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六单元
22* 陈涉世家
基础过关全练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
A.適戍(zhé) 怅恨(chàng) 以数谏故(shuò)
B.佣耕(yōng) 嗟乎(jiē) 陈胜王(wàng)
C.社稷(jí) 鸿鹄(gào) 尉果笞广(chī)
D.篝火(gōu) 辍耕(chuò) 诈自称(zhà)
2.【新独家原创】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吴广以为然 然足下卜之鬼乎
B.为坛而盟 士卒多为用者
C.扶苏以说谏故 以激怒其众
D.之次所旁丛祠中 辍耕之垄上
3.【新独家原创】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古今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藉第令毋斩 B.卒中往往语
C.会天大雨,道不通 D.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4.【新独家原创】下列句子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A.死国可乎 B.皆指目陈胜
C.陈胜佐之,并杀两尉 D.乃丹书帛曰
5.【新独家原创】下列句子不属于省略句的一项是( )
A.九百人屯大泽乡 B.上使外将兵
C.百姓多闻其贤 D.然足下卜之鬼乎
能力提升全练
6.【新考法·对比阅读】(2023山东泗水二模节选,5—6、8—9)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8分)
【甲】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乙】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姓刘氏,字季。父曰太公,母曰刘媪。其先刘媪尝息大泽之陂,梦与神遇。是时雷电晦冥,太公往视,则见蛟龙于其上。已而有身,遂产高祖。高祖为人,隆准而龙颜,美须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产作业。高祖常繇咸阳,纵观,观秦皇帝,喟然太息曰:“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
秦二世元年秋,陈胜等起蕲,至陈而王,号为“张楚”。诸郡县皆多杀其长吏以应陈涉。沛令恐其有变,乃闭城城守,刘季乃书帛射城上,谓沛父老曰:“天下苦秦久矣。今父老虽为沛令守,诸侯并起,今屠沛。沛今共诛令,择子弟可立者立之,以应诸侯,则家室完。不然,父子俱屠,无为也。”父老乃率子弟共杀沛令,开城门迎刘季,欲以为沛令。
(节选自《史记·高祖本纪》)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度已失期 度:推测,估计
B.今亡亦死 亡:丢失,失去
C.等死,死国可乎 等:同样
D.扶苏以数谏故 数:屡次
(2)(★★☆)下列句子中,加点“之”字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2分)( )
例句:其先刘媪尝息大泽之陂
A.辍耕之垄上
B.水陆草木之花
C.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D.其此之谓乎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译文:
(4)【学科素养·语言运用】(★★☆)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2分)
仁 而 爱 人 喜 施 意 豁 如 也
7.(2021四川自贡中考改编,10、12—1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14分)
【甲】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吴广者,阳夏人也,字叔。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陈涉太息曰:“嗟乎!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
【乙】陈胜王凡①六月。已为王,王陈②。其故人尝与佣耕者闻之,之陈,扣宫门曰:“吾欲见涉。”宫门令欲缚之。自辩数,乃置,不肯为通。陈王出,遮道而呼涉。陈王闻之,乃召见,载与俱归。入宫,见殿屋帷帐,客曰:“夥颐③!涉之为王沉沉者!”客出入愈益发舒,数言陈王故情。或说陈王曰:“客愚无知,颛④妄言,轻威。”陈王斩之。诸陈王故人皆自引去,由是无亲陈王者。陈王以朱房为中正,胡武为司过,主司群臣。诸将徇地,至,令之不是者,系⑤而罪之,以苛察为忠。其所不善者,弗下吏,辄自治之。陈王信用之。诸将以其故不亲附,此其所以败也。
(均节选自司马迁《史记》,有删改)
[注] ①凡:总共。②陈:地名,指陈县。③夥(huǒ)颐:意思是“真多呀”。④颛(zhuān):同“专”。⑤系:拘捕。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九百人屯大泽乡 屯:停驻
B.等死,死国可乎 等:同样
C.已为王,王陈 王:称王
D.客出入愈益发舒 发舒:放肆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陈胜年轻时虽“与人佣耕”,但却不甘心受人奴役,有鸿鹄一般的远大志向。
B.陈胜对吴广说的一番话,是陈胜对当前形势的分析,看出他有敏锐的洞察力。
C.陈胜将来客斩杀,是因为来客多次跟别人讲陈胜的一些旧事,有损他的威严。
D.陈胜作为农民领袖,本想成就一番功业,却贪恋一时的荣华富贵而最终失败。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①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译文:
②诸将以其故不亲附,此其所以败也。
译文:
答案全解全析
基础过关全练
1.C 稷jì, 鹄hú。
2.D A.然:正确、对;转折连词,可译为“可是”。B.为:动词,筑;介词,被。C.以:介词,因为;连词,来。D.之:动词,去、往。
3.C A.古义:即使,假若。今义:前缀,用在整数的数词前面,表示次序。B.古义:到处。今义:常常。C.道:道路。D.古义:十分之六七,表示分数的约数。今义:表示整数的约数,十六或十七。
4.C A.动词的为动用法,为……而死。B.名词作动词,用眼睛示意。C.帮助。D.名词作状语,用丹砂。
5.C A.省略了“于”,应为:九百人屯(于)大泽乡。B.省略了“之”,应为:上使(之)外将兵。D.省略了“于”,应为:然足下卜之(于)鬼乎。
能力提升全练
6.答案 (1)B (2)B
(3)第二天,士兵到处谈论,都指指点点,互相以目示意陈胜。
(4)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
解析 (1)“亡”是古今异义词,古义是逃跑,今义是死亡。
(2)例句中的“之”是助词,的。A.动词,去、往。B.助词,的。C.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无意义。D.宾语前置的标志,无意义。
(3)重点词:旦日,明天、第二天;往往语,到处谈论;指目,指指点点,互相以目示意。
(4)“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是高祖的三个特点,可据此断句。
[参考译文]
【乙】高祖是沛郡丰邑县中阳里人,姓刘,字季。他的父亲是太公,母亲是刘媪。高祖出生之前,刘媪曾经在大泽的岸边休息,梦中与神交合。当时雷鸣电闪,天昏地暗,太公正好前去看她,见到有蛟龙在她身上。不久刘媪就有了身孕,生下了高祖。高祖这个人,高鼻梁,上额突起,一脸漂亮的胡须,左腿上有七十二颗黑痣。(他)仁厚爱人,喜欢施舍,心胸豁达。(他)平素具有干大事业的气度,不干平民百姓所从事的谋生职业。高祖曾经到咸阳去服徭役,(有一次秦始皇出巡,)允许人们随意观看,他看到了秦始皇,长叹一声说:“唉,大丈夫就应该像这样!”
秦二世元年秋天,陈胜等人在蕲县起义,打到陈地的时候自称为王,定国号为“张楚”。许多郡县都杀了他们的长官来响应陈胜。沛县县令害怕(刘季来了)会发生什么变故,就关闭城门,派人防守,于是刘季用帛写了封信射到城上去,对沛县父老说:“天下百姓苦于秦的统治已经很久了。现在父老们虽然为沛令守城,但是各地诸侯都已起事,就要屠戮到沛县。如果现在沛县父老共同起来杀死沛令,从年轻人中选择可以拥立的人立他为首领,来响应各地诸侯,那么(你们的)家室就可得到保全。不然的话,全县老少都要遭屠杀,那时就什么也做不成了。”于是父老们率领年轻人一起杀掉了沛令,打开城门迎接刘季,想让他当沛县县令。
7.答案 (1)C (2)D
(3)①恰巧遇到天下大雨,道路不通,估计已经误期。
②将领们因为这些就不再亲近依附他了,这就是陈王失败的原因。
解析 (1)该项中的“王”是“君王”的意思。
(2)由【乙】文“夥颐!涉之为王沉沉者”“陈王斩之”“其所不善者,弗下吏,辄自治之。陈王信用之。诸将以其故不亲附,此其所以败也”可知,陈胜称王之后贪图享受,滥杀故人,失掉民心,且信用奸邪,轻信小人,使众将不再依附于他,最后众叛亲离,起义失败。由此可见,陈胜最终失败不只是因为“贪恋一时的荣华富贵”。
(3)①重点词:会,适逢、恰巧遇到;度,估计。②重点词:以,因为;故,缘故;亲附,亲近依附;此,这。
[参考译文]
[乙]陈胜称王总共六个月的时间。当了王之后,以陈县为国都。一位曾经与他一起被雇佣给人家耕田的故人听说他做了王,来到了陈县,敲着宫门说:“我要见陈涉。”守宫门的长官要把他捆绑起来。经他反复辩解,才放开他,但仍然不肯为他通报。等陈王出门时,他拦路呼喊陈涉的名字。陈王听到了,才召见了他,与他同乘一辆车子回宫。走进宫殿,看见殿堂房屋、帷幕帐帘之后,客人说:“真多呀!陈涉大王的宫殿高大深邃啊!”这客人在宫中出出进进越来越随便放肆,常常跟人讲陈涉的一些旧事。有人就对陈王说:“您的客人愚昧无知,专门胡说八道,有损于您的威严。”陈王就把来客杀死了。陈王的故旧知交都纷纷自动离去,从此之后,再没有亲近陈王的人了。陈王任命朱房做中正,胡武做司过,专门督察群臣的过失。将领们攻占了地方,回到陈县来,命令稍不服从的,就抓起来治罪,以苛刻地寻求群臣的过失作为对陈王的忠心。凡是他俩不喜欢的人,(一旦有错,)不交给负责司法的官吏去审理,就擅自惩治。陈王却很信任他们。将领们因为这些就不再亲近依附他了,这就是陈王失败的原因。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