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2张PPT)
華
修辞手法
壹
比喻
1.定义
比喻又叫打比方,即用有相似点的某些事物来比方另一事物的修辞手法。
2.结构
比喻一般由三个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做比喻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性词语)。比喻句不管什么形式种类,喻体一定明确出现。
壹
比喻
3.种类
根据比喻的三个部分的异同和隐显特征,可分为三种。
(1)明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宛如、像……一样、如……一般、仿佛……似的”等联结。常见形式是:甲像乙。例如: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2)暗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是、成了、变成”等联结。典型形式是:甲是乙。例如:广场上是雪白的花圈的海洋,纪念碑已堆成雪白的山冈。
壹
比喻
3.种类
根据比喻的三个部分的异同和隐显特征,可分为三种。
(3)借喻。不出现本体和比喻词,直接用喻体代替本体。借喻的典型形式是甲代乙。例如:最可恨那些毒蛇猛兽,吃尽了我们的血肉。
另外,还有一种情况,连用几个喻体共同说明一个本体。例如:一枝巨大的白丁香把花开在了屋顶灰色的瓦楞上,如雪,如玉,如飞溅的浪花。这种叫“博喻”。
4.比喻的作用
(1)化平淡为生动;(2)化深奥为浅显;(3)化抽象为具体。
【举例】
我决定步行回家,我喜欢走夜路,何况此时夜凉如冰,我越过立交桥,走进了二环路西侧人行道,这条环路是北京塞车最严重的道路之一。白天黑夜,红尘万丈,车流缓缓,永远像一条黏稠的河。不知不觉,我发现已经走到了朝阳门立交桥附近。忽然想起朝阳门里北街上有一家专卖门钉肉饼的小店
比喻具有相似性,请据此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用比喻进行简要分析。
【思路】比喻+比喻解读(本体和喻体)+相似性解读
【答案】①句中把塞车的路比作黏稠的河;(回答比喻在文段中的体现)②这一比喻的相似性有:路和河的形状相似,车流和水流相似;③塞车时汽车行驶缓慢,和河水固杂质多而黏稠时流动缓慢相似。(指出比喻中的相似之处)
贰
比拟
1.定义。把物当作人写或把人当作物写,或把甲物当作乙物来写,这种修辞手法叫比拟。通俗地讲就是把物“人化”,或把人“物化”,或“甲物乙物化”。
2.种类。
(1)拟人。即把人以外的物当作人来写,赋予物人的动作或思想情感。例如:波浪一边歌唱,一边冲向高空去迎接雷声。拟人一定要有人的动作、语言、情态或心理。
贰
比拟
(2)拟物。修辞方式之一。把人拟作物或把甲物拟作乙物。
拓展:比喻与拟物的区别
所有的比喻句都有一个最明显的标志,喻体必须出现。
3.比拟的作用
增强生动性和形象性,俏皮活泼,表达某种情感,或引起情感共鸣。
【举例】
新疆属于绿洲农业区,干旱少雨,为了让棉花吃好喝好长得好,就要进行科学的水肥管理。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灌溉等栽培技术的应用,为新疆棉生产的提质增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文中画波浪线处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思路】拟人+拟人解读(把什么物拟成人的什么情态)+表达效果
【答案】(5分)示例:①文中把棉花吸收足重的水分和肥料才能长得好,比拟成人吃好饭喝好水才能健康成长。(修辞内容具体解读,把什么物来拟成人)②这一修辞使语言表达形象可感,内容生动活泼,(效果分析1;艺术效果)③且投射了作者对棉花的喜爱之情。(效果分析2:情感表达)
叁
排比
1.定义
把三个或多个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密切关联的句子或句子成分排列起来,使内容和语势增强,这种修辞手法叫排比。
2.种类
(1)句法成分排比,即一个句子中的一些成分组成排比。例如:延安的歌声,它是黑夜的火把,雪天里的煤炭,大旱的甘霖。
叁
排比
(2)句子排比,即一个复句的各个分句构成排比。例如: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3.排比的作用
“增语势,广文义。”增强语势,说理更加严密透彻,抒情更加鲜明,内容更辊丰富。
【排比 举例】
这小城并不怎样繁华,只有两条大街,一条从南到北,一条从东到西,而最有名的算是十字街了。十字街口集中了全城的精华。十字街上有金银首饰店、布庄、油盐店、茶庄、药店,也有拔牙的洋医生。这小城里面以前住着我的祖父,现在埋着我的祖父。我生的时候,祖父已经六十多岁了。我长到四五岁,祖父就快七十了。我还没有长到二十岁,祖父就七八十岁了。祖父一过八十,祖父就死了。从前那后花园的主人,而今不见了。那园里的蝴蝶,蚂蚱,蜻蜓,也许还是年年仍旧,也许现在完全荒凉了。小黄瓜,大倭瓜,也许还是年年的种着,也许现在根本没有了。那早晨的露珠是不是还落在花盆架上,那午间的太阳是不是还照着那大向日葵,那黄昏时候的红霞是不是还会一会儿工夫变出来一匹马来,一会儿工夫变出来一匹狗来,那么变着。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除了比拟以外还使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请结合原文分析其表达效果。
【思路】排比+排比解读(三个分句内容)+表达效果(增气势+广文义)
【文本理解重点】①三个分句所展示的内容②句式上的气势表达效果和内容上的表达效果(形式+内容)
【参考答案】排比。①按早晨、午间、黄昏的时间顺序,通过细数露珠、向日葵、红霞等记忆深刻的事物,写了早到晚三个时间的三种景色;②句式整齐对称,音韵和谐,富于想象,极具感染力;③在铺叙堆叠中突出作者对小城满满的回忆,渲染了自己的怀念之情,表达出一切美好终将逝去的惆。
肆
对偶
1.定义
将结构相同或基本相同、字数相等、意义上密切相连的两个短语或句子,对称地排列,这种修辞手法叫对偶。
2.种类
(1)正对。上下句意义相似、相近、相衬的对偶形式。例如:①语彼武陵人,多事何须寻洞口;笑侬荆楚客,痴情只为爱桃花。②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2)反对。上下句意思相反或相对的对偶形式。例如:①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②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肆
对偶
(3)串对(流水对)。上下句的意思具有承接、因果、假设、条件、转折等关系的对偶形式。例如:①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②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3.对偶的作用
便于吟诵和记忆;凝练概括,富于表现力;有对称美和音韵美。
4.运用对偶要注意的问题
运用对偶,切忌离开内容,片面追求形式上的对仗、整饬。内容空洞、徒有形式的对偶,就背离了修辞的目的。
【对偶举例】
下面句子使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
剪纸灯谜,描绘城乡风物;秧歌花鼓,传播时代精神。
【思路】对偶+构成(修辞内容,什么和什么对偶)+效果分析(结合文段分析其表达效果)
【答案】①意义紧密相连。“剪纸灯谜”和“秧歌花鼓”都是传统民间艺术名称,两两相对;“描绘”和“传播”、“城乡”和“时代”、“风物”和“精神”也都是两两相对。(修辞内容,构成,什么和什么对偶)②形式整齐,节奏感强,朗朗上口(效果分析1),有助于烘托节日的欢快气氛(效果分析2)。
伍
借代
1.定义
不直说某人或某事物的名称,而是借同它密切相关的另一事物的名称去代替,这种修辞手法叫借代。
2.借代的作用
引人联想,使表达收到形象突出、特点鲜明、生动形象的效果。
3.运用借代要注意的问题
(1)必须抓住事物最典型的特征。
(2)被借代的事物(本体)在前文应有所交代,或读者已了解相关背景。
伍
借代
4.种类
(1)用事物的特征代替。例如:①红眼睛原知道他家里只有一个老娘……②先生,给现钱,袁世凯,行吗?
(2)用具体事物代替抽象事物。例如:①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3)全部与部分互代。例如:①孤帆远影碧空尽。
(4)用专名代替泛指。例如:①迁客骚人多会于此。②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5)用结果代替原因。例如:专弄文墨,为壮士捧腹。
(6)用作者、产地等代替。例如: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举例借代】
……白色刺槐是我国重要的蜜源、食花和景观植物,原产北美。而我国土生土长的树种,是国槐。国槐在我国不只是一种常见的良木,而且作为一种文化元素融入传统文化之中。比如被奉为“神树”,种植在敬神祭祖的社坛周围;作为吉祥的象征,种在庭前屋后。古代社会,槐树还是三公(太师、太傅、太保)宰辅之位的象征,并出现了一些由“槐”字构成的具有政治寓意的词,如槐岳(朝廷高官)、槐蝉(高官显贵)、槐第(三公的宅第)等,槐树因此也受到读书人的喜爱。
下列选项中,划线的词语和文中“槐蝉”所用修辞手法不同的一项是( )
A.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B.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C.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娥眉马前死。
D.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D【解析】文中“槐蝉”是借代,代指高官显贵。A.借代,用“管弦”代指音乐。B.借代,用“桑梓”代指家乡。C.借代,用“蛾眉”代指杨贵妃。D.比喻,是否定喻,“人心”是本体,“木石”是喻体。故选D。
陆
夸张
1.定义
故意言过其实,对客观的人、事物做扩大或缩小或超前的描述,这种修辞手法叫夸张。
2.种类
(1)扩大夸张。故意把事物说得“大、多、高、深、强”等的夸张形式。例如: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2)缩小夸张。故意把客观事物说得“小、少、低、浅、弱”等的夸张形式。例如:乌蒙磅礴走泥丸。
(3)超前夸张。在时间上把后出现的事物提前一步的夸张形式。例如,农民们都说:“看见这样翠绿的麦田,就嗅出白面包子的香味来了。”
陆
夸张
3.夸张的作用
表达鲜明的情感和态度,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
4.运用夸张要注意的问题
(1)夸张不是浮夸,必须合乎情理,不能脱离生活的基础和依据。
(2)夸张和真实要有一定的距离。否则就分不清是在说事实还是在夸张,达不到相应的艺术效果。
(3)夸张要注意应用的场合。严肃的汇报、报告,科技说明文,说理文章等,不宜使用夸张。
【举例夸张】
收纳山中白雪赠人,听起来至少也不算枉费心思。但是你听过赠送云朵的吗?清代《秋灯丛话》里有一个故事。黄山云海翻腾,尤以天都峰上蔚为壮观,传为天下第一。游客慕名而来,常常随身携带一只装饰精美的木盒,跑到峰上,打开盒子,收纳云气,紧固盒口。等到下山返乡,这个负离子满满的木盒便成为赠送亲朋好友的地道“旅游纪念品”。于是,就有了这样一幕:亲友们好奇而郑重地掀开盒盖,“云气”瞬间“结成峰朵,直冲霄汉”,引来啧啧赞叹。这奇观恐怕十之八九是作者的想象,不过时人千里送云,想必本来也就在于一份情怀吧。
夸张的特征是用夸大的词语来形容事物,请说明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中有怎样的夸张。
【答案】①一只木盒子里有“云气”,②盒子里的空气能被看到,③盒子里的“云气”能“直冲霄汉”。
柒
通感
1.定义
通感又叫“移觉”,是在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将人的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不同感觉互相沟通、交错,彼此挪移转换,将本来表示甲感觉的词语移用来表示乙感觉,使意象更为活泼、新奇的一种修辞格。
2.种类
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的相互转换。在通感中,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重量。如说“光亮”,也说“响亮”,仿佛视觉和听觉相通;如“热闹”和“冷静”,感觉和听觉相通。用现代心理学或语言学的术语来说,这些都是“通感”。
柒
通感
最典型的例子:“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朱自清《荷塘月色》)
清香乃是嗅觉,歌声乃是听觉,作者将两种感觉互通,即为通感。
比如“你笑得很甜”,这就是通感。“甜”是用来形容味道的,这里却用形容味觉的词来形容视觉,就是通感。
3.作用
通感技巧的运用,能突破语言的局限,构思新颖,生动形象,丰富表情达意的审美情趣,起到增强文采的艺术效果。
捌
设问与反问
设问:1.定义。无疑而问,自问自答,以引导读者注意和思考问题,这种修辞手法叫设问。
2.种类
(1)自问自答。例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2)只问不答(答案一般在下文中,或不须回答)。例如: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3.运用设问要注意的问题
设问的基本特点是“无疑而问”,设问的目的在于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柒
捌
设问与反问
反问:1.定义。为了加强语气,用疑问的形式表示确定的意思,这种修辞手法叫反问。
2.种类
(1)肯定式反问,用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例如:就说蒋筑英吧,他入党的志愿,也一定要等到死后才能由省委的追认来满足吗?
(2)否定式反问。用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例如:克服困难不是一种享受?
设问与反问的区别
为了引起别人注意,故意先提出问题,自问自答,叫做设问。通常情况下,明知故问,自问自答,是设问的标志。
运用设问,能引人注意,启发思考;有助于层次分明,结构紧凑;可以更好地描写人物的思想活动。
【设问和排比】
科学家栾恩杰当年高考时报考的是电机系,因为服从国家安排改学自动控制,从此与国防和航天事业有了①20世纪60年代,栾恩杰到第七机械工业部工作后参与的第一个重大任务就是我国潜地导弹“巨浪一号”的研制,潜地导弹作为秘密武器,在欧美国家是②的国防项目,鲜有资料可供借鉴,在没有国外技术援助、自身又缺乏技术力量的情况下,整个团队按照先在陆上发射台发射、再把导弹装进发射筒以模拟水下发射环境、最后进行潜艇发射的规划开始了“巨浪一号”的研制攻关。这三步被称为“台、简、艇”,但每一步都失败过。失败在航天领域的研发过程中是③ 的。奕恩杰从导弹研究的技术员到中国探月工程首任总指挥,经历过各种各样的失败,大到火箭里面的特殊装置出现问题,小到一个插头插错了,这些失败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多少个日夜的辛苦付之一炬,意味着接下来的工作更加艰苦卓绝,意味着你在世界的航天格局中可能突然之间换了赛道。奕恩杰认为:失败也是在给我们上课,当问题一一解决的时候,成功就在我们前面。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设问和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审题】题目明确设问和排比两种修辞手法,要求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这种题型平时进行过大量训练。不管文句是什么,也不论题目如何问,回答语用修辞考点主观题离不开三点:一是明确指出修辞用法是什么(修辞名称),二是解读修辞手法有什么(内容解读),三是分析修辞手法效果(效果分析)。
【参考答案】(1)设问。“这些失败意味着什么?”先问后答,下文以三个意味着来具体作答。设问的效果,引发人们对失败内涵的追问与思考,产生一种阅读期待,强化了表达意味,并使前后衔接紧密自然。(2)排比。三个“意味着……”构成的排比句,依次从“付出辛劳,工作更艰巨,在航天世界中的位置变化”,论述了“失败”的内涵。内容丰富,层层推进,富有气势,强调各种失败虽然给航天领域的研发带来的危害损失巨大,反衬出奕恩杰科研决心之坚定。
玖
对比
1.定义。对比,是把具有明显差异、矛盾和对立的双方安排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的修辞手法。对比的作用在于同时使好的显得更好,坏的显得更坏。
2.种类
从构成的方式看,对比有两种情形:(1)反面对比;(2)反物对比。
例子(1):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管子.牧民篇》
例子(2):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出师表》诸葛亮
例子(3):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例子(4):有缺点的战士终究是战士,……完美的苍蝇终究不过是苍蝇。
3. 作用
运用这种手法,有利于充分显示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
【举例对比】
江南的风景,处处可爱,江南的人事,事事堪哀。你看,在这一个秋尽冬来的寒月里,四边的草木,岂不还是青葱红润的么?运河小港里,岂不依旧是白帆如织满在行驶的么?还有小小的水车亭子,疏疏的槐柳树林。平桥瓦屋,只在大空里吐和平之气,一堆一堆的干草堆儿,是老百姓在这过去的几个月中间力耕苦作之后的黄金成绩,而车辚辚,马萧萧,这十余年中间,军阀对他们的 强取豪夺、掳掠奸淫······从头细算起来,哪里还算得明白?江南原说是鱼米之乡,但可怜的老百姓们,也一并的作了那些武装同志的鱼米了。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
【答案】①江南风景“处处可爱”,人事“事事堪哀”,风景的可爱与人事的堪哀形成对照比较。②用江南可爱的景物与堪哀的人事相对照,起到了“乐景衬哀情”的作用,更好地表达了作者伤感、苦痛的心情。
【思路】对比+构成+效果(艺术感染力+情感表现力)
拾
引用
1.定义。引用是指在说话或写作中引用现成的话,如诗句、格言、成语等,以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修辞方法。
2.作用
可使所表达的语言简洁凝练、生动活泼,增添感染力,增加文化内涵;对说理表情达意都很有帮助,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提供有力的论据,增强说服力。
【举例引用】】
南粤大地暑热尚未退去,看到 的月饼,记者才恍然想起,又到了吟诵“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团圆之期。
“花灯百队走儿童,尽道仙娥降月中。纵是霓裳看不见,白毫光里度香风。”对于心灵手巧的广东人而言,中秋怎能少了花灯?“用竹篾做的灯笼更有感觉,轻盈的罩纸伴着烛火,花样繁多,心里一下子就亮堂起来了。"中秋前夕,在位于广州市海珠区的陆燕红家门口,从澳门慕名而至的邓女士对手中的纸扎灯笼摇摇曳曳。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1)修辞手法:引用。(2)表达效果:①点明了时节,为后文写中秋节“扎灯笼”作铺垫,并引出人们盼团圆的情感。②引用经典名句,增加了文段的文化内蕴及文采,容易引起读者的共情。(评分参考:修辞手法1分,表达效果每写出一处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思路】引用+内容作用+效果(艺术感染力+情感表现力);
華
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