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1《春》同步练习(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七年级语文上册1《春》同步练习(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7.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2-07 15:06: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完成时间:30分钟
学校           班级        学生
一、基础训练
(一)给下列词语注音。
酝酿( ) 胳膊( )抖擞( ) 应和( )
摇曳( ) 宛转( )抚摸( ) 嘹亮( )
(二)根据拼音写汉字。
1.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xīn xīn rán ( )张开了眼。
2.鸟儿将cháo( )安在fán huā nèn yè( )当中,高兴起来了,hū péng yǐn bàn( )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清风流水应和着。
3.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huáng yùn ( )的光,hōng tuō ( )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
4.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suō( ),戴着lì( )。他们的房屋,xī xī shū shū( )的,在雨里jìng mò( )着。
(三)指出下列句子使用的修辞方法。
1.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
2.“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
3.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
二、课时达标
(一)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热爱春天,憧憬未来的欣喜之情,并回答下列问题。
作者按照盼春、绘春、颂春的顺序描绘春天,在描绘中,依次描绘了五幅美丽的图画,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运用比喻,突出了春天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征,抒发了作者________ ______ 的感情。
(二)精美文段赏析: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____________________,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____________________。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1.在空白处填上课文的原句。
2.文中写了什么自然景物?各有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语句从不同角度写出了春雨特点,请用恰当的词语把春雨的特点概括出来,写在括号内:
A.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 )
B.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 )
C.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项上全笼着一层薄烟。( )
4.在这段文字中,除雨外,作者还写了人,有近有远,有静有动,请概括都写了有关人的什么场景?写这些场景的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从远、近角度看,这段文字对景物描写的顺序是(  )
A.由远及近,有动有静  B.由近及远,有动有静  C.由近及远,有静有动
(三)品味语言:本文语言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仔细揣摸下列语句,找出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并说说它们有什么表达作用。
1.小草偷偷的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偷偷的”和“钻”这些词用的好,好在那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象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能力提升
(一)课文所写的景物中,春风是最难描写的,作者调动各种感觉器官去感受,并展开想像,因而把它写得形象可感。下边的散文诗也有这样的特点,试举一二例作分析。
沿着开花的土地,春天吹着口哨;
从柳树上摘一片嫩叶,
从杏树上掐一朵小花,
在河里浸一浸,在风中摇一摇;于是,欢快的旋律就流荡起来了。
哨音在青色的树枝上旋转,它鼓动着小叶子快快成长。
风筝在天上飘,哨音顺着孩子的手,顺着风筝线,升到云中去了。
新翻的泥土闪开了路,滴着黑色的油,哨音顺着铧犁的镜面滑过去了。
啊,那里可有蜜蜂的嗡嗡?可有百灵鸟的啼啭?可有牛的哞叫?
(二)阅读下列文章,回答1~4题
春风
林斤澜
①北京人说:“春脖子短。”南方来的人觉得这个“脖子”有名无实,冬天刚刚过去,夏天就来到眼前了。
②最激烈的意见是:“哪里有什么春天,只见起风、起风,成天刮土、刮土,眼睛也睁不开,桌子一天擦一百遍……”
③其实,意见里说的景象不冬不夏,还得承认是春天。不过不像南方的春天,那也的确。褒贬起来着重在于春风,也有道理。
④起初,我也怀念江南的春天,“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这样的名句是老窖名酒,色香味俱全。这四句没有提到风,风原是看不见的,又无所不在的。江南的春风抚摸着大地,像柳丝飘拂,体贴万物,像细雨滋润。这才草长、花开、莺飞……
⑤北京的春风真就是刮土吗?后来我有了别样的体会。那是我下乡的好处。
⑥我在京西的大山里、京东的山边上,曾数度“春脖子”。背阴的岩下,积雪冷森森。是潭,是溪,是井台,就是泉边,凡带水的地方,都坚持着冰块、冰砚、冰溜、冰渣……一夜之间,春风来了。忽然从塞外的苍苍原野、莽莽沙漠,滚滚而来。从关外扑过山头,漫过山梁,插山沟、灌山口,呜呜吹号,哄哄呼啸。
⑦轰的一声,是哪里的河水开裂了吧;是碗口粗的病枝断折了吧。有天夜里,我住的石头房子的木头架子,格拉拉格拉拉响起来,晃起来,仿佛冬眠惊醒,伸懒腰,动弹胳膊腿,浑身关节挨个嘎吧嘎吧松动。
⑧麦苗在霜冻里返青了,山桃在积雪里拱苞了。清早,人们穿着老羊皮背心,用荆条背篓背带冰碴的羊粪,绕山嘴,上山梁,爬梯田。春风呼哧呼哧地,帮助呼哧呼哧的人们,把粪肥撒匀净,好不痛快人也。
⑨北国的山民,喜欢力大无穷的好汉。到喜欢得不行时,连稍来的粗暴,也只觉得解气。要不,请想想,柳丝飘拂般的抚摸,细雨滋润般的体贴,又怎么过草原,走沙漠,扑山梁?又怎么踢打开千里冰封和遍地赖着不走的积雪?
⑩如果我回到江南,老是“乍暖还寒,最难将息”,老是“牛角淡淡的阳光”、“牛屋蒙蒙的阴雨”,整天好比穿着湿布衫,墙角落里发霉,长蘑菇,有死耗子味儿……那么怎能不怀念北国的春风!
1.“春脖子短”中“脖子”的含义是什么?使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2.“不过不像南方的春天”,这里的“不像”,除了时间的长短不同以外,其主要特点是:
(1)南方的春天:
(2)北方的春天:
3.从第⑥段到第⑧段写北京的春风,依次写了春风的________,春风的________,春风的________,是按照从________到________的顺序写的。
4.作者怀念北国的春风,主要是因为什么?
《春》答案
一、基础训练
(一) yùn niàng gē bo dǒusǒu yìng hè yáo yè wǎn zhuǎn fǔ mō liáo liàng
(二)欣欣然 巢 繁花嫩叶 呼朋引伴 黄晕 烘托 蓑 笠 稀稀疏疏 静默
(三)1.排比 拟人 2.引用 比喻 3.反复 拟人
二、课时达标
(一)、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美”、“力”、“新”,赞美春天、喜悦
(二)1.略
2.写了树叶儿,特点是绿得发亮。写了小草,特点是青得逼你的眼。
3.A.春雨之多;B.春雨之多、细、亮;C.春雨之轻盈、细密
4.写了灯光;撑着雨伞慢慢行走的人;工作的农民;写了房屋。作用是烘托春天雨夜的安宁、和平和生气。
5.C
(三)、1.“偷偷的”写出了不经意间,春草已悄然而出的情景。“钻”表现了顽强的生命力,写出了春草破土而出的挤劲。这样赋予小草以感情和意识,富有情趣,惹人喜爱。
2.运用了拟人和排比的修辞方法,写出了春山润泽,春水涣涣,春日暖人的特点。
3.运用了引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方法,突出了春风和煦、温暖的特点,写尽了春风的气韵神情。
4.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描写花多,生动而有人情味。
三、能力提升
(一)
作者用视觉,写了春天的色彩,又用听觉,写了各种动物的叫声;又展开想像,写听到春的美妙旋律,勾画了一幅春的立体画,把春天写得形象、可感。
(二)
1.持续的时间。比喻。
2.(1)江南的春风抚摸着大地……草长、花开、莺飞……(2)只见起风、起风……桌子一天擦一百遍……
3.形象 作用 影响 景 人
4.北国的春风及时送走了坚冰霜雪,伴随作者经历了艰苦的岁月。
PAGE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