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人教统编版高二(上)期末语文练习卷 (3)(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2024学年人教统编版高二(上)期末语文练习卷 (3)(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86.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2-07 07:36:3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3-2024学年人教部编版高二(上)期末语文练习卷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共9分)
1.(9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问题。
在儒家哲学中,“中”的最基本含义是“标准”“限度”的意思。由于“中庸”强调坚持某个标准和限度,因而在社会激剧变动时期就有可能成为维护某种旧事物,调和矛盾,反对变革的观点和方法,这是“中庸”思想局限性的一面。但是,“中庸”思想中也包含着任何事物超过了一定的限度就会向其对立面转化的思想。孔子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 雍也》)这句话,最具体地体现了“中庸之道”。仅就强调“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这一点来说,其目的确实是要调和“文”与“质”。但是,这种调和并不是对矛盾的简单地否定或抹杀,而是在意识到对立面超过一定限度就会向相反方向转化的前提下,在实践行为中保持矛盾的某种平衡,从而取得最好实践效果的办法。因此,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提出和坚持把握一定的“标准”或“限度”即用“中”或用“和”,作为实践行为的准则,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客观需要。
但“用和”,并不是无原则的调和。相反,他们是把坚持一定的原则作为贯彻“和”的前提。不讲原则的为“和”而“和”是不可行的,不用礼的原则加以节制的“和”也是不可行的。为此,儒家严格区分“和”与“同”这两个概念。“和”是指不同性质的事物或意见之间的互相补充与配合,而“同”则是指相同性质的事物或意见的彼此附和与合流。不同性质事物的相互配合,就能产生新的事物,而相同性质的事物放在一起,则不可能生出新事物。所以,孔子曾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 子路》)。其次,“和”或“中”也包含有不要陷于某一偏面,而应兼备两面或多面的意思。三国时的刘劭以“兼德”来解释“中庸”、他说:“兼德而至,谓之中庸。”(《人物志 九征》)他认为,仁、礼、信、义、智五种品德,是各有所偏的,只有兼备此五德的人,才是最完美的,而“中庸”就是指的能兼备五德的品德。同时,他还认为,“中庸”之德有防止人在行为方面的过分拘谨或放肆,以及指明人的短处而弥补其不足等重要的作用。
“用中”或“用和”是反对无原则的为中而中与为和而和的,但是如果对坚持“用中”和“用和”的原则作僵死的理解,而不懂得根据不同情况加以变通,那么其结果同样是陷于为中而中与为和而和的偏面。“用中”不仅需要有坚持原则的一面,而且也要有灵活变通的一面。
(摘编自楼宇烈《用中和时中》)
(1)下列对文中“中庸”一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庸”因为维护旧事物反对变革等思想,所以中庸强调坚持某个限度和标准。
B.“中庸”思想中也包含着任何事物超过了一定的限度就会向其对立面转化的思想。
C.“中庸”也指兼备仁礼信义智五德,有防止人在行为方面过分拘谨或放肆等作用。
D.“中庸”具有辩证观,不仅需要有坚持原则的一面,而且也要有灵活变通的一面。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二自然段用“其次”一词引领下文展开论述,体现了分条陈述的行文思路。
B.作者在行文时,论据充分真实。每提出一个观点,都要引用儒家原话论证并注明出处。
C.作者论述“中庸”思想,从优劣、正反、全偏等方面进行两两对比,使论证有说服力。
D.全文整体结构,从开头到结尾,三个自然段在思路上呈现着逐层深入的结构特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调和“文”与“质”,是对矛盾的简单地否定或抹杀,是保持矛盾的某种平衡。
B.作者认为,如果坚持了一定的原则并懂得根据不同的情况加以变通,才可能真正做好“用和”。
C.作者认为,把握一定的“标准”或“限度”,作为实践行为的准则,有现实意义和客观需要。
D.三国时的刘劭认为,要做到“兼德”既需要兼有五种品德,还必须指明人的短处并弥补其不足。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2.(12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民事法律制度有多重要?很多人可能不曾想到,新中国成立后通过的第一部法律,不是宪法、刑法,而是民事领域的婚姻法。社会秩序的建立,人民权利的保障,都有赖于对基本民事法律关系的调整和规范。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对民事法律制度提出了更高要求。只有进一步明确市场主体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充分保障公民民事权利,买卖、交易等才能顺利进行。在此背景下,民法通则、担保法、合同法等相继出台,我国民事法律制度日趋完善。
既然民事法律制度已较为完善,为什么还要把与民事相关的法律编纂成一部法典?原来,民事法律调整的主体多,涵盖领域广,关系复杂,相应的法律条文数量也很庞大,其中还有不协调、不一致甚至相冲突的地方。因此,编纂民法典就不是简单的法律汇编,而是对现行的民事法律规范进行编订纂修,从而打通民事法律体系“血脉经络”,实现对法律条文的“深加工”。对已经不适应现实情况的规定进行修改完善,对经济社会生活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作出有针对性的新规定……经过系统编纂,民法典将发挥“1+1>2”的效果。
经济社会在不断发展,生活方式在不断变化,社会关系在不断调整,调节社会关系的民法也需要与时俱进。今天中国的民法典可以说是21世纪互联网、高科技时代民法典的代表。民法典的一大亮点,就是将“人格权”单独成编,所谓人格权,是法律赋予民事主体的人身权,而非财产性权利,范围包括生命权、身体权、健康权、肖像权、隐私权、名誉权等,将人格权单独成编,不仅弥补了传统大陆法系“重物轻人”的体系缺陷,同时彰显了21世纪信息社会背景下人格权保护的特殊价值。如何应对烦不胜烦的骚扰电话?遇到摄像头偷拍该怎么处理?AI换脸、伪造他人声音算不算侵权?这些生活在这个时代的每个人都有可能遇到的问题,都能在这部民法典中找到答案。由此而言,这部权威、严谨的民法典,又何尝不是一部信息时代的“生活指南”?
法律的生长、完善,同样离不开其所处历史和文化的滋养。民法典中新设置的“离婚冷静期”,引发不少关注和讨论,这样的“制度设计”本身就彰显着中国传统文化中倡导夫妻和谐、珍视家庭价值的文化观念。此外,民法典还专门引入“优良家风”的表述,同时在商事交易与夫妻关系的平衡中更加凸显了维护家庭和睦的价值取向。类似规定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不仅体现着“中国特色”,对于世界民事领域的立法也是值得珍视的宝贵财富和经验。
(摘编自《民法典,让生活更美好》)
材料二:
民法典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开创了我国法典编纂立法的先河,具有里程碑意义。民法典姓“民”,意味着它以民为本,充分反映了人民的利益诉求,最大化地谋求人民的利益。在新时代,我们与民法典如约相见,可以说是一种水到渠成。
改革开放初期,一切都是摸着石头过河,社会经济生活处在急剧变动之中,社会关系还没有定型。此时起草民法典,其所应具备的稳定性、前瞻性很难得到保证。而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和完善,社会经济稳步发展,国民财富也持续增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质上是法治经济。在此背景下,编纂民法典,完善民商事领域基本法律制度和行为规范,为各类民商事活动提供基本遵循,具有现实紧迫性。
改革开放初期,由于民法理论尚无法支持建立民法典的科学体系,立法机关当机立断,在民法典的制定上走“批发改零售”的路线,即先制定民事单行法律,待时机成熟后再编纂民法典。多年来,一批民事单行法律相继制定颁布,逐步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民事法律规范体系,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民事司法实践积累了丰富经验,全社会民事法治观念也普遍增强。这些为编纂民法典奠定了较好的制度基础、实践基础、理论基础和社会基础。
民法本质上是“人”法,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保护人格权、维护人格尊严,是我国法治建设的重要任务。民法典继承民法通则中有关人身权的规定,回应了人格权保护的现实需求,将人格权独立成编,把对人格权的保护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坚持和落实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人格权独立成编,不仅是我国民事立法的一次重大创新,在世界各国民法典中也是十分先进的,使我国民法典具有了强大的生命力。
可以说,这是一部具有中国特色、体现时代特点、反映人民意愿的民法典。它的表决通过,标志着我国法治建设达到新水平和新高度,对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摘编自《新时代遇见民法典》)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婚姻法是新中国成立后通过的第一部法律,与其它基本民法一起对建立正常社会秩序、保障人民基本权利起着积极的作用。
B.虽然民事法律制度已较为完善,但民法调整的主体非常繁杂,以致出现不协调甚至自相矛盾的地方,因此需编纂民法典。
C.材料二认为民法典将人格权独立成编、无论是在我国还是世界都是首创的观点,与材料一有关人格权的阐释角度不同。
D.民法典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民为本、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既有对现行民事法律规定的修改完善,也有新规定,具有里程碑意义。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民法典中人格权范畴的一项是    
A.明确“隐私”的定义
B.界定“著作权”的主体
C.完善对肖像权的保护
D.确立器官捐献基本规则
(3)结合两则材料概括民法典得以产生的有利因素。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3.(15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看麦熟
刘成章
①肥沃的关中平原,从头年冬到次年春,走到田野上,十有八九都铺着日渐加厚的小麦的绿毡。而到了清明节呢,农谚说:“清明麦子埋老鸹。”于是,田野处处,是厚可盈尺的绿绒被了。“清明时节雨纷纷”,一块又一块的绿绒被儿,绿光闪烁,好不喜人。从此,小麦就可着劲儿长了,那绿绒被便膨起来,膨起来,一天一个样子,直至像隆起的海浪碧波,涛声震响。忽然有那么一天,麦梢儿迎风摇摆,一浪推着一浪,有了金子一样的颜色。麦梢儿的这一变化是一种信号,它触动了每一个庄稼人的心,而跳得最快最欢最美的,却是婆娘们的心。
②婆娘,关中农村特有的称谓,把自己的一颗心分作两半——一半在婆家,一半在娘家。婆娘负重最多,爱最多,最具人性美,最有人情味。
③这不,看见麦梢儿黄了,她们立即想到了娘,想到了娘家的麦田,都准备着看望辛苦了大半年的爹娘和兄嫂弟妹,同时分享娘家麦子即将成熟的欢乐。于是,她们都忙碌起来了:蒸馍馍,烙锅盔,采拔菜蔬……丈夫、公婆都理解她们,由着她们的心性。咱关中俗话:“麦梢黄,女看娘”呀!这种风俗辈辈沿袭。她们小曲悄唱,加紧了手中的活儿。手疾脚快地找篮篮,装礼物,梳洗打扮——家家屋中大体都是这样。她们恨不得转眼间就能扑到亲娘的怀里。
④于是,麦黄天,人们都惊叹关中路广漠的田野上,到处闪耀着看麦熟的婆娘的身影。她们的肌肤有的粉红,有的微黑,有的如春萝卜般的细嫩,有的如秋白菜般的健康,真是摇曳多姿、风情万种。于是,这麦黄天,田野是大片大片的黄的色块,她们是红的绿的花的荡漾的曲线。色块有了曲线喜悦的旋律,曲线有了色块的成熟的神韵。而这一切是被馨香浸透。
⑤天那么蓝,那么纯,布满麦田的大地显得更黄了。大地焕发出我们民族的原色,它那么丰盈,那么辉煌。婆娘们就走在那原色之中。丰收在望,庄稼人被它所燃烧,田野上便此起彼伏地飘荡着吼唱的秦腔。在那原色中,婆娘们踏着秦腔的节拍:“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生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这是来自《诗经》的声音。婆娘们虽然不懂得《诗经》,但这声音,早就存于她们的心坎了。
⑥奔着爹,她们在走。奔着娘,她们在走。她们粘着轻尘的布鞋、皮鞋、胶鞋,踩下的脚印,千姿百态,南来北往地撒布在旷野里,一如总也开不败的夏的花朵。
⑦一片胜似一片的麦子,常常逗引得她们停下脚来。她们或者静看半天,或者干脆上前折个麦穗,放在手心把颗粒搓下来,吹去皮皮,数数一共是多少颗,然后挑一颗胖嘟嘟的颗粒,轻巧地扔进红唇,用雪白的牙齿咬咬。只这么一下,她们就能估摸出眼前这片麦子能产多少斤上等麦,能磨多少袋特级粉,能擀多少案好面条了。她们被关中大丰收的景象撩拨得晕晕乎乎的,竟至忘了此刻身在何处,以为自己嗅到的已是娘家麦子的芳香,等恍然大悟——这哪是娘家的麦地呢,便独个儿笑了起来,如歌似的灿烂。但绝不吝惜泼出去的情意,娘家爹和丈夫都不是常说么,人不能太自私了,天下农民是一家。是的,也应该为别人喜欢喜欢。何况,娘家地土好,人又勤,麦子一定不会比这儿差,也应该提前为之开怀一乐了。
⑧满怀的麦香,满心的快活,满鬓角的汗珠,满眼睫的光。她们的身姿是大小雁塔上的风铃。正干农活的男人们都知道她们是干什么去的,都为她们而感到自豪和充实。婆娘们喜滋滋地迈开脚步。现在,娘正在做什么呢?是不是早站在村口的老椿树下等我了?爹又在做着什么?一定是风风火火地联系收割机去了,但他这两天会早早地赶回家的。爹娘都上了一把年纪了,女儿多么想这回多住上几天,好给他们凑一把力,把麦子颗粒不剩地收到囤子里头。这期间一定要尽量多帮爹娘干一些事情,比如缝缝补补呀,比如领着患老年病的爷爷上医院诊治呀。可是,爹又会厉声吼叫:“哪有这种情理?”娘也会柔声相劝:“听你爹的话,回去吧。麦忙天,谁家不是等着人手用哩?”可是婆家的事又如何能让她们放下心呢!婆娘,婆娘,婆娘的心里有多少牵挂啊!
⑨脚下的这条路,已经走过百遍千遍了,却愈走愈亲切,愈走愈爱走。而且总是一边走一边在心里悄悄呼唤:娘啊娘啊,我回来了!无边麦田的金黄的底色,她们的脚步编织着一幅既古老又鲜活的关中农村的风俗画。她们望着麦子,她们也是麦子,装饰着田野。她们急匆匆地前行,她们心灵的麦芒在前行中,辐射出最亮丽最动人的光彩。
(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肥沃的关中平原”开头,既为后文描写麦熟景象做了铺垫,也为后文人物的活动提供了典型环境。
B.作者笔下人物鲜活生动,多姿多彩,婆娘勤劳孝敬、公婆通情达理、爹娘质朴善良,集中展现了关中人民的精神风貌。
C.文章以饱含深情的笔墨,描写了关中平原麦熟和婆娘们“看麦熟”的喜人景象,意在突出本文“歌颂丰收”的主题。
D.本文将叙事、写人、抒情融为一体,运用多种修辞手法,采用长短错落的句式,生动展现了关中大地的独特魅力。
(2)整篇文章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充满了无限的诗情画意。请选三个角度举例分析。
(3)有人评价刘成章的散文:“虽不乏婉约细腻的描写、工笔画,不乏婉约细腻的篇章,但是总的说来属于壮美散文、豪放散文,似一幅幅雄阔辽远、壮美激越、排山倒海、气势磅礴的水墨山水画。”散文最突出的特点“形散神聚”在本文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二、古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
4.(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曾子芸瓜而误斩其根。曾皙怒,援大杖击之,曾子仆地,有顷乃苏,厥然而起,进曰:“曩者参得罪于大人,大人用力教参,得无疾乎?”退屏鼓琴而歌欲令曾皙听其歌声令知其平也孔子闻之告门人曰参来勿内也曾子自以无罪使人谢孔子孔子曰:“汝闻著叟有子名曰舜?舜之事父也,索而使之,未尝不在侧,求而杀之,未尝可得。小篷则待,大篷则走,以逃暴怒也。今子委身以待暴怒,立体而不去,杀身以陷父不义,不孝就是大乎?汝非天子之民耶?杀天子之民罪奚如?”以曾子之材,又居孔氏之门,有罪不自知,处义难乎!
孔子谓子路曰:“汝何好?”子路曰:“好长剑。”孔子曰:“非此之问也,请以汝之所能,加之以学,岂可及哉!”子路曰:“学亦有益乎?”孔子曰:“夫人君无谏臣则失政,士无教友,则失听。狂马不释其策,操弓不返于菜。木受绳则直,人受谏则圣。受学重问,孰不顺成?毁仁恶士,且近于刑。君子不可以不学。”子路曰:“南山有竹,弗揉自直,斩而射之,通于犀革,又何学为乎?”孔子曰:“括而羽之,链而砥砺之,其入不益深乎?”子路拜曰:“敬受教哉!”
子路问于孔子曰:“请释古之学而行由之意,可乎?”孔子曰:“不可,昔者,东夷慕诸夏之义,有女,其夫死,为之内私婿,终身不嫁。不嫁则不嫁矣,然非贞节之义也。苍梧之弟,娶妻而美好,请与兄易。忠则忠矣,然非礼也。今子欲释古之学而行子之意,庸知子用非为是,用是为非乎!不顺其初,虽欲悔之,难哉!”
(节选自《说苑 建本》)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退屏鼓琴而歌\欲令曾皙听其歌声\令知其平也\孔子闻之\告门人曰\参来勿内也\曾子自以无罪\使人谢孔子
B.退屏鼓琴而歌\欲令曾皙听\其歌声令知\其平也\孔子闻之\告门人曰\参来勿内也\曾子自以无罪\使人谢孔子
C.退屏鼓琴而歌\欲令曾皙听\其歌声令知\其平也\孔子闻之\告门人曰\参来勿内也\曾子自以无罪使人\谢孔子
D.退屏鼓琴而歌\欲令曾皙听其歌声\令知其平也\孔子闻之\告门人曰\参来勿内也\曾子自以无罪使人\谢孔子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人,指王公贵族之类的高位者,或是对父母长辈的称呼。文中指曾子的父亲。
B.“得无疾乎”中“疾”的意思与《劝学》“声非加疾也”中“疾”的意思不同。
C.“今子委身以待暴怒”中“委”的意思与“委以重任”中“委”的意思相同。
D.东夷,古时中原对东方各部落的统称。夷,后来泛指华夏族以外的少数民族。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曾皙脾气暴躁,仅因儿子锄草时不慎斩断了瓜苗的根,便拿起大棍击打儿子,致使儿子倒地,不省人事。
B.孔子对曾参被父亲用大棍打却不知道躲闪的行为进行了批评,认为曾参的做法会使他的父亲陷入不义。
C.孔子认为子路很有才能,如果再进一步学习,将不会有人能超过子路,但喜欢长剑并不能帮助他提高才能。
D.孔子认为东夷女子在其丈夫死了之后,虽然没有再次出嫁,但纳私婿的做法也不符合贞节的本义。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舜之事父也,索而使之,未尝不在侧,求而杀之,未尝可得。
②孔子曰:“夫人君无谏臣则失政,士无教友,则失听。
(二)古诗阅读
5.(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
清江道中
[宋]廖行之
客里春愁万斛量,随身抖擞一奚囊。
了无池草入诗梦,粗有山花供酒狂。
半载飞蓬成底事,几钩新月误相望。
夕阳又傍空山宿,杜宇声中入异乡。
【注】①奚囊:贮诗之袋。李商隐《李贺小传》:“每旦日出与诸公游……恒从小奚奴,骑距驴,背一古破锦囊,遇有所得,即书投囊中。”②底事:何事。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身在异乡,又是在春天这个季节,愁绪难以排遣。“万斛”言愁苦之多,化实为虚,把抽象的愁写得具体生动。
B.颔联对仗工整,借自然景物来表达感受,说没有池塘春草能进入自己的美梦,只有山上的野花可以助兴。
C.颈联中“飞蓬”隐喻游子,飘飞在空中的蓬草与远行的客人类似,传达出诗人漂泊半年,却一事无成的苦闷。
D.尾联既写景又叙事,景的特点落在“空山”“杜宇声”上,所叙事情落在“宿”“入异乡”上,表达自然简洁。
(2)本诗尾联历来为人称道,请赏析其妙处。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题,6分)
6.(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寡人之于国也》中孟子用“   ,   ”两句指出“五十者可以衣帛”的前提条件。
(2)荀子《劝学》中“   ,   ”两句以劣马的执着为喻,强调为学必须持之以恒。
(3)白居易《琵琶行》中“   ,   ”两句,写琵琶女以娴熟的技艺演奏了当时有名的两首乐曲。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
7.(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有人认为,一节只有几十分钟的太空课“算不了什么”,其实不然。一堂看似寻常的授课,实际上却是准备时间久、备课成本大、技术攻关难、风险系数高的复杂工程。
既然如此,为何要大费周章?这是因为,有些东西一旦在心里播下种子,就能生根发芽。
一堂生动有趣的太空课,点燃的就有可能是 ①的梦想。授课期间,孩子们 ②地向航天员老师提问:“太空中看到的风景有什么不同吗?”“在空间站中氧气和水是如何循环的?”“在太空中睡觉会飘来飘去吗?”可以说,梦想的引擎一经点燃,就能释放无可比拟的力量。
太空课堂的 ③,背后是中国航天的欣欣向荣。从“嫦娥奔月”到“祝融取火”。从“天和筑穹”到“墨子传信”,从“北斗联网”到“天舟穿梭”……每一次腾空而起,是一个国家民族坚持不懈的进步,也是一代代航天人前后相续的脚步。从太空授课的方式,我们把底气、志气、骨气和航天梦、中国梦播洒,昂扬在胸中、心里,把知识技能印进脑海里,星辰大海的征途上就会有源源不断的中国身影,浩瀚太空的探索里就会有越来越多的中国足迹。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3)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画横线句子中的修辞及其表达效果。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9分)
8.(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①_____,是古代文化的特点之一。中国古代哲人早就看到大自然运行的一条重要规律,并由此引申出人生的准则:“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天道是刚健的,君子效法天道,也应刚健立身,自强不息。中华文化之所以经久不衰,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具有自强不息的精神。然而,②_____。《老子》说“容乃公”,能兼容才能称得上公,唯公才能够久。中华民族敢于、乐于吸收外来的文化,吸取其中的营养,使它们变成自己文化的一部分。佛学传入中国以后,与中国固有的文化相结合,形成中国特有的禅学,百年史一个很好的例证。唐朝的都城长安是当时最大的国际都会,人口达到百万之多,居住着不少任职于唐朝的外国人、留学生、学问僧、艺术家,以及大量的外来商贾。大食、天竺、日本等许过国家使臣络绎不绝。宗教方面,多种宗教都得以传播。唐朝的都城长安,③_____。
(选编自袁行霈《中华文化精神》)
(1)在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下列选项中与文中画线句子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原来蝙蝠靠喉咙发出人耳听不到的“超声波”。
B.点支烟,继续写些“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C.俗话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D.港澳台同胞都积极为“希望工程”捐款。
四、写作(60分)
9.(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老子之所以推崇水,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水包含了“利他”精神。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贤人的境界是“自利利他,胸怀天下”。但现在不少人认为,利他和利己是对立的,利他就是牺牲自己,利他思维违背人的本性,因为“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究竟应该“利己”还是“利他”?这一问题引起了同学们激烈的争论。
请你联系社会现实,写一篇发言稿,表达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和思考,并在班会上与同学们交流。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3-2024学年人教部编版高二(上)期末语文练习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共9分)
1.(9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问题。
在儒家哲学中,“中”的最基本含义是“标准”“限度”的意思。由于“中庸”强调坚持某个标准和限度,因而在社会激剧变动时期就有可能成为维护某种旧事物,调和矛盾,反对变革的观点和方法,这是“中庸”思想局限性的一面。但是,“中庸”思想中也包含着任何事物超过了一定的限度就会向其对立面转化的思想。孔子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 雍也》)这句话,最具体地体现了“中庸之道”。仅就强调“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这一点来说,其目的确实是要调和“文”与“质”。但是,这种调和并不是对矛盾的简单地否定或抹杀,而是在意识到对立面超过一定限度就会向相反方向转化的前提下,在实践行为中保持矛盾的某种平衡,从而取得最好实践效果的办法。因此,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提出和坚持把握一定的“标准”或“限度”即用“中”或用“和”,作为实践行为的准则,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客观需要。
但“用和”,并不是无原则的调和。相反,他们是把坚持一定的原则作为贯彻“和”的前提。不讲原则的为“和”而“和”是不可行的,不用礼的原则加以节制的“和”也是不可行的。为此,儒家严格区分“和”与“同”这两个概念。“和”是指不同性质的事物或意见之间的互相补充与配合,而“同”则是指相同性质的事物或意见的彼此附和与合流。不同性质事物的相互配合,就能产生新的事物,而相同性质的事物放在一起,则不可能生出新事物。所以,孔子曾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 子路》)。其次,“和”或“中”也包含有不要陷于某一偏面,而应兼备两面或多面的意思。三国时的刘劭以“兼德”来解释“中庸”、他说:“兼德而至,谓之中庸。”(《人物志 九征》)他认为,仁、礼、信、义、智五种品德,是各有所偏的,只有兼备此五德的人,才是最完美的,而“中庸”就是指的能兼备五德的品德。同时,他还认为,“中庸”之德有防止人在行为方面的过分拘谨或放肆,以及指明人的短处而弥补其不足等重要的作用。
“用中”或“用和”是反对无原则的为中而中与为和而和的,但是如果对坚持“用中”和“用和”的原则作僵死的理解,而不懂得根据不同情况加以变通,那么其结果同样是陷于为中而中与为和而和的偏面。“用中”不仅需要有坚持原则的一面,而且也要有灵活变通的一面。
(摘编自楼宇烈《用中和时中》)
(1)下列对文中“中庸”一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A.“中庸”因为维护旧事物反对变革等思想,所以中庸强调坚持某个限度和标准。
B.“中庸”思想中也包含着任何事物超过了一定的限度就会向其对立面转化的思想。
C.“中庸”也指兼备仁礼信义智五德,有防止人在行为方面过分拘谨或放肆等作用。
D.“中庸”具有辩证观,不仅需要有坚持原则的一面,而且也要有灵活变通的一面。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第二自然段用“其次”一词引领下文展开论述,体现了分条陈述的行文思路。
B.作者在行文时,论据充分真实。每提出一个观点,都要引用儒家原话论证并注明出处。
C.作者论述“中庸”思想,从优劣、正反、全偏等方面进行两两对比,使论证有说服力。
D.全文整体结构,从开头到结尾,三个自然段在思路上呈现着逐层深入的结构特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B 
A.调和“文”与“质”,是对矛盾的简单地否定或抹杀,是保持矛盾的某种平衡。
B.作者认为,如果坚持了一定的原则并懂得根据不同的情况加以变通,才可能真正做好“用和”。
C.作者认为,把握一定的“标准”或“限度”,作为实践行为的准则,有现实意义和客观需要。
D.三国时的刘劭认为,要做到“兼德”既需要兼有五种品德,还必须指明人的短处并弥补其不足。
【答案】(1)A
(2)B
(3)B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2.(12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民事法律制度有多重要?很多人可能不曾想到,新中国成立后通过的第一部法律,不是宪法、刑法,而是民事领域的婚姻法。社会秩序的建立,人民权利的保障,都有赖于对基本民事法律关系的调整和规范。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对民事法律制度提出了更高要求。只有进一步明确市场主体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充分保障公民民事权利,买卖、交易等才能顺利进行。在此背景下,民法通则、担保法、合同法等相继出台,我国民事法律制度日趋完善。
既然民事法律制度已较为完善,为什么还要把与民事相关的法律编纂成一部法典?原来,民事法律调整的主体多,涵盖领域广,关系复杂,相应的法律条文数量也很庞大,其中还有不协调、不一致甚至相冲突的地方。因此,编纂民法典就不是简单的法律汇编,而是对现行的民事法律规范进行编订纂修,从而打通民事法律体系“血脉经络”,实现对法律条文的“深加工”。对已经不适应现实情况的规定进行修改完善,对经济社会生活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作出有针对性的新规定……经过系统编纂,民法典将发挥“1+1>2”的效果。
经济社会在不断发展,生活方式在不断变化,社会关系在不断调整,调节社会关系的民法也需要与时俱进。今天中国的民法典可以说是21世纪互联网、高科技时代民法典的代表。民法典的一大亮点,就是将“人格权”单独成编,所谓人格权,是法律赋予民事主体的人身权,而非财产性权利,范围包括生命权、身体权、健康权、肖像权、隐私权、名誉权等,将人格权单独成编,不仅弥补了传统大陆法系“重物轻人”的体系缺陷,同时彰显了21世纪信息社会背景下人格权保护的特殊价值。如何应对烦不胜烦的骚扰电话?遇到摄像头偷拍该怎么处理?AI换脸、伪造他人声音算不算侵权?这些生活在这个时代的每个人都有可能遇到的问题,都能在这部民法典中找到答案。由此而言,这部权威、严谨的民法典,又何尝不是一部信息时代的“生活指南”?
法律的生长、完善,同样离不开其所处历史和文化的滋养。民法典中新设置的“离婚冷静期”,引发不少关注和讨论,这样的“制度设计”本身就彰显着中国传统文化中倡导夫妻和谐、珍视家庭价值的文化观念。此外,民法典还专门引入“优良家风”的表述,同时在商事交易与夫妻关系的平衡中更加凸显了维护家庭和睦的价值取向。类似规定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不仅体现着“中国特色”,对于世界民事领域的立法也是值得珍视的宝贵财富和经验。
(摘编自《民法典,让生活更美好》)
材料二:
民法典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开创了我国法典编纂立法的先河,具有里程碑意义。民法典姓“民”,意味着它以民为本,充分反映了人民的利益诉求,最大化地谋求人民的利益。在新时代,我们与民法典如约相见,可以说是一种水到渠成。
改革开放初期,一切都是摸着石头过河,社会经济生活处在急剧变动之中,社会关系还没有定型。此时起草民法典,其所应具备的稳定性、前瞻性很难得到保证。而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和完善,社会经济稳步发展,国民财富也持续增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质上是法治经济。在此背景下,编纂民法典,完善民商事领域基本法律制度和行为规范,为各类民商事活动提供基本遵循,具有现实紧迫性。
改革开放初期,由于民法理论尚无法支持建立民法典的科学体系,立法机关当机立断,在民法典的制定上走“批发改零售”的路线,即先制定民事单行法律,待时机成熟后再编纂民法典。多年来,一批民事单行法律相继制定颁布,逐步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民事法律规范体系,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民事司法实践积累了丰富经验,全社会民事法治观念也普遍增强。这些为编纂民法典奠定了较好的制度基础、实践基础、理论基础和社会基础。
民法本质上是“人”法,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保护人格权、维护人格尊严,是我国法治建设的重要任务。民法典继承民法通则中有关人身权的规定,回应了人格权保护的现实需求,将人格权独立成编,把对人格权的保护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坚持和落实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人格权独立成编,不仅是我国民事立法的一次重大创新,在世界各国民法典中也是十分先进的,使我国民法典具有了强大的生命力。
可以说,这是一部具有中国特色、体现时代特点、反映人民意愿的民法典。它的表决通过,标志着我国法治建设达到新水平和新高度,对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摘编自《新时代遇见民法典》)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A.婚姻法是新中国成立后通过的第一部法律,与其它基本民法一起对建立正常社会秩序、保障人民基本权利起着积极的作用。
B.虽然民事法律制度已较为完善,但民法调整的主体非常繁杂,以致出现不协调甚至自相矛盾的地方,因此需编纂民法典。
C.材料二认为民法典将人格权独立成编、无论是在我国还是世界都是首创的观点,与材料一有关人格权的阐释角度不同。
D.民法典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民为本、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既有对现行民事法律规定的修改完善,也有新规定,具有里程碑意义。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民法典中人格权范畴的一项是  B 
A.明确“隐私”的定义
B.界定“著作权”的主体
C.完善对肖像权的保护
D.确立器官捐献基本规则
(3)结合两则材料概括民法典得以产生的有利因素。
【答案】(1)A
(2)B
(3)①市场经济的繁荣,为民法典孕育生长提供了肥沃土壤。
②法治建设的完善,为民法典诞生打下了坚实基础。
③传统文化的影响,为民法典的生长、完善提供了养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3.(15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看麦熟
刘成章
①肥沃的关中平原,从头年冬到次年春,走到田野上,十有八九都铺着日渐加厚的小麦的绿毡。而到了清明节呢,农谚说:“清明麦子埋老鸹。”于是,田野处处,是厚可盈尺的绿绒被了。“清明时节雨纷纷”,一块又一块的绿绒被儿,绿光闪烁,好不喜人。从此,小麦就可着劲儿长了,那绿绒被便膨起来,膨起来,一天一个样子,直至像隆起的海浪碧波,涛声震响。忽然有那么一天,麦梢儿迎风摇摆,一浪推着一浪,有了金子一样的颜色。麦梢儿的这一变化是一种信号,它触动了每一个庄稼人的心,而跳得最快最欢最美的,却是婆娘们的心。
②婆娘,关中农村特有的称谓,把自己的一颗心分作两半——一半在婆家,一半在娘家。婆娘负重最多,爱最多,最具人性美,最有人情味。
③这不,看见麦梢儿黄了,她们立即想到了娘,想到了娘家的麦田,都准备着看望辛苦了大半年的爹娘和兄嫂弟妹,同时分享娘家麦子即将成熟的欢乐。于是,她们都忙碌起来了:蒸馍馍,烙锅盔,采拔菜蔬……丈夫、公婆都理解她们,由着她们的心性。咱关中俗话:“麦梢黄,女看娘”呀!这种风俗辈辈沿袭。她们小曲悄唱,加紧了手中的活儿。手疾脚快地找篮篮,装礼物,梳洗打扮——家家屋中大体都是这样。她们恨不得转眼间就能扑到亲娘的怀里。
④于是,麦黄天,人们都惊叹关中路广漠的田野上,到处闪耀着看麦熟的婆娘的身影。她们的肌肤有的粉红,有的微黑,有的如春萝卜般的细嫩,有的如秋白菜般的健康,真是摇曳多姿、风情万种。于是,这麦黄天,田野是大片大片的黄的色块,她们是红的绿的花的荡漾的曲线。色块有了曲线喜悦的旋律,曲线有了色块的成熟的神韵。而这一切是被馨香浸透。
⑤天那么蓝,那么纯,布满麦田的大地显得更黄了。大地焕发出我们民族的原色,它那么丰盈,那么辉煌。婆娘们就走在那原色之中。丰收在望,庄稼人被它所燃烧,田野上便此起彼伏地飘荡着吼唱的秦腔。在那原色中,婆娘们踏着秦腔的节拍:“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生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这是来自《诗经》的声音。婆娘们虽然不懂得《诗经》,但这声音,早就存于她们的心坎了。
⑥奔着爹,她们在走。奔着娘,她们在走。她们粘着轻尘的布鞋、皮鞋、胶鞋,踩下的脚印,千姿百态,南来北往地撒布在旷野里,一如总也开不败的夏的花朵。
⑦一片胜似一片的麦子,常常逗引得她们停下脚来。她们或者静看半天,或者干脆上前折个麦穗,放在手心把颗粒搓下来,吹去皮皮,数数一共是多少颗,然后挑一颗胖嘟嘟的颗粒,轻巧地扔进红唇,用雪白的牙齿咬咬。只这么一下,她们就能估摸出眼前这片麦子能产多少斤上等麦,能磨多少袋特级粉,能擀多少案好面条了。她们被关中大丰收的景象撩拨得晕晕乎乎的,竟至忘了此刻身在何处,以为自己嗅到的已是娘家麦子的芳香,等恍然大悟——这哪是娘家的麦地呢,便独个儿笑了起来,如歌似的灿烂。但绝不吝惜泼出去的情意,娘家爹和丈夫都不是常说么,人不能太自私了,天下农民是一家。是的,也应该为别人喜欢喜欢。何况,娘家地土好,人又勤,麦子一定不会比这儿差,也应该提前为之开怀一乐了。
⑧满怀的麦香,满心的快活,满鬓角的汗珠,满眼睫的光。她们的身姿是大小雁塔上的风铃。正干农活的男人们都知道她们是干什么去的,都为她们而感到自豪和充实。婆娘们喜滋滋地迈开脚步。现在,娘正在做什么呢?是不是早站在村口的老椿树下等我了?爹又在做着什么?一定是风风火火地联系收割机去了,但他这两天会早早地赶回家的。爹娘都上了一把年纪了,女儿多么想这回多住上几天,好给他们凑一把力,把麦子颗粒不剩地收到囤子里头。这期间一定要尽量多帮爹娘干一些事情,比如缝缝补补呀,比如领着患老年病的爷爷上医院诊治呀。可是,爹又会厉声吼叫:“哪有这种情理?”娘也会柔声相劝:“听你爹的话,回去吧。麦忙天,谁家不是等着人手用哩?”可是婆家的事又如何能让她们放下心呢!婆娘,婆娘,婆娘的心里有多少牵挂啊!
⑨脚下的这条路,已经走过百遍千遍了,却愈走愈亲切,愈走愈爱走。而且总是一边走一边在心里悄悄呼唤:娘啊娘啊,我回来了!无边麦田的金黄的底色,她们的脚步编织着一幅既古老又鲜活的关中农村的风俗画。她们望着麦子,她们也是麦子,装饰着田野。她们急匆匆地前行,她们心灵的麦芒在前行中,辐射出最亮丽最动人的光彩。
(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文章以“肥沃的关中平原”开头,既为后文描写麦熟景象做了铺垫,也为后文人物的活动提供了典型环境。
B.作者笔下人物鲜活生动,多姿多彩,婆娘勤劳孝敬、公婆通情达理、爹娘质朴善良,集中展现了关中人民的精神风貌。
C.文章以饱含深情的笔墨,描写了关中平原麦熟和婆娘们“看麦熟”的喜人景象,意在突出本文“歌颂丰收”的主题。
D.本文将叙事、写人、抒情融为一体,运用多种修辞手法,采用长短错落的句式,生动展现了关中大地的独特魅力。
(2)整篇文章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充满了无限的诗情画意。请选三个角度举例分析。
(3)有人评价刘成章的散文:“虽不乏婉约细腻的描写、工笔画,不乏婉约细腻的篇章,但是总的说来属于壮美散文、豪放散文,似一幅幅雄阔辽远、壮美激越、排山倒海、气势磅礴的水墨山水画。”散文最突出的特点“形散神聚”在本文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答案】(1)C
(2)①农谚:“清明麦子埋老鸹”“清明时节雨纷纷”,清明节气与当地农业相连,增添了浓郁的民俗气息。②称谓:婆娘,关中农村特有的称谓,一心分两半,一半在婆家,一半在娘家,别具人性与人情味。③饮食:蒸馍馍,烙锅盔,采拔菜蔬……关中饮食,体现了浓郁的地方特色。④民乐:《诗经》之歌融入秦腔,写出了当地古老、粗犷、淳朴的风俗。⑤关中风俗:“麦梢黄,女看娘”的风俗辈辈沿袭,在现代依然有着旺盛蓬勃的生命力。
(3)①形散:文章内容丰富。文章场景多样,依次描绘了麦子成熟、婆娘们忙碌准备、行走路上、品尝麦粒、牵挂爹娘等多个场景。句式长短、整散结合,有描写,有抒情,也有议论。②神聚:结构上以“看麦熟”为线索,结构严谨。文章集中表现丰收带给人们的喜悦,展现以婆娘为代表的关中人孝顺善良、勤劳质朴、热爱生活、活力四射的美好的人情、人性美,表达对中华民族悠久的淳朴本色的赞美之情。
二、古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
4.(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曾子芸瓜而误斩其根。曾皙怒,援大杖击之,曾子仆地,有顷乃苏,厥然而起,进曰:“曩者参得罪于大人,大人用力教参,得无疾乎?”退屏鼓琴而歌欲令曾皙听其歌声令知其平也孔子闻之告门人曰参来勿内也曾子自以无罪使人谢孔子孔子曰:“汝闻著叟有子名曰舜?舜之事父也,索而使之,未尝不在侧,求而杀之,未尝可得。小篷则待,大篷则走,以逃暴怒也。今子委身以待暴怒,立体而不去,杀身以陷父不义,不孝就是大乎?汝非天子之民耶?杀天子之民罪奚如?”以曾子之材,又居孔氏之门,有罪不自知,处义难乎!
孔子谓子路曰:“汝何好?”子路曰:“好长剑。”孔子曰:“非此之问也,请以汝之所能,加之以学,岂可及哉!”子路曰:“学亦有益乎?”孔子曰:“夫人君无谏臣则失政,士无教友,则失听。狂马不释其策,操弓不返于菜。木受绳则直,人受谏则圣。受学重问,孰不顺成?毁仁恶士,且近于刑。君子不可以不学。”子路曰:“南山有竹,弗揉自直,斩而射之,通于犀革,又何学为乎?”孔子曰:“括而羽之,链而砥砺之,其入不益深乎?”子路拜曰:“敬受教哉!”
子路问于孔子曰:“请释古之学而行由之意,可乎?”孔子曰:“不可,昔者,东夷慕诸夏之义,有女,其夫死,为之内私婿,终身不嫁。不嫁则不嫁矣,然非贞节之义也。苍梧之弟,娶妻而美好,请与兄易。忠则忠矣,然非礼也。今子欲释古之学而行子之意,庸知子用非为是,用是为非乎!不顺其初,虽欲悔之,难哉!”
(节选自《说苑 建本》)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A.退屏鼓琴而歌\欲令曾皙听其歌声\令知其平也\孔子闻之\告门人曰\参来勿内也\曾子自以无罪\使人谢孔子
B.退屏鼓琴而歌\欲令曾皙听\其歌声令知\其平也\孔子闻之\告门人曰\参来勿内也\曾子自以无罪\使人谢孔子
C.退屏鼓琴而歌\欲令曾皙听\其歌声令知\其平也\孔子闻之\告门人曰\参来勿内也\曾子自以无罪使人\谢孔子
D.退屏鼓琴而歌\欲令曾皙听其歌声\令知其平也\孔子闻之\告门人曰\参来勿内也\曾子自以无罪使人\谢孔子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大人,指王公贵族之类的高位者,或是对父母长辈的称呼。文中指曾子的父亲。
B.“得无疾乎”中“疾”的意思与《劝学》“声非加疾也”中“疾”的意思不同。
C.“今子委身以待暴怒”中“委”的意思与“委以重任”中“委”的意思相同。
D.东夷,古时中原对东方各部落的统称。夷,后来泛指华夏族以外的少数民族。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曾皙脾气暴躁,仅因儿子锄草时不慎斩断了瓜苗的根,便拿起大棍击打儿子,致使儿子倒地,不省人事。
B.孔子对曾参被父亲用大棍打却不知道躲闪的行为进行了批评,认为曾参的做法会使他的父亲陷入不义。
C.孔子认为子路很有才能,如果再进一步学习,将不会有人能超过子路,但喜欢长剑并不能帮助他提高才能。
D.孔子认为东夷女子在其丈夫死了之后,虽然没有再次出嫁,但纳私婿的做法也不符合贞节的本义。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舜之事父也,索而使之,未尝不在侧,求而杀之,未尝可得。
②孔子曰:“夫人君无谏臣则失政,士无教友,则失听。
【答案】(1)A
(2)C
(3)C
(4)①舜侍奉父亲时,凡是父亲想找他来使唤的时候,从来没有不在身边的,但是父亲想找他来杀掉时,从来没有找到过。
②孔子说:“国君没有直言规劝的臣子,政治就会有缺失,读书人没有能获得教益的朋友,见闻就不广。
(二)古诗阅读
5.(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
清江道中
[宋]廖行之
客里春愁万斛量,随身抖擞一奚囊。
了无池草入诗梦,粗有山花供酒狂。
半载飞蓬成底事,几钩新月误相望。
夕阳又傍空山宿,杜宇声中入异乡。
【注】①奚囊:贮诗之袋。李商隐《李贺小传》:“每旦日出与诸公游……恒从小奚奴,骑距驴,背一古破锦囊,遇有所得,即书投囊中。”②底事:何事。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A.首联写身在异乡,又是在春天这个季节,愁绪难以排遣。“万斛”言愁苦之多,化实为虚,把抽象的愁写得具体生动。
B.颔联对仗工整,借自然景物来表达感受,说没有池塘春草能进入自己的美梦,只有山上的野花可以助兴。
C.颈联中“飞蓬”隐喻游子,飘飞在空中的蓬草与远行的客人类似,传达出诗人漂泊半年,却一事无成的苦闷。
D.尾联既写景又叙事,景的特点落在“空山”“杜宇声”上,所叙事情落在“宿”“入异乡”上,表达自然简洁。
(2)本诗尾联历来为人称道,请赏析其妙处。
【答案】(1)A
(2)①借景抒情。夕阳西下,山中空旷,诗人又一次留宿山中,写出了旅途的孤寂,加深了羁旅之苦、漂泊之愁。
②以杜鹃声烘托诗人情感。杜宇即杜鹃,其叫声哀怨动人,用杜鹃的叫声烘托自己入宿异乡的心境。以渲染凄苦悲凉的气氛,抒发深切的思乡之情。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题,6分)
6.(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寡人之于国也》中孟子用“ 五亩之宅 , 树之以桑 ”两句指出“五十者可以衣帛”的前提条件。
(2)荀子《劝学》中“ 驽马十驾 , 功在不舍 ”两句以劣马的执着为喻,强调为学必须持之以恒。
(3)白居易《琵琶行》中“ 轻拢慢捻抹复挑 , 初为《霓裳》后《六幺》 ”两句,写琵琶女以娴熟的技艺演奏了当时有名的两首乐曲。
【答案】(1)五亩之宅 树之以桑
(2)驽马十驾 功在不舍
(3)轻拢慢捻抹复挑 初为《霓裳》后《六幺》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
7.(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有人认为,一节只有几十分钟的太空课“算不了什么”,其实不然。一堂看似寻常的授课,实际上却是准备时间久、备课成本大、技术攻关难、风险系数高的复杂工程。
既然如此,为何要大费周章?这是因为,有些东西一旦在心里播下种子,就能生根发芽。
一堂生动有趣的太空课,点燃的就有可能是 ①的梦想。授课期间,孩子们 ②地向航天员老师提问:“太空中看到的风景有什么不同吗?”“在空间站中氧气和水是如何循环的?”“在太空中睡觉会飘来飘去吗?”可以说,梦想的引擎一经点燃,就能释放无可比拟的力量。
太空课堂的 ③,背后是中国航天的欣欣向荣。从“嫦娥奔月”到“祝融取火”。从“天和筑穹”到“墨子传信”,从“北斗联网”到“天舟穿梭”……每一次腾空而起,是一个国家民族坚持不懈的进步,也是一代代航天人前后相续的脚步。从太空授课的方式,我们把底气、志气、骨气和航天梦、中国梦播洒,昂扬在胸中、心里,把知识技能印进脑海里,星辰大海的征途上就会有源源不断的中国身影,浩瀚太空的探索里就会有越来越多的中国足迹。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3)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画横线句子中的修辞及其表达效果。
【答案】(1)①多姿多彩、壮志凌云、生机勃勃。②接连不断、接二连三、连续不断。③精彩纷呈、异彩纷呈、新颖别致。
(2)以太空授课的方式,我们把知识技能印进脑海里,把底气、志气、骨气昂扬在胸中,把航天梦、中国梦播撒到心里。
(3)①设问。自问自答,强调太空课的意义在于播洒航空梦的种子。
②比喻。把航空梦比作能生根发芽的种子,使抽象的航天梦想具体化、形象化。生动地表达了航天梦想对孩子们成长的重要性。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9分)
8.(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①_____,是古代文化的特点之一。中国古代哲人早就看到大自然运行的一条重要规律,并由此引申出人生的准则:“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天道是刚健的,君子效法天道,也应刚健立身,自强不息。中华文化之所以经久不衰,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具有自强不息的精神。然而,②_____。《老子》说“容乃公”,能兼容才能称得上公,唯公才能够久。中华民族敢于、乐于吸收外来的文化,吸取其中的营养,使它们变成自己文化的一部分。佛学传入中国以后,与中国固有的文化相结合,形成中国特有的禅学,百年史一个很好的例证。唐朝的都城长安是当时最大的国际都会,人口达到百万之多,居住着不少任职于唐朝的外国人、留学生、学问僧、艺术家,以及大量的外来商贾。大食、天竺、日本等许过国家使臣络绎不绝。宗教方面,多种宗教都得以传播。唐朝的都城长安,③_____。
(选编自袁行霈《中华文化精神》)
(1)在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下列选项中与文中画线句子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C 
A.原来蝙蝠靠喉咙发出人耳听不到的“超声波”。
B.点支烟,继续写些“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C.俗话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D.港澳台同胞都积极为“希望工程”捐款。
【答案】(1)①自强不息又开放兼容 ②自强不息不是自我封闭 ③展示了中华文化开放兼容的特点
(2)C
四、写作(60分)
9.(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老子之所以推崇水,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水包含了“利他”精神。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贤人的境界是“自利利他,胸怀天下”。但现在不少人认为,利他和利己是对立的,利他就是牺牲自己,利他思维违背人的本性,因为“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究竟应该“利己”还是“利他”?这一问题引起了同学们激烈的争论。
请你联系社会现实,写一篇发言稿,表达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和思考,并在班会上与同学们交流。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第1页(共1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