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生物试题答案 选修
1-5:CCAAD 6-10:CDACC 11-14:DCDB
15:AD 16:BC 17:ABC 18:AB 19:ABD
20.(12分)
(1)非条件 迷走神经末梢及其所支配的肾上腺(2分)
(2)抑制 单向
(3)电针刺激小鼠ST36,可缓解(LPS引发的)炎症反应,该作用效果依赖于具有P受体的感觉神经元。(2分)
(4)①未超过阈电位 部分开放 ②长久留针产生持续刺激
(5)速度快,信号传递方式为电信号-电信号, 传递方向是双向的(2分)
21.(12分)
(1)协助扩散 ①②③ 5
(2)钙离子内流减少 减少
(3)ABD
(4)GLUT4 摄取、利用和储存
(5)大脑皮层
人参皂苷促进脂肪细胞中GLUT4基因表达,增加细胞膜上葡萄糖转运蛋白的数量,加快脂肪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2分)
Akt磷酸化(或胰岛素受体)
22.(11分)
Ⅰ. 10 (1) IAA的浓度、1nmol L-1BL的有无(2分)
(2) 1nmol L-1BL对侧根的形成有促进作用
(3) BCD(2分)
Ⅱ.(1) 提高
避免快速降温至-5 ℃导致拟南芥死亡率过高(或对拟南芥进行抗冻锻炼)(2分)
(外源)乙烯降低植物的抗冻能力 低于
23.(11分)
(1)水平 资源和空间
(2)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在草地和树林均远离声源(2分)
猛禽数量减少(1分),草地上获得的食物中可消化能量和蛋白质多 (1分)
(3)不属于
(4)密度太小,偶然性大(标志重捕难免会对该种生物造成一定的伤害)
0.7(2分) ①②③
24.(11分)
Ⅰ.(1)A 含碳有机物 (2)⑩=①+②+③+④
(3)阳光不能照射到深海区的下层,不能进行光合作用
Ⅱ.(1)生产者和分解者(2分) 红假单胞光合菌 不产生毒素且对铵盐和有机物的去除率高 (2)(流向)分解者 1518.8 3%盐城市部分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第二次学情调研考试(期中)
生物试题 选修
本试卷分试题卷和答题卷两部分。试题卷包括 1 至 8 页;答题卷 1 至 2 页。满分 100 分。
考试时间 75 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本部分包括 14 题,每题 2 分,共计 28 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1.下列有关人体内环境与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炎热环境下机体通过各种途径增加散热,使散热量远高于寒冷环境
内环境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和细胞代谢的场所
垂体细胞上同时存在着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甲状腺激素的两种受体
食物过咸时,垂体细胞会选择性表达抗利尿激素基因并将产物释放到体液中
迷走神经是与脑干相连的脑神经,不仅对胃肠蠕动和消化腺分泌起作用,还可影响机体的炎症反应,相关机理如下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迷走神经中促进胃肠蠕动的神经属于交感神经B.胃酸杀灭胃内的细菌属于免疫系统的清除功能
迷走神经兴奋时,有利于食物消化、炎症反应减弱
乙酰胆碱与 N 受体结合后能促进肠巨噬细胞分泌 TNF-α
听毛细胞是内耳中的一种顶端具有纤毛的感觉神经细胞。声音传递到内耳中引起听毛细胞的纤毛发生偏转,使位于纤毛膜上的 K+通道打开,K+内流而产生兴奋。兴奋通过听毛细胞底部传递到听觉神经细胞,最终到达大脑皮层产生听觉。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静息状态时纤毛膜外的 K+浓度低于膜内 B. 纤毛膜上的 K+内流过程不消耗 ATP
C. 兴奋在听毛细胞上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 D. 听觉的产生过程不属于反射
如图所示为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之间的联系,①②③④⑤分别代表相关激素,下列说法正确 的是
A.机体失水过多时,下丘脑通过垂体释放④来促进肾脏对水的重吸收B.机体受寒冷刺激后,图中③含量的增加先于①和②
饥饿时,肾上腺分泌的⑤通过体液运输可作用于肝细胞和骨骼肌细胞
机体受寒冷刺激时,下丘脑只通过电信号作用于肾上腺,使⑤的含量增加
人体的体温在冷敏神经元和热敏神经元共同调节下保持相对稳定,二者的放电频率会因环境 温度的变化而改变(如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C、W 分别代指冷敏神经元和热敏神经元
人体感染甲型流感病毒后 S 点可能右移
在发烧恢复阶段,主要的散热器官为皮肤
S 点长期向右偏移固定于某点,机体产热量大于散热量
调节性 T 细胞是一类重要的免疫细胞,FOXP3 基因在其形成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具体机制如下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器官移植后,可注射药物抑制 FOXP3 的基因表达来减弱排异反应B.某些严重过敏患者体内的 FOXP3 基因表达产物量高于正常人的 C.当调节性 T 细胞数量过多时,机体产生肿瘤的风险会增大
D.当调节性 T 细胞数量过少时,机体罹患自身免疫病的概率减小 7.下图为 HIV 感染辅助性 T 淋巴细胞过程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HIV 只侵染辅助性 T 淋巴细胞,是因为只有其表面有识别 HIV 的受体
B.HIV 仅将核糖核酸注入宿主细胞内,而其逆转录酶留在细胞外C.HIV 利用宿主细胞的模板、原料和场所合成 DNA
D.HIV 逆转录形成的 DNA 通过核孔复合体选择性进入
细胞核中
下列有关植物激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植物组织培养中,培养基含生长素,不含细胞分裂素时,易形成多核细胞
越冬落叶植物进入秋冬季节赤霉素相对含量增加,脱落酸相对含量减少
喷洒脱落酸可以延长绿色叶菜类蔬菜的保鲜时间
植物体中生长素的浓度升高到一定值时,就会抑制乙烯的合成
植物光敏色素是一种可溶性的色素—蛋白质复合体,有红光吸收型(Pr)和远红光吸收型(Pfr)。无活性的 Pr 在细胞质中合成,接受红光刺激后可转化为有活性的 Pfr 并转移到细胞核内,经一系列信号放大和转变,引起种子萌发、幼苗生长发育等生物学效应。足够高的 Pfr/(Pfr+Pr) 比例对于维持叶片中的叶绿素水平是必要的。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光敏色素接受光刺激并传递信号,进而启动相关基因表达并引起相关的生理反应
Pfr 和 Pr 的活性不同是由于光刺激引起光敏色素空间结构改变导致的
光敏色素是一种化学本质类似生长素的信号分子,具有调节生命活动的作用
增加红光照射可以提高植物光合作用释放氧气的速率
我国科研人员鉴定出飞蝗群聚的信息素 4 乙烯基苯甲醚(4VA),它能诱导蝗虫从低密度的散居型转变为高密度的群居型,最终形成蝗灾。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常用样方法调查蝗虫的若虫(跳蝻)的种群密度
蝗虫散居型和群居型体现了种群的空间特征
利用 4VA 诱杀蝗虫可改变蝗虫的性别比例
可根据 4VA 的结构设计拮抗剂,阻止蝗虫的聚集
“稻田养鱼”是一种新兴的生态养殖模式。该模式利用稻田水面养鱼,既可获得鱼产品,又 可利用鱼吃掉稻田中的害虫和杂草。鱼排出粪肥,翻动泥土促进肥料分解,为水稻生长创造良好条件。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该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鱼吃杂草,杂草同化能量中的 10%~20%流入鱼体内
粪便作为有机肥还田时,粪便中的能量流向了农作物
该模式提高了能量利用率,使能量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地方
图为重庆某一湖泊能量流动示意图,其中 A~L 表示能量值(单位相同)、甲~丙表示不同营养级。下列相关表述错误的是
能量 A 仅指可见光中的一小部分
能量 E、F、G、H 指各营养级呼吸作用散失的热能
能量 J 是分解者分解乙的遗体残骸和粪便释放的能量
若某种生物是杂食性生物,它可能同时占据乙、丙两个营养级
盐沼是处于海洋和陆地之间的过渡地区,规则或不规则地被海洋潮汐淹没,常形成红树林- 滨海盐沼生态交错带,是具有较高草本或低灌木植被覆盖度的一种湿地生态系统。该湿地生态系统常具有较高的光合固定能力和较缓慢的有机质降解速率。下列关于盐沼生态系统的叙述, 正确的是
盐沼群落中的种群密度越大,丰富度越高
盐沼生态系统是一定时空条件下所有动植物全部个体的天然群聚C.同一地点不同水深群落类型的差异与光照强度的不同无关
D.盐沼湿地生态系统对净化海水、促淤护岸及缓解全球变暖有重要影响
为探究异养培养条件下小球藻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建立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某同学进行了相关实验,部分过程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该实验需要在光照充足、温度和培养液 pH 适宜等条件下进行B.为了使建立的数学模型更具说服力,该同学需进行重复实验
C.将培养液滴在血球计数板上后,要轻盖盖玻片,防止气泡产生影响计数结果D.在 10×目镜、40×物镜下的一个视野中能观察到完整的计数室
二、多选题:本部分包括 5 题,每题 3 分,共计 15 分。每题有不止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题全
选对者得 3 分,选对但不全的得 1 分,错选或不答的得 0 分。
ACh(乙酰胆碱)受体可分为烟碱受体(N 型受体)和毒蕈碱受体(M 型受体)两类,骨骼肌上的
ACh 受体为 N 型受体,心肌上的受体为 M 型受体。ACh 与受体结合后骨骼肌兴奋,心率降低。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突触后膜的膜电位变化体现了突触后膜的选择透过性B.ACh 与 N 型或 M 型受体结合后通道开放,以 Na+内流为主 C.ACh 从突触前膜释放和突触间隙中扩散需要消耗能量D.乙酰胆碱的作用效果是由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类型决定
下图 1 为在神经元某一位点连续施加 4 次刺激 a~d,通过仪器记录到的膜电位变化情况。下图 2 表示动作电位形成过程(膜电位上升阶段)中 Na+的内流与质膜对 Na+的通透性之间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图 1 的 4 次刺激中,a 和 b、c 和 d 都产生了电位的叠加
图 2 Na+内流引发质膜去极化,刺激更多 Na+通道开放,加速 Na+内流,属于正反馈调节
图 2 现象还能说明 Na+通道的开放程度受到膜电位的影响
神经元上某一位点兴奋前后 Na+都是以协助扩散的方式进行运输
表为适宜浓度的α-萘乙酸(NAA)和赤霉素(GA3)溶液对燕麦胚芽鞘生长影响的实验结果。据表分析下列正确的是
该实验的自变量为溶液种类不同,表中“?”处理方式为清水处理
若实验用的 NAA 浓度为 m,则改用低于 m 浓度的 NAA 时,胚芽鞘长度不一定减少C.NAA 与 GA3 可调节植物基因表达,二者混合使用具有协同作用
D.NAA 与 GA3 是由植物产生,由产生部位运输到作用部位且具有微量而高效的特点
某农户靠养殖黑山羊发家致富,黑山羊的(K值-种群数量)/K值随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曲线表示种群增长速率与种群数量呈负相关B.(K 值-种群数量)/K值越大,影响种群增长的环境阻力越大
C. 捕获黑山羊后种群剩余量最好控制在 S3 点对应的种群数量 D.S5 点对应的种群数量接近该种群在该环境中的 K值
如图表示系统中不同成分之间的关系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有
A.若该图表示碳循环部分示意图,则图中 B 代表的成分是生产者或消费者B.若该图表示甲状腺激素分泌调节示意图,则图中 A 代表的器官是甲状腺C.若该图表示内环境组成成分的关系图,则 A 中 Na+减少可促进醛固酮分泌 D.若将 B 与 C 之间的箭头方向颠倒,则该图表示生物群落能量流动的关系三、填空题:本部分包括 5 题,共计 57 分
20.(12 分)细菌内毒素(LPS)可与免疫细胞表面 TLR4 结合,介导免疫细胞分泌炎症因子 TNF, 引发小鼠全身性炎症反应。针灸或电针刺激足三里(ST36),可激活迷走神经—肾上腺抗炎通路,作用于巨噬细胞、淋巴细胞等免疫细胞,缓解炎症反应,维持内环境的稳态,作用机理如下图 1 所示。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针灸刺激 ST36,可引起 NA 和 A 分泌增加,该过程属于 反射,完成该反射的效应器是 (2 分)。
NA 和 A 在免疫细胞表面有两种类型的受体。据图推测,NA、A 对α2-AR 的作用是
(填“促进”或“抑制”)。在针灸治疗过程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
(填“单向”或“双向”)的。
为揭示针灸疗法缓解炎症反应的生理机制,研究人员分别给正常小鼠和模型小鼠(P 受体感觉神经元缺失)注射等量的LPS,之后用 0.5mA 电针刺激小鼠ST36 并检测TNF 含量,结果正常小鼠的TNF 含量下降而模型小鼠几乎没变化,这说明 (2 分)。
下图 2 为细针和粗针治疗时针刺部位附近神经末梢电位变化。
①细针治疗没有引起动作电位,因为刺激引起的膜内外电位差 。曲线上升到 a 点过程中 K+通道 (填“全部关闭”或“全部开放”或“部分开放”)。
②《素问》有“吸则内针,无令气忤,静以久留”的记载。依据上述实验结果,分析“静以久留”的目的可能是 。
科学研究发现,在甲壳类、鱼类以及哺乳类动物的某些部位还存在着通过电信号传递的电突触(如图 3)。与化学突触相比,电突触的特点是 (2 分)。
图 3
21.(12 分)下图表示胰岛细胞分泌胰岛素及其相关调节过程示意图,图中 GLUT 为葡萄糖转运载体。回答下列问题:
由图可知,进食后葡萄糖通过 方式进入胰岛 B 细胞,生成 ATP 的过程有
(填序号),物质 a 进入血浆至少穿过 层膜。
某物质能与胰岛 B 细胞表面的相应受体结合,促使 K+通道打开,使 Ca2+通道构象改变,导
致 ,胰岛素分泌
(填“增加”或“减少”)。
胰岛 B 细胞的细胞膜上可能存在的受体有 。
A.葡萄糖受体 B.胰高血糖素受体 C.促胰岛素受体 D.神经递质受体
蛋白 M 被胰岛素激活后会发生磷酸化,使胰岛素信号通路的关键蛋白 Akt 磷酸化,进而促进 向细胞膜转移,同时促进组织细胞对葡萄糖的 ,降低血糖。
Akt 的磷酸化受阻导致组织细胞(如脂肪细胞)对胰岛素不敏感,表现为胰岛素抵抗,这是 2 型糖尿病发病机制之一。为研究人参皂苷对脂肪细胞胰岛素抵抗的影响,研究人员用 1μ mol/L 地塞米松(DEX)处理正常脂肪细胞,建立胰岛素抵抗细胞模型。用不同浓度的人参皂苷处理胰岛素抵抗细胞,相关检测结果如下图。
糖尿病患者多饮是因为血浆渗透压较高,在 中经常产生渴觉。根据结果推测,人参皂苷能降低血糖的原因 (2 分)。若要进一步确定人参皂苷是通过改善胰岛素抵抗,而非促进胰岛素的分泌来降低血糖,需在上述实验基础上检测
水平和胰岛素含量。
22.(11 分)Ⅰ.油菜素甾醇(BR)是植物体内产生的固醇类激素,与其他植物激素一起参与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研究表明低浓度 BR 能诱导侧根的形成,为进一步研究 BR 和生长素对于侧根的形成是否具有协同作用,某团队用油菜素内酯(BL,是植物体中分布最广且活性最高的 BR) 做了如下实验:
第一步:取生长状况相同的拟南芥幼苗若干,随机均分为 组。
第二步:配置含 0nmol L-1、 1nmol L-1、5nmol·L-1、20nmol L-1 及 50nmol L-1 的 IAA 琼脂培养基各 2 份,其中一份中均加入 1nmol L-1BL,另一份中均不加;
第三步;将拟南芥幼苗放入上述各培养基,在相同且适宜的条件下培养;
第四步:8 天后,统计各组拟南芥幼苗的每厘米初生根上侧根的数目并计算百分比(100%,水平虚线),得到图 1 所示的实验结果。
该实验的自变量有 (2 分)。
图中 AB 两点对照可得出的结论是 。
分析图 1 可以确定,与 1nmol L-1BL 在促进拟南芥侧根形成上具有协同作用的 IAA 浓度有 (填字母,2 分)
nmol L -1 B.5 nmol L-1 C.20 nmol L-1 D.50 nmol L-1 图 1
Ⅱ.乙烯调节植物种子的萌发、衰老等生理过程。
(
图
2
)(1)现将拟南芥野生型和 eto 1 突变体分别置于 22 ℃和 4 ℃,定时检测植株体内的乙烯合成量,结果如图 2。
据图 2 判断,eto 1 突变体的乙烯合成能力 (填“提高”“不变”或“降低”)。
(2)已知拟南芥在 0 ℃以上的低温下能生长存活。为探究乙烯对植物抗冻能力的影响,将拟南
芥 22 ℃培养两周后,以 0 ℃为起点,用每 1 h 降低 1 ℃的梯度降温法,降温至-5 ℃后持续 0.5
h,取出置于 22 ℃培养 3 天后统计。采用梯度降温法的目的是 (2 分)。存活率的统计结果是:生长于正常培养基上野生型拟南芥的存活率为 55%,添加 10 μM 浓度的ACC(乙烯前体物质)培养基上野生型拟南芥存活率为18%,这说明 。据此实验,判断 eto 1 突变体抗冻能力 野生型拟南芥。
23.(11 分)毗邻草地的树林中生活着多种鸟类,它们频繁在草地上和树林间啄食昆虫。红尾鸲通常喜欢在疏林和缓坡活动,鹟则更喜欢密林和陡坡,它们共同的天敌是蛇和猛禽。近年来猛禽数量急剧减少,红尾鸲和鹟进入毗邻草地觅食的频次增加。请回答下列问题:
红尾鸲和鹟在活动空间上不同,主要体现了群落的 结构,这种分布方式有利于提高对 的利用。
为探究猛禽数量的减少对红尾鸲和鹟行为的影响,科研人员分别在树林和草地播放猛禽鸣叫声,并测定了实验前后 48 小时内红尾鸲和鹟与声源间的距离变化如下图 1,结果表明猛禽能影响红尾鸲和鹟的分布,判断的依据是 (2 分)。进一步分析红尾鸲和鹟的食物组成,结果如下图 2。结合以上材料分析,红尾鸲和鹟从树林进入草地频次增加的可能原因有 (2 分)。
图 1 图 2
红尾鸲和鹟更多进入草地觅食 (填“属于”或“不属于”)群落演替。
珍稀猛禽种群密度的调查通常只能采用逐个计数法而不采用标记重捕法,其原因可能是 。由于红尾鸲和鹟更多的进入草地,该种猛禽 的食物比例发生了一定程度的改变,田鼠等植食性动物作为食物的比例由原来的 4/5 减小到 3/5。从理论上计算,该种猛禽的种群数量会是原来的 倍(答案保留一位小数,能量传递效率 按 20% 计算,2 分)。调查发现,该猛禽种群数量却增加了,原因可能是 (填序号)。
①红尾鸲和鹟的能量有一部分来自于树林
②红尾鸲和鹟在草地上更容易被猛禽捕食
③有部分该种猛禽从其他地方迁移进来
24.(11 分)Ⅰ.为在 2030 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目标,我国科研人员
采取了包括“碳减排”“碳捕集”“碳封存”和“碳利用”等多种措施。下图 1 为某生态系统碳元素流动模型,图中数字表示生理过程或化学反应过程。
生物 毒素含量 ug/L 铵盐吸收率 有机物去除率
硅藻 0. 11 51% 0
蓝细菌 0. 56 79% 0
红假单胞光合菌 0 85% 93%
注:红假单胞光合菌体内含多种光合色素,在无光条件下可分 解水体中的有机物。
图 2
图 1 中生态系统的基石是 (填图中字母)。图 1 中⑤⑥⑦⑧碳元素是以 的形式流动的。
“碳中和”是指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抵消 CO2 排放总量,实现相对“零排放”。用图 1 中的数字序号间的关系,构建“碳中和”数学模型,即 。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海洋是重要抓手,但研究发现深海区的下层几乎没有初级生产量,原因是 。
Ⅱ.科研人员在寻找理想的污染治理措施过程中,通过采集水样,分别放入不同生物,检测水体中的多项指标如图 2。请回答下列问题:
红假单胞光合菌在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中属于 (2 分)。治理该水体污染效果最好的生物是 ,理由是 。
图 3 表示该水体中部分营养关系(图中的数值表示能量的相对值),其中 A 表示的能量去向是 ,a 的数值是 ,能量在 I、Ⅱ两个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约为 (保留整数)。
图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