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1:古诗词表现手法 备战2024年中考语文专项精练 课件(共2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专题01:古诗词表现手法 备战2024年中考语文专项精练 课件(共29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23.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2-07 14:15: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9张PPT)
专题01:古诗词表现手法
备战2024年中考语文专练
借古讽今(杜牧《泊秦淮》)
比兴(关关之鸠,在河之洲---)
象征(落红不是无情物)
对比(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乐景写哀(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托物言志(如陆游《卜算子·咏梅》)
虚实结合(曹操《观沧海》)
直抒胸臆(断肠人在天涯)
动静结合(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直抒胸臆(断肠人在天涯)
表现手法
古诗词常用表现手法
真题专练---托物言志
【1-2023年四川省广安市中考语文真题】古诗词鉴赏
卜算子·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2)全词用了什么写法?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
运用托物言志(或借物喻人)的手法。作者借饱受摧残、香气不改、精神犹存的梅花,抒发自己虽历经艰辛,屡遭排斥,仍坚守节操、矢志不渝的情怀。
解析:本题考查诗词表现手法的辨析以及作者情感的分析。
这首词以清新的情调写出了傲然不屈的梅花,暗喻了自己的坚贞不屈,笔致细腻,意味深隽,是咏梅词中的绝唱。诗人以物喻人,托物言志,巧借饱受摧残、花粉犹香的梅花,比喻自己虽终生坎坷,绝不媚俗的忠贞。词人借梅言志,曲折地写出险恶仕途中(历经艰辛、屡遭排斥)坚持高洁志行;不媚俗,清真脱俗,忠贞不渝的情怀与抱负。这首咏梅词,通篇未见“梅”字,却处处传出“梅”的神韵,且作者以梅自喻,托物言志,巧借饱受摧残、花粉犹香的梅花,比喻自己身处逆境而矢志不渝的崇高品格。
真题专练---对比手法
【2-2023年四川省宜宾市中考语文真题】读下面的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雪梅
卢梅坡
梅雪争春未肯降, 骚人阁笔费平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 雪却输梅一段香。
下列对这首诗艺术手法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是一首咏物诗,看似咏物,实则寄托着人的情志。
B. 这首诗朗朗上口,节奏明快,语言通俗而富含哲理。
C. 全诗用夸张手法写梅争雪斗,让人感到非常有情趣。
D. 诗歌启示我们,生活中雪和梅各有亮点、相映成趣。
【答案】 C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艺术手法鉴赏。
C.首句“梅雪争春未肯降”意思是:梅花和雪花都认为各自占尽了春色,谁也不肯服输。采用拟人手法写梅花与雪花相互竞争,都认为自己是最具早春特色的,而且互不认输,生动活泼地表现出早春的梅花与雪花之美;“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意思是:梅花须逊让雪花三分晶莹洁白,雪花却输给梅花一段清香。运用对比的手法展现雪之洁白,梅之清香;“全诗用夸张手法写梅争雪斗”表述有误;
故选C。
真题专练---用典
【3-2023年黑龙江省牡丹江市中考语文真题】赏析《雁门太守行》,回答各题。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2. 诗的结尾很有特点,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怎样的主旨?
【答案】
示例:诗的结尾运用燕昭王黄金台上延揽天下贤士的典故,抒发了官军全体将士忘身报国的情感。
解析:本题考查诗文理解及诗文中蕴含的作者情感。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意思是:为报答国君招纳重用贤才的诚意,挥舞着利剑甘愿为君王血战到死!“黄金台”相传战国燕昭王所筑。《战国策·燕策》载燕昭王求士,筑高台,置黄金于其上,广招天下人才。后用来指招揽贤士的地方。尾联借用典故,表达了将士们不畏生死,面对战争毫不畏缩,将士们愿意为了国家统一,将生死置之度外(誓死报效国家)的英雄气概,同时表达了诗人勇往直前,愿以死报国(立志报国)的决心。
真题专练---借景抒情
【4-2023年四川省遂宁市中考语文真题】在“品经典”环节,你们小组准备了《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参加品诗分享会。
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
孟浩然
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 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
建德非吾土,维扬忆旧游。 还将两行泪,遥寄海西头。
(2)小丽准备从整首诗的表现手法和情感角度分享品诗感悟,请为她写出分享内容。
【答案】①视觉和听觉相融合:残月、孤舟这是诗人眼中所见;风打树叶声,这是诗人耳中所闻。
②借景抒情:借秋日夜晚桐庐江上萧索、零落的景象,表达诗人失落飘零、迷惘悲苦、孤寂无依心绪。“还将两行泪,遥客海西头”两句含蕴深情。将思乡怀友之情表达得极其诚挚动人。
解析:本题考查表现手法和情感分析。
表现手法。可从景物描写的角度来分析。本诗前四句写景,“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写了诗人在山中黄昏时听见猿鸣,颇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之感;“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语势趋向自然平缓了。“猿愁”“风鸣”都是从听觉角度来写的。“月照一孤舟”,月光所照,惟沧江中之一叶孤舟,这是从视觉角度来写的。
思想感情。全诗前四句描绘了一幅月夜行舟图:猿声在夜中传来江流滔滔不断,树叶萧萧而下,极写景色的寥落凄寂,同作者凄凄惶惶的心情互为衬映。后四句借景生情,怀念友人,情景融合得很自然。月夜宿孤舟,心中愁闷,自然而生怀友之情,因而热泪横流。“建德非吾土,维扬忆旧游”一方面有独客异乡的惆怅,另一方面,是怀念扬州的老朋友。“还将两行泪,遥寄海西头”突出思乡伤感,无可奈何的人生之感。该诗写宿桐庐江的夜间景色的旅途的孤寂情怀,将忆旧与乡思寄给朋友,运用情景交融的手法,更加突出作者对旧友的思念和失意后的愤激孤苦。
真题专练---照应
【5-2023年江苏省淮安市中考语文真题】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夜 寒
陆游
斗帐重茵①香雾重,膏粱②那可共功名!
三更骑报河冰合,铁马何人从我行?
【注】①重茵:多层褥垫。②膏梁:享受奢侈的公子哥儿。
诗中哪些词语照应了标题“夜寒”?
【答案】“重茵”“河冰合”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诗歌照应手法。
“重茵”意思是多层褥垫。可知照应了标题“夜寒”;
“河冰合”意思是河水结冰。可知照应了标题“夜寒”。
真题专练---象征、比兴
【6-2023年青海省西宁市城区中考语文真题】阅读李白的《行路难(其一)》,回答问题。
行路难(其一)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这首诗中,诗人用“______”“______”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具有比兴的意味。
【答案】① 冰塞川 ② 雪满山
解析:本题考查诗句理解,理解象征和比兴手法。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意思是:想渡黄河,冰雪却冻封了河川;想登太行山,莽莽风雪早已封山。此句紧承“心茫然”,正面虚写“行路难”。诗人用“冰塞川”“雪满山”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一个怀有伟大政治抱负的人物,在受诏入京、有幸接近皇帝的时候,皇帝却不能任用,被“赐金还山”,变相撵出了长安,这正像是遇到了冰塞黄河、雪拥太行。
真题专练---借古讽今
【7-2023年河南省中考语文真题】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是诗人的假设,这样假设有何用意?
【答案】作者用这样的假设感慨周郎的取胜得益于机遇,曲折表达自己空有抱负而生不逢时、无从施展才华的无奈。
解析:考查借古讽今手法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意为:倘若不是东风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被关进铜雀台了。诗句提及“东风”,从反面描摹“东风”的重要的地位:假使这次东风不给周郎以方便,那么,胜败就要易位,历史形势将完全改观。诗句蕴含了机遇造人的哲理,且隐含着诗人对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慨叹之情,同时借古讽今,告诫统治者不要寄希望于侥幸。
真题专练---意向组合、多感官描写
【8-2023年四川省巴中市中考语文真题】阅读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商山早行
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本诗有一联与《天净沙·秋思》中“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在意象的选择和组合上有异曲同工之妙,请找出并赏析。
【答案】颔联“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本联全是名词意象叠加,有声有色,有动有静,从听觉和视觉两个角度渲染出一幅荒山早行图。
也可这样作答:颔联“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使用白描手法,纯然写景,不说辛苦愁思而意味自在其中。
解析:本题考查意向组合、多感官描写。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是由六种景物构成两幅画面,诗句全是由名词构成,没有其他词语,却构成了独特的、完整的画面,表现游子的辛酸。
在《商山早行》中都是由名词构成的句子是“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这一联也是六个名词、六种景物构成两幅画面,“鸡声”从听觉角度写出了出行时间之早,“月”“人迹”“霜”从视觉角度写天色之早;“茅店”“月”“板桥”“霜”是静景,“鸡声”“人迹”是动静,动静结合,写行人早起之早;在如此早的时候起床出行,写出了行人的辛苦。
真题专练--拟人修辞、多感官描写
【9-2022年宁夏回族自治区中考语文真题】阅读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初秋行圃①
〔宋〕杨万里
落日无情最有情,遍催万树暮蝉鸣。
听来咫尺②无寻处,寻到旁边却不声。
注:①行圃:指在园子里散步。②咫尺:形容距离很近。
本诗写作手法多样,请你作简要分析。
【答案】写景与叙事相结合;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景物赋予人的情感;语言平淡(朴实),情味悠长,充满诗情画意;视觉与听觉结合,富有情趣和理趣。
解析:本题考查写作手法理解。
“落日无情最有情,遍催万树暮蝉鸣”意思是:落日看来好像无情却最有情,催促千树万树上的蝉在傍晚时一齐鸣唱。“听来咫尺无寻处,寻到旁边却不声”意思是:听着声音近在咫尺,却无法找到它们,一旦寻到它的近旁,却又没有了声响。据此可知,前两句写景,后两句叙事,手法是写景与叙事相结合;
前两句中的“有情”和“催”字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景物赋予人的情感;
“听来咫尺无寻处,寻到旁边却不声”,写自己循声找蝉的情态,语言平淡(朴实),情味悠长,充满诗情画意;
“落日”“万树”是所见,“蝉鸣”是所闻,可见视觉与听觉结合,富有情趣和理趣。
真题专练--以动衬静
【10-2022年山东省滨州市中考语文真题】阅读下面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漫成一首
杜甫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①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②静,船尾跳鱼拨刺③鸣。
【注释】①风灯:船中桅杆上挂着的灯,有纸罩能避风。②联拳:指夜宿的白鹭屈曲着身子,三五成群团聚在沙滩上。拳,屈曲。③拨刺:拟声词,指鱼在水里跳动发出的声音。
12. 这首诗运用了“以动衬静”的手法,请结合第四句简要分析。
【答案】示例一:第四句写“跳鱼”“拨刺”之动,前三句写江上月夜之静,以动衬静,衬托出江上月夜的静谧。
示例二:以第四句“跳鱼”“拨刺”之动衬托第三句“宿鹭联拳”之静,营造出一种恬淡、静谧的意境。
解析:本题考查以动衬静手法。
第四句“船尾跳鱼拨刺鸣”写的是从船尾方向有一条鱼儿跃出水面,发出“拨剌”一声响。联系前三句可知,诗的前三句着力刻画的“江月”“风灯”及“宿鹭”都在一个“静”字,而末句却有“跳鱼”之动,“拨刺”之响,是写动、写声,似乎破了静谧之境,然而其表达效果恰好相反,以动破静,愈见其静;以声破静,愈见其静。故这一以动衬静,营造出一种恬淡、静谧的意境,衬托出江上月夜的静谧。
真题专练--以动衬静
【11-2022年四川省南充市中考语文真题】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问题。
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2)尾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答案】尾联运用了“以声衬静”的表现手法(如答成“以动衬静”亦可),大自然和人世间的所有声响都寂灭了,只有钟磬之音,回应着大自然的寂寞无语(意对即可)。表达了诗人超脱、淡泊的情怀.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的情感与写作手法。尾联“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的意思是此时此刻万物都沉默静寂,只留下了敲钟击磬的声音。正是因为大自然如此寂静,才能听到钟磬之音,因此运用了“以声称静”的表现手法。联系颈联“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意思是山中明媚景色使飞鸟更加欢悦,潭水空明清澈,临潭照影,令人俗念全消,由此得出正是大自然景象的空灵与纯净,让人世俗的想法全然消失,表达了诗人超脱、淡泊的情怀。
真题专练--用典
【12-2022年广西贵港市中考语文真题】阅读《江城子 密州出猎》,完成小题。
江城子 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用了典故,请分析其作用。
【答案】这里作者是以魏尚自喻,说什么时候朝廷能像派冯唐赦魏尚那样重用自己呢?表达作者渴望被朝廷重用的感情。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诗句的赏析。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这里用了汉文帝刘恒时的一个典故。“云中”是汉朝的一个郡,在今年蒙古自治区托克托县一带和山西省西北部一部分地区。“节”,即符节,是传达皇帝命令的凭证。作者是在以魏尚自比,意思是什么时候朝廷能像派遣冯唐赦免魏尚那样重新重用自己,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词人希望得到朝廷重用,以及报效国家的思想情感。
真题专练--虚实结合
【13-2021年贵州省毕节市中考语文真题】阅读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湘中
【唐】韩愈
猿愁鱼踊水翻波,自古流传是汨罗。
蘋藻满盘无处奠,空闻渔父扣舷歌。
(选自《唐诗百家全集》)
【注释】蘋藻,一种水草,可当祭物。
一、三句和二、四句为什么要从虚实不同的角度描写?
【答案】虚实结合,将眼前神秘愁惨的气氛与神秘空灵的意境融为一体,更深刻地表现了世无知音的寂寞悲凉,抒发了无端遭贬的悲愤。
解析:此题考查虚实结合手法的作用。
“猿愁鱼踊水翻波”意思是“山猿愁啼,江鱼腾踊,水波翻滚”,这是实写,渲染了神秘愁惨的气氛,是诗人哀愤的心境写照;“蘋藻满盘无处奠”意思是“江边到处飘浮着可供祭祀的绿蘋和水藻,可是屈原投江的遗迹已经荡然无存,连祭奠的地方都无从找寻”,这也是实写,生动地表现了诗人面对茫茫水天怅然若失的神情。“自古流传是汨罗”是虚写,“空闻渔父扣舷歌”也是虚写,借屈原跟渔父相遇有感而歌的故事,感慨自己就像当年的屈原,因此那悠闲的歌声似乎永远在嘲弄着一代代执着于改革政治、不肯与世同流合污的志士仁人。这种虚实结合的手法,将激切哀愁的气氛与清空孤寂的境界融为一体,含蓄地抒发了那种无端遭贬的悲愤和牢骚。
真题专练--比兴手法
【14-2020年陕西省中考语文真题】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本诗起句运用“兴”的手法托物寄意。请从学过的其它诗文中选取一例,并加以简析。
【答案】示例一:“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以芦苇、霜露起兴,引出下文写主人公追寻伊人而不得。
示例二:“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先说山上的物产,以引起下句“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兴”这种手法的知识积累和语言表达能力。
结合学过的诗文作答即可。如:“树梢树枝树根根”——先说树的梢、枝、根是连成一体的,以引起下句,“亲山亲水有亲人”,说“我”与延安亲人是一家人。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