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种群数量的变化》同步练习
【夯实基础】
1.如图表示草原上某野兔种群数量的变化,K0表示没有人类活动等影响时,野兔种群的环境容纳量,人类相关活动从c时间点开始。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若人类活动等对该野兔种群无影响,该野兔种群数量最终将在K0水平保持恒定
B.若过度放牧使草场退化,该地野兔种群会出现数量急剧下降甚至消亡
C.人类活动一开始,该野兔种群的出生率迅速降低并低于死亡率
D.若在c时间点人类开始捕杀野兔,则人类活动将使该野兔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在K1~K3之间
2.假定当年种群数量是前一年种群数量的λ倍,如图表示λ值随时间变化的曲线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O~a年,种群数量基本不变,其年龄结构为稳定型
B.a~c年,种群数量下降,其年龄结构为衰退型
C.b~d年,种群数量增加,种群呈“S”形曲线增长
D.d~e年,种群数量增加,种群呈“J”形曲线增长
3.在资源和空间有限的条件下,种群数量呈“S”形增长。如图是某藻类在不同环境温度下的种群增长曲线,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环境容纳量随温度不同而改变
B.19.8 ℃条件下环境容纳量最小
C.24.8 ℃条件下第5天左右的种群增长速率最大
D.33.6 ℃条件下种群数量将维持在K值恒定不变
4.自然界中生物种群的增长常表现为“S”形增长曲线。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S”形曲线表明种群数量变化是先多后少
B.“S”形增长不受种群密度制约
C.“S”形曲线表示了种群数量和天敌的关系
D.“S”形曲线的形成是多种生态因素作用的结果
5.如图表示在一个10 mL封闭培养体系中酵母细胞数量的动态变化,关于酵母细胞数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种内竞争导致初始阶段增长缓慢
B.可用数学模型Nt=N0λt表示
C.可用样方法计数
D.K值约为120 000个
6.下列有关种群“J”形增长的叙述,正确的是( )
A.“J”形增长的种群都有K值
B.“J”形增长的种群生存条件是有限的
C.自然界中绝大多数种群呈“J”形增长
D.“J”形增长的种群个体数一定不断增加
7.某中学迁入新建校园14年,校园中白头鹎(鸟纲鹎科动物)在14年间的种群增长速率如表所示。据表分析可知( )
年份 第2年 第4年 第6年 第8年 第10年 第12年 第14年
增长速率 0.66 1.52 2.83 3.69 2.91 1.20 0.03
A.这14年中,白头鹎的种群数量呈“J”形增长
B.第12年时,白头鹎种群的年龄结构为衰退型
C.该学校中,白头鹎的K值约为第8年时其种群数量的两倍
D.用样方法调查白头鹎的种群密度并计算出增长速率
8.在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建设过程中,生态恢复是一项重要工程。在恢复生态系统中的某一濒危物种时,我们希望该物种的种群数量增长曲线是( )
9.向装有10 mL培养液的试管中接种少量酵母菌菌种,在适宜条件下培养较长时间,酵母菌种群数量(Y)随时间(X)的变化情况最可能是( )
10.经调查,第一年某种昆虫种群数量为N0,如果在理想的条件下,每年的增长率以0.2保持不变,则第三年该种群数量为( )
A.1.2N0 B.1.44N0
C.2.2N0 D.3.6N0
11.图甲是两类生物种群数量变化动态曲线的比较,其中r对策生物通常个体小,寿命短,生殖力强但存活率低,亲代对后代缺乏保护;K对策生物通常个体大,寿命长,生殖力弱但存活率高,亲代对后代有很好的保护;图乙表示种群的数量变化。请回答以下问题:
(1)家鼠的寿命只有两年,几乎全年均可繁殖,种群数量每天可增加1.47%,是________(填“r对策”或“K对策”)生物,这类生物很难消灭,在种群密度极低时也能迅速回升,最终形成一种“S”形增长曲线。
(2)K对策生物的种群数量高于或低于____________(填“S”或“X”)点时,都会趋向该平衡点,因此种群通常能稳定在一定数量水平上,该数量水平被称为____________。
(3)若在食物和空间资源充裕的理想环境下,鼠的数量会出现图乙中的曲线Ⅰ的增长趋势,此时需控制该曲线数学公式模型中的________参数来有效控制鼠害。
(4)图乙曲线Ⅱ是在草原中投放了一定数量的蛇,缓解草原的鼠患,曲线Ⅱ表明蛇发挥明显生态效应的时间段是________。若投放的蛇因不适应当地草原的环境部分死亡,则图中α的角度将会________;在调查草原鼠的种群密度时,得到的结果是N只/km2,鼠的记忆力较强,由此推测该调查结果与真实结果相比________(填“偏大”“相等”或“偏小”)。
12.自然界中种群的数量特征是种群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如图表示某动物种群在不同条件下数量变化情况的曲线图,请回答以下问题:
(1)该模型属于 模型的表现形式之一,该形式较为直观、形象。
(2)若图中A段种群增长近似于“J”形曲线,该模型需要满足的条件是 。
(3)该种群的环境容纳量是 (K1或者K2),判断理由是 。
(4)对于自然界大多数生物种群来说,其种群数量总是处于图示[D]
状态,种群数量也会出现[C]急剧下降,其原因可能是
(举一例)。
【能力提升】
1.在一段时间内,某自然生态系统中甲种群的增长速率变化、乙种群的数量变化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t1~t2,甲种群的增长速率大于乙种群
B.t2时甲种群的环境容纳量比t3时大
C.t2~t4,甲种群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D.t4之后乙种群的数量仍能无限增长
2.图1、图2为种群数量变化的相关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图1
图2
A.若食物充足,则种群数量增长曲线一定为图1中的曲线Ⅰ
B.若图1中的曲线Ⅱ变为曲线Ⅲ,说明种群的生存环境变得恶劣
C.图2中A、B、C、D四点的种群年龄结构为增长型的只有A、B点
D.图2中D点时,种群数量不再随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3.下图所示为某池塘内鲤鱼种群出生率与死亡率的比值变化曲线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a点和b点,鲤鱼种群的增长率一定相等
B.O~d时间段内,曲线最低点鲤鱼种群的增长率小于零
C.a~b时间段内,该鲤鱼种群的年龄结构为稳定型
D.b~c时间段内,该鲤鱼种群的数量逐渐减少
4.图1为植食性昆虫迁入某生态系统后的种群数量增长速率变化曲线。图2为λ(λ是当年种群数量与前一年种群数量的比值)随时间的变化曲线。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图1
图2
A.图1中t1~t2时期与图2中a~b时期种群都是衰退型
B.图2中a、c两点时期种群的出生率均与死亡率相当
C.图1和图2中K值出现的时间分别是t2和d
D.图1和图2可分别表示种群的“S”形和“J”形增长过程
5.酵母菌是探究种群数量变化的理想材料,血细胞计数板是酵母菌计数的常用工具。如图表示一个计数室及显微镜下一个中方格菌体分布情况(培养液未稀释)。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甲
乙
A.培养液中酵母菌主要进行有氧呼吸和出芽生殖
B.每天定时取样前要摇匀培养液
C.每次选取计数室四个角和中央的五个中格计数,目的是重复实验以减小误差
D.若五个中格酵母菌平均数如图乙所示,则估算1 mL培养液中酵母菌共有6×106个
6.资源的合理使用是使产量最大化,又不影响资源的持久利用。自然种群增长呈“S”形曲线,假设种群的K值为200,N表示种群数量,据表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曲线上的点 N (K-N)/K
S1 20 0.90
S2 50 0.75
S3 100 0.50
S4 150 0.25
S5 180 0.10
A.环境阻力对种群增长的影响出现在S4点之后
B.防治蝗虫应在蝗虫数量达到S3点时进行
C.渔业捕捞后需控制剩余量在S3点
D.(K-N)/K值为0.25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
7.(不定项)下图表示某物种迁入新环境后,种群数量增长速率(平均值)随时间(单位:年)的变化关系。经调查在第5年时该种群的种群数量为200只。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由图可知,该物种迁入新环境后,其种群数量一直呈“J”形增长
B.理论上该种群在此环境中的环境容纳量约为400只
C.由于天敌、生活空间和资源等影响,导致第5年到第9年种群数量增长减慢
D.如果该种群为东方田鼠,则将其数量控制在200只左右可有效防治鼠患
8.(不定项)下图表示在锥形瓶中用不同方式培养酵母菌时的种群增长曲线。图中曲线⑤是空白对照组,其余曲线代表每3 h、12 h、24 h换一次培养液及不换培养液但保持pH恒定4种不同情况下酵母菌种群增长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①②③分别代表每3 h、12 h、24 h换一次培养液的种群增长曲线
B.在保持培养液更换频率不变的情况下,曲线①将保持“J”形增长
C.造成曲线⑤K值较小的原因可能是代谢产物的积累、pH变化、溶解氧不足等
D.若用血细胞计数板统计细胞数量,不能直接从静置的培养瓶中取出培养原液进行计数
9.将10 mL酵母菌放在适宜的温度下培养,并于不同时间内等量均匀取样4次,分别测定样品中酵母菌的数量和pH,结果如表所示。请回答如下问题:
样品 酵母菌数量(个/mm3) pH
1 1 210 4.8
2 820 5.4
3 1 210 3.7
4 1 000 5.0
(1)根据表中数据,可推测该实验4个样品的取样先后顺序是 。
(2)据表可知,该条件下酵母菌种群数量呈 形增长,且增长速率最大时,该样品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约为 。若想使酵母菌种群呈现另一种增长模型,可进行的实验操作是 。
(3)若进行第5次均匀取样,则该10 mL样品中的酵母数量有可能低于1.21×107个,其原因是 。
10.某学校生物兴趣小组利用酵母菌开展相关的探究实验。
(1)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单位:万个/毫升)的动态变化。
①在实验中,如果血细胞计数板的一个小方格内酵母菌过多,难以数清,应当采取的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对于压在小方格界线上的酵母菌,正确的计数方法是计数____________的个体数。在计数时,按以下顺序操作________(填字母),稍待片刻,待酵母菌细胞全部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再将计数板放在载物台中央计数。
A.多余培养液用滤纸吸去
B.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
C.用吸管吸取培养液滴于盖玻片边缘
②下表是某小组记录的实验结果:
时间 第1天 第2天 第3天 第4天 第5天 第6天 第7天
酵母菌数 32 127 762 824 819 821 820
从表中的数据可以得出结论:酵母菌的种群数量呈________形增长。第4天开始,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基本停止,根据所学的知识,推测影响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的环境因素有_________________(举出一例即可)。
(2)在上述实验的基础上,该小组继续探究某环境因素对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的影响,得如下结果。
氧浓度(%) a b c d
产生CO2的量(mol) 9 12.5 15 30
产生酒精的量(mol) 9 6.5 6 0
据表可知:实验的自变量是________,在氧气浓度为d时,酵母菌进行________呼吸。
参考答案:
【夯实基础】
1-5BCDDD
6-10DCCDB
11.
(1)r对策
(2)S 环境容纳量(K值)
(3)λ
(4)e~f 增大 偏大
12.
(1)数学
(2)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天敌和其他竞争物种等
(3)K1 环境容纳量是指一定环境条件下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而不是指种群所能达到的最大数量
(4)波动 遭遇人类乱捕滥杀或栖息地被破坏
【能力提升】
1-6CBBBCC
7.BC
8.ACD
9.
(1)2→4→1→3
(2)“S” 6.05×106个 不断更换培养液,提供足够的空间
(3)营养物质逐渐被消耗、代谢产物的积累使pH下降
10.
(1)①增加稀释倍数 相邻两边及其夹角 B、C、A ②“S” 营养物质、代谢废物、温度、pH和溶氧量等(任写一项)
(2)氧浓度 有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