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仁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试题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围:《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至九单元。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 下表是中国古代部分文献对春秋战国时期相关记载。这些记载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 )
书籍 记载
《管子·霸言》 “夫强之国,必先争谋”
《孟子》 “贤人在而天下服,一人用而天下从”
《战国策》 “士之失位也,犹诸侯之失国家也……士之仕也,犹农夫之耕也”
A. 社会变革对人才的需求 B. 贵族政治退出历史舞台
C. 社会阶层流动渐趋固化 D. 思想繁荣导致学术下移
2. 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年),诏令“诸州勿得苛留行旅赍装,除货币当输算外,不得辄发箧搜索。”宋太宗淳化四年(993年),又诏“禁两京诸州不得挟持搜索,以求所算之物。”《宋刑统·贼盗律》记载:“恐吓取人财物者,准盗论,加一等。”宋朝的这些措施( )
A. 加快了经济重心南移的速度 B. 体现出广大平民阶层的不断壮大
C. 表明商税成为财政收入主体 D. 为商品经济发展营造了良好环境
3. 王夫之认为:“天下将治,先有制法之主,虽不善,贤于无法也”。“民气之不可使不静,非法而无以静之”。同时也指出:“法者非必治,治者其人也。”所以,“治之敝也,任法而不任人”。据此可知,王夫之主张( )
A. 突破传统政治伦理并关心百姓命运 B. 治法与治吏相结合的治国方略
C. 反对君主专制制度以促进社会转型 D. 程朱理学严重脱离了社会现实
4. 1840年至1895年间,外国商人在中国陆续建立了上百家外资工厂。外国资本家在中国大规模发展船舶修造业和航运业;创建茶厂、纺织厂、制糖厂、皮革厂等技术不高但较好推销的商品加工厂;在港口以及河运枢纽城市等地建立造纸厂、玻璃制造厂、火柴厂等小型工厂。这些工厂的创办( )
A. 体现出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B. 反映出帝国主义侵华策略的转变
C. 折射出列强侵华的主要目的
D. 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5. 太平天国时期的妇女政策尤富特色。有人认为,太平天国“这样广大彻底的妇女解放运动,在俄国十月革命以前,世界历史上不曾有过,真是人类最光荣最先进的行动”。也有人认为,太平天国运动中“妇女曾起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就实践的总体和本质来说,太平天国仍然维护封建主义的男女不平等”,它“并不是一次妇女解放运动”。下列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
A. 新史料的发掘有助于历史认知的拓宽 B. 时代特征严重影响了对历史的叙述
C. 史料的多元性制约了史学研究的发展 D. 应综合多种史料进而全面分析史事
6. 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认为,今文经是孔子流传下来的真经;古文经本不存在,它是王莽为了篡位而伪造的,湮没了孔子的微言大义,因此要“摧廓伪说”。同时,1898年刊行的《孔子改制考》认为,孔子以前的历史都是茫昧无稽的,意在树立“新圣”。据此可知,康有为( )
A. 意在减少维新变法阻力 B. 注重对传统文化的革新
C. 要求废除旧法创立新制 D. 借助孔子维护专制皇权
7. 下面是《时报》1911年10月21日刊登的漫画《张彪逃难图》。湖广总督瑞激逃走后,负责军事布防的第八镇统制张彪不久也临阵脱逃,图中勾勒了张彪逃跑时涕泪交加,边跑还边念“菩萨保佑”,可谓惟妙惟肖。该漫画( )
A. 表现出群众反封建的决心 B. 折射出清政府的没落腐朽
C. 揭示了官僚内部矛盾加剧 D. 体现了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8. 据北洋政府工商部统计,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中国的工矿业工人只有60多万,加上海员、铁路工人也不过100多万;到了1919年,中国工人增加到200多万,此外,当时还有1000多万城市手工业雇佣劳动者和店员。这一变化
A. 源于清政府对经济政策调整 B. 推动了实业救国思潮的发展
C. 为中国民主革命转变提供条件 D. 是列强侵略加剧的必然结果
9. 五四时期,李大钊反对胡适等人仅仅靠思想、道德变革等点点滴滴的形式,他认为只有“诉于最后的阶级竞争”,以“社会革命”和“政治革命”的方法,才能实现生产及交换机关的社会化,这才是社会主义改造世界的新纪元。李大钊意在强调( )
A. 社会改良的道路不利于思想变革 B. 社会化大生产是社会主义核心要义
C. 阶级斗争对社会变革的重要意义 D. 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具有必然性
10. 南昌起义时期,中国共产党仍然使用了国民党左派名义号召革命,毛泽东还联合宋庆龄、柳亚子等国民党左派发表《中央委员宣言》,表达了拥护孙中山“三大政策”和继续反对帝国主义、封建军阀的斗争决心。这说明当时中国共产党( )
A. 汲取教训并找到了适合国情的革命道路 B. 明确地接受了国民党左派的直接领导
C. 确定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 D. 继续践行团结与合作的统一战线方针
11. 1933年8月11日,《红色中华》刊文《欢送兴国模范师全体加入红军开赴前线消灭敌人》,并在文中配上了赵品三的漫画《整师整师的加入到红军中去》。这一现象( )
A. 彰显了苏维埃政权较强的动员能力 B. 表明工农武装割据已成为全党共识
C. 突出了广大民众对战略转移的支持 D. 保障了红军第三次反“围剿”的胜利
12. 1938年,国民政府武汉临时全国代表大会通过的《中国国民党抗战建国纲领》,把农业置于工矿业、银行业等各业之首,之后成立了农业教育委员会,该会规定了各大学农学院实习场所的设置标准和研究工作,1940年教育部统一了农业各科系名称,后方各省农业院校相继建立。这些做法( )
A. 促使国共力量对比发生变化 B. 调动了农民参加革命的积极性
C. 适应了抗日战争的现实需要 D. 有效推动了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13. 如表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共敌后根据地举办展览的相关内容。这些展览( )
类型 内容
战斗成果展 主要展会有晋冀鲁豫边区战绩展览会、晋绥边区战斗展览会等,主要以军事斗争为主题
生产成就展 此类展览以工农业生产展览会为主,如延安工人制造品竞赛展览会、山东生产展览会等。据不完全统计,这一时期敌后根据地开展了59次生产展览会
文化活动展 以医疗卫生、文化教育、自然科学为主。据记载,1945年4月。晋冀鲁豫边区的“文教展览会”共展出3900件展品,参观观众达16000人
A. 反映了中共土地革命的成效显著
B. 推动国民革命运动向纵深发展
C. 体现出敌后战场成为抗战主战场
D. 益于增强民众抗战胜利的信心
14. 1948年,针对之前提出的没收官僚资本的政策,中共进一步对官僚资本作了详细界定,指出官僚资本是由国民政府经营的工商业,而小官僚和地主”私人股份并非由官僚资本暗中转移者”与国计民生无害者”部分民族工商业者”应予以承认。这一举措( )
A. 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较快发展 B. 推动解放战争进入战略反攻阶段
C. 改变了新民主主义的经济政策 D. 为党的工作重心转移提供了准备
15. 1951年10月,中共中央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增产节约运动。据统计,1952年全国增产节约总值达到 31.7亿元,其中增产总值达到 11.6亿元,节约生产和基本建设成本13.7亿元,流动资金 6.4亿元。据此可知,该运动( )
A. 反映了生产资料所有制变革
B. 加速了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C. 确保了国家工业化战略的实现
D. 调整了国民经济结构失调问题
16. 1955年,中国人民对外文化协会主办的“荷兰画家伦勃朗纪念会和展览会”在北京举行。1958年,北京举行了“世界文化名人法国画家杜米埃纪念展览会”。1960年,日本现代画展览会在北京故宫开幕。这些文化交流活动说明( )
A. 资本主义阵营出现了分化 B. 中苏关系出现严重恶化
C. 双百方针促进了文艺发展 D. 中国积极改善外部环境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4小题,第17题1第18题1第19题12分,第20题12分,共52分。)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孔子修《春秋》始,以史担当并履行社会责任的做法,便代代传承。春秋战国时期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孔子忧惧而作《春秋》,强烈忧患意识化作孔子修史以救世的社会责任感;唐代刘知几身为史官,目睹了史馆种种弊端,怀着对史学事业的敬畏和忧惧,退而私撰《史通》;北宋司马光面对史籍浩繁,皇帝无暇阅读,历史不能发挥应有作用的问题,他立志写出简略有效的史书。以上所列,都非常鲜明地反映了史家对修史的高度责任感。这样的责任意识逐渐发展,以至于后来出现了国亡史存的重大责任理念。清代的毛奇龄强调,修成“信史”是史家的责任,“千秋信史,所贵核实”,即历史的真实,这是惩劝的前提。古代史家的责任意识既保障了历史记载的连续性,也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历史记载的真实性,以及历史评判的公正性。
——摘编自陈娇娇、张秋升《古代史家责任意识探析》
材料二 在20世纪中国史学的发展进程中,陈垣(1880—1971年)从中国社会的实际出发,努力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化史学。他在中外交通史研究中坚持以中华文化为本,揭示中华文化在世界文明发展和中外交流中的重要作用;在史学研究方法上,他注意总结中国古代的考史之法,推陈出新,为新史学考证建立范式。在20世纪新史料大发现的潮流激励下,陈垣形成了重视史料、扩充史料,搜集、整理、考辨史料的系列思想和方法,其创立的史源学尤为突出。他以近代科学精神指导历史考证,通过缜密精审的考证过程解决大量历史疑案;他在《通鉴胡注表微》中总结考证方法,推动新历史考证学的发展。同时他为中国史学开辟了宗教史、中外交通史、年代学、历史文献学等新的学科领域。他还身体力行,倡导刻苦治学、实事求是、力求创新、谦虚谨慎等优良学风,垂范影响了几代学人。
——摘编自周少川《与时共奋:陈垣对20世纪中国史学的贡献与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史家责任意识的具体内容,并简析其产生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陈垣对20世纪中国史学的贡献。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恰克图地理位置十分优越,距多伦、张家口等地也较近,于是恰克图成为清中后期中俄经济贸易往来的最重要枢纽。18世纪中叶,由于沙俄威胁边疆,故清朝采取罢市的方式使其被迫与清廷谈判订立条约。沙俄在东西伯利亚地区兴建了许多呢绒厂、制革厂和羊毛加工厂,恰克图边市贸易还为俄国国库填充了巨额税收。经营着“万里茶道”的晋商为及时运送茶叶等货物,不断扩充商路上的船行、车帮、驼队等运输组织。张家口在明朝时只是一个小边堡,到清朝却成为华商从事边市贸易输出输入货物的重要基地。中俄《天津条约》签订后,俄国获得了许多在华贸易的特权,特别是1903年东清铁路的全线通车,使贸易的重点转移至黑龙江地区和铁路沿线,致使商品赴欧洲的运输时限大为缩短。至此恰克图市场丧失了中俄贸易的中心地位,并逐步走向衰落。
——摘编自史军伟《试论清代中俄恰克图边市贸易》
材料二 近代以来,徽州茶叶和福建茶叶都面临着严峻挑战。徽商具有“贾而好儒”的特征,在商业活动中往往是重义轻利,南宋大儒朱熹曾在福建生活讲学多年,其思想对福建商人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在近代徽州茶商和福建茶商的经营活动中,家族传承的经营模式屡见不鲜。明清时期,广州地区的外销茶贸易几乎为福建茶商和徽州茶商所垄断。五口通商以后,徽州和福建地区茶叶出口贸易迅速发展。徽州茶商往往在本地进行茶叶的收购和加工活动,依靠长江和京杭运河两大水系,然后运往上海或广州进而销售到国外,销售的产品多为精装绿茶。而福建茶种类丰富,以红茶、绿茶和砖茶为主,就地销售给山西茶商,再由他们北运至恰克图等地销售,产茶地与贸易地之间的距离遥远,给茶叶的外销造成了极大不便,尤其“自粤逆窜扰两楚,金陵道梗,商贩不行,佣工失业。”
——摘编自楚子轩《近代福建茶商与徽州茶商比较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代中俄恰克图贸易历史地位,并分析其衰落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福建茶商与徽州茶商相同点。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中国对外贸易给你带来的启示。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37年7月到1940年底,出现了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次工业大迁移,被称为近代中国实业界的“敦刻尔克大撤退”。
结合所学知识,在答题卡的地图中标示出当时迁移企业所到的区域,并说明迁移到此区域的缘由(要求:在答题卡的地图中用斜线明确标示,只需标示出迁移企业的主要分布区域;理由准确充分,表述清晰。)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乡村建设运动成为“社会运动的主潮”。据统计,30年代参加这一运动的团体或组织有600多个,试验区有1000多处,“各有各的来历,各有各的背景,有的是社会团体,有的是政府机关,有的是教育机构;其思想有的左倾,有的右倾,其主张有的如此,有的如彼”。运动者企图通过兴办教育、改良农业、提倡合作、办理地方自治与自卫、建立公共卫生保健制度以及移风易俗等措施,达到“复兴农村,振兴民族”的目标。运动在得到广泛赞誉的同时,批评也不少,有学者认为乡建工作只能解决枝节问题,农村土地占有的不平等与国际经济体系的不平等是农村发展的最大障碍。尽管运动以失败告终,但自此之后,乡村建设在中华大地上就从未停息过。
——摘编自徐秀丽《民国时期的乡村建设运动》
材料二 建国后,新解放区极其重要的任务是进行土地改革。在土改开始阶段,党的干部组织农会,实行减租减息和反“霸”斗争;但有调查表明,在有些地区只有40%的农民加入了农会。1950年6月,中央颁布了土地改革法以指导这项工作,新的法律肯定了“解放农村生产力”和“为工业化铺平道路”的观点。1950年夏末,关于农村社会中根深蒂固的力量的报告引起了领导人的注意,同时中国介入朝鲜战争加剧了社会紧张,导致新的土地方案强调阶级斗争与动员群众。新方案的重大步骤是确定全村农民的阶级成分,然后没收和重新分配地主的土地和生产性财产。土改工作组还从贫农和中农中吸收大量的新领导,通过诸如“诉苦会”和公审等方式,动员全村反对地主。土地改革将43%的中国耕地重新分配给约60%的农村人口,决定性的事实是,农村旧秩序已经证明毫无力量,农民现在可以满怀信心地支持新制度。
——摘编自《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二三十年代乡村建设运动失败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解放区土地改革的特点及其影响。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从新旧两个时期的乡村建设中得到的启示。
怀仁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试题 简要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题答案】
【答案】A
【2题答案】
【答案】D
【3题答案】
【答案】B
【4题答案】
【答案】C
【5题答案】
【答案】D
【6题答案】
【答案】A
【7题答案】
【答案】B
【8题答案】
【答案】C
【9题答案】
【答案】C
【10题答案】
【答案】D
【11题答案】
【答案】A
【12题答案】
【答案】C
【13题答案】
【答案】D
【14题答案】
【答案】D
【15题答案】
【答案】B
【16题答案】
【答案】D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4小题,第17题1第18题1第19题12分,第20题12分,共52分。)
【17题答案】
【答案】17. 具体内容:留存历史的主动担当;撰写信史的自觉追求。
主要原因:史家对历史重要性的认知;传统士人忧患意识的转化;帝王的需求与支持。
18. 贡献:建设以中华历史文化为本的民族化史学;推动对史料的不断发掘与整理研究;以科学精神促进历史考证学的发展;为历史学开辟新领域和新学科;倡导刻苦治学与严谨创新的优良学风。
【18题答案】
【答案】18. 历史地位:恰克图边市贸易是清朝外交斗争的重要砝码;促进了中俄两国边境地区的经济发展;推动了清朝交通运输的迅速发展;促使中俄丝茶运销沿线城镇兴起;为中俄两国人民的密切交往提供了场所和条件。
衰落原因:沙俄对清朝的不断侵略;世界贸易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新式交通工具的推动。
19. 相同点:营销理念受传流儒家思想影响;以家族传承为主要经营模式;产品外销到国外。
启示:国内政局影响对外贸易的发展;政府应采取鼓励对外贸易的政策;中国对外贸易日益受到世界市场的影响;交通是影响对外贸易的重要因素;中国对外贸易应与时俱进,紧随时代发展潮流。
【19题答案】
【答案】示例
(1)标示:抗战时期迁移企业主要迁到我国西南地区(或西南局部地区,如四川、云南、广西、湖南、贵州),以及西部地区(陕西、甘肃)。
(2)缘由:中国近代工业,诞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主要集中在东部与沿海地区。1937年全民族抗战爆发后,上海与南京沦陷,国民政府迁都重庆,所以西南地区就是中国的抗战大后方,有安全保障。民族资本家出于爱国热情和使企业免遭日本的掠夺,纷纷将工厂迁往内地大后方,如四川、湖南、贵州等省。西南地区有较丰富的原料资源与劳动力。西南地区的滇缅公路,是与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加强联系的保障。
【20题答案】
【答案】(1)原因:不平等的世界经济体系阻碍;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民族危机加深;封建土地制度长期存在;国内政局动荡;缺乏统一的领导;采用改良主义的办法。
(2)特点:党和政府主导;农民广泛参与;以法律为手段;采取多种斗争方式;受国际国内局势的影响;具有阶段性;历史影响深远。
影响:废除了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使无地少地的农民获得了充分的土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改善人民生活;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恢复;有利于国家工业化建设;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
(3)启示:乡村建设是基层治理的重要部分;乡村建设要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充分依靠群众,广泛发动群众;统筹规划,稳步推进;坚持党的领导有助于乡村建设取得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