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城市部分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第二次学情调研考试(期中)
语文试题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1.D 2.A 3.B
4.材料一:从阴阳文化体系和月亮象征内涵的角度加以论述。(2 分);材料三:从月亮自身特征和运行规律的角度加以论述。(2 分)
5.(1)月亮与女性温柔的性格、形象联系紧密,如:“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2)月亮象征生命的永恒,如:“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3)月亮有神秘、感伤的诗意,如:“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每点 2 分,诗句及解读各 1 分;共 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6. C 7. B
8. ①“植物”这个含糊笼统地称呼让他感受到人们对植物的冷漠;②植物主宰他日夜的思路是他感受到生存环境的压抑;③渴盼雨水降临和他抱起植物放到外面中庭体现出他渴盼从压抑中寻求解脱;④“品尝着雨水的滋味”是他在无拘束的自然环境中体会到美好与愝意;⑤清晰地记着每年折磨他的风湿病痛,他感到无论多么美好,总会回到残酷的现实。⑥不愿再将植物关起来体现他尝试冲破环境的束缚。(每点1分,答出其中4点即可。)
9. ①荒诞:小说情节荒诞离奇。如:以奇特的想象,夸张的写作手法描绘了一幅不可思议的画面,马可瓦多车上的植物,像变戏法似的越长越高,肆意泛滥。②真实:塑造了一个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真实可信。马可瓦多在城市中是一个普通的劳动者,过着一成不变的拮据的生活,在城市中感到压抑苦闷。③用荒诞的故事表现真实的主题。小说借助一个的荒诞故事反映出人们在城市生活中感到生存环境的压抑,渴望追求解脱。(每点2分,共6分)
【解析】
【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
C.“最终他挣脱了城市空间的束缚”错误,小说的结局富含悲剧意味。植物在迸发了最后的生命力之后迅速衰朽,象征着诗意空间和自然空间在城市空间中的轰然倒塌,也预示马可瓦多的抗争与呼唤徙劳无益,必然以失败告终。 故选C。
【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B.因果不当,“源自于植物……生活状况已经改善了不少”错误,马可瓦多内心的喜悦,是因为那个晚上他期待许久的雨落下并滋润着植物,这是他对自由诗意空间的渴望之情。 故选B。
【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和心理的能力。
①结合“大家如此简而化之地称呼它,好像任何其他更精确的名字都无济于事,因为它在这个环境里就只代表着植物界”可知,“植物”这个含糊笼统地称呼让他感受到人们对植物的冷漠;
②结合“植物进入了马可瓦多的生命,主宰着他日夜的思路”可知,植物主宰他日夜的思路是他感受到生存环境的压抑;
③结合“当他观察乌云密布的天空时,渴盼得像一个期待旱灾结束的农民。自工作中抬起头,从逆光中察觉窗外已经下起雨来时,他便抱起植物盆子放到外面的中庭里”可知,渴盼雨水降临和他抱起植物放到外面中庭体现出他渴盼从压抑中寻求解脱;
④结合“马可瓦多品尝着雨水的滋味,那是属于树林、草皮的滋味,触发他的记忆”可知,“品尝着雨水的滋味”是他在无拘束的自然环境中体会到美好与怄意;
⑤结合“但是那最清晰的片段,却是每年都折磨着他的风湿病痛”可知,清晰地记着每年折磨他的风湿病痛,他感到无论多么美好,总会回到残酷的现实。
⑥结合“下班的时间到了,马可瓦多实在不愿意再将植物关起来。为了让它淋更多的雨,马可瓦多说服主任,把植物带回去一晚”可知,不愿再将植物关起来体现他尝试冲破环境的束缚。
【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艺术手法、评价作者表现出的审美取向的能力。
①荒诞:结合“有时,他转过身来,看见植物又长高了一些,高得像计程车,像小卡车,像电车!而它的叶子也越来越宽阔。现在它已经是一棵树了,奔驰在城市里,把交通警察、汽车驾驶和行人弄得晕头转向”可知,小说的情节荒诞离奇。如:以奇特的想象、夸张的写作手法描绘了一幅不可思议的画面,马可瓦多车上的植物,像变戏法似的越长越高,肆意泛滥。
②真实:结合“在公司各种杂七杂八的任务中,马可瓦多要负责每天早上给玄关的盆景浇水”可知,塑造了一个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真实可信。马可瓦多在城市中是一个普通的劳动者,过着一成不变的拮据的生活,在城市中感到压抑苦闷。
③结合“马可瓦多仍以为自己肩后有一棵翠绿茂盛的树,直到突然间回过头去。树不见了,只剩下一根插满了光秃秃叶梗的树干,还有枝头最后一片黄叶”可知,用荒诞的故事表现真实的主题。小说借助一个的荒诞故事反映出人们在城市生活中感到生存环境的压抑,渴望追求解脱。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10. B D H 11. D 12. D
13. (1)国君无论愚笨或明智、贤明或不才(翻译成“昏庸”亦可),没有不想求得忠臣来帮助自己,选拔贤才来辅佐自己。
(2)羞辱了一国的士大夫,又说我立有道的国君来统治你们,恐怕不可以吧?
评分细则:(1)“不肖”,不才、昏庸(1分);“自为”,帮助自己(1分);“自佐”,辅佐自己(1分);句子大意(1分)。
(2)“耻”,羞辱(1分); “临女”,统治你们(1分); “无乃……乎”,恐怕……吧(1分);句子大意(1分)。
14. ①秦缪公体恤百姓,心怀仁爱。 ②秦缪公广开言路,虚心纳谏。
③秦缪公不计前嫌,宽容大度。 ④秦缪公冷静谨慎,沉着隐忍。(答出3点即可)
【解析】
【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四年(前 647),晋国发生饥荒,向秦乞求买粮食。缪公问百里奚。
“四年”是时间状语,其后停顿,即B处;
“晋饥”是主谓结构,结构完整,其后停顿,即D处;
“于秦”是“乞籴”的后置状语,“于秦”后停顿,即H处。
故BDH三处需要断句。
【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理解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
A.正确。白白地。/同类的人。句意:我难道只白白地杀晋君就算完了。/郯子这一类人。
B.正确。
C.正确。怜悯。/夸耀。句意:我怨恨他们的君王,但怜悯他的百姓。/自我夸耀的人功业不会长久。
D.“官衙”错误。这里指官吏。句意:设置官吏,负责管理。
故选D。
【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为了不被诸侯嘲笑”错误,由原文“杀晋君与逐出之,与以归之,与复之,孰利?”可知,应是为了秦国的利益;“河东郡”错误,由原文“秦始知河东之政”可知,应是河东,即黄河以东。 故选D。
【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不肖”,不才、昏庸(1分);“自为”,帮助自己(1分);“自佐”,辅佐自己(1分);句子大意(1分)。
(2)“耻”,羞辱(1分); “临女”,统治你们(1分); “无乃……乎”,恐怕……吧(1分);句子大意(1分)。
【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①由原文“其君是恶,其民何罪”可知,秦缪公体恤百姓,心怀仁爱。
②由原文“合大夫而谋曰:……公子絷曰:……公孙枝曰:……是故归惠公而质子圉”可知,秦缪公广开言路,虚心纳谏。
③由原文“晋又饥,秦伯又饩之粟,曰:‘吾怨其君而矜其民’”可知,秦缪公不计前嫌,宽容大度。
④由原文“晋其庸可冀乎!姑树德焉,以待能者”可知,秦缪公冷静谨慎,沉着隐忍。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四年(前 647),晋国发生饥荒,向秦乞求买粮食。缪公问百里奚,百里奚说:“天灾流行, 各国都会更替发生,救援灾难体恤邻国,是国家的道义。应该卖给它。”邳郑的儿子豹说:“应攻打晋国。”缪公说:“憎恨它的国君,它的百姓有什么罪!”秦国终于卖给晋国粮食,运粮车从雍地一直接连到绛地。第二年秦国发生饥荒,请求向晋国买粮食。晋君与大臣们商量这件事,虢射说:“去年上天把晋国赐给了秦国,秦国不知道夺取晋国,反而卖给了我们粮食。现在上天把秦国赐给了晋国,晋国难道可以违背天意吗?应该攻打秦国。”惠公便采纳了虢射的计谋,没有卖给秦国粮食,并派军队攻打秦国。秦国非常生气,也派军队攻打晋国。
材料二:
惠公迎战秦国军队,派韩简去探视秦军情况,韩简回来报告说:“秦军人数比我们少,但斗士众多。”惠公问:“什么原因?”韩简回答说:“因为你出奔逃亡时依靠过秦国,回国继承君位时烦劳过秦国,饥荒时又吃过秦国卖给我们的粮食,秦国对我们有三大恩惠而我们都没有报答,所以他们才来入侵。如今你又出兵出击,秦军没有人不愤怒,晋军没有人不懈怠,所以秦军斗士众多。”惠公说:“但如今我不出击,回去后晋国一定会受到轻侮。一介匹夫尚且不可轻侮,何况一个国家呢!”晋军溃败,惠公驾车的马陷入泥泞之中不能行进。惠公呼叫庆郑说:“快用车来载我逃命!”但也未能救出惠公,于是晋惠公被秦军俘获。秦缪公班师回朝,到达王城,召集大夫们谋划,说:“杀死晋君,与将晋君放逐出晋国,与把他带回秦国,与放他回国恢复他的君位,哪个处理方法对我们秦国更有利?”公子絷说:“杀死他对秦国有利。”公孙枝说:“不可以。我们已经让大国的卿士在战场战败蒙耻,又杀他们的国君来加重这种耻辱,这样晋君的儿子就会想着为父报仇,臣子就会想着为国君报仇,这种事即使不是秦国干的,天下人谁不憎恨呢?”公子絷说:“我难道只白白地杀晋君就算完了?我将用公子重耳来代替他为国君。”公孙枝说:“羞辱了一国的士大夫,又说我立有道的国君来统治你们,恐怕不可以吧?倘若行不通,必定被诸侯取笑。战胜大国却被诸侯取笑,不可以说是威武。杀弟弟而立他的哥哥,哥哥假如感激我却忘记了他的亲人,不可以说是仁义。如果没有忘记,这是秦国第二次施恩而没有成功,不可以说是明智。”缪公问:“那么该怎么办呢?”公孙枝说:“不如放他回去,和晋国缔结和约,恢复他的君位,但让他的嫡子做人质,使他们父子交替住在秦国,这样秦国就可以不受祸害了。”因此让惠公回晋国,让子圉到秦国为人质,秦国开始管理黄河以东的政务。
材料三:
晋国又发生了饥荒,秦缪公又送给他们粮食,说:“我怨恨他们的君王,但怜悯他的百姓。况且我听说唐叔受封的时候,箕子曾说过:‘唐叔的后代必定会强大。’晋国难道是可以随便打主意的吗?我姑且多树立德行,以等待有才能的人。”从这时起,秦国开始在黄河以东征收赋税,设置官吏,负责管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15. C
16. ①《致酒行》最后几句通过雄鸡高唱迎来天明之景,表达诗人不再一蹶不振的豪情壮志和积极进取的凌云壮志(3分)。
②《将进酒》中最后几句“呼儿”“与尔”,诗人口气甚大,显示出李白不拘形迹的豪迈性格(1分)。 “万古愁”与开篇之“悲”照应,显示出李白在狂放乐观掩盖下的对自己韶华已逝、怀才不遇的悲愤与愁苦(2分)。
【解析】
【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C.“与‘雪上空留马行处’之‘空’不同”错误,两处“空”都是“只是”的意思,句意是“只凭纸上几行字”;“写出了诗人对马周那种凭借几行文字就得到皇帝恩泽的行为不屑一顾”错误,作者说马周只凭“两行书”即得皇帝赏识,言外之意似乎是“政治出路不只是有一种途径,“囊锥”终有出头之日,科场受阻也不能悲观”,并不是对马周行为的不屑一顾。
故选C。
【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致酒行》中诗人运用象征手法,以“雄鸡一声天下白”写主人的开导生出奇效,使他的心胸豁然开朗。这“雄鸡一声”是一鸣惊人,而“天下白”的景象更是光明璀璨。这一景象激起了诗人的豪情,于是最后两句写道:“少年心事当拿云,谁念幽寒坐呜呃。”即“少年正该壮志凌云,怎能一蹶不振!老是唉声叹气,那是谁也不会来怜惜你的”。可见,最后两句通过雄鸡高唱迎来天明之景,表达诗人不再一蹶不振的豪情壮志,积极进取的凌云壮志。
李白《将进酒》的最后两句“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的意思是:即便千金散尽,也当不惜拿出名贵宝物——“五花马”和“千金裘”来换取美酒,图个一醉方休。这结尾之妙,不仅在于“呼儿”“与尔”,口气甚大,显示出李白不拘形迹的豪迈性格。须知诗人不过是被友招饮的客人,此刻他却高踞一席,气使颐指,提议典裘当马,几令人不知谁是“主人”。快人快语,非不拘形迹的豪迈知交断不能出此。
情犹未已,诗已告终,突然又迸出一句“与尔同销万古愁”,与开篇之“悲”关合照应,而“万古愁”的含义更其深沉,既在悲叹美好的时光的消逝,也显示出李白在狂放乐观掩盖下对自己韶华已逝、怀才不遇的悲愤与愁苦之情。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1)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2)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3)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9分)
18.(1)黑猩猩的腰椎不能自由活动 (2)就会前倾 (3)所以也就产生了问题(所以也就更加脆弱) (每句2分,共6分)
19.①删除“东西”;⑥“但是”“却” 保留一个;⑦删除“更加”。(1处1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1分)
20. D
【解析】本题考查准确理解词义的能力。
“阿……Q哥,像我们这样的穷朋友是不要紧的”的“像”, 表示举例。
A.是比喻手法的比喻词。B.意为似乎、 好像。 C.表示相似、 类似。D.表示举例。 故选 D。
21.①“忘掉!”单独成句, 且用了叹号,表现出孙少平内心的坚决。②三个“忘掉”构成排比,语言整齐,富有节奏和气势,更能体现必须直面残酷现实的勇气。
【解析】本题考查赏析语句表达效果的能力。
原句与改句相比,其中一个很明显的区别是多了最开始的一个“忘掉!”这一词语单独成句,且用了叹号,起到强调的作用,这表现出孙少平对于“忘掉”的内心的坚决。
第二个区别是原句在“温暖、温柔、享乐”前分别加上动词“忘掉”,而且最后还强调是“一切享乐”。三个相同的动词“忘掉”,使得句子形成排比句式。这一句式语言整齐,富有节奏和气势,表达了主人公孙少平面对困难时决意忘掉,勇敢奋斗的态度。与原句平淡的表述相比,更能体现必须直面残酷现实的勇气。
22. ①使用“他”,有利于表现孙少平思量时的冷静、理性, 便于作者叙写和评论。②使用“你”,营造对话语境,更能真切描写出孙少平内心的坚定,感情更强烈。③人称转换自然,使表达更加灵活,人物形象丰满立体。
【解析】本题考查赏析语句表达效果的能力。
第三段中, “孙少平尽量使自己的精神振作起来。他必须在这个城市里活下去……而现在是和平年月,他充其量吃些苦罢了,总不会有死的威胁” “是的,他现在只能和一种更艰难的生活比较……而把饥饿、寒冷、受辱、受苦当作自己的正常生活……”使用第三人称“他”。这些部分,是对孙少平进行思考时的客观描写。这里从上帝视角展现孙少平思量时的冷静、理性, 以及总体的前后变化,便于作者叙写和评论。
“想想看, 比起死亡来说,此刻你安然立在这桥头,并且还准备劳动和生活,难道这不是一种幸福吗 你知道,幸福不仅仅是吃饱穿暖,而是勇敢地去战胜困难 ”运用了第二人称“你”, 是对孙少平思考内容的具体描写。这里,作者营造对话语境, 模拟孙少平内心自我对话的激烈场景,并最终得出“勇敢地去战胜困难”的结论,更能真切描写出孙少平内心的坚定。同时,对话体的表现方式,也可以使语句感情更强烈。交替使用“他”和“你”两种人称,转换自然,使表达更加灵活,人物形象丰满立体。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
【审题提示】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由两句话构成。第一句话列举了现代社会中到处可以听到的一系列类似的关于“成为自己”的宣言,第二句话在前一句话的基础上得出结论:“成为你自己”是现代人的生命誓词。
可见,材料要表达的主要意思就是:成为你自己。对于每个人来讲,最宝贵最独特的就是自己,所以我们不能随波逐流,东施效颦,跟随着别人亦步亦趋,逐渐丧失自我,没有自己的目标和方向,这是最可悲的人生。行走世间,我们要成为自己。那么如何“成为你自己”呢 首先每个人都要做最真实的自己,不媚俗,不矫揉造作,不人云亦云,要活出自己的特色和滋味来,要绽放出自己个性的光华。其次,我们要遵从自己的内心,努力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不要活在别人的眼光里,更不要活在世俗的观念里,只要我们的追求是积极向上、充满正能量的,只要我们的所为没有违背社会公德和个人良心,我们就应该忠实于自己最真实的想法,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最后,成为自己绝不是镜花水月,绝不是空想主义,而是要努力拼搏,蹲厉奋发,朝着自己的目标一步一个脚印坚定地走下去,直到心愿达成, 目标实现,才能成为真正的自己。唯有成为自己,才能真正地实现自己的理想和价值;唯有成为自己,才能适应这个社会多元的发展,才能真正推动现代社会的前进。
文体可以是记叙文或议论文。若写记叙文,在行文过程中,以写人为主,可以运用细节描写、心理刻画、对比衬托、欲扬先抑等多种手法来凸显一个人“成为自己”的过程、价值和意义,结尾处卒章显志,点明主旨。若写议论文,可以运用层进式结构,首先分析什么是“成为你自己”,然后分析“成为你自己”的意义和作用,最后阐述如何“成为你自己”。
【参考立意】
(1)我就是我, 不一样的烟火。
(2) “素面朝天”, 成为你自己。
(3)认清自我,活出本色。
(4) 听从内心呼唤,做真实的自己。
(5)描出理想自画像,努力成就自我。
【例文借鉴】
认清自我,活出本色
木心曾说: “生命好在无意义,才容得下各自赋予意义。”每个人生来都不是被他人赋予意义的, 自己的生命要由自己赋予意义。我们理应活出不被定义的自己,寻找自己变得更好的潜力,实现自我的独特价值,认清自我,活出本色。
认清自我,活出本色,首先要打破被定义的自己。余华在一次采访中说道: “生活属于每个人的感受,不属于任何别人的看法。 ”人的一生就短短几十年,减去十几年的学习生活,减去几十年的奋斗工作,便只剩下了拄拐蹒跚的老年时光。如果在生活中还不断地被别人贴上的标签束缚,那一生将疲累不堪!我有自己的想法和主张,我有自己的做事风格,我是我自己定义的。鲜活的存在不该由外界的声音来定义, 不将就, 不妥协,才能绽放独特的人生之花。
认清自我,活出本色,还要寻找自己变得更好的潜力。宋朝那位豪放洒脱的苏轼,把自己的贬谪生活看作是“平生功业”,不像一般人那样陷入消极沉沦,悲秋苦病。他进退自如, 宠辱不惊,既坚持操守又全生养性,他以宽广的审美眼光去拥抱大千世界,所以凡物皆有可观,到处都能发现美的存在。他寻得了自己变得更好的潜力,即便被一叶孤舟送到了荒凉之地海南岛儋州,他也把儋州当成了自己的第二故乡,在这里办学堂,兴学风。硬是挖掘潜力,把这蛮荒之地变成了开化之脉。从此,人们一直把苏轼看作是儋州文化的开拓者、播种人。 “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的洒脱,名扬天下的东坡肉的美味,西湖苏堤的利国利民,成就了一个独一无二的苏轼。看来,潜力像一扇虚掩的门啊,不去推开,你永远也看不到这门后隐藏的光芒。
认清自我,活出本色,关键还要实现自我的独特价值。 《人性的弱点》中说过: “一个人的行动,比他所说的话,更有详细的表现”。大国工匠刘永坦就以自身诠释了这句话,他扎根于新体制雷达科研的“无人区”,在艰苦的环境中以科技完成了自己精忠报国的理想,也实现了自我的独特价值。
《礼记》言“登高必自卑,行远必自迩。”在实现自我的独特价值过程中认请自己,我们要从自身的实力地位出发,明确合理的理想,脚踏实地地前行。只有真真切切地对自己有了全面的认识,我们才能更好地服务社会,服务人民, 实现自己的独特的人生价值。
正如苏格拉底所言: “所有智慧和理解力的根源包含在这句话中:人,认识你自己。”在复杂多变的人生中请认清自我,活出本色,成为最好的自己!盐城市部分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第二次学情调研考试(期中)
语文试题
本试卷分试题卷和答题卷两部分。试题卷包括1至8页;答题卷1至4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在各种各样的比较有名的神话中,月亮总是和美丽的女神联系在一起,无论是希腊神话中的阿尔忒弥斯,还是由此演变的罗马神话中的狄安娜,或是中国的嫦娥与日本的辉夜姬。
在这些神话故事里,月亮都是以女性的角色出现的。而在原始文化中,女性以月亮为代表,男性则以太阳为代表。在中国,很早的时候就形成了阴阳的观念,并形成最初的文化体系,用以认识、解释和处理包括人在内的万事万物。按照阴阳的文化体系,阴—月亮—女性与阳—太阳—男性是相对应的两方面。直到今日,阴阳文化体系仍在人们的意识深处发挥着作用,左右着我们的生活。这些观念如此根深蒂固,自然地,在人类的意识深处就很容易把月亮和女人联系在一起。
尽管月亮神话有着丰富的象征内涵,但它的主导象征却是表现“生命的繁衍与永恒”,由此而与女性紧紧联系在一起,成为女性的象征。这一点在中西文化中都有明显的表现。月亮,既是自然景观,也参与人的生活,成为人类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人们把它的自然属性与人类的社会生活经验、情感体验联系起来,赋予它以性别特征。美国文化人类学家艾瑟·哈婷在《月亮神话》中说过:“无论在当代还是古典诗歌中,以及时代不明的神话和传说里,月亮代表的就是女人的神性、女性的原则,就像太阳以其英雄象征着男性原则一样。”阳性的太阳代表着公开的社会化的生活,是权威与力量的代表,而夜晚的月亮属于阴性,代表着隐蔽的私人化的生存形态,是神秘、感伤又富有诗意的。
(摘编自段君、齐昕《浅谈中西月亮神话》)
材料二:
印度到处是毗湿奴的神庙,目前的印度教依然流传一个毗湿奴化身侏儒步天的故事。毗湿奴变成侏儒,三步就跨完天地,多具有想象力啊。那么,现实中有这样的侏儒吗?有的,就是圆圆的太阳。在中国,拟人化的太阳也是这个模样的,《山海经》里有一个太阳神名叫帝江,就是这圆溜溜的可爱模样。现在我们看到的伏羲女娲汉画像,一个拿着规,一个拿着矩。太阳神与月亮神拿着规和矩测量天地,和印度的毗湿奴三步跨完天地,不正好巧合吗?
印度教神庙中月亮神的名字 Chandra,汉语译成“旃陀罗”或“钱德拉”,但由于发音习惯的不同,也可以把后面的 dra 读为 jiao,这就和“婵娟”十分接近了。婵娟即蟾蜍,蟾蜍是月亮的象征,所以婵娟也就指月亮了。
中国的月蟾神话是自己形成的,因为它与汉语有关。《天问》里有“夜光何德,死则又育?厥利维何,而顾兔在腹”的句子,其中“顾兔”之“顾”有的解释为回顾,有的解释为“蟾”,其实“顾”就是“蛙”。“蛙”与羲和的“和”同音,羲和分化之后,“和”大多代表月亮,比如嫦娥与女娲。“娲”读音与“蛙”同,正好说明月亮上有蟾蜍(蛙)的起源。既然月蟾神话起源于中国,Chandra一词即使与月蟾有关,也只能是印度受到中国的影响。
印度没有月蟾神话,但有月兔的说法。说月亮上有兔子的,只有中国与印度。在神话研究方面,我们一般只谈印度对中国的影响,特别是印度佛教传入中国之后的影响,很少说中国对印度有什么影响。其实,中国对印度的影响也是有的,并非只输入不输出。
(摘编自吴晓东《印度日月神话的田野考察》)
材料三:
嫦娥奔月的故事,早在殷商易学《归藏》中就已出现,但也只是先秦诸多神话传说体系中的一个。嫦娥作为月亮人化形象的确立是在汉朝时期,唐代后月亮神话体系中又出现了“吴刚伐桂”的故事体系。中国的月亮神话发展脉络总体是根状的,但关于月亮的几大要素一直保留,如蟾蜍、玉兔、桂树等。古希腊神话从诞生之初就有一套较为系统的神话体系,且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融合发展。
两个神话体系中古人都将月亮的人形化形象视为女性。在原始宗教时代的泛灵教时期,人们会很自然地将人类本身的特征——对立的性别关系带入有灵性的事物中,使神也有性别之分。月亮本身所具有的柔和的光线、神秘的特质与女性温柔的性格相符,同时女性的生理周期也与月亮运行周期存在密不可分的联系,故不仅仅在中国与古希腊,在全世界的神话中,月亮神多以女性形象出现。
月亮被确定为女性的代表后,就被赋予生殖崇拜。在原始社会时期,人类生存条件艰难,“多子”成为原始先民保证种族延续的重要条件,因而无论哪个地区,人类对繁殖后代的渴望都成为一种信仰。中国古代神话中的月亮里居住着蟾蜍与玉兔,寓意多子多福,后来它们更是成为月亮的代名词。古希腊神话里,阿尔忒弥斯还是丰产与孕育女神,保佑妇女生产,是古老的女性生殖崇拜的延续与强化。
中国神话中的嫦娥,本是人间英雄后羿的妻子,在服下不死药升到月亮后成为神灵;吴刚也是因为其在修仙过程中触犯禁忌而被罚到月宫砍桂树。中国的神本身多是肉体凡胎,依靠某种超自然力量而成为永生不死的“神”。他们获得永生后就不再干预人间事务,与人类建立起一层隔阂,供人们瞻仰。
古希腊神话中的神则更多体现了“人”的性格,能随意干涉人间事务,本质上是神的人性化。阿尔忒弥斯经常出没于人间狩猎,会参与人间纷争,能随意给予人类恩泽或惩罚。人与神之间共处一个时空,没有明显的界限,只有力量的差别,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古希腊民主平等的思想。
(摘编自胡宇坤《试比较中国与古希腊的月亮神话》)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由阴阳观念形成的文化体系,至今仍在人们的意识深处发挥作用,让人们自然地把月亮和女人联系在一起。
B.人们把月亮的自然属性与人类的社会生活经验、情感体验联系起来,赋予它女性特征,代表隐秘的生存形态。
C.在神话研究中,我们一般只关注印度对中国的影响,月蟾神话起源研究则能看出中国对印度也是有输出的。
D.在原始社会时期,生存条件极为艰难,因而人类赋予了月亮生殖崇拜,从而保证种族更好地繁衍延续下去。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 三则材料均是从中西方神话传说出发,结合各国的文化特征,探究月亮的象征意义及其文化内涵。
B. 在材料一中,作者引用美国文化人类学家艾瑟·哈婷的话,以支撑“月亮成为女性的象征”的观点。
C. 在材料二中,作者从语言发音、语义辨析等角度,推断出中国和印度月亮神话之间存在着关联。
D. 在材料三中,作者以“根”作比,指出了“中国月亮神话发展脉络”的总体特征,语言生动形象。
3.下列故事中的形象最符合材料三中有关中国神话中“神”的特征的一项是( ) (3分)
A.文王拘羑里,观天象卜蓍草而推演周易。
B.老子骑牛出关紫气东来,被奉太上老君。
C.神农氏遍尝百草,帮助老百姓识别草药。
D.关羽殁后被尊为武财神,受到后世供奉。
4.材料一和材料三都认为“月亮是女性的代表”,但论述角度不同,请分别概括。(4 分)
5.学校组织“中西方文化交流”游学活动,你计划运用以上材料中的说法向外国友人解读《 春江花月夜》一诗中的“月”。请结合诗句,列出发言要点。(6 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雨水和叶子
卡尔维诺
在公司各种杂七杂八的任务中,马可瓦多要负责每天早上给玄关的盆景浇水。那是通常会被摆在家里的绿色植物的一种,只是一株长得就像植物的植物而已。尽管只是一株植物,它也有它的痛苦。它缺乏光线、空气和露水。马可瓦多每天早上都会发现一些不好的征兆。有一支叶梗低下头去,另一片叶子则布满了斑点。同时,植物的茎不断长高,但枝叶不再茂盛,而是光秃秃像一根棒子。
马可瓦多在照顾植物的简单的动作中,贯注了做其他工作所没有的关心,每次浇完水,他总是要盯着看好一会儿,①然后叹一口气,不知道是为了植物还是为了他自己。因为在那株封闭于公司墙壁间日益变黄变瘦的灌木身上,他找到了一个患难之交。
植物(大家如此简而化之地称呼它,好像任何其他更精确的名字都无济于事,因为它在这个环境里就只代表着植物界)进入了马可瓦多的生命,主宰着他日夜的思路。当他观察乌云密布的天空时,渴盼得像一个期待旱灾结束的农民。自工作中抬起头,从逆光中察觉窗外已经下起雨来时,他便抱起植物盆子放到外面的中庭里。男人和植物就这么伫立在中庭。男人共情植物的感觉,而植物则像突然全身淋湿、陷入惊愕的人。马可瓦多品尝着雨水的滋味,那是属于树林、草皮的滋味,触发他的记忆。但是那最清晰的片段,却是每年都折磨着他的风湿病痛。下班的时间到了,马可瓦多实在不愿意再将植物关起来。为了让它淋更多的雨,马可瓦多说服主任,把植物带回去一晚。
在倾盆大雨中,他与植物成为一体,穿越城市,回到家中——那是个有窗台的拥挤的阁楼。马可瓦多把植物放在窗台上,从房间可以看到植物映在窗台上的影子。自从他们离开那个半地下室搬来阁楼后,生活状况已经改善了不少,然而天花板漏水仍烦扰着他们。下雨的夜晚,就会听到水珠的嘀嗒声,像风湿病的预警器。②而那个晚上马可瓦多每次从睡梦中醒来都伸长了耳朵,那嘀嗒声成为欢乐的音符,这告诉他雨还在下,还在温柔地、不间断地滋润着植物,让叶子如帆一般张开。
尽管他已经做好了准备,但是早上打开窗户时他还是无法相信自己的眼睛:植物塞满了半个窗户,叶子起码多了一倍,并且不再低垂,而是如剑一般挺立锋锐。
他将植物贴在胸口下了楼,绑在货架上奔向公司。此后,马可瓦多便将植物留在了中庭。
不久后的一个星期六,工作到下午一点结束,直到星期一才上工。马可瓦多希望能把盆景再带回去,可早已经不下雨了,不知道还能找什么借口。天空其实并不晴朗,累积的乌云传达着下雨的可能。在得知主任住的那区还在下雨后,马可瓦多趁机建议:“我可以带着植物再到有雨的地方转一转。”说做就做,他马上带着植物出发了。
星期六下午和星期天,马可瓦多都是这么度过的:载着植物在小摩托车上颠簸着,观察着天空,寻找一朵他认为最有可能的乌云,在路上追赶直到遇见雨水为止。有时,他转过身来,看见植物又长高了一些,高得像计程车,像小卡车,像电车!而它的叶子也越来越宽阔。③现在它已经是一棵树了,奔驰在城市里,把交通警察、汽车驾驶和行人弄得晕头转向。同时,云跟着风的痕迹投射雨水,行人们把手伸出来,然后把伞收拢起来。沿着不同的路,马可瓦多追着他的云,带着植物沿着雨的轨道走。就好像跟在云层身后的水迹与叶片一起,全部被同一个力量拖着跑:风、云、雨、植物和轮子。
星期一,马可瓦多空着手去见主任。他带着主任来到外面,指着一棵有两层楼高的树:“它长大了一些……”它被装在一只桶子里,再也不能被放在玄关了。生气的主任让马可瓦多将它还给苗圃,换一株大小合适的来。
马可瓦多重新跨上座椅。④这棵树用它的绿叶填满了道路中央,在每一个十字路口都有警察将他拦下来。可是,兜来兜去,马可瓦多始终无法下定决心。在这植物上他所获得的成就感是前所未有的,他实在不忍心与它分开。于是,他继续穿梭在城市中。这棵草木泛滥到把他的头、肩膀和手臂部遮掩起来,直到他整个人都消失在绿叶中。所有的枝梗、树叶还有茎,无时无刻不在晃动颤抖。
雨停了。接近傍晚时分,在路的尽头、家与家之间的空隙,出现彩虹朦朦的光。在雨水中竭尽全力猛然成长的植物开始筋疲力尽,四处奔驰的马可瓦多并没有发现他身后的叶子一片一片地由绿转黄,再转为金黄。
已经好一段时间,由摩托车、汽车、脚踏车和小孩子组成的队伍跟在这棵穿梭于城市中的树木后面,而马可瓦多毫不知情。他们喊着:“猴面包树!猴面包树!”然后惊异地看着树叶变黄。每有一片叶子剥落飞去,便有许多只手举起捕抓它。
刮起一阵风,一串金黄色的叶子随风扬起,四处飞舞。马可瓦多仍以为自己肩后有一棵翠绿茂盛的树,直到突然间回过头去。树不见了,只剩下一根插满了光秃秃叶梗的树干,还有枝头最后一片黄叶。在彩虹的光中仿佛其它东西都是黑的——人行道上的行人和两侧边房的立面。在这黑幕前方,半空中飘的是数以百计的金黄色的叶子,闪闪发亮,而数以百计的红色、粉红色的手在幽暗中举起争夺着叶子。风把金叶子刮向尽头的彩虹那儿,还有那些手,那些呼喊。连最后一片叶子也掉落了,由黄变为橘、红、紫、蓝、绿,重新变黄,然后消失不见。
(有删改)
【注】猴面包树:猴面包树生长在炎热地区,它有粗壮的树干贮藏水分,不仅维持自己的生长,还能为其他生物和行路人提供水分解渴救急,被称为“生命之树”。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 小说开篇写了马可瓦多一成不变的生活,并点出故事的重要物象“植物”,介绍了它的生存环境和状态:空间狭小、环境阴暗、半死不活。
B. 小说中植物的称呼经历了“植物(盆景)”“树”“猴面包树”的变化,象征主人公自我意识渐渐苏醒,寄寓了马可瓦多对自我价值的追求。
C. 小说结尾是一场集体的狂欢,每个人包括马可瓦多就像那肆意生长的猴面包树,尽情释放生命的无穷张力,最终他挣脱了城市空间的束缚。
D.小说以行人的变化从侧面衬托树的变化,从而突出了马可瓦多大胆追求自我的影响力,表现小说主题,引发读者思考。
7. 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 句子①中马可瓦多的“叹气”,既是为植物,更多的为自己。他在植物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所以他“同情、怜悯”,但又迫于现实而“无奈”。
B. 句子②中马可瓦多内心的喜悦,源自于植物离开那个半地下室搬来了阁楼,并且他的生活状况已经改善了不少。
C. 句子③中“晕头转向”说明城市的空间狭仄、拥挤。这样的一株“庞然大物”,只会给生活“添堵”,暗示了它必然走向衰亡的命运。
D. 句子④中“十字路口”“警察”代表着井然有序的理性生活和城市文明。“拦截”表明城市的天空根本容不下这样的“另类”。
8. “植物进入了马可瓦多的生命”这个段落(第3段),写出了马可瓦多的多重身心感受,请加以梳理概括。(4分)
9. 有人说,这篇小说在荒诞中藏着真实。请从“荒诞”和“真实”两个角度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四年晋饥乞籴于秦缪公问百里奚,百里奚曰:“天灾流行,国家代有,救灾恤邻,国之道也。与之。”邳郑子豹曰:“伐之。”缪公曰:“其君是恶,其民何罪!”卒与粟,自雍属绛。明年秦饥,请籴于晋。晋君谋之,虢射曰:“往年天以晋赐秦,秦弗知取而贷我。今天以秦赐晋,晋其可以逆天乎?遂伐之。”惠公用虢射谋,不与秦粟,而发兵且伐秦。秦大怒,亦发兵伐晋。
(节选自《史记·晋世家》)
材料二:
惠公御秦师,令韩简视师,曰:“师少于我,斗士众。”公曰:“何故?”简曰:“以君之出也处己,入也烦己,饥食其籴,三施而无报,故来。今又击之,秦莫不愠,晋莫不怠,斗士是故众。”公曰:“然今我不击,归必狃。一夫不可狃,而况国乎!”晋师溃,戎马泞而止。公号庆郑曰:“载我!”亦不克救,遂止于秦。缪公归,至于王城,合大夫而谋曰:“杀晋君与逐出之,与以归之,与复之,孰利?”公子絷曰:“杀之利。”公孙枝曰:“不可。耻大国之士于中原,又杀其君以重之,子思报父之仇,臣思报君之仇,虽微秦国,天下孰弗患?”公子絷曰:“吾岂将徒杀之?吾将以公子重耳代之。”公孙枝曰:“耻一国之士,又曰余纳有道以临女,无乃不可乎?若不可,必为诸侯笑。战而取笑诸侯,不可谓武。杀其弟而立其兄,兄德我而忘其亲,不可谓仁。若弗忘,是再施不遂也,不可谓智。”君曰:“然则若何?”公孙枝曰:“不若以归,以要晋国之成,复其君而质其嫡子,使子父代处秦,国可以无害。”是故归惠公而质子圉,秦始知河东之政。
(节选自《国语·晋语三》)
材料三:
晋又饥,秦伯又饩之粟,曰:“吾怨其君而矜其民。且吾闻唐叔之封也,箕子曰:‘其后必大。’晋其庸可冀乎!姑树德焉,以待能者。”于是秦始征晋河东,置官司焉。
(节选自《左传》)
【注】①重耳,晋惠公的哥哥,有贤名。
10.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四A年B晋C饥D乞E籴F于G秦H缪I公J问K百L里M奚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 徒,白白地,与《屈原列传》中的“宋玉、景差之徒者”的“徒”意思不同。
B. 质,使……做人质,用诸侯的儿子做人质,是源于春秋时期的外交方式。
C. 矜,指怜悯,与《<老子>四章》中的“自矜者不长”的“矜”意思不同。
D. “置官司焉”的“官司”指的是官衙,现在是指在人民法院进行的诉讼。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 晋国发生饥荒,向秦国买粮食,秦缪公把粮食卖给了晋国;第二年秦国发生饥荒,晋国不但不卖粮食,还乘机攻打秦国。
B. 秦晋交战,秦国将士怨恨晋国,打败了晋国军队,惠公的马车陷入泥泞中停了下来,惠公请求庆郑救他,但还是被俘虏。
C. 秦国大臣对如何处置惠公意见不一,公子絷认为杀死惠公对秦国最有利,并建议让惠公的哥哥重耳接替惠公做晋国国君。
D. 秦缪公权衡利弊后,为了不被诸侯嘲笑,决定放惠公回国,让惠公的儿子到秦国当人质,秦国还得到了河东郡的大片土地。
13. 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
(2)耻一国之士,又曰余纳有道以临女,无乃不可乎?
14. 秦缪公是春秋五霸之一,请根据文本说说他能成为霸主的原因。(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致酒行
李贺
零落栖迟一杯酒,主人奉觞客长寿。
主父①西游困不归,家人折断门前柳。
吾闻马周②昔作新丰客,天荒地老无人识。
空将笺土两行书,直犯龙颜请恩泽。
我有迷魂招不得,雄鸡一声天下白。
少年心事当拿云,谁念幽寒坐呜呃。
【注】①主父:《汉书》载:“主父偃西入关见卫将军,卫将军数言上,上不省。资用乏,留久,诸侯宾客多厌之。”②马周:《旧唐书》载,马周投宿新丰被旅店主人轻视,后至长安做中郎将常何的门客。贞观五年,他代何条陈多事皆合上意,后被授监察御史。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3分)
A. 本诗一、二句总写劝酒场面,客人对酒兴怀,主人举杯劝酒。寥寥数语,奠定了全诗感伤不平的基调。
B. “主父”两句与“吾闻”两句,使用典故。前者从对面落笔,通过家人望眼欲穿突出久羁异乡之苦,后者则采用夸张手法表现困守的狼狈。
C. “空将”两句中的“空”,与“雪上空留马行处”之“空”不同,写出了诗人对马周那种凭借几行文字就得到皇帝恩泽的行为不屑一顾。
D. “我有”两句一语双关,写出了诗人心情的变化。虽然灵魂无所归依却仍旧执着不改,对个人志向能够受到皇帝赏识充满希望。
16. 李贺《致酒行》与李白《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两首劝酒歌都寄寓了怀才不遇的感慨,但又有所不同,请对比两诗结尾几句,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认为屈原《离骚》文章的内容虽然细小但含义却极弘大,所举的事例虽然浅近但意义却很深远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
”。
(2)《春江花月夜》写出个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而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久长的句子是“ , ”,这是诗人从大自然的美景中感受到的一种欣慰。
(3)陆游《书愤》中采用蒙太奇手法构成一幅幅浩浩荡荡的军容画面的诗句是“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人类的脊椎由7节颈椎、12节胸椎、5节腰椎、5节荐椎和3~5节尾椎构成。像这样,人类的腰椎有5节,而黑猩猩的腰椎只有4节。而且,黑猩猩的骨盆是纵向的,呈现把下面2节腰椎从两侧按压下去的形状。因此, (1) 。与此相对的是,人类的骨盆纵向短,5节腰椎都可以自由活动。
无论是人类还是黑猩猩,腰椎都呈现出从骨盆朝前向斜上方延伸的形状。如果让脊椎保持笔直,身体的姿势 (2) 。因此,直立的人必须使腰椎做向后的运动,才能使身体挺直。黑猩猩不能做出这样的动作,但是人类的腰椎却可以较自由地活动,还是能够做到这种程度的。
与黑猩猩相比,人类的腰椎能够更自由地活动, (3) 。 比如,①玩具娃娃的手臂是可以转动的东西,②所以那个部位最容易坏掉。③无论是什么东西,④能够活动的部位都是比较脆弱的。⑤因此,腰疼不太会发生在黑猩猩身上,⑥但是却会发生在人类的身上。⑦更加雪上加霜的是,⑧腰椎还要承受身体的重量。⑨越往下的脊椎承受的身体重量也越大,⑩就更容易引起腰痛。
18.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19.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词语冗余,请指出其序号并做删改。(3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刚从寂静的山庄来到这里,城市千奇百怪的噪音听起来像洪水一般喧嚣。尽管满眼都是人群,但他感觉自己像置身于一片荒无人烟的旷野里。一种孤单和恐慌使他忍不住把眼睛闭起来。现实的景象消失了。他通过心灵的视觉,却看见了炊烟袅袅的双水村;看见夕阳染红的东拉河边,饮饱水的黄牛抬起头来,静静地凝视着远方的山峦……
“唔……”他像呻吟般地发出一声叹息。
孙少平尽量使自己的精神振作起来。他必须在这个城市里活下去。他思量,过去战争年代,像他这样的青年,多少人每天都面临着死亡呢!而现在是和平年月,他充其量吃些苦罢了,总不会有死的威胁。想想看,比起死亡来说,此刻你安然立在这桥头,并且还准备劳动和生活,难道这不是一种幸福吗 你知道, 幸福不仅仅是吃饱穿暖,而是勇敢地去战胜困难……是的,他现在只能和一种更艰难的生活比较,而把眼前大街上幸福和幸运的人们忘掉。忘掉!忘掉温暖,忘掉温柔,忘掉一切享乐,而把饥饿、寒冷、受辱、受苦当作自己的正常生活……
20. 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像”和“阿……Q哥,像我们这样的穷朋友是不要紧的”的“像”,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3分)
A. 城市千奇百怪的噪音听起来像洪水一般喧嚣。
B. 但他感觉自己像置身于一片荒无人烟的旷野里。
C. 他像呻吟般地发出一声叹息。
D. 像他这样的青年,多少人每天都面临着死亡呢!
21.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忘掉温暖、温柔、享乐”,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4分)
22.文中第三段,交替使用“他”和“你”两种人称,结合文段内容谈谈作者的用意。(4分)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到处可以听到类似的宣言: “成为你自己” “做真实的自己” “认清自己”“忠实于自己”“实现自己”……“成为你自己”几乎成为现代人的生命誓词。
对此,你有何看法 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题目自拟,诗歌除外。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