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五四制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学期课时练--11 送东阳马生序(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五四制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学期课时练--11 送东阳马生序(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86.1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五四学制)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2-07 08:49: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三单元
11 送东阳马生序
基础过关全练
1.下列加点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
A.耄老(mào)  裘葛(qiú)   加冠(guàn)
B.烨然(yè)   叱咄(duō)   为贽(zhì)
C.嗜学(shì)  容臭(chòu)  缊袍(yùn)
D.皲裂(qūn)  冻馁(něi)   曳屣(xǐ)
2.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每假借于藏书之家(向)
B.录毕,走送之(跑)
C.媵人持汤沃灌(热水)
D.同舍生皆被绮绣(被子)
3.下列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烨然若神人  判若两人
B.腰白玉之环  腰缠万贯
C.右备容臭   臭味相投
D.主人日再食  再接再厉
4.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A.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翻译:我站在他的右边或左边,提出疑难,询问道理,弯下身子,侧着耳朵来请教。)
B.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翻译:他们学业还有不精通、品德还有没养成的,如果不是天资低下,就是用心不像我那样专一罢了。)
C.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翻译:因为内心有值得快乐的事,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人。)
D.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翻译:写了一封长信作为礼物,文辞很流畅通达。)
5.下列句子朗读停顿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A.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B.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C.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D.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6.【新独家原创】下列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选文开篇即点出作者“家贫”和“嗜学”的矛盾处境,由此引出求学的艰难。
B.作者写自己的艰苦经历是正面教育,写富家子弟求学的情形是提供反面的例子,这一切都是为了勉励马生。
C.作者没有因为自己的地位和长者身份,就板起面孔对马生进行说教,写这篇文章是为了勉励后辈。
D.作者详写自己艰辛的求学经历,略写现在的成就,鼓励青年一辈努力学习,力求做到“业有精”“德有成”,文章详略得当。
7.按照要求填空。
(1)总领全文的句子是“       ”;作者外出求学,以“缊袍敝衣”处在富家子弟之间,却“略无慕艳意”,其原因是:“    
                。”
(2)最能表现作者抄书之苦的句子是:“         。”
(3)如果用两个字来概括作者的求学经历,应是文中的“   ”和“   ”两字;如果用一句诗给文章重拟一个标题,则“    
       ”最为恰当。
能力提升全练
8.【学科素养】(2023安徽中考,13—1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16分)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谓余勉乡人以学者,余之志也。
(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乙】念自七岁时先妣①殁,遂来依姊氏。屋后小园数丈余,嘉树荫之。树阴有屋二椽,姊携拯居焉。拯十岁后,就塾师学,朝出而暮归。比夜,则姊恒执女红②,篝一灯,使拯读其旁。夏苦热,辍夜课。天黎明,辄呼拯起,持小几就园树下读。树根安二巨石一姊氏捣衣以为砧一使拯坐而读。日出,乃遣入塾。故拯幼时每朝入塾,所读书乃熟于他童。或夜读倦,稍逐于嬉游,姊必涕泣曰:“汝今弗勉学,母氏地下戚矣!”呜呼,拯不材年三十矣,念姊氏教不可忘。
(节选自王拯《媭③砧课诵图序》)
[注] ①先妣:已去世的母亲。②女红:女子纺织、缝纫之事。③媭:古代楚国人对姐姐的称呼。
(1)【文化自信】(★★☆)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4分)
①流辈甚称其贤    称:   
②嘉树荫之   嘉:   
③持小几就园树下读  持:   
④稍逐于嬉游   稍:   
(2)【语言运用】(★★☆)请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断两处)。(2分)
  树 根 安 二 巨 石 一 姊 氏 捣 衣 以 为 砧 一 使 拯 坐 而 读。
(3)【文化自信】(★★☆)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①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译文:                            
                             
②故拯幼时每朝入塾,所读书乃熟于他童。
译文:                             
                              
(4)【思维能力】(★★★)【甲】【乙】文段中,作者都回忆了自己幼时读书的情形,但用意不同,请简要分析。(4分)
答:                             
                              
                               
                               
素养探究全练
9.【学科素养】古人读书做学问强调勤奋好学。学完本文后,班上开展了一次以“勤奋出人才”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
(1)【语言运用】如果你有一位同学成绩特别差,还特别怕吃苦,请你给他写几句鼓励的话,让他能重新建立起对学习的信心。语言表达要简明得体,至少用上一个成语。
答:                             
                              
                              
                              
(2)【思维能力】古代人十分重师道尊严,老师对学生进行呵斥,学生不仅不能反抗,还应当更加谦恭。请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答:                             
                              
                              
                              
答案全解全析
基础过关全练
1.B A.冠guān。C.臭xiù。D.皲jūn。
2.D 被:同“披”,穿着。
3.A A.若:动词,好像。B.腰:名词用作动词,在腰间佩戴;名词,腰部。C.臭:香气;气味。D.再:两次;表示又一次。
4.A 正确的翻译为:我站在他身边,提出疑难,询问道理,弯下身子,侧着耳朵来请教。
5.A 正确的划分为: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6.B 作者写富家子弟求学的情形是为了与自己求学的情形作对比。
7.答案 (1)余幼时即嗜学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2)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
(3)勤 艰 (示例)梅花香自苦寒来
能力提升全练
8.答案 (1)①称道 ②美 ③拿着 ④略微
(2)树根安二巨石/一姊氏捣衣以为砧/一使拯坐而读。
(3)①亲手用笔抄写,计算着约定的日子按期归还。
②所以我小时候每天早晨进入书塾,(对)读过的书就比其他小孩子更熟悉。
(4)【甲】文作者是为了强调自己读书的艰难与勤奋,以此勉励马生勤苦学习。【乙】文作者是为了强调姐姐对自己的督促与勉励,表达对姐姐的想念和感激。(意思对即可)
解析 (1)可以根据句意或联系课内所学来解释。
(2)“树根安二巨石”是一个表述完整的句子,故“石”后应断开;“一姊氏捣衣以为砧”“一使拯坐而读”分别说明二巨石的功用,故“砧”后应断开。
(3)①重点词:手,亲手;笔,用笔;录,抄写;计,计算。②重点词:故,所以;朝,早晨;塾,书塾;乃,就;熟,熟悉;于,比。
(4)根据【甲】文最后两句可以看出,作者回忆幼时读书的情形,目的是勉励马生勤苦学习。根据【乙】文最后一句可以看出,作者回忆姐姐督促、陪伴自己读书的情形,是为了表达对姐姐的想念和感激之情。
[参考译文]
【乙】回想起我七岁时,母亲去世了,于是来投靠姐姐。(姐姐家)屋后有个几丈宽的小花园,美丽的树木遮蔽着它。树荫下有两间屋子,姐姐带着我住在这里。我十岁以后,到私塾跟着老师学习,早晨出去傍晚回来。到了晚上,姐姐常常做针线活,点一盏灯,让我在她的身旁读书。夏天很热,就停止了晚上的功课。天刚到黎明,(姐姐)就叫我起床,(我)拿着一个小桌子在花园树下读书。树根旁安放着两块巨大的石头,一块是姐姐用来捣衣服的石砧,一块让我坐在上面读书。太阳出来了,(姐姐)才让(我)去私塾。所以我小时候每天早晨进入书塾,(对)读过的书就比其他小孩子更熟悉。有时晚上读累了,略微想要玩耍,姐姐一定会哭泣着说:“你现在不勤奋读书,母亲在地下就会伤心!”唉,我没有才能,已经三十岁了,想到姐姐的教诲不能忘记。
素养探究全练
9.答案 (1)(示例1)同学,你一定听过“悬梁刺股”的故事吧。只要不惧艰难险阻,学习上的困难一定可以克服;只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学习之路一定会越走越宽。
(示例2)同学,自古英雄多磨难,如果我们具有“悬梁刺股”的吃苦精神,何愁不能取得优异的成绩呢
(2)(示例)我认为应当重师道尊严。今天,我们过度保护未成年人的权益,其实并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长。尊师重教,才能振兴中华,全社会应该营造一个尊师重教的教育氛围。但同时,教师也要注意教育的方法。
解析 (1)劝说语要有称呼,力求委婉,可举例,可引用名言,以激励为主。
(2)我们看问题要学会辩证分析,一分为二,既要看到优点,又要看到局限性。题干要求联系现实,要指出现实情况,如过度保护未成年人,再做出判断并简要给出理由。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