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人教部编版高二(上)期末语文练习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1小题,17分)
1.(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学说、言论、文章,都有一个诚伪问题。
哲学与科学的目的在于追求真理,追求对于世界的正确认识。人在观察现象的时候,往往表现一定的主体性,在认识中含有一定的主观因素。但是,追求真理就应力求避免主观的干扰。《管子》书的《心术上》提出所谓“静因之道”。《心术上》说:“因也者,无益无损也。……因也者,舍己而以物为法者也。”这是说,在认识外物的时候不要对于外物有所损益,力求认识外物的本来面目。列宁论“辩证法的要素”,举出十六条,第一条是“观察的客观性”,这是唯物主义方法的基本原则。
多年以来,人们强调主体性的重要,这是正确的。但是,发挥主体性,应以认识的客观性为前提。这里有一个改造世界与认识世界的关系问题。人类的主体性,主要在于能改造世界,但改造世界应以正确的认识为依据。只有正确地认识世界,才能有效地改造世界。有时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也能加深对于世界的认识,但是对于世界的正确认识还是改造世界的基本条件。
“修辞立其诚”,包含端正学风的问题。据《汉书 儒林传》记载,齐诗的经师辕固曾对公孙弘说:“务正学以言,无曲学以阿世。”所谓曲学阿世即是哗众取宠,曲解经典的原义以讨好于时尚,也就是背离了原则而顺风转舵,这就违反了追求真理的学术宗旨。“修辞立其诚”应是端正学风的首要准则。汉代经师所尊崇的是儒家的原则,我们今天则应强调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
揭示客观真理确非容易,但是表达自己的真实思想应该并非难事。然而,千百年来,由于世事的错综纷繁,说真话、讲实话,却不是容易做到的。人们常常把真实的思想感情隐藏起来。这是复杂的不正常的社会关系所造成的人心的扭曲。然而,把自己的真实见解表达出来,这应是“修辞立其诚”的起码要求。
应该承认,“修辞立其诚”是一个唯物主义的原则。唯物主义肯定事实,肯定客观真理。唯物主义者无所畏惧,敢于把自己的思想见解亮出来。虽然在今天的世界上唯心主义比较流行,我还是相信,唯物主义是科学研究的真实基础。
(节选自张岱年《修辞立其诚》)
材料二:
因为修辞是一种话语技术,修辞必然与文学产生密切的联系。作家的创造欲望与文学话语的相对自由提供了巨大的修辞实验空间。文学常常废弃常规语法和标准语汇,通过修辞寻找崭新的话语可能。对于文学来说,修辞是在文类的辖制之下活动。许多诗的修辞无法移到小说之中,戏曲的修辞也不适用于电影。修辞是文类属下的次一级话语层面,并且在这个层面上强烈地显示出文学之为文学的特征。
中国古代的许多理论家已经察觉到修辞的巨大力量。这导致许多理论家对修辞反感乃至恐惧。概括地说,这种反感源于一个担忧,担忧修辞产生的花言巧语制造出种种虚伪和骗局,这即是所谓的“巧言乱德”。“信言不美,美言不信”——中国古代哲人老子的论断无疑是一个代表性的观点。许多理论家都表示了重质轻文的倾向。的确,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中,“以辞害意”这个词自古以来就是贬义的。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涉及话语主体的道德品格,这与亚里土多德的观点不谋而合。亚里士多德认为,修辞学说服他人的三种重要依据是:理念、人品和情感。除了深刻的理念和强大的情感共鸣,演说者的人品同时决定了他的说辞是否可信。与此相似,中国古代的理论家也曾提出“修辞立其诚”。文辞修饰的意义是确切地表述自己的真实内心,不应该颠倒过来,虚假地为文造情。所以,孔子一方面认为,“言之不文,行而不远”;另一方面又声明“辞达而已矣”。这既是对于修辞意义的肯定,又是对于过分的文辞炫耀持有警觉的态度。事实上,这里提出了一种修辞的尺度——什么是理想的修辞。理想的修辞不是华丽夺目,而是真切自然。因此,苏轼评论孔子这个观点时感叹地说,“辞达而已”是一个相当高的修辞境界。
但是,正面对待“修辞立其诚”这个观点时,人们不得不进一步对话语主体进行考察。每一个作家均生活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受到相应意识形态的影响。因此,人们必须考察话语主体的构成,这样才可能解释种种修辞的特征——解释这种修辞为什么出现,它与社会文化环境的关系是什么,话语主体试图说服的对象是谁。这时,话语主体的身份与修辞的关系进入了我们的视野。
(摘编自南帆《文学理论(新读本)第八章 修辞》)
(1)下列对两则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人们在认识中往往表现出一定的主体性,对外物有所损益,而追求真理应力求避免主观干扰,以认识外物本来面目。
B.今天我们强调的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遵循着追求真理的学术宗旨,这与汉代经师所尊崇的儒家原则有着本质的区别。
C.修辞与文学关系密切,作家通过修辞这一话语技术,就能寻找到崭新的话语,进而将文学之为文学的特征显示出来。
D.修辞的巨大力量产生的花言巧语制造出虚伪和骗局,故中国古代哲人如老子、孔子都对修辞表现出重质轻文的倾向。
(2)根据两则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认为唯物主义者无所畏惧,敢于把自己的思想见解亮出来,明确了“立其诚”的现实意义,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B.材料二在强调“修辞立其诚”这一观点的基础上,进一步突出了对话语主体的审视,认为这样才可能解释修辞的特征。
C.材料一援引古代典籍文献,却并不让人感到艰涩难懂,是因为作者对所引用的典籍文献进行了解说,语言活泼,生动自然。
D.两则材料言之成理,持之有据,引用自如,文气沛然,论证上采用的都是层进式结构,思路清晰缜密,有着较强的说服力。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修辞立其诚”观点的一项是
A.四海之广,不患无贤,而患在信用之不至尔。
B.故义虽深,理虽当,词不工者不成文。
C.作文不在辞句之工,而在性情之正。
D.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4)古人曾说“为文要曲”,而《修辞立其诚》强调学说、言论、文章都要说真话、讲实话。二者在为文的要求方面是否矛盾?为什么?
(5)“词句究竟还是末事,第一立意要紧。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这叫‘不以词害意’。”这是《红楼梦》中黛玉教香菱学诗时所说的一段话。请结合两则材料,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8分)
2.(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伊芙琳
【爱尔兰】詹姆斯 乔伊斯
她坐在窗口,凝视着夜幕渐渐笼罩在林荫道上。她的头依在窗帘上,鼻孔里嗅到沾满灰尘的窗帘布的味儿。她累了。
路上人迹稀少。有个男子从最后一幢屋子里出来,经过窗前回家去。她听见他的脚步踏在混凝土人行道上,发出橐橐声;尔后又踩在那些新造的红房子前的煤屑路上,嘎吱嘎吱地响着。以前,那里是一片旷地,他们常在那儿同邻居家的孩子们玩耍。她的父亲常常跑到地里来,提着一根木拐杖,想把他们撵回去。那时他们似乎很快活,父亲的脾气不像现在这么坏,妈妈还在世呢。如今她和兄弟都长大了,母亲已经过世。现在她和别人一样,也要离乡背井了。
家!她环顾四周,望着房间里所有熟悉的物件,多少年来她每周打扫一次,心里老是纳罕:究竟哪儿来的这么多灰尘?!或许再也见不到这些熟悉的东西了,她连做梦都没想到跟它们分手呐。
她已经同意出走,要离家了。这样做妥当吗?她试着从各个角度权衡这一问题。无论怎么说,在家里她有安顿之处,有吃的,四周是从小朝夕相处的亲人。自然,不管在家里还是在店里,都得拼命干活。一旦店里的伙伴发现她跟一个汉子私奔了,会怎么议论呢?也许会说她是个傻瓜吧。很可能会登广告,招人补她的缺。这下子,加万小姐该高兴啦。平时她总要炫耀自己比伊芙琳高明,特别在旁边有人的时候。
伊芙琳离开这百货店是不会痛哭流涕的。
可是,在新的家,在那遥远的陌生的地方,情况会多么不同啊!她将结婚——正是她,伊芙琳,人们将尊重她,她不会像妈妈生前那样遭受虐待。她已经十九岁出头了,有时还会觉得受着父亲暴虐的威胁。小时候,父亲常常对哈利和欧内斯特很粗暴,对她却不这样,因为她是女孩子。可是近来,他竟吓唬说:要不是看在死去的娘面上,就要教训教训她。欧内斯特早已夭折,哈利干的是装饰教堂的活儿,几乎成天在乡下奔波。她总是把挣来的工资——七个先令——都给家里,哈利也尽量寄些钱来。但父亲说她老是乱花钱,骂她糊里糊涂,但最后,他还是把钱给她,她只好尽快奔出家门,到菜场去。当她提着沉甸甸的菜篮,回到家时,已经深夜了。她管这个家是很辛劳的;妈妈去世后,就得她来照料两个弟弟,务必让他们准时吃饭,准时上学。真是辛苦的家务——艰难的生活——不过,此刻就要离别了,她却有些依依不舍了。
她将和弗兰克一起去开辟新的生活。弗兰克心地善良、性格开朗,又有男子汉气概。她将乘夜半船随他私奔,做他的妻子,同他到布宜诺斯艾利斯(阿根廷首都)住下来——他已在那里为她准备好一个家了。人们都知道他俩在谈恋爱。每当他哼起一支姑娘爱上水手的歌儿时,她总有一种莫名其妙的陶醉的感觉。他告诉她在哪几条船上待过,干过哪些活儿。他说,在布宜诺斯艾利斯,他走运了,这次是回祖国来度假来的。父亲窥破了他俩的秘密,不许她再跟弗兰克讲一句话了。
“我知道那些水手是什么货色。”他说。
有一天,父亲同弗兰克吵了一场,从此,她只得偷着去会情郎了。
大街上暮色渐浓。搁在她膝盖上的两只白信封变得模糊不清。一封是给哈利的,另一封给父亲。她最喜欢欧内斯特,但也爱哈利。她注意到近来父亲一天天见老了,他会想念她的。有时,他会显得很慈爱。不久前,她身子不好,睡了一天;他特意为女儿念了一篇鬼故事,还亲自在炉上替她烘面包片呢。还有一次,那时妈妈还在世,一家人到霍斯山去野餐。她还记得,那一回父亲为了逗孩子们发笑,故意戴上了妈妈的女帽呐。
出走的时刻迫在眉睫了,她仍然坐在窗口,头依着窗帘,闻着沾满灰尘的窗帘布的气味。窗下,从大街远处飘来街头艺人拉手风琴的乐声。她很熟悉那曲调,她想起了自己对妈妈许下的诺言:保证尽力支撑这个家。她记得妈妈临终前夕的情景:她又待在客厅那边黑黝黝的小屋里,户外,传来一支凄凉的意大利乐曲的琴声。
当她在沉思的时候,妈妈一生悲惨的景象历历在目,震慑了她的灵魂深处——妈妈在平凡的生活中牺牲了一切,结果竟发疯而死。此刻,她浑身战栗,仿佛又听见母亲疯疯癫癫地不断呓语:“小乖乖!小乖乖!”
她吓得惊跳起来。逃!非逃不可!弗兰克会救她的。他会给她美好的生活,也许,还会给她爱情。她渴望生活。为什么她应该受苦?!她有得到幸福的权利。弗兰克会把她搂在怀里,抱住她。弗兰克会救她的。
北墙码头,一片喧嚣,她挤在摩肩接踵的人群里。他握住她的手,她觉得他在跟自己说话,一遍遍讲着飘洋过海的事儿。码头上挤满了掮着棕色行李的士兵。透过码头棚屋宽敞的大门,她瞥见那黑黝黝的庞然大物,停泊在码头墙边,船舷两侧的舱口闪晃着。她不吭一声,只觉得脸上冰冷发白。她感到痛苦而迷惘,不由得祷告上帝,祈求他老人家指点。迷雾中悠然响起呜咽似的汽笛声,不绝如缕。要是真的走了,明天就会在海上,跟弗兰克一起,向布宜诺斯艾利斯驶去。船票已经预订了。事到如今,他为她尽心出力后,还能反悔吗?!她惶恐地直想吐,不停地翕动嘴唇,默默地、虔诚地向上帝祝祷。
突然,启航铃嘡地一声,她的心怦地一怔。她觉得他抓紧自己的手。
“来!”
刹那间,人间所有的惊涛骇浪在她心头激荡。他在把她拉进波涛中,要把她给淹没了。她双手攥紧铁栅栏。
“来呀!”
不!不!不!决不!她的手狂乱地攫住铁栏。在风涛中,她凄绝地尖叫一声。
“伊芙琳!伊薇(伊芙琳的昵称)!”
他冲出栅栏,一面喊她紧跟。有人对他吆喝,催他快上船,但他仍在喊她。于是,她对他板起一张惨白的脸,无可奈何地,恰如一只走投无路的动物。她茫然瞅着他,目光中既没有恋情,也无惜别之情,仿佛望着一个陌路人。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通过神态描写与动作描写画出伊夫琳的简笔像,传达出深深的孤独感和无力感。“她很累”,不仅是身体的累,更是自我精神瘫痪的一种体现。
B.“沾满灰尘的窗帘布的味儿”“究竟哪儿来的这么多灰尘”,室内尘埃遍布,是主人公当前所处困境的形象表达,是日复一日压抑苦闷生活的真实写照。
C.伊芙琳发出“为什么她应该受苦?!她有得到幸福的权利”的质疑和呐喊,并决定与弗兰克私奔,可见她对自由的追求,说明她已具备了独立的自我人格意识。
D.小说与易卜生的戏剧《玩偶之家》有异曲同工之妙。伊芙琳放弃离家私奔,《玩偶之家》中的娜拉则离家出走,二者选择看似迥异,结局却未必会有大的不同。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通过对不同时空生活片段的叙述回忆,勾勒出主人公大致的生活经历和复杂的人生体验,展现人物内心深层的意识活动,充分体现了意识流小说的特点。
B.小说两次提及主人公伊芙琳坐在窗口,其凝视静听的外表与波澜起伏的内心构成强烈的对比,也与下文其在北墙码头的表现构成鲜明对比,深深震撼读者心灵。
C.象征手法的运用是小说的一大特点,作者完美地将象征意义融入故事情节中。比如,小说中黑色的大船象征着远方与自由,铁栏象征固有的生活与陈旧的思想。
D.小说塑造了一位不满自身的生活状态,却在经历了激烈的内心权衡后放弃到异乡开始全新生活的少女形象,以小见大,揭示了当时爱尔兰社会精神瘫痪的现实。
(3)伊芙琳为什么在最后时刻放弃了逃离的机会?请结合原文简要分析。
(4)作者乔伊斯善用“精神顿悟”的手法展现人物内心。“精神顿悟”需要“客观对应物”的刺激与配合,即通过某些特定人物事件或某种特定情境氛围来激发人物情感,使其茅塞顿开。请指出文中的两处“精神顿悟”,并分析其效果。
二、古诗文知识积累与阅读(35分)
3.(3分)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君子)敏于行而慎于言(勤勉) 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用绳结缀) 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夸耀) 推其志,虽与日月争光可也(推求,推究)
B.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保全,保护) (张仪)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靳尚(当权) 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含蓄隐晦) (圣人)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弥补,补救)
C.恻隐之心,仁之端也(发端,萌芽) 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大盾牌) 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抵御) 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填平洼地)
D.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诚实不欺) 非不呺然大者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击破) 汉使张胜谋杀单于,当死(判罪) 廪食不至,掘地鼠去草实而食之(同“弆”,收藏)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17分)
4.(17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庆绪以尹子奇为汴州刺史、河南节度使。甲戌,尹子奇以兵十三万趣睢阳。许远告急于张巡,巡自宁陵引兵入睢阳。巡有兵三千人,与远兵合六千八百人。贼悉众逼城,巡督励将士,昼夜苦战。凡十六日,擒贼将六十余人,杀士卒二万余,众气自倍。
尹子奇复引大兵攻睢阳。张巡谓将士曰:“吾受国恩,所守,正死耳。但念诸君捐躯命膏草野,而赏不酬勤,以此痛心耳!”将士皆激励请奋。巡遂椎牛,大飨士卒,尽军出战。贼望见兵少,笑之。巡执旗,帅诸将直冲贼阵。贼乃大溃,斩将三十余人,杀士卒三千余人,逐之数十里。
尹子奇益兵围睢阳益急,张巡于城中夜鸣鼓严队,若将出击者;贼闻之,达旦儆备。既明,巡乃寝兵绝鼓。贼以飞楼瞰城中,无所见,遂解甲休息。巡与将军南霁云、郎将雷万春等十余将各将五十骑开门突出,直冲贼营,至子奇麾下,营中大乱,斩贼将五十余人,杀士卒五千余人。巡欲射子奇而不识乃剡蒿为矢中者喜谓巡矢尽走白子奇乃得其状使霁云射之丧其左目几获之。子奇乃收军退还。
壬子,尹子奇复征兵数万,攻睢阳。睢阳城至是食尽,馈救不至,士卒消耗至一千六百人,皆饥病不堪斗,遂为贼所围,张巡乃修守具以拒之。贼为云梯;置精卒二百于其上,推之临城。巡预于城潜凿三穴,候梯将至,于一穴中出大木,末置铁钩,钩之使不得退;一穴中出一木,拄之使不得进:一穴中出一木,木末置铁笼,盛火焚之,其梯中折,梯上卒尽烧死。贼又以钩车钩城上棚阁,钩之所及,莫不崩陷。巡以大木,末置连锁,锁末置大镶,捐其钩头,以革车拔之入城,截其钩头而纵车令去。贼又于城西北隅以土囊积柴为磴道,欲登城。巡不与争利,每夜,潜以松明、干蒿投之于中,积十余日。贼不之觉,因出军大战,且使人顺风持火焚之。贼不能救,经二十余日,火方灭。巡之所为,皆应机立办,贼伏其智,不敢复攻。
(《资治通鉴 唐纪》,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巡欲射子奇而不识/乃剡蒿为矢/中者喜/谓巡矢尽走/白子奇/乃得其状/使霁云射之/丧其左目/几获之
B.巡欲射子奇/而不识/乃剡蒿为矢中者/喜谓巡/矢尽走/白子奇乃得其状/使霁云射之/丧其左目/几获之
C.巡欲射子奇而不识/乃剡蒿为矢/中者喜/谓巡矢尽/走白子奇/乃得其状/使霁云射之/丧其左目/几获之
D.巡欲射子奇/而不识/乃剡蒿/为矢中者喜/谓巡矢尽/走白子奇/乃得其状/使霁云射之/丧其左目/几获之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睢阳告急,张巡入睢阳时,带兵三千,加上许远的兵力才六千八百人,曾与敌军交战十六日,杀敌二万多人。
B.尹子奇率军再次攻打睢阳时,因远远看到迎战的士兵甚少而嘲笑他们,结果被张巡率领的守军打得大败而逃。
C.尹子奇在增兵后加紧围困睢阳,张巡夜晚运用骚扰战术,使敌军整夜戒备,白天运用突袭战术,打得敌军阵脚大乱。
D.尹子奇使用云梯、钩车等各种器具攻城,张巡将其逐一破解,但在这场对垒战中,睢阳守军也损失至一千六百多人。
(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但念诸君捐躯命,膏草野,而赏不酬勋,以此痛心耳!
②武帝嘉其义,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因厚赂单于,答其善意。
(4)睢阳保卫战中,张巡多次以少胜多,除善用谋略外,其制胜原因还有哪些?请根据文本,简要概括。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5.(9分)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满江红 豫章滕王阁
吴潜①
万里西风②,吹我上、滕王高阁。正槛外、楚山云涨,楚江涛作。何处征帆木末③去,有时野鸟沙边落。近帘钩、暮雨掩空来,今犹昨。
秋渐紧,添离索。天正远,伤飘泊。叹十年心事,休休莫莫。岁月无多人易老,乾坤虽大愁难着。向黄昏、断送④客魂消,城头角⑤。
【注】①吴潜,南宋词人,为人正直不阿,曾任朝廷要职,后遭权臣攻击被罢免,改任福建安抚使,此词是他前往福建道经豫章(今江西南昌)时所作。②万里西风:传说王勃往道南昌,水神以风助之,一夕行四百余里。③木末,树梢。④断送,逗引。⑤角,号角。
(1)下列对本词有关内容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万里西风”三句将自己的登临与王勃登临的典故联结起来,写得既有气势又不失飘逸,其中“吹”字生动传神地体现了登临高阁时的兴致。
B.“正槛外”三句侧衬出作者心潮的激荡,在他游目骋怀、欣赏风景时,暮雨扑帘而来,与当年王勃笔下“珠帘暮卷西山雨”的情景神似。
C.“秋渐紧”中“紧”字呼应上片的“西风”“暮雨”,突出了秋意凄凉之感,而城头号角之声的融入,使得这种萧条悲凉的色彩更加浓郁。
D.“愁难着”一句想象奇特,以固态状愁,既给人以形之大又给人以质之重的感觉,同时也使作者的情感表达更加沉挚委婉,令人回味不已。
(2)请从表达效果角度,简要赏析本词结句“向黄昏、断送客魂消,城头角”。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6.(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史记 屈原列传(节选)》中,司马迁以“ , ”为例,论证了“父母,是人的根本”这一观点。
(2)创业难,守成更难。嬴政历尽艰辛开创了秦朝基业,但统治的暴政与贪欲却导致“ ”(《过秦论》),煌煌帝国大厦顷刻间土崩瓦解;后唐庄宗牢记父训,征燕伐梁,但功成之后宠幸优伶,荒废朝政,以致天下动乱,落得逃跑路上“ ”(《五代史 伶官传序》),徒留君臣面面相觑、“不知所归”的狼狈下场。
(3)“铁马”指配有铁甲的战马,有时也指雄师劲旅。古代文人常常借“铁马”来描写豪情满怀的征战生活,如“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1小题,11分)
7.(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泰顺的古道①举不胜举,一条接着一条,这与浙南山区山高水长、道路迢迢的地理条件有关。譬如这一条三滩古道,与百丈镇的叶山寨古道相连,清中叶之后,这是一条当地最为繁忙的交通路线,是来往于泰顺县城和温州的陆路主干道,整天都是②车水马龙,热闹非凡。古来多少人,就行走奔忙在这样的古道上,赴试、做官、生存、谋食。古来多少事,就在这样的古道上发生,相聚、别离、死死、生生,殊途同归或者③分道扬镳。
串联着这一条条古道的,还有那散落在山涧深溪之上的古桥:a.原始的木桥很厚重,让人感觉到能脚踏实地,能够品味到流水的腾跃;b.让人能够在体会岁月的沧桑中信步而行的是石拱桥,苍老沉郁c.巍峨耸立的摩桥,让人在稳步前行中体验俨然的气象。这些古桥,是古道长曲中的一个个音符,也像是漫漫人生的一座座驿站,成为穿越时空的重要节点,成为历史的载体。
(1)请结合语句意思,给画横线的成语写一个符合语境的近义成语。
(2)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使用的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3)请根据画横线的语句c的结构特点,改写横线上a、b两个语句,使这三句话构成排比句式。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9分)
8.(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我国古人把立秋当作夏秋之交的重要时刻,①_______。据记载,宋时,在立秋这天,宫内要把栽在盆里的梧桐移入殿内,等到立秋时辰一到,太史官便高声奏道:“秋来了!”奏毕,梧桐应声落下一两片叶子,以富报秋之意;我国民间还有“抢秋膘”的习俗,让人们尽快适应季节的变化。
不过,从气候学上讲,立秋名不副实。由于全国各地纬度、海拔高度等的不同,是不可能②_______。在现实生活中,我国民间习惯以公历3月至5月为春季,6月至8月为夏季,9月至11月为秋季,12月至翌年2月为冬季。这种季节划分方法考虑了充分的气温因素,不仅表现了冬季的寒冷、夏季的灵热和春秋两季的不冷不热,而且都是3个月。当然,这种划分方法也有一个严重的缺点,那就是过于考虑“整齐划一,便于记忆”,没有考虑当地的③_______。比如,按照这一标准,公历3月是春季,在我国长江中下游广大地区,3月确实可见春暖花开的初春景象;可在东北地区的北部,依然是“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冬日景象;在海南岛,则已经非常炎热。因而,这种四季划分标准的科学性尚有不足。
(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四、写作(60分)
9.(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标志。任何文明如果不加以传承就无法发展,甚至可能消失匿迹。文明的传承既需要薪火相传,也需要推陈出新;互联网时代,文明的传承同样如此。
班级将开展以“互联网时代人类文明的传承”为主题的讨论,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发言稿,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3-2024学年人教部编版高二(上)期末语文练习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1小题,17分)
1.(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学说、言论、文章,都有一个诚伪问题。
哲学与科学的目的在于追求真理,追求对于世界的正确认识。人在观察现象的时候,往往表现一定的主体性,在认识中含有一定的主观因素。但是,追求真理就应力求避免主观的干扰。《管子》书的《心术上》提出所谓“静因之道”。《心术上》说:“因也者,无益无损也。……因也者,舍己而以物为法者也。”这是说,在认识外物的时候不要对于外物有所损益,力求认识外物的本来面目。列宁论“辩证法的要素”,举出十六条,第一条是“观察的客观性”,这是唯物主义方法的基本原则。
多年以来,人们强调主体性的重要,这是正确的。但是,发挥主体性,应以认识的客观性为前提。这里有一个改造世界与认识世界的关系问题。人类的主体性,主要在于能改造世界,但改造世界应以正确的认识为依据。只有正确地认识世界,才能有效地改造世界。有时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也能加深对于世界的认识,但是对于世界的正确认识还是改造世界的基本条件。
“修辞立其诚”,包含端正学风的问题。据《汉书 儒林传》记载,齐诗的经师辕固曾对公孙弘说:“务正学以言,无曲学以阿世。”所谓曲学阿世即是哗众取宠,曲解经典的原义以讨好于时尚,也就是背离了原则而顺风转舵,这就违反了追求真理的学术宗旨。“修辞立其诚”应是端正学风的首要准则。汉代经师所尊崇的是儒家的原则,我们今天则应强调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
揭示客观真理确非容易,但是表达自己的真实思想应该并非难事。然而,千百年来,由于世事的错综纷繁,说真话、讲实话,却不是容易做到的。人们常常把真实的思想感情隐藏起来。这是复杂的不正常的社会关系所造成的人心的扭曲。然而,把自己的真实见解表达出来,这应是“修辞立其诚”的起码要求。
应该承认,“修辞立其诚”是一个唯物主义的原则。唯物主义肯定事实,肯定客观真理。唯物主义者无所畏惧,敢于把自己的思想见解亮出来。虽然在今天的世界上唯心主义比较流行,我还是相信,唯物主义是科学研究的真实基础。
(节选自张岱年《修辞立其诚》)
材料二:
因为修辞是一种话语技术,修辞必然与文学产生密切的联系。作家的创造欲望与文学话语的相对自由提供了巨大的修辞实验空间。文学常常废弃常规语法和标准语汇,通过修辞寻找崭新的话语可能。对于文学来说,修辞是在文类的辖制之下活动。许多诗的修辞无法移到小说之中,戏曲的修辞也不适用于电影。修辞是文类属下的次一级话语层面,并且在这个层面上强烈地显示出文学之为文学的特征。
中国古代的许多理论家已经察觉到修辞的巨大力量。这导致许多理论家对修辞反感乃至恐惧。概括地说,这种反感源于一个担忧,担忧修辞产生的花言巧语制造出种种虚伪和骗局,这即是所谓的“巧言乱德”。“信言不美,美言不信”——中国古代哲人老子的论断无疑是一个代表性的观点。许多理论家都表示了重质轻文的倾向。的确,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中,“以辞害意”这个词自古以来就是贬义的。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涉及话语主体的道德品格,这与亚里土多德的观点不谋而合。亚里士多德认为,修辞学说服他人的三种重要依据是:理念、人品和情感。除了深刻的理念和强大的情感共鸣,演说者的人品同时决定了他的说辞是否可信。与此相似,中国古代的理论家也曾提出“修辞立其诚”。文辞修饰的意义是确切地表述自己的真实内心,不应该颠倒过来,虚假地为文造情。所以,孔子一方面认为,“言之不文,行而不远”;另一方面又声明“辞达而已矣”。这既是对于修辞意义的肯定,又是对于过分的文辞炫耀持有警觉的态度。事实上,这里提出了一种修辞的尺度——什么是理想的修辞。理想的修辞不是华丽夺目,而是真切自然。因此,苏轼评论孔子这个观点时感叹地说,“辞达而已”是一个相当高的修辞境界。
但是,正面对待“修辞立其诚”这个观点时,人们不得不进一步对话语主体进行考察。每一个作家均生活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受到相应意识形态的影响。因此,人们必须考察话语主体的构成,这样才可能解释种种修辞的特征——解释这种修辞为什么出现,它与社会文化环境的关系是什么,话语主体试图说服的对象是谁。这时,话语主体的身份与修辞的关系进入了我们的视野。
(摘编自南帆《文学理论(新读本)第八章 修辞》)
(1)下列对两则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A.人们在认识中往往表现出一定的主体性,对外物有所损益,而追求真理应力求避免主观干扰,以认识外物本来面目。
B.今天我们强调的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遵循着追求真理的学术宗旨,这与汉代经师所尊崇的儒家原则有着本质的区别。
C.修辞与文学关系密切,作家通过修辞这一话语技术,就能寻找到崭新的话语,进而将文学之为文学的特征显示出来。
D.修辞的巨大力量产生的花言巧语制造出虚伪和骗局,故中国古代哲人如老子、孔子都对修辞表现出重质轻文的倾向。
(2)根据两则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材料一认为唯物主义者无所畏惧,敢于把自己的思想见解亮出来,明确了“立其诚”的现实意义,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B.材料二在强调“修辞立其诚”这一观点的基础上,进一步突出了对话语主体的审视,认为这样才可能解释修辞的特征。
C.材料一援引古代典籍文献,却并不让人感到艰涩难懂,是因为作者对所引用的典籍文献进行了解说,语言活泼,生动自然。
D.两则材料言之成理,持之有据,引用自如,文气沛然,论证上采用的都是层进式结构,思路清晰缜密,有着较强的说服力。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修辞立其诚”观点的一项是 C
A.四海之广,不患无贤,而患在信用之不至尔。
B.故义虽深,理虽当,词不工者不成文。
C.作文不在辞句之工,而在性情之正。
D.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4)古人曾说“为文要曲”,而《修辞立其诚》强调学说、言论、文章都要说真话、讲实话。二者在为文的要求方面是否矛盾?为什么?
(5)“词句究竟还是末事,第一立意要紧。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这叫‘不以词害意’。”这是《红楼梦》中黛玉教香菱学诗时所说的一段话。请结合两则材料,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答案】(1)A
(2)C
(3)C
(4)观点一:不矛盾。“为文要曲”中的“曲”侧重指文章的外在形式,如构思、选材、立意、语言等,如情节曲折、谋篇曲折、立意曲折、善用曲笔等;而《修辞立其诚》中强调为人、作文要说真话、讲实话,侧重指文章的内容,强调文章的内容要真实,要表达自己真实的思想感情,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曲”的形式有时反而会更有助于表达“真”的内容。
观点二:矛盾。人们常说“文如其人”“言为心声”,文章有时候能如实地反映一个人的内心想法、品德修养。一个正直的人,其文会充溢着浩然之气;反之,一个虚伪的人,其文会出现假话连篇的情况。因此,“为文要曲”和强调作文要说真话是相互矛盾的。
(5)①端正学风是求学作文的首要准则(立意第一,词句第二的创作准则)。
②表达真实的自己的观点是求学作文的起码要求(求取真意趣是创作的根本要求)。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8分)
2.(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伊芙琳
【爱尔兰】詹姆斯 乔伊斯
她坐在窗口,凝视着夜幕渐渐笼罩在林荫道上。她的头依在窗帘上,鼻孔里嗅到沾满灰尘的窗帘布的味儿。她累了。
路上人迹稀少。有个男子从最后一幢屋子里出来,经过窗前回家去。她听见他的脚步踏在混凝土人行道上,发出橐橐声;尔后又踩在那些新造的红房子前的煤屑路上,嘎吱嘎吱地响着。以前,那里是一片旷地,他们常在那儿同邻居家的孩子们玩耍。她的父亲常常跑到地里来,提着一根木拐杖,想把他们撵回去。那时他们似乎很快活,父亲的脾气不像现在这么坏,妈妈还在世呢。如今她和兄弟都长大了,母亲已经过世。现在她和别人一样,也要离乡背井了。
家!她环顾四周,望着房间里所有熟悉的物件,多少年来她每周打扫一次,心里老是纳罕:究竟哪儿来的这么多灰尘?!或许再也见不到这些熟悉的东西了,她连做梦都没想到跟它们分手呐。
她已经同意出走,要离家了。这样做妥当吗?她试着从各个角度权衡这一问题。无论怎么说,在家里她有安顿之处,有吃的,四周是从小朝夕相处的亲人。自然,不管在家里还是在店里,都得拼命干活。一旦店里的伙伴发现她跟一个汉子私奔了,会怎么议论呢?也许会说她是个傻瓜吧。很可能会登广告,招人补她的缺。这下子,加万小姐该高兴啦。平时她总要炫耀自己比伊芙琳高明,特别在旁边有人的时候。
伊芙琳离开这百货店是不会痛哭流涕的。
可是,在新的家,在那遥远的陌生的地方,情况会多么不同啊!她将结婚——正是她,伊芙琳,人们将尊重她,她不会像妈妈生前那样遭受虐待。她已经十九岁出头了,有时还会觉得受着父亲暴虐的威胁。小时候,父亲常常对哈利和欧内斯特很粗暴,对她却不这样,因为她是女孩子。可是近来,他竟吓唬说:要不是看在死去的娘面上,就要教训教训她。欧内斯特早已夭折,哈利干的是装饰教堂的活儿,几乎成天在乡下奔波。她总是把挣来的工资——七个先令——都给家里,哈利也尽量寄些钱来。但父亲说她老是乱花钱,骂她糊里糊涂,但最后,他还是把钱给她,她只好尽快奔出家门,到菜场去。当她提着沉甸甸的菜篮,回到家时,已经深夜了。她管这个家是很辛劳的;妈妈去世后,就得她来照料两个弟弟,务必让他们准时吃饭,准时上学。真是辛苦的家务——艰难的生活——不过,此刻就要离别了,她却有些依依不舍了。
她将和弗兰克一起去开辟新的生活。弗兰克心地善良、性格开朗,又有男子汉气概。她将乘夜半船随他私奔,做他的妻子,同他到布宜诺斯艾利斯(阿根廷首都)住下来——他已在那里为她准备好一个家了。人们都知道他俩在谈恋爱。每当他哼起一支姑娘爱上水手的歌儿时,她总有一种莫名其妙的陶醉的感觉。他告诉她在哪几条船上待过,干过哪些活儿。他说,在布宜诺斯艾利斯,他走运了,这次是回祖国来度假来的。父亲窥破了他俩的秘密,不许她再跟弗兰克讲一句话了。
“我知道那些水手是什么货色。”他说。
有一天,父亲同弗兰克吵了一场,从此,她只得偷着去会情郎了。
大街上暮色渐浓。搁在她膝盖上的两只白信封变得模糊不清。一封是给哈利的,另一封给父亲。她最喜欢欧内斯特,但也爱哈利。她注意到近来父亲一天天见老了,他会想念她的。有时,他会显得很慈爱。不久前,她身子不好,睡了一天;他特意为女儿念了一篇鬼故事,还亲自在炉上替她烘面包片呢。还有一次,那时妈妈还在世,一家人到霍斯山去野餐。她还记得,那一回父亲为了逗孩子们发笑,故意戴上了妈妈的女帽呐。
出走的时刻迫在眉睫了,她仍然坐在窗口,头依着窗帘,闻着沾满灰尘的窗帘布的气味。窗下,从大街远处飘来街头艺人拉手风琴的乐声。她很熟悉那曲调,她想起了自己对妈妈许下的诺言:保证尽力支撑这个家。她记得妈妈临终前夕的情景:她又待在客厅那边黑黝黝的小屋里,户外,传来一支凄凉的意大利乐曲的琴声。
当她在沉思的时候,妈妈一生悲惨的景象历历在目,震慑了她的灵魂深处——妈妈在平凡的生活中牺牲了一切,结果竟发疯而死。此刻,她浑身战栗,仿佛又听见母亲疯疯癫癫地不断呓语:“小乖乖!小乖乖!”
她吓得惊跳起来。逃!非逃不可!弗兰克会救她的。他会给她美好的生活,也许,还会给她爱情。她渴望生活。为什么她应该受苦?!她有得到幸福的权利。弗兰克会把她搂在怀里,抱住她。弗兰克会救她的。
北墙码头,一片喧嚣,她挤在摩肩接踵的人群里。他握住她的手,她觉得他在跟自己说话,一遍遍讲着飘洋过海的事儿。码头上挤满了掮着棕色行李的士兵。透过码头棚屋宽敞的大门,她瞥见那黑黝黝的庞然大物,停泊在码头墙边,船舷两侧的舱口闪晃着。她不吭一声,只觉得脸上冰冷发白。她感到痛苦而迷惘,不由得祷告上帝,祈求他老人家指点。迷雾中悠然响起呜咽似的汽笛声,不绝如缕。要是真的走了,明天就会在海上,跟弗兰克一起,向布宜诺斯艾利斯驶去。船票已经预订了。事到如今,他为她尽心出力后,还能反悔吗?!她惶恐地直想吐,不停地翕动嘴唇,默默地、虔诚地向上帝祝祷。
突然,启航铃嘡地一声,她的心怦地一怔。她觉得他抓紧自己的手。
“来!”
刹那间,人间所有的惊涛骇浪在她心头激荡。他在把她拉进波涛中,要把她给淹没了。她双手攥紧铁栅栏。
“来呀!”
不!不!不!决不!她的手狂乱地攫住铁栏。在风涛中,她凄绝地尖叫一声。
“伊芙琳!伊薇(伊芙琳的昵称)!”
他冲出栅栏,一面喊她紧跟。有人对他吆喝,催他快上船,但他仍在喊她。于是,她对他板起一张惨白的脸,无可奈何地,恰如一只走投无路的动物。她茫然瞅着他,目光中既没有恋情,也无惜别之情,仿佛望着一个陌路人。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小说开头通过神态描写与动作描写画出伊夫琳的简笔像,传达出深深的孤独感和无力感。“她很累”,不仅是身体的累,更是自我精神瘫痪的一种体现。
B.“沾满灰尘的窗帘布的味儿”“究竟哪儿来的这么多灰尘”,室内尘埃遍布,是主人公当前所处困境的形象表达,是日复一日压抑苦闷生活的真实写照。
C.伊芙琳发出“为什么她应该受苦?!她有得到幸福的权利”的质疑和呐喊,并决定与弗兰克私奔,可见她对自由的追求,说明她已具备了独立的自我人格意识。
D.小说与易卜生的戏剧《玩偶之家》有异曲同工之妙。伊芙琳放弃离家私奔,《玩偶之家》中的娜拉则离家出走,二者选择看似迥异,结局却未必会有大的不同。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小说通过对不同时空生活片段的叙述回忆,勾勒出主人公大致的生活经历和复杂的人生体验,展现人物内心深层的意识活动,充分体现了意识流小说的特点。
B.小说两次提及主人公伊芙琳坐在窗口,其凝视静听的外表与波澜起伏的内心构成强烈的对比,也与下文其在北墙码头的表现构成鲜明对比,深深震撼读者心灵。
C.象征手法的运用是小说的一大特点,作者完美地将象征意义融入故事情节中。比如,小说中黑色的大船象征着远方与自由,铁栏象征固有的生活与陈旧的思想。
D.小说塑造了一位不满自身的生活状态,却在经历了激烈的内心权衡后放弃到异乡开始全新生活的少女形象,以小见大,揭示了当时爱尔兰社会精神瘫痪的现实。
(3)伊芙琳为什么在最后时刻放弃了逃离的机会?请结合原文简要分析。
(4)作者乔伊斯善用“精神顿悟”的手法展现人物内心。“精神顿悟”需要“客观对应物”的刺激与配合,即通过某些特定人物事件或某种特定情境氛围来激发人物情感,使其茅塞顿开。请指出文中的两处“精神顿悟”,并分析其效果。
【答案】(1)C
(2)C
(3)①天主教会势力对人们精神的桎梏。伊芙琳的家中摆设着圣女和神甫的肖像,伊芙琳在码头犹豫不决时反复向上帝祈祷,就是这种精神状态的典型体现。 ②家庭观念和传统思维的束缚。母亲临终的嘱托,父亲罕有的慈爱,弟弟每日的辛苦,同事邻居的议论,都影响她离家的决心。
③伊芙琳的女性角色,也导致了她最后放弃离开的这个选择。文中伊芙琳回忆母亲在临死前,并未让伊芙琳的父亲,或者让伊芙琳的弟弟们撑起这个家,或者说与伊芙琳一起撑起这个家。
(4)第一次“顿悟”的发生就是由于对母亲的回忆所产生,母亲的生活,母亲的话,对母亲做出的承诺使人物产生顿悟;
第二次“顿悟”是由外部环境与氛围所造成,在码头上,伊芙琳淹没于人群中,耳边萦绕着汽笛声与海浪翻滚的响声,她感觉自己就要被淹没于汪洋之中,她觉得一切都流露出悲伤,她被这些场景与事物所影响,最终做出选择。在以上多种“客观对应物”的刺激与配合下,使人物产生精神上的顿悟。
《伊芙琳》中人物的两次心理转变都将小说情节引向高潮,两次精神顿悟形成反转又相互呼应,更加鲜明的突出主题。
二、古诗文知识积累与阅读(35分)
3.(3分)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君子)敏于行而慎于言(勤勉) 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用绳结缀) 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夸耀) 推其志,虽与日月争光可也(推求,推究)
B.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保全,保护) (张仪)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靳尚(当权) 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含蓄隐晦) (圣人)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弥补,补救)
C.恻隐之心,仁之端也(发端,萌芽) 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大盾牌) 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抵御) 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填平洼地)
D.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诚实不欺) 非不呺然大者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击破) 汉使张胜谋杀单于,当死(判罪) 廪食不至,掘地鼠去草实而食之(同“弆”,收藏)
【答案】D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17分)
4.(17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庆绪以尹子奇为汴州刺史、河南节度使。甲戌,尹子奇以兵十三万趣睢阳。许远告急于张巡,巡自宁陵引兵入睢阳。巡有兵三千人,与远兵合六千八百人。贼悉众逼城,巡督励将士,昼夜苦战。凡十六日,擒贼将六十余人,杀士卒二万余,众气自倍。
尹子奇复引大兵攻睢阳。张巡谓将士曰:“吾受国恩,所守,正死耳。但念诸君捐躯命膏草野,而赏不酬勤,以此痛心耳!”将士皆激励请奋。巡遂椎牛,大飨士卒,尽军出战。贼望见兵少,笑之。巡执旗,帅诸将直冲贼阵。贼乃大溃,斩将三十余人,杀士卒三千余人,逐之数十里。
尹子奇益兵围睢阳益急,张巡于城中夜鸣鼓严队,若将出击者;贼闻之,达旦儆备。既明,巡乃寝兵绝鼓。贼以飞楼瞰城中,无所见,遂解甲休息。巡与将军南霁云、郎将雷万春等十余将各将五十骑开门突出,直冲贼营,至子奇麾下,营中大乱,斩贼将五十余人,杀士卒五千余人。巡欲射子奇而不识乃剡蒿为矢中者喜谓巡矢尽走白子奇乃得其状使霁云射之丧其左目几获之。子奇乃收军退还。
壬子,尹子奇复征兵数万,攻睢阳。睢阳城至是食尽,馈救不至,士卒消耗至一千六百人,皆饥病不堪斗,遂为贼所围,张巡乃修守具以拒之。贼为云梯;置精卒二百于其上,推之临城。巡预于城潜凿三穴,候梯将至,于一穴中出大木,末置铁钩,钩之使不得退;一穴中出一木,拄之使不得进:一穴中出一木,木末置铁笼,盛火焚之,其梯中折,梯上卒尽烧死。贼又以钩车钩城上棚阁,钩之所及,莫不崩陷。巡以大木,末置连锁,锁末置大镶,捐其钩头,以革车拔之入城,截其钩头而纵车令去。贼又于城西北隅以土囊积柴为磴道,欲登城。巡不与争利,每夜,潜以松明、干蒿投之于中,积十余日。贼不之觉,因出军大战,且使人顺风持火焚之。贼不能救,经二十余日,火方灭。巡之所为,皆应机立办,贼伏其智,不敢复攻。
(《资治通鉴 唐纪》,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A.巡欲射子奇而不识/乃剡蒿为矢/中者喜/谓巡矢尽走/白子奇/乃得其状/使霁云射之/丧其左目/几获之
B.巡欲射子奇/而不识/乃剡蒿为矢中者/喜谓巡/矢尽走/白子奇乃得其状/使霁云射之/丧其左目/几获之
C.巡欲射子奇而不识/乃剡蒿为矢/中者喜/谓巡矢尽/走白子奇/乃得其状/使霁云射之/丧其左目/几获之
D.巡欲射子奇/而不识/乃剡蒿/为矢中者喜/谓巡矢尽/走白子奇/乃得其状/使霁云射之/丧其左目/几获之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睢阳告急,张巡入睢阳时,带兵三千,加上许远的兵力才六千八百人,曾与敌军交战十六日,杀敌二万多人。
B.尹子奇率军再次攻打睢阳时,因远远看到迎战的士兵甚少而嘲笑他们,结果被张巡率领的守军打得大败而逃。
C.尹子奇在增兵后加紧围困睢阳,张巡夜晚运用骚扰战术,使敌军整夜戒备,白天运用突袭战术,打得敌军阵脚大乱。
D.尹子奇使用云梯、钩车等各种器具攻城,张巡将其逐一破解,但在这场对垒战中,睢阳守军也损失至一千六百多人。
(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但念诸君捐躯命,膏草野,而赏不酬勋,以此痛心耳!
②武帝嘉其义,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因厚赂单于,答其善意。
(4)睢阳保卫战中,张巡多次以少胜多,除善用谋略外,其制胜原因还有哪些?请根据文本,简要概括。
【答案】(1)A
(2)D
(3)①(我)只是想到各位捐弃身躯,做了野草的肥料,可是赏赐与功劳不相称,因此痛心不已!②汉武帝赞许他这种合乎情理的做法,于是派遣苏武以中郎将的身份出使,持旄节护送扣留在汉的匈奴使者回国,趁便送给单于很丰厚的礼物,以答谢他的好意。
(4)善于激励将士;身先士卒;随机应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5.(9分)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满江红 豫章滕王阁
吴潜①
万里西风②,吹我上、滕王高阁。正槛外、楚山云涨,楚江涛作。何处征帆木末③去,有时野鸟沙边落。近帘钩、暮雨掩空来,今犹昨。
秋渐紧,添离索。天正远,伤飘泊。叹十年心事,休休莫莫。岁月无多人易老,乾坤虽大愁难着。向黄昏、断送④客魂消,城头角⑤。
【注】①吴潜,南宋词人,为人正直不阿,曾任朝廷要职,后遭权臣攻击被罢免,改任福建安抚使,此词是他前往福建道经豫章(今江西南昌)时所作。②万里西风:传说王勃往道南昌,水神以风助之,一夕行四百余里。③木末,树梢。④断送,逗引。⑤角,号角。
(1)下列对本词有关内容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万里西风”三句将自己的登临与王勃登临的典故联结起来,写得既有气势又不失飘逸,其中“吹”字生动传神地体现了登临高阁时的兴致。
B.“正槛外”三句侧衬出作者心潮的激荡,在他游目骋怀、欣赏风景时,暮雨扑帘而来,与当年王勃笔下“珠帘暮卷西山雨”的情景神似。
C.“秋渐紧”中“紧”字呼应上片的“西风”“暮雨”,突出了秋意凄凉之感,而城头号角之声的融入,使得这种萧条悲凉的色彩更加浓郁。
D.“愁难着”一句想象奇特,以固态状愁,既给人以形之大又给人以质之重的感觉,同时也使作者的情感表达更加沉挚委婉,令人回味不已。
(2)请从表达效果角度,简要赏析本词结句“向黄昏、断送客魂消,城头角”。
【答案】(1)D
(2)①与上片“暮雨”照应,给人以萧条悲凉的感觉。
②使用倒装句式,把“城头角”放在最后,使人觉得他的愁思似乎像那声声号角一样,在广阔的秋空中久久回荡。
③以景结情,哀思绵绵,刚柔相济,益显其沉痛悲郁。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6.(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史记 屈原列传(节选)》中,司马迁以“ 疾痛惨怛 , 未尝不呼父母也 ”为例,论证了“父母,是人的根本”这一观点。
(2)创业难,守成更难。嬴政历尽艰辛开创了秦朝基业,但统治的暴政与贪欲却导致“ 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过秦论》),煌煌帝国大厦顷刻间土崩瓦解;后唐庄宗牢记父训,征燕伐梁,但功成之后宠幸优伶,荒废朝政,以致天下动乱,落得逃跑路上“ 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 ”(《五代史 伶官传序》),徒留君臣面面相觑、“不知所归”的狼狈下场。
(3)“铁马”指配有铁甲的战马,有时也指雄师劲旅。古代文人常常借“铁马”来描写豪情满怀的征战生活,如“ 楼船夜雪瓜洲渡 , 铁马秋风大散关 ”。
【答案】(1)疾痛惨怛 未尝不呼父母也
(2)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
(3)楼船夜雪瓜洲渡 铁马秋风大散关 (夜阑卧听风吹雨 铁马冰河入梦来)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1小题,11分)
7.(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泰顺的古道①举不胜举,一条接着一条,这与浙南山区山高水长、道路迢迢的地理条件有关。譬如这一条三滩古道,与百丈镇的叶山寨古道相连,清中叶之后,这是一条当地最为繁忙的交通路线,是来往于泰顺县城和温州的陆路主干道,整天都是②车水马龙,热闹非凡。古来多少人,就行走奔忙在这样的古道上,赴试、做官、生存、谋食。古来多少事,就在这样的古道上发生,相聚、别离、死死、生生,殊途同归或者③分道扬镳。
串联着这一条条古道的,还有那散落在山涧深溪之上的古桥:a.原始的木桥很厚重,让人感觉到能脚踏实地,能够品味到流水的腾跃;b.让人能够在体会岁月的沧桑中信步而行的是石拱桥,苍老沉郁c.巍峨耸立的摩桥,让人在稳步前行中体验俨然的气象。这些古桥,是古道长曲中的一个个音符,也像是漫漫人生的一座座驿站,成为穿越时空的重要节点,成为历史的载体。
(1)请结合语句意思,给画横线的成语写一个符合语境的近义成语。
(2)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使用的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3)请根据画横线的语句c的结构特点,改写横线上a、b两个语句,使这三句话构成排比句式。
【答案】(1)①不计其数/数不胜数/不可胜数 ②人山人海/人头攒动/熙来攘往/熙熙攘攘/摩肩接踵 ③背道而驰/南辕北辙/各奔前程/一拍两散
(2)①把古道比喻为“长曲”,强调古道的漫长、美好,赞美古道在交通中的重要作用;②把古桥比喻为“音符”,强调古桥在长长的道路中体现的美感。
(3)示例:原始厚重的木桥,让人在脚踏实地中品味流水的腾跃;苍老沉郁的石拱桥,让人在信步而行中体会岁月的沧桑。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9分)
8.(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我国古人把立秋当作夏秋之交的重要时刻,①_______。据记载,宋时,在立秋这天,宫内要把栽在盆里的梧桐移入殿内,等到立秋时辰一到,太史官便高声奏道:“秋来了!”奏毕,梧桐应声落下一两片叶子,以富报秋之意;我国民间还有“抢秋膘”的习俗,让人们尽快适应季节的变化。
不过,从气候学上讲,立秋名不副实。由于全国各地纬度、海拔高度等的不同,是不可能②_______。在现实生活中,我国民间习惯以公历3月至5月为春季,6月至8月为夏季,9月至11月为秋季,12月至翌年2月为冬季。这种季节划分方法考虑了充分的气温因素,不仅表现了冬季的寒冷、夏季的灵热和春秋两季的不冷不热,而且都是3个月。当然,这种划分方法也有一个严重的缺点,那就是过于考虑“整齐划一,便于记忆”,没有考虑当地的③_______。比如,按照这一标准,公历3月是春季,在我国长江中下游广大地区,3月确实可见春暖花开的初春景象;可在东北地区的北部,依然是“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冬日景象;在海南岛,则已经非常炎热。因而,这种四季划分标准的科学性尚有不足。
(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答案】(1)①人们对这个节气很重视 ②在立秋这天同时进入秋季 ③气候特点和物候景象
(2)这种季节划分方法充分考虑了气温因素,不仅反映了冬季的寒冷、夏季的炎热和春秋两季的不冷不热,而且每季都是3个月。
四、写作(60分)
9.(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标志。任何文明如果不加以传承就无法发展,甚至可能消失匿迹。文明的传承既需要薪火相传,也需要推陈出新;互联网时代,文明的传承同样如此。
班级将开展以“互联网时代人类文明的传承”为主题的讨论,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发言稿,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见解答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