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目标】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21课 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和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 课件(共2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核心素养目标】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21课 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和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 课件(共22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7.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12-07 23:32: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2张PPT)
国民党右派背叛革命
从1927年至1928年上半年,被杀害的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达31万多人,其中共产党员2.6万多人...党员从6万多人急剧减少到1万多人。各地工会和农民协会遭到查禁和解散。
退却?
战斗!
第22课
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和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道路
唯物史观 运用唯物史观的阶级斗争、人民群众创造历史及辩证分析看待历史的有关理论,评价工农武装割据,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时空观念 认识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和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所处的特定时空环境,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
史料实证 通过历史资料,解读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的过程、特点及影响,提高学生探究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历史解释 认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及实践、红军长征和遵义会议的历史意义,培养有效解读材料、自主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
家国情怀 让学生认识工农武装割据、红军长征的斗争精神,培养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和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一、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政治
宁汉合流:1927年秋,武汉国民政府与南京国
民政府合并,史称“宁汉合流”,
标志着中国国民党专制统治的确立。
◎济南惨案纪念堂
二次北伐:1928年,国民政府继续北伐,
讨伐张作霖。因“济南惨案”,
蒋介石部队绕道开进。张作霖
因战事不利,决定退回东北,
日本策划皇姑屯事件将其炸死。
一、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政治
东北易帜:1928年底,张学良通电全国,宣告
东三省服从国民政府,改易旗帜,
南京国民政府形式上基本统一全国。
◎东北易帜
思考:南京国民政府为何只是形式上统一了中国?
名称 蒋桂战争 蒋冯战争 中原大战
时间 1929年 1929年 1930年
起因 争夺两湖 地盘 从蒋桂战争 中看到危机 阎锡山、冯玉
祥、李宗仁
反抗蒋介石
交战 双方 蒋介石 VS 李宗仁 蒋介石 VS 冯玉祥 蒋介石
VS
阎冯李
材料:他们缺乏效命国家的意识,只要与南京(国民政府)之间没有利害冲突,他们就可以长期与南京合作;但一旦发生利益冲突,这些军阀就将见机行事,甚至还会与南京国民政府展开较量。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军阀各自为政;内乱混战不断
一、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经济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1)原因:国民政府建立以后,民族资产阶级兴办实业的热情有所提高。
中国人民的反帝爱国运动蓬勃开展,抵制洋货,提倡国货。
(2)表现:除原有的纺织和面粉等行业外,民族工业中的新兴部门有一定
程度的发展;官僚资本凭借国家权力,聚敛巨额财富,四大银
行成为他们强取豪夺的重要工具。
◎官僚资本
(1)含义: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中的垄断性资本和国家政权相结合,依附
于外国资本主义而形成的资本形式。
国民政府统治时期的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中国农民银行
一、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经济
◎官僚资本
(1)含义: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中的垄断性资本和国家政权相结合,依附
于外国资本主义而形成的资本形式。
(2)特点:与国家政权相结合,具有垄断性;与外国资本主义相结合,具
有买办性;与本国封建势力相结合,具有封建性。
四大家族:蒋介石、宋子文、孔祥熙、陈果夫
蒋家天下陈家党
宋氏姐妹孔家财
二. 工农武装割据开辟革命新道路
1.面对国民党的屠杀政策,中国共产党是如何应对的?
快速阅读课文“工农武装割据开辟革命新道路”,思考以下问题:
2.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是如何创建并扩大的?它的开辟具有什么意义?
3.“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是如何进行实践的?
4.阅读“历史纵横”了解古田会议的内容
1、南昌起义
1927年8月1日 南昌
领导人: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
意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和建立人民军队的开始。
2. 八七会议:
主要内容:纠正了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确定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毛泽东提出“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思想。
1927年8月7日 汉口
3. 秋收起义:
毛泽东等领导起义军进攻长沙受挫,后改向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山区进军
1927.9 湘赣边界
意义:给思想紊乱、组织涣散的中国共产党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有了军队
有了方向
苏俄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道路不符合中国的国情。
路在何方?
走武装斗争之路
二. 工农武装割据开辟革命新道路
4、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
1928年,朱德、陈毅率领队伍到达井冈山,与毛泽东领导的工农革命军会师,成立工农革命军第四军。
创建:
会师:
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的部队到达井冈山,开展游击战争,进行土地革命,建立红色政权,创立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意义:
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中国革命走上了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思考:结合地图分析中共为什么选择在井冈山建立革命根据地?
①地处湘赣边界,地势险要,进可攻,退可守。农产品丰富,群众基础较好。
②离中心城市较远,国民党统治力量薄弱。
有了根据地
有了道路
走工农武装割据之路
二. 工农武装割据开辟革命新道路
概括指出关于中国革命道路的不同观点。革命新道路基于的国情是什么?
假使没有城市做领导,则任何乡村都是不能“联合起来”的。并且,没有城市工人激烈斗争,则一切“包围城市”的计划完全是空谈。
──《红旗》(1930.5)
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的建立和发展,是半殖民地中国产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农民斗争最高形式……并且无疑义的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
——毛泽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1930年)
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农村的国民党统治力量薄弱。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城市中心论
1928.6.18,中共六大,第一次公开承认中国革命未到直接革命的形势,大会仍然坚持苏维埃革命模式。
虽有质疑,但依然发展壮大并逐渐取得认可
1930.10.30,第一次明确提出要以农民运动来包围城市,最终夺取城市的思想发展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方针开始成为共产党自上而下的共同使命。
关于革命道路的质疑与坚持
中国共产党依据国情,找到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
二. 工农武装割据开辟革命新道路
5.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把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武装斗争三者结合起来,走符合中国国情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关系: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6.革命实践:
有了理论
① 到1930年夏,全国建立十几块根据地, 革命武装力量达十万人;
②粉碎了敌人三次“围剿”;
③ 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在江西瑞金成立。是中国共产党人创建人民革命政权的宝贵探索与尝试。
④各农村革命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打土豪,分田地”,农民拥护共产党,积极发展生产,支持革命。
有了政权
《中国的红色政权
为什么能够存在 》
《井冈山的斗争》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二. 工农武装割据开辟革命新道路
7.古田会议
①召开:1929年12月,在福建省上杭县古田村召开。
②内容:
A.会议总结了红四军成立以来军队建设方面的经验教训,确立了人民军队建设的基本原则。
B.重申了中国共产党对红军实行绝对领导的原则,确立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建党建军原则。
C.会议选举了毛泽东为中共红四军前敌委员会书记。
◎古田会议
阅读“历史纵横”了解古田会议的内容
二. 工农武装割据开辟革命新道路
材料1:蒋介石施行“三分军事,七分政治”的方针,政治上在根据地周围施行保甲制度和“连坐法”;经济上对根据地实行严密封锁;军事上采取持久战和“堡垒主义”的新战略。
——《长征中的重大战略抉择》
材料2:李德是一个外国革命者,来到中国是为了帮助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但是,他完全不了解中国的实际情况,不顾中国国情和红军实际状况,一味机械地搬用苏联红军正规战争的经验。临时中央的主要领导人博古不谙军事,他对李德十分信赖和支持。
——庄春贤《赣粤边三年游击战争史》
1、背景
三. 红军长征
1927年10月—1930年夏,红军和各革命根据地的发展
1、背景:
1930年10月起,蒋介石发动大规模的“围剿”
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武装斗争、土地革命、革命根据地
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
三. 红军长征
“围剿” 时间 投入兵力
第一次“围剿” 1930年12月 10万
第二次“围剿” 1931年4月 20万
第三次“围剿” 1931年7月 30万
第四次“围剿” 1932年10月 50万
第五次“围剿” 1933年9月 100万
1927年10月—1930年夏,红军和各革命根据地的发展
1930年10月起,蒋介石发动大规模的“围剿”
根本原因:共产国际的指导脱离中国实际,中共中央犯了“左倾”主义错误
直接原因: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武装斗争、土地革命、革命根据地
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
1、背景
三. 红军长征
初期
(1)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为“左倾”教条主义所统治
(2)中央红军在突破第四道封锁线后,从八万余人锐减到三万余人
(3)毛泽东根据敌我双方的军事态势,建议中央红军立即改向敌军力量较薄弱的贵州挺进
2、过程
三. 红军长征
转折:遵义会议(1935年1月,贵州遵义)
(1)内容:
结束“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确立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中国革命重新走上新道路
开创一切从实际出发、独立自主解决重大问题的先河
挽救红军 挽救党
挽救中国革命
幼稚→成熟
集中全力解决军事和组织问题
①组织:改组中央领导机构,增选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
②军事:成立由周恩来、毛泽东、王稼祥组成的三人小组负责全军的军事行动,取消博古、李德的军事指挥权
(2)意义:
2、过程
三. 红军长征
冲破四道封锁线
遵义会议
四渡赤水
巧渡金沙江
强渡大渡河
飞夺泸定桥
爬雪山
过草地
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到达陕北(陕北会师)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从江西瑞金开始长征
吴起镇
结束: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会宁会师)
历时两年,穿越十一省,行程两万五千里
保留有生力量:粉碎了蒋介石扼杀中国革命的企图,培养了革命的精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2、过程
三. 红军长征
后期
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长征一完结,新局面就开始。
——毛泽东《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
宣告了红军的不可战胜
宣传了党的主张
播下了革命的种子
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3、意义
三. 红军长征
各部红军转移的走向基本一致,形成了途中各部的会师,由局部会师发展为三大主力会师,终于跳脱了敌人的包围圈,胜利将中国革命的大本营奠基于西北。
——高东璐《红军长征在中国革命史上具有不可动摇的历史地位》
中国革命中心在空间上转移(瑞金→陕北)
(长征胜利)宣告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肩负着民族希望,胜利实现了北上抗日的战略转移,实现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事业从挫折走向胜利的伟大转折,开启了中国共产党为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而斗争的新的伟大进军。
——习近平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战略上的转移(反蒋→北上抗日)
更重要的是,经过长征的艰苦探索,中国共产党形成了自己坚强成熟的领导核心。
——高东璐《红军长征在中国革命史上具有不可动摇的历史地位》
践行和发展了中国共产党开辟的革命新道路
确立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正确领导
红军长征的胜利,是中国共产党在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领导下,迈出走适合中国国情革命道路的决定性一步,为最终取得中国革命胜利奠定了重要基础。
中国革命的新局面有什么“新”?
3、意义
三. 红军长征
课后小结
三、红军长征
(一)背景
1.反“围剿”失败
2. “左倾”错误
(二)历程 时间:1934.10-1936.10
1.初期:“左倾”教条主义所统治
2.转折:遵义会议
3.后期:遵义→陕北
(三)意义
保存力量、宣传主张、扩大影响
开创“新”局面:空间、战略、践行革命新道路
一、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
(一)政治:国民党一党专制统治确立
(二)经济:民族工业在夹缝中发展(1927—1937)
二、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
(一)走俄国的路
南昌起义、八七会议、
秋收起义、广州起义
(二)走自己的路——工农武装割据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
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和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道路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