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沧州运东七县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生物10月期中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13小题,每小题2分,共26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下列各组物质不全是内环境成分的是( )
A.O2,CO2,Ca2+
B.激素﹑抗体、维生素
C.神经递质、血红蛋白、胃蛋白酶
D.葡萄糖、神经递质、尿素
2.“醉氧”即低原反应,指长期在高海拔地区工作的人,进入平原地区一段时间后会发生不适应,从而出现疲倦、嗜睡、头昏、腹泻等症状;而某人从平原进入高原地区后会出现呼吸困难等高原反应,经检查后发现其肺部出现感染,肺组织间隙和肺泡渗出液中有蛋白质、红细胞等成分,被确诊为高原性肺水肿。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发生“醉氧”反应可能与内环境中氧含量增加有关
B.“醉氧”导致严重腹泻,会使人体的内环境渗透压改变
C.进入高原后呼吸困难会导致体内二氧化碳浓度下降
D.肺水肿是由于肺部组织间隙的渗透压上升所造成
3.某生物兴趣小组用清水、缓冲液、血浆、0.1mol/L的NaOH溶液等为实验材料探究“血浆是否具有维持pH稳定的功能”的实验,实验结果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自变量是滴加NaOH的量和实验材料的类型
B.从pH变化曲线来看,血浆维持pH稳定的能力更强
C.若将NaOH溶液换为HCl溶液清水组的pH先下降,后稳定
D.实验结果说明H2CO3/NaHCO3是维持血浆pH稳定的缓冲物质
4.瞳孔的扩张与收缩、心跳的加快与减慢都是由自主神经系统控制的,自主神经系统包括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自主神经系统是由完整的反射弧构成的
B.自主神经系统的部分神经支配躯体运动时不受意识支配
C.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共同调节某内脏器官的活动时,作用往往相反
D.交感神经兴奋使消化腺的分泌活动增强﹐副交感神经兴奋使消化腺的分泌活动减弱
5.霍金被诊断患有渐冻症,它是一种运动神经元疾病。患者就好像被冰渐渐冻住,从四肢到躯干,以及胸腹部的肌肉逐渐无力和萎缩。渐冻症患者被称为“清醒的植物人”。如图为某渐冻症患者的反射弧结构模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3表示的是神经中枢,⑤表示的是感受器
B.若给予一适宜刺激,渐冻症患者无法感觉到疼痛
C.若给②处适宜刺激,在Ⅰ处可以检测到神经递质的释放
D.渐冻症患者具有完整的反射弧,并能正常传递兴奋
6.“闻声识人”是许多同学具有的本领;当说到梅子时,会想到梅子酸而产生流涎。上述的两种实例都表示的是一种反射。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大脑皮层没有参与“闻声识人”的过程
B.非条件反射使机体具有更强的灵活性和预见性
C.吃到很甜的梅子后,看到梅子不再流涎是因为之前的反射丧失
D.声音和人反复对应可促进相关的神经元之间形成新的联系
7.根据突触前细胞传来的信号,突触可分为兴奋性突触和抑制性突触。如图表示某动物神经调节的部分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效应器是由图中肌肉组成
B.神经递质的释放都不需要能量
C.突触1中的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后,其膜电位变为外正内负
D.突触⒉和突触3都能使电信号转变为化学信号
8.(2022高二上·宜昌期中)人体各部位的运动机能在大脑皮层第一运动区都有它的代表区。下列关于大脑皮层与躯体运动关系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头面部肌肉的代表区中,舌肌代表区在眼内肌的上方
B.刺激大脑皮层中央前回的顶部左侧区域,引起右侧下肢的运动
C.大脑皮层第一运动区各代表区的位置与躯体各部分的关系是倒置的
D.手在运动区所占的面积较大与躯体运动的精细复杂程度有关
9.激素的发现经历了漫长的过程,通过多位科学家的努力最终发现了第一种激素。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沃泰默发现直接将稀盐酸注入狗的血液中,会引起胰腺分泌胰液
B.斯他林和贝利斯发现小肠黏膜细胞能产生化学物质引起胰腺分泌胰液
C.巴甫洛夫的感慨提示我们发现真理的过程需要勇于提出质疑和假设
D.激素具有调节动物体的生长发育和维持机体正常机能的作用
10.各种激素的化学结构不同,生理作用各异,但作用方式相似。下列关于激素调节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激素都作用于细胞膜上的受体
B.激素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会被回收利用
C.激素在人和动物体内含量较多
D.激素既不组成细胞结构,又不能起催化作用
11.最新研究发现青少年抑郁症的发生与体内的甲状腺激素水平有一定的关联。科研人员通过对100位患有抑郁症的青少年志愿者进行实验,并服用抗抑郁类药物进行治疗,检测治疗前和痊愈后志愿者体内促甲状腺激素(TSH)、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甲状腺素(T4)水平,T3和T4都属于甲状腺激素,结果如表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激素类型 治疗前 治疗痊愈后
TSH 1.81IU/mL 1.70IU/mL
T3 1.59nmol/L 1.68nmol/L
T4 84.12nmol/L 89.77nmol/L
A.甲状腺激素能够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B.抑郁症患者可能与垂体的功能衰退有关
C.可通过检测T4含量作为判断抑郁症的依据之一
D.若某人体内碘含量过低,相关激素水平可能与抑郁症患者相似
12.第31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于2023年7月28日在四川成都举行,世界各地的大学生运动员怀揣着热情与梦想在运动场上挥洒着汗水。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运动员在比赛过程中体内的散热量增加,产热量减少
B.运动员在比赛过程中通过皮肤血管的收缩,增加排汗从而增加散热量
C.在炎热的室外环境中,下丘脑的温觉感受器兴奋,维持体温的相对恒定
D.运动员在运动过程中肾上腺素和甲状腺激素的分泌会增加
13.武汉马拉松于2023年4月16日7:30鸣枪起跑。长跑结束后,运动员需要补充水分。研究发现正常人分别饮用了1000mL的纯净水和1000mL的生理盐水,一段时间后排尿量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曲线Ⅰ表示饮用1000mL纯净水后的排尿速率
B.曲线Ⅰ在饮水后1小时内,人体内血浆渗透压上升
C.运动后血浆渗透压上升,通过神经调节在大脑皮层产生渴觉
D.运动员在完成比赛后应适量饮用生理盐水以维持水盐平衡
二、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全部选对得3分,选对但选不全得1分,有选错得0分。
14.如图表示细胞1、2、3及其生活的内环境之间的关系。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细胞1可以表示为红细胞,氧气以自由扩散的方式进出该细胞
B.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为液体X和液体Z
C.细胞⒉可以协助机体防御疾病,以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
D.若毛细血管壁破裂,则细胞3可能会进人到液体Z中
15.在离体条件下刺激神经纤维,产生的动作电位如图1所示,图2为神经纤维膜上离子通道的开放状况,甲为a和f阶段的通道状态。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图1cd段形成的主要原因与图2中乙图有关
B.图1中bc段成因对应图2中的乙图,运输方式为协助扩散
C.图1中af阶段,离子进出细胞的方式只有协助扩散
D.适当升高细胞外液的Na+浓度,图1中c点的峰值会有所增大
16.组成大脑皮层的神经细胞约有140亿个,面积约2200平方厘米,由初级感觉区,初级运动区和联合区三部分构成,执行语言功能的言语区也包括在其中,下列关于语言功能和言语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专心作答题目时主要有大脑皮层的V区和W区的参与
B.大脑皮层的S区受损表现为听觉性失语症,W区受损则不能写字
C.语言功能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包括与语言、文字相关的全部智能活动
D.饮酒过量的人表现出语无伦次,与此生理功能相对应的结构是大脑皮层
17.现人们对于高糖、高热量食物摄入的增加,高血糖症患者日益增多,合理控制饮食是有效控制高血糖的方法之一。下列关于血糖及其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饭后小肠上皮细胞吸收葡萄糖后会刺激胰岛素的分泌
B.处于饥饿状态时,肝糖原,肌糖原可分解成葡萄糖直接补充血糖
C.高血糖症患者应减少米饭、馒头等主食的摄入,适当增加蛋白质类食物的摄入
D.血糖和脂肪之间可以进行大量的相互转化,以维持血糖的动态平衡
18.在人和高等动物体内多种激素的调节过程需要经过“下丘—垂体—内分泌腺轴”进行,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若某人的下丘脑功能衰退,则激素①的含量低于正常值
B.若激素②是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则激素③可能是肾上腺素
C.若激素③分泌过多,会抑制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相应激素
D.激素③的分泌体现了激素的分级调节,有利于精细调控
三、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共59分。
19.如图表示人体肝脏组织示意图,①②③④表示体液,箭头方向代表物质运输方向。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②是 ,相较于①和③,在成分上的主要区别是 。Ⅰ处的CO2浓度 (填“大于”等于”或“小于”)Ⅱ处的CO2浓度,原因是 。
(2)当人体剧烈运动一段时间时,肝组织因细胞代谢加快产生代谢废物增多进而排出细胞后会使该部位组织液渗透压略有 (填“上升”“不变”或“下降”),同时肌细胞无氧呼吸会产生 进入内环境。
(3)若某人肝脏组织代谢过程中发生了毛细淋巴管的堵塞,该部位将出现 现象,当人体被病原体感染后会发烧,导致体温上升,说明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能力 。
20.如图所示,实验小组成员将青蛙先除去脑﹐保留脊髓,再将青蛙的脊神经从左侧的B处和右侧的C处切断,并进行了相关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 ,将青蛙标本剪除脑的作用是 。
(2)电刺激青蛙左后肢的趾部,会观察到 出现收缩活动。该反射活动的感受器位于左后肢趾部的 中。
(3)剪断青蛙左后肢的传出神经(B处)后,立即刺激下端传出神经, (填“能”或“不能”)看到左后肢收缩活动,该过程 (填“能”或“不能”)称为反射,主要原因是 。
(4)研究小组发现若刺激正常的活体青蛙,其后肢不一定收缩,原因可能是 。
21.如图1为海兔的缩鳃反射,实验人员以弱刺激(如水流)作用于海兔的喷水管皮肤时,海兔的鳃肌收缩。每隔50秒重复此种弱刺激,海兔的缩鳃反射将逐渐减弱甚至消失,这种现象称为习惯化。图2表示习惯化前后轴突末梢模型。回答下列问题:
(1)图1缩鳃反射中,参与的神经元有 种,图中中间神经元的功能是 。
(2)由图2可知,习惯化产生的原因是轴突末梢处 内流减少,导致 释放量减少,突触后膜所在的运动神经元兴奋性 。
(3)如果需要去除习惯化,采取的措施是给予海兔头部一个强刺激﹑最终使得感觉神经末梢释放的神经递质 (填“增加”减少”或“不变”)。
(4)连续给海兔40个刺激会诱发习惯化,但只能持续一天。如果每天10个刺激,连续4天,习惯化效应就能持续一周。训练中间穿插一些休息能促进长时记忆的建立。人类的记忆形成与上述机理相似,若要产生长时记忆,可以采取的做法是 。
22.下图1为胰岛素分泌和胰岛素促进靶细胞吸收葡萄糖的机制,其中①②③④表示过程。现有4位糖尿病患者在四个过程的其中一个过程中存在缺陷。研究人员对4位病人进行了两项测试:测试1:分离每位病人的肌肉细胞,测定不同胰岛素浓度下胰岛素结合细胞比例,结果如图⒉;测试⒉:给每位病人注射同样体重比例的胰岛素,分别测量血浆中的血糖浓度,结果如图3。回答下列问题:
(1)胰岛素的化学本质是 ,糖尿病患者通常需要 (填“口服”或“注射”胰岛素进行治疗﹐糖尿病患者通常会出现 等外在表现。
(2)若4位糖尿病患者中某位患者经测试1后得到曲线a,则该患者在图1的第 (填序号)过程中有缺陷;若其中一位病人在步骤④有缺陷,则该病人经测试1和测试2后得到的曲线分别为 。
(3)d曲线中使用胰岛素两小时后,血浆中血糖浓度上升的原因是 。临床上可以通过抽血化验来检测内分泌系统的激素水平,其原因是 。
23.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为体内肾脏所产生的一种升压调节体系,肾素是由肾小球旁细胞分泌的具有催化作用的物质,该系统调节血压升高的具体机制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图示血压升高的过程体现了 (填“神经”“体液”或“神经—体液”)调节。肾素是作为 参与血管紧张素原转化为血管紧张素Ⅰ,发挥作用后肾素 (填“会”或“不会”)被降解。
(2)结构乙表示 ,当血浆渗透压 (填“升高”或“下降”)时,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促进结构丁 。
(3)除了血管紧张素Ⅱ能促进醛固酮的分泌外,当人体出现严重腹泻等症状时,也会影响醛固酮的分泌,其原因是 。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内环境的组成
【解析】【解答】A、O2,CO2是气体和钙离子可存在于血浆,是内环境成分。A错误;
B、 激素﹑抗体、维生素(营养物质)可存在于血浆,是内环境成分。B错误;
C、神经递质是可释放在组织液,是内环境成分。血红蛋白是红细胞的结构蛋白,不是内环境成分。胃蛋白酶不是内环境成分。C正确;
D、 葡萄糖、神经递质是内环境成分,尿素是细胞代谢产物,也是内环境成分。D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内环境成分:小肠吸收的物质(水、无机盐、葡萄糖、氨基酸、甘油、脂肪酸、维生素等);细胞代谢产物(二氧化碳、水、尿素等);分泌蛋白(抗体、淋巴因子、神经递质、激素等)。不是内环境成分:结构蛋白(血红蛋白、载体等);胞内酶(DNA聚合酶、呼吸酶、过氧化氢酶等);消化道、呼吸道、肺泡腔、膀胱、子宫以及与外界相通的物质(消化酶:胃蛋白酶、胰蛋白酶)。
2.【答案】C
【知识点】内环境的组成
【解析】【解答】A、平原地区比高原地区氧气含量高,进入平原,内环境氧气含量升高。A正确;
B、“醉氧”导致严重腹泻,腹泻会丢失大量无机盐,导致内环境渗透压改变。B正确;
C、进入高原,呼吸困难,导致体内二氧化碳不能及时排出体外,体内二氧化碳浓度上升。C错误;
D、 肺组织间隙和肺泡渗出液中有蛋白质、红细胞等成分,渗透压上升导致肺水肿,蛋白质、红细胞等成分来自血浆。D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人体内环境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血浆、组织液和淋巴之间的关系为血浆渗出毛细血管形成组织液,组织液渗回毛细血管形成血浆,组织液渗入毛细淋巴管成为淋巴,但淋巴不能渗回组织液,只能通过淋巴循环回到血浆。血浆中蛋白质含量高于组织液和淋巴。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物质交换媒介。
3.【答案】D
【知识点】内环境的理化特性
【解析】【解答】AB、实验自变量是滴加NaOH的量和实验材料的类型,因变量是pH变化。从pH变化曲线来看,血浆维持pH稳定的能力更强。A正确,B正确;
C、HCl溶液使pH下降,将NaOH溶液换为HCl溶液,清水组的pH先下降,后稳定。C正确;
D、实验结果说明血浆中有能维持pH稳定的物质。不能说明H2CO3/NaHCO3是维持血浆pH稳定的缓冲物质。D错误;
故答案为:D。
【分析】内环境理化特性,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和蛋白质含量有关;细胞外液渗透压90%由Na+和Cl-决定。酸碱度:7.35-7.45 ;血浆中的缓冲物质:H2CO3/NaHCO3和NaH2PO4/Na2HPO4。缓冲对:H2CO3/HCO3-和H2PO4-/HPO42-。温度:37℃左右。
4.【答案】C
【知识点】反射弧各部分组成及功能;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
【解析】【解答】A、自主神经系统是内脏运动神经,属于传出神经。不是完整反射弧。A错误;
B、自主神经系统可支配内脏、血管、腺体。不能支配躯体运动。B错误;
C、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共同调节某内脏活动时,两者作用通常相反。有利于维持稳态。C正确;
D、交感神经兴奋使消化腺的分泌活动减弱,副交感神经兴奋使消化腺的分泌活动增强。D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内脏运动神经是自主神经系统,由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组成。两者作用通常相反。机体兴奋:交感占优势,心跳加快,支气管扩展,但胃肠蠕动和消化腺分泌活动减弱。机体安静:副交感占优势,心跳减慢,胃肠蠕动和消化液分泌加强。
5.【答案】C
【知识点】反射弧各部分组成及功能;反射的过程;突触的结构
【解析】【解答】A、带有神经节(如图中Ⅱ)是传入神经,②是传入神经,④是传出神经,和传出神经相连的是效应器,⑤是效应器。③是神经中枢。①是感受器。A错误;
B、痛觉的产生在大脑皮层,所以能感受疼痛。B错误;
C、Ⅰ是突触,兴奋在神经元间的传递在突触上完成,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C正确;
D、渐冻症,它是一种运动神经元疾病。运动神经元是传出神经,可能受损,反射弧不完整,不能正常传递兴奋。D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反射弧的结构: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在突触结构上完成。突触的结构:突触前膜(突触小体是轴突末端膨大的部分)、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
6.【答案】D
【知识点】反射的过程
【解析】【解答】A、闻声识人,会想到梅子酸而产生流涎都属于条件反射,有大脑皮层参与。A错误;
B、条件反射使机体具有更强的灵活性和预见性。B错误;
C、 吃到很甜的梅子后,看到梅子不再流涎是因为形成了新反射。C错误;
D、声音和人反复对应可促进相关神经元之间形成新的联系。D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反射分类分为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非条件反射:无大脑皮层参与、先天性、终生存在。例如,眨眼反射、吮吸反射、缩手反射,排尿反射等。条件反射:大脑皮层参与、后天性、消失重建。例如,看到酸的食物流唾液、憋尿等。
7.【答案】D
【知识点】反射弧各部分组成及功能;细胞膜内外在各种状态下的电位情况;突触的结构
【解析】【解答】A、效应器是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所支配的肌肉。A错误;
B、神经递质的释放方式胞吐,需要消耗能量。B错误;
C、突触1中的神经递质是兴奋性神经末梢释放的兴奋性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后,Na+离子通道蛋白打开,Na+内流,发生兴奋,膜电位外负内正。C错误;
D、电信号从抑制性末梢传到突触2和突触3所在的突触前膜,使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此过程为电信号转化为化学信号。D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在突触结构上完成。突触的结构:突触前膜(突触小体是轴突末端膨大的部分)、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兴奋性神经递质引起突触后膜兴奋,抑制性神经递质引起突触后膜抑制。
8.【答案】A
【知识点】脑的高级功能;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
【解析】【解答】A、头面部肌肉的代表区中,运动区呈正立排列,舌肌代表区在眼内肌的下方,A错误;
B、刺激大脑皮层中央前回的顶部左侧区域,引起(对侧)右侧下肢的运动,即表现为交叉支配的特征,B正确;
C、大脑皮层第一运动区各代表区的位置与躯体各部分的关系是倒置的,如控制下肢运动的代表区位于中央前回的顶部,C正确;
D、手在运动区所占的面积较大与躯体运动的精细复杂程度有关,这是因为手作出的动作更加复杂、精细且灵活,D正确。
故答案为:A。
【分析】躯体各部位的运动机能在皮层第一运动区都有它的代表区;皮层代表区与躯体各部分位置是倒置的,即下肢的代表区在大脑皮层第一运动区的顶部,头面部肌肉的代表区在底部,上肢的代表区则在两者之间。头面部肌肉的代表区,在运动区呈正立排列,皮层代表区范围与与躯体各部分大小无关,与躯体各部分运动的精细复杂程度有关。
9.【答案】A
【知识点】激素与内分泌系统
【解析】【解答】A、沃泰默观点:胰腺分泌胰液受神经调节。稀盐酸注入狗的血液中,不会引起胰腺分泌胰液。A错误;
B、斯他林和贝利斯发现小肠黏膜细胞能产生化学物质引起胰腺分泌胰液,将物质命名为促胰液素。B正确;
C、巴甫洛夫的感慨提示我们发现真理的过程需要勇于提出质疑和假设。C正确;
D、激素具有调节动物体的生长发育和维持机体正常机能的作用。D正确;
故答案为:A。
【分析】促胰液素是科学家发现的第一个激素,是小肠粘膜受到盐酸刺激后分泌的,经血液循环作用于胰腺,能促进胰腺分泌胰液。
10.【答案】D
【知识点】激素调节的特点
【解析】【解答】A、激素受体有的在细胞膜上,有的在膜内比如肾上腺素受体。A错误;
B、激素一旦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就灭活了。B错误;
C、激素在人和动物体内含量很少,但高效。C错误;
D、激素既不能组成细胞结构,又不能提供能量,也不起催化作用,更不直接参与细胞的代谢过程,而只是作为信号分子。D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激素的化学本质:蛋白质和多肽类、氨基酸衍生物(例如,甲状腺激素,唯一含碘的激素。肾上腺素,其受体在靶细胞内)、固醇类。激素调节的特点:微量和高效、通过体液运输到全身各处(非定向运输)、定向(与靶器官、靶细胞的特异性受体结合)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激素调节作用机理:激素既不能组成细胞结构,又不能提供能量,也不起催化作用,更不直接参与细胞的代谢过程,而只是作为信号分子,通过与靶器官、靶细胞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影响细胞原有的代谢过程或影响基因的表达过程。激素一旦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就灭活了。
11.【答案】B
【知识点】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
【解析】【解答】A、甲状腺激素能够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A正确;
B、 促甲状腺激素(TSH)由垂体释放。TSH含量高,不能说明垂体功能衰退。B错误;
C、 T3和T4都属于甲状腺激素可通过检测T4含量作为判断抑郁症的依据之一。C正确;
D、 碘是合成甲状腺激素的原料,甲状腺激素水平低可能与抑郁症患者相似。D正确;
故答案为:B。
【分析】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垂体释放促甲状腺激素,作用于甲状腺,甲状腺合成分泌甲状腺激素增多,甲状腺激素达到一定浓度(超过生理浓度)时,会抑制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相应激素(负反馈调节),进而使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使甲状腺激素含量维持在相对稳定的水平。
12.【答案】D
【知识点】体温平衡调节
【解析】【解答】A、体温维持相对稳定时,机体产热量等于散热量。A错误;
B、运动员在比赛过程中通过皮肤血管的舒张,增加排汗从而增加散热量。B错误;
C、在炎热的室外环境中,皮肤的温觉感受器兴奋,传到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通过传出神经作用于相应效应器,维持体温的相对恒定。C错误;
D、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有促进代谢的功能。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加,代谢增强,可以满足运动员对能量的需求。D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 体温调节:产热:有机物氧化;主要产热器官:骨骼肌(运动)、内脏(静息)。散热:汗液蒸发、皮肤毛细血管散热;主要散热器官:皮肤。三环节:感受器:皮肤、内脏温度感受器;调节中枢:下丘脑;冷觉、热觉产生:大脑皮层。体温调节机制(神经-体液调节)神经调节为主,体液调节为辅。
13.【答案】B
【知识点】水盐平衡调节
【解析】【解答】AB、饮水后,曲线Ⅰ排尿速率大幅上升,表明是饮用纯净水后,因为血浆渗透压明显降低,机体进行水盐平衡调节,促进排尿。曲线Ⅱ排尿速率变化不大,表明是饮用生理盐水。A正确,B错误;
C、运动时大量出汗,丢失过多水分,运动后血浆渗透压上升,通过神经调节在大脑皮层产生渴觉。C正确;
D、运动时大量出汗,不但丢失大量水分,同时还丢失无机盐,运动员在完成比赛后应适量饮用生理盐水以维持水盐平衡。D正确;
故答案为:B。
【分析】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使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会受到刺激,刺激传到大脑皮层,大脑皮层产生渴觉。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使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会受到刺激,作用于垂体后叶,释放抗利尿激素,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促进水的重吸收。维持水盐平衡。
14.【答案】B,C,D
【知识点】内环境的组成;免疫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解析】【解答】A、血浆和组织液双向渗透,淋巴入血,则X是淋巴,Y是血浆,Z是组织液。红细胞生活在血浆中。 氧气以自由扩散的方式进出该细胞 。A错误;
B、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生活在组织液和淋巴。B正确;
C、淋巴细胞生活在淋巴。淋巴细胞属于免疫细胞,可以协助机体防御疾病,以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C正确;
D、毛细血管壁破裂,细胞3可能会进入组织液。D正确;
故答案为:BCD。
【分析】人体内环境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血浆、组织液和淋巴之间的关系为血浆渗出毛细血管形成组织液,组织液渗回毛细血管形成血浆,组织液渗入毛细淋巴管成为淋巴,但淋巴不能渗回组织液,只能通过淋巴循环回到血浆。X是淋巴,Y是血浆,Z是组织液。
15.【答案】A,C
【知识点】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解析】【解答】AB、图1中a和f为静息电位,钾离子通道打开,钾离子外流,是图2甲。则图1bc段,钠离子通道打开,钠离子内流,顺浓度梯度,协助扩散,产生动作电位,是图2中的乙。cd段,钾离子通道打开,钾离子外流,恢复静息电位,是图2中的丙。A错误,B正确;
C、图1中af段还有其他离子通过其他方式进出细胞。C错误;
D、适当升高细胞外液的Na+浓度,钠离子内流增多, 图1中c点的峰值会有所增大。D正确;
故答案为:AC。
【分析】未受刺激,K+离子通道蛋白打开,K+外流,顺浓度梯度,协助扩散,细胞膜外阳离子浓度高于膜内,外正内负,静息电位;受到刺激,K+离子通道蛋白关闭,Na+离子通道蛋白打开,Na+内流,顺浓度梯度,协助扩散,细胞膜外阳离子浓度低于膜内,外负内正,动作电位。
16.【答案】A,C,D
【知识点】脑的高级功能
【解析】【解答】A、专心作答题,主要涉及阅读理解,书写等中枢。主要有大脑皮层的V区(视觉性语言中枢)和W区(书写性语言中枢)的参与。A正确;
B、大脑皮层的S区(运动性语言中枢)受损表现为运动性失语症,W区(书写性语言中枢)受损则不能写字。B错误;
C、语言功能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包括与语言、文字相关的全部智能活动。C正确;
D、饮酒过量的人表现出语无伦次,与此生理功能相对应的结构是大脑皮层。D正确;
故答案为:ACD。
【分析】W区(write书写性语言中枢):不能写字(失写症);V区(view视觉性语言中枢):不能看懂(失读症);S区(speak运动性语言中枢):不能讲话(运动性失语症);H区(hear听觉性语言中枢):不能听懂(听觉性失语症)。
17.【答案】A,C
【知识点】血糖平衡调节
【解析】【解答】A、饭后血糖升高会刺激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胰岛素降低血糖。A正确;
B、肌糖原参与氧化分解供能,但不能直接分解成葡萄糖补充血糖。B错误;
C、米饭、馒头含有大量淀粉,淀粉水解为葡萄糖。因此高血糖症减少米饭、馒头摄入,适当增加蛋白质摄入。C正确;
D、糖类供应充足时候,多余的糖可大量转化为脂肪,而脂肪一般只能在糖代谢发生障碍,引起供能不足时候,才能分解供能,而且不能大量转化为糖类。D错误;
故答案为:AC。
【分析】胰岛素,胰岛B细胞分泌,通过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来降低血糖。胰高血糖素,胰岛A细胞分泌,通过促进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的转化来升高血糖。血糖调节负反馈作用下丘脑和胰岛、无垂体。胰岛B细胞直接受血糖调节中枢下丘脑的调控。因此,血糖平衡调节不存在下丘脑-腺垂体-靶腺体这一调控轴的调节。
18.【答案】A,C,D
【知识点】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
【解析】【解答】A、下丘脑功能衰退,分泌激素①减少,激素①含量低于正常值。A正确;
B、肾上腺髓质分泌肾上腺素,肾上腺皮质分泌糖皮质激素、盐皮质激素和醛固酮等。B错误;
C、如图激素③过多,会抑制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相应激素,是负反馈调节。C正确;
D、激素③的分泌体现了激素的分级调节,有利于精细调控。D正确;
故答案为:ACD。
【分析】通过下丘脑-垂体-靶腺轴进行调节,比如有甲状腺激素,性激素,肾上腺皮质激素。肾上腺素不存在分级调节。激素调节特点,微量高效,随血液运输到全身各处,作用于靶器官和靶细胞。
19.【答案】(1)血浆;②中含有较多蛋白质;小于;肝脏组织细胞进行呼吸作用产生的CO2会通过组织液进入血浆,随血浆流动逐渐积累
(2)上升;乳酸
(3)组织水肿;具有一定的限度
【知识点】无氧呼吸的过程和意义;稳态的生理意义;内环境的组成;内环境的理化特性
【解析】【解答】(1)、图中②存在于毛细血管中,是血浆,①存在于毛细淋巴管中,是淋巴。③是组织液。血浆中含有较多蛋白质,蛋白质含量远高于组织液和淋巴。肝脏组织细胞进行呼吸作用产生的CO2会通过组织液进入血浆,随血浆流动逐渐积累,最后排到外界。所以Ⅰ处CO2浓度小于Ⅱ处的CO2浓度。
(2)、当人体剧烈运动一段时间时,肝组织因细胞代谢加快产生代谢废物增多进而排出细胞后会使该部位组织液渗透压略有上升,同时肌细胞无氧呼吸会产生乳酸进入内环境。
(3)、若某人肝脏组织代谢过程中发生了毛细淋巴管的堵塞,组织液不能渗入淋巴,该部位将出现组织水肿。正常人体体温维持在37摄氏度左右,当人体被病原体感染后会发烧,导致体温上升,说明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能力具有一定的限度。
【分析】人体内环境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血浆、组织液和淋巴之间的关系为血浆渗出毛细血管形成组织液,组织液渗回毛细血管形成血浆,组织液渗入毛细淋巴管成为淋巴,但淋巴不能渗回组织液,只能通过淋巴循环回到血浆。
20.【答案】(1)反射;排除脑对脊髓的影响
(2)右后肢;皮肤
(3)能;不能;缺少神经中枢等参与,不能形成完整的反射弧
(4)正常活体青蛙的大脑皮层参与了该反射过程
【知识点】反射弧各部分组成及功能;反射的过程
【解析】【解答】(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将青蛙标本剪除脑的作用是排除脑对脊髓的影响。
(2)、电刺激青蛙左后肢的趾部,经左后肢传入神经传到神经中枢,左后肢传出神经B处被切断,则左后肢不能收缩。但兴奋可由中间神经元传到右后肢,会观察到右后肢出现收缩活动。该反射活动的感受器位于左后肢趾部的皮肤。
(3)、剪断青蛙左后肢的传出神经(B处)后,立即刺激下端传出神经能看到左后肢收缩活动,该过程不能称为反射,主要原因是缺少神经中枢等参与,不能形成完整的反射弧。
(4)、研究小组发现若刺激正常的活体青蛙,其后肢不一定收缩,原因可能是正常活体青蛙的大脑皮层参与了该反射过程。
【分析】大脑皮层高级中枢可以调控脊髓低级中枢。反射弧的结构: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所支配的肌肉)。反射弧结构完整性分析:刺激在感受器,反射弧结构完整,效应器产生效应才成为反射。
21.【答案】(1)3;接受弱刺激所产生的神经冲动,然后再将神经冲动传递到另一神经元
(2)Ca2+;神经递质;降低
(3)增加
(4)多次重复,中间穿插休息
【知识点】神经元各部分的结构和功能;反射的过程;突触的结构
【解析】【解答】(1)、图1缩鳃反射中,参与的神经元有3种,感觉神经元,中间神经元,运动神经元。图中中间神经元的功能是接受弱刺激所产生的神经冲动,然后再将神经冲动传递到另一神经元。
(2)、由图2可知,习惯化产生的原因是轴突末梢处Ca2+内流减少导致神经递质释放量减少,突触后膜所在的运动神经元兴奋性降低。
(3)、如果需要去除习惯化,采取的措施是给予海兔头部一个强刺激,最终使得感觉神经末梢释放的神经递质增加,运动神经兴奋性增强。
(4)、人类的记忆形成与上述机理相似,若要产生长时记忆,必须形成新的突触。可以采取的做法是多次重复,中间穿插休息。
【分析】神经元结构:胞体和突起(树突和轴突)。反射分类分为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非条件反射:无大脑皮层参与、先天性、终生存在。例如,眨眼反射、吮吸反射、缩手反射,排尿反射等。条件反射:大脑皮层参与、后天性、消失重建。例如,看到酸的食物流唾液、憋尿等。若要产生长时记忆,必须形成新的突触。
22.【答案】(1)蛋白质;注射;多饮、多尿、多食
(2)③或④;a、c
(3)血浆中血糖浓度较低,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从而促进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的转化,使血糖升高;激素需要通过体液进行运输
【知识点】激素调节的特点;激素与内分泌系统;血糖平衡调节
【解析】【解答】(1)、胰岛素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不能口服,口服会被消化道内的蛋白酶分解。糖尿病患者通常需要注射胰岛素进行治疗。糖尿病患者通常会出现多饮、多尿、多食。
(2)、曲线a表示胰岛素浓度很低时,细胞和胰岛素结合比例迅速上升,说明②过程与胰岛素受体结合比例过大,说明③或④过程有缺陷而导致组织细胞对葡萄糖摄取出现问题。则随胰岛素使用,血糖浓度变化很小。若其中一位病人在步骤④有缺陷,则该病人经测试1和测试2后得到的曲线分别为a、c。
(3)、d曲线中使用胰岛素两小时后,血浆中血糖浓度上升的原因是血浆中血糖浓度较低,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从而促进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的转化,使血糖升高。临床上可以通过抽血化验来检测内分泌系统的激素水平,其原因是激素需要通过体液进行运输。
【分析】激素调节的特点:微量和高效、通过体液运输到全身各处(非定向运输)、定向(与靶器官、靶细胞的特异性受体结合)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
23.【答案】(1)神经——体液;酶;不会
(2)下丘脑;升高;对水分的重吸收
(3)当人体出现严重腹泻等症状时会使体内的血钠含量降低,醛固酮能够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Na+的重吸收,以维持血钠含量的相对稳定
【知识点】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水盐平衡调节
【解析】【解答】(1)、图示血压升高的过程有激素参与,体现了神经-体液调节。肾素是作为酶参与血管紧张素原转化为血管紧张素Ⅰ催化作用。 酶发挥作用后不会被降解。
(2)、结构乙表示下丘脑,下丘脑分泌抗利尿激素。当血浆渗透压升高时,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
(3)、当人体出现严重腹泻等症状时会使体内的血钠含量降低,醛固酮能够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Na+的重吸收,以维持血钠含量的相对稳定。
【分析】肾素作为酶使血浆中的血管紧张素原转化成血管紧张素Ⅰ,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的作用下,转化成血管紧张素Ⅱ后起相应作用。结构甲是大脑皮层产生渴觉。结构乙是下丘脑分泌抗利尿激素,结构丙是肾上腺皮质分泌醛固酮。结构丁是肾小管和集合管。
1 / 1河北省沧州运东七县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生物10月期中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13小题,每小题2分,共26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下列各组物质不全是内环境成分的是( )
A.O2,CO2,Ca2+
B.激素﹑抗体、维生素
C.神经递质、血红蛋白、胃蛋白酶
D.葡萄糖、神经递质、尿素
【答案】C
【知识点】内环境的组成
【解析】【解答】A、O2,CO2是气体和钙离子可存在于血浆,是内环境成分。A错误;
B、 激素﹑抗体、维生素(营养物质)可存在于血浆,是内环境成分。B错误;
C、神经递质是可释放在组织液,是内环境成分。血红蛋白是红细胞的结构蛋白,不是内环境成分。胃蛋白酶不是内环境成分。C正确;
D、 葡萄糖、神经递质是内环境成分,尿素是细胞代谢产物,也是内环境成分。D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内环境成分:小肠吸收的物质(水、无机盐、葡萄糖、氨基酸、甘油、脂肪酸、维生素等);细胞代谢产物(二氧化碳、水、尿素等);分泌蛋白(抗体、淋巴因子、神经递质、激素等)。不是内环境成分:结构蛋白(血红蛋白、载体等);胞内酶(DNA聚合酶、呼吸酶、过氧化氢酶等);消化道、呼吸道、肺泡腔、膀胱、子宫以及与外界相通的物质(消化酶:胃蛋白酶、胰蛋白酶)。
2.“醉氧”即低原反应,指长期在高海拔地区工作的人,进入平原地区一段时间后会发生不适应,从而出现疲倦、嗜睡、头昏、腹泻等症状;而某人从平原进入高原地区后会出现呼吸困难等高原反应,经检查后发现其肺部出现感染,肺组织间隙和肺泡渗出液中有蛋白质、红细胞等成分,被确诊为高原性肺水肿。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发生“醉氧”反应可能与内环境中氧含量增加有关
B.“醉氧”导致严重腹泻,会使人体的内环境渗透压改变
C.进入高原后呼吸困难会导致体内二氧化碳浓度下降
D.肺水肿是由于肺部组织间隙的渗透压上升所造成
【答案】C
【知识点】内环境的组成
【解析】【解答】A、平原地区比高原地区氧气含量高,进入平原,内环境氧气含量升高。A正确;
B、“醉氧”导致严重腹泻,腹泻会丢失大量无机盐,导致内环境渗透压改变。B正确;
C、进入高原,呼吸困难,导致体内二氧化碳不能及时排出体外,体内二氧化碳浓度上升。C错误;
D、 肺组织间隙和肺泡渗出液中有蛋白质、红细胞等成分,渗透压上升导致肺水肿,蛋白质、红细胞等成分来自血浆。D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人体内环境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血浆、组织液和淋巴之间的关系为血浆渗出毛细血管形成组织液,组织液渗回毛细血管形成血浆,组织液渗入毛细淋巴管成为淋巴,但淋巴不能渗回组织液,只能通过淋巴循环回到血浆。血浆中蛋白质含量高于组织液和淋巴。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物质交换媒介。
3.某生物兴趣小组用清水、缓冲液、血浆、0.1mol/L的NaOH溶液等为实验材料探究“血浆是否具有维持pH稳定的功能”的实验,实验结果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自变量是滴加NaOH的量和实验材料的类型
B.从pH变化曲线来看,血浆维持pH稳定的能力更强
C.若将NaOH溶液换为HCl溶液清水组的pH先下降,后稳定
D.实验结果说明H2CO3/NaHCO3是维持血浆pH稳定的缓冲物质
【答案】D
【知识点】内环境的理化特性
【解析】【解答】AB、实验自变量是滴加NaOH的量和实验材料的类型,因变量是pH变化。从pH变化曲线来看,血浆维持pH稳定的能力更强。A正确,B正确;
C、HCl溶液使pH下降,将NaOH溶液换为HCl溶液,清水组的pH先下降,后稳定。C正确;
D、实验结果说明血浆中有能维持pH稳定的物质。不能说明H2CO3/NaHCO3是维持血浆pH稳定的缓冲物质。D错误;
故答案为:D。
【分析】内环境理化特性,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和蛋白质含量有关;细胞外液渗透压90%由Na+和Cl-决定。酸碱度:7.35-7.45 ;血浆中的缓冲物质:H2CO3/NaHCO3和NaH2PO4/Na2HPO4。缓冲对:H2CO3/HCO3-和H2PO4-/HPO42-。温度:37℃左右。
4.瞳孔的扩张与收缩、心跳的加快与减慢都是由自主神经系统控制的,自主神经系统包括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自主神经系统是由完整的反射弧构成的
B.自主神经系统的部分神经支配躯体运动时不受意识支配
C.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共同调节某内脏器官的活动时,作用往往相反
D.交感神经兴奋使消化腺的分泌活动增强﹐副交感神经兴奋使消化腺的分泌活动减弱
【答案】C
【知识点】反射弧各部分组成及功能;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
【解析】【解答】A、自主神经系统是内脏运动神经,属于传出神经。不是完整反射弧。A错误;
B、自主神经系统可支配内脏、血管、腺体。不能支配躯体运动。B错误;
C、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共同调节某内脏活动时,两者作用通常相反。有利于维持稳态。C正确;
D、交感神经兴奋使消化腺的分泌活动减弱,副交感神经兴奋使消化腺的分泌活动增强。D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内脏运动神经是自主神经系统,由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组成。两者作用通常相反。机体兴奋:交感占优势,心跳加快,支气管扩展,但胃肠蠕动和消化腺分泌活动减弱。机体安静:副交感占优势,心跳减慢,胃肠蠕动和消化液分泌加强。
5.霍金被诊断患有渐冻症,它是一种运动神经元疾病。患者就好像被冰渐渐冻住,从四肢到躯干,以及胸腹部的肌肉逐渐无力和萎缩。渐冻症患者被称为“清醒的植物人”。如图为某渐冻症患者的反射弧结构模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3表示的是神经中枢,⑤表示的是感受器
B.若给予一适宜刺激,渐冻症患者无法感觉到疼痛
C.若给②处适宜刺激,在Ⅰ处可以检测到神经递质的释放
D.渐冻症患者具有完整的反射弧,并能正常传递兴奋
【答案】C
【知识点】反射弧各部分组成及功能;反射的过程;突触的结构
【解析】【解答】A、带有神经节(如图中Ⅱ)是传入神经,②是传入神经,④是传出神经,和传出神经相连的是效应器,⑤是效应器。③是神经中枢。①是感受器。A错误;
B、痛觉的产生在大脑皮层,所以能感受疼痛。B错误;
C、Ⅰ是突触,兴奋在神经元间的传递在突触上完成,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C正确;
D、渐冻症,它是一种运动神经元疾病。运动神经元是传出神经,可能受损,反射弧不完整,不能正常传递兴奋。D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反射弧的结构: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在突触结构上完成。突触的结构:突触前膜(突触小体是轴突末端膨大的部分)、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
6.“闻声识人”是许多同学具有的本领;当说到梅子时,会想到梅子酸而产生流涎。上述的两种实例都表示的是一种反射。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大脑皮层没有参与“闻声识人”的过程
B.非条件反射使机体具有更强的灵活性和预见性
C.吃到很甜的梅子后,看到梅子不再流涎是因为之前的反射丧失
D.声音和人反复对应可促进相关的神经元之间形成新的联系
【答案】D
【知识点】反射的过程
【解析】【解答】A、闻声识人,会想到梅子酸而产生流涎都属于条件反射,有大脑皮层参与。A错误;
B、条件反射使机体具有更强的灵活性和预见性。B错误;
C、 吃到很甜的梅子后,看到梅子不再流涎是因为形成了新反射。C错误;
D、声音和人反复对应可促进相关神经元之间形成新的联系。D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反射分类分为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非条件反射:无大脑皮层参与、先天性、终生存在。例如,眨眼反射、吮吸反射、缩手反射,排尿反射等。条件反射:大脑皮层参与、后天性、消失重建。例如,看到酸的食物流唾液、憋尿等。
7.根据突触前细胞传来的信号,突触可分为兴奋性突触和抑制性突触。如图表示某动物神经调节的部分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效应器是由图中肌肉组成
B.神经递质的释放都不需要能量
C.突触1中的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后,其膜电位变为外正内负
D.突触⒉和突触3都能使电信号转变为化学信号
【答案】D
【知识点】反射弧各部分组成及功能;细胞膜内外在各种状态下的电位情况;突触的结构
【解析】【解答】A、效应器是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所支配的肌肉。A错误;
B、神经递质的释放方式胞吐,需要消耗能量。B错误;
C、突触1中的神经递质是兴奋性神经末梢释放的兴奋性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后,Na+离子通道蛋白打开,Na+内流,发生兴奋,膜电位外负内正。C错误;
D、电信号从抑制性末梢传到突触2和突触3所在的突触前膜,使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此过程为电信号转化为化学信号。D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在突触结构上完成。突触的结构:突触前膜(突触小体是轴突末端膨大的部分)、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兴奋性神经递质引起突触后膜兴奋,抑制性神经递质引起突触后膜抑制。
8.(2022高二上·宜昌期中)人体各部位的运动机能在大脑皮层第一运动区都有它的代表区。下列关于大脑皮层与躯体运动关系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头面部肌肉的代表区中,舌肌代表区在眼内肌的上方
B.刺激大脑皮层中央前回的顶部左侧区域,引起右侧下肢的运动
C.大脑皮层第一运动区各代表区的位置与躯体各部分的关系是倒置的
D.手在运动区所占的面积较大与躯体运动的精细复杂程度有关
【答案】A
【知识点】脑的高级功能;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
【解析】【解答】A、头面部肌肉的代表区中,运动区呈正立排列,舌肌代表区在眼内肌的下方,A错误;
B、刺激大脑皮层中央前回的顶部左侧区域,引起(对侧)右侧下肢的运动,即表现为交叉支配的特征,B正确;
C、大脑皮层第一运动区各代表区的位置与躯体各部分的关系是倒置的,如控制下肢运动的代表区位于中央前回的顶部,C正确;
D、手在运动区所占的面积较大与躯体运动的精细复杂程度有关,这是因为手作出的动作更加复杂、精细且灵活,D正确。
故答案为:A。
【分析】躯体各部位的运动机能在皮层第一运动区都有它的代表区;皮层代表区与躯体各部分位置是倒置的,即下肢的代表区在大脑皮层第一运动区的顶部,头面部肌肉的代表区在底部,上肢的代表区则在两者之间。头面部肌肉的代表区,在运动区呈正立排列,皮层代表区范围与与躯体各部分大小无关,与躯体各部分运动的精细复杂程度有关。
9.激素的发现经历了漫长的过程,通过多位科学家的努力最终发现了第一种激素。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沃泰默发现直接将稀盐酸注入狗的血液中,会引起胰腺分泌胰液
B.斯他林和贝利斯发现小肠黏膜细胞能产生化学物质引起胰腺分泌胰液
C.巴甫洛夫的感慨提示我们发现真理的过程需要勇于提出质疑和假设
D.激素具有调节动物体的生长发育和维持机体正常机能的作用
【答案】A
【知识点】激素与内分泌系统
【解析】【解答】A、沃泰默观点:胰腺分泌胰液受神经调节。稀盐酸注入狗的血液中,不会引起胰腺分泌胰液。A错误;
B、斯他林和贝利斯发现小肠黏膜细胞能产生化学物质引起胰腺分泌胰液,将物质命名为促胰液素。B正确;
C、巴甫洛夫的感慨提示我们发现真理的过程需要勇于提出质疑和假设。C正确;
D、激素具有调节动物体的生长发育和维持机体正常机能的作用。D正确;
故答案为:A。
【分析】促胰液素是科学家发现的第一个激素,是小肠粘膜受到盐酸刺激后分泌的,经血液循环作用于胰腺,能促进胰腺分泌胰液。
10.各种激素的化学结构不同,生理作用各异,但作用方式相似。下列关于激素调节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激素都作用于细胞膜上的受体
B.激素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会被回收利用
C.激素在人和动物体内含量较多
D.激素既不组成细胞结构,又不能起催化作用
【答案】D
【知识点】激素调节的特点
【解析】【解答】A、激素受体有的在细胞膜上,有的在膜内比如肾上腺素受体。A错误;
B、激素一旦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就灭活了。B错误;
C、激素在人和动物体内含量很少,但高效。C错误;
D、激素既不能组成细胞结构,又不能提供能量,也不起催化作用,更不直接参与细胞的代谢过程,而只是作为信号分子。D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激素的化学本质:蛋白质和多肽类、氨基酸衍生物(例如,甲状腺激素,唯一含碘的激素。肾上腺素,其受体在靶细胞内)、固醇类。激素调节的特点:微量和高效、通过体液运输到全身各处(非定向运输)、定向(与靶器官、靶细胞的特异性受体结合)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激素调节作用机理:激素既不能组成细胞结构,又不能提供能量,也不起催化作用,更不直接参与细胞的代谢过程,而只是作为信号分子,通过与靶器官、靶细胞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影响细胞原有的代谢过程或影响基因的表达过程。激素一旦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就灭活了。
11.最新研究发现青少年抑郁症的发生与体内的甲状腺激素水平有一定的关联。科研人员通过对100位患有抑郁症的青少年志愿者进行实验,并服用抗抑郁类药物进行治疗,检测治疗前和痊愈后志愿者体内促甲状腺激素(TSH)、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甲状腺素(T4)水平,T3和T4都属于甲状腺激素,结果如表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激素类型 治疗前 治疗痊愈后
TSH 1.81IU/mL 1.70IU/mL
T3 1.59nmol/L 1.68nmol/L
T4 84.12nmol/L 89.77nmol/L
A.甲状腺激素能够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B.抑郁症患者可能与垂体的功能衰退有关
C.可通过检测T4含量作为判断抑郁症的依据之一
D.若某人体内碘含量过低,相关激素水平可能与抑郁症患者相似
【答案】B
【知识点】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
【解析】【解答】A、甲状腺激素能够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A正确;
B、 促甲状腺激素(TSH)由垂体释放。TSH含量高,不能说明垂体功能衰退。B错误;
C、 T3和T4都属于甲状腺激素可通过检测T4含量作为判断抑郁症的依据之一。C正确;
D、 碘是合成甲状腺激素的原料,甲状腺激素水平低可能与抑郁症患者相似。D正确;
故答案为:B。
【分析】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垂体释放促甲状腺激素,作用于甲状腺,甲状腺合成分泌甲状腺激素增多,甲状腺激素达到一定浓度(超过生理浓度)时,会抑制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相应激素(负反馈调节),进而使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使甲状腺激素含量维持在相对稳定的水平。
12.第31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于2023年7月28日在四川成都举行,世界各地的大学生运动员怀揣着热情与梦想在运动场上挥洒着汗水。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运动员在比赛过程中体内的散热量增加,产热量减少
B.运动员在比赛过程中通过皮肤血管的收缩,增加排汗从而增加散热量
C.在炎热的室外环境中,下丘脑的温觉感受器兴奋,维持体温的相对恒定
D.运动员在运动过程中肾上腺素和甲状腺激素的分泌会增加
【答案】D
【知识点】体温平衡调节
【解析】【解答】A、体温维持相对稳定时,机体产热量等于散热量。A错误;
B、运动员在比赛过程中通过皮肤血管的舒张,增加排汗从而增加散热量。B错误;
C、在炎热的室外环境中,皮肤的温觉感受器兴奋,传到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通过传出神经作用于相应效应器,维持体温的相对恒定。C错误;
D、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有促进代谢的功能。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加,代谢增强,可以满足运动员对能量的需求。D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 体温调节:产热:有机物氧化;主要产热器官:骨骼肌(运动)、内脏(静息)。散热:汗液蒸发、皮肤毛细血管散热;主要散热器官:皮肤。三环节:感受器:皮肤、内脏温度感受器;调节中枢:下丘脑;冷觉、热觉产生:大脑皮层。体温调节机制(神经-体液调节)神经调节为主,体液调节为辅。
13.武汉马拉松于2023年4月16日7:30鸣枪起跑。长跑结束后,运动员需要补充水分。研究发现正常人分别饮用了1000mL的纯净水和1000mL的生理盐水,一段时间后排尿量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曲线Ⅰ表示饮用1000mL纯净水后的排尿速率
B.曲线Ⅰ在饮水后1小时内,人体内血浆渗透压上升
C.运动后血浆渗透压上升,通过神经调节在大脑皮层产生渴觉
D.运动员在完成比赛后应适量饮用生理盐水以维持水盐平衡
【答案】B
【知识点】水盐平衡调节
【解析】【解答】AB、饮水后,曲线Ⅰ排尿速率大幅上升,表明是饮用纯净水后,因为血浆渗透压明显降低,机体进行水盐平衡调节,促进排尿。曲线Ⅱ排尿速率变化不大,表明是饮用生理盐水。A正确,B错误;
C、运动时大量出汗,丢失过多水分,运动后血浆渗透压上升,通过神经调节在大脑皮层产生渴觉。C正确;
D、运动时大量出汗,不但丢失大量水分,同时还丢失无机盐,运动员在完成比赛后应适量饮用生理盐水以维持水盐平衡。D正确;
故答案为:B。
【分析】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使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会受到刺激,刺激传到大脑皮层,大脑皮层产生渴觉。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使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会受到刺激,作用于垂体后叶,释放抗利尿激素,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促进水的重吸收。维持水盐平衡。
二、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全部选对得3分,选对但选不全得1分,有选错得0分。
14.如图表示细胞1、2、3及其生活的内环境之间的关系。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细胞1可以表示为红细胞,氧气以自由扩散的方式进出该细胞
B.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为液体X和液体Z
C.细胞⒉可以协助机体防御疾病,以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
D.若毛细血管壁破裂,则细胞3可能会进人到液体Z中
【答案】B,C,D
【知识点】内环境的组成;免疫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解析】【解答】A、血浆和组织液双向渗透,淋巴入血,则X是淋巴,Y是血浆,Z是组织液。红细胞生活在血浆中。 氧气以自由扩散的方式进出该细胞 。A错误;
B、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生活在组织液和淋巴。B正确;
C、淋巴细胞生活在淋巴。淋巴细胞属于免疫细胞,可以协助机体防御疾病,以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C正确;
D、毛细血管壁破裂,细胞3可能会进入组织液。D正确;
故答案为:BCD。
【分析】人体内环境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血浆、组织液和淋巴之间的关系为血浆渗出毛细血管形成组织液,组织液渗回毛细血管形成血浆,组织液渗入毛细淋巴管成为淋巴,但淋巴不能渗回组织液,只能通过淋巴循环回到血浆。X是淋巴,Y是血浆,Z是组织液。
15.在离体条件下刺激神经纤维,产生的动作电位如图1所示,图2为神经纤维膜上离子通道的开放状况,甲为a和f阶段的通道状态。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图1cd段形成的主要原因与图2中乙图有关
B.图1中bc段成因对应图2中的乙图,运输方式为协助扩散
C.图1中af阶段,离子进出细胞的方式只有协助扩散
D.适当升高细胞外液的Na+浓度,图1中c点的峰值会有所增大
【答案】A,C
【知识点】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解析】【解答】AB、图1中a和f为静息电位,钾离子通道打开,钾离子外流,是图2甲。则图1bc段,钠离子通道打开,钠离子内流,顺浓度梯度,协助扩散,产生动作电位,是图2中的乙。cd段,钾离子通道打开,钾离子外流,恢复静息电位,是图2中的丙。A错误,B正确;
C、图1中af段还有其他离子通过其他方式进出细胞。C错误;
D、适当升高细胞外液的Na+浓度,钠离子内流增多, 图1中c点的峰值会有所增大。D正确;
故答案为:AC。
【分析】未受刺激,K+离子通道蛋白打开,K+外流,顺浓度梯度,协助扩散,细胞膜外阳离子浓度高于膜内,外正内负,静息电位;受到刺激,K+离子通道蛋白关闭,Na+离子通道蛋白打开,Na+内流,顺浓度梯度,协助扩散,细胞膜外阳离子浓度低于膜内,外负内正,动作电位。
16.组成大脑皮层的神经细胞约有140亿个,面积约2200平方厘米,由初级感觉区,初级运动区和联合区三部分构成,执行语言功能的言语区也包括在其中,下列关于语言功能和言语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专心作答题目时主要有大脑皮层的V区和W区的参与
B.大脑皮层的S区受损表现为听觉性失语症,W区受损则不能写字
C.语言功能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包括与语言、文字相关的全部智能活动
D.饮酒过量的人表现出语无伦次,与此生理功能相对应的结构是大脑皮层
【答案】A,C,D
【知识点】脑的高级功能
【解析】【解答】A、专心作答题,主要涉及阅读理解,书写等中枢。主要有大脑皮层的V区(视觉性语言中枢)和W区(书写性语言中枢)的参与。A正确;
B、大脑皮层的S区(运动性语言中枢)受损表现为运动性失语症,W区(书写性语言中枢)受损则不能写字。B错误;
C、语言功能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包括与语言、文字相关的全部智能活动。C正确;
D、饮酒过量的人表现出语无伦次,与此生理功能相对应的结构是大脑皮层。D正确;
故答案为:ACD。
【分析】W区(write书写性语言中枢):不能写字(失写症);V区(view视觉性语言中枢):不能看懂(失读症);S区(speak运动性语言中枢):不能讲话(运动性失语症);H区(hear听觉性语言中枢):不能听懂(听觉性失语症)。
17.现人们对于高糖、高热量食物摄入的增加,高血糖症患者日益增多,合理控制饮食是有效控制高血糖的方法之一。下列关于血糖及其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饭后小肠上皮细胞吸收葡萄糖后会刺激胰岛素的分泌
B.处于饥饿状态时,肝糖原,肌糖原可分解成葡萄糖直接补充血糖
C.高血糖症患者应减少米饭、馒头等主食的摄入,适当增加蛋白质类食物的摄入
D.血糖和脂肪之间可以进行大量的相互转化,以维持血糖的动态平衡
【答案】A,C
【知识点】血糖平衡调节
【解析】【解答】A、饭后血糖升高会刺激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胰岛素降低血糖。A正确;
B、肌糖原参与氧化分解供能,但不能直接分解成葡萄糖补充血糖。B错误;
C、米饭、馒头含有大量淀粉,淀粉水解为葡萄糖。因此高血糖症减少米饭、馒头摄入,适当增加蛋白质摄入。C正确;
D、糖类供应充足时候,多余的糖可大量转化为脂肪,而脂肪一般只能在糖代谢发生障碍,引起供能不足时候,才能分解供能,而且不能大量转化为糖类。D错误;
故答案为:AC。
【分析】胰岛素,胰岛B细胞分泌,通过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来降低血糖。胰高血糖素,胰岛A细胞分泌,通过促进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的转化来升高血糖。血糖调节负反馈作用下丘脑和胰岛、无垂体。胰岛B细胞直接受血糖调节中枢下丘脑的调控。因此,血糖平衡调节不存在下丘脑-腺垂体-靶腺体这一调控轴的调节。
18.在人和高等动物体内多种激素的调节过程需要经过“下丘—垂体—内分泌腺轴”进行,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若某人的下丘脑功能衰退,则激素①的含量低于正常值
B.若激素②是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则激素③可能是肾上腺素
C.若激素③分泌过多,会抑制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相应激素
D.激素③的分泌体现了激素的分级调节,有利于精细调控
【答案】A,C,D
【知识点】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
【解析】【解答】A、下丘脑功能衰退,分泌激素①减少,激素①含量低于正常值。A正确;
B、肾上腺髓质分泌肾上腺素,肾上腺皮质分泌糖皮质激素、盐皮质激素和醛固酮等。B错误;
C、如图激素③过多,会抑制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相应激素,是负反馈调节。C正确;
D、激素③的分泌体现了激素的分级调节,有利于精细调控。D正确;
故答案为:ACD。
【分析】通过下丘脑-垂体-靶腺轴进行调节,比如有甲状腺激素,性激素,肾上腺皮质激素。肾上腺素不存在分级调节。激素调节特点,微量高效,随血液运输到全身各处,作用于靶器官和靶细胞。
三、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共59分。
19.如图表示人体肝脏组织示意图,①②③④表示体液,箭头方向代表物质运输方向。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②是 ,相较于①和③,在成分上的主要区别是 。Ⅰ处的CO2浓度 (填“大于”等于”或“小于”)Ⅱ处的CO2浓度,原因是 。
(2)当人体剧烈运动一段时间时,肝组织因细胞代谢加快产生代谢废物增多进而排出细胞后会使该部位组织液渗透压略有 (填“上升”“不变”或“下降”),同时肌细胞无氧呼吸会产生 进入内环境。
(3)若某人肝脏组织代谢过程中发生了毛细淋巴管的堵塞,该部位将出现 现象,当人体被病原体感染后会发烧,导致体温上升,说明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能力 。
【答案】(1)血浆;②中含有较多蛋白质;小于;肝脏组织细胞进行呼吸作用产生的CO2会通过组织液进入血浆,随血浆流动逐渐积累
(2)上升;乳酸
(3)组织水肿;具有一定的限度
【知识点】无氧呼吸的过程和意义;稳态的生理意义;内环境的组成;内环境的理化特性
【解析】【解答】(1)、图中②存在于毛细血管中,是血浆,①存在于毛细淋巴管中,是淋巴。③是组织液。血浆中含有较多蛋白质,蛋白质含量远高于组织液和淋巴。肝脏组织细胞进行呼吸作用产生的CO2会通过组织液进入血浆,随血浆流动逐渐积累,最后排到外界。所以Ⅰ处CO2浓度小于Ⅱ处的CO2浓度。
(2)、当人体剧烈运动一段时间时,肝组织因细胞代谢加快产生代谢废物增多进而排出细胞后会使该部位组织液渗透压略有上升,同时肌细胞无氧呼吸会产生乳酸进入内环境。
(3)、若某人肝脏组织代谢过程中发生了毛细淋巴管的堵塞,组织液不能渗入淋巴,该部位将出现组织水肿。正常人体体温维持在37摄氏度左右,当人体被病原体感染后会发烧,导致体温上升,说明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能力具有一定的限度。
【分析】人体内环境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血浆、组织液和淋巴之间的关系为血浆渗出毛细血管形成组织液,组织液渗回毛细血管形成血浆,组织液渗入毛细淋巴管成为淋巴,但淋巴不能渗回组织液,只能通过淋巴循环回到血浆。
20.如图所示,实验小组成员将青蛙先除去脑﹐保留脊髓,再将青蛙的脊神经从左侧的B处和右侧的C处切断,并进行了相关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 ,将青蛙标本剪除脑的作用是 。
(2)电刺激青蛙左后肢的趾部,会观察到 出现收缩活动。该反射活动的感受器位于左后肢趾部的 中。
(3)剪断青蛙左后肢的传出神经(B处)后,立即刺激下端传出神经, (填“能”或“不能”)看到左后肢收缩活动,该过程 (填“能”或“不能”)称为反射,主要原因是 。
(4)研究小组发现若刺激正常的活体青蛙,其后肢不一定收缩,原因可能是 。
【答案】(1)反射;排除脑对脊髓的影响
(2)右后肢;皮肤
(3)能;不能;缺少神经中枢等参与,不能形成完整的反射弧
(4)正常活体青蛙的大脑皮层参与了该反射过程
【知识点】反射弧各部分组成及功能;反射的过程
【解析】【解答】(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将青蛙标本剪除脑的作用是排除脑对脊髓的影响。
(2)、电刺激青蛙左后肢的趾部,经左后肢传入神经传到神经中枢,左后肢传出神经B处被切断,则左后肢不能收缩。但兴奋可由中间神经元传到右后肢,会观察到右后肢出现收缩活动。该反射活动的感受器位于左后肢趾部的皮肤。
(3)、剪断青蛙左后肢的传出神经(B处)后,立即刺激下端传出神经能看到左后肢收缩活动,该过程不能称为反射,主要原因是缺少神经中枢等参与,不能形成完整的反射弧。
(4)、研究小组发现若刺激正常的活体青蛙,其后肢不一定收缩,原因可能是正常活体青蛙的大脑皮层参与了该反射过程。
【分析】大脑皮层高级中枢可以调控脊髓低级中枢。反射弧的结构: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所支配的肌肉)。反射弧结构完整性分析:刺激在感受器,反射弧结构完整,效应器产生效应才成为反射。
21.如图1为海兔的缩鳃反射,实验人员以弱刺激(如水流)作用于海兔的喷水管皮肤时,海兔的鳃肌收缩。每隔50秒重复此种弱刺激,海兔的缩鳃反射将逐渐减弱甚至消失,这种现象称为习惯化。图2表示习惯化前后轴突末梢模型。回答下列问题:
(1)图1缩鳃反射中,参与的神经元有 种,图中中间神经元的功能是 。
(2)由图2可知,习惯化产生的原因是轴突末梢处 内流减少,导致 释放量减少,突触后膜所在的运动神经元兴奋性 。
(3)如果需要去除习惯化,采取的措施是给予海兔头部一个强刺激﹑最终使得感觉神经末梢释放的神经递质 (填“增加”减少”或“不变”)。
(4)连续给海兔40个刺激会诱发习惯化,但只能持续一天。如果每天10个刺激,连续4天,习惯化效应就能持续一周。训练中间穿插一些休息能促进长时记忆的建立。人类的记忆形成与上述机理相似,若要产生长时记忆,可以采取的做法是 。
【答案】(1)3;接受弱刺激所产生的神经冲动,然后再将神经冲动传递到另一神经元
(2)Ca2+;神经递质;降低
(3)增加
(4)多次重复,中间穿插休息
【知识点】神经元各部分的结构和功能;反射的过程;突触的结构
【解析】【解答】(1)、图1缩鳃反射中,参与的神经元有3种,感觉神经元,中间神经元,运动神经元。图中中间神经元的功能是接受弱刺激所产生的神经冲动,然后再将神经冲动传递到另一神经元。
(2)、由图2可知,习惯化产生的原因是轴突末梢处Ca2+内流减少导致神经递质释放量减少,突触后膜所在的运动神经元兴奋性降低。
(3)、如果需要去除习惯化,采取的措施是给予海兔头部一个强刺激,最终使得感觉神经末梢释放的神经递质增加,运动神经兴奋性增强。
(4)、人类的记忆形成与上述机理相似,若要产生长时记忆,必须形成新的突触。可以采取的做法是多次重复,中间穿插休息。
【分析】神经元结构:胞体和突起(树突和轴突)。反射分类分为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非条件反射:无大脑皮层参与、先天性、终生存在。例如,眨眼反射、吮吸反射、缩手反射,排尿反射等。条件反射:大脑皮层参与、后天性、消失重建。例如,看到酸的食物流唾液、憋尿等。若要产生长时记忆,必须形成新的突触。
22.下图1为胰岛素分泌和胰岛素促进靶细胞吸收葡萄糖的机制,其中①②③④表示过程。现有4位糖尿病患者在四个过程的其中一个过程中存在缺陷。研究人员对4位病人进行了两项测试:测试1:分离每位病人的肌肉细胞,测定不同胰岛素浓度下胰岛素结合细胞比例,结果如图⒉;测试⒉:给每位病人注射同样体重比例的胰岛素,分别测量血浆中的血糖浓度,结果如图3。回答下列问题:
(1)胰岛素的化学本质是 ,糖尿病患者通常需要 (填“口服”或“注射”胰岛素进行治疗﹐糖尿病患者通常会出现 等外在表现。
(2)若4位糖尿病患者中某位患者经测试1后得到曲线a,则该患者在图1的第 (填序号)过程中有缺陷;若其中一位病人在步骤④有缺陷,则该病人经测试1和测试2后得到的曲线分别为 。
(3)d曲线中使用胰岛素两小时后,血浆中血糖浓度上升的原因是 。临床上可以通过抽血化验来检测内分泌系统的激素水平,其原因是 。
【答案】(1)蛋白质;注射;多饮、多尿、多食
(2)③或④;a、c
(3)血浆中血糖浓度较低,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从而促进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的转化,使血糖升高;激素需要通过体液进行运输
【知识点】激素调节的特点;激素与内分泌系统;血糖平衡调节
【解析】【解答】(1)、胰岛素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不能口服,口服会被消化道内的蛋白酶分解。糖尿病患者通常需要注射胰岛素进行治疗。糖尿病患者通常会出现多饮、多尿、多食。
(2)、曲线a表示胰岛素浓度很低时,细胞和胰岛素结合比例迅速上升,说明②过程与胰岛素受体结合比例过大,说明③或④过程有缺陷而导致组织细胞对葡萄糖摄取出现问题。则随胰岛素使用,血糖浓度变化很小。若其中一位病人在步骤④有缺陷,则该病人经测试1和测试2后得到的曲线分别为a、c。
(3)、d曲线中使用胰岛素两小时后,血浆中血糖浓度上升的原因是血浆中血糖浓度较低,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从而促进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的转化,使血糖升高。临床上可以通过抽血化验来检测内分泌系统的激素水平,其原因是激素需要通过体液进行运输。
【分析】激素调节的特点:微量和高效、通过体液运输到全身各处(非定向运输)、定向(与靶器官、靶细胞的特异性受体结合)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
23.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为体内肾脏所产生的一种升压调节体系,肾素是由肾小球旁细胞分泌的具有催化作用的物质,该系统调节血压升高的具体机制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图示血压升高的过程体现了 (填“神经”“体液”或“神经—体液”)调节。肾素是作为 参与血管紧张素原转化为血管紧张素Ⅰ,发挥作用后肾素 (填“会”或“不会”)被降解。
(2)结构乙表示 ,当血浆渗透压 (填“升高”或“下降”)时,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促进结构丁 。
(3)除了血管紧张素Ⅱ能促进醛固酮的分泌外,当人体出现严重腹泻等症状时,也会影响醛固酮的分泌,其原因是 。
【答案】(1)神经——体液;酶;不会
(2)下丘脑;升高;对水分的重吸收
(3)当人体出现严重腹泻等症状时会使体内的血钠含量降低,醛固酮能够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Na+的重吸收,以维持血钠含量的相对稳定
【知识点】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水盐平衡调节
【解析】【解答】(1)、图示血压升高的过程有激素参与,体现了神经-体液调节。肾素是作为酶参与血管紧张素原转化为血管紧张素Ⅰ催化作用。 酶发挥作用后不会被降解。
(2)、结构乙表示下丘脑,下丘脑分泌抗利尿激素。当血浆渗透压升高时,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
(3)、当人体出现严重腹泻等症状时会使体内的血钠含量降低,醛固酮能够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Na+的重吸收,以维持血钠含量的相对稳定。
【分析】肾素作为酶使血浆中的血管紧张素原转化成血管紧张素Ⅰ,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的作用下,转化成血管紧张素Ⅱ后起相应作用。结构甲是大脑皮层产生渴觉。结构乙是下丘脑分泌抗利尿激素,结构丙是肾上腺皮质分泌醛固酮。结构丁是肾小管和集合管。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