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人教部编版高二(上)期末语文练习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1小题,17分)
1.(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诗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核心概念,出自孔子,其核心是“温柔敦厚”。历史地看,诗教是他为中华民族开创的一种诗歌教育传统,并深刻影响了中国诗歌的发展走向。诗教由“诗”和“教”组合而成,其意是以“诗”为“教”。
在孔子看来,《诗经》所书写的内容、表达的情感和思想可以通过阐释而传播,以规范人们的思想与行为,通过人们的广泛参与实现对社会政治、伦理的建构。“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诗经》虽是情感表达的结晶,却具有“兴”“观”“群”“怨”等特点,能“事父”“事君”,具有维系人际秩序的政治功能。不仅如此,在《论语 为政》里,孔子称《诗经》“思无邪”;在《论语 雍也》里,孔子认为“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所以,“不学《诗》,无以言”。这些是孔子的《诗经》观,也是其诗教观。孔子之后的儒者,诸如孟子、荀子、郑玄、孔颖达、朱熹等,不断注疏、阐述并践行这些理念,在中国诗歌教育史、文化史上形成“诗教”这一源远流长的传统。
所谓诗教传统,简言之,就是孔子以降,以《诗经》为底本,以孔子的《诗经》思想为原则,延续两千多年的教诗、传诗以言志的文化传播、生产机制,是在中国古代社会以儒家思想为正统、维系社会结构稳定的文化传统,其内容包括诗教实施主体、诗教原则、诗教方式、诗教目的,以及诗教性质等。诗教实施主体,由春秋战国以降两千多年里以儒者为主体的不同阶层成员构成,多数人默默无闻,也包括赫赫有名的经学大儒,诸如孔门弟子、孟子、荀子、孔安国、董仲舒、司马迁、毛苌、卫宏、郑玄、孔颖达、程颐、程灏、朱熹、王阳明、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戴震、康有为,等等。他们既是接受者,又是阐释者、传播者,其人生和思想构成了两千多年来诗教的重要内容。将“温柔敦厚”定位为诗教核心,要求以“义理”教化民众,一定程度上规范了中国社会的人格建构和诗歌发展。“温柔敦厚”“思无邪”“兴观群怨”“止乎礼义”、美刺讽谏等,是被历代儒者反复倡导的最重要的诗教原则。
诗教是借《诗经》言志,其方式是赋诗、教诗和引诗。按萧华荣的解释,赋诗偶为新作,多为吟诵《诗经》中的篇章;教诗就是教授《诗经》,阐述《诗经》之义;引诗基本上是引用《诗经》中的诗句。赋诗、教诗、引诗就是以《诗经》为底本言说己志。孔子在《论语 泰伯》中曾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在《论语 子路》中说:“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可见,从起源上说,诗教就是要以礼义教人,规范人的言说,培育君子人格。诗教的本质就是政教。在先秦的政治外交生活中,人们往往以赋诗述政治目的,这在《诗大序》中表述得很清楚:“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诗教旨在维系社会伦理秩序,具有政治道德教化功能。张少康概括说:“孔子的文学思想以“诗教’为核心,强调文学要为政治教化服务,认为文学是以仁义礼乐教化百姓的最好手段。”这种思想贯穿中国诗教史,不只是对《诗经》的阐释,其他种类的文学也渗透这种政教思想。
特别是宋代以后,“温柔敦厚”说也用于文之教。杨时在《龟山集》中认为“为文要有温柔敦厚之气”,“文以载道”应运而生。朱自清甚至认为宋以后“文以载道说不但代替了诗教,而且代替了六艺之教。”这种观点在某种程度上夸大了“文以载道”的覆盖面。不过,宋以后,诗教的含义确实泛化了,其“诗”不再仅仅指《诗经》,而是指包括《诗经》在内的所有诗歌作品,诗教的外延更为广大,凡是以诗歌作品为底本对人进行教育,传扬“温柔敦厚”“思无邪”等观念,以礼义规范人的言行,维护政治伦理秩序,使社会机体得以有序运行的行为,都属于诗教。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诗教不断演变成为中国诗歌创作与传播的一大特点,并最终沉淀为中国诗歌和教育的重要传统。
(摘编自方长安《中国诗教传统的现代转化及其当代传承》)
材料二:
传统诗教追求美善统一的原则延续到当代,有着调节自我、和谐身心的实用价值。当代诗教应重视诗的教化作用和对心灵的引导作用。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人文精神及相关艺术遭受了巨大冲击,受到严重削弱。写作赋予了作者和读者张扬个性和人文精神的关怀。对普通读者而言,诗的治疗功能可能比诗的教化功能更为重要。诗疗功能也是诗的审美功能的重要体现。从某种意义上说,孔子诗教提出的“群”“怨”思想就是力图和谐人际关系、解决社会问题以及释放内心压力、净化心灵的审美实践。“群”是以温柔敦厚的诗教实现人与群体的和谐相处,达到宗法社会成员之间的政治联系和情感沟通。《诗经》作为教材,多以君臣、父子、夫妻、兄弟、亲朋等社会关系为主题,目的在于营造互敬互爱的理想社会。对当代诗教来说,除了依托校园打造诗教的第一课堂,还需要在社会上打造各类型的诗词文化活动、晚会以及相关网站等“软环境”,使普通群众(平民诗人)通过切磋诗艺加强交际,友好相处。
(摘编自郭晨光《传统诗教美育思想及其对当代诗教的启示》)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非常重视《诗经》,称《诗经》“思无邪”,评价《诗经》“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B.诗教的核心是“温柔敦厚”,但是到了宋代以后,人们认为“温柔敦厚”已经过时,用“文以载道”取而代之。
C.当代社会人文精神及相关艺术遭到严重削弱,需要发展诗教,要发展诗教,重点是营造诗教的“软环境”。
D.美善统一是传统诗教的原则,这个原则对当代诗教仍具借鉴价值,当代诗教应发挥诗的教化、治疗的功能。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没有历代儒者传承的赋诗、教诗、引诗等阐释、传播活动,就不可能形成“兴观群怨”等诗教原则。
B.诗教本质是政教,即诗教担负着政治道德教化功能,以达成维护社会伦理秩序,培育君子人格等目的。
C.随着时代更替,诗教含意泛化,“诗”指包括《诗经》在内的所有诗歌作品,“诗教”外延也因之扩大。
D.孔子《诗》教提出的“群”“怨”思想,对于当下时代的人际和谐、社会和谐、个体减压等都有积极意义。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对于《诗》的阐述,不属于诗教范畴的一项是
A.《诗》依违讽谏,不指切事情,故云温柔敦厚,是《诗》教也。
B.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
C.此一经以《诗》化民,虽用敦厚,能以义节之,欲使民虽敦厚不至于愚。
D.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
(4)请结合材料内容,给“中国诗教传统”下一个简要的定义。
(5)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8分)
2.(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镖头杨三
聂鑫森
杨三的名气很大。杨三的镖局名叫吉成镖局。他从十八岁开始当镖头,到不惑之年,还没有过“失镖”的记录。
这一年年景不大好,秋收后,湘潭城里的粮价不但没有落下去,反而上涨了,而且涨价的大米还供不应求。这天他正跟一个老者下棋,突然城中最大的茂丰粮行老板朱启人找他走一趟镖,运一批粮食去贵州。
茂丰粮行此次出行的有二十多辆马车,装运着几万斤上等白米。粮行随行的只有一个账房和一个伙计。朱启人说“粮队所经的地方民风强悍……”杨三说“如若失镖,我杨三赔偿。”朱启人说“这就好,这就好!“
第二天一早出发时,杨三骑马在前面开路,挎一口单刀。在风扬起的尘雾中,镖旗在第一辆马车上自矜而立。一路无事,渐渐地进入湘西。
这一天傍晚,他们在一家车马大店安歇下来。阳光金红金红的。远处,青山如黛。
天色暗了下来,他点燃桌上的桐油灯,摆开棋盘,忽听见隔壁房里有棋子落桌的脆响,寂寞感油然而生。要是有个人下下棋,多好,他忍不住走出门,来到隔壁房间的门前。房门敞开着,果然是一个穿长衫的很文弱的中年人在自己跟自己下棋,神情十分专注。杨三咳了一声,那人抬起头来,问“先生找人?”杨三在光影中看到的是一张白净的脸,双目有神,便说“冒昧冒昧,我就住在隔壁,听见有棋子的声音,便过来看看。”
“先生定是好棋之人,旅途相逢,何不来一局?”
杨三飞快地扫了一眼房间,说“正好来请教。我叫杨三,是湘潭吉成镖局的,押镖路过这里。”那人说“镖局?啊,我听说过,我是个教书匠,叫沙风里,回贵州老家去的。长夜漫漫,在这里摆棋消磨时间哩。“
于是,他们坐下来,一边聊天一边下棋。
“沙先生回老家省亲?”
“是的。今年家乡年景很坏,很多田地因久旱无雨,颗粒不收,而粮价飞涨,老百姓叫苦连天,有些地方竟出现食人肉的惨景。“
“老百姓怎么活啊”杨三叹息道。
沙风里说“政府虽有赈灾粮,贪官层层克扣,老百姓只有望天叫冤。”
杨三说“老百姓走投无路,往往冒险!”
沙风里说“先生所押何镖?”
“大米。”
“这大米老百姓如何买得起,简直是粒粒珠玑,享用的只是富豪阔佬,唉。”
一直聊到鸡叫三遍,杨三才恋恋不舍揖别回房。
第二天出发时,沙风里也雇了一匹马和一个马夫,和杨三并排而行。
粮行的账房曾暗地里告诫杨三,别让生人同行,以免出事。杨三一笑曰“他一个书生,防他做什么”
一连六七日,沙风里和杨三同吃同住,聊天,下棋,竟如兄弟一般。
车马队进入了贵州境内。沙风里明日将走另一条路,要与杨三分手了。夜里,沙风里用漂亮的行书写下一首七绝赠与杨三“横刀江海世人知,几日纹怦并酒厄,最忆镖师情言重,可怜野老例悬时。”
这一夜,他们一直聊到东方破晓,然后沙风里拱手揖别杨三,跨马飘然而去。杨三望着渐小渐杳的影子,很是惆怅。
一进入贵州境内,到处凄凄惨惨,村墟不见坎烟,路边横着饿殍,逃荒的人一拨一拨在眼前经过。
这天午后,行至一个荒僻处,忽然尘土飞扬,从一个山谷中蹿出一彪人马。领头的是个连鬓胡大汉,双手握一把单刀,他高喊道“杨镖头,请留下粮车”
杨三说“朋友,我也是受人之托,护镖为生,请借一条路,以后再重重致谢。”
连鬓胡说“我们之所以劫粮,实不为己,请留下粮车,可以活一方百姓的性命。”
杨三说“如果是我的粮食,你尽管取去。只是镖行有规矩,主动丢镖,罪同叛逆,杨三不愿坏一世英名。”
连鬓胡说“杨镖头,那就失敬了。”说毕,舞着单刀劈了过来,杨三用单刀撩开。三五回合后,又有几人围将上来,或枪或锤或剑,真正是蹄声如鼓,寒光如瀑。这几个人一边围着杨三,一边策马往后退杨三既无法脱身,又不忍用绝招伤他人性命,故一时难以取胜。
在一个山的拐弯处,突然听见有人高喊:“众弟兄且停手。”随着喊声,一马飞来,跨在马上的竟是沙风里他依旧是长衫,布鞋,两手空空。
杨三一愣,突然愤怒起来“想不到是你,你原来是绿林中人”
沙风里笑着说“不,我以前真是个教书匠。”
“你跟着我,就是为了这些粮食?”
“正是。杨先生,这一方百姓已饿死不少了,就等它救命。”
杨三冷笑一声“我不相信!你们得了粮食,又去卖高价!我不相信!再说我从未失过镖,岂能毁身誉于一旦?”
沙风里正色道“你若让出粮车,可救百姓于不死,是大恩大德,怎么只想着自己的声誉?”
杨三握刀的手颤了一下。
“杨先生如果不相信我,我可以舍此性命,以彰心迹。”说完,从怀中抽出匕首。
“慢!”杨三大喊一声。
沙风里说“杨先生留下粮车,如不好回去复命,请留下来,和我们一起救济百姓。”
“不。不是不敢,是不能。”
……
残阳如血。
吉成镖局归了朱启人,但他好些日子展不开眉头,常自语“杨镖头这样好的武艺,怎么会‘失镖’呢?几万斤雪白雪白的大米啊!”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房里有棋子落桌的脆响”“房门敞开着“等细节描写,从侧面表现了沙风里精于设计、善于谋划的形象特点。
B.“不是不敢,是不能”体现了杨三的矛盾心理,根据结尾推测,杨三最后还是把粮食留给了百姓。
C.小说采用人物对话的形式,使叙事节奏紧凑,突出了人物的鲜明个性,交代了故事发生的社会背景。
D.小说运用第三人称讲述了杨三接镖、护镖、失镖的故事,并用沙风里这一形象反衬杨三的江湖侠义精神。
(2)关于文中几处环境描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风扬起的尘雾中,镖旗在第一辆马车上自矜而立,“运用拟人手法,写出杨三护镖出行的壮观场面及其张扬自负的性格。
B.“阳光金红金红的。远处,青山如黛。”写出了湘西美丽的景色,烘托杨三暂时放松的心情,为后文二人下棋营造氛围。
C.“一进入贵州境内,到处凄凄惨惨,村墟不见炊烟,路边横着饿得……”写出了贵州灾民的惨状,与上文沙风里所谈家乡年景的情节相呼应。
D.“残阳如血。”表面上写了夕阳西下,映衬出的晚霞犹如血色鲜红,实际上渲染了一种悲壮的气氛,突出了人物的英雄形象。
(3)杨三“失镖”,文中多处设有伏笔,试找出其中三处加以分析。
(4)有人评价聂鑫森的小说“他并不关注重大题材,而是在凡人琐事中体现出悲悯情怀和社会责任感”,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20分)
3.(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秦武王谓甘茂曰:“寡人欲车通三川以窥周室,而寡人死不朽乎?”甘茂对曰:“请之魏,约伐韩。”王令向寿辅行。甘茂至魏,谓向寿曰:“子归告王曰:‘魏听臣矣,然愿王勿攻也。”事成,尽以为子功。”向寿归以告王,王迎甘茂于息壤。甘茂至,王问其故。对曰:“宜阳,大县也,上党、南阳积之久矣,名为县,其实郡也。今王倍数险,行千里而攻之,难矣。今臣羁旅之臣也,樗里疾、公孙衍二人者,挟韩而议,王必听之。昔者曾子处费,费人有与曾子同名族者而杀人,人告曾子母曰:“曾参杀人。’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杀人。织自若。有顷焉,人又曰:‘曾参杀人。’其母尚织自若也。顷之,一人又告之曰:‘曾参杀人。’其母惧,投杼逾墙而走。夫以曾参之贤与母之信也,而三人疑之,则慈母不能信也。今臣贤不及曾子而王之信臣又未若曾子之母也疑臣者不适三人臣恐王为臣之投杼也。”王曰:“寡人不听也,请与子盟。”于是与之盟于息壤。
果攻宜阳,五月而不能拔也。樗里疾、公孙衍二人在,争之王,王将听之,召甘茂而告之。甘茂对曰:“息壤在彼。”王曰:“有之。”因悉起兵,复使甘茂攻之。宜阳未得,秦死伤者众,甘茂欲息兵。左成谓甘茂曰:“公内攻于樗里疾、公孙衍,而外与韩倗为怨,今公用兵无功,公必穷矣。”攻宜阳,三鼓之而卒不上。向寿对曰:“公不论兵,必大困。”甘茂曰:“我羁旅而得相秦者,今攻宜阳而不拔,公孙衍、樗里疾挫我于内,而公中【注】以韩穷我于外,是无茂之日已!请明日鼓之,而不可下,因以宜阳之郭为墓。”于是出私金以益公赏。明日鼓之,宜阳拔。
(节选自《战国策 秦策二》)
【注】公中:即韩相公仲倗,“中”通“仲”。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臣贤不及曾子/而王之信/臣又未若曾子之母也/疑臣者/不适三人/臣恐王为臣之投杼也
B.今臣贤不及曾子/而王之信臣又未若曾子之母也/疑臣者/不适三人/臣恐王/为臣之投杼也
C.今臣贤不及曾子/而王之信臣又未若曾子之母也/疑臣者不适三人/臣恐王为臣之投杼也
D.今臣贤不及曾子/而王之信/臣又未若曾子之母也/疑臣者不适三人/臣恐王/为臣之投杼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羁旅”,意为长期寄居他乡,在文中指甘茂离开家乡来到秦国做官。
B.“盟”,文中指在神明面前立誓缔约,在春秋战国时期,结盟具有较强的约束力。
C.“今公用兵无功,公必穷矣”与《屈原列传》中“人穷则反本”的“穷”含义不同。
D.“三鼓”,文中指三次击鼓命令军队出击,起鼓舞士气的作用,是春秋战国时的军礼。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武王野心勃勃,想出兵向东进攻三川,觊觎周王室,与《过秦论》中所说惠文、武、昭襄“东割膏腴之地”相互印证。
B.甘茂认为宜阳虽然名义上是县,实际上相当一个郡,实力雄厚,何况秦王要跋涉千里去进攻,要攻占宜阳实属不易。
C.宜阳久攻不下,而且樗里疾、公孙衍二人意见不一,争论不休,导致武王对战争胜利信心不足,准备停止进攻。
D.进攻宜阳时,秦国士兵士气低落,属下左成劝告甘茂要振作建功,向寿则建议甘茂研究军事和兵法,避免陷入困境。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子归告王曰:“魏听臣矣,然愿王勿攻也”。事成,尽以为子功。
②甘茂对曰:“息壤在彼。”王曰:“有之。”因悉起兵,复使甘茂攻之。
(5)甘茂在帮助秦国的过程中遭遇多种困难,他是如何克服这些困难的呢?请简要概括。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4.(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各题。
稚川约晚过进叔,次前韵,赠稚川,并呈进叔
黄庭坚
人骑一马钝如蛙,行向城东小隐家。
道上风埃迷皂白①,堂前水竹湛清华②。
我归河曲定寒食,公到江南应削瓜③。
樽酒光阴俱可惜,端须连夜发园花④。
【注】①皂白:出自葛洪《抱朴子外篇 自叙》“不能明辨臧否,使皂白区分”。②湛清华:出自谢混《游西池》“景昃鸣禽集,水木湛清华”。③削瓜:削瓜而食,指夏天。④连夜发园花:《唐诗纪事》记载:武则天将去上苑赏花,去前作催花诗一首:“明朝游上苑,火急报春知。花须连夜发,莫待晓风吹。”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对句中“小隐家”本指隐居山林、行为高尚的人,这里指的是稚川。
B.颔联将“迷皂白”与“湛清华”作对比,内容丰富,语言精炼,感染力强。
C.从诗题即可看出,这首唱酬诗是写给稚川的;全诗情感真挚,富有意蕴。
D.这首七律诗虽多用典故,但读来却不觉其用典,可见诗人艺术手法高明。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每空1分,共6分)
5.(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贾谊在《过秦论》中交待陈涉的身份,说他不过是个“ , ”,且是被迁戍边的兵卒。
(2)欧阳修《五代史 伶官传序》中,在引用《尚书》中“满招损,谦受益”的话后,顺势引申出“ , ”的道理。
(3)往事不堪回首,纵回首已是惘然,这是人类共同的情感。李商隐在《锦瑟》中表达这种感受的句子是“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1小题,11分)
6.(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很早以前人们就知道,大脑中思考的内容会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所见所闻的事物的影响,① 。例如,看见穿西装的人就会想起商务上的事情,看到夏日的照片就会想起吃西瓜,这些心理现象都与启动效应有关。研究认为,大脑在处理信息时,因有密切关系的词汇和概念容易相互刺激而受到影响。
1996年,美国心理学家约翰 巴奇等人发表论文称,启动效应不仅对脑内的信息处理有影响,② 。在他们进行的试验中,参与者因为频繁看到的某些词汇而改变了自己的行为。该试验要求被试者用给定的词汇写一篇文章。被试者分成两组,一组分到了诸如“粗鲁”“打扰”等给人留下冲动印象的词汇,另一组分到了诸如“礼貌”“尊重”等给人留下稳重印象的词汇。作业完成后,被试者需要到另外一个房间里向试验负责人作汇报,而此时试验负责人正在那个房间里与别人说话,而且故意制造出对话频密、不好插话的氛围。
被试者何时会打断他们而插话呢?依据结果发现,与分到大量稳重词汇的小组成员相比,分到大量冲动词汇的小组成员倾向于更早地打断他们的插话。也就是说,分到诸如“粗鲁”“打扰”等词汇的被试者,③ ;而分到诸如“礼貌”“尊重”等词汇的被试者,其行为会不自觉地变得温和。可见,所接触的词汇内容的确会影响到人们之后的行为。
(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根据材料内容,简要说明“启动效应”的含义。不超过65个字。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9分)
7.(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艺术高峰的产生和名山秀峰的形成一样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柳永不是想当名作家而到市井中去的,他是怀着极不情愿的心情在考场落第后走向勾栏瓦肆的,但他身上的文学才华与艺术天赋立即与这里喧闹的生活气息、优美的丝竹管弦和多情婀娜的女子产生了共鸣。他在这里没有堕落,这再次证明成事成才的辩证道理:一个人在社会这架大算盘上只是一颗珠子,他受命运的摆弄;但是在自身这架小算盘上他却是一只拨着算珠的手。才华、时间、精力、意志、学识、环境通通变成了由他支配的珠子。 一个人很难选择环境,却可以利用环境,大约每个人都有他基本的条件,也有基本的才学,他能不能成才成事原来全在他与外部世界的关系怎么处理。就像黄山上的迎客松,立于悬崖绝壁,沐着霜风雪雨,就渐渐干挺如铁,叶茂如云,游人见了都要敬之仰之了。但如果当初这一粒树籽有灵,让它自选生命的落脚地,它肯定选择山下风和日丽的平原。只是一阵无奈的山风将它带到这里,或者飞鸟将它衔到这里,托于高山之上,寄于绝壁之缝。它哭天天不应,喊地地不灵,一阵悲泣(也许还有如柳永那样的牢骚)之后也就痛下决心;既然活就要活出个样子。它拼命地吸天地之精华,探出枝叶追日,伸着根须找水,与风斗,与雪斗,终于成就了自己。
(1)文中画波浪线部分可以改写成:“它极力汲取营养,不断生长,终于长成了一棵参天大树。”从语意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2)文中画横线句是由柳永的人生际遇总结而来的辩证道理,请从古今名人中举出一个这样的例子加以说明。要求:语言简明、连贯,50字左右。
四、写作(60分)
8.(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面对国际局势急剧变化,特别是面对外部讹诈、遏制、封锁、极限施压,我们坚持国家利益为重、国内政治优先,保持战略定力。
——习近平《党的二十大报告》
忍穷定力见,返照浩气增。
——宋 方回《客舍读书》
学道欠定力,一寒便生嗔。
——宋 敖陶孙《旅舍七首》
请结合以上材料,以“定力”为主题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受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3-2024学年人教部编版高二(上)期末语文练习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1小题,17分)
1.(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诗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核心概念,出自孔子,其核心是“温柔敦厚”。历史地看,诗教是他为中华民族开创的一种诗歌教育传统,并深刻影响了中国诗歌的发展走向。诗教由“诗”和“教”组合而成,其意是以“诗”为“教”。
在孔子看来,《诗经》所书写的内容、表达的情感和思想可以通过阐释而传播,以规范人们的思想与行为,通过人们的广泛参与实现对社会政治、伦理的建构。“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诗经》虽是情感表达的结晶,却具有“兴”“观”“群”“怨”等特点,能“事父”“事君”,具有维系人际秩序的政治功能。不仅如此,在《论语 为政》里,孔子称《诗经》“思无邪”;在《论语 雍也》里,孔子认为“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所以,“不学《诗》,无以言”。这些是孔子的《诗经》观,也是其诗教观。孔子之后的儒者,诸如孟子、荀子、郑玄、孔颖达、朱熹等,不断注疏、阐述并践行这些理念,在中国诗歌教育史、文化史上形成“诗教”这一源远流长的传统。
所谓诗教传统,简言之,就是孔子以降,以《诗经》为底本,以孔子的《诗经》思想为原则,延续两千多年的教诗、传诗以言志的文化传播、生产机制,是在中国古代社会以儒家思想为正统、维系社会结构稳定的文化传统,其内容包括诗教实施主体、诗教原则、诗教方式、诗教目的,以及诗教性质等。诗教实施主体,由春秋战国以降两千多年里以儒者为主体的不同阶层成员构成,多数人默默无闻,也包括赫赫有名的经学大儒,诸如孔门弟子、孟子、荀子、孔安国、董仲舒、司马迁、毛苌、卫宏、郑玄、孔颖达、程颐、程灏、朱熹、王阳明、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戴震、康有为,等等。他们既是接受者,又是阐释者、传播者,其人生和思想构成了两千多年来诗教的重要内容。将“温柔敦厚”定位为诗教核心,要求以“义理”教化民众,一定程度上规范了中国社会的人格建构和诗歌发展。“温柔敦厚”“思无邪”“兴观群怨”“止乎礼义”、美刺讽谏等,是被历代儒者反复倡导的最重要的诗教原则。
诗教是借《诗经》言志,其方式是赋诗、教诗和引诗。按萧华荣的解释,赋诗偶为新作,多为吟诵《诗经》中的篇章;教诗就是教授《诗经》,阐述《诗经》之义;引诗基本上是引用《诗经》中的诗句。赋诗、教诗、引诗就是以《诗经》为底本言说己志。孔子在《论语 泰伯》中曾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在《论语 子路》中说:“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可见,从起源上说,诗教就是要以礼义教人,规范人的言说,培育君子人格。诗教的本质就是政教。在先秦的政治外交生活中,人们往往以赋诗述政治目的,这在《诗大序》中表述得很清楚:“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诗教旨在维系社会伦理秩序,具有政治道德教化功能。张少康概括说:“孔子的文学思想以“诗教’为核心,强调文学要为政治教化服务,认为文学是以仁义礼乐教化百姓的最好手段。”这种思想贯穿中国诗教史,不只是对《诗经》的阐释,其他种类的文学也渗透这种政教思想。
特别是宋代以后,“温柔敦厚”说也用于文之教。杨时在《龟山集》中认为“为文要有温柔敦厚之气”,“文以载道”应运而生。朱自清甚至认为宋以后“文以载道说不但代替了诗教,而且代替了六艺之教。”这种观点在某种程度上夸大了“文以载道”的覆盖面。不过,宋以后,诗教的含义确实泛化了,其“诗”不再仅仅指《诗经》,而是指包括《诗经》在内的所有诗歌作品,诗教的外延更为广大,凡是以诗歌作品为底本对人进行教育,传扬“温柔敦厚”“思无邪”等观念,以礼义规范人的言行,维护政治伦理秩序,使社会机体得以有序运行的行为,都属于诗教。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诗教不断演变成为中国诗歌创作与传播的一大特点,并最终沉淀为中国诗歌和教育的重要传统。
(摘编自方长安《中国诗教传统的现代转化及其当代传承》)
材料二:
传统诗教追求美善统一的原则延续到当代,有着调节自我、和谐身心的实用价值。当代诗教应重视诗的教化作用和对心灵的引导作用。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人文精神及相关艺术遭受了巨大冲击,受到严重削弱。写作赋予了作者和读者张扬个性和人文精神的关怀。对普通读者而言,诗的治疗功能可能比诗的教化功能更为重要。诗疗功能也是诗的审美功能的重要体现。从某种意义上说,孔子诗教提出的“群”“怨”思想就是力图和谐人际关系、解决社会问题以及释放内心压力、净化心灵的审美实践。“群”是以温柔敦厚的诗教实现人与群体的和谐相处,达到宗法社会成员之间的政治联系和情感沟通。《诗经》作为教材,多以君臣、父子、夫妻、兄弟、亲朋等社会关系为主题,目的在于营造互敬互爱的理想社会。对当代诗教来说,除了依托校园打造诗教的第一课堂,还需要在社会上打造各类型的诗词文化活动、晚会以及相关网站等“软环境”,使普通群众(平民诗人)通过切磋诗艺加强交际,友好相处。
(摘编自郭晨光《传统诗教美育思想及其对当代诗教的启示》)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D
A.孔子非常重视《诗经》,称《诗经》“思无邪”,评价《诗经》“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B.诗教的核心是“温柔敦厚”,但是到了宋代以后,人们认为“温柔敦厚”已经过时,用“文以载道”取而代之。
C.当代社会人文精神及相关艺术遭到严重削弱,需要发展诗教,要发展诗教,重点是营造诗教的“软环境”。
D.美善统一是传统诗教的原则,这个原则对当代诗教仍具借鉴价值,当代诗教应发挥诗的教化、治疗的功能。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如果没有历代儒者传承的赋诗、教诗、引诗等阐释、传播活动,就不可能形成“兴观群怨”等诗教原则。
B.诗教本质是政教,即诗教担负着政治道德教化功能,以达成维护社会伦理秩序,培育君子人格等目的。
C.随着时代更替,诗教含意泛化,“诗”指包括《诗经》在内的所有诗歌作品,“诗教”外延也因之扩大。
D.孔子《诗》教提出的“群”“怨”思想,对于当下时代的人际和谐、社会和谐、个体减压等都有积极意义。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对于《诗》的阐述,不属于诗教范畴的一项是 B
A.《诗》依违讽谏,不指切事情,故云温柔敦厚,是《诗》教也。
B.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
C.此一经以《诗》化民,虽用敦厚,能以义节之,欲使民虽敦厚不至于愚。
D.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
(4)请结合材料内容,给“中国诗教传统”下一个简要的定义。
(5)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答案】(1)D
(2)C
(3)B
(4)中国诗教传统是以《诗经》为底本,以孔子的《诗经》思想为原则,以诗教实施主体、诗教原则、诗教方式、诗教目的,以及诗教性质为内容,以“温柔敦厚”“思无邪”“兴观群怨”“止乎礼义”、美刺讽谏等为诗教原则,以春秋战国以降的儒者为传播主体的的教诗、传诗以言志的文化传播、生产机制。
(5)文章先提出诗教的概念,指出其出处、核心和意义;接着从诗教观的来源,诗教传统的定义及其内容、原则等,诗教的本质等方面进行论述;最后总结诗教最终沉淀为中国诗歌和教育的重要传统。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8分)
2.(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镖头杨三
聂鑫森
杨三的名气很大。杨三的镖局名叫吉成镖局。他从十八岁开始当镖头,到不惑之年,还没有过“失镖”的记录。
这一年年景不大好,秋收后,湘潭城里的粮价不但没有落下去,反而上涨了,而且涨价的大米还供不应求。这天他正跟一个老者下棋,突然城中最大的茂丰粮行老板朱启人找他走一趟镖,运一批粮食去贵州。
茂丰粮行此次出行的有二十多辆马车,装运着几万斤上等白米。粮行随行的只有一个账房和一个伙计。朱启人说“粮队所经的地方民风强悍……”杨三说“如若失镖,我杨三赔偿。”朱启人说“这就好,这就好!“
第二天一早出发时,杨三骑马在前面开路,挎一口单刀。在风扬起的尘雾中,镖旗在第一辆马车上自矜而立。一路无事,渐渐地进入湘西。
这一天傍晚,他们在一家车马大店安歇下来。阳光金红金红的。远处,青山如黛。
天色暗了下来,他点燃桌上的桐油灯,摆开棋盘,忽听见隔壁房里有棋子落桌的脆响,寂寞感油然而生。要是有个人下下棋,多好,他忍不住走出门,来到隔壁房间的门前。房门敞开着,果然是一个穿长衫的很文弱的中年人在自己跟自己下棋,神情十分专注。杨三咳了一声,那人抬起头来,问“先生找人?”杨三在光影中看到的是一张白净的脸,双目有神,便说“冒昧冒昧,我就住在隔壁,听见有棋子的声音,便过来看看。”
“先生定是好棋之人,旅途相逢,何不来一局?”
杨三飞快地扫了一眼房间,说“正好来请教。我叫杨三,是湘潭吉成镖局的,押镖路过这里。”那人说“镖局?啊,我听说过,我是个教书匠,叫沙风里,回贵州老家去的。长夜漫漫,在这里摆棋消磨时间哩。“
于是,他们坐下来,一边聊天一边下棋。
“沙先生回老家省亲?”
“是的。今年家乡年景很坏,很多田地因久旱无雨,颗粒不收,而粮价飞涨,老百姓叫苦连天,有些地方竟出现食人肉的惨景。“
“老百姓怎么活啊”杨三叹息道。
沙风里说“政府虽有赈灾粮,贪官层层克扣,老百姓只有望天叫冤。”
杨三说“老百姓走投无路,往往冒险!”
沙风里说“先生所押何镖?”
“大米。”
“这大米老百姓如何买得起,简直是粒粒珠玑,享用的只是富豪阔佬,唉。”
一直聊到鸡叫三遍,杨三才恋恋不舍揖别回房。
第二天出发时,沙风里也雇了一匹马和一个马夫,和杨三并排而行。
粮行的账房曾暗地里告诫杨三,别让生人同行,以免出事。杨三一笑曰“他一个书生,防他做什么”
一连六七日,沙风里和杨三同吃同住,聊天,下棋,竟如兄弟一般。
车马队进入了贵州境内。沙风里明日将走另一条路,要与杨三分手了。夜里,沙风里用漂亮的行书写下一首七绝赠与杨三“横刀江海世人知,几日纹怦并酒厄,最忆镖师情言重,可怜野老例悬时。”
这一夜,他们一直聊到东方破晓,然后沙风里拱手揖别杨三,跨马飘然而去。杨三望着渐小渐杳的影子,很是惆怅。
一进入贵州境内,到处凄凄惨惨,村墟不见坎烟,路边横着饿殍,逃荒的人一拨一拨在眼前经过。
这天午后,行至一个荒僻处,忽然尘土飞扬,从一个山谷中蹿出一彪人马。领头的是个连鬓胡大汉,双手握一把单刀,他高喊道“杨镖头,请留下粮车”
杨三说“朋友,我也是受人之托,护镖为生,请借一条路,以后再重重致谢。”
连鬓胡说“我们之所以劫粮,实不为己,请留下粮车,可以活一方百姓的性命。”
杨三说“如果是我的粮食,你尽管取去。只是镖行有规矩,主动丢镖,罪同叛逆,杨三不愿坏一世英名。”
连鬓胡说“杨镖头,那就失敬了。”说毕,舞着单刀劈了过来,杨三用单刀撩开。三五回合后,又有几人围将上来,或枪或锤或剑,真正是蹄声如鼓,寒光如瀑。这几个人一边围着杨三,一边策马往后退杨三既无法脱身,又不忍用绝招伤他人性命,故一时难以取胜。
在一个山的拐弯处,突然听见有人高喊:“众弟兄且停手。”随着喊声,一马飞来,跨在马上的竟是沙风里他依旧是长衫,布鞋,两手空空。
杨三一愣,突然愤怒起来“想不到是你,你原来是绿林中人”
沙风里笑着说“不,我以前真是个教书匠。”
“你跟着我,就是为了这些粮食?”
“正是。杨先生,这一方百姓已饿死不少了,就等它救命。”
杨三冷笑一声“我不相信!你们得了粮食,又去卖高价!我不相信!再说我从未失过镖,岂能毁身誉于一旦?”
沙风里正色道“你若让出粮车,可救百姓于不死,是大恩大德,怎么只想着自己的声誉?”
杨三握刀的手颤了一下。
“杨先生如果不相信我,我可以舍此性命,以彰心迹。”说完,从怀中抽出匕首。
“慢!”杨三大喊一声。
沙风里说“杨先生留下粮车,如不好回去复命,请留下来,和我们一起救济百姓。”
“不。不是不敢,是不能。”
……
残阳如血。
吉成镖局归了朱启人,但他好些日子展不开眉头,常自语“杨镖头这样好的武艺,怎么会‘失镖’呢?几万斤雪白雪白的大米啊!”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房里有棋子落桌的脆响”“房门敞开着“等细节描写,从侧面表现了沙风里精于设计、善于谋划的形象特点。
B.“不是不敢,是不能”体现了杨三的矛盾心理,根据结尾推测,杨三最后还是把粮食留给了百姓。
C.小说采用人物对话的形式,使叙事节奏紧凑,突出了人物的鲜明个性,交代了故事发生的社会背景。
D.小说运用第三人称讲述了杨三接镖、护镖、失镖的故事,并用沙风里这一形象反衬杨三的江湖侠义精神。
(2)关于文中几处环境描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A.“在风扬起的尘雾中,镖旗在第一辆马车上自矜而立,“运用拟人手法,写出杨三护镖出行的壮观场面及其张扬自负的性格。
B.“阳光金红金红的。远处,青山如黛。”写出了湘西美丽的景色,烘托杨三暂时放松的心情,为后文二人下棋营造氛围。
C.“一进入贵州境内,到处凄凄惨惨,村墟不见炊烟,路边横着饿得……”写出了贵州灾民的惨状,与上文沙风里所谈家乡年景的情节相呼应。
D.“残阳如血。”表面上写了夕阳西下,映衬出的晚霞犹如血色鲜红,实际上渲染了一种悲壮的气氛,突出了人物的英雄形象。
(3)杨三“失镖”,文中多处设有伏笔,试找出其中三处加以分析。
(4)有人评价聂鑫森的小说“他并不关注重大题材,而是在凡人琐事中体现出悲悯情怀和社会责任感”,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答案】(1)D
(2)A
(3)①朱启人开始时提醒杨三,说粮队所经地区民风强悍让杨三注意;杨三保证如若失镖,一定赔偿。为后文一系列情节埋下伏笔。
②沙风里告诉杨三其家乡年景很坏,老百姓无粮可吃甚至食人;杨三说:“老百姓走投无路,往往冒险!”下文一彪人马劫粮照应了杨三所说的话。
③粮行的账房曾暗地里告诫杨三,别让沙风里同行,以免出事;杨三认为沙风里只是一个文弱书生,不需防备。后文沙风里却是带头劫镖的人。
(4)①杨三一生看重自己的声誉,遵守镖局的规矩,但最后在镖头声誉和百姓活命之间做出了抉择,为了解救百姓,献粮于民,体现了他的悲悯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②通过沙风里赠给镖头杨三的七言绝句以及他劝说杨三留下粮食等情节,可以看出沙风里心系家园、忧民于水火之中,有着解民于倒悬的悲悯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③作者通过叙述杨三护镖、沙风里夺镖的生活小事,塑造了镖头杨三以及沙风里这样具有侠肝义胆的平凡人物,表达了对处在饥荒困境中百姓的悲悯之情,通过平凡人物的行为表达自己的社会责任感。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20分)
3.(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秦武王谓甘茂曰:“寡人欲车通三川以窥周室,而寡人死不朽乎?”甘茂对曰:“请之魏,约伐韩。”王令向寿辅行。甘茂至魏,谓向寿曰:“子归告王曰:‘魏听臣矣,然愿王勿攻也。”事成,尽以为子功。”向寿归以告王,王迎甘茂于息壤。甘茂至,王问其故。对曰:“宜阳,大县也,上党、南阳积之久矣,名为县,其实郡也。今王倍数险,行千里而攻之,难矣。今臣羁旅之臣也,樗里疾、公孙衍二人者,挟韩而议,王必听之。昔者曾子处费,费人有与曾子同名族者而杀人,人告曾子母曰:“曾参杀人。’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杀人。织自若。有顷焉,人又曰:‘曾参杀人。’其母尚织自若也。顷之,一人又告之曰:‘曾参杀人。’其母惧,投杼逾墙而走。夫以曾参之贤与母之信也,而三人疑之,则慈母不能信也。今臣贤不及曾子而王之信臣又未若曾子之母也疑臣者不适三人臣恐王为臣之投杼也。”王曰:“寡人不听也,请与子盟。”于是与之盟于息壤。
果攻宜阳,五月而不能拔也。樗里疾、公孙衍二人在,争之王,王将听之,召甘茂而告之。甘茂对曰:“息壤在彼。”王曰:“有之。”因悉起兵,复使甘茂攻之。宜阳未得,秦死伤者众,甘茂欲息兵。左成谓甘茂曰:“公内攻于樗里疾、公孙衍,而外与韩倗为怨,今公用兵无功,公必穷矣。”攻宜阳,三鼓之而卒不上。向寿对曰:“公不论兵,必大困。”甘茂曰:“我羁旅而得相秦者,今攻宜阳而不拔,公孙衍、樗里疾挫我于内,而公中【注】以韩穷我于外,是无茂之日已!请明日鼓之,而不可下,因以宜阳之郭为墓。”于是出私金以益公赏。明日鼓之,宜阳拔。
(节选自《战国策 秦策二》)
【注】公中:即韩相公仲倗,“中”通“仲”。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C
A.今臣贤不及曾子/而王之信/臣又未若曾子之母也/疑臣者/不适三人/臣恐王为臣之投杼也
B.今臣贤不及曾子/而王之信臣又未若曾子之母也/疑臣者/不适三人/臣恐王/为臣之投杼也
C.今臣贤不及曾子/而王之信臣又未若曾子之母也/疑臣者不适三人/臣恐王为臣之投杼也
D.今臣贤不及曾子/而王之信/臣又未若曾子之母也/疑臣者不适三人/臣恐王/为臣之投杼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羁旅”,意为长期寄居他乡,在文中指甘茂离开家乡来到秦国做官。
B.“盟”,文中指在神明面前立誓缔约,在春秋战国时期,结盟具有较强的约束力。
C.“今公用兵无功,公必穷矣”与《屈原列传》中“人穷则反本”的“穷”含义不同。
D.“三鼓”,文中指三次击鼓命令军队出击,起鼓舞士气的作用,是春秋战国时的军礼。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秦武王野心勃勃,想出兵向东进攻三川,觊觎周王室,与《过秦论》中所说惠文、武、昭襄“东割膏腴之地”相互印证。
B.甘茂认为宜阳虽然名义上是县,实际上相当一个郡,实力雄厚,何况秦王要跋涉千里去进攻,要攻占宜阳实属不易。
C.宜阳久攻不下,而且樗里疾、公孙衍二人意见不一,争论不休,导致武王对战争胜利信心不足,准备停止进攻。
D.进攻宜阳时,秦国士兵士气低落,属下左成劝告甘茂要振作建功,向寿则建议甘茂研究军事和兵法,避免陷入困境。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子归告王曰:“魏听臣矣,然愿王勿攻也”。事成,尽以为子功。
②甘茂对曰:“息壤在彼。”王曰:“有之。”因悉起兵,复使甘茂攻之。
(5)甘茂在帮助秦国的过程中遭遇多种困难,他是如何克服这些困难的呢?请简要概括。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4.(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各题。
稚川约晚过进叔,次前韵,赠稚川,并呈进叔
黄庭坚
人骑一马钝如蛙,行向城东小隐家。
道上风埃迷皂白①,堂前水竹湛清华②。
我归河曲定寒食,公到江南应削瓜③。
樽酒光阴俱可惜,端须连夜发园花④。
【注】①皂白:出自葛洪《抱朴子外篇 自叙》“不能明辨臧否,使皂白区分”。②湛清华:出自谢混《游西池》“景昃鸣禽集,水木湛清华”。③削瓜:削瓜而食,指夏天。④连夜发园花:《唐诗纪事》记载:武则天将去上苑赏花,去前作催花诗一首:“明朝游上苑,火急报春知。花须连夜发,莫待晓风吹。”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A.首联对句中“小隐家”本指隐居山林、行为高尚的人,这里指的是稚川。
B.颔联将“迷皂白”与“湛清华”作对比,内容丰富,语言精炼,感染力强。
C.从诗题即可看出,这首唱酬诗是写给稚川的;全诗情感真挚,富有意蕴。
D.这首七律诗虽多用典故,但读来却不觉其用典,可见诗人艺术手法高明。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1)A
(2)①轻松愉悦。首联写诗人骑着一匹钝马,慢慢向城东隐士家走去,衬托了诗人内心的轻松自在和即将见到好友的愉悦。②钦佩进叔。颔联出句用“迷皂白”比喻当时社会污浊以致是非不分,对句则借青竹写进叔清高不俗的高尚品格,抒发了诗人对进叔的敬佩之情。③珍惜友情。颈联写和朋友相聚日子无多,很快就要分赴两地,尾联写朋友间樽酒相欢,光阴非常宝贵,表达了诗人对朋友之情的珍惜。
(三)名篇名句默写(每空1分,共6分)
5.(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贾谊在《过秦论》中交待陈涉的身份,说他不过是个“ 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 , 氓隶之人 ”,且是被迁戍边的兵卒。
(2)欧阳修《五代史 伶官传序》中,在引用《尚书》中“满招损,谦受益”的话后,顺势引申出“ 忧劳可以兴国 , 逸豫可以亡身 ”的道理。
(3)往事不堪回首,纵回首已是惘然,这是人类共同的情感。李商隐在《锦瑟》中表达这种感受的句子是“ 此情可待成追忆 , 只是当时已惘然 ”。
【答案】(1)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 氓隶之人
(2)忧劳可以兴国 逸豫可以亡身
(3)此情可待成追忆 只是当时已惘然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1小题,11分)
6.(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很早以前人们就知道,大脑中思考的内容会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所见所闻的事物的影响,① 。例如,看见穿西装的人就会想起商务上的事情,看到夏日的照片就会想起吃西瓜,这些心理现象都与启动效应有关。研究认为,大脑在处理信息时,因有密切关系的词汇和概念容易相互刺激而受到影响。
1996年,美国心理学家约翰 巴奇等人发表论文称,启动效应不仅对脑内的信息处理有影响,② 。在他们进行的试验中,参与者因为频繁看到的某些词汇而改变了自己的行为。该试验要求被试者用给定的词汇写一篇文章。被试者分成两组,一组分到了诸如“粗鲁”“打扰”等给人留下冲动印象的词汇,另一组分到了诸如“礼貌”“尊重”等给人留下稳重印象的词汇。作业完成后,被试者需要到另外一个房间里向试验负责人作汇报,而此时试验负责人正在那个房间里与别人说话,而且故意制造出对话频密、不好插话的氛围。
被试者何时会打断他们而插话呢?依据结果发现,与分到大量稳重词汇的小组成员相比,分到大量冲动词汇的小组成员倾向于更早地打断他们的插话。也就是说,分到诸如“粗鲁”“打扰”等词汇的被试者,③ ;而分到诸如“礼貌”“尊重”等词汇的被试者,其行为会不自觉地变得温和。可见,所接触的词汇内容的确会影响到人们之后的行为。
(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根据材料内容,简要说明“启动效应”的含义。不超过65个字。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答案】(1)①这称为启动效应 ②还可能对行为产生影响 ③其行为会不自觉地变得粗暴
(2)启动效应是指由于之前所见所闻的事物的影响而影响脑内的信息处理,甚至改变了行为的一种心理现象。
(3)示例1:结果发现,与分到大量稳重词汇的小组成员相比,分到大量冲动词汇的小组成员倾向于更早地打断他们而插话。
示例2:结果发现,与分到大量稳重词汇的小组成员相比,分到大量冲动词汇的小组成员倾向于更早地打断他们的谈话。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9分)
7.(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艺术高峰的产生和名山秀峰的形成一样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柳永不是想当名作家而到市井中去的,他是怀着极不情愿的心情在考场落第后走向勾栏瓦肆的,但他身上的文学才华与艺术天赋立即与这里喧闹的生活气息、优美的丝竹管弦和多情婀娜的女子产生了共鸣。他在这里没有堕落,这再次证明成事成才的辩证道理:一个人在社会这架大算盘上只是一颗珠子,他受命运的摆弄;但是在自身这架小算盘上他却是一只拨着算珠的手。才华、时间、精力、意志、学识、环境通通变成了由他支配的珠子。 一个人很难选择环境,却可以利用环境,大约每个人都有他基本的条件,也有基本的才学,他能不能成才成事原来全在他与外部世界的关系怎么处理。就像黄山上的迎客松,立于悬崖绝壁,沐着霜风雪雨,就渐渐干挺如铁,叶茂如云,游人见了都要敬之仰之了。但如果当初这一粒树籽有灵,让它自选生命的落脚地,它肯定选择山下风和日丽的平原。只是一阵无奈的山风将它带到这里,或者飞鸟将它衔到这里,托于高山之上,寄于绝壁之缝。它哭天天不应,喊地地不灵,一阵悲泣(也许还有如柳永那样的牢骚)之后也就痛下决心;既然活就要活出个样子。它拼命地吸天地之精华,探出枝叶追日,伸着根须找水,与风斗,与雪斗,终于成就了自己。
(1)文中画波浪线部分可以改写成:“它极力汲取营养,不断生长,终于长成了一棵参天大树。”从语意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2)文中画横线句是由柳永的人生际遇总结而来的辩证道理,请从古今名人中举出一个这样的例子加以说明。要求:语言简明、连贯,50字左右。
【答案】①原文运用了拟人手法,赋予松树以人的动作和情感,形象生动,洋溢着对松树的赞美之情;而改句语言表达直白,不够形象,表达感情不明显。②原文整句、散句相结合,语言表达有节奏感,富有气势;而改句则语气平淡,缺乏气势。
2苏轼被贬黄州,但黄州的江水明月给了他无尽的才思,使他创作出了震古烁今的文学名篇《赤壁赋》《念奴娇 赤壁怀古》。
四、写作(60分)
8.(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面对国际局势急剧变化,特别是面对外部讹诈、遏制、封锁、极限施压,我们坚持国家利益为重、国内政治优先,保持战略定力。
——习近平《党的二十大报告》
忍穷定力见,返照浩气增。
——宋 方回《客舍读书》
学道欠定力,一寒便生嗔。
——宋 敖陶孙《旅舍七首》
请结合以上材料,以“定力”为主题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受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见解答。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