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过秦论》《五代史伶官传序》教学设计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1《过秦论》《五代史伶官传序》教学设计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9.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2-07 10:56: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残暴逸豫与国家存亡的必然之理——《过秦论》《五代史伶官传序》教学设计(初稿)
教学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掌握有关的文言基础知识。
2.思维发展与提升:学习对比论证和铺排渲染。
3.审美鉴赏与创造:体会逻辑关系和透彻说理。
4.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作者居安思危的思想。
教学过程:
铺陈历史,在对比中总结存亡之理
——《过秦论》教学设计
(一)教学导入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专制集权的封建国家——秦王朝曾经威震四海,强极一时,可是,仅仅存在了十五年就被陈涉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推翻了。汉朝继秦而起,其统治集团 中一班有识之士,鉴于前车之覆,曾著论探讨强秦速亡的原因。文帝时贾谊写的 《 过秦论 》上、中、下三篇,对秦王朝统一天下后所犯的错误作了深人的剖析,是一篇有影响的史论。
(二)任务一:疏通概括前4段文本内容,体会旨在蓄势的叙述艺术
【提问】朗读第1段,概括这段内容,并思考其中的原因。
【明确】秦国的崛起——有地理优势,有政治野心,有能臣改革。
【补充】秦国自穆公“遂霸西戎”之后数百年,没能延续祖上开疆拓土的犀利攻势,逐渐沦为的二流角色。好在天无绝国之路,公元前362年,秦国迎来了一位年仅21岁的君主叫秦孝公,这时恰好从魏国来了一个叫商鞅的男人,两一相逢,便胜过雄兵无数,搞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变法运动。为了开疆拓土,商鞅制定了一个军功授爵制:普通士卒积累军功可获得相应爵位,并依据爵位得到官职、田宅、免役等特权。商鞅对人性欲望的巧妙把握,利用爵位和特权改变命运的诱惑,把秦国打造成一台战争机器,上至整个国家社会经济,下至生活在秦国的每一个人,都在为战争体系服务。
转型成功的秦军重启东进争霸之路,顺利从魏国手中收复河西之地,尝到甜头的秦国自此一发不可收拾,此后的“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他的变法措施,一直为历代秦君所沿用,所以从那时起,什么“仁义”传统早就丢了。
【提问】朗读第2段,这一段主要讲秦国的扩张,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写?
【明确】1.秦孝公之后的三代,国力日盛,疆域扩大。
2.诸侯九国联合抗秦(铺排渲染,突出诸侯强大,为后文的失败反向铺垫)
3.诸侯九国为秦所败(突显秦国攻取天下势如破竹,为后文写陈涉起义后秦的速亡张本,张本指事先为事态发展作好布置,也叫设伏笔)
【补充】战国最后的80年间,赵、魏、韩、燕、齐、楚六国一共组织了六次联合抗秦。
第一次抗秦:秦惠文王七年,秦始皇上台前73年。苏秦倡导合纵抗秦,身佩六国相印,成为总联络人,虽然没有军事行动,但让秦不敢东出函谷关15年。15年后,秦出函谷关,攻打韩国,中原诸国感到威胁,于是苏代(苏秦之弟)游说六国而促成这次伐秦,楚怀王是牵头人。部队到了函谷关(齐军实际未到位),秦军开关迎敌,五国军队败走。后来秦国出关反击,攻到韩国与赵、魏、韩三军决战,大败之,斩首八万二千。
第二次抗秦:秦昭王9年,秦始皇上台前52年。由齐国孟尝君指挥。前一年秦国让孟尝君去担任国相,人到了,秦昭王又反悔,并扣留了他。孟尝君在“鸡鸣”“狗盗”两位食客的帮助下艰难逃脱,回到齐国任国相。为发泄怨恨,他联合韩、魏攻秦,挥师到达函谷关,准备进攻之际,苏代一番话让他放弃了,大意是攻秦让秦国弱,让韩、魏强,今后韩、魏对齐的倚重就下降。孟尝君被说服,最终无功而返。
第三次抗秦:秦昭王11年,秦始皇上台前50年。此时秦国攻打魏国。齐、韩、魏、赵、宋五国联合行动,兵锋进到魏国的盐氏(今山西运城),秦国失败。楚国未参与,当时楚怀王被秦昭王骗到秦国扣留。
第四次抗秦:秦昭王51年,秦始皇上台前10年。西周武公发起,西周只有洛邑(顶多相当于现在的洛阳市区)一块土地,四周全是秦地,西周武公恐惧,联合诸侯国,但很快被秦国打败,周朝彻底灭亡。
第五次抗秦:秦庄襄王3年,秦始皇上台前1年。燕、赵、韩、楚、魏五国联军把秦军赶出函谷关外。这是六国联合抗秦的最大胜利,这次的牵头人是魏国的信陵君,后来秦国用反间计使魏王起疑心,解除其兵权,信陵君郁郁而终。
第六次抗秦:秦始皇上台6年。由楚国春申君发起,楚、韩、魏、赵、卫五国联合出兵。起初小胜,但攻到函谷关后失败。失败后的春申君也被楚王日益疏远,三年后被杀。
【提问】朗读第3段,秦始皇统一天下后,他都干了哪些大事?
【明确】1.军事方面:继续向南向北开疆固土;2.政治文化方面:废王道行暴政,焚书坑儒,收集天下兵器;3.防卫方面:打造咸阳天险,以武统治天下。做完这些之后,开始做子孙帝王万世之梦。
【补充】秦始皇为什么要焚书坑儒呢?
1.统一思想的需要。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面临着巩固统治、消除异己、建立中央集权的巨大任务。而当时的社会,却充斥着各种各样的思想流派,其中以儒家为代表的传统文化,与秦始皇推行的法家思想格格不入。
儒家主张以礼治国,强调君臣父子之间的道德义务和情感纽带;而法家主张以法治国,强调君臣父子之间的法律规范和权力关系。秦始皇倾向于法家思想,这样儒家思想自然成了他实现中央集权和维护统治的障碍。因为儒家思想强调传统文化和道德规范,容易引起人们对过去六国的怀念和对秦朝的不满。所以,必须铲除。
2.秦始皇焚书坑儒,并不是一次性完成的,而是经过了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在公元前213年之前,秦始皇已经开始了对诸侯之法和诸子百家之书(除了农工医卜算等实用性书籍)的清理和禁止。但是在这个阶段,并没有大规模的焚书坑儒。
直到公元前213年,有上书言事者五十馀人向秦始皇提出了反对意见,并引用了古代明王的例子来批评秦始皇的暴政。于是秦始皇决定彻底消灭所有与他政治理念相悖的古书,并且杀死所有敢于反对他的儒生。
所以,焚书坑儒反映了秦始皇对于巩固统治、消除异己、建立中央集权制度所采取的极端手段。
【提问】朗读第4段,这一段用了大量的语言写陈涉,有何用意?
【明确】本段写秦国的灭亡,却用大量的笔墨写陈涉之弱:出身低微,才能不足,兵力之弱,装备之弱。目的是告诉读者,秦国灭亡的原因不是来自外部力量,而是秦国自身出了严重的问题,至于是什么问题呢?引出第5段的具体对比分析。
(三)任务二:精细品读第5段文本内容,分析思考对比分析的妙处
【提问】朗读第5段,这段采用议论表达方式,分析秦国这个强者却最终失败的原因。作者如何分析的?
【明确】之前有秦与六国之间的对比:六国强,结果是秦国胜利,说明秦国更强。
现在是陈涉与六国之师的对比:陈涉与诸侯六国在地位、兵器、士卒、人才等各方面“不可同日而语”,强弱对比如此悬殊,他们同是秦的对手,结果是秦国灭亡。
从常理看来,这是不可能的。除非秦国自身出了问题,那么问题是什么呢?作者最后说出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这就是秦朝灭亡的本质原因,是全文结论。
【提问】秦国在统一六国之前,存在了五百多年,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大国,这五百多年经过了多少惊涛骇浪,要一边抵抗蛮夷一边参与春秋战国争霸,内部还有激烈的政治斗争,这么多年都挺过来了,它的统治集团和治理体系必然是久经考验和高度成熟的,但消灭六国以后,在外无强敌的情况下,只用了十五年就彻底灭亡了。这难道不是一件匪夷所思的事情吗?秦朝的灭亡原因基本可以归于暴政。具体体现在哪里呢?
【补充】这个暴政不是对贵族上层的暴虐,是对底层人民的暴虐。主要通过超大规模的服兵役和劳役来压榨中国人民。
六国贵族既得利益当然也受到了很大损失,但秦国也没斩尽杀绝让他们活不下去,甚至连他们的土地财富都没有没收。他们只是有很大的怨气,但还不想造反。
真正造反的是社会最底层。最有名的是陈胜吴广起义,秦末农民起义有一员名将叫英布,他是已经到了骊山服劳役,也是给秦始皇修陵墓,因为无法忍受,带着一群人逃跑了。逃跑了之后家乡也回不去,只能沦为强盗。这也发生在陈胜起义之前。所以,陈胜吴广造反的时候说“天下苦秦久矣”,苦的就是无休止的大规模兵役和劳役。
【追问】为什么秦朝会亡于暴政?
【明确】秦始皇为首的秦朝统治阶层还不懂得如何运用皇帝制度来管理整个中国。
秦始皇在统一了中国、全面推行郡县制、统一度量衡和货币后,第一给自己找了个伟大称号,然后按照始皇帝、二世、三世这样一代一代叫下去,搞绝对皇权。
第二就是疯狂动员兵役,继续往四面八方扩张,同时修建长城、宫城,给自己修建超级陵墓和用于享乐的阿旁宫等等,中华大地上遍地都是被迫远离父母妻儿前往上千里以外服兵役和劳役生死未仆的青壮年男子,无数人因为过度劳累死于各种建设工地。这是中国历史上规模空前的暴政。
第三,采用“焚书坑儒、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方法来对待知识分子阶层。
所以说,秦朝亡于暴政,亡于秦始皇的暴政。这跟秦始皇死了以后谁来继承他的位置倒是关系不那么大。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统一天下,其实就是“仁义不施”的产物。理由如下:
秦国能够消灭其他六国,靠得是军功爵位制,让秦国整个国家都变成了一部战争机器,所有的秦国人除了为对外战争服务其它啥事都别干了。普通秦国人要想改变命运,只能去战场上拼命,有了战功,就有了爵位,也有了土地。土地从哪里来?从战争中来,从而形成了一个无法停止的循环。
等到天下统一了,没有新的土地了,士兵自然无法获得军功奖励,底层士兵必然是怨气冲天。而修建长城,修陵墓,修宫殿又换不来军功。总之,战争有回报有盼头,才可以持续;现在战争没有回报没有盼头了,还用原来的管理体制,必然不可持续。
大一统之后,战争没了,自然国家的治理模式也要变,停止原来扩张型军国主义体制,转为向非战时管理体制:降低征兵比例,不要搞大规模劳役,放松思想文化管控,让经过数百年战乱的国家的人民休养生息一段时间。
但是,秦始皇和李斯不这么看,反而认为应该进一步加强。整个统治精英集团都是依靠军事扩张获得的权势地位,要说服他们停止扩张那是很难的,也基本不可能。
所以,刘邦建立汉朝以后,好多做法就改了,任用儒生治国,把刘家子孙分封到全国各地当藩王,让百姓休养生息。即便匈奴来了,也采取称臣和和亲等比较屈辱的方式来换取和平,让经历了太多战乱的中国人能够得到喘息。后来,还引入了道家思想治国,彻底的“无为而治”,儒、法、道并行,让国家恢复了元气。总之,到了汉朝,中华文明才算是真正“转型成功”。
【小结】本文虽是说理文,却用大部分篇幅来叙事,其叙述的特点:
1.叙而不论,通篇蓄势。前3段用大量的笔墨叙述了秦王朝的崛起、扩展、统一天下,第四段简写灭亡。其间没有插入一句议论,给读者在造成一种反差与疑问:统一天下的过程如此不易,为什么突然没灭亡了?这就是作者在蓄势的过程,吊足了读者的味口,才在第5段开始对比分析,最后水到渠成地提出观点——仁义不施 而攻守之势异也。
2.铺排渲染,气势恢宏。使用大量的铺排进行渲染。如第2段:“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频、赵奢暂之伦制其兵。”
又如:“于是从背散约败,争害地而赂秦。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强国请服,弱国入朝。”
3.同义叠句,突出强调。如第1段:“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又如第3段:“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以鞭笞天下。”四句也只一意,强调秦始皇践帝位,奴役天下。
又如第4段:写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三句同写,突出其地位卑微。
前后变化,在对比中思考盛衰之理
——《五代史伶官传序》教学设计
(一)教学导入
五代指唐宋之间的五个封建王朝,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是我国历史上的动荡时期。在这53年间,先后换过四姓十四君,篡弑相寻,战乱频起,后唐庄宗就是被弑的一个。
中国历史上总有一些奇葩皇帝:最喜欢写字画画的皇帝是宋徽宗赵佶,创造了谁都不好学的瘦金体;最喜欢诗词的是南唐李煜,一曲“春花秋月何时了”凄凄切切地传唱了千年;最喜欢写诗的是乾隆,写了四万首诗却没一篇拿得出手的代表作;最喜欢唱戏的,要数后唐庄宗李存勖了,庄宗喜欢唱戏,喜欢戏子。
100多年后欧阳修著《新五代史》,《新五代史》中有一个章节是《伶官传》,《伶官传》记叙了后唐庄宗李存勖宠幸的伶人景进、史彦琼、郭门高等败政乱国的史实。按照《新五代史》的编写体例,多数传文的开头都有一段序论,用来表述作者对所记史实的感想和议论。《伶官传》的开头也有这样一段序论,由于作者欧阳修写得比较出色,因此,后代有人让它独立成篇,编入古文选本,同时又加上一个标题,叫《五代史伶官传序》或简称《伶官传序》。此序的目的是为了告戒当时北宋王朝执政者,要吸取历史教训,居安思危,防微杜渐,不应满足表面的虚荣。
(二)任务一:疏通概括前3段文本内容,体会对比的叙述艺术
自读课文,梳理文言知识(基本由学生自主完成)
【重点词语】
1.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原:推究,考查,如韩愈《原毁》)
2.本其成败之迹。(本:考究,与“原”相近)
3.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其:表祈使语气,一定,可要)
吾其还也(其:表祈使语气,还是)
其皆出于此乎。(其:表推测语气,大概,如“其此之谓乎?”)
其孰能讥之乎?(其:表反问语气,难道,如“其可怪也欤?”)
4.方其系燕父子以组。(组:绳索)
5.函梁君臣之首。(函:名作动,用木匣子装)
6.何其衰也(多么)
【文言句式】
1.梁,吾仇也。(判断句)
2.此三者,吾遗恨也。(判断句)
3.庄宗受而藏之于庙。(状后)
4.盛以锦囊。(状后)
5.方其系燕父子以组。(状后)
6.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被动)
7.夫祸患常积于忽微。(状后)
8.而智勇多困于所溺(被动)
【提问】文章第一段讲了什么,有什么作用?
【明确】第一段提出“盛衰之理,虽日天命,岂非人事哉”观点,统领全文,紧接着举出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事例来证明这一论点。
第1句简单两个字的感叹句,引发对历史的沉痛追问和感慨,开篇不凡,引起读者的注意。
第2句直奔主题,提出论点——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盛衰”,为全文的核心,“天命”与“人事”对举,先宾后主,突出“人事”在“盛衰”中起到的决定性作用 ;
第3句以“原”连接,从观点句过渡到事例。其中的“得”与“失”对举,引发深思。三句话,寥寥几十字,分别从情感、论点和事理的角度安排,不仅明确了文章论述的问题,还为下文的展开做了张本。
【提问】李存勖是如何励精图治的?
【明确】李存勖唱戏的天份,一开始还没显露出来,天天行军打仗,最多也干嚎几嗓子,叫田间KTV。他爹晋王李克用十年给他打下基础,他用十五年完成统一大业。传说李克用临终时候拿出了三支箭遗赠李存勖,这三支箭代表三个遗愿,让他灭后梁、逐燕王、伐契丹。三件事李存勖都做到了,他做了后唐的皇帝,那时候他就是大家的神。
【小结】第二段叙述庄宗接受并执行其父遺命的事例。先承上文说明“庄宗之所以得天下”的原因是唐庄宗励精图治,为了替父亲报仇所做的一系列的事情。这一段论述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叙述李克临终之前的遗言,说明得到天下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另一方面叙述唐庄宗为了能够达成父亲的遗愿而努力治国。
【提问】做了皇帝的李存勖,后来如何?
【补充】江山收入囊中,李存勖变了,那个叱咤风云的猛将,变成了一个面饰粉黛的伶人。他给自己取了个艺名,叫李天下。李天下常和伶人厮混。
李天下的皇后,出身卑微,她父亲刘老头以卖药和占卜为业,号刘山人。刘皇后性格强悍,好面子,但一旦别人扯到她的出身,立即哑火。父亲刘山人曾经去寻她,被她乱棍打出,拒不相认。后来刘皇后认了中书令做干爹,假装有了身份。
李天下不仅唱戏可以,编戏也一流。他敏锐地察觉到“刘山人千里寻女”是一个好故事。于是他穿上刘山人的衣服,背上草药袋子和药箱,让另一个有天赋的演员,也就是他的儿子李继岌手提破帽跟着他,走到刘皇后卧室里说:“刘山人前来看望女儿。”
刘皇后看了这场戏后,血就上了头,把李继岌打了一顿。李存勖一看皇后怒了,跑了。这出戏在宫中成为了名剧,成为笑料。从这点看,李存勖有周星驰无厘头搞笑的天赋。
有个伶人叫周匝,是庄宗最为宠爱的伶人,每天必须要听他唱上一段,庄宗才能安心入睡。周匝有段时间被后梁俘虏,庄宗睡觉也不香了。后来庄宗攻下汴梁,找到了周匝。周匝嗵的一下就给庄宗跪了,痛哭流涕,抽泣着诉说对庄宗的思念。
庄宗被感动了。接着周匝就请庄宗封赏两个帮助过他的人,而且一下就讨要两个州。这离谱的事在庄宗那都不是事,巴掌一拍:同意了。宰相郭崇韬被吓一大跳,心想这死戏子想白嫖,城都是将士们血换来的。他马上就提出反对。但半年后,庄宗还是经不住周匝软磨硬泡,把那两个货封为刺。
从此庄宗的朝廷形成三大势力,伶官、宦官、皇后。伶官和宦官弄权,皇后贪财,这三股势力分工合作。
伶官中以景进、史彦琼、郭门高三人最为厉害。当时的宰相郭崇韬是个正经大臣,为人刚直。他经常忤逆三大势力的意愿,挡人财路,三大势力对郭崇韬恨之入骨。这三个戏子与宦官勾结一起,撺掇刘皇后写手谕让太子直接把郭崇韬杀了。于是,当朝宰相,丹书铁券持有者,免十死奖获得者,终于被戏子们杀害。后来,伶官们到想灭谁灭谁的地步。而伶官景进过五关斩六将,最后做到光禄大夫、御史、上柱国。
宰相郭崇韬被杀,侄子郭门高将军,不干了,于是带领手下士兵造反。此时天下各路叛军也四起,庄宗带着军队去去平叛,半路了,士兵们竟了散了一大半,只剩两万人不到,来到郭门高的阵前,庄宗被从楼上放箭射成重伤,乐队的戏子善友扶着他躺在屋檐下。庄宗让皇后送点水来喝,皇后让太监送来了饮料,庄宗喝完后,死了!他死后大臣各奔东西,皇后伙同庄宗弟弟李存渥收拾收拾,放把火烧了宫殿,逃了。戏子善友怕乱军戕尸,用庄宗喜欢的乐器点了一把火把庄宗烧了。
庄宗奋斗十五年,只做了三年皇帝,是个败家玩意!
【小结】第三段在庄宗盛衰对比中,可以看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第四段承接上文进一步议论,总结出“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结论。强调可以使人逸豫亡身的绝不仅仅限于伶人。深化了人们对“盛衰之理,虽日天命,岂非人事哉”的理解。
【板书小结】文章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思路展开,紧扣“盛衰”,夹叙夹议,史论结合,笔带感慨,语调顿挫多姿,感染力很强。
提出观点: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反问句表强调,语气坚定)
论证观点:1.(正面)庄宗遵父命报仇成功。(忧劳可以兴国)
2.(反面)庄宗沉溺于声色亡国。(逸豫可以亡身)
推出结论: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教学总结:两篇都是史论文,评论历史,阐述观点。两篇文章都涉及残暴逸豫与国家存亡的关系。贾谊在《过秦论》中说,秦始皇施行暴政,不把百姓生死放在心上,想得只有如何保住自己的“子孙帝王万世之业”,结果“身死人手,为天下笑”;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中说,李存勖太任性,由一个有为青年,变成一个堕落大叔,其本质是安于自己的享乐,不把国家放在心上。无数的事实证明:谁不把老百姓放在心上,谁就会一败涂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