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认识细胞 单元练习(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一章 认识细胞 单元练习(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2019)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3-12-07 17:55: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一章 认识细胞 单元练习
一、单选题
1.下列关于细胞学说创立过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施莱登和施旺的观点构成了完整的细胞学说
B.由于当时科学发展的局限,细胞学说建立的背景只限于动植物
C.“所有的细胞都必定来自已经存在的活细胞”是对细胞学说的重要补充
D.“病毒、亚病毒外的所有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是现在对细胞学说的重要修正
2.新型冠状病毒是一种单链RNA病毒,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该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不能进行增殖
B.该病毒的遗传物质为RNA,因而更容易发生变异
C.该病毒不能独立生活,因而不能继续进化
D.利用吡罗红染液,可以鉴别肺部细胞是否被该病毒感染
3.我们认定新冠病毒是一种生物是因为( )
A.它能在活细胞内增殖 B.它具有完整的细胞结构
C.它能进行独立的新陈代谢 D.它能使其它生物患病
4.细胞学说的建立经历了漫长而曲折过程,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①维萨里通过对尸体解剖揭示了人体在器官水平的结构
②比夏通过解剖观察指出器官是由组织组成的
③列文虎克通过观察植物的木栓组织发现并命名了细胞
④罗伯特胡克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到了不同形态的细菌
⑤马尔比基用显微镜观察了细胞的细微结构,如细胞壁和细胞质
⑥施莱登通过完全归纳法得出植物细胞都有细胞核这一结论
⑦耐格里通过观察分生区细胞,发现新细胞的产生是细胞分裂的结果
A.①③⑥ B.③④⑥ C.②④⑦ D.③⑤⑥
5.用显微测微尺测量某个洋葱表皮细胞的长度时,下列目镜和物镜的组合中,视野内目镜测微尺每小格所代表的实际长度最小的是(  )
①目镜10× ②目镜16× ③物镜10× ④物镜40×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6.艾滋病由 HIV引起的,下列关于 HIV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没有细胞结构 B.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
C.含有8种核苷酸 D.组成元素与DNA基本相同
7.用显微镜观察生物的细胞或组织,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用10倍物镜观察水绵玻片时,其玻片与物镜的距离为0.5cm,若改用40倍物镜观察时,则玻片与物镜的距离应增大
B.若载玻片上有d字母,则视野中呈现p字母
C.观察向日葵叶片的保卫细胞,若将玻片标本向右移动,则视野中的保卫细胞向左移动
D.视野中观察到草履虫游向右上方,则应该将玻片向右上方移动以便追踪
8.下列事实中,不支持“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观点的是
A.父母亲通过精子和卵细胞把遗传物质传给下一代
B.乙肝病毒依赖人体肝细胞生活
C.草履虫会逃避有害刺激
D.HIV病毒由蛋白质和核酸组成
9.人类已经在生物学研究中取得了巨大成就,然而,许多未解之谜还得回到细胞中去寻找答案。得出这一结论的理由最可能是( )
A.所有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B.细胞是一切生物体结构的基本单位
C.细胞是一切生物体功能的基本单位
D.生物的生命活动是在细胞内或细胞参与下完成的
10.下列哪一事实不能支持“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这一观点( )
A.单细胞生物变形虫能进行摄食和分裂
B.人和高等植物的发育离不开细胞的分裂和分化
C.离体的叶绿体在一定条件下能释放氧气
D.立定跳远需要一系列神经细胞和肌肉细胞的协调配合
11.下列关于生命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肌肉细胞内的生命物质如蛋白质和核酸可以看做最基本的生命系统
B.生命系统中各生物体均具有多种组织、器官和系统
C.人体每个细胞都能单独完成各项生命活动
D.HIV病毒不能独立完成生命活动,不属于生命系统
12.下列有关普通光学显微镜的有关问题,错误的是( )
A.视野中一草履虫向右游动,可向右移动装片进行追踪
B.如果用10倍物镜观察水绵玻片时,玻片与物镜的距离为0.5cm,若改用40倍物镜观察时,则玻片与物镜的距离应大于0.5cm
C.在10×10的放大倍数下看到32个细胞,而且在视野的直径上排成一行,则转换为10×40的放大倍数后,看到的一行细胞数为8个
D.用光学显微镜观察神经细胞,观察不到核糖体
二、多选题
13.下列有关光学显微镜使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观察切片时,先用低倍镜再换用高倍镜
B.从低倍镜转到高倍镜时,视野变亮
C.观察植物组织切片时可以看到不同形态的细胞
D.用高倍显微镜,可以清晰看到大肠杆菌的纤毛
14.某同学在《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几种细胞》探究·实践活动过程中,用显微镜观察多种玻片标本,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图①为目镜镜头,安装在镜筒的上方,先选择b镜头对光
B.图②是光学显微镜下的真核细胞局部图像,装片向左下方移动可将该细胞的核仁移至视野中央
C.显微镜下观察细胞质流动时,图③中叶绿体随细胞质顺时针流动,实际上叶绿体逆时针流动
D.图④中100倍下视野中细胞为64个,则400倍下可看到4个细胞
15.新冠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必须在宿主细胞内才能完成增殖这一生命活动,这一事实说明了( )
A.生物的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
B.没有细胞结构的生物不能独立完成生命活动
C.新冠病毒只有增殖这一生理活动依赖于宿主细胞,其他生命活动可自主完成
D.细胞结构使新冠病毒的增殖免受外界因素的干扰
16.下列关于细胞学说主要内容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所有的生物都由一个或多个细胞组成
B.细胞是所有生物的结构和功能单位
C.细胞初步分为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
D.所有的细胞必定由已存在的细胞产生
三、综合题
17.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生物学的发展过程中,仪器的发明和使用是不可或缺的。光学显微镜就为我们观察生物体结构的基本单位—细胞,提供了设备支持。请联系你使用显微镜的过程,回答下列问题。
(1)为了进一步仔细观察甲图视野中的A细胞,我们需要向 (“左下方”或“右上方”)移动装片,以使A被移至视野中央。
(2)已知图1中甲、乙两个视野分别是在10×和40×的物镜下观察所得,那么乙图视野对应的是右侧物镜中的 (“a”或“b”)。
(3)在从低倍镜转换到高倍镜后,需要调节 ,使物像清晰;同时因为视野会变 (“亮”或“暗”),可适当调节至合适的亮度。
(4)若在10×物镜下观察到图2所示视野,换至40×物镜后,能观察到 个完整的细胞。
(5)观察图3,其中含有哪些种类的细胞,并简要说明各种细胞的形态与其功能之间的关系 。
18.某实验小组将花生种子置于适宜条件下培养,定期检测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发育过程中脂肪的相对含量和干重,结果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在花生种子中,脂肪的主要功能是 。
(2)检测花生种子中的脂肪时所常用的染液是 ,制片过程中常用50%的酒精溶液,其作用是 。
(3)经检测,花生种子萌发初期(AB段)糖类含量增加,据图分析,其原因可能是 。导致种子干重增加的主要元素是 填“O”或“H”)。
(4)种子萌发到BC段时,干重反而降低,可能是由于该阶段的幼苗 (答出1点)。C 点以后,幼苗干重增加,必须满足的外界条件是 (答出1点)。
19.实验小组同学从某废弃鱼塘采集水样,想要观察水体中的单细胞生物。下图1中①②表示目镜,③④表示物镜,⑤⑥表示物镜与载玻片之间的距离,图2和图3分别表示不同物镜下观察到的图像。回答下列问题:
(1)可通过比较 来判断显微镜物镜放大倍数的大小,在观察物像时,若想使物像放大倍数最大,应选择图1中的组合是 。
(2)图3是图2中①放大后观察到的图像,在该过程中需要将装片向 移动,与图2中显微镜视野相比,图3中的视野 (填“较亮”或“较暗”)。
(3)废弃鱼塘中所有的生物构成了生命系统结构层次中的 。
20.某些生物结构模式图如下所示,回答相关问题:
(1)图中属于真核细胞的是 (填字母),判断依据是 。
(2)图中细胞A没有叶绿体这种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器,却依然能进行光合作用,是因为其含有 (色素名称)以及与光合作用有关的酶。同绝大多数绿色植物一样,A属于 (填“自养”或“异养”)生物。
(3)图C代表的生物一般由 (物质成分)组成,完全寄生,不能离开宿主细胞独自生活繁殖。该类生物的遗传物质为 。
21.若用一显微镜观察同一标本4次,每次仅调整目镜或物镜和细准焦螺旋,结果如下图。
(1)已知观察该标本时所用的镜头如图,目镜标有5×和10×,物镜标有10×和40×。请从下图中找出与图像c对应的组合:
c
(2)选择组合②④,则所观察到的物像是实际物体的 倍,若此时在视野中观察到的细胞为160个,则换为②③组合后,视野中观察到的细胞约为 个,若组合②④视野范围内看到一行相连的16个细胞,则换为②③组合后,在视野中可看到这行细胞中的 个。
(3)低倍镜换成高倍镜时,转动 ,使高倍物镜到位后,若视野暗,应调 ,至适合观察,若视野中图像模糊不清,这时应调节 ,至物像清晰。
参考答案:
1.A
【分析】细胞学说的内容: ①细胞是一个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所构成。②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既有它自己的生命,又对与其他细胞共同组成的整体的生命起作用。 ③新细胞可以从老细胞中产生。细胞学说的意义:阐明了动植物都是以细胞为基本单位,揭示了细胞的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必须依赖宿主细胞才能进行正常的生命活动。
【详解】A、施莱登和施旺的观点再加上其他科学家如魏尔肖的观点,共同构成了完整的细胞学说,A错误;
B、由于当时科学发展的局限,如显微镜的技术不成熟,细胞学说建立的背景只限于动植物,B正确;
C、其他科学家发现“所有的细胞都必定来自已经存在的活细胞”,是对细胞学说的重要补充,C正确;
D、随着电子显微镜技术的发展,“病毒、亚病毒外的所有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是现在对细胞学说的重要修正,D正确。
故选A。
2.B
【分析】病毒是一类没有细胞结构的特殊生物,只有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构成,不能独立的生活和繁殖,只有寄生在其他生物的活细胞内才能生活和繁殖,一旦离开了活细胞,病毒就无法进行生命活动。
【详解】A、病毒虽然没有细胞结构,但能在宿主细胞中进行增殖,A错误;
B、新型冠状病毒是一种单链RNA病毒,该病毒的遗传物质为RNA,因而更容易发生基因突变,B正确;
C、病毒虽不能独立生活,但病毒同所有生物一样,也具有遗传、变异、进化的现象,C错误;
D、肺部细胞本身也含有RNA,因此不能用吡罗红染液鉴别肺部细胞是否被该病毒感染,D错误。
故选B。
3.A
【分析】生物的基本特征包括:
1、生物体具有共同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2、生物体都有新陈代谢作用--生物体最基本的特征;
3、生物体都有应激性;
4、生物体都有生长、发育和生殖的现象;
5、生物体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征;
6、生物的生活需要一定的环境条件。
【详解】A、病毒能够在活细胞内进行增殖,因而认定其为生物,A正确;
B、病毒由蛋白质外壳和遗传物质组成,没有细胞结构,B错误;
C、病毒单独存在时没有生命特征,只能寄生在宿主细胞中,依赖宿主细胞的新陈代谢进行繁殖,C错误;
D、能使其他生物患病不属于生物的基本特征,并且很多非生物因素也能使生物患病,如重金属等,D错误。
故选A。
4.B
【分析】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1)显微镜下的重大发现:细胞的发现,涉及到英国的罗伯特 虎克(1665年发现死亡的植物细胞)和荷兰的范 列文胡克(1674年发现金鱼的红细胞和精子,活细胞的发现)。(2)理论思维和科学实验的结合:在众多前人观察和思维的启发下,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提出了细胞学说。(3)细胞学说在修正中前进:涉及德国的魏尔肖。魏尔肖提出“一切新细胞来自老细胞”,认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为细胞学说作了重要补充。
【详解】①维萨里通过大量的尸体解剖研究,揭示人体在组织器官水平的结构,①正确;
②比夏通过对器官的解剖观察,指出器官由低一层次结构,即组织构成,②正确;
③罗伯特虎克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植物的木栓组织,发现并命名了细胞,③错误;
④列文虎克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到不同形态的细菌、红细胞和精子等,④错误;
⑤意大利的马尔比基用显微镜观察到了动植物细胞的微细结构,如细胞壁和细胞质,⑤正确;
⑥施莱登通过不完全归纳法得出植物细胞都有细胞核这一结论,⑥错误;
⑦耐格里用显微镜观察多种植物分生区新细胞的形成,发现新细胞的产生是细胞分裂的结果,⑦正确。
综上所述,③④⑥正确,B正确。
故选B。
5.D
【分析】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物镜放大倍数×目镜放大倍数。
【详解】分析①②③④可知,放大倍数最大的组合是②④,而放大倍数越大,每一小格所代表的实际长度就越小,所以视野内目镜测微尺每小格所代表的实际长度最小的组合是②④。
故选D。
6.C
【分析】由于遗传物质的不同,病毒分为DNA病毒和RNA病毒两种。HIV属于RNA病毒。
【详解】A、HIV病毒由蛋白质和核酸组成,没有细胞结构,A正确;
B、HIV病毒属于高度寄生的生物,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必须用活细胞培养,B正确;
C、HIV属于RNA病毒,只含有4种核苷酸,C错误;
D、HIV病毒由蛋白质和核酸组成,组成元素与DNA基本相同,D正确;
故选C。
【点睛】HIV病毒是RNA病毒,主要攻击和破坏的靶细胞为T淋巴细胞,病毒没有细胞结构,所有生命活动必须依赖活细胞完成。
7.A
【分析】显微镜观察细胞,放大倍数与观察的细胞数呈反比例关系,放大倍数越大,观察的细胞数越少,视野越暗,反之亦然;观察的物像是倒像,物像与实物的位置关系是上下倒、左右倒。
【详解】A、物镜放大倍数越大,则载玻片与物镜的距离越小,用10倍物镜观察水绵玻片时,其玻片与物镜的距离为0.5cm,若改用40倍物镜观察时,则载玻片与物镜的距离应小于0.5cm,A错误;
B、用显微镜进行观察时,由于显微镜成像为放大的倒像,故载玻片上有d字母,则视野中呈现p字母,B正确;
C、在显微镜下看到的物像是上下左右均颠倒的物像,所以我们移动玻片标本时,标本移动的方向正好与物像移动的方向相反。若将玻片标本向右移动,则视野中的保卫细胞向左移动 ,C正确;
D、由于显微镜下看到的物像是上下左右均颠倒的物像,移动玻片标本时,标本移动的方向正好与物像移动的方向相反。 故视野中观察到草履虫游向右上方,则应该将玻片向右上方移动以便追踪,D正确;
故选A。
【点睛】
8.D
【详解】A.人的生殖通过细胞的减数分裂产生生殖细胞,人的发育从受精卵开始,通过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形成各种组织、器官和系统,可见多细胞生物的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A错误;
B.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只能在细胞中代谢和繁殖,如乙肝病毒依赖人体肝细胞生活,因此说明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B错误;
C.草履虫是单细胞生物,草履虫的逃避有害刺激能够说明单细胞生物的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C错误;
D.蛋白质和核酸是病毒的化学组成,但并不能说明“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D正确。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了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解题关键要识记并理解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包括病毒、单细胞生物和多细胞生物,非细胞结构的病毒必须在寄主细胞内才能进行代谢和繁殖。
9.D
【分析】细胞是生命活动的结构单位和功能单位,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不能独立生活,必须寄生在细胞中进行生活。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单细胞生物每个细胞能完成各种生命活动,多细胞生物通过各种分化细胞协调完成各种复杂的生命活动。
【详解】A、一切动植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但不是一切生物,如病毒没有细胞结构,A错误;
B、病毒没有细胞结构,细胞不是一切生物体结构的基本单位, B错误;
C、病毒没有细胞结构,细胞不是一切生物体功能的基本单位,C错误;
D、各种生物的生命活动都是在细胞内或细胞的参与下完成,所以每一个生命科学问题的答案都必须在细胞中寻找,D正确。
故选D。
10.C
【分析】细胞学说的内容: ①细胞是一个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所构成。②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既有它自己的生命,又对与其他细胞共同组成的整体的生命起作用。 ③新细胞可以从老细胞中产生。细胞学说的意义:阐明了动植物都是以细胞为基本单位,揭示了细胞的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必须依赖宿主细胞才能进行正常的生命活动。
【详解】A、单细胞生物变形虫能进行摄食和分裂,说明单细胞生物能进行多种生命活动,A不符合题意;
B、人和高等植物是多细胞动物,其发育离不开细胞的分裂和分化,B不符合题意;
C、离体的叶绿体是细胞器,不是细胞,C符合题意;
D、立定跳远需要一系列神经细胞和肌肉细胞的协调配合,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1.D
【分析】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1)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由小到大依次是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和生物圈。
(2)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是细胞。分子、原子、化合物不属于生命系统。
(3)生命系统各层次之间层层相依,又各自有特定的组成、结构和功能。
(4)生命系统包括生态系统,所以应包括其中的无机环境。
【详解】A、生物大分子如蛋白质、核酸,不是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A错误;
B、并不是所有的生物都具有组织、器官和系统,例如单细胞生物草履虫等,B错误;
C、多细胞生物依赖于多个细胞的协调活动完成生命活动,C错误;
D、病毒不是一个生命系统,因为病毒不能独立完成生命活动,D正确。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要求考生识记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明确细胞是最基本的结构层次,而大分子物质和病毒不属于生命系统的层次。
12.B
【分析】1、在使用高倍显微镜时,首先用低倍镜找到物像,然后将要观察的物体移到视野的正中央(在移动的过程中要在哪朝哪移),然后再换用高倍镜。换用高倍镜后,载玻片与物镜的距离缩短。
2、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将长或者是宽放大,并且放大倍数=物镜放大倍数×目镜放大倍数。
【详解】A、显微镜下呈倒立的虚像,故视野中一草履虫向右游动,可向右移动装片进行追踪,A正确;
B、如果用10倍物镜观察水绵玻片时,玻片与物镜的距离为0.5cm,若改用40倍物镜观察时,则玻片与物镜的距离应小于0.5cm,因为物镜放大倍数越大,镜筒越长,B错误;
C、在10×10的放大倍数下看到32个细胞,而且在视野的直径上排成一行,则转换为10×40的放大倍数后,看到的一行细胞数为32÷4=8个,C正确;
D、核糖体属于亚显微结构,不能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到,D正确。
故选B。
13.AC
【分析】使用光学显微镜时,先在低倍镜下找到需要观察的物体,移到视野中央,然后转动转换器,换高倍物镜,再调节细准焦螺旋,直到观察到一个清晰的像。
【详解】A、观察切片时,由于低倍镜看到的视野大,所以先用低倍镜找到需要观察的物体,再换高倍镜观察,A正确;
B、从低倍镜转到高倍镜后,视野会变暗,需要用大光圈、凹面镜重新对光,B错误;
C、植物有多种组织,不同组织的细胞形态结构不同,故观察植物组织切片时可以看到不同形态的细胞,C正确;
D、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不到大肠杆菌的纤毛,电子显微镜下才能观察到纤毛,D错误。
故选AC。
14.ABC
【分析】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将长或者是宽放大,显微镜放大倍数=目镜放大倍数×物镜放大倍数。显微镜放大倍数越大,细胞数目越少,细胞越大;反之,放大倍数越小,细胞数目越多,细胞越小。
【详解】A、图①为物镜,物镜镜头安装在转换器上,对光应先选择低倍物镜a对光,A错误;
B、图②为低等植物细胞(含叶绿体和中心体)在电子显微下的部分亚显微结构,显微镜下观察到核仁位于右上方,实际位于左下方,因此,装片向右上方移动可将该细胞的核仁移至视野中央,B错误;
C、显微镜下呈左右颠倒,上下颠倒的像,图③中叶绿体随细胞质顺时针流动,实际上叶绿体仍是顺时针流动,C错误;
D、显微镜放大的是物体的长度或宽度,由题干信息可知,在100倍下视野中细胞为64个,则400倍下,该细胞的长度或宽度都在原来的基础上又放大4倍,故此时视野中看见的细胞数目为64÷(4×4)=4个细胞,D正确。
故选ABC。
15.AB
【分析】自然界中的所有生物生命活动均离不开细胞,新冠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必须寄生在宿主细胞内才能进行代谢和繁殖,表现出生命活动。
【详解】A、新冠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必须在宿主细胞内才能完成增殖这一生命活动,该事实说明生物的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A正确;
B、由分析可知,没有细胞结构的生物不能独立完成各种生命活动,必须在宿主细胞内才能完成各种生命活动,B正确;
C、新冠病毒的增殖和代谢等生命活动均依赖于宿主细胞,C错误;
D、题意信息不能说明细胞结构使新冠病毒的增殖免受外界因素的干扰,D错误。
故选AB。
16.ABC
【分析】细胞学说的内容为:(1)细胞是一个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是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的产物所构成;(2)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既有它自己的生命,又对与其他细胞共同组成的整体的生命起作用;(3)新细胞可以从老细胞中产生。
【详解】A、细胞学说只是说一切动植物都是由细胞及细胞产物组成的,A错误;
B、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因此,细胞并不是所有生物结构和功能的单位,B错误;
C、细胞学说并没有将细胞分为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C错误;
D、细胞学说认为新细胞来自老细胞,即所有的细胞必定由已存在的细胞产生,D正确。
故选ABC。
17.(1)左下方
(2)a
(3) 细准焦螺旋 暗
(4)1
(5)表皮细胞、保卫细胞等。细胞的形态决定其功能,如保卫细胞的结构能防止水分丧失和便于植物和外界进行气体交换
【分析】显微镜的呈像原理和基本操作:
(1)显微镜成像的特点:显微镜成像是倒立的虚像,即上下相反,左右相反,物像的移动方向与标本的移动方向相反,故显微镜下所成的像是倒立放大的虚像,若在视野中看到细胞质顺时针流动,则实际上细胞质就是顺时针流动。
(2)显微镜观察细胞,放大倍数与观察的细胞数呈反比例关系,放大倍数越大,观察的细胞数越少,视野越暗,反之亦然。
(3)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物镜的放大倍数x目镜的放大倍数。目镜的镜头越长,其放大倍数越小;物镜的镜头越长,其放大倍数越大,与玻片的距离也越近,反之则越远。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大,视野中看的细胞数目越少,细胞越大。
(4)反光镜和光圈都是用于调节视野亮度的:粗准焦螺旋和细准焦螺旋都是用于调节清晰度的,且高倍镜下只能通过细准焦螺旋进行微调。
【详解】(1)我们在显微镜下看到的物像是上下左右均颠倒的物像,所以我们移动玻片标本时,标本移动的方向正好与物像移动的方向相反。在甲图中A细胞物像位干视野中央偏左下方,要想把它移到视野中央,应该向左下方移动玻片标本,物像才向右上方移动移到视野中央。
(2)a、b上有螺纹,代表的是物镜,物镜的放大倍数与其长度成正比,乙图视野对应的是右侧物镜中的a。
(3)在从低倍镜转换到高倍镜后,需要调节细准焦螺旋,使物像清晰;同时因为视野会变 暗,可适当调节至合适的亮度。
(4)显微镜放大的是长度和宽度,图2是细胞铺满整个事野共16个细胞,换至40×物镜后,能观察到完整的细胞数为:原细胞数/放大倍数的平方=16/42=1。
(5)图3中含有表皮细胞、保卫细胞等。细胞的形态决定其功能,如保卫细胞的结构能防止水分丧失和便于植物和外界进行气体交换。
18.(1)细胞内良好的储能物质
(2) 苏丹Ⅲ染液 洗去浮色
(3) 脂肪转变为糖类 O/氧
(4) 不能进行光合作用(或光合作用强度低于呼吸作用强度) 适宜的光照、一定的矿质元素
【分析】据图分析:油料种子含有较多的脂肪,种子萌发过程中(含幼苗)的脂肪会转变成糖类,脂肪含量减少,糖类与脂肪相比含有较多的O原子,所以有机物含量增加,种子萌发过程中代谢旺盛,糖类经过呼吸作用,氧化分解,释放能量,所以有机物的含量又减少,幼苗可以进行光合作用,当光合作用强度大于呼吸作用强度时,有机物开始积累。
【详解】(1)脂肪中氢的比例较高,储能能量多,在花生种子中,脂肪是良好的储能物质。
(2)检测花生种子中的脂肪时所常用的染液是苏丹Ⅲ染液,可以将脂肪染成橘黄色,为洗去浮色,常用50%的酒精。
(3)脂肪是花生种子中的主要储能物质,花生种子萌发时,脂肪含量显著降低,脂肪转化为糖类。脂肪中氧的含量远低于糖类的,转化为糖类时会消耗更多的氧。
(4)种子萌发为幼苗后,其干重的增加依赖于光合作用,当幼苗不能进行光合作用或者光合作用强度低于呼吸作用强度时,可出现BC段的变化。幼苗干重的增加(C点后),必须满足的外界条件有适宜的光照,一定的矿质元素(用于叶绿素、酶等的合成)等。
19.(1) 物镜镜头的长短 ②/③/⑤
(2) 左上 较暗
(3)群落
【分析】1、显微镜的目镜是插在镜筒顶部的镜头,是由一组透镜组成的,它可以使物镜成倍地分辨、放大物像,目镜的镜头越长放大倍数越小,反之,放大倍数越大;物镜安装在物镜转换器的孔上,物镜上有螺纹,也是由一组透镜组成的,能够把物体清晰地放大,物镜镜头越长,放大倍数越大,反之,放大倍数越小;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目镜倍数乘以物镜的倍数。
2、显微镜使用时,先用低倍镜观察,如果进一步使用高倍物镜观察,应在转换高倍物镜之前,把物像中需要放大观察的部分移至视野中央(将低倍物镜转换成高倍物镜观察时,视野中的物像范围缩小了很多)。一般具有正常功能的显微镜,低倍物镜和高倍物镜基本齐焦,在用低倍物镜观察清晰时,换高倍物镜应该可以见到物像,但物像不一定很清晰,可以转动细准焦螺旋进行调节;在转换高倍物镜并且看清物像之后,可以根据需要调节光圈或聚光器,使光线符合要求(一般将低倍物镜换成高倍物镜观察时,视野要稍变暗一些,所以需要调节光线强弱)。
【详解】(1)根据以上分析可知,物镜镜头越长,放大倍数越大,反之,放大倍数越小,因此可以根据物镜镜头的长短来判断显微镜物镜放大倍数的大小,由于目镜的镜头越长,其放大倍数越小;物镜的镜头越长,其放大倍数越大。图中①②是目镜,放大倍数②大于①,③④为物镜物镜的镜头越长,其放大倍数越大,放大倍数③大于④,物镜放大倍数越大,与玻片的距离也越近,故在观察物像时,若想使物像放大倍数最大,应选择图的组合是②③⑤。
(2)识图分析可知,图2中低倍镜下①位于左上方,由于显微镜下所成的像是倒立的虚像,换用高倍镜前需要先将观察的目标①移至视野的中央,因此在该过程中需要将装片向左上方移动,换用高倍物镜后,观察的范围变小,进光量减少,因此视野变暗。
(3)群落是指一定空间内的不同种群构成的,因此废弃鱼塘中所有的生物构成了生命系统结构层次中的群落。
【点睛】本题考查显微镜的结构组成、功能和成像特点的知识点,要求学生掌握显微镜的结构组成部分及其功能,理解显微镜的成像特点,把握由低倍镜向高倍镜的操作是解决问题的关键,识记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20. B 有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 藻蓝素和叶绿素 自养 蛋白质和核酸 DNA或RNA
【分析】分析题图:图A有细胞结构,没有核膜包被的成形的细胞核,属于原核生物中的蓝细菌;图B具有细胞壁、大液泡和叶绿体等细胞器,属于真核生物中的植物细胞;图C没有细胞结构,具有蛋白质和核酸,属于病毒。
【详解】(1)细胞A和细胞B的区别是有无核膜包被的成形的细胞核,A没有核膜包被的成形的细胞核,属于原核生物中的蓝细菌,B具有以核膜为界限的成形的细胞核,属于真核细胞。
(2)蓝细菌含有与光合作用有关的色素,如叶绿素和藻蓝素,以及光合作用有关的酶,能进行光合作用,同绿色植物一样,是一类营自养生活的生物。
(3)病毒可用图中C表示,一般由核酸和蛋白质组成,没有细胞结构,不能独立生存,只有寄生在活细胞中才能生活和繁殖。这类生物的遗传物质可能为DNA或RNA。
【点睛】解题关键是:1、识记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结构的根本区别:有无核膜包被的成形的细胞核;2、掌握有关病毒的知识:没有细胞结构,由蛋白质和核酸组成,遗传物质是DNA或RNA。
21.(1)②③#③②
(2) 100 10 4
(3) 转换器 反光镜和光圈 细准焦螺旋
【分析】题干中的上图示可知,图像c中细胞最大,d中细胞最小,说明c放大倍数最大,d放大倍数最小;
题干中的下图可知:①和②为目镜,其镜头越长,放大倍数越小,因此①是低倍镜,②是高倍镜;③④为物镜,物镜的镜头越长,其放大倍数越大,因此③为高倍镜,④为低倍镜。c的组合为②③,d的组合①④。
(1)
由分析可知,①②是目镜,目镜的镜头越长,其放大倍数越小;③④是物镜,物镜的镜头越长,其放大倍数越大。图像c的放大倍数最大,应该选择②③。
(2)
选择组合②④,则所观察到的物像是实际物体的10×10=100倍。若此时视野中观察到的细胞为160个,则换为②③组合后,放大倍数比原来增大4倍,面积增大了16倍,因此视野中观察到的细胞约为160÷16=10个;若组合②④视野范围内看到一行相连的16个细胞,则换为②③组合后,在视野中可看到这行细胞中的16÷4=4个。
(3)
低倍镜换成高倍镜时,应转动转换器,换上高倍物镜;若视野暗,应调反光镜和光圈以调亮光线;若此时视野中图像变得模糊不清,这时应调节细准焦螺旋使物像清晰(注意一定不要调节粗准焦螺旋)。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观察实验,解答此题要求考生着重理解显微镜的工作原理和高倍镜使用的方法,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并能从题目所给的图形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