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华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第二次阶段考试
语文
满分: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班级、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2.答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3.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I:阅读《乡土中国》中的一节,完成1-5题。 (共18分)
中国人最大的毛病是“私”。说起私,我们就会想到“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屋上霜”的俗语。街道上、小河里可以随意倾倒垃圾,公共走廊积满灰尘也不管。因之这里所谓“私”的问题却是个群己、人我的界线怎样划法的问题。我们传统的划法,显然是和西洋的划法不同。因之,如果我们要讨论“私”的问题就得把整个社会结构的格局提出来考虑一下了。西洋的社会有些像我们在田里捆柴,几根稻草束成一把,几把束成一扎,几扎束成一捆,几捆束成一挑。每一根柴在整个挑里都属于一定的捆、扎、把。每一根柴也可以找到同把、同扎、同捆的柴,分扎得清楚不会乱的。在社会,这些单位就是团体。他们常常由若干人组成一个个的团体。团体是有一定界限的,一定得分清楚。在团体里的人是一伙,对于团体的关系是相同的,如果同一团体中有组别或等级的分别,那也是事先规定的。一个人可以参加好几个团体。我们不妨称之作团体格局。
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
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这种丢石头形成同心圆波纹的性质。亲属关系是根据生育和婚姻事实所发生的社会关系。从生育和婚姻所结成的网络,可以一直推出去包括无穷的人,过去的、现在的和未来的人物。这个网络像个蜘蛛的网,有一个中心,就是自己。
在我们乡土社会里,不但亲属关系如此,地缘关系也是如此。在传统结构中,每一家以自己的地位作中心,周围划出一个圈子,这个圈子是“街坊”。有喜事要请酒,生了孩子要送红蛋,有丧事要出来助殓,抬棺材,是生活上的互助机构。可是这不是一个固定的团体,而是一个范围。范围的大小也要依着中心的势力厚薄而定。有势力的人家的街坊可以遍及全村,穷苦人家的街坊只是比邻的两三家。这和我们的亲属圈子是一样的。
在孩子成年了住在家里都得给父母膳宿费的西洋社会里,大家承认团体的界限。在团体里的有一定的资格。资格取消了就得走出这个团体。在他们不是人情冷热的问题,而是权利问题。在西洋社会里争的是权利,而在我们却是攀关系、讲交情。
以“己”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不像团体中的分子一般大家立在一个平面上的,而是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在这里我们遇到了中国社会结构的基本特性了。我们儒家最考究的是人伦,伦是什么呢 我的解释就是从自己推出去的和自己发生社会关系的那一群人里所发生的一轮轮波纹的差序。
孔子最注重的就是水纹波浪向外扩张的“推”字。他先承认一个己,推己及人的己,对于这己,得加以克服于礼,克己就是修身。顺着这同心圆的伦常,就可向外推了。“本立而道生”,“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好作乱者,来之有也”。从己到家,由家到国,由国到天下,是一条通路。《中庸》里把五伦作为“天下之达道”因为在这种社会结构里,从己到天下是一圈一圈推出去的,所以孟子说他“善推而已矣”。
我们一旦明白这个能放能收,能伸能缩的社会范围,我们可以明白中国传统社会中的“私”的问题了。
在差序格局中,社会关系是逐渐从一个一个人推出去的,是私人联系的增加,社会范围是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因之,我们传统社会里所有的社会道德也只在私人联系中发生意义。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由“私”的问题谈起,指出“私”的实质是群已人、我界线划法的问题,意在引出对社会结构格局的探讨。
B.西洋社会的结构是界限分明的团体格局,孩子成年后不再拥有父母家庭的权利,足见其社会的冷酷无情。
C.乡土社会里有势力的人家街坊可遍及全村,穷苦人家的街坊只是比邻的两三家,表明地缘关系范围与个人势力相关。
D.在差序格局中,社会关系和社会范围都与私人联系,因此脱离私人联系去讨论传统社会的社会道德没有意义。
2.请根据文本内容,填写说明“差序格局”形成的几种因素。(3分)
3.文中将“差序格局”比喻成“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生动形象,请简要概括其所揭示的“差序格局”的特点。(4分)
4.文中引用了孔子、孟子和《中庸》的观点,其意图何在 请简要分析。(4分)
5.如何有效避免‘差序格局’在我们当今社会生活中产生消极影响 请结合上述材料或社会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阅读下面一则人物通讯,完成6-11题。 (共22分)
马氏“兄弟”跨越二十年的诚信
2月11日,农历小年,下午6点,河南开封。
马保东与马奋勇挤坐在一张沙发上,兴奋地规划着今后的合作。
二人都姓马,兄弟相称,但不是亲兄弟。哥哥马奋勇是汉族,新疆哈密人;弟弟马保
东是回族,河南开封人。
过去的半年里,马保东一再约马奋勇来河南做事,马奋勇也打算在河南建立新疆名优
产品展销中心,投资物流和生态农业。马年结束之前,马奋勇( ①)。
这“兄弟”二人是如何走到一起的 又经历了些什么 故事还得从20年前说起。
1995年,马保东21岁,因做肠衣生意与长他一岁的同行马奋勇在河南省有一面之交。两人相互欣赏对方的实诚, ( ②)。
河南分手不久,马保东只身赴新疆,去找当时在哈密地区牧工商联合总公司肠衣厂工作的马奋勇。马奋勇在生意和生活上给了马保东( ③)的关怀和帮助。马保东到新疆进货,货款足时就在当地付;不够时,货到河南出手后再付,有时连个欠条都不用打。
1997年,马保东在新疆进了50多万元的货,资金缺口不小。马奋勇便拿出积蓄,又东拼西凑,借给马保东16万元。
没料想,货到河南,行情大变,肠衣价格狂跌不止,马保东顿时倾家荡产。此后的一年,马保东东挪西借,还了马奋勇近11万元,剩下的5.3万元再也无力偿还了。
在新疆,马奋勇的肠衣生意也陷入了瘫痪,父亲又重病卧床,家中债台高筑。1998年,马奋勇曾到马保东在开封县杜良乡扫东村的家,“想看看保东弟能不能再还一点儿”。当看到马保东的窘境,他一个“钱”字未提,便转身踏上西行的列车,随后便到蒙古国寻求生意,一去就是13年。
两“兄弟”自此失联。
2003年,马保东东山再起。“生意是越做越大,但找不到马哥,还不了欠款,这事儿真成了我的心病!”马保东说。
他几乎托遍国内认识的做肠衣生意的朋友,最后,总算知道马哥去了蒙古国,但就是联系不上。
“马奋勇”“5万元”,成了马保东父子、兄弟那些年时常念叨的词儿。2008年,马保东的哥哥刚学会上网,便试着在网上寻人。当时他用“哈密马奋勇”搜到了3个“马奋勇”,虽然都不是他们要找的“马奋勇”,但也使他们看到希望。马保东的哥哥说,俺弟兄俩没事就在网上“敲”“马奋勇”,一“敲”就是近4年。
2011年底,已是蒙古国中国农牧畜产商会会长的马奋勇,受家乡邀请返乡创业。半年后,他注册成立了喀尔里克畜牧开发有限公司。没多久,作为公司总经理的马奋勇便被马保东的哥哥在网上给“敲”了出来。
“哥,你还记得我吗 我是保东,欠你5万多元的保东啊……你让我找得好苦啊!”电话里的马保东激动得( ④ )。
“哥,我终于能还你钱了。我要还本钱!还利息!还要加感情!我要还你100万!”马保东一口气说了好几个“还”。
电话那头的马奋勇也十分激动,连说:“使不得,兄弟,使不得。说真的,失而复得的朋友比失而复得的金钱更珍贵。”
马保东告诉马奋勇,是他激励着自己奋斗了这些年,自己现在已是河南东信建设集团公司的董事长,“‘东’是我的名字, ‘信’就是诚信。”
“兄弟”通话的当天,马保东就往哈密汇了10万元。他告诉马奋勇,剩余的90万元一分不动放在那里,等马哥来河南做事时用。
小年的开封已有了浓浓的年味。
饭时已过,马氏“兄弟”谈兴未阑。马保东向马奋勇介绍了东信公司今年向物流和生态农业拓展的打算。
“这真是不谋而合!我们公司的展销中心上半年就要在河南18个市铺货。”马奋勇说。
“哥,开封这一块儿可得交给我呀。咱马氏‘兄弟’的合作可绝不止90万!”马保东说。
“有保东弟这样的朋友,我来河南发展就这样定了!”马奋勇说。
(选自2015年2月15日《河南日报》)
【相关链接】
①2012年11月,中共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三个倡导”,即“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013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明确提出,以“三个倡导”为基本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②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办的第二十六届中国新闻奖评选活动,于2016年11月2日揭晓,《马氏“兄弟”跨越二十年的诚信》获得“文字通讯”项目一等奖。(新华社电讯稿)
6. 在文章①②③④处填上恰当的成语。 (4分)
7. 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项( )(3分)
A.20年前,马氏“兄弟”因“诚”结缘;20年后,哥俩又因“诚”重聚。诚,国之宝也,民之所凭也。
B.马氏“兄弟”一个是回族、一个是汉族,一个居河南、一个住新疆,却都认一个理儿,那就是:做人和做事是画等号的。
C.马保东能仗义疏财、急人所难,马奋勇能信守承诺、诚比金坚。由于做人实诚,两“兄弟”的事业也蒸蒸日上。
D.故事时间跨度20年;空间跨度几千公里,从河南开封到新疆哈密,又跨出国门到蒙古国;故事主题却很简单:借钱还债,诚信做人。
8.下列对这篇新闻报道的分析鉴赏恰当的是( )(3分)
A.新闻作品讲究时效性,本文却花大量笔墨写两兄弟20年前的交往之事,因此本文时效性不强。
B,本文叙写二兄弟的诚信交往故事,情节安排以顺叙为主,从1992年写起,写到今年过小年。
C.“哥,……你让我找得好苦啊!’电话里的马保东激动得语无伦次”,写得真挚感人,是因为前文有“那些年时常念叨的词儿”、“一‘敲’就是近4年”等多处的铺垫。
D.本作品虽时空跨度大,但作者立足新闻事实,创新写作手法,通过人物语言、动作、肖像等细节描写,刻画马氏“兄弟”性格,展现故事情节。
9.下列对本文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3分)
A.“当看到马保东的窘境,他一个‘钱’字未提,便转身踏上西行的列车”,看似简单的细节,却能体现出当下“仗义互助”的新闻元素。
B.两马“兄弟”失联后,两“兄弟”的事业都蒸蒸日上,就连两人今后在河南的业务规划都是不谋而合,这充分体现了诚信为本的主题。
C.本文白描手法灵动自如,从头至尾没有一句说教评述,陈述事实,讲故事,运用语言、动作等细节表现出主人公的性格和处事风格,很有“可视性”。
D.文章首尾写两马“兄弟”共谋发展,展示了诚信可使生意兴隆的美好前景,有力地深化了作品主题。
10.作品描写马向东上网找马奋勇,多处用“敲”字,请比较分析“找”和“敲”字的艺术效果的差异。 (3分)
11. 这篇报道曾经获得第二十六届中国新闻“文字通讯”项目一等奖,如果你是评委,将
给出怎样的获奖理由 试从主题、手法、选材三个角度作简要评析。(6分)
三、古诗文阅读(共50分)
(一)文言文阅读(共2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材料二:
杨时,字中立,南剑将乐人。幼颖异,能属文。稍长,潜心经史。熙宁九年,中进士第。河南程颢与弟颐讲孔、孟绝学于熙、丰之际,河、洛之士翕然师之。时调官不赴,以师礼见颢于颍昌,相得甚欢。其归也,颢目送之曰:“吾道南矣。”四年而颢死,时闻之,设位哭寝门,而以书赴告同学者,至是,又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八十七》,有删改)
材料三:
辱书云,欲相师。仆道不笃,业甚浅近,环顾其中,未见可师者。虽常好言论,为文章,甚不自是也。不意吾子自京师来蛮夷间,乃幸见取。仆自卜固无取,假令有取,亦不敢为人师。为众人师且不敢,况敢为吾子师乎
孟子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
屈子赋曰:“邑犬群吠,吠所怪也。”仆往闻庸、蜀之南,恒雨少日,日出则犬吠,余以为过言.前六七年,仆来南,二年冬,幸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数州之犬,皆苍黄吠噬,狂走者累日,至无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闻者。今韩愈既自以为蜀之日,而吾子又欲使吾为越之雪,不以病乎 非独见病,亦以病吾子。然雪与日岂有过哉 顾吠者犬耳!度今天下不吠者几人,而谁敢炫怪于群目,以召闹取怒乎
(节选自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12.解释下列加点字(6分)
①圣人无常师
②郯子之徒
③作《师说》以贻之
④河、洛之士翕然师之
⑤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⑥至无雪乃已
13.用斜线给文中波浪线句子断句,在答题卡上相应位置填涂。(3分)
由A魏B晋C氏D以E下F人G益H不I事J师K今L之M世N不O闻P有Q师R有S辄T哗U笑V之
下列加点字的用法与例句一致的一项是( )(3分)
例句: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
A.而谁敢炫怪于群目B.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C.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D.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15.下列选项中,与例句加点字有相同的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3分)
例句:邑犬群吠,吠所怪也
A.假舟楫者,非能水也B.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C.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D.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1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六艺,《师说》“六艺经传将皆道习之”的“六艺”指《诗》《书》《礼》《乐》《易》《论语》六种经书。
B.说,古代一种文体。可叙事、也可议论,都是为了表明作者对社会生活中某个问题或现象的看法。
C.字,古人除了“名”之外,还有“字”。男性通常在二十岁行冠礼时取字。字与名的意义有相关性。
D.进士,古代科举考试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考试者称进士,前三名分别称为状元、榜眼、探花。
1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韩愈赞李蟠“不拘于时”“行古道”既是在说明写作缘由,更是在倡导从师学习的良好风气。
B.杨时在颍昌以师礼拜见程颢,二人相处融洽,当他返乡的时候,程颢相信他能传播自己的道。
C.韦中立专程从京城来拜柳宗元为师,但柳宗元以自身学识浅薄,不能胜任为理由,拒绝了他。
D.柳宗元痛恨流俗,对为人师者遭谩骂深感不满。但同时也担心自己和韦中立被人诟骂而生病。
1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现代汉语。 (8分)
(1)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2)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小题。
送子由使契丹
苏轼
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沙漠回看清禁①月,湖山应梦武林②春。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
[注]①清禁:皇宫。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官禁。②武林:杭州的别称。苏轼时知杭州。③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
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 ”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 ”
1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子由马上出使契丹,诗人想到兄弟即将云海相隔,不免泪下沾巾,悲伤满怀。
B.虽然出使之路充满艰辛,但诗人还是勉励弟弟要有一番作为,不辱国家使命。
C.诗人嘱咐身居沙漠的子由,要回望汴京之月,回想杭州之兄,心怀故土之思。
D.本诗以送别为题,对仗工整,写寻常之题材,寄兄弟之亲情,明国家之大义。
20.本诗尾联诗人用典的目的是什么 请结合诗歌加以分析。
(三)情境默写(12分)
21. 《劝学》运用比喻论证的方法,通过“木”和“金”的变化,引出“ , ”的结论,强调学习能够改变人的禀性。
22.古代诗词常以“月”烘托意境,比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运用拟人手法的句子是“ ,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中借月烘托琵琶女独守空船的凄凉的诗句是“______,____”;李煜用月表达岁月更迭之感“ , ”。
23.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苏轼以洒酒祭奠江月来抒发壮志难酬感叹的句子是“ , ”。
24. 《归园田居》中描写乡村中常见的声音的句子是:“ , ”。
四、作文: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
“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夙兴夜寐,洒扫庭内”,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绵延至今。可是现实生活中,也有一些同学不理解劳动,不愿意劳动。有的说:“我们学习这么忙,劳动太占时间了!”有的说:“科技进步这么快,劳动的事,以后可以交给人工智能啊!”也有的说:“劳动这么苦,这么累,干吗非得自己干 花点钱让别人去做好了!”此外,我们身边也还有着一些不尊重劳动的现象。这引起了人们的深思。
结合材料内容,面向本校(统称“复兴中学”)同学写一篇演讲稿,倡议大家“热爱劳动,从我做起”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并提出希望与建议。
要求:①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②不要套作,不得抄袭;③不得泄露个人信息;④不少于800字。
龙华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第二次阶段考试
语文参考答案
1.B
2. 血缘 地缘 势力
3.①以自己为中心 ②和别人联系,形成社会关系。 ③社会关系有远近亲疏,范围可大可小。④随着时间、地点而变化。
4.①强调儒家注重“推”;②进一步阐释中国乡土社会结构(差序格局)的内涵;③增强论证的权威性和说服力。
5. ①应该推进依法治国,完善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确保司法公正,杜绝人情对司法的干扰。②应该完善公正、开放的社会治理体系,避免因血缘、地缘、友缘、学缘、业缘等关系造成社会不公。③应该建立公开、公平的人才选拔机制,从制度上杜绝任人唯亲的不良现象。④应该加强个体思想政治教育,提升公民的公德意识和集体意识,增强团体凝聚力,改变缺乏公心和大局意识的公民思维习惯。
【分析】结合材料或社会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然后到文中圈出“差序格局”的特点,针对这些特点中的不足提出相对应的建议。如“在家族中,以己为中心,血缘关系越近,关系网络就越紧密”“离‘己’愈近,得到的资源可能就愈多。究其实质,这种资源配置模式的根本目的在于使自己利益最大化,保持已有差序格局的稳定性,同时具有强烈的排外性”“从现实中发现中国人注重人情与面子的人际交往关系的传统”,这里是人情的干涉,
由此看来,应该推进依法治国,完善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确保司法公正,杜绝人情对司法的干扰。如“从广泛意义上论,地缘、友缘、学缘、业缘等关系有时也纳入差序格局中的关系范畴”
“当资源稀缺时,如何分配资源,在没有国家计划和市场调节的情况下往往由个人依据与‘己’关系亲疏远近这一标准进行”,这说明应该完善公正、开放的社会治理体系,避免因血缘、地缘、友缘、学缘、业缘等关系造成社会不公。如“在此书中的‘差序格局’仅主要适用于亲属关系及其投影的地缘关系”“将人际关系分成工具性关系、混合性关系和情感性关系,三种不同的人际关系则分别适用着不同的交际法则——公平法则、人情法则以及需求法则,以此来分析中国人情关系中的游戏规则及其思考过程”,这说明应该建立公开、公平的人才选拔机制,从制度上杜绝任人唯亲的不良现象,同时应该加强个体思想政治教育,提升公民的公德意识和集体意识,增强团体凝聚力,改变缺乏公心和大局意识的公民思维习惯。
6. ①如约而至 ② 一见如故 ③无微不至 ④语无伦次
7. C 8.C 9.B
10.新闻报导要求用语客观明确。上网“找”人的“找”,表意宽泛模糊,不如“敲”字准确具体。“敲”字既明确了“找”人的方式是“敲键盘”,同时使动作更具可视化的画面感。
11.这篇报道应该获奖,获奖理由如下:
①主题深刻: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社会正能量,体现时代最强音;切合“民族团结”、“一带一路”等重大历史主题。
②写法新颖:构思巧妙,以小见大;细节生动形象,语言简洁明快。
③选材典型:故事的时空跨度极大,情节特别精巧,身份角色反差鲜明,使作品既具有极强的可读性,又主题鲜明深刻。
12.①固定的 ②那些人 ③赠送 ④以……为师 ⑤毛病 ⑥停止
13.FKR 14.C 15.B 16.A 17.D
18.(1)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超过学生,领会道理有早有晚,学术技艺各有专门研究。
(2)一日拜见程颐,程颐正在闭目休息打坐,杨时与同学游酢便一直侍立在门外没有离开,等到程颐醒来时,门外的雪已经一尺多深了。
【解析】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①常:固定的。句意: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
②之徒:那些人。句意:郯子那些人。
③贻:赠送。句意:写了这篇《师说》赠送给他。
④师:以……为师。句意:黄河、洛水周边地方的文人都争相以他们为师。
⑤患:毛病。句意:人们的毛病在于喜欢充当别人的老师。
⑥已:停止。句意:直到没有雪了才停止下来。
13.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从魏、晋以来,人们更加不尊奉老师。在当今的时代,没听说还有老师;如果有,人们就会哗然讥笑他,把他看作狂人。只有韩愈奋然不顾时俗,冒着人们的嘲笑侮辱。
14.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例句:连词,表修饰。句意:又匆匆忙忙地向东奔去。
A.连词,表因果,因而。句意:因而谁又敢在众人眼前显出自己与众不同。
B.连词,表递进,并且。句意:君子广泛地学习并且并且每天检查反省自己。
C.连词,表修饰。我曾经踮起脚后跟向远处看,不如登上高处看得远。
D.连词,表假设,如果。句意:有了疑惑,如果不跟从老师学习,它们作为疑惑,就最终不能解除了。
故选C。
1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
例句:名词作状语,成群地。句意:城镇中的狗成群地乱叫。
A.名词作动词,游泳。句意:借助船只的人,不擅长游泳。
B.名词作状语,向上。句意:向上吃黄土,向下喝地下水。
C.名词作动词,低于。句意:现在的一般人,他们的才智低于圣人很远。
D.意动用法,以……为师。句意:孔子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
故选B。
16.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A.“指……《论语》六种经书”错,“六艺”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经书。
故选A。
1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担心自己和韦中立被人诟骂而生病”错误,由原文“而吾子又欲使吾为越之雪,不以病乎?非独见病,亦以病吾子”可知,意思是,我岂不要因此受到辱骂吗?不仅我会被辱骂,人们也会因此而辱骂您。“病”是辱骂的意思。
故选D。
1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必”,一定;“贤”,超过;“攻”,学习,研究。
(2)“瞑坐”,闭目休息打坐;“去”,离开;“觉”,醒。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郯子这些人,他们的才德比不上孔子。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其中一定有可以当我的老师的人。”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超过学生,领会道理有早有晚,学术技艺各有专门研究,如此罢了。
李家的孩子叫蟠的,年龄十七,喜欢古文,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全面地学习了,不受时俗的限制,向我学习。我赞许他能够遵行古人从师之道,写了这篇《师说》赠送给他。
材料二:
杨时,字中立,南剑州将乐县人。儿时他便异常聪颖,善写文章,年纪稍大一点后,就专心研究经史典籍。宋熙宁九年进士及第。熙宁、元丰年间,河南人程颢和弟弟程颐在当地讲授孔子和孟子的学术精要(即理学),黄河、洛水周边地方的文人都争相以他们为师。当时,杨时正值调任,但为了拜师而未去赴任,后在颍昌拜程颢为师,师生相处得很好。待到杨时归去时,程颢目送他说:“我的学说将向南方传播了。”又过了四年,程颢去世,杨时听说后,即在卧室设程颢的灵位哭祭,又用书信讣告同学。之后,他又到洛阳拜见程颐,这时杨时大约已经四十岁了。一日拜见程颐,程颐正在闭目休息打坐,杨时与同学游酢便一直侍立在门外没有离开,等到程颐醒来时,门外的雪已经一尺多深了。
材料三:
承蒙您来信说,想要认我做老师。我的道德修养不深,学识非常浅薄,从各方面审察自己,看不出有值得学习的东西。虽然经常喜欢发些议论,写点文章,但我自己很不以为都是正确的。没有想到您从京城来到偏远的永州,竟幸运地被您取法。我自己估量本来就没有什么可取的东西;即使有可取的,也不敢做别人的老师。做一般人的老师尚且不敢,更何况怎么敢做您的老师呢?
孟子说“人们的毛病在于喜欢充当别人的老师”。从魏、晋以来,人们更加不尊奉老师。在当今的时代,没听说还有老师;如果有,人们就会哗然讥笑他,把他看作狂人。只有韩愈奋然不顾时俗,冒着人们的嘲笑侮辱,招收后辈学生,写作《师说》,严正不屈地当起老师来。世人果然都感到惊怪,相聚咒骂,对他指指点点,相互拉拉扯扯示意,而且大肆渲染地编造谣言来攻击他。韩愈因此得到了狂人的名声,他住在长安,煮饭都来不及煮熟,又匆匆忙忙地向东奔去。像这样的情况有好几次了。
屈原的赋里说:“城镇中的狗成群地乱叫,叫的是它们感到奇怪的东西。”我过去听说庸、蜀的南边,经常下雨,很少见太阳,太阳一出来就会引起狗叫,我以为这是过分夸大的话。六七年前,我来到南方,元和二年的冬天,幸好下大雪,越过了五岭,覆盖了南越的几个州。这几个州的狗,都惊慌地叫着咬着,疯狂奔跑了好几天,直到没有雪了才停止下来,这以后我才相信过去所听说的话。如今韩愈已经把自己当作蜀地的太阳,而您又想使我成为越地的雪,我岂不要因此受到辱骂吗?不仅我会被辱骂,人们也会因此而辱骂您。然而雪和太阳哪里有罪过啊!只不过感到惊怪而狂叫的是狗罢了!试想当今天下见到奇异的事情不像狗那样乱叫的能有几个人,因而谁又敢在众人眼前显出自己与众不同,来招惹人们的喧闹和恼怒呢?
19.A 20.①以此告诫子由,出使北蕃,决不可追求盛名,要以国家利益为重。②诗人用此典是提醒弟弟注意安全,表达自己对弟弟的担心,希望他小心谨慎,平安归来。
【解析】1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
A.“不免泪下沾巾,悲伤满怀”错。首联写兄弟宦游四海,天各一方,已是常事,这次也不会因远别而悲伤落泪。
故选A。
20.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尾联意思是辽国国主若是问起你的家世,可别说朝中第一等人物只在苏家门庭。
根据注释,李揆怕被扣留,骗说自己不是“当世第一”的李揆,从李揆的典故推断,如果苏辙承认自己的家世第一,很有可能被契丹君主扣留。联系当时辽国每每扣押宋朝使臣的事实,苏轼的担心并非多余。诗人用此典是提醒弟弟注意安全,表达自己对弟弟的担心,希望他小心谨慎,平安归来。
苏辙奉命出使辽国,庆贺辽主生辰。卑事小国,国弱臣辱,做这样的使臣内心是屈辱的。苏轼兄弟在当时的名位与声望,举世皆有所闻。作者以此告诫子由,出使北蕃,决不可追求盛名,要以国家利益为重。
2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22.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23.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24.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