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课《寓言四则——穿井得一人》课件(共2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2课《寓言四则——穿井得一人》课件(共26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9.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2-07 09:50: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6张PPT)
凡事都要调查研究,才能弄清真相。切不可轻信谣言,盲目随从,人云亦云。
穿井得一人
吕氏春秋
成语是汉语语言的一大亮点。它保存着先民的思想故事,还有很多美妙的传说和深刻的哲理,给我们以诗意的诉说和哲理的启迪。这里有几张图片,请同学们猜猜看。
课文导入
本文选自《吕氏春秋》书卷二十二《慎行论·察传》。
《吕氏春秋》,又称《吕览》,先秦杂家代表著作。战国末秦相吕不韦集合门客共同编写而成。全书共二十六卷,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共一百六十篇。
课文导入
学习目标
1.了解《吕氏春秋》的文学常识。
2.积累词语,理解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3.理解故事的寓意,领悟其中蕴含的道理。
《吕氏春秋》
又称《吕览》,是在秦国相邦吕不韦的主持下,集合门客们编撰的一部杂家名著。
成书于秦始皇统一中国前夕。此书以“道家学说”为主干,以名家、法家、儒家、墨家、农家、兵家、阴阳家思想学说为素材,熔诸子百家学说于一炉。
吕不韦想以此作为大秦统一后的意识形态。但后来执政的秦始皇却选择了法家思想,使包括儒家在内的诸子百家全部受挫。
《吕氏春秋》集先秦诸子百家之大成,是战国末期杂家的代表作,全书共分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
《吕氏春秋》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注重博采众家学说,以道家思想为主体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兵农诸家学说而贯通完成的一部著作。
所以《汉书·艺文志》等将其列入杂家。
高诱说《吕氏春秋》“此书所尚,以道德为标的,以无为为纲纪” 。
吕氏春秋
吕不韦(前292年~前235年)
姜姓,吕氏,名不韦
卫国濮阳(今河南省安阳市滑县)人。 ,一说阳翟 (今河南禹州)人。
姜子牙二十三世孙。
战国末年商人、政治家、思想家、秦国丞相。
主持编纂《吕氏春秋》(又名《吕览》),包含八览、六论、十二纪,汇合了先秦诸子各派学说,“兼儒墨,合名法”,史称“杂家”。
写 作 背 景
《穿井得一人》选自《吕氏春秋·慎行论·察传》(中华书局2012年版)。题目是编者加的。这则寓言通过一个笑话告诫人们对于道听途说的传闻、传言,一定要详察,弄懂其真义、真相,不要轻信、轻传,否则容易陷入误区。
1、词语含义
(1)家无井而出溉汲:
(2)及其家穿井:
(3)国人道之:
基 础 积 累
打 水 浇 田
待,等到
讲述
2、一词多义
基 础 积 累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
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
得一人之使( )
闻之于宋君( )
求闻之若此( )

介词 ,向
介词,在
助词,的
代词,指“穿井得一人”
定语后置标志
2、一词多义
基 础 积 累

宋之丁氏( )
有闻而传之者( )
国人道之( )
闻之于宋君( )
得一人之使( )
求闻之若此( )
助词,的
代词,这话
代词,指“穿井得一人”这件事
代词,这件事
助词,的
定语后置的标志,语序应为“若此之求闻”
3、古今异义
基 础 积 累
①穿井得一人
②国人道之
③国人道之
古义:挖掘、开凿;
今义:破、透
古义:国都;
今义:国家
古义:讲述;
今义:道理
4、词类活用
基 础 积 累
闻之于宋君( )
使动用法,使听到
5、被动句
闻之于宋君( )
“于”表被动。译为:被宋君听到了。
熟读课文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文义疏通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jí),常一人居外。
之:的。
溉:灌溉。
汲:从井里取水。
溉汲:打水浇田。
居:停留。
宋国的一个姓丁的人,家里没有水井,需要出门打水浇田,经常(派)一个人停留在外面(负责这件事)
文义疏通
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及:等到。
穿:挖掘
等到他家挖井的时候,他告诉别人说:“我家挖井得到了一个人。”
文义疏通
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
闻:听到。
者:……的人
有人听到(这话)就去传播:丁家挖井挖到了一个人。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国:国都。
道:讲述。
闻:使动用法,使听到
居住在国都的人都在讲述这件事,使宋国的国君听到了这件事。
文义疏通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于:向。
对:回答。
于:在。
宋国国君派人向丁氏问这件事,丁氏回答道:“(挖井)得到一个人的劳力,并不是在井里挖到一个人。”
文义疏通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若此:像这样
听到像这样的传闻,还不如没有听到的好。
梳理结构
1.梳理本则寓言结构。
开端(起因):宋之丁氏,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发展(经过):误传: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结局(真相):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
文本赏析
1.丁家穿井后,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他家打井得到了一个人的劳力。
2.传话的人把这句话听成了什么意思?
听成了姓丁的人家打井挖出了一个人。
3.“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由此可见宋君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宋君是一个重视事情真相,对谣传不轻信的人。
4.“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最后一句在结构上,收束全文,表达对故事的看法;在内容上,运用议论的表达方式,点明文章主旨,简洁明了,画龙点睛。
判案时间
针对这起谣言,宋君打算拿人问罪。你认为谁该为这次举国轰动的谣言负责?结合文本说明理由。
①丁氏,因为他表达得不够清晰,只说挖井得到了一个人,没说清是得到了一个空闲的劳动力,这才导致了歧义。
②闻而传之者,因为他未经调查分析,也不考虑是否合理,听到消息就往外传播谣言。
③国人,因为他们人云亦云,以讹传讹,才导致谣言越传越广。
议论时间
为了防止类似事件再度发生,宋君决定在国都内张贴公告,对国人进行告诫。
提示:从丁氏和传播者两个角度来告诫国人。
丁氏:语言的表达很重要,必须做到表达准确、清晰,以避免不必要的误会和歧义。
传播者:对于传闻要谨慎对待,仔细辨别,不能人云亦云、以讹传讹。
议论时间
这个寓言对你有什么教育意义?
(1)凡事都要经过调查研究才能弄清真相。
(2)眼见为实,耳听为虚。
(3)谣言往往失实,只有细心观察研究,以理去衡量,才能获得真正的答案。
(4)看待一件事,要深入调查研究,切不可轻信流言,盲目随从,人云亦云。
(5)所有的流言都不可信,只有实际才是真理。
课堂总结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不要轻信流言蜚语,对待传闻要带有谨慎的态度,任何事情不要道听途说,说话要严谨不要产生分歧和误会。
结构梳理
叙事
不轻信传闻
发展:以讹传讹,闻之于宋君
穿井得一人
开端:丁氏穿井,告人“得一人”
结局:宋君问询,丁氏释真相
议论——求闻若此,不若无闻
不轻易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