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阳三中2023~2024学年度高二年级第一学期历史学科二调考试试题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综合题两部分。满分 100 分,考试时间75分钟。
2.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 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综合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3.本卷命题范围:部编版选择性必修1第一单元到第六单元。
一、选择题(本题共 25 小题,每小题2 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周朝有询万民三事的惯例。三事是:询国危、询国迁和询立君。 即凡当国家有危难、迁都、选立嗣君的时候必须征询“国人”意见。 《周礼》云:“若国有大故,则致万民于王门”“大询于众庶”。材料反映的实质是,周朝
A.尚未实现最高权力的集中 B.政治体制具有原始民主色彩
C.国人具有参政议政的机会 D.人民群众是国家权力的主体
2.两汉时期,涉及朝廷往例时,常有“汉家制度”“汉家故事”一类的提法;李唐时期,进而有“祖宗之制”“祖宗之法”的说法。赵宋则更有“祖宗家法”一说。这种既称“家法”,又特意冠以“祖宗”二字,说明
A.尊宗敬祖的儒家思想不断深化 B.唐宋在政治制度上不断创新
C.封建王朝因循守旧的治国理念 D.统治集团借此巩固封建统治
3.据记载,古希腊城邦早期进行对外殖民扩张时,必须全体公民开会讨论;梭伦按财产的多少将全体公民划分为四个等级,不同等级的公民享有不同的政治权利;各城邦政府设有专门维持秩序以及解决交易过程中发生争执的官吏。这些做法
A.保障了希腊城邦的长治久安 B.有利于古希腊民主政治体制的建立
C.实现了公民政治权利的平等 D.基本铲除了旧氏族贵族的政治特权
4.英王亨利一世(1100—1135在位)时期建立了中央管理机关——枢密院,设有专司财政的度支部和管理司法的王室法庭。法国自12 世纪起,也先后设立具有顾问咨询性质的御前会议,规定在国王领地内禁止私斗,王室领地外实行“国王四十日”的和平制度;各领主之间的纷争由国王裁决,实行募兵制,代替骑士服役。这说明中世纪早期欧洲国家
A.现代议会制度已经形成 B.封君与封臣的关系彻底瓦解
C.王权与教权的长期并立 D.政治上长期存在着分裂割据
5.中华民国建立后,国民党、进步党等政党纷纷登场。 国民党骂进步党为“官僚党”,喋喋不休;进步党骂国民党为“暴民党”,没完没了。两党议员在国会开会时经常大打出手,国会大厅成了党派斗殴的场所。这体现了民国初年
A.阶层之间的分化显著 B.民主政治尚未成熟
C.政党政治的弊端暴露 D.军阀势力盘根错节
6.谭嗣同在《仁学》中提出,“仁以通为第一义”,最终要实现“有天下而无国”的“地球之治”。 梁启超为《仁学》所撰的序中说:“仁者,平等也,无差别相也,无拣择法也,故无大小之可言也。”据此可知,维新派
A.融合中西文化宣传变法图强 B.顽固坚守传统儒家学说
C.借助传统文化阐释救亡观念 D.重新阐释华夷之辨内涵
7.许倬云在《中国古代社会史论——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流动》一书中统计了战国时期主要诸侯国的宰相人数及出身(见下表)。表中情况反映了
赵国 齐国 秦国 楚国 韩国 魏国 燕国
宰相人数 13 9 18 7 12 18 不详
出身 宗法贵族 5 8 5 3 11 9 不详
寒微之士 8 13 4 1 9 4 不详
A.礼崩乐坏,寒门崛起 B.贵族政治走向官僚政治
C.天下为公,选贤任能 D.任人唯贤的时代要求
8.清朝知县上任前,九卿科道要用以下七项标准对其进行面试:“别其流品”“观其身言”“核其事故”“论其资考”“定其期限”“密其回避”“验其文凭”。这体现出
A.基层官员考核评价标准有所变化 B.中央政府对基层治理的重视
C.清代中央监察制度体系日益完备 D.清代官员面试程序平等公正
9.拿破仑规定进入高级文官阶层的人必须通过考试进入国立行政学院学习,被其录取即进入了文官系统,学生学习期间享受法律给予文官的一切待遇,并领取薪金津贴。毕业后,各部门一律不得拒绝任用。由此可见,拿破仑统治时期法国文官制度
A.适应工业革命开展需要 B.巩固了法国大革命的成果
C.体现了竞争择优的理念 D.保证了政府工作的持续性
10.1993年公布的《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规定“国家公务员的职务分为领导职务和非领导职务”,而2006年,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首次将公务员按照工作性质、特点和管理需要分为综合管理类、专业技术类和行政执法类,并且根据工作的需要,国务院还可以在条件成熟之际增加公务员的类别。这一发展
A.说明党管干部的原则得到落实 B.建立起清正廉洁的公务员队伍
C.利于促进公务员管理的科学化 D.强化了人民对国家的政治认同
11.云梦秦简中的《金布律》规定了市场上出售布匹的尺寸,若“其广袤不如式者,不行(流通)”;商品价值一钱以上者必须“各婴(通攫,悬挂)其贾(价)”;对奴婢、马牛的买卖程序也做了明确规定,并辅之以相应的惩罚措施。这表明秦朝法律
A.受到了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 B.鼓励发展商品经济
C.体现了严刑峻法的治国理念 D.维护社会经济秩序
12.唐代的德政类碑刻制造改写、传播带有神异色彩的传奇故事,具有神化地方长官的功能,甚至成为祠庙的替代品。这些现象反映出当时
A.地方治理重视社会教化 B.儒学文化得到复兴
C.地方割据势力逐步壮大 D.市民文化逐渐发展
13.世界法律体系分为普通法系和民法系。普通法系以英国法律为代表,由习惯法形成的普通法、法官制定的衡平法、以及由国王和议会正式颁布的制定法(又称成文法)组成;以普通法为据,以判例法为主要法律渊源,《大宪章》和《权利法案》先后确立法律至上、王权有限的原则,英国近代资产阶级的法律体系逐步建立。据材料推知,普通法系的特点是
A.法官审判遵循先例的原则 B.强调了宪法的根本法律地位
C.突出私人权利平等的原则 D.要求法官遵从法律条文审案
14.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颁布后,妇女主动提出离婚的案件有增无减。据统计,上海市自婚姻法公布后的 10个月间,该市人民法院共受理4197 件婚姻案件,其中由女方提出的占89%。这说明
A.男女平等得到充分落实 B.女性民主意识日益增强
C.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D.妇女解放取得明显成效
15.下图为1784年在日本发现的“汉委奴国王”金印与1981年在中国邗江发现的“广陵王玺”。经比对发现:两枚金印的印面尺寸、篆刻字体、阴刻镌法、印钮纹极为相似。 日本考古工作者根据“广陵王玺”的考证资料,确认“汉委奴国王”金印是真品。据此可知
A.历史研究立场决定历史结论 B.时间越久远历史研究越复杂
C.历史研究需多类型史料互补 D.历史研究注重史料多源互证
16.有学者认为中国历史曾出现两个大循环;第一个大循环是从秦汉的统一到魏晋南北朝的分裂,再到隋唐的统一;第二个大循环是从隋唐的统一到五代宋辽金西夏的分裂,再到元明清的统一。在这两个大循环中,中原地区的汉族深入“夷狄”所居住的边疆,而“蛮荒异域”边疆民族也流入中原地区。由此可见,清朝疆域的奠定
A.得益于源远流长的民族交融 B.是中原王朝不断完善边疆治理的结果
C.源于汉族对边疆的长期开发 D.取决于从分裂到统一的历史周期演变
17.下图是 17世纪欧洲某国际和约确认仪式,几乎所有的欧洲国家都参与了该和约的起草。它承认荷兰和瑞士的独立,确认德意志各诸侯国的主权,新教各派内部达成了和解。下列符合该和约影响的是
A.废弃了以战争作为实行国家政策的工具 B.确定了主权国家是国际法的主体
C.确认了缔约国对违约国集体制裁的原则 D.建立起欧洲均势的国际关系体系
18.1949年,中共西南局通过建立政权、落实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现在制度上的建构,通过恢复生产、进行土地改革实现在经济上的建构,通过民族地区的教育、医疗等工作实现文化上的建构;此外,中共西南局还清除匪患以稳定社会秩序。 中共西南局的这些措施
A.加快了西南地区社会主义改造的进程 B.体现了我国民族政策的创新发展
C.激发了西南地区基层民主建设的活力 D.增强了少数民族对新政权的认同
19.1958年起,法国共产党多次大力赞扬中国的人民公社和“大跃进”运动,并肯定中国的革命经验。到1960年底,法共则对中共进行了较为严厉的批评,反对中国对核武器问题的态度,也不赞同中国对地区革命的支持。法共态度的变化
A.反映了多极化趋势的形成 B.促使“一边倒”政策的实施
C.源于中苏关系的逐渐恶化 D.说明资本主义阵营压制中国
20.下表为洪武至嘉靖时期大明宝钞价格变化。这一现象
年份 钱(文) 银(两)
洪武八年(1375年) 1000 1
永乐十一年(1413年) 47 0.0476
宣德四年(1429年) 10 0.01
景泰三年(1452年) 2 0.002
嘉靖十四年(1535年) 0.2796 0.000 4
A.根源于资本主义的萌芽 B.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C.加速了白银货币化进程 D.直接促使了明朝的灭亡
21.下图是 1944年7 月美国财政部长助理怀特(左)与英国财政部顾问、著名经济学家凯恩斯(右)在布雷顿森林开会期间的照片。此次会议上他们主导讨论的核心问题是
A.合作建立国际金本位货币制度 B.确立稳定的国际固定汇率制体系
C.用浮动汇率制取代固定汇率制 D.削减关税和其他国际贸易壁垒
22.述及中国古代重要的赋役制度,唐初,“凡丁,岁役二旬。若不役,则收其佣,每日三尺”;唐中后期,“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明嘉隆后行一条鞭法,“通计一省丁粮,均派一省徭役,于是均徭、里甲与两税为一”;清康熙五十一年宣布“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赋”。上述材料表明
A.政府对农民人身控制的减弱 B.农民赋役负担逐渐减轻
C.赋税征收方式发生彻底变革 D.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
23.秦汉时期推行乡里制度,但到东晋南朝,以户口编排为基础的“里”逐渐松弛,丘、村等自然聚落逐步演变成为实际的乡村行政管理单位,与“里”并存,甚至慢慢地取代了“里”。该现象说明
A.乡里制度脱离了当时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 B.封建国家对基层社会管理制度进行了调整
C.因长期战乱带来社会基层组织形态新变化 D.地缘为主的聚合形态恢复到血缘聚居形态
24.下图为四川彭州出土的东汉画像砖。画中有一头戴冠、身着长袍的官员跪坐于房前左侧,一只手向前伸出;房前右侧,一肩负鸠杖的老者跪在地上,探头望着前面地上的口袋,一赤足短裤者手捧量器,弯腰向地上的袋中倒物。该画像砖可以佐证当时
A.小农经济是封建统治的基础 B.义仓养老是基层治理的重要内容
C.经济繁荣是社会优抚的前提 D.优抚制度是国家治理的组成部分
25.20世纪 40年代,美国政府倡导建立民间资源养护队,一批18—25 岁的白人青年和少数被谨慎隔离的黑人小组在政府的发动下植树造林、修筑道路、建造公园和修防洪堤。大家都住在劳动营中,每月能赚取 30美元,其中25 美元必须寄回家。这一举措
A.有效缓解了日趋严重的经济萧条 B.将职业救济与自然资源保护结合起来
C.为即将到来的战争做了军事动员 D.有效调和了美国日益严峻的种族冲突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3小题,共50分)
26.(17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我国传统礼仪制度蕴含着丰富的劳动教育内容。《礼记》中的很多篇对人们起床以及入睡时间、从早到晚不同阶段所应该从事的劳作类型及承担的职责等进行了明示和阐述。 自周代起,学校中的学生到了农忙季节就要离开学校回乡从事农业生产,只有在每年冬天的农闲阶段才是进入学校学习的主要时间段。在我国古代社会,一般家庭都具有耕读传家的优良传统,提倡重视脑力以及体力劳动,并且通过家训家风的形式将这种优秀传统传承和发扬下去。
----摘编自杨玲《论优秀传统文化在劳动教育中的影响》
材料二 1949年新政协通过的《共同纲领》指出:“提倡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护公共财物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全体国民的公德。”将“爱劳动”列为国民五项公德之一。……1954年,因轻视体力劳动的思想仍普遍存在,部分小学和初中毕业生不愿毕业后成为劳动者,对无法如愿升学产生不满。在此背景下,国家颁布了一系列的文件,提出要加强劳动教育,提高生产技术水平。……1958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提出要克服教育工作中的右倾思想和教条主义,教育要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具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这是中共中央首次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作为我国的教育方针。
——改编自刘向兵《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论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劳动教育的特点及其成因。(7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劳动教育的背景和影响。(10分)
27.(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唐时,今河北省为河北道。 山西省为河东道……后来区划又较详,而宋代的分路,大略沿之。 元代疆域最广,始创行省之制……明清两代的区划略和现代相近。 不过明代陕、甘、苏、皖、湘、鄂都不分,所以清代所谓十八省者,在明代只有十五。清代将中国本部分成十八省。新疆和关东三省,则系末年始改省制的。其时共得行省二十二。 其西康、热河、察哈
尔、绥远、宁夏、青海,则到民国才改为省制的……自秦以后……直至近世和欧人接触以前,内部的治化,虽时有变迁;对外的形势,并时有涨缩;然而大体上,总是保守其闭关独立之旧约。
——摘编自吕思勉《极简中国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相关史实,围绕“治化变迁”自行拟定具体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逻辑清晰)
28.(21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初,随着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国际间货币结算日益频繁和复杂。1816年英国制定法案,实行金本位制。此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也都先后采用,形成了以英镑为中心、以金币或黄金在国际间流通为主的国际金本位货币制度。在这一制度下,各国的金币具有法定的含金量,金币可以自由流通,而且不易贬值。
——摘编自美国牛津大学出版社编《世界经济简史》
材料二
-摘编自[美国]保罗·克鲁格曼《汇率的不稳定性》
材料三
摘编自环球银行金融电讯协会(SWIFT)发布的数据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国际金本位制产生的原因和影响。 (7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布雷顿森林体系实现的基础”,从货币的角度,分析该体系的内在逻辑关系。(6分)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布雷顿森林体系走向瓦解的标志。 根据材料三,分析当前国际货币体系的主要特点。(8分)阜阳三中2023~2024学年度高二年级第一学期历史学科二调考试
参考答案、解析及评分细则
1,B根据材料“凡当国家有危难、迁都、选立嗣君的时候必须征询‘国人意见”“若国有大故,则致万民于王门”
“大询于众庶”及所学知识可知,周朝时期,统治者对于一些国家大事会采取征询民众意见的做法,说明此时
仍受原始民主传统影响,故选B项。正是因为当时政治体制仍然具有原始民主色彩,从而导致周天子并未高
度集权,君主需要征求国人的意见,A,C两项不是材料反映的实质,均排除。周朝属于奴隶制王朝阶段,奴隶
主是国家权力的主体,排除D项。
2.D题干提供了汉、唐、宋三个朝代共同的做法,可以概括为祖宗之法,这些祖宗之法之所以被接受,是因为对
其统治是有益的,故选D项。材料强调祖宗之法对统治的益处,而非“尊宗敏祖”,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
唐宋时期在政治制度上的创新,排除B项。材料并非批判封建王朝的因循守旧,排除C项。
3.B根据材料可知,古代希腊城邦管理重视公民的作用,维护公民的利益,有利于缓和平民与贵族的矛盾,构
建城邦民主政治体制,故选B项。“保障”说法过于夸大,排除A项。“实现了公民政治权利的平等”说法绝
对,排除C项。材料举措中并未涉及铲除旧氏族贵族政治特权的措施,排除D项。
4.D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欧洲封建割据时期,国王和大封建主之间始终存在着强化王权与限制、削弱王权
的斗争。因此,分裂割据是欧洲早期封建政治制度的特征之一,故选D项。仅凭设置一些专门的管理和咨询
机构,不能说明现代议会制度的形成,排除A项。此时封君封臣制度并未瓦解,排除B项。材料并未涉及王
权与教权并立,排除C项。
5.B根据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民国初年,国民党等党派之间互相攻击,甚至在国会开会时大打出手,体
现了当时民主政治尚未成熟,故选B项。材料没有休现阶层分化的信息,排除A项。“政党政治的弊端”归
根结底是由于民主政治的不成熟,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民国初年的政党政治,并非军阀势力,排除D
项。
6.C根据材料可知,谭嗣同和梁启超借助传统的仁学思想强调国家无大小之别,应该一律平等,这表明维新派
借助传统文化阐释救亡观念,故选C项。虽然维新变法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制度,但材料并未体现融合中西
文化,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维新派借助仁学思想闸发新义,而不是顽固坚守传统儒家学说,排除B项。
材料并未涉及华夷之辨,排除D项。
7.D从材料中战国时期的各主要诸侯国宰相人数及出身比例来看,寒微之士占比较大并结合战国时期大争
之世的时代背景可知,各诸侯国任人唯贤以图争雄,故选D项。材料未涉及礼崩乐坏,且“寒门崛起”不符合
材料中的时代背景,排除A项。那县制的出现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标志,排除B项。天下为公,选贤
任能是在部落联盟时期,排除C项。
8.B根据材料可知,清代中央政府在知县上任前,要再次进行全方位的面试,体现出对基层宜员和基层治理的
重视,故选B项。材料未体现基层官员考核评价标准的变化,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对基层宫员的面试,
不属于监察制度,排除C项。材料能体现面试程序的严格,但无法体现“平等公正”,排除D项。
9.C根据材料可知,拿破仑规定进人高级文官阶层的人必须通过考试进人国立行政学院学习,且享有法律给
子文官的一切待遇,体现了竞争择优的理念,故选C项。材料描述的是法国文官的选拔规定,没有涉及工业
革命,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法国大革命成果的信息,排除B项。材料描述的是对官员的择优录用,与
“持续性”无关,排除D项。
10.C根据材料“领导职务和非领导职务”“按照工作性质、特点和管理需要分为综合管理类、专业技术类和行
【高二二调·历史试卷参考答案第1页(共4页)】
HD241105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