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衡水市桃城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B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河北省衡水市桃城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B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94.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12-07 23:59: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
衡水市桃城区
202
3
-202
4
学年

学期
期中
考试


年级
历史学科B卷
)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计 100 分,考试时间75 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45分)
单选题(共30个,共45分)
1.下表所示是在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的已鉴定的墓葬中,具有随葬石铲、斧、锛等工具的男性墓葬和女性墓葬的数量。据此可以推知,这一时期( )
时期 鉴定墓葬/座 男性墓葬/座 女性墓葬/座
中期阶段 42 31 11
晚期阶段 7 6 1
A.阶级分化现象较为明显 B.山东地区手工业发达
C.男女社会地位发生变化 D.男性主要从事手工业
2.儒家提出“学而优则仕”的口号,其门下弟子大多参与政事,如子路、子贡等;墨家宣扬“兼爱”“非攻”“尚贤”"尚同”等政治立场鲜明的学说;法家则是以研讨政治权术、建立集权统治、实现富国强兵为宗旨,在战国众多变法活动中独领风骚。由此可知,这三家学派
A.都有强烈的参政意识 B.先后受到统治者的重用
C.代表的政治立场趋同 D.都提出可行的治国方略
3.关于上行文体(下级向上级所呈递公文的一种文体),先秦时期,一般臣庶向君主言事,多称“上书”,而秦朝则把臣下上书改称为“奏”。从字形、字义上,“奏”蕴含以手恭敬、惧畏地进献的意思。这种文体称谓的转变( )
A.说明封建等级制度正式确立 B.体现了皇权的政治文化诉求
C.反映了秦朝实现统一的愿望 D.表明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尖锐
4.先秦时期地理著作对中国西部边缘的记述有“弱水”“昆仑”“流沙”等地名,这些地名源于神话和传说,没有确切的地理指向。汉武帝设置河西四郡后,这些地名的定位日益明确;《汉书·地理志》可见金城郡临羌县有“弱水、昆仑山祠”,敦煌郡广至县有“昆仑障”。张掖郡居延县条载:“居延泽在东北,古文以为流沙”。这表明西汉时期( )
A.疆土版图意识增强 B.华夏民族认同加强
C.汉文化向边疆辐射 D.丝绸之路促进交流
5.《隋书·食货志》记载,“梁初,唯京师及三吴、荆、郢、江、湘、梁、益用钱。其余州郡,则杂以谷帛交易。交、广之域,全以金银为货”;“冀州之北,钱皆不行,交贸者皆以绢布”;“河西诸郡,或用西域金银之钱,而官不禁”;“山东之人,犹杂用齐氏旧钱”。这说明当时( )
A.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B.河西诸郡与岭南地区经济发展速度最快
C.黄河流域的丝织业迅速发展 D.长江流域经济发展相对稳定
6.两税法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使古代赋税制度由“舍地税人”到“舍人税地”的方向发展,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该赋税制度的要义是( )
A.“赋役合并、一概折银” B.“若不役,则收其佣,每日三尺”
C.“滋生人丁,永不加赋” D.“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
7.贾思勰《齐民要术》的卷九中专门列有《炙法》篇,对胡人的烹饪方法“炙”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如烧饼就是把“羊肉二斤,葱白一合,豉汁及盐”熬熟,加入生发面饼中“炙之”,还有用“炙法”来制作家畜、家禽、水产类的记载。这些记载体现了( )
A.饮食习俗胡化成为主流 B.民族交往促进文化交融
C.人口流动加快南方开发 D.政治改革推动习俗变迁
8.宋太祖在位时把武将宋催之女立为皇后,为其子赵德昭迎娶武将陈思让之女,将自己的妹妹嫁给武将高怀德,而自己的两个女儿也分别嫁给武将石守信之子石保吉、王审琦之子王承衍。宋太祖此举( )
A.意在缓和统治阶层内部矛盾 B.解决了武将专权的历史问题
C.旨在笼络武将参与国家治理 D.保障了文官集团的政治权力
9.宋初,地方官吏的考核标准增加了工商税收一条。宋太宗时,考课文书要求填具“官市”“及监给曲、商税”等内容。宋仁宗时,转运使的考课正式列出“盐、茶、酒、税”盈利亏损等规定。这反映出宋代( )
A.商品经济得到了发展 B.官吏考核制度臻于完善
C.政府的商业职能强化 D.经济发展动摇抑商政策
10.1283年,元代海上漕运航道开通,发展迅速。至1309年,通过海运输入大都的粮食达到246万石。此后,海运发展过程中虽然不时有低潮出现,但整体上仍呈持续发展之势。延续至元末,海运岁运粮数一般维持在300万石以上。这( )
A.反映出我国航海技术领先世界 B.有利于北方地区的社会稳定
C.说明南北间经济差距持续扩大 D.推动了北方人口的大量南移
11.北宋时期,淮南地区由于种茶农户众多,专门称之为“园户”。福建地区最上品的龙凤团茶,一斤售价黄金二两。明州、福州、广州一带出现了很多“霜糖户”,专门种蔗制糖,甚至远销海外。可见,当时南方地区( )
A.海外贸易提高了农户社会地位 B.城市发展刺激消费观的更新
C.面向普通民众的基层市场活跃 D.农业生产的商品化倾向明显
12.北宋后期,“披坚执锐之士,化为行商坐贾者,不知其几。”相当多的儒生文士,亦“口谈道义,而身为沽贩。”这反映出( )
A.军队战斗力严重削弱 B.商品经济冲击了社会观念
C.传统社会结构逐渐瓦解 D.儒家思想日益走向市俗化
13.唐宋之际,中国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大变迁:门阀世家瓦解,平民社会取而代之;部曲奴婢制瓦解,租佃制取而代之……,其中影响最大的便是部曲奴婢制的瓦解,部曲奴婢等贱民身份大量改变,这使得自中古以降的良贱身份制度也无法继续下去了。这反映了( )
A.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 B.社会控制的加强
C.科举制度影响阶层变动 D.政治制度的变革
14.北宋初年,在全国各地设立榷酒机构,实行对酒的官营垄断政策。此后,榷酒机构逐渐废弛,到宋神宗时,将全国各州、县、镇市的官员酒坊全部包给民户,还实行了招标竞标的“实封投状法”。这一做法( )
A.解决了朝廷的财政危机 B.标志着“重农抑商”的废弛
C.满足了市民对酒的需求 D.适应了宋代商业经济发展
15.在服饰上,唐代宽袍大袖,无论男女都爱着胡服;宋代则相对修身适体,尤其是女装拘谨、保守,色彩淡雅恬静,襦衣、背子的“遮掩”功能加强。这反映出宋代( )
A.民族交融的不断加强 B.社会重理的审美意趣
C.商品经济的空前繁荣 D.追求个性的思想意识
16.宋代对儒学观点有许多新的发展,在朱熹看来,义利虽然对立,但亦不能绝对相互排斥,因为有物欲也是人之常情,不能完全否定,而对义的价值追求中,也包含着功业、利益等行为的结果。这表明,朱熹( )
A.追求修身立德 B.主张义生于利 C.强调义利相和 D.认为存理灭欲
17.南宋时,历史故事画流行,如描绘伯夷与叔齐不食周粟而饿死的《采薇图》、重耳流亡归国取得政权的《晋文公复国图》、蔡文姬坎坷经历的《文姬归汉图》、唐太宗智退颉利可汗的《便桥见虏图》等。据此可知,历史故事画( )
A.艺术风格浪漫开放 B.突破了因循守旧画风
C.有效填补正史缺漏 D.兼具历史与艺术价值
18.王国维评价元曲创作并非秉持着将作品流传后世之意,而是“彼以意兴之所至力之”,其不讳于情节之拙劣、思想之卑陋、人物之矛盾,“彼但摹写其胸中之感想,与时代之情状,而真挚之理,与秀杰之气,时流露于其间”。王国维意在( )
A.肯定元曲的自然之风 B.展现世俗文化的繁荣发展
C.鼓励民间的戏曲创作 D.说明民众消费观念的变化
19.战国时,我国就已创造了指示南北方向的“司南”,宋代在此基础上发明了用于航行的指南针。北宋匠人毕昇在唐代雕版印刷日臻成熟的基础上发明了活字印刷术。南宋时对北宋火药配方进行改进,发明了爆炸性的“铁火炮”。这说明,宋代主要科技成就( )
A.依赖实践经验总结 B.注重继承前人成果
C.具有广泛世界影响 D.服务于外贸的需求
20.元朝统一后,因所沿用的70年前的历法存在较大误差,不能有效指导农业生产,元世祖决定修改历法,并派郭守敬主持立法编纂工作郭守敬等人经过数年努力,编纂出《授时历》,与现行公历的运行相差仅26秒,对当时农业生产做出了重要指导。材料主要反映出
A.政府重视助推了农业科技的发展 B.中国古代科技成就长期领先世界
C.古代一切科技成就均服务于农业 D.元统治者对历法修订非常重视
21.明初设置的巡抚,以京官监视巡查地方,在处理地方事务时往往事半功倍,能够更好地统领地方,自设立起便注定了向地方官嬗变的“命运”,而专制君主势必再派“近官”对其制衡。这体现了( )
A.中央集权强化的要求 B.地方行政效率的提高
C.中央对地方的不信任 D.政府监察体系的强化
22.明中后期,士大夫对“倭患”十分关注,胡宗宪的《筹海图编》记载了抗击倭寇中几次大战争的经过;王在晋的《海防纂要》则全面系统的总结了防御倭寇的策略;此外,《虔台倭纂》也是一部以“防倭御倭”为主要目的的著述。这类著作的出现( )
A.巩固了当时的朝贡体系 B.彰显了士人的海防意识
C.促进了海外贸易的发展 D.完善了明朝的防御体系
23.清中叶以后,中央政府在漠南蒙古设置绥远城将军。历任绥远城将军呈递皇帝的奏折内容极其丰富,大概涉及了绥远城修筑、内政、军务等八个大类。清朝此举意在
A.加强对于蒙古地区的控制 B.扩大地方行政权力
C.赋予将军处理政务的职权 D.推行改土归流政策
24.有学者指出:“乾隆时代的制度犹如台球那样结实——它那么完整、精确、苛求,以至想不服从就会冒很大的风险。要摆脱它,要么靠贪污舞弊,要么依赖惰性——即使什么都不干,只要参照惯例就够了。”这可用于说明,乾隆时代( )
A.制度僵化为社会危机埋下祸患 B.闭关自守无法适应新环境
C.君主专制使官员贪污腐败成风 D.思想专制阻碍了社会发展
25.明中后期以来,苏州、松江等地民多“取办于木棉,以花织布,以布贸银,以银籴米,以米兑军运(粮赋)”,当地食用粮反要依赖进口,这说明当地( )
A.资本主义萌芽得到发展 B.自然经济已完全解体
C.政府大力扶植棉纺织业 D.民生与市场联系紧密
26.在明中后期的文学作品中,以商人为主体的市民生活,他们发家致富的事迹,成为描述的对象;文人们塑造了许多有情有义、勤俭创业、慷慨好施、诚信不欺的商人形象。这表明
A.经济发展促进价值取向转变 B.文学艺术真实反映社会现象
C.社会流动因商业发展而加速 D.儒商文化传统受到广泛认同
27.据记载,海神妈祖信仰起源于宋代的福建,到明清时期遍及德州、济宁、山东乃至整个北方地区,并从海神兼而“河运之神”。这一变化是由于
A.明清海外贸易发达 B.运河流域商业的繁盛
C.妈祖信仰符合需求 D.女性地位的逐渐提高
28.王守仁认为,一个观念正确与否,不能离开“行”而只在头脑中加以判定。同样,要了解人们是否真正掌握了某种观念,也必须根据其是否付诸实践来加以确认。王守仁的这一思想( )
A.强调社会实践的重要性 B.发展了“经世致用”学说
C.是达到圣贤的唯一途径 D.否定了“格物致知”理论
29.明清时期的小说创作存在跟风现象。《三国演义》创作成功后,历史演义小说的创作热度持续升温;《水浒传》和《西游记》带动了英雄传奇和神魔小说的创作;《玉娇梨》等促进了才子佳人小说的繁荣。这一文化现象源于( )
A.城市经济的繁荣 B.市民阶层的壮大
C.世俗文化的兴起 D.文化教育的普及
30.明清两代,朝廷调动大量的人力物力,编纂《永乐大典》《古今图书集成》《四库全书》等大型典籍,在编纂时按照朝廷的政治标准销毁了不少“禁书”。由此可知,这些大型典籍的编纂旨在
A.总结传统文化精髓 B.彰显皇帝丰功伟绩
C.探索近代自然科学 D.巩固君主专制统治
第Ⅱ卷(非选择题55分)
31.商品经济发展与社会阶层关系的变迁是研究封建社会的一把钥匙。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共24分)
材料一 所谓“富民”阶层,是中唐以来特别是宋代以来崛起的一个新的社会阶层。在以农业为基础的中国传统社会,他们主要以农业为致富的途径,但也包括以工商等其他途径致富者。宋人苏辙说:“惟州县之间,随其大小,皆有富民”。南宋叶适对富民的重要性作了最全面的阐述,他指出:“富人者,州县之本,上下之所赖也”。宋代以来,国家不断推行改革。历代改革均涉及社会和国家治理的方方面面,但一般来说,均平赋役和整顿吏治始终是国家改革的两个重点。而这两者又均与“富民”阶层紧密相关。“宋王朝对农民的统治是通过户等制而实现”,而乡村组织一级头目基本都是由户等靠前的富民群体来担任。
——摘编自林文勋、杨瑞憬《宋元明清的“富民”阶层与社会结构》
材料二 原本中国古代的城市以城为主,纯粹体现工商贸易功能的市镇,要到唐宋之际才出现,而明朝中后期是一个高峰。尤其是江南苏、松、杭、嘉、湖地区的许多著名市镇,都是在那时形成的。这些市镇中的居民,已经从农业人口中分离出来,大多从事纺织业。工商集贸性质市镇的兴起,使得农业人口与手工业和商业人口的比例发生了变化。而流向城市的大量游民,又成为雇佣工人的后备队伍。城市和商业进一步繁荣,具有明显经济职能的城市在增加。到清朝前期,广东佛山镇在内的“天下四大镇”在专业性市镇的基础上发展成为新兴的城市。
——摘编自朱汉国《历史学习精要》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富民”阶层崛起的原因并从国家发展与治理的角度分析“富民”阶层产生的作用。(10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江南市镇的特点和影响。(14分)
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共16分)
材料一 秦历代君主都很重视上帝、山川之祭祀,而在宗教建设上汉承秦制,刘邦接续了诸秦王的工作。武帝刘彻在宗教建设方面自觉性更强。“初即位,尤敬鬼神之祀”。而汉武帝封禅所需的相关礼仪都记载在六经中,当时“唯有儒者熟习六经”,这成为儒家之机运。武帝刘彻时代,国家宗教与儒家结盟已成大势。这一过程中,国家是主动的一方,宗教需求是主要动机,前朝完成的国家统一,国土与行政的统一必须有精神的统一为基础。而此时,董仲舒将自己对上天、天道的理解与《周易》的诠释完全相合,共同构成中国思想正统。
——摘编自谢遐龄《董仲舒:儒家与国家宗教始结盟》
材料二 黄宗羲经常对封建时期的法律进行批判,他主张政府制定能够反映当下市民各阶层利益的“天下之法”,而且能够实行法治,他非常重视学校在社会中所起到的作用,他认为学校不仅仅是为社会培养人才的地方,而且还应该成为“公其是非”的议政单位。王夫之则认为法律是由私而转变为公,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顾炎武提出了反对当时君主“独治”的思想。他所认为的亡国和亡天下的区别,已经不再是停留在感叹一个朝代的兴亡更替,而是提出了一个“保天下”的新观念,唐甄认为应当运用法律手段来限制君权,可以“抑尊”即限制君主的权力,尊重御史等官员的纠察权力,真正做到“下畏御史”,还应允许有一定的思想言论自由。
——摘编自石春燕《试论我国明清社会启蒙思想的内涵》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儒家思想在汉代成为正统思想的原因。(6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儒学思想在明清时期的新内涵,并对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进行简要评价。(10分)
33.论述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共15分)
材料 图为某历史学习小组绘制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示意图(部分)
请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两个关键词,再补充一个与之相关联的关键词,自拟一个论题,并对该论题展开论述。(要求:论题明确、具体,论述过程要结合所选关键词,逻辑清晰)
高三期中B卷参考答案:
1.C
2.A
3.B
4.A
5.D
6.D
7.B
8.A
9.A
10.B
11.D
12.B
13.A
14.D
15.B
16.C
17.D
18.A
19.B
20.A
21.A
22.B
23.A
24.A
25.D
26.A
27.B
28.A
29.A
30.D
31.(1)原因: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商品经济的发展;国家不断推行改革;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动;科举制度的发展。(任意3点得6分)
作用:是国家稳定和发展的物质条件;成为国家控制乡村的重要依靠力量;推动了国家改革和社会治理水平的发展。(任意2点得4分)
(2)特点:大多形成于明朝中后期;市镇居民从业结构变化;出现雇佣劳动;城市的经济职能在增加;专业性市镇发展为新兴城市。(任意4点得8分)
影响:商品经济的发展,冲击着自然经济;新的生产关系萌芽出现;市民阶层不断扩大;传统重农抑商思想受到冲击。(任意3点得6分)
32.(1)原因:历代君主对宗教祭祀的重视,儒家思想保存了祭祀礼仪;国家与宗教结盟,强调精神统一;汉朝国力上升,建立大一统王朝的需要;董仲舒对先秦儒学的发展与完善。(任意3点得6分)
(2)新内涵:强调立天下之法,立法为公;要求学校参加议政;批判封建君主专制;提出有限君权的设想,要求言论自由。(8分)
评价:儒家思想依据时代要求,不断革新自身理论。(2分)
33.所选制度:分封制、郡县制(2分)
补充制度:行省制(1分)
论题: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强化(2分)
论述:(10分)先秦时期,分封制导致国家分裂,诸侯争霸:秦朝统一后,为维护国家统一,废分封,推行郡县制,形成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开创了中国古代封建王朝地方管理制度的先河,郡县制模式被后世王朝所继承、发展;元朝建立后,吸取两宋地方管理的经验与教训,为适应辽阔疆土管理的需要,在地方设立行省制,行省权大而不专,既提高地方行政效率,又保障中央集权的加强,因此行省制被明清两朝继承,成为封建国家后期地方管理的重要制度。
结论:中国古代地方管理制度随时代变迁而变化,不断适应大一统国家统治的需要,中央不断强化对地方的统治,使得中央集权不断强化。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