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中考语文真题分项精练(五)议论文阅读(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中考语文真题分项精练(五)议论文阅读(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02.0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2-07 07:29: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考真题分项精练(五)
议论文阅读
一、(2023山东烟台中考)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0分)
交友之道,择友为先
许海兵
①朋友是人生中一笔宝贵财富,因志趣相投而结下的友情会给人们带来共鸣与激情,因志同道合而产生的友谊会给人们带来前进的动力。正因如此,真挚的友情、深厚的友谊,历来被人们所推崇和传颂。人生在世,不可能没有朋友,也不可能不结交朋友,结朋交友本是人生中不可缺少的事情。
②交友之道,择友为先。“友正直者日益,友邪柔者日损。”只有选择品德高尚、情趣高雅、志向高远的朋友,才能在人生道路上互相帮助、相互砥砺,共同提升、共同进步。倘若选择了品行不端之人作朋友,就等于雪入墨池,虽融为水,其色愈污,从此意志开始消沉,生活开始堕落,最终大好人生也会葬送在这样的“朋友”手中。
③在择友方面,古代先贤早有良训,明代著名理学家苏浚在其《鸡鸣偶记》一文中提出了“四友”之说,颇值得借鉴。所谓“四友”,即“畏友、密友、昵友、贼友”四类朋友。他说:“道义相砥,过失相规,畏友也;缓急可共,死生可托,密友也;甘言如饴,游戏征逐,昵友也;利则相攘,患则相倾,贼友也。”
④由此可见,“畏友”就是要在思想品行上互相促进,有优点互相学习,有缺点互相批评,以求共同提高,从而有利于双方的品德修养不断提升。“密友”就是要在各方面互相帮助,连生死之事都可以互相托付,以求有福同享、有难同当。“昵友”就是只知道互相说好话,一起吃喝玩乐,在思想行为上虽然没有过分之处,但往往是非不分,更谈不上互相批评了,表面上看似你我不分,实际上并没有什么真情实意。“贼友”就是为了一个“利”字而互相利用,没有明显冲突时可以为“友”,一旦出现利益冲突就是你死我活了。
⑤“       。”身处什么样的朋友圈,往往会变成什么样的人。因此,交朋友必交“畏友”和“密友”,绝对不可以交“昵友”和“贼友”。交友要择善而交、择义而交,这绝不是鸡毛蒜皮的小事,而是关系个人命运乃至国家事业前途的大事。
⑥交友作为一种双向选择,我们必须擦亮眼睛,分良莠、辨忠奸,正确处理好公与私、义与利、是与非的关系,让交朋结友真正成为成就人生的助力。
(选自《月读》,有改动)
1.通读全文,你得到了怎样的“交友之道” (2分)
答:                            
                              
                              
                              
2.根据上下文,为第⑤段空白处选一个最合适的句子(2分)(  )
A.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B.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C.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D.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
3.下面材料是否可以作为本文论据 为什么 (3分)
  战国时,孙膑与庞涓本是一对同窗好友。孙膑的才能略高一点,让庞涓心生妒忌。庞涓就利用自己先到魏国并深得魏王重用的机会,密招孙膑入魏,施借刀杀人之计,使孙膑被施以膑刑(古代剔除膝盖骨的酷刑)。
答:                            
                              
                              
                              
4.【新考法·关联教材】根据你对本文的理解,从下面人物中选择一个交友对象,并说说理由。(3分)
双喜(《社戏》)  张乡绅(《范进中举》)
元方(《陈太丘与友期行》)  邹忌(《邹忌讽齐王纳谏》)
答:                            
                              
                              
                              
                              
                              
二、(2023四川宜宾中考)阅读下文,回答问题。(9分)
有趣的灵魂都有静气
朱光潜
①所谓“感受”是被动的,是容许自然界事物感动我的感官和心灵。这两个字涵义极广。眼见颜色,耳闻声音,是感受;见颜色而知其美,闻声音而知其和,也是感受。同一美颜,同一和声,而各个人所见到的美与和的程度又随天资境遇而不同。
②比方路边有一棵苍松,你看见它只觉得可以砍来造船;我见到它可以让人纳凉;旁人也许说它很宜于入画,或者说它是高风亮节的象征。反应不同,都由于感受力有强有弱。
③世间天才之所以为天才,固然由于具有伟大的创造力,而他的感受力也分外比一般人强烈。比方诗人和美术家,你见不到的东西他能见到,你闻不到的东西他能闻到。麻木不仁的人就不然,你就请伯牙为他弹琴,他也只联想到棉匠弹棉花。
④感受也可以说是“领略”,不过领略只是感受的一方面。世界上最快活的人不仅是最活动的人,也是最能领略的人。所谓领略,就是能在生活中寻出趣味。好比喝茶,渴汉只管满口吞咽,会喝茶的人却一口一口地细啜,能领略其中风味。
⑤能处处领略到趣味的人绝不至于岑寂,也绝不至于烦闷。朱子有一首诗说:“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是一种绝美的境界。你姑且闭目一思索,把这幅图画印在脑里,然后假想这半亩方塘便是你自己的心,你看这首诗比拟人生苦乐多么惬当!一般人的生活干燥,只是因为他们的“半亩方塘”中没有天光云影,没有源头活水来,这源头活水便是领略到的趣味。
⑥领略趣味的能力固然一半由于天资,一半也由于修养。
⑦大约静中比较容易见出趣味。物理上有一定律说:两物不能并存于同一空间。这个定律在心理方面也说得通。一般人不能感受趣味,大半因为心地太忙,不空所以不灵。
⑧我所谓“静”,便是指心界的空灵,不是指物界的沉寂,物界永远不沉寂的。你的心境愈空灵,你愈不觉得物界沉寂,或者我还可以进一步说,你的心界愈空灵,你也愈不觉得物界喧嘈。所以,习静并不必定要进空谷,也不必定学佛家静坐参禅。
⑨静与闲也不相同。许多闲人不必都能领略静中趣味,而能领略静中趣味的人,也不必定要闲。在百忙中,在尘世喧嚷中,你偶然丢开一切,悠然遐想,你心中便蓦然似有一道灵光闪烁,无穷妙语便源源而来。这便是忙中静趣。
⑩我这番话都是替两句人人知道的诗下注脚。这两句诗就是“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大约诗人的领略力比一般人都要大。
中国诗人到这种境界的也很多。现在姑且就一时所想到的写几句给你看:
    “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山涤余霭,宇暧微霄。有风自南,翼彼新苗。”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目送飘鸿,手挥五弦。俯仰自得,游心太玄。”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像这类描写静趣的诗,唐人五言绝句中最多。你只要仔细玩味,你便可以见到这个宇宙又有一种景象,为你平时所未见到的。
我生平不怕呆人,也不怕聪明过度的人,只是对着没有趣味的人,要勉强和他说应酬话,真是觉得苦也。你对着有趣味的人,你并不必多谈话,只是默然相对,心领神会,便可觉得朋友中间的无上至乐。你有时大概也发生同样感想吧
1.下面对文章所表达的观点的理解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有静气可以让我们的内心世界生发出诸多趣味。
B.世间天才通常有优于一般人的创造力和感受力。
C.心地若被世俗繁杂填满就很难感受生活的趣味。
D.人迹罕至、环境优雅的地方更宜感受静中之趣。
2.下面关于文章论证方面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第②③段中的“比方”,是在进行举例论证。
B.第④段借“领略”谈“感受”,运用了对比论证。
C.文中多次引用古诗语句,证明古代优秀诗人之多。
D.全文摆事实讲道理,条分缕析中,观点水到渠成。
3.下面关于文章最后一段用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那些聪明过度的人让人难以忍受。
B.一个有趣的人会带给人无上至乐。
C.愿意自己成为有静气的有趣之人。
D.渴望更多的人能感受到生活之趣。
三、(2023山东滨州中考)阅读选文,回答问题。(10分)
传承诗词文化 坚定文化自信
郦 波
  ①中国是诗的国度。《诗经》、楚辞、汉乐府、唐诗、宋词、元曲……为今人留下无数名篇,造就无比灿烂的中华诗歌文化。凡中国人,不论身处何方,从事什么工作,过着怎样的生活,几乎都熟读“春眠不觉晓”,能诵“床前明月光”,会唱“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诗词在我们的生命岁月里“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给心灵以美的熏陶,给生命以丰厚的馈赠,给人生以深沉的激励。试想如果没有李白、孟浩然、王之涣、杜甫、苏轼、辛弃疾、李清照……黄鹤楼上、晴川阁下该少却多少韵味,鹳雀楼头、赏心亭中又何来千古回响 诗歌已经融入我们的文化基因,成为诗意人生的写照、家国情怀的寄托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的艺术结晶。传承好诗词文化,对安顿个体心灵、涵养民族精神和增强文化自信,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②古典诗词生命力强,至今仍是温暖人、鼓舞人的文化力量。近10年来,除了从事古诗词教学和研究,我还参加多个电视文化节目的录制。在这个过程中,我深切感受到,每每需要为观众解读华夏文明的某个特质时,总是可以借助诗词做出迅速而贴切的传达,同时还富有审美意蕴。【甲】不仅如此,我还发现一个令人欣喜的现象:在互联网广泛普及、传播更加大众化的今天,诗词节目成为家庭成员之间的共同话题,推动文化的代际传承,为个人、家庭乃至社会带来温暖的文化力量。诗词还能转化成前行的力量,这也是伟大诗篇流传至今的原因。让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位登上央视舞台的普通农家女子白茹云。她家境平平又身患疾病,却不抱怨不沮丧。她最喜欢苏轼的名句“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在人们的帮助下,带着这份洒脱和豁达,白茹云在田野里劳作,在家务中忙碌,过着充实又诗意的生活,成为乐观坚强的平凡英雄。
③古典诗词内涵丰富,承载着民族凝聚力与向心力。【乙】在中华文明发展进程中,诗言志的传统一以贯之,诗歌也由此得到升华,成为传达理想价值、展现中华文化的重要艺术载体。我们的先贤,那些伟大的灵魂,他们经历再多的坎坷与磨难,也能够凭借诗词将个人命运与民族命运紧紧相连,实现对生命价值的内在超越。现代人也可以借中华诗词,对薪火相传的价值与信仰做出坚定而有诗意的表达。民族危难时,抗日志士慨叹“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改革开放中,先行者“弄潮儿向涛头立”。抗疫过程中,不论是支援物资上大写的“海内存知己”,还是医护工作者一句“岂曰无衣 与子同袍”,都有唤起抗疫决心的无穷力量。在朝气蓬勃的新时代,用中华优秀诗词涵养民族文化气质十分必要。健康的文化生态会推动社会良性发展,精神层面的和谐共振也会增强人们的幸福感,进而不断涵养民族凝聚力与向心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也就有了更为坚实的思想文化基础。
④古典诗词创新发展,能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诗词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代表,在今天依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时代活力。它是中国人的精神家园,是文化创新创造的宝贵资源。【丙】诗词有助于唤醒和发展青少年的母语感知能力,在语文教育中的作用不可替代。近年来,中小学语文教育加大了诗词教学力度。我们应抓住契机,充分呈现诗词之美,通过及时有效的正向反馈,让广大青少年真正爱上诗词,由此获得心灵的滋养、良知的启迪、创造力的激发,延续好中华文脉。大众媒介为传播诗词文化提供了有效助力。比如《中国诗词大会》《中华好诗词》《诗意中国》等文化节目,激发了诗词文化热,越来越多的青少年选手从节目中脱颖而出,在同龄人中产生一定的示范效应,热爱诗词在当代青少年中逐渐成为一种时尚,为提高文化素养、坚定文化自信营造了良好社会氛围。在文化艺术领域,诗词文化转化创新大有可为。通过一声声诵读,唤醒情感记忆;通过美食、服饰和建筑设计,再造诗词意境;通过一部部专题片,在影像中重温经典;通过一本本图书,传承文明薪火。纪录片《跟着唐诗去旅行》挖掘文旅深度融合的可能;在影视剧中,越来越多的诗词文化元素被引入,丰富着艺术创作的文化质地。
⑤腹有诗书气自华。千百年来,中国人用诗词荡涤灵魂、滋养精神。在生活的各个角落、在生命的不同时刻,诗词都可以成为温暖人心、鼓舞人心的精神力量。我们相信,通过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无比丰富的中华诗词文化一定能焕发更加璀璨的光彩,进一步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陪伴我们诗意地栖居在神州大地。
(选自《人民日报》2022年7月,有改动)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分)
答:                           
                              
2.第④段画线句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 有什么作用 (2分)
答:                           
                              
                              
                              
                              
                              
3.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证思路。(3分)
答:                           
                              
                              
                              
                              
                              
                              
4.下面语句放在文中【甲】【乙】【丙】哪一处最为合适 请简述理由。(3分)
  《中国诗词大会》曾经以“花开四季”为主题,用一季10集的体量,展现我们“时间延续文明”的独特气质。小到描绘四季时序变化、二十四节气七十二物候的细密嬗递,大到回望历史的更迭起伏,总有海量的经典诗词供今人撷取挥洒。
答:                           
                              
                              
                              
                              
                              
                              
答案全解全析
一、
1.答案 交友之道,择友为先;要选择品德高尚、情趣高雅、志向高远的朋友;交“畏友”和“密友”,绝对不可以交“昵友”和“贼友”;交友要择善而交、择义而交;交友必须擦亮眼睛,分良莠、辨忠奸,正确处理好公与私、义与利、是与非的关系。
解析 筛选文中的关键句概括即可。第②段首句提出观点:交友之道,择友为先。第③④段具体分析“择友”的原则。第⑤段得出结论:“因此,交朋友必交‘畏友’和‘密友’,绝对不可以交‘昵友’和‘贼友’。交友要择善而交、择义而交。”第⑥段进一步指出:“交友作为一种双向选择,我们必须擦亮眼睛,分良莠、辨忠奸,正确处理好公与私、义与利、是与非的关系。”
2.A A.该句强调的是环境对人的影响。B.该句强调的是人要保持自己高洁的品格,不要受外界的影响。C.该句强调的是学习贤人的长处,反省自己的错误。D.该句强调的是君子与小人择友的标准不一样。根据下文“身处什么样的朋友圈,往往会变成什么样的人”可知,此处应填入表明“环境会对人产生影响”的句子。故选A。
3.答案 (示例)可以作为论据。庞涓嫉贤妒能,借刀杀人,对孙膑来说是“贼友”,可以作为论据从反面论证交友要谨慎,要择善而交、择义而交的观点。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孙膑把庞涓当作好朋友,但庞涓嫉妒孙膑,为了自己的私利,借刀杀人,使孙膑被施以膑刑。结合第④段“‘贼友’就是为了一个‘利’字而互相利用,没有明显冲突时可以为‘友’,一旦出现利益冲突就是你死我活了”可知,庞涓对孙膑来说是“贼友”,以此为论据能从反面论证交友要谨慎,要择善而交、择义而交的观点。因此,可作为本文论据。
4.答案 (示例1)我选双喜。理由:在《社戏》一文中,他为了“我”能去看戏,他向大人“写包票”;还是划船的好手;偷豆时,他怕阿发的娘哭骂,就让大家又偷了六一公公地里的豆;第二天还硬气地回应六一公公说“请客”,表现出诚实、有担当、热情好客的特点,可以为“密友”。
(示例2)我选元方。理由:在《陈太丘与友期行》一文中,他有礼有节地反驳父亲的朋友,表现出懂礼、机智、能言善辩的特点,可以为“畏友”。
(示例3)我选邹忌。理由:在《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中,他从与徐公比美的小事中认识到直言不易的道理,并且依此进谏齐王,促使齐王广开言路,取得“战胜于朝廷”的大治局面,体现出勇于反思、善于进言的特点,可以为“畏友”。
解析 根据选文“交友要择善而交、择义而交”的观点,可从双喜、元方、邹忌中任选一人,结合人物性格阐明理由,言之有理即可。
二、
1.D 文章表达的主要观点是有趣的灵魂都有静气,即内心需要保持一种空灵的状态才能感受到生活中的趣味。文章中并没有表达“人迹罕至、环境优雅的地方更宜感受静中之趣”这一观点。
2.C 文中虽然多次引用古诗语句,但这并不是用来证明古代优秀诗人之多的。如:第⑤段引用朱子的诗是为了说明能处处领略趣味的人生活不会乏味枯燥,第⑩段引用诗句是为了总结上文,第段引用描写静趣的诗是为了证明能领略静中趣味的中国诗人有很多。
3.A 根据结尾段“我生平不怕呆人,也不怕聪明过度的人,只是对着没有趣味的人,要勉强和他说应酬话,真是觉得苦也”可知,作者将呆人、聪明过度的人与没有趣味的人进行对比,强调对着没有趣味的人,要勉强和他说应酬话是“苦”,并没有说“那些聪明过度的人让人难以忍受”。
三、
1.答案 传承好诗词文化,对安顿个体心灵、涵养民族精神和增强文化自信,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解析 通读全文可知,第①段从诗词与中国人的关系入手,在段末提出中心论点;然后第②—④段分别从“古典诗词生命力强,至今仍是温暖人、鼓舞人的文化力量”“古典诗词内涵丰富,承载着民族凝聚力与向心力”“古典诗词创新发展,能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几个角度具体论证中心论点;第⑤段总结,得出结论,深化中心论点。
2.答案 运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以《中国诗词大会》等文化节目激发诗词文化热的例子,有力地论证了“大众媒介为传播诗词文化提供了有效助力”的观点。
解析 结合“比如《中国诗词大会》《中华好诗词》《诗意中国》等文化节目”可知,这里运用的是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文章通过举文化节目激发了诗词文化热现象,让越来越多的青少年热爱诗词的例子,证明了“大众媒介为传播诗词文化提供了有效助力”的观点,使论证更具有说服力。
3.答案 首先由中国人与诗歌的密切关系引出中心论点“传承好诗词文化,对安顿个体心灵、涵养民族精神和增强文化自信,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然后从“古典诗词生命力强,至今仍是温暖人、鼓舞人的文化力量”“古典诗词内涵丰富,承载着民族凝聚力与向心力”“古典诗词创新发展,能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三个分论点进行论证;最后进行总结,中华诗词文化能进一步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深化了中心论点。
解析 本文的结构是“总—分—总”,第①段提出中心论点,第②—④段分别从三个角度加以论证,第⑤段总结全文,深化了中心论点。表述时,注意运用首先、然后、最后等表示次序的词语。
4.答案 放在【甲】处最为合适。材料以《中国诗词大会》曾经用一季10集的体量展现我们“时间延续文明”的独特气质为例,说明借助诗词能够对华夏文明的某个特质做出迅速而贴切的传达,同时还富有审美意蕴,契合第②段的论点“古典诗词生命力强,至今仍是温暖人、鼓舞人的文化力量”,所以放【甲】处最为合适。
解析 首先分析材料内容,材料主要写了《中国诗词大会》借助诗词展现我们“时间延续文明”的独特气质的内容,说明借助诗词能够对华夏文明的某个特质做出迅速而贴切的传达。然后分析材料与三处中的哪一处内容关联最紧密,材料内容与【甲】处上文“近10年来,除了从事古诗词教学和研究,我还参加多个电视文化节目的录制。在这个过程中,我深切感受到,每每需要为观众解读华夏文明的某个特质时,总是可以借助诗词做出迅速而贴切的传达,同时还富有审美意蕴”话题高度一致,且能证明【甲】处段落的论点“古典诗词生命力强,至今仍是温暖人、鼓舞人的文化力量”。故该材料放在【甲】处最为合适。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