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ABYQCAoggIAAIAABgCQQEYCkKQkAACCCoOBFAIMAAAQANABAA=}#}
{#{QQABYQCAoggIAAIAABgCQQEYCkKQkAACCCoOBFAIMAAAQANABAA=}#}
{#{QQABYQCAoggIAAIAABgCQQEYCkKQkAACCCoOBFAIMAAAQANABAA=}#}
{#{QQABYQCAoggIAAIAABgCQQEYCkKQkAACCCoOBFAIMAAAQANABAA=}#}
{#{QQABYQCAoggIAAIAABgCQQEYCkKQkAACCCoOBFAIMAAAQANABAA=}#}
【答案】1. C 2. C 3. B
4. ①灵活运用多种论证方法。有正反对比论证:如把闻一多、朱自清与颇有些“民主个
人主义”思想的伯夷进行对比,赞颂闻一多、朱自清的民族精神。有例证法:如举出具体
事例来论证美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直接”侵略。有引证法:如引老子的话“民不畏死,奈
何以死惧之”来表现中国人民大无畏的英雄气概。②论证语言富有力量,形象生动。语言
的形象性:如“司徒雷登大使老爷却坐着不动,睁起眼睛看着,希望开设新店,捞一把”
“没有人去理他,使得他‘茕茕孑立,形影相吊’”“只好挟起皮包走路”。
5. ①真实性:开头出现具体时间,还有仪式前的场面白描,体现出真实性。②文学性:
环境描写,如开头关于天气和海风、海面的描写,渲染了气氛;细节描写,如写水兵脸上
的微笑等,让读者感受到胜利的喜悦。
【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C.“我国近代知识分子都能
认清……”以偏概全,材料二倒数第二段中的“中国还有一部分知识分子和其他人等存有
糊涂思想,对美国存有幻想”表明还有一部分知识分子存有糊涂思想,对美国存有幻想。
故选 C。
【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材料信息和写作特色的分析能力。C.“这个对比”错误,
“司徒雷登走了,白皮书来了”,这一“走”一“来”之间并无对比,材料二倒数第二段
指出“美国的白皮书,就是一部破产的记录”,白皮书是一部美国对华政策失败的记录和
辩护书。白皮书和司徒雷登本质上都代表的是美国对华的侵略,毛泽东对白皮书进行批判
时,更多的是把它作为一个反面教材,引导那些对美国仍然抱有幻想的人透过现象看本质。
故选 C。
【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B.“百万将士痛击日寇”
是保家卫国的正义之举,与“恻隐之心”没有关系。故选 B。
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证方法的能力。
①灵活运用多种论证方法。有正反对比的方法:如第一段“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
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
唐朝的韩愈写过《伯夷颂》,颂的是一个对自己国家的人民不负责任、开小差逃跑、又反
对武王领导的当时的人民解放战争、颇有些‘民主个人主义’思想的伯夷,那是颂错了。
我们应当写闻一多颂,写朱自清颂,他们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此处把闻一多、
朱自清与颇有些“民主个人主义”思想的伯夷进行对比,赞颂闻一多、朱自清的民族精神。
有例证法:如“还在过去的三年内,用美国的卡宾枪、机关枪、迫击炮、火箭炮、榴弹炮、
坦克和飞机炸弹,杀死了数百万中国人”,举出大量事例来论证美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直
接”侵略。有引证法:如引老子的话“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来论证“中国人死都不
怕,还怕困难吗?”,表现中国人民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②论证语言富有力量,形象生动。语言的形象性:如写“司徒雷登大使老爷却坐着不动,
睁起眼睛看着,希望开设新店,捞一把”,却总是“没有人去理他,使得他‘茕茕孑立,
形影相吊’”,“只好挟起皮包走路”几句,把司徒雷登不甘心失败,但最终又逃不了失败
的命运的悻悻之态很形象地刻画出来,并有几分幽默。
【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
高二语文试卷 1
{#{QQABYQCAoggIAAIAABgCQQEYCkKQkAACCCoOBFAIMAAAQANABAA=}#}
结合题干中的“真实性”“文学性”分析材料一。
①真实性:如开头的具体时间“一九四五年九月二日上午九时十分”,体现真实性;仪式
前的场面白描,如“到处都是密密簇簇排列着身穿制服、持枪肃立的陆战队士兵,军衣洁
白、折痕犹在、满脸笑容的水兵,往来互相招呼的军官以及二百多名各国记者……陆地看
不清楚,躺在远远的早雾中”,给人身临其境之感。
②文学性:环境描写,如“这天天阴,灰云四罩,海风轻拂。海面上舰船如林,舱面上人
影密集”,渲染了气氛;细节描写,如“军衣洁白、折痕犹在、满脸笑容的水兵”等,让
读者感受到人们对于胜利的渴望和胜利到来的喜悦。
6.D
D.“以心理描写为主”错误,文章只是在塑造秋分和高四海形象的时候使用心理描写;“流
露出不满的情绪”错误,这一信息于文无据,秋分想要“听听”,高翔拒绝了,“我们还没
正式接上关系哩,分别了十年,回头我还得考察考察你的历史”,高翔说的是实情,可以
看出这一工作的重要性,高翔的拒绝是合情合理的,而“等着你考察”可以看出秋分已经
为参加革命做好准备,并没有“不满”。
7.C
A.“高翔父亲抱怨儿子把他们赶到野地里”错误,从“高翔的父亲对高四海说:你说盼儿
子有什么用,盼的他们回来,倒把我们赶到漫天野地里来了”可知,高翔父亲并不是真正
的“抱怨”,而是带有开玩笑的意味;另外“有褒有贬”错误,作者只是客观叙述,并无
“褒贬”。
B.“相信他有战斗经验”错误,这说明人民对抗日的支持,无法看出人民相信“他有战斗
经验”,而且后文高翔也说“在军事上,我没有经验”。
D.“怨愤情绪”错误,从文中来看,“忽然一阵心酸,倒想坐在河滩上号啕大买一场”应
是表现了秋分此时因和丈夫相见喜极而泣的情感。
8.(4 分)①庆山为孩子在残酷的战争中得以幸存、为父亲和妻子收养这个孩子而感到高
兴;运用神态、动作描写,表现一个战士的情怀。
②孩子是祖国的希望,当他怀着庄重、神圣的心情抱起孩子,心里涌起的是对祖国的热爱、
对侵略者的痛恨以及消灭敌人的决心。
9.(6 分)①景物描写情景交融,使小说充满了诗情画意。“明静又带些红色的太阳光”,
炉灶里的 “青烟和火苗儿的红光”,“满天的星斗”,“深夜的露水”,画面恬静优美。
②淡化故事情节。没有紧张的冲突,而是以舒缓的节奏、相对轻松的氛围表现人民对抗战
的积极态度。
③人物形象的诗化。孙犁是将农村青年妇女当作“美的极致”的化身来表现的,本文着意
表现秋分等人的人性人情之美。
④诗化的语言。“又出来一颗,爷爷,那边又出来了一颗!”等语言纯朴自然清新。
10.DGI
11.D 12.D 13.(1)吴越的百姓在集市上相聚哭泣,当地的君子在家祭奠(子瞻),
(子瞻的)死讯传到各地,无论贤者还是愚人都叹息流泪。
(2)嘉祐二年,欧阳修主持礼部进士考试,厌恶当时浮华不实的文风,想办法改变这种
高二语文试卷 2
{#{QQABYQCAoggIAAIAABgCQQEYCkKQkAACCCoOBFAIMAAAQANABAA=}#}
情况。 14.①告诫苏轼办事一定要处处小心。②提醒苏轼远离阿谀奉承之人。③帮助苏
轼辨别出急功近利而背弃朋友的人。
【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遇见好人好事就极力赞誉,遇见坏人坏事就尽力斥责;遇见正义的事情就奋勇去做,
而不顾危害。
“见善称之如恐不及”“见不善斥之如恐不尽”属于对比关系,结构对称,各自独立,处
断开;
“见义勇于敢为”与上文“见善……”“见不善……”的内容对应,独立成句,“而”属于
连接分句的关联词,表转折关系,“而”前即 H处断开。
故选。
11.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D.“十八岁”错误。古代男子二十岁举行冠礼,表示已成年。
故选 D。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第一”错,文中信息是“文忠惊喜,以为异人,欲以冠于多士”,可见,欧阳修只是
想即打算在众多士子中把他取为第一,把未然、或然说成已然。
故选 D。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1)“相与”,相聚、一起;“吊”,祭奠;“相”(第二个),偏指一方(子瞻);“讣闻”,
向亲友报丧的通知,传死讯;“无”,无论;“咨嗟”,叹息;“出涕”,流泪。
(2)“疾”,厌恶;“诡异”,浮华不实;“有以”,有用来……的办法。
1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①由原文“君未尝不问知其详。曰:‘子去亲远,不可以不慎’”可知,详细询问苏轼办事
的情况,告诫苏轼办事一定要处处小心。
②由原文“轼与客言于外,君立屏间听之。退,必反复其言。曰:‘某人也言辄持两端,
惟子意之所向。子何用与是人言?’”可知,仔细听苏轼和客人谈话,提醒苏轼远离那些
奉承之人。
③由原文“有来求与轼亲厚甚者,君曰:‘恐不能久。其与人锐,其去人必速。’已而果然”
可知,有识人之能,帮助苏轼辨别出那个急功近利而背弃朋友的人。
参考译文:
文本一:
在治平二年(1065)五月丁亥这一天,赵郡苏轼的妻子王氏在京师开封因病辞世。六月甲
午将灵柩停在京城的西门外。于次年的六月壬午在眉州城东北彭山县的安镇乡可龙里把妻
子下葬了,妻子的坟墓位于父亲和母亲墓葬的西北约有八步远的地方,我现在为她做墓志
铭如下:
死去的妻子叫王弗,是眉州青神县人,她父亲是乡贡进士王方。在她十六岁的时候就嫁给
了我苏轼,为我生了儿子叫苏迈。未嫁之前,在家里她很孝顺父母。嫁给我之后,侍奉我
的父母。她的端庄、严肃在当地是很有名声的。刚嫁来的时候,她没有告诉我自己认字。
高二语文试卷 3
{#{QQABYQCAoggIAAIAABgCQQEYCkKQkAACCCoOBFAIMAAAQANABAA=}#}
她见我读书,就整天不离开,我不明白她是否懂得我读的书。后来,我读过的书会有忘记
的地方,她就会记得这些地方的内容。我问她一些其他的书籍,她基本上都记住了,自这
件事以后我才知道她聪敏且文静。她陪同我苏轼去凤翔府做了签书判官,我经常外出办公
事,每次回来她都详细询问我办事的情况。她还经常告诉我:“你在这人生地不熟的,办
事一定要处处小心啊。”每天她拿我父亲用来告诫我的话来告诫我。我在外和朋友们说话
的时候,她常常站在屏风后面仔细地听,等我回来她还能复述出来我们曾经说的话。还说:
“某某人啊,所说的话,往往模棱两可,只是顺着您的心思,您为什么跟这种人说那么多
话?”凡是有事情来求我办且和我走得很近的人,她总告诫我:“这种人恐怕不能长久做
朋友的,这个人与人交上朋友这么快,他背弃朋友也一定很快。”刚失去她,我父亲吩咐
我说:“你媳妇是和你一起同甘共苦的人,你不能忘了她啊。以后有机会,千万把她埋葬
在你母亲墓旁。”不到一年,我的父亲也去世了。我郑重地按照父亲的遗嘱安葬了她。我
给她做铭文,内容如下:
你能在九泉之下跟随着咱们的母亲,我却没有这种机会。真是可悲啊!失去了你我就失去
了永远的依靠。你虽然离开了我,但今生我能有幸娶你做妻子,我也没有什么值得悲伤的
了。真是可悲啊!
(节选自苏轼《亡妻王氏墓志铭》)
文本二:
我的兄长苏子瞻遭贬住在海南。四年春正月,当今天子登基,施恩于天下,恩泽施及鸟兽。
夏六月,家兄受命渡海北归。第二年,乘船至淮浙地区。秋七月因得病在毗陵去世。吴越
之地的百姓在集市上相聚而哭,当地的君子在家祭奠,家兄的死讯传到各地,无论贤者还
是愚人,大家都叹息流泪。几百个太学生,一同到慧林寺院施饭给僧人。呜呼,当世文豪
殒没,年轻人还能敬慕谁呢!家兄刚得病时写信嘱咐我说:“如果我死了,把我葬在嵩山
下,你替我写墓志铭。”我拿着书信哭着说:“我哪忍心替我兄长写墓志铭!”
家兄十岁时,父亲出游各地求学,母亲亲自教授他诗书。他听到古今成败之事,总能说出
其中的要害,家兄也发奋努力,有用世之志,母亲高兴地说:“我有个好儿子了!”长到二
十岁,他通晓经史,每天能写几千字的文章。嘉祐二年,欧阳修(谥号文忠)主持礼部的进
士考试,厌恶当时浮华不实的文风。想要想办法改变这种情况。当时梅圣俞参与这件事,
得到家兄写的《论刑赏》,拿给欧阳修看,欧阳修又惊又喜,认为家兄是奇才,打算在众
多士子中把他取为第一。
家兄的为人,遇见好人好事就极力赞誉,遇见坏人坏事就尽力斥责;遇见正义的事情就奋
勇去做,而不顾危害,因此一生常常困顿,但始终不以此为遗憾。孔子认为伯夷、叔齐是
古代的贤人,说:“祈求仁德就得到仁德,还怨恨什么呢?”家兄确实有这样的美德。
(节选自苏辙《东坡先生墓志铭》)
【答案】15. B 16. ①运用比喻修辞手法,将大雪纷飞中相互依傍的鹡鸰鸟和惊慌的鸿雁
比喻成患难与共的兄弟,形象地写出了兄弟情深。
②运用反衬手法,“脊令并影”既是手足情深的写照,更反衬出兄弟离散的哀伤。
③借景抒情,“急雪”“惊风”以自然环境的严酷暗示了时势的险恶,触发了兄弟于患难之
中相互慰藉的手足之情以及不得不分别的悲苦之情。
高二语文试卷 4
{#{QQABYQCAoggIAAIAABgCQQEYCkKQkAACCCoOBFAIMAAAQANABAA=}#}
【解析】
【1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
B.“转而寄希望于将来某个雨夜能兄弟相伴。……暗示了兄弟难以再见的悲凉”错误。夜
雨为眼前实景,且“凉”,表达了黄庭坚在政治上遭受挫折而失望后,想在隐逸与天伦之
乐中寻找慰藉的思想。因此,与兄弟相见实为温暖慰藉,不是悲凉之情。
故选 B。
【1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
运用比喻修辞手法,大雪纷飞中,但见鹡鸰鸟相互依傍,同时也是喻兄弟患难与共。对句
则写惊风中,大雁离散失群,飞不成行。将大雪纷飞中相互依傍的鹡鸰鸟和惊慌的鸿雁比
喻成患难与共的兄弟,形象地写出了兄弟情深。这一联比喻贴切,形象生动。
运用反衬手法,颈联“急雪脊令相并影,惊风鸿雁不成行”写风雨雪交加急降,鹡鸰鸟在
风雪中形影不离,鸿雁在风暴中惊慌地离散失群,飞不成行。对比鲜明,“脊令并影”既
是手足情深的写照,更反衬出兄弟离散的哀伤。
借景抒情,诗歌颈联“急雪脊令相并影,惊风鸿雁不成行”意思是:风雨雪交加急降,鹡
鸰鸟在风雪中形影不离,鸿雁在风暴中惊慌的离散失群,飞不成行。这一联中有“雪”“风”
“鸿雁”等景物,诗人眼前的风雪交加之景使他感叹自己境遇的险恶、兄弟的离散,所以
将雪称作“急”,风称作“惊”,正反映了诗人触景所生之情,触发了兄弟于患难之中相互
慰藉的手足之情以及不得不分别的悲苦之情。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2)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3)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答案】18. C 19. ①“被治愈”中引号表示突出强调,强化了温馨的农耕生活场景带给
人的内心感受,可以抚慰内心、治愈创伤。
②“电子榨菜”中引号表示特殊含义,一些农耕文明影视创作在内容上过滤了复杂的社会
关系,都是过小日子的情节,内容单一,这就如同佐食的榨菜,缺乏(精神)营养,生动贴
切。
20. ②删去“为重心”;
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后面加“内涵”或“价值”;
⑦将“提升”改为“加强”。
【解析】
【1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
文中加点的“都”表示全包括在内。
A.副词,表示“已经”;
高二语文试卷 5
{#{QQABYQCAoggIAAIAABgCQQEYCkKQkAACCCoOBFAIMAAAQANABAA=}#}
B.副词,表示“甚至”,用来加强语气,表示某事物极端的、异常的或不大可能有的情况
或事例。
C.副词,表示全部包括在内;
D.跟“是”字合用,说明理由,多含有责备的意思。
故选 C。
【1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①“被治愈”中引号表示突出强调,“田间嫩绿的秧苗、一天劳作后归途上的落日余晖、
深夜抢收水稻时夜空突然绽放的烟花都凸显出此类创作特有的诗意与温情”这种温馨的农
耕生活场景,“被治愈”意思是指治好了自己内心的伤痛,心情恢复了健康和快乐的状态。
这三个字强化了温馨的农耕生活场景带给人的内心感受,可以抚慰内心、治愈创伤。
②“电子榨菜”中引号表示特殊含义,“电子榨菜”,网络热词,是指吃饭时看的视频或听
的有声书。依据“在弱化了竞争、对抗等戏剧张力之后,琐碎的日常劳作内容如何避免变
成流水账,过滤了复杂社会关系、只过小日子的情节”可知一些农耕文明影视创作在内容
上过滤了复杂的社会关系,都是过小日子的情节,内容单一,这就如同佐食的榨菜,缺乏
(精神)营养,生动贴切。
【2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原句语病有:
第一处,②句中“主打工笔细描为重心”句式杂糅,“主打……”和“……为重心”杂糅,
应删去“为重心”;
第二处,⑥句中“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分残缺,“挖掘”缺少宾语中心语,后面应
加“内涵”或“价值”;
第三处,⑦句中“提升立意和审美上的创新突破”搭配不当,应将“提升”改为“加强”。
21. 原句好。①原句以短句为主,句式简短,灵活多变。改句是一个长单句,不能更好地
突出语义。②原句“像口吃,像口头习惯语,像小孩子的有意模仿大人”是排比句,句式
整齐,形成强烈语势,强调了复出单调的言动的可笑性。
22. ①. 大批出产容易增添冒牌 ②. 提倡幽默只会增添冒牌
【2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
句式上,原句以短句为主,“复出单调的言动”“无不惹笑”“像口吃”“像口头习惯语”“像
小孩子的有意模仿大人”句式简短,灵活多变;改句是一个长单句,“像口吃、口头习惯
语、小孩子的有意模仿大人”作了“复出单调的言动”的定语,不能更好地突出语义。
内容上,原句把“像口吃,像口头习惯语,像小孩子有意模仿大人”独立成句,有突出强
调的作用;同时此处运用整句句式,将三个“像……”排列起来,形成排比句,句式整齐,
形成强烈语势,强调了复出单调的言动的可笑性。改句则没有强调作用。
【2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推理论证的能力。
高二语文试卷 6
{#{QQABYQCAoggIAAIAABgCQQEYCkKQkAACCCoOBFAIMAAAQANABAA=}#}
“国货提倡尚且增添了冒牌,何况幽默是不能大批出产的东西”是一种类比论证;推理过
程主要涉及“国货”“幽默”“冒牌”等概念。论点根据“所以幽默提倡以后,并不产生幽
默家,只增添了无数弄笔墨的小花脸”可知,是“提倡幽默只会增添冒牌”。
论据 1是“提倡国货增添了冒牌”,论据 2是“幽默是不能大批出产的东西”。两者之间需
要关联的地方是“提倡”“冒牌”“大批出产”,而这三者之间的关联是,提倡就容易大批
生产;大批生产容易增添冒牌。
23.例文:
勇敢发声,激昂青春
荀子说:“与人善言,暖于布帛。”的确,语言是有力量的。良言善语不仅可以温暖人
心,还有“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惊人力量。诸葛亮以一人之辩,使司徒王朗撞死于马下,
重于九鼎之宝;烛之武凭三寸之舌,救郑国于危亡之际,强于百万之师。
但我更钦佩“鲁迅们”的言语,言众人不敢之言,言他人之不察之言,如刀如剑,似
枪胜炮,揭开“天灵”,启人心智。我坚定地以为,当代我辈之青年不仅要善言,更迫切
地要敢言,正如鲁迅先生的慷慨之言,“大胆地说话勇敢地进行,忘掉一切利害,推开古
人,将自己的真心话表达出来”,这样的语言更有开山破土之势,开天辟地之力。青年人
当在敢言中激扬青春。
善言是为人处世灵巧的智慧,而敢言是远见卓识非凡的勇敢。回到山河动荡,风雨如
晦的旧中国,若不是有人敢于站出来,直言旧社会的弊端,指出中国前进的方向,又何来
群众的觉醒,民族的解放呢?也许有人会说,沧海桑田,风云变幻,今时早已不同于往日。
果真如此?极致的喧哗是在掩盖空虚的本质。娱乐至死的乌合之众,又何尝不需要勇敢的
声音来唤醒呢?因而,敢于发声是时代交予我辈的难题。
而我们青年是最具青春朝气的力量。担起敢言重责,责无旁贷!正如习总书记所言:
青春孕育无限希望,青年创造美好明天。我们青年有的是朝气,有的是活力。初生的牛犊
为何要惧怕虎?朝气青年又何惧发生的种种艰难险阻,种种流言蜚语?国家者,我们的国
家,我们不敢言,谁又敢言?青年的敢言重责,责无旁贷!
但仅此而已吗?有了沸腾的热血,青年就能回答好时代的难题吗?那又和这嚣喧浮躁
的世俗有何差别呢?
所谓敢言不是嚣喧的哗众取宠,也不是偏激的愤世嫉俗,而是无畏的远见卓识。看我
们的身边,那些腹内空空的网红敢说吗?哗众取宠只成他人的笑柄;你看,那逃出国外的
贪官敢说吗?罔顾事实只能被众人唾弃。而我们青年的敢言,应在真才实学之上,有思想,
不惧难,合情理,谋远虑。如此青年,才算真正担起了敢言的时代重责。在互联网、个人
传媒终端、全球性社交媒体成为文化传播主要渠道的今天,我辈青年要探索适应数字化传
播体系,要敢于揭露和批驳一些非主流、个别容易混淆视听的不良声音,更要讲好中国故
事、发表中国意见、传播中国精神。
最后,借鲁迅之言,愿我们的青年都摆脱冷气,全都积极向上,愿我们的青年勇于发
声,激昂青春。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高二语文试卷 7
{#{QQABYQCAoggIAAIAABgCQQEYCkKQkAACCCoOBFAIMAAAQANABAA=}#}
这是一道引语式的材料作文题。
材料的主题就是“说与不说”,先列举了古今人物关于“说”的言论观点,然后引出
写作的方向,那就是新时代表青年关于“说与不说”当作怎样的权衡和选择。
老子认为不言是智;而荀子认为要“与人善言”,就是要与人好好说话;孔子认为要
慎言,也就是说在说话的时候要谨慎,该说的说,不该说的不能说,并且说的时候要注意
尺度分寸等;鲁迅的话引出“敢言”,并对“敢言”的意义进行了阐释。“敢言”应多指言
者不为私利,不谋私欲,不趋炎附势,敢于秉持公心,说句公道话;言者有胆有谋不向声
背实,敢于挑战权威,说句实话;言者深谋远虑,真才实学,敢于任事担当,说句惊醒世
人的话。
从材料中不难看出,有人认为不说,有人认为要说,有人认为要好好说,总之都是围
绕“说与不说”进行论述。由此,我们可以分析得出,一是当说则说,就如鲁迅先生所说,
我们的青年人要敢说,看到不公不平要敢说,要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要能够说句公道话;
要为大众的利益去说等等。二是如何说,就如荀子所说要“善言”,说好话,会好好说话,
说话要讲究技巧和方法等。如果结合孔子所说的,那就是不要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尤其是
在公众场合或网络上面,不要只为一已之私,先说为快,不顾后果或别人的感受,更不能
歪曲事实,黑白颠倒等。总之,对“说与不说”表达自己的看法,“说”就要“敢言”,但
也要“会说”,那就是“善言”。
行文构思上,可以借助名言引出观点,也可以在对“善言”“敢言”的比较中明确自
己的态度,如“我更钦佩‘鲁迅们’的言语,言众人不敢之言,言他人之不察之言,如刀
如剑,似枪胜炮,揭开‘天灵’,启人心智”;接着阐释二者的概念,如“善言是为人处世
灵巧的智慧,而敢言是远见卓识非凡的勇敢”;然后回顾历史,凸显历史上青年们的“敢
言”,并联系当下,指出当代青年也应敢言;最后发出呼吁。
立意:
1.敢说凸显赤胆忠诚。
2.善说凸显人生智慧。
3.“善言”如春风化雨。
4.择事进言,善莫大焉。
5.大胆言语,问心无愧。
6.“敢言”不可少,“善言”更重要。
高二语文试卷 8
{#{QQABYQCAoggIAAIAABgCQQEYCkKQkAACCCoOBFAIMAAAQANABAA=}#}
【答案】1. C 2. C 3. B
5. ①灵活运用多种论证方法。有正反对比论证:如把闻一多、朱自清与颇有些“民主个
人主义”思想的伯夷进行对比,赞颂闻一多、朱自清的民族精神。有例证法:如举出具体
事例来论证美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直接”侵略。有引证法:如引老子的话“民不畏死,奈
何以死惧之”来表现中国人民大无畏的英雄气概。②论证语言富有力量,形象生动。语言
的形象性:如“司徒雷登大使老爷却坐着不动,睁起眼睛看着,希望开设新店,捞一把”
“没有人去理他,使得他‘茕茕孑立,形影相吊’”“只好挟起皮包走路”。
5. ①真实性:开头出现具体时间,还有仪式前的场面白描,体现出真实性。②文学性:
环境描写,如开头关于天气和海风、海面的描写,渲染了气氛;细节描写,如写水兵脸上
的微笑等,让读者感受到胜利的喜悦。
【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C.“我国近代知识分子都能
认清……”以偏概全,材料二倒数第二段中的“中国还有一部分知识分子和其他人等存有
糊涂思想,对美国存有幻想”表明还有一部分知识分子存有糊涂思想,对美国存有幻想。
故选 C。
【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材料信息和写作特色的分析能力。C.“这个对比”错误,
“司徒雷登走了,白皮书来了”,这一“走”一“来”之间并无对比,材料二倒数第二段
指出“美国的白皮书,就是一部破产的记录”,白皮书是一部美国对华政策失败的记录和
辩护书。白皮书和司徒雷登本质上都代表的是美国对华的侵略,毛泽东对白皮书进行批判
时,更多的是把它作为一个反面教材,引导那些对美国仍然抱有幻想的人透过现象看本质。
故选 C。
【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B.“百万将士痛击日寇”
是保家卫国的正义之举,与“恻隐之心”没有关系。故选 B。
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证方法的能力。
①灵活运用多种论证方法。有正反对比的方法:如第一段“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
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
唐朝的韩愈写过《伯夷颂》,颂的是一个对自己国家的人民不负责任、开小差逃跑、又反
对武王领导的当时的人民解放战争、颇有些‘民主个人主义’思想的伯夷,那是颂错了。
我们应当写闻一多颂,写朱自清颂,他们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此处把闻一多、
朱自清与颇有些“民主个人主义”思想的伯夷进行对比,赞颂闻一多、朱自清的民族精神。
有例证法:如“还在过去的三年内,用美国的卡宾枪、机关枪、迫击炮、火箭炮、榴弹炮、
坦克和飞机炸弹,杀死了数百万中国人”,举出大量事例来论证美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直
接”侵略。有引证法:如引老子的话“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来论证“中国人死都不
怕,还怕困难吗?”,表现中国人民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②论证语言富有力量,形象生动。语言的形象性:如写“司徒雷登大使老爷却坐着不动,
睁起眼睛看着,希望开设新店,捞一把”,却总是“没有人去理他,使得他‘茕茕孑立,
高二语文试卷 9
{#{QQABYQCAoggIAAIAABgCQQEYCkKQkAACCCoOBFAIMAAAQANABAA=}#}
形影相吊’”,“只好挟起皮包走路”几句,把司徒雷登不甘心失败,但最终又逃不了失败
的命运的悻悻之态很形象地刻画出来,并有几分幽默。
【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
结合题干中的“真实性”“文学性”分析材料一。
①真实性:如开头的具体时间“一九四五年九月二日上午九时十分”,体现真实性;仪式
前的场面白描,如“到处都是密密簇簇排列着身穿制服、持枪肃立的陆战队士兵,军衣洁
白、折痕犹在、满脸笑容的水兵,往来互相招呼的军官以及二百多名各国记者……陆地看
不清楚,躺在远远的早雾中”,给人身临其境之感。
②文学性:环境描写,如“这天天阴,灰云四罩,海风轻拂。海面上舰船如林,舱面上人
影密集”,渲染了气氛;细节描写,如“军衣洁白、折痕犹在、满脸笑容的水兵”等,让
读者感受到人们对于胜利的渴望和胜利到来的喜悦。
6.D
D.“以心理描写为主”错误,文章只是在塑造秋分和高四海形象的时候使用心理描写;“流
露出不满的情绪”错误,这一信息于文无据,秋分想要“听听”,高翔拒绝了,“我们还没
正式接上关系哩,分别了十年,回头我还得考察考察你的历史”,高翔说的是实情,可以
看出这一工作的重要性,高翔的拒绝是合情合理的,而“等着你考察”可以看出秋分已经
为参加革命做好准备,并没有“不满”。
7.C
A.“高翔父亲抱怨儿子把他们赶到野地里”错误,从“高翔的父亲对高四海说:你说盼儿
子有什么用,盼的他们回来,倒把我们赶到漫天野地里来了”可知,高翔父亲并不是真正
的“抱怨”,而是带有开玩笑的意味;另外“有褒有贬”错误,作者只是客观叙述,并无
“褒贬”。
B.“相信他有战斗经验”错误,这说明人民对抗日的支持,无法看出人民相信“他有战斗
经验”,而且后文高翔也说“在军事上,我没有经验”。
D.“怨愤情绪”错误,从文中来看,“忽然一阵心酸,倒想坐在河滩上号啕大买一场”应
是表现了秋分此时因和丈夫相见喜极而泣的情感。
8.(4 分)①庆山为孩子在残酷的战争中得以幸存、为父亲和妻子收养这个孩子而感到高
兴;运用神态、动作描写,表现一个战士的情怀。
②孩子是祖国的希望,当他怀着庄重、神圣的心情抱起孩子,心里涌起的是对祖国的热爱、
对侵略者的痛恨以及消灭敌人的决心。
9.(6 分)①景物描写情景交融,使小说充满了诗情画意。“明静又带些红色的太阳光”,
炉灶里的 “青烟和火苗儿的红光”,“满天的星斗”,“深夜的露水”,画面恬静优美。
②淡化故事情节。没有紧张的冲突,而是以舒缓的节奏、相对轻松的氛围表现人民对抗战
的积极态度。
③人物形象的诗化。孙犁是将农村青年妇女当作“美的极致”的化身来表现的,本文着意
表现秋分等人的人性人情之美。
④诗化的语言。“又出来一颗,爷爷,那边又出来了一颗!”等语言纯朴自然清新。
11.DGI
高二语文试卷 10
{#{QQABYQCAoggIAAIAABgCQQEYCkKQkAACCCoOBFAIMAAAQANABAA=}#}
11.D 12.D 13.(1)吴越的百姓在集市上相聚哭泣,当地的君子在家祭奠(子瞻),
(子瞻的)死讯传到各地,无论贤者还是愚人都叹息流泪。
(2)嘉祐二年,欧阳修主持礼部进士考试,厌恶当时浮华不实的文风,想办法改变这种
情况。 14.①告诫苏轼办事一定要处处小心。②提醒苏轼远离阿谀奉承之人。③帮助苏
轼辨别出急功近利而背弃朋友的人。
【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遇见好人好事就极力赞誉,遇见坏人坏事就尽力斥责;遇见正义的事情就奋勇去做,
而不顾危害。
“见善称之如恐不及”“见不善斥之如恐不尽”属于对比关系,结构对称,各自独立,处
断开;
“见义勇于敢为”与上文“见善……”“见不善……”的内容对应,独立成句,“而”属于
连接分句的关联词,表转折关系,“而”前即 H处断开。
故选。
11.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D.“十八岁”错误。古代男子二十岁举行冠礼,表示已成年。
故选 D。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第一”错,文中信息是“文忠惊喜,以为异人,欲以冠于多士”,可见,欧阳修只是
想即打算在众多士子中把他取为第一,把未然、或然说成已然。
故选 D。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1)“相与”,相聚、一起;“吊”,祭奠;“相”(第二个),偏指一方(子瞻);“讣闻”,
向亲友报丧的通知,传死讯;“无”,无论;“咨嗟”,叹息;“出涕”,流泪。
(2)“疾”,厌恶;“诡异”,浮华不实;“有以”,有用来……的办法。
1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①由原文“君未尝不问知其详。曰:‘子去亲远,不可以不慎’”可知,详细询问苏轼办事
的情况,告诫苏轼办事一定要处处小心。
②由原文“轼与客言于外,君立屏间听之。退,必反复其言。曰:‘某人也言辄持两端,
惟子意之所向。子何用与是人言?’”可知,仔细听苏轼和客人谈话,提醒苏轼远离那些
奉承之人。
③由原文“有来求与轼亲厚甚者,君曰:‘恐不能久。其与人锐,其去人必速。’已而果然”
可知,有识人之能,帮助苏轼辨别出那个急功近利而背弃朋友的人。
参考译文:
文本一:
在治平二年(1065)五月丁亥这一天,赵郡苏轼的妻子王氏在京师开封因病辞世。六月甲
午将灵柩停在京城的西门外。于次年的六月壬午在眉州城东北彭山县的安镇乡可龙里把妻
子下葬了,妻子的坟墓位于父亲和母亲墓葬的西北约有八步远的地方,我现在为她做墓志
铭如下:
高二语文试卷 11
{#{QQABYQCAoggIAAIAABgCQQEYCkKQkAACCCoOBFAIMAAAQANABAA=}#}
死去的妻子叫王弗,是眉州青神县人,她父亲是乡贡进士王方。在她十六岁的时候就嫁给
了我苏轼,为我生了儿子叫苏迈。未嫁之前,在家里她很孝顺父母。嫁给我之后,侍奉我
的父母。她的端庄、严肃在当地是很有名声的。刚嫁来的时候,她没有告诉我自己认字。
她见我读书,就整天不离开,我不明白她是否懂得我读的书。后来,我读过的书会有忘记
的地方,她就会记得这些地方的内容。我问她一些其他的书籍,她基本上都记住了,自这
件事以后我才知道她聪敏且文静。她陪同我苏轼去凤翔府做了签书判官,我经常外出办公
事,每次回来她都详细询问我办事的情况。她还经常告诉我:“你在这人生地不熟的,办
事一定要处处小心啊。”每天她拿我父亲用来告诫我的话来告诫我。我在外和朋友们说话
的时候,她常常站在屏风后面仔细地听,等我回来她还能复述出来我们曾经说的话。还说:
“某某人啊,所说的话,往往模棱两可,只是顺着您的心思,您为什么跟这种人说那么多
话?”凡是有事情来求我办且和我走得很近的人,她总告诫我:“这种人恐怕不能长久做
朋友的,这个人与人交上朋友这么快,他背弃朋友也一定很快。”刚失去她,我父亲吩咐
我说:“你媳妇是和你一起同甘共苦的人,你不能忘了她啊。以后有机会,千万把她埋葬
在你母亲墓旁。”不到一年,我的父亲也去世了。我郑重地按照父亲的遗嘱安葬了她。我
给她做铭文,内容如下:
你能在九泉之下跟随着咱们的母亲,我却没有这种机会。真是可悲啊!失去了你我就失去
了永远的依靠。你虽然离开了我,但今生我能有幸娶你做妻子,我也没有什么值得悲伤的
了。真是可悲啊!
(节选自苏轼《亡妻王氏墓志铭》)
文本二:
我的兄长苏子瞻遭贬住在海南。四年春正月,当今天子登基,施恩于天下,恩泽施及鸟兽。
夏六月,家兄受命渡海北归。第二年,乘船至淮浙地区。秋七月因得病在毗陵去世。吴越
之地的百姓在集市上相聚而哭,当地的君子在家祭奠,家兄的死讯传到各地,无论贤者还
是愚人,大家都叹息流泪。几百个太学生,一同到慧林寺院施饭给僧人。呜呼,当世文豪
殒没,年轻人还能敬慕谁呢!家兄刚得病时写信嘱咐我说:“如果我死了,把我葬在嵩山
下,你替我写墓志铭。”我拿着书信哭着说:“我哪忍心替我兄长写墓志铭!”
家兄十岁时,父亲出游各地求学,母亲亲自教授他诗书。他听到古今成败之事,总能说出
其中的要害,家兄也发奋努力,有用世之志,母亲高兴地说:“我有个好儿子了!”长到二
十岁,他通晓经史,每天能写几千字的文章。嘉祐二年,欧阳修(谥号文忠)主持礼部的进
士考试,厌恶当时浮华不实的文风。想要想办法改变这种情况。当时梅圣俞参与这件事,
得到家兄写的《论刑赏》,拿给欧阳修看,欧阳修又惊又喜,认为家兄是奇才,打算在众
多士子中把他取为第一。
家兄的为人,遇见好人好事就极力赞誉,遇见坏人坏事就尽力斥责;遇见正义的事情就奋
勇去做,而不顾危害,因此一生常常困顿,但始终不以此为遗憾。孔子认为伯夷、叔齐是
古代的贤人,说:“祈求仁德就得到仁德,还怨恨什么呢?”家兄确实有这样的美德。
(节选自苏辙《东坡先生墓志铭》)
【答案】15. B 16. ①运用比喻修辞手法,将大雪纷飞中相互依傍的鹡鸰鸟和惊慌的鸿雁
比喻成患难与共的兄弟,形象地写出了兄弟情深。
高二语文试卷 12
{#{QQABYQCAoggIAAIAABgCQQEYCkKQkAACCCoOBFAIMAAAQANABAA=}#}
②运用反衬手法,“脊令并影”既是手足情深的写照,更反衬出兄弟离散的哀伤。
③借景抒情,“急雪”“惊风”以自然环境的严酷暗示了时势的险恶,触发了兄弟于患难之
中相互慰藉的手足之情以及不得不分别的悲苦之情。
【解析】
【1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
B.“转而寄希望于将来某个雨夜能兄弟相伴。……暗示了兄弟难以再见的悲凉”错误。夜
雨为眼前实景,且“凉”,表达了黄庭坚在政治上遭受挫折而失望后,想在隐逸与天伦之
乐中寻找慰藉的思想。因此,与兄弟相见实为温暖慰藉,不是悲凉之情。
故选 B。
【1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
运用比喻修辞手法,大雪纷飞中,但见鹡鸰鸟相互依傍,同时也是喻兄弟患难与共。对句
则写惊风中,大雁离散失群,飞不成行。将大雪纷飞中相互依傍的鹡鸰鸟和惊慌的鸿雁比
喻成患难与共的兄弟,形象地写出了兄弟情深。这一联比喻贴切,形象生动。
运用反衬手法,颈联“急雪脊令相并影,惊风鸿雁不成行”写风雨雪交加急降,鹡鸰鸟在
风雪中形影不离,鸿雁在风暴中惊慌地离散失群,飞不成行。对比鲜明,“脊令并影”既
是手足情深的写照,更反衬出兄弟离散的哀伤。
借景抒情,诗歌颈联“急雪脊令相并影,惊风鸿雁不成行”意思是:风雨雪交加急降,鹡
鸰鸟在风雪中形影不离,鸿雁在风暴中惊慌的离散失群,飞不成行。这一联中有“雪”“风”
“鸿雁”等景物,诗人眼前的风雪交加之景使他感叹自己境遇的险恶、兄弟的离散,所以
将雪称作“急”,风称作“惊”,正反映了诗人触景所生之情,触发了兄弟于患难之中相互
慰藉的手足之情以及不得不分别的悲苦之情。
1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4)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5)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6)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答案】18. C 19. ①“被治愈”中引号表示突出强调,强化了温馨的农耕生活场景带给
人的内心感受,可以抚慰内心、治愈创伤。
②“电子榨菜”中引号表示特殊含义,一些农耕文明影视创作在内容上过滤了复杂的社会
关系,都是过小日子的情节,内容单一,这就如同佐食的榨菜,缺乏(精神)营养,生动贴
切。
20. ②删去“为重心”;
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后面加“内涵”或“价值”;
⑦将“提升”改为“加强”。
【解析】
【18 题详解】
高二语文试卷 13
{#{QQABYQCAoggIAAIAABgCQQEYCkKQkAACCCoOBFAIMAAAQANABAA=}#}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
文中加点的“都”表示全包括在内。
A.副词,表示“已经”;
B.副词,表示“甚至”,用来加强语气,表示某事物极端的、异常的或不大可能有的情况
或事例。
C.副词,表示全部包括在内;
D.跟“是”字合用,说明理由,多含有责备的意思。
故选 C。
【1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①“被治愈”中引号表示突出强调,“田间嫩绿的秧苗、一天劳作后归途上的落日余晖、
深夜抢收水稻时夜空突然绽放的烟花都凸显出此类创作特有的诗意与温情”这种温馨的农
耕生活场景,“被治愈”意思是指治好了自己内心的伤痛,心情恢复了健康和快乐的状态。
这三个字强化了温馨的农耕生活场景带给人的内心感受,可以抚慰内心、治愈创伤。
②“电子榨菜”中引号表示特殊含义,“电子榨菜”,网络热词,是指吃饭时看的视频或听
的有声书。依据“在弱化了竞争、对抗等戏剧张力之后,琐碎的日常劳作内容如何避免变
成流水账,过滤了复杂社会关系、只过小日子的情节”可知一些农耕文明影视创作在内容
上过滤了复杂的社会关系,都是过小日子的情节,内容单一,这就如同佐食的榨菜,缺乏
(精神)营养,生动贴切。
【2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原句语病有:
第一处,②句中“主打工笔细描为重心”句式杂糅,“主打……”和“……为重心”杂糅,
应删去“为重心”;
第二处,⑥句中“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分残缺,“挖掘”缺少宾语中心语,后面应
加“内涵”或“价值”;
第三处,⑦句中“提升立意和审美上的创新突破”搭配不当,应将“提升”改为“加强”。
21. 原句好。①原句以短句为主,句式简短,灵活多变。改句是一个长单句,不能更好地
突出语义。②原句“像口吃,像口头习惯语,像小孩子的有意模仿大人”是排比句,句式
整齐,形成强烈语势,强调了复出单调的言动的可笑性。
22. ①. 大批出产容易增添冒牌 ②. 提倡幽默只会增添冒牌
【2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
句式上,原句以短句为主,“复出单调的言动”“无不惹笑”“像口吃”“像口头习惯语”“像
小孩子的有意模仿大人”句式简短,灵活多变;改句是一个长单句,“像口吃、口头习惯
语、小孩子的有意模仿大人”作了“复出单调的言动”的定语,不能更好地突出语义。
内容上,原句把“像口吃,像口头习惯语,像小孩子有意模仿大人”独立成句,有突出强
调的作用;同时此处运用整句句式,将三个“像……”排列起来,形成排比句,句式整齐,
高二语文试卷 14
{#{QQABYQCAoggIAAIAABgCQQEYCkKQkAACCCoOBFAIMAAAQANABAA=}#}
形成强烈语势,强调了复出单调的言动的可笑性。改句则没有强调作用。
【2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推理论证的能力。
“国货提倡尚且增添了冒牌,何况幽默是不能大批出产的东西”是一种类比论证;推理过
程主要涉及“国货”“幽默”“冒牌”等概念。论点根据“所以幽默提倡以后,并不产生幽
默家,只增添了无数弄笔墨的小花脸”可知,是“提倡幽默只会增添冒牌”。
论据 1是“提倡国货增添了冒牌”,论据 2是“幽默是不能大批出产的东西”。两者之间需
要关联的地方是“提倡”“冒牌”“大批出产”,而这三者之间的关联是,提倡就容易大批
生产;大批生产容易增添冒牌。
23.例文:
勇敢发声,激昂青春
荀子说:“与人善言,暖于布帛。”的确,语言是有力量的。良言善语不仅可以温暖人
心,还有“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惊人力量。诸葛亮以一人之辩,使司徒王朗撞死于马下,
重于九鼎之宝;烛之武凭三寸之舌,救郑国于危亡之际,强于百万之师。
但我更钦佩“鲁迅们”的言语,言众人不敢之言,言他人之不察之言,如刀如剑,似
枪胜炮,揭开“天灵”,启人心智。我坚定地以为,当代我辈之青年不仅要善言,更迫切
地要敢言,正如鲁迅先生的慷慨之言,“大胆地说话勇敢地进行,忘掉一切利害,推开古
人,将自己的真心话表达出来”,这样的语言更有开山破土之势,开天辟地之力。青年人
当在敢言中激扬青春。
善言是为人处世灵巧的智慧,而敢言是远见卓识非凡的勇敢。回到山河动荡,风雨如
晦的旧中国,若不是有人敢于站出来,直言旧社会的弊端,指出中国前进的方向,又何来
群众的觉醒,民族的解放呢?也许有人会说,沧海桑田,风云变幻,今时早已不同于往日。
果真如此?极致的喧哗是在掩盖空虚的本质。娱乐至死的乌合之众,又何尝不需要勇敢的
声音来唤醒呢?因而,敢于发声是时代交予我辈的难题。
而我们青年是最具青春朝气的力量。担起敢言重责,责无旁贷!正如习总书记所言:
青春孕育无限希望,青年创造美好明天。我们青年有的是朝气,有的是活力。初生的牛犊
为何要惧怕虎?朝气青年又何惧发生的种种艰难险阻,种种流言蜚语?国家者,我们的国
家,我们不敢言,谁又敢言?青年的敢言重责,责无旁贷!
但仅此而已吗?有了沸腾的热血,青年就能回答好时代的难题吗?那又和这嚣喧浮躁
的世俗有何差别呢?
所谓敢言不是嚣喧的哗众取宠,也不是偏激的愤世嫉俗,而是无畏的远见卓识。看我
们的身边,那些腹内空空的网红敢说吗?哗众取宠只成他人的笑柄;你看,那逃出国外的
贪官敢说吗?罔顾事实只能被众人唾弃。而我们青年的敢言,应在真才实学之上,有思想,
不惧难,合情理,谋远虑。如此青年,才算真正担起了敢言的时代重责。在互联网、个人
传媒终端、全球性社交媒体成为文化传播主要渠道的今天,我辈青年要探索适应数字化传
播体系,要敢于揭露和批驳一些非主流、个别容易混淆视听的不良声音,更要讲好中国故
事、发表中国意见、传播中国精神。
最后,借鲁迅之言,愿我们的青年都摆脱冷气,全都积极向上,愿我们的青年勇于发
高二语文试卷 15
{#{QQABYQCAoggIAAIAABgCQQEYCkKQkAACCCoOBFAIMAAAQANABAA=}#}
声,激昂青春。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的材料作文题。
材料的主题就是“说与不说”,先列举了古今人物关于“说”的言论观点,然后引出
写作的方向,那就是新时代表青年关于“说与不说”当作怎样的权衡和选择。
老子认为不言是智;而荀子认为要“与人善言”,就是要与人好好说话;孔子认为要
慎言,也就是说在说话的时候要谨慎,该说的说,不该说的不能说,并且说的时候要注意
尺度分寸等;鲁迅的话引出“敢言”,并对“敢言”的意义进行了阐释。“敢言”应多指言
者不为私利,不谋私欲,不趋炎附势,敢于秉持公心,说句公道话;言者有胆有谋不向声
背实,敢于挑战权威,说句实话;言者深谋远虑,真才实学,敢于任事担当,说句惊醒世
人的话。
从材料中不难看出,有人认为不说,有人认为要说,有人认为要好好说,总之都是围
绕“说与不说”进行论述。由此,我们可以分析得出,一是当说则说,就如鲁迅先生所说,
我们的青年人要敢说,看到不公不平要敢说,要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要能够说句公道话;
要为大众的利益去说等等。二是如何说,就如荀子所说要“善言”,说好话,会好好说话,
说话要讲究技巧和方法等。如果结合孔子所说的,那就是不要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尤其是
在公众场合或网络上面,不要只为一已之私,先说为快,不顾后果或别人的感受,更不能
歪曲事实,黑白颠倒等。总之,对“说与不说”表达自己的看法,“说”就要“敢言”,但
也要“会说”,那就是“善言”。
行文构思上,可以借助名言引出观点,也可以在对“善言”“敢言”的比较中明确自
己的态度,如“我更钦佩‘鲁迅们’的言语,言众人不敢之言,言他人之不察之言,如刀
如剑,似枪胜炮,揭开‘天灵’,启人心智”;接着阐释二者的概念,如“善言是为人处世
灵巧的智慧,而敢言是远见卓识非凡的勇敢”;然后回顾历史,凸显历史上青年们的“敢
言”,并联系当下,指出当代青年也应敢言;最后发出呼吁。
立意:
1.敢说凸显赤胆忠诚。
2.善说凸显人生智慧。
3.“善言”如春风化雨。
4.择事进言,善莫大焉。
5.大胆言语,问心无愧。
6.“敢言”不可少,“善言”更重要
高二语文试卷 16
{#{QQABYQCAoggIAAIAABgCQQEYCkKQkAACCCoOBFAIMAAAQANABA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