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五四制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学期课时练--9 鱼我所欲也(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五四制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学期课时练--9 鱼我所欲也(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91.0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五四学制)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2-07 08:47:1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三单元
9 鱼我所欲也
基础过关全练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箪食(dān)  不屑(xuè)  不辟(bì)
B.蹴尔(jiù)  得兼(jiān)  豆羹(gēng)
C.勿丧(sǎng)  苟得(gǒu)  穷乏(fá)
D.弗受(fú)   所恶(wù)   辟患(huàn)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蹴尔而与之(动词,踩踏)
B.万钟于我何加焉(动词,增加)
C.此之谓失其本心(助词,无实义)
D.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连词,假如、假使)
3.下列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B.故患有所不辟也。
C.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D.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
4.【新独家原创】下列句子朗读停顿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B.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C.是/亦不可以已乎
D.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5.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A.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翻译:采用某种手段就可以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可以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
B.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翻译:见了优厚的俸禄却不辨别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这样,)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益处呢!]
C.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翻译: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和所认识的穷困的人得到我的帮助吗 )
D.此之谓失其本心。(翻译:这就叫作丧失了人所固有的羞恶之心。)
6.下列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的散文善用排比和对偶。本文第二段使用了大量排比句和对偶句,使文章读起来充满节奏感,且富有文采和气势。
B.本文阐述了孟子的一个重要主张——义重于生。孟子认为,当“义”和“生”不能兼得时,应“舍生取义”,这一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C.就论证角度看,写饥民不接受无礼施舍的“一箪食,一豆羹”是从反面举例,写有人“不辩礼义”地贪求“万钟”是从正面举例。
D.“本心”指人的羞恶之心。作者用一般人和乞丐都不能接受“嗟来之食”的事例证明人人都有“本心”,并对失去“本心”而接受“万钟”的行为进行了嘲讽和批判。
7.按要求默写填空。
(1)作者说人人都有向善之心,而贤者能一直保持这种向善之心的句子是:“         ,     ,       。”
(2)在文中承上启下,从人们熟知的生活现象谈起的句子是:“   
 ,    ,      ,      。”
(3)文中与《礼记》中记载的“不食嗟来之食”的典故意思一致的句子是:“        ,         ;        ,
        。”
能力提升全练
8.(2023山东武城二模,9—14)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题目。(18分)
  (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选自《鱼我所欲也》)
  (乙)曾子(名参)衣敝衣以耕,鲁君使人往致邑焉,曰:“请以此修衣。”曾子不受。反,复往,又不受。使者曰:“先生非求于人,人则献之,奚为不受 ”曾子曰:“臣闻之: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骄人。纵君有赐,不我骄也,我能勿畏乎 ”终不受。孔子闻之曰:“参之言,足以全其节也。”
(选自《说苑》)
(1)【学科素养·文化自信】(★★☆)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最接近的一项(2分)(  )
A.故患有所不辟也 患得患失
B.衣敝衣以耕 敝帚自珍
C.反,复往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D.足以全其节也 不拘小节
(2)【学科素养·文化自信】(★★☆)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2分)(  )
A.故患有所不辟也(同“避”,躲避)
B.衣敝衣以耕(名词作动词,穿着)
C.鱼,我所欲也(判断句及省略句)
D.不我骄也(宾语前置句,即“不骄我也”)
(3)【学科素养·文化自信】(★★☆)翻译句子。(4分)
①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译文:                            
                              
②先生非求于人,人则献之,奚为不受
译文:                            
                              
(4)【学科素养·思维能力】(★★☆)(甲)文作者阐述的主要观点是:       。(乙)文赞扬了曾子          的高贵品质。(4分)
(5)(★★☆)(乙)文中表现曾参生活异常艰苦的一句话是“            ”。(2分)
(6)【学科素养·思维能力】(★★★)请你从(甲)(乙)两文中各提炼出一条为人处世的基本准则。(4分)
答:                             
                              
                              
                              
素养探究全练
9.【学科素养】在我国,“义”文化意蕴丰厚,深入人心。请你参加“‘义’文化的魅力”综合性学习活动。
源流追踪
(1)【文化自信】“义”甲骨文作“”,从“”从“”。“”,即“祥”;“”,指兵器。与战前占卜的吉兆有关。“再卜色变,遽告不义,公乃令偃旗”中的“义”便是用其本义: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中的“义”则引申为:         。
(2)【思维能力】试根据下面的材料,概括“义”包括哪些方面的思想内涵。
①“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晧晧之白,而蒙世俗之温蠖乎 ”……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
(节选自《史记·屈原列传》)
②“天祥受宋恩,为宰相,安事二姓 愿赐之一死足矣。”……天祥临刑殊从容。南向拜而死,年四十七。
(节选自《宋史·文天祥传》)
③孔子闻之曰:“善哉,祁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祁黄羊可谓公矣。
(节选自《吕氏春秋·去私》)
答:                             
                              
                              
                              
“义”远流长
(3)【思维能力】端午节到来之际,班级举办“心怀大‘义’”文化传承活动,请提出一项倡议。
答:                             
                              
                              
                              
答案全解全析
基础过关全练
1.D A.屑xiè。B.蹴cù。C.丧sàng。
2.B 加:名词,益处。
3.C A.“得”同“德”,感恩、感激;“与”同“欤”,语气词。B.“辟”同“避”,躲避。D.“乡”同“向”,先前、从前。
4.D 根据句意应划分为: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5.C 正确的翻译应是: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和所认识的穷困的人感激我吗
6.C 写饥民不接受无礼施舍的“一箪食,一豆羹”是从正面举例,写有人“不辩礼义”地贪求“万钟”是从反面举例。
7.答案 (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人皆有之 贤者能勿丧耳  (2)一箪食 一豆羹 得之则生 弗得则死 (3)呼尔而与之 行道之人弗受 蹴尔而与之 乞人不屑也
能力提升全练
8.答案 (1)B 
(2)C 
(3)①不仅贤人有这种心,人人都有,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它)罢了。
②不是先生有求于人,而是别人奉送给你,为什么不接受呢
(4)舍生取义 廉洁自律、不受别人施舍
(5)曾子衣敝衣以耕
(6)(甲)当面对人生重要抉择时,要明辨是非,树立重义轻利、舍生取义的价值观。(乙)为人处世要廉洁自律,不贪不沾。
解析 (1)A.患:祸患,灾难;忧虑。B.敝:两个词都是“破旧,破烂”的意思。C.反:同“返”,返回;同“返”,往返。D.节:气节,节操;事项。
(2)句中“也”是判断句的标志,但句子并非省略句。
(3)①重点词:非独,不只、不仅;贤者,有德行、有才能的人;是,此、这种;丧,丧失。②重点词:奚,何、为什么;受,接受。
(4)(甲)文中孟子用人们熟知的具体事物类比“生”和“义”自然地引出“舍生取义”的主要观点。(乙)文中“臣闻之: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骄人。纵君有赐,不我骄也,我能勿畏乎 ”体现了曾子不受别人施舍、廉洁自律的高贵品质。
(5)(乙)文首句“曾子衣敝衣以耕”表明曾子穿着破旧的衣服,同时还需要亲自耕地,表现了曾子生活异常艰苦。
(6)根据题干提示,结合选文内容,提炼即可。
[参考译文]
【乙】曾子穿着破旧的衣服从事耕作,鲁国国君派人前去送给他采邑(封地),并说:“请用这来置办衣物。”曾子不肯接受。(使者)返回,再次又来,曾子还是不接受。使者说:“不是先生有求于人,而是别人奉送给你,为什么不接受呢 ”曾子说:“我听说:接受别人东西的人会惧怕别人,给予别人东西的人会对别人傲慢。即使国君赏赐我,不对我傲慢,但我能不惧怕吗 ”曾子最终没有接受。孔子知道这件事后说:“曾参的这些话,能够保全他的气节。”
素养探究全练
9.答案 (1)神灵佑助的仁道、公理之战 合乎道义
(2)(示例1)坚持真理,忠君爱国,大公无私。
(示例2)洁身自好,为国尽忠,清正廉洁。
(3)(示例)开展端午节纪念屈原的活动,研究屈原的生平、著作、思想、影响等,并在班内进行展示。
解析 (1)根据材料中甲骨文“义”的字形和“与战前占卜的吉兆有关”“乃令偃旗”等内容,可以得出其本义。解释词语,一定要结合具体语境。
(2)读懂材料,根据每则材料的具体内容分别提炼概括“义”的思想内涵。
(3)根据“端午节”和“心怀大‘义’”的主题提出倡议,并简要说明倡议的具体内容。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