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课件(共27张PPT) 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8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课件(共27张PPT) 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7.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2-06 22:23: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7张PPT)
且介亭杂文附集
【中】鲁迅
《且介亭杂文》名字的由来
《且介亭杂文》共分三集,是鲁迅后期杂文的重要组成部分,
内容广泛,思想成熟,科学性、战斗性都很强。写作这些杂文 时, 鲁迅住在上海四川北路山阴路亭子间。这地方是当时帝国 主义越出租界范围用以修筑马路的区域,叫做“半租界”。于
是鲁迅就取“租”字的右半边而成“且”,取“界”字的下半
部而成“介”,再与“亭子间”的“亭”字,合成“且介亭”
这个名称,意即“半租界的亭子间”。这不仅点明了这些文章
的写作时间和地点,也暗示出写作这类文章时的社会环境。
推 E
i U
pū 怀古伤今:追念古代的事情,感伤今天的事情。
埋头苦干:专心一意地刻苦工作。
舍身求法:原指佛教徒舍弃肉身去寻求佛法。后来比喻 为了追求真理而不惜牺牲个人的生命。
前 仆 后 继 :前面的人倒下,后面的人继续跟上去。
形容英勇战斗,不怕牺牲。
自欺欺人: 既欺骗自己,也欺骗别人。
不 足 为 据 :不值得当做根据。
kuāng
chá
xuán
笔画:14
部首:艹
连续 分步
连续 分步
笔国:9
部首:ì
miè

故事背景
九一八事变以后,日寇加紧侵略我国,我国国土日
益沦丧,悲观失望的气氛笼罩着上层社会。1934年
8月27日,当时颇有影响的《大公报》发表了《孔子
诞辰纪念》的社评,鼓吹: “民族的自尊心与自信
力,既已荡焉无存,不待外侮之来,国家固早已濒于
精神幻灭之域。”这种散播悲观失望情绪、混淆黑白 的论调,是极其有害的。 鲁迅就在九一八事变三周年 之际,写作本文进行针锋相对的批驳和揭露。
资料一
“我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
--选自30年代的御用报纸
1934年,由国民党政客戴季陶和军阀段祺瑞发 起, 一些国民党官僚在杭州灵隐寺举行法会,请 班禅大师求佛保佑。
资料二
蒋介石的“三日亡国论”
“中国枪不如人,炮不如人,工厂不如人,拿什么和日 本打仗 ”
“到现在他(指日本), 一 切军事的准备比世界上任
何一国都要充足” “不仅十天之内,三天之内他就可 以把我们中国所有沿江沿海的地方都占领起来, 灭亡我们中国。 ”
——《新生活运动发凡》1934年8月27日
“民族的自尊心与自信心, 既已荡然无存,不待
外侮之来,国家早已濒于精神幻灭之域。
——1934年8月27日《大公报》社论
9
资料三
毛泽东曾评价鲁迅: “鲁迅的骨头是最
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 地和半殖民地人民最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 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 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 忠诚、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
杂文最能体现“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
天我们一起学习鲁迅的一篇精彩杂文。
议论文从论证方式看, 一般可分为立论和驳论两种。
立论,是就一定的事 驳论,是就一定的事件或问
件或问题,提出并阐 题发表议论,批驳片面的、
明自己的见解或主 错误的,甚至反动的见解或
张 。 如《敬业与乐业》 主张。如今天这课。
一般说来,批驳对方的论点主要有三种方式: 一是直接
批驳对方的论点, 二是驳论据,三是驳论证。
批驳对方的论点
先举出对方荒谬的论点,然后用正
确的道理和确凿的事实直接加以批 驳。
批驳对方的论据
批驳对方论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因为 论据起着支撑论点的作用,论据驳倒
了,论点自然就站不住脚了。
批驳对方的论证
论述一个问题,论点和论据之间必须有
内在的逻辑关系,否则论点就站不住
脚。通过驳论证来驳论点,就是揭穿对
方的论据与论点之间没有内在的逻辑联
系,即所持论据证明不了论点,其论点
并不能由论据推出。
请同学们花两分钟时间阅读这篇杂文
思考作者批驳什么观点,作者的观点又是什么呢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那作者批驳对方的论点用了那种方式呢
批驳对方的论据
对方论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 所以对方观点错误
作者从批驳对方的论据入手, 指出中国前不久失去的是“
他信力”,现在发展着“自欺力”都不是“自信力”;所
以对方论据证明不了论点,所以对方论点错误。
对方论据: 自夸地大物博、
信国联、求神拜佛
这些都不是自信力
从公开的 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
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②,也是事实; 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 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③,怀古伤令了——却也是事实
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④
作者既然认为对方的观点是错误的,为什么还
要一再承认对方说的都是“事实”
1.交代时代背景,表明文章为何而写。
2.先摆出对方的论据,并且承认这些论据本身的正确
性,为后文批驳其论证过程的错误做铺垫。
作者运用“ 仿 拟 ”修辞格,仿照“自信力”,造出
他信力” “自欺力”,显出了高超的语言艺术。仅仅 改动一个字,就将反动当局仰人鼻息、自欺欺人的形 象刻画得入木三分,令人难忘。富有辛辣讽刺意味。
64
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先前信“地”,信
“物”,后来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 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 都失掉了。
“他信力”是作者仿照“自信力”新造的词,有什么表达效果
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百信力了
A'

论证思路
本文开头摆出对方的论据,,进而指出对方论点;
然后有针对性地驳论证,即对方的论据不能证明 对方的观点;之后表达自己的观点,并用有力的 论据加以论证。
阅读文章6-8段
思考:那作者是如何驳倒对方的观点呢
论 点 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可 培 丘 醛 埋头苦干的人
论证思路:作者从正面提出自己的观点“我们有并不失
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接着用举例论证, 热情歌颂富
有自信力的“中国脊梁” 从而驳倒对方观点。
有确信,不自欺
前仆后继的战斗
比喻, “脊梁”本义指人的脊柱,有坚硬,竖
直,人体的中轴等特点。 这里比喻中国自古以来
有着坚定信念、不屈精神、 对历史发展起到重大
推动作用的优秀儿女。这样的比喻形象揭示出有 自信力的优秀的中华儿女身上坚定、正直、顽强 的精神,以及对中国历史发展起到的重要作用。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
有舍身求法的人, ……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①”,也往往 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你能列举几个例子吗
新华字典
箱1医
从 公开 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
实) 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②,也 是事实 ,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 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③,怀古伤令了——却 也是事实

国民党反动统治者及其御用文人 所有中国人
道罢了。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
直是诬蔑。 以偏概全,表达了作者的激愤之情。
从中国人这个词语的范围,再次批驳错误的观点
新华字典
于是有人概叹曰:中 国 人失掉自信力了 O
箱1医
“脂粉”喻美化、伪装; “筋骨和脊梁”喻气节、操守、
品格; “状元宰相”是指统治阶级的御用文人; “地底
下”指变革社会的积极力量,在当时,这股力量指中国共
产党。这句话含义丰富,说明反动派及其御用文人的文章 是荒谬的,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观察,以辨是非。这样 的结尾,既总结了全文,又恰与文章开头的“公开的文
字”相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浑然一体。
要论 中国人) 必须不被搽②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证骗③,却看看他
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 底下。
以上划横线的词语,指的是哪些人呢
这是一篇驳论文。作者针对当时国民党反动统
治者及其御用文人散布中国人对抗日失去信心的论
调进行了有理有据的批驳, 明确提出了中国人的绝
大部分没有失去自信力, 极大鼓舞了中国人的民族 自信心,表现了作者一颗爱国的赤子之心。
主旨
这篇文章可以分成几个部分
第一部分(①②):摆出对方的论点和论据, 树立起
批驳的靶子。
第二部分(③—⑧):驳斥对方的论点和论据。
第三部分(⑨):号召广大中国人民要分清是非, 向
英雄人物学习,积极投入到革命的洪流中去。
民族魂
“唯有民族精神是值得
宝贵的 唯有他发扬起 来 国才有进步”

m 九 空 式 时
乡 木 共 是 方x 史文 y
一个圆规,被我丢了一个小零件,就永远画不出一 个完美的圆。
一个钟表少了一个齿轮,就永远无法正常运行。
其实,我们的人生不正如一把圆规一个钟表吗
老子曾经说过,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
必做于细。
一个平凡的应聘者,拾起了门口的一张小纸片,
于是被公司录用。这位应聘者不正是注重了细节, 才 走向了成功吗
不管是平凡人,还是伟人, 他们都知道,细节决
定成败。
立论
y
俄国著名文学评论家赫尔岑年轻时,在一次
宴会上被轻佻的音乐弄得非常厌烦,便用双手捂 住耳朵。主人跟他解释: “演奏的是流行的乐
曲。”赫尔岑反问道: “流行的乐曲一定是高尚
的吗 ”主人听了很吃惊: “不高尚的东西怎么 能流行 ”赫尔岑反驳道: “那么,流行性感冒 也是高尚的了!”说罢,头也不回地走了。
文 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