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或为归家无望的哀痛,如“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
慷慨从戎和久戍思乡的矛盾
卫国激情和艰苦生活的矛盾
但主旋律是:爱国主义。
痛恨庸将和献身精神的矛盾
总之,边塞诗词以慷慨报国的英雄气概和不畏艰苦的乐观精神为基本特征,
体会边塞征战诗中的种种矛盾:
五、题材特征
1.标题往往有“行”“军”“塞”“戍”“征人”“塞上”“塞下”“从军”等字词。
人物:单于、都护、将军、征人、胡儿、霍去病、李广、卫青、班超
景物:秋月、雪山、大漠、孤城、边关、黄河、长云、雨雪、风沙;
器物:金鼓、旌旗、烽火、长云、戈矛剑戟jǐ、 斧钺yuè刀铩shā、刁斗、雁飞鹰扬 、箭飞马走 ;
地名:(胡 羌qiāng 羯 夷指少数民族) 碛qì西 轮台 龟兹qiū cí 夜郎;天山、阴山、受降城、玉门关、关山、阳关、凉州、楼兰。
乐器:羌笛、琵琶、胡笳、芦管、角、鼓
音乐:《折杨柳》《梅花落》《关山月》。
这些意象的特点:荒凉、单调、旷远、开阔、雄奇、奇丽、奇寒、壮阔
2.常见意象
六、边塞诗常用的表现手法及表达效果
1.融情入景、以景衬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王昌龄)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下月如霜。(李益)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王昌龄)
野云万里无城郭, 雨雪纷纷连大漠。(李颀)
大漠风尘日色昏, 红旗半卷出辕门。(王昌龄)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岑参)
表达效果:渲染气氛、烘托情感
正衬:凄清单调的景——思乡、幽怨的情
奇异壮阔的景——豪壮、昂扬的情;
反衬:艰苦恶劣的环境——对英勇威猛将士的赞美之情
衬托:为了使事物的特色突出,把另一些事物与之放在一起来陪衬或对照。所列举的事物间有主次之分。
①正衬:乐景衬乐情、哀景衬哀情
②反衬:乐景衬哀情、哀景衬乐情、以衰衬兴、以声衬静、以明衬暗
(1)修辞:夸张、对比、互文、用典等。
(2)描写:侧面烘托、动作、肖像、细节描写。
(3)意境营造:景物烘托、虚实结合、虚实相生。(《全品》162页)
2.对比:
秦中花鸟已应阑,塞外风沙犹自寒。(王翰)
战士军前半死生, 美人帐下犹歌舞!(高适)
表达效果:突出和强调。
如用内地和边塞的景物对比,突出边塞环境的艰苦。
如将军和士兵苦乐悬殊的生活进行对比,隐约地道出了失利的必然结果。
对比:把不同的两个事物或一个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 进行对照,使好的事物显得更好,坏的显得更坏。运用对比,揭示矛盾,对比鲜明,反差强烈,震撼人心。
3.虚实结合: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陇西行四首》)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高适)
表达效果:激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丰富诗歌内容,形成时空的对比,扩大诗歌意境,使作品形象更丰满,情感表达更充沛。
虚实结合中虚景包括:
①现实已逝之景。(回忆过去)
②设想未来之景。(想象未来)
③神仙鬼怪或梦境。(假想虚无)
4.用典故:
莫学班超投笔,纵得封侯万里,憔悴老边州。(辛弃疾)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陆游)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李白)
铁马云雕久绝尘,柳营高压汉营春。(温庭筠)
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岳飞)
表达效果:使文辞含蓄、委婉,内容凝练、含义深刻,起到暗示作用,增强作品表现力和感染力。
用典:“用”和“典”,要回答“怎么用”和“用了什么”。
①典故分“事典”和“语典”;
②从与作品的感情结合方式上看,分“正用”和“反用”;
③从情感表达的含蓄程度来看,分“明用”和“暗用”。
【注】此处借用西汉傅介子的故事。由于楼兰王贪财,屡遮杀前往西域的汉使,傅介子受霍光派遣出使西域,计斩楼兰王,为国立功。诗歌借此表达边塞将士的爱国激情。
补充:常见典故
莫学班超投笔,纵得封侯万里,憔悴老边州。(辛弃疾) 
1. 投笔。《后汉书》载:班超家境贫寒,靠为官府抄写文书来生活。他曾投笔感叹,要效法傅介子、张骞立功边境,取爵封侯。后来“投笔”就指弃文从武。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陆游)
2. 长城。《南史·檀道济传》记载,檀道济是南朝宋的大将,权力很大,受到君臣猜忌。后来宋文帝借机杀他时,檀道济大怒道:“乃坏汝万里长城!”很显然是指宋文帝杀害将领,瓦解自己的军队。后来就用“万里长城”指守边的将领。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
3. 楼兰。《汉书》载,楼兰国王贪财,多次杀害前往西域的汉使。后来傅介子被派出使西域,计斩楼兰王,为国立功。以后诗人就常用“楼兰”代指边境之敌,用“破(斩)楼兰”指建功立业。如王昌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疆域遥望玉门关。。”
铁马云雕久绝尘,柳营高压汉营春。(温庭筠)
4. 柳营。指军营。《史记·绛侯周勃世家》记载:汉文帝时,汉军分扎霸上、棘门、细柳以备匈奴,细柳营主将为周亚夫。周亚夫细柳军营纪律严明,军容整齐,连文帝及随从也得经周亚夫许可,才可入营,文帝极为赞赏周亚夫治军有方。后代多以“柳营”称纪律严明的军营。 
 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岳飞)
5. 请缨。汉武帝派年轻的近臣终军到南越劝说南越王朝。终军说:“请给一根长缨,我一定把南越王抓来。”后以其喻主动请求杀敌报国。
5.直抒胸臆: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杨炯《从军行》)
入夜思归切,笛声清更哀。(李益《闻笛》)
表达效果:使情感表达朴实真切,震动人心。
6.互文: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王昌龄《出塞二首》)
(依旧是秦汉时期的明月和边关,出关万里去参加远征的人都还未回来。)
表达效果:经济笔墨,以少胜多,表意委婉。
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岑参的《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7.夸张:
表达效果:夸张手法,极力渲染环境的艰苦,天气的恶劣,反衬出将士的不畏艰难和高昂的爱国热情。
1.关注诗歌的作者,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
边塞诗是最能体现国运兴衰的作品,因此,我们在接触这类诗歌时,如果能对作者所处的时代有所了解,对体会作品的内容和作者的感情肯定是大有帮助的。
2.关注诗歌的意象,弄清景物描写与所抒之情的关系
有的写建功立业的渴望,有的写出征士兵的乡愁和家中妻子的离恨,有的表现塞外生活的艰辛和连年征战的残酷,有的反映对帝王黩武开边的不满,有的陈述久戍边关对家乡和亲人的怀念,有的惊异于塞外绝域那种迥异于中原的风光……
七、阅读鉴赏边塞诗方法
3.抓住直接抒情议论的句子
如:入夜思归切,笛声清更哀。(李益)
夜听胡笳折杨柳,教人意气忆长安。(王翰)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
相看白刃血纷纷, 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高适)
4.分析边塞诗的不同艺术风格
在大量边塞征战诗中体现出来的艺术风格是很不相同的,有的豪放旷达,有的雄奇壮美,有的豪壮悲慨,有的委婉清丽,……只有细细体会,才有可能准确领会到边塞征战诗这个大主题下异彩纷呈的不同艺术风格。
豪迈旷达,如“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雄奇壮美,如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豪壮悲慨,如杜甫的“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委婉清丽,如李白的“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或奇丽峻峭,雄浑挺拔;
或清新幽雅,缠绵悱恻;
或慷慨高歌,响遏云天;
或低徊浅唱,感慨万端;
或令人热血沸腾,欲跃马横戈;
或使人愁肠寸断,想折戟断刀……
八、边塞诗的艺术风格
教材链接
燕歌行(并序)
情:
事:
人:
慷慨悲壮
出师 - 战败 - 被围 - 死斗
三组对比
士卒效命死节 - 将领侍宠贪功
士卒浴血奋战 - 将领纵情声色
古时名将 - 今之汉将
景:
塞外秋景:大漠、枯草、孤城、落日等
汉家烟尘在东北,
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
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
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
单于猎火照狼山。
相看白刃血纷纷,
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
至今犹忆李将军。
链接一
高适《燕歌行》
抒出征之豪情;
惜战士之辛苦;
怜思妇之断肠;
赞战士之死国;
讽将帅之骄逸;
盼边地之和平。
集大成
唐代边塞诗不只有豪情壮志,不只有闺怨乡愁,还有对战争的深刻反思,对强大国势下隐藏矛盾的担忧和冷峻分析。
高适不仅是风骨凛然的边塞诗人,还是敏锐的军事家和清醒的政治家。
“第一大篇”
唐军战败的原因有哪些?主要原因是什么?
自然环境恶劣,敌人凶悍。
主要原因还在于将领过于轻敌,只想邀功求赏却不爱惜士兵的生命。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
1.“霜重鼓寒声不起”中的“不起”是什么意思
2.这首诗前六句与后两句的情调有所不同,试作分析。
指鼓声沉重不响亮。
前六句用各种色彩和形象的描绘,渲染出紧张严峻的战争氛围,情调低沉;后两句描写战士们奋勇作战的精神境界,情调高昂。  
链接二
【译文】敌军如黑云压城,城墙像要塌陷;盔甲映着日光,像金鳞一般闪亮。号角的声音在秋色里响彻天空,塞上将士的血迹在寒夜中凝为紫色。寒风半卷红旗,轻骑驰向易水边;天寒霜气凝重,战鼓声低沉不起。为报答国君招纳重用贤才的诚意,挥舞着利剑甘愿为君王血战到死!
渔家傲· 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7。人不寐 ,将军白发征夫泪。
链接三、四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
这首诗以戍边战士的视角,既让我们想见战争的残酷激烈、战事的频繁不断,又让我们看到了战士誓死报国的豪情壮志,以及最后必胜的坚定信念。
链接五~九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出塞》)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凉州词》 )
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卢纶《塞下曲》)
真题领路
(09年全国卷Ⅱ)
军城早秋 严武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注】严武(726-765):字季鹰,华阴(今属陕西)人。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764)秋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
(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意?
(1)夜晚、秋风、汉关、寒云、冷月、西山,诗的前两句描绘的是一幅初秋边关阴沉浓重的夜景。
寓意边境局势的紧张。
(09年全国卷Ⅱ)
军城早秋 严武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注】严武(726-765):字季鹰,华阴(今属陕西)人。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764)秋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
(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
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作为镇守边关的将领,斗志昂扬的豪迈情怀。第三句写部署奋力出击,显示昂扬的斗志;第四句写全歼敌军的决心,显示必胜的信心。
(2015年全国卷1)
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① 岑参
闻说轮台路②,连年见雪飞。 春风不曾到, 汉使亦应稀。
白草通疏勒, 青山过武威。 勤王敢道远, 私向梦中归。
[注]①临洮:在今甘肃临潭西。北庭:唐六都护府之一,治所为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北。②轮台:庭州厲县。在今新鲁木齐。 曾zēng:竟,竟然。
1.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相比,本诗描写塞外景物的角度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5分)
本诗描写的边塞风光并非作者亲眼所见,而是出于想象。从标题可以看出,作者此时尚处于前往边塞的途中;开头“闻说”二安也表明后面的描写是凭听闻所得。
(2015年全国卷1)
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① 岑参
闻说轮台路②,连年见雪飞。 春风不曾到, 汉使亦应稀。
白草通疏勒, 青山过武威。 勤王敢道远, 私向梦中归。
[注]①临洮:在今甘肃临潭西。北庭:唐六都护府之一,治所为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北。②轮台:庭州厲县。在今新鲁木齐。 曾zēng:竟,竟然。
2.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对全诗的情感抒发有怎样的作用?(6分)
答:第一问(3分):表现了诗人虽有羁旅思乡之愁,却能以国事为重的爱国热忱。
第二问(3分):使得诗中的思乡之情不至于流于感伤,也提升了全诗的格调。
(2016年全国三卷)
内宴奉诏作 曹翰
三十年前学六韬,英名常得预时髦。
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
臂健尚嫌弓力软,眼明犹识阵云高。
庭前昨夜秋风起,羞睹盘花旧战袍。
【注】①曹翰(923~992),宋初名将,②六韬:古代兵书。
③时髦:指当代俊杰。 ④阵云:战争中的云气,这里有战阵之意。
  (1)诗的颈联又作“臂弱尚嫌弓力软,眼昏犹识阵云高”,你认为哪一种比较好 为什么 请简要分析。
  (2)这首诗与辛弃疾的《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题材相似,但情感基调却有所不同,请指出二者的不同之处。
内宴奉诏作 曹翰
三十年前学六韬,英名常得预时髦。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
臂健尚嫌弓力软,眼明犹识阵云高。庭前昨夜秋风起,羞睹盘花旧战袍。
(1)诗的颈联又作“臂弱尚嫌弓力软,眼昏犹识阵云高”,你认为哪一种比较好 为什么 请简要分析。  
观点一:作“弱”“昏”好。 ①“臂弱”“眼昏”表明作者承认自己年老体衰的客观事实,但强调即便如此,也还是能够去冲锋陷阵; ②更强烈地表现出作者只要一息尚存,就不忘杀敌报国的刚毅精神。
观点二:作“健”“明”好。 ①“臂健”“眼明”表明作者认为虽然岁月流逝,但身体依然强健,当然还可以冲锋陷阵,为国驱驰; ②表现出作者心存随时准备杀敌报国的坚定信念,而忘记自己老之将至。
(答出①,给2分;答出②,给3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内宴奉诏作 曹翰
三十年前学六韬,英名常得预时髦。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
臂健尚嫌弓力软,眼明犹识阵云高。庭前昨夜秋风起,羞睹盘花旧战袍。
(2)这首诗与辛弃疾的《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题材相似,但情感基调却有所不同,请指出二者的不同之处。
①曹诗写自己虽已年老,但报国之心犹存,重在表达“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豪情;
②辛词通过追怀金戈铁马的往事,表达英雄白首、功业未成的悲慨。
(每答出一点给3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题目说“题材相似”“情感基调不同”,回答就要从这两个方面入手。曹诗和辛词均选取爱国题材。曹诗展现的是一个年轻时为国杀敌、英勇无畏,年老后犹存报国之心的诗人形象,表达的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豪情。辛词通过创造雄奇的意境,抒发了杀敌报国、恢复祖国河山、建立功名的壮怀。词人只能在醉里挑灯看剑,在梦中驰骋杀敌,在醒时发出悲叹。描绘了一个意志昂扬、勇往直前的忠勇将军的形象,读来令人唏嘘,有一种英雄末年,功业未成的凄凉。
(2010年陕西高考卷)
阅读下面这首乐府诗,完成8~9题。
雨雪曲 江总
雨雪隔榆溪,从军度陇西。绕阵看狐迹,依山见马蹄。
天寒旗彩坏,地暗鼓声低。漫漫愁云起,苍苍别路迷。
[注] ①江总(518~590):南朝陈文学家,字总持,济阳考城(今河南兰考)人。历仕梁、陈、隋三朝。②榆溪:指边塞。③陇西:在今甘肃东部。
8.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环境 末句中的“别路”是什么意思
这首诗描写了边地雨雪交加、荒凉苦寒的环境。
“别路”的意思是戍卒离别家乡到边关的路。
(2010年陕西高考卷)
阅读下面这首乐府诗,完成8~9题。
雨雪曲 江总
雨雪隔榆溪,从军度陇西。绕阵看狐迹,依山见马蹄。
天寒旗彩坏,地暗鼓声低。漫漫愁云起,苍苍别路迷。
[注] ①江总(518~590):南朝陈文学家,字总持,济阳考城(今河南兰考)人。历仕梁、陈、隋三朝。②榆溪:指边塞。③陇西:在今甘肃东部。
9.诗人把“旗彩坏”“鼓声低”分别接在“天寒”“地暗”之后,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这首诗表现了戍卒什么样的情感 (6分)
这样写的好处是,不仅点明了边塞“天寒”“地暗”的环境,也真实生动地透露出戍卒在这种环境中产生的“旗彩坏”“鼓声低”的心理感受。
这首诗表现了戍卒身处辽远而艰苦的边塞的思乡之情。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