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五四制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学期课时练--第六单元 素养综合检测(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五四制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学期课时练--第六单元 素养综合检测(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33.8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五四学制)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2-07 09:35: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六单元 素养综合检测
(满分100分,限时90分钟)
一、积累与运用(22分)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玉帛(bó)  昳丽(yì)   猥自枉屈(wěi)
B.登轼(shì)  期年(qī)   咨诹善道(zōu)
C.旗靡(mí)  窥镜(kuī)  裨补阙漏(bì)
D.进谏(jiàn) 兜鍪(móu)  以遗陛下(yí)
2.下列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
A.战于长勺  皆以美于徐公
B.公将鼓之  辍耕之垄上
C.故克之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D.可以一战  以光先帝遗德
3.下列句中有通假字的一项是(2分)(  )
A.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B.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C.置人所罾鱼腹中
D.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4.下列加点词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2分)(  )
例句:公将鼓之
A.皆以美于徐公  B.弗敢加也
C.朝服衣冠   D.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5.下列加点词语不属于词类活用的一项是(2分)(  )
A.以光先帝遗德  B.吾妻之美我者
C.此皆良实   D.夙夜忧叹
6.根据提示默写填空。(6分)
(1)兔从狗窦入,      。(《十五从军征》)
(2)        ,愁云惨淡万里凝。(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3)天下英雄谁敌手 曹刘。          。(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4)     ,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
(5)“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表达了诗人李白送别朋友时的依依不舍之情,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     
   ,        ”两句,与其有异曲同工之妙。
7.【学科素养·文化自信】(2023山东东营一模)综合性学习。(6分)
  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校开展“学家规、树新风”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以下任务。
(1)九年级(2)班为本次活动办了一期黑板报,下面是同学们搜集的关于家规的三则材料,请分别概括其主要内容。(每条不超过10个字)(3分)
  材料一:西周时期,周公以《无逸》告诫后辈子孙不要因贪图享乐而荒废政务;春秋时期,孔子以“不学礼,无以立”训诫儿子。这两个事例历来被人们认为是我国家规文化的源头。
  材料二:古代家规虽然来自不同作者的生活经验和文化追求,但内容都以家庭伦理为主体,重视齐家善邻和修身养德,如司马光在《温公家范》中强调“以义方训其子,以礼法齐其家”,陆九韶在《家制》中主张“人之爱子,但当教之以孝悌忠信”。
  材料三:“一时之语,可以守之百世;一家之语,可以共之天下”,我国历史上流传下来的家规,除对家族的繁衍发展起到了重要保障作用外,还是社会教育的一种独特形式,为社会提供家庭教育的典范。
答:                             
                              
(2)学校开展“中国好家庭”评选活动,下面两条家规深受师生好评,你更喜欢哪一条 请谈谈你的理解并说明理由。(3分)
①一生之成败,皆关乎朋友之贤否,不可不慎也。(《曾国藩家书》)
②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朱子家训》)
答:                             
                              
二、阅读(38分)
(一)(2023山东烟台中考)古诗阅读。(7分)
岳州晚景
[唐]张籍
  晚景寒鸦集,秋声旅雁归。
  水光浮日去,霞彩映江飞。
  洲白芦花吐,园红柿叶稀。
  长沙卑湿地,九月未成衣[注]。
[注] 九月未成衣:反用《诗经》“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之意,意思是天冷却没有加衣服。
8.下列对诗歌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中对“晚景”“秋声”的描写,体现了诗人的心境,为全诗抒情奠定基调。
B.颔联写景,动中有静,虚实结合,由太阳浮在水面联想到天空彩霞飞舞,江面也如同天空一样。
C.颈联中“洲白芦花吐”写芦花开放,使小洲看上去是白的。这种倒着写的手法是古代诗歌中常见的,例如“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D.尾联写天冷未加衣,而古时裁衣、授衣多是家妇所为,由此可知,此句委婉地表达了诗人对家人的思念。
9.【新考法·开放探究】请根据下列诗句,探究“鸦”这一意象在古诗词中寄托的情感。(4分)
  晚景寒鸦集,秋声旅雁归。
——张籍《岳州晚景》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王建《十五夜望月》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答:                             
                              
(二)【新考法·对比阅读】(2023四川泸州中考节选)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10—12题。(12分)
【甲】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节选自诸葛亮《出师表》)
【乙】
  亮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器,身长八尺,容貌甚伟,时人异焉。遭汉末扰乱,随叔父玄避难荆州,躬耕于野,不求闻达。时左将军刘备以亮有殊量,乃三顾亮于草庐之中;亮深谓备雄姿杰出,遂解带写诚,厚相结纳。及魏武帝南征荆州,刘琮举州委质,而备失势众寡,无立锥之地。亮时年二十七,乃建奇策,身使孙权,求援吴会。权既宿服仰备,又睹亮奇雅,甚敬重之,即遣兵三万人以助备。备得用与武帝交战,大破其军,乘胜克捷,江南悉平。后备又西取益州。益州既定,以亮为军师将军。备称尊号,拜亮为丞相,录尚书事。及备殂没,嗣子幼弱,事无巨细,亮皆专之。于是外连东吴,内平南越,立法施度,整理戎旅,工械技巧,物究其极,科教严明,赏罚必信,无恶不惩,无善不显,至于吏不容奸,人怀自厉,道不拾遗,强不侵弱,风化肃然也。
  当此之时,亮之素志,进欲龙骧①虎视,苞括四海,退欲跨陵边疆,震荡宇内。又自以为无身之日,则未有能蹈涉中原、抗衡上国者,是以用兵不戢②,屡耀其武。然亮才,于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而所与对敌或值人杰加众寡不侔③攻守异体故虽连年动众未能有克。
(节选自陈寿《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注] ①骧:xiāng,向上举。②戢:jí,收藏兵器。③侔:móu,相等,等同。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完全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而所与对敌/或值人杰/加众寡不侔/攻守异体/故虽连年动众/未能有克
B.而所与对敌/或值人杰加/众寡不侔/攻守异体/故虽连年动/众未能有克
C.而所与对敌/或值人杰/加众寡不侔/攻守异体故/虽连年动/众未能有克
D.而所与对敌/或值人杰加/众寡不侔/攻守异体故/虽连年动众/未能有克
11.【学科素养·思维能力】下列对两篇选文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3分)(  )
A.甲、乙两篇文章都写到了诸葛亮躲避乱世,亲自耕种田地,不求做官出名,以及刘备多次到诸葛亮居住的草庐去拜访他的事情。
B.甲文为“表”,作者追述了三顾茅庐、临危受命、临终托孤的往事,抒发了对先帝的感激、对刘备父子的忠心,以及兴复汉室的决心。
C.乙文为“传”,略写了诸葛亮的身世,详写了他出山后为刘备奔走效劳、功绩突出并官拜丞相的经历,作者还对其做出了评价。
D.乙文中陈寿认为,诸葛亮不管是整治训练军队,还是运用奇谋都有突出的才能,而治理百姓的才干强于他作为将领的能力谋略。
12.【学科素养·语言运用】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子。(6分)
①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
译文:                            
②道不拾遗,强不侵弱,风化肃然也。
译文:                             
(三)(2023浙江台州中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17题。(19分)
沈千运
[元]辛文房
  千运,吴兴人。工旧体诗,气格①高古,当时士流皆敬慕之,号为“沈四山人”。天宝中,数应举不第,时年齿已迈,遨游襄、邓间,干谒②名公。来濮上,感怀赋诗曰:“圣朝优贤良,草泽无遗族。人生各有命,在余胡不淑。一生但区区,五十无寸禄。衰落当捐弃,贫贱招谤③。”其时多艰,自知屯蹇④,遂释志还山中别业。尝曰:“衡门之下,可以栖迟。有薄田园,儿稼女织,偃仰今古,自足此生,谁能作小吏走风尘下乎!”高适赋《还山吟》赠行曰:“还山吟,天高日暮寒山深。送君还山识君心,人生老大须恣意。看君解作一生事,山间偃仰无不至。石泉淙淙若风雨,桂花松子常满地。卖药囊中应有钱,还山服药又长年。 A , B 。眠时忆同醒时意,梦魂可以相周旋。”肃宗议备礼征致,会卒而罢。
(选自《唐才子传·卷二》,有删减)
[注] ①气格:气韵格调。②干谒:拜访。③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衰老流落自当被弃而不用,贫寒低贱却到处奔走容易引来谤毁和非议。④屯(zhūn)蹇(jiǎn):比喻处境不顺利。
[理解字词]
13.【新考法·学习方法】根据提示解释加点词。(4分)
文言词句 方法 解释
当时士流皆敬慕之 关联课内 (1)           
遂释志还山中别业 关联课内 (2)           
有薄田园 查阅字典:①稀薄,不浓;②(土地)贫瘠;③减轻,减损;④迫近。 (3)                     (填序号)
儿稼女织 结合语境 (4)                
[补填诗句]
14.从下面选项中选择相应的诗句填入文中的A、B处。(填序号)(2分)
①明月相随何处眠 ②白云劝尽杯中物
A.     B.    
[梳理经历]
15.根据文章内容,补全沈千运的人生轨迹图。(6分)
[探寻心路]
16.根据文章内容,写出沈千运归隐的原因。(写出两点即可)(2分)
答:                             
                              
[品析形象]
17.【新考法·关联教材】请将陈涉和沈千运进行关联,完成表格。(5分)
传主 陈涉 沈千运
出处 司马迁《(1)   》(1分) 辛文房《唐才子传》
事件 从“丹书鱼腹”和“篝火狐鸣”看出陈涉足智多谋。 从“当时士流皆敬慕之”“肃宗议备礼征致”看出沈千运(2)       (2分)
语言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一个“哉”字表示反问,陈涉自比鸿鹄,可见他青年时代就具有远大的志向。 “谁能作小吏走风尘下乎!”一个“乎”字(3)                      (2分)
三、写作(40分)
18.(2023山东枣庄中考)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写作文。
  俗语说:“不怕慢,就怕站。”人的天赋有不同,能力有大小,只要前行的脚步不停,一日一个小目标,每天进步一点点,终将攀上人生的顶峰,一览众山小。
  同学们,对此,你有怎样的经历与感受呢 请结合你的生活体验与思考,以“恒心”或“锲而不舍”为关键词,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1)记叙、抒情、议论皆可,文体特征鲜明,不少于600字;(2)紧扣主题,内容具体,言之有物,不可空发议论或抒情;(3)文中请回避与你相关的人名、校名、地名等信息。
答案全解全析
1.A B.期jī。C.靡mǐ。D.遗wèi。
2.C A.于:在;比。B.之:起补足音节的作用,无实义;去,往。C.故:因此,所以。D.以:凭借;来,表目的。
3.A “孰”同“熟”,仔细。
4.C 例句中的“鼓”:名词活用为动词,击鼓。A.美:形容词,美丽。B.加:动词,虚夸、夸大。C.服:名词活用为动词,穿戴。D.面:名词作状语,当面。
5.D A.光:名词用作动词,发扬光大。B.美: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美。C.良实:形容词用作名词,忠良诚实的人。
6.答案 (1)雉从梁上飞 (2)瀚海阑干百丈冰 (3)生子当如孙仲谋 (4)峰峦如聚 (5)山回路转不见君 雪上空留马行处
7.答案 (1)材料一:我国家规历史悠久(或:我国家规起源早)。材料二:古代家规内容相近(或:古代家规重视伦理道德)。材料三:古代家规影响深远(或:古代家规有积极影响)。
(2)(示例1)我更喜欢①。理解:人一生的成败与所交的朋友是否贤德(贤能)有关,所以不能不谨慎。理由:它告诫我们对朋友要甄别筛选,谨慎交往。
(示例2)我更喜欢②。理解:应在没下雨时就做好准备,不要等到口渴时才去挖井。理由:它告诫我们做事应早做准备,避免被动。
解析 (1)解答此题,先读懂内容,再用简洁的语句概括即可。材料一,由西周时期的周公和春秋时期的孔子两人的家教事例可知,我国家规历史悠久;材料二,主要介绍了古代家规内容都以家庭伦理为主体,重视齐家善邻和修身养德;材料三,主要介绍了古代家规的积极影响作用。
(2)解答此题,选择其中的一句,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发表自己的见解即可。第①句告诉我们交友要谨慎;第②句告诉我们做事要早做准备。
8.B 颔联写景,均为实写。“水光”“霞彩”两句,一是由地及天之景,一是由天及地之景,都是对“晚景”的铺叙。
9.答案 “鸦”这一意象在古诗词中通常寄托着忧愁、孤独的情感。
解析 “鸦”这一意象在古诗词中有着多重寓意,既有自然景物的描写,也有抒发情感的寄托。在《岳州晚景》中,“晚景寒鸦集”描绘了鸦在寒风中聚集的景象,暗示了诗人的孤独和忧愁。在《十五夜望月》中,“中庭地白树栖鸦”也是在描绘寂静的夜晚,突出了孤独的氛围。而在《天净沙·秋思》中,“枯藤老树昏鸦”则表达了诗人漂泊天涯的孤寂愁苦之情。综上,“鸦”这一意象在古诗词中通常寄托着忧愁、孤独的情感。
10.A 理解句意,分析选项可知,“或值人杰”语意完整,其后应断开;“故”作为关联词时,其前一般要断开。运用排除法,故选A。
11.D 结合乙文“然亮才,于治戎为长,奇谋为短”可知诸葛亮擅长整治训练军队,而在运用奇谋制敌方面则有所不足。故C项分析有误。
12.答案 ①陛下也应该自己思虑谋划,询问(治国的)好方法,明察和接受正确合理的言论。
②路上没有人把别人丢失的东西拾走,强大的不欺凌弱小的,社会风气清净良好。
解析 ①重点词语:咨诹善道,询问(治国的)好方法;雅言,指正确合理的言论。②重点词语:遗,遗失的东西;侵,欺凌、迫害;风化,社会风气;肃然,清净良好的样子。
[参考译文]
  【乙】诸葛亮年轻时就有出众的才华,宏伟的气概,(他)身高八尺,身材魁梧,相貌不凡,当时的人认为他不寻常。时逢东汉末年战乱纷扰,(他)就跟随叔父诸葛玄到荆州避难,亲自在田间耕种,不希望显身扬名。那时左将军刘备认为诸葛亮有特殊的才能,就三次到草庐之中去拜访诸葛亮;诸葛亮深感刘备姿态威武,才德出众,便不拘礼节俗套,推心置腹地对刘备倾吐真言,结成了深厚的情谊。到魏武帝南征荆州时,刘琮献出荆州向魏投降,而刘备失势,兵力单薄,没有立足的地方。这时诸葛亮才二十七岁,就献出奇计,亲自出使东吴,向孙权请求援救。孙权一向就佩服敬仰刘备,又看到诸葛亮突出的才能和高雅的谈吐,很敬重他,就派遣三万兵力来援助刘备。(这样,)刘备就能够与魏武帝交战,大败了魏军,并乘着有利形势克敌制胜,平定了长江以南地区。后来刘备又向西夺取了益州。益州平定后,(刘备)任命诸葛亮为军师将军。刘备称帝,又拜诸葛亮做丞相,总揽朝政。到刘备死后,继位的嫡子刘禅年纪小,才能弱,事情不论大小,都由诸葛亮决定。此后,诸葛亮对外与东吴交好,在国内平定南中诸郡的叛乱,制定法令,建立制度,整顿军队,各项军用器械,都达到精妙的程度,法令严明,奖赏或惩罚都要兑现和恰当,没有一件坏事不受到惩罚,没有一件好事不予以表彰,达到了官吏不营私舞弊,人人自勉,要求上进,路上没有人把别人丢失的东西拾走,强大的不欺凌弱小的,社会风气清净良好。
  这时,诸葛亮的夙愿是:进一步要像昂首长鸣的龙马、注视着猎物的猛虎一样,统一全国,退一步也要威胁(魏国的)西部边疆,使(魏国)不得安宁。又自认为他死以后,蜀国就不会有能够进军中原、对抗魏国的人了,因此他不停地用兵,多次炫耀他的武力。但是诸葛亮的才能,是以治理军队为其长处,而在根据情况出奇制胜方面却显得不足,他治理国家的才干,超过了军事指挥才能。而同他对垒作战的人,有的正是当代杰出的人物,再加兵力多少的不相等,进攻与防守又是两回事,因此虽然是连年出兵,也没能够取胜。
13.答案 (1)全,都 (2)放下 (3)② (4)耕种,种庄稼,种田
解析 (1)(2)题把课内学过的知识迁移过来解释即可。如:(1)题《陈涉世家》中“失期,法皆斩”和《出师表》中“此皆良实”中的“皆”都是“全,都”的意思;(2)题和《卖油翁》中“释担而立”的“释”意思一致,都是“放下”。(3)题“有薄田园”意思是有一些贫瘠的田地菜园,根据句意可知选②。(4)题可在翻译句子的基础上作出解释。“儿稼女织”意思是儿子耕种女儿织布,据此可知“稼”是“耕种,种庄稼,种田”的意思。
14.答案 A.② B.①
解析 结合下文“眠时”句可知,应先“白云劝酒”再“何处眠”,即“白云劝尽杯中物,明月相随何处眠”,大意是:白云悠悠相劝饮尽杯中酒,明月相伴哪里还不能成眠 故A②,B①。
15.答案 (1)数应举不第(多次参加科举都没考中) (2)遨游襄、邓间,干谒名公(在襄州、邓州一带漫游玩乐,拜访求见有名望的人) (3)释志还山/还山中别业(归隐田园)(用原文或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均可)
解析 第(1)空,结合“天宝中,数应举不第”可知,他数应举不第;第(2)空,结合“时年齿已迈,遨游襄、邓间,干谒名公”可知,他遨游襄、邓间,干谒名公;第(3)空,结合“其时多艰,自知屯蹇,遂释志还山中别业”可知,他释志还山(或:还山中别业;归隐田园)。
16.答案 沈千运归隐的原因有:(1)他“数应举不第”,多次参加科举都没考中;(2)“时年齿已迈”,他年纪已老迈,不愿奔波;(3)“衰落当捐弃,贫贱招谤”,他觉得自己贫寒低贱却到处奔走容易引来谤毁和非议;(4)“其时多艰,自知屯蹇”,那时的社会多有艰难,他知道自己处境不顺利;(5)“儿稼女织,偃仰今古,自足此生”,他喜欢“儿稼女织”的自由自在的生活;(6)“谁能作小吏走风尘下乎”,他不愿去当小官在尘世中奔波。(写出两点即可,摘录或概括均可)
解析 根据文中叙述沈千运经历的关键句归纳即可。如根据“天宝中,数应举不第,时年齿已迈,遨游襄、邓间,干谒名公”的内容可知,沈千运多次参加科举都没考中,他年纪已老迈,不愿再奔波;根据“衰落当捐弃,贫贱招谤读言”的内容可知,他觉得自己贫寒低贱却到处奔走容易引来谤毁和非议;等等。
17.答案 (1)史记(陈涉世家) (2)富有才华(气格高古,声名远播) (3)(一个“乎”字)表示感叹(或反问),沈千运不愿当小官在尘世中奔波,表现了他喜欢自由,不愿被世俗所累,甘愿归隐的情怀。(意对即可)
解析 第(1)空,结合“从‘丹书鱼腹’和‘篝火狐鸣’看出陈涉足智多谋”“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可知,此处作品名是《陈涉世家》(或《史记》)。第(2)空,由“敬慕”“备礼征致”可知,沈千运富有才华,声名远播。第(3)空,“谁能作小吏走风尘下乎!”意思是:谁愿去当小官在风沙尘土中奔波啊!一个“乎”字表示感叹(或反问),结合“有薄田园,儿稼女织,偃仰今古,自足此生”可知,体现出沈千运不愿当小官在尘世中奔波的心愿,表现了他喜欢自由,不愿被世俗所累,甘愿归隐的情怀。
[参考译文]
  沈千运,吴兴人。善写古体诗,气韵格调高尚简古,当时的读书人都敬佩仰慕他,称他为“沈四山人”。天宝年间,多次参加科举考试都没考中,当时年纪已老迈,在襄州、邓州一带漫游玩乐,拜访求见有名望的人。来到濮水之滨,有感于怀,题诗写道:“圣朝优贤良,草泽无遗族。人生各有命,在余胡不淑。一生但区区,五十无寸禄。衰落当捐弃,贫贱招谤读言。”那时的社会多有艰难,他知道自己仕途险阻,就放弃做官的志向回到山中庄园。曾经说:“简陋的居室中,也可以安身。有一些贫瘠的田地菜园,儿子耕种女儿织布,仰卧闲居忘怀古今,自然足以度过这一辈子,谁愿去当小官在风沙尘土中奔波啊!”高适写《还山吟》来送行说:“还山吟,天高日暮寒山深。送君还山识君心,人生老大须恣意。看君解作一生事,山间偃仰无不至。石泉淙淙若风雨,桂花松子常满地。卖药囊中应有钱,还山服药又长年。白云劝尽杯中物,明月相随何处眠。眠时忆同醒时意,梦魂可以相周旋。”唐肃宗讨论置办礼物征召他来朝廷,碰巧他过世了,就停了。
18 【写作指导】 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题。要求以“恒心”或“锲而不舍”为关键词,写一篇文章。古人云“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说的是只要坚持不停地用刀刻,就算是金属、玉石也可以雕出花饰。人生之路曲折而又美好,面对生活磨砺和困境,我们应该有一种不畏艰辛、持之以恒的精神品质。
  写作此文,要用生活中的实例来具体阐述坚持才能成功的道理。可以写成记叙文。写人记事,写自己或他人经历了怎样的困难,选择不放弃,坚持到底,最后实现梦想。情节要曲折,人物形象要饱满,性格要鲜明。还可以写成议论文。开篇点明主旨,中间列举几个不同的事例分自然段论证文章观点,最后一段总结全文,照应开头,升华主题。
【例文】 
做事情贵在锲而不舍
“苟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最无益,莫过一日曝十日寒。”这是明代学者胡居仁撰写的对联,意在勉励自己:做事情贵在锲而不舍。
锲而不舍,就要注重平日积累,而非临渴掘井。清代文学家蒲松龄写《聊斋志异》这部小说时,因为收集到的故事太少,他便开了一家茶铺,只要人们能讲出一个精彩的故事,就可以免费喝茶。他用这种方式收集了大量的写作素材。后来,蒲松龄发现民间故事良莠不齐,很难满足他的素材需求。于是他在听故事之余,还遍查群籍,翻阅了大量讲述神怪故事的古书。历经数十年的收集之后,他有了丰富的积累,终于写出了《聊斋志异》这部古代志怪小说的巅峰之作。蒲松龄正是因为有着数十年的坚持,才有了《聊斋志异》的大获成功。
锲而不舍,就要坚持不懈,而非一曝十寒。被称为“中国当代毕昇”的汉字激光照排之父——王选,在成功之前同样经历了十八年的坚持。年轻时的王选虽然有着过人的技术,但因为年纪轻轻,资历不足,所以当他提出要用数学模型来描述汉字时,没有人重视他的建议。“许多人不相信、不理解——就连二代机中国几个权威部门都还没有解决,忽然一个小助教能够用数学的方法,绕过二代机的困难搞四代机,岂不异想天开 ”王选在《我一生中最重要的八个选择》中写道,“有人甚至说我在‘玩弄骗人的数学游戏’,梦想一步登天。”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放弃,而是潜心研究,终于成功地研发出了汉字激光照排系统,将我国计算机汉字激光照排方面的技术提升到了世界领先水平。如果没有王选十八年的坚持,又怎么会有今天人们手上多样的汉字书籍
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如唐玄奘取经,历经千辛万苦,方才取得佛教典籍;屠呦呦经历了一百九十多次失败,才有了造福人类的青蒿素;法布尔研究昆虫,花费十几年在大自然中观察与思考,才写出了《昆虫记》这部科学与文学并重的巨著;等等。他们都是因为在各自的领域里经历了长久的坚持和努力,才一举成名的。
我们在求学、成长的路上,也应锲而不舍。“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只有经历了锲而不舍的坚持,我们才能绽放出属于自己的精彩!
【点评】 这篇文章观点鲜明,以“做事情贵在锲而不舍”为观点行文,论证有力,条理清晰。文章选用了大量的古今中外事例作为论据,使得文章内容丰富,中心突出,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