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考作文主题训练:人生加减法(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届高考作文主题训练:人生加减法(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7.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2-07 10:58:3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作文主题训练-------人生加减法
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论语》中,提倡“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老子》中说“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训俭示康》中说“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可以直道而行”。古代圣贤的智慧引发了我们很多思考。
现在的中学校园,沉溺于物质享受的现象屡见不鲜,为此,学校将组织一次“做生活的减法”的征文活动,结合上述材料,请你以学生李华的身份给你的好朋友王明写一封不少于800字的书信,谈谈你的感悟和思考。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在华语辩论世界杯决赛中,“21世纪青年人做加法还是减法更幸福”的辩题引起热议,有人认为,21世纪青年人应做加法,即敢想敢做,勇于尝试,拓展人生更多可能性,提升幸福感;也有人认为21世纪青年人应做减法,减去过多欲求,接纳不完美,笑对人生的不圆满,如此更幸福。
作为21世纪的青年人,你认为做加法还是减法更幸福?请结合以上材料,按要求写作。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当代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在长篇小说《不朽》里,描写过人类两种灵魂。
一种灵魂做的是“加法”。这种人喜欢表现自我、突出自我,希望与世界产生千丝万缕的联系,好让人们看到自己的存在,听到自己的声音。
另一种灵魂做的是“减法”。这种人希望过那种不被他人关心关注、安静安宁的日子,总是试图削弱甚至消减与他人的联系,主动给自己的灵魂降噪,以期不被外界发现,记挂。
对此,你有什么思考?请就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4.作文。
雕塑家吴为山曾这样说:“什么是雕塑?雕的过程是一个减的过程,是做减法,从外向里慢减,减去那些不应该存在的东西;塑的过程就是加法,不断从里面向外加,是一种加法,加上属于精神本体的东西。所以雕塑是加法、减法的一个组合。”
对此,你有什么思考?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5.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2013年已走,2014年到来,在跨年之际,许多人互相转送一副对联。上联:2+0+1+3+1+4=11(意为光棍) 下联:2-0-1-3-1-4="-7" (谐音夫妻)。横批:201314(一生一世)。一生中,有人喜欢不断做加法,有人却喜欢做减法。这副对联引起了你怎样的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
1.例文:
减去物欲,丰盈精神
亲爱的王明:
你好!最近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那就是我们的生活是否过于繁琐和复杂?我们是否需要给生活做减法,才能让自己变得更轻松呢?
在如今的社会中,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我们中学生也不例外。然而,过多的物质享受却让我们变得越来越贪婪,越来越不知道满足。我们追求名牌,追求时尚,追求各种享受,却忘记了古代圣贤的教诲。孔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在《老子》中,老子言:“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司马光训诫子孙:“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可以直道而行。”这些古代圣贤的智慧,无一不提醒我们,减去对物质的过分追求,让精神更丰盈,更自在。
回首历史,夕阳西下,雁去衡阳,历史的年轮不停转动,无数能人雅士随风而逝,但他们的生活,却一直为人们所称道、所向往。因为他们懂得有失必有得,一减一不一定等于零。
五柳先生陶渊明,饱读诗书、才高八斗,若是为官,非富即贵,但陶渊明却放弃了这样的生活,自甘成为一介布衣,他舍去了财富,扔掉了名利,却留下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千古美谈。远离城市,隐居田园,看花开花落,没有这样的生活,陶渊明又怎能写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绝唱。
陶渊明减去生命当中的“利”与“财”,却为自己加上了品质高洁、与世无争的姿态,谁又能说他是不明事理呢?
一代诗仙李白,渴望入朝为官、建功立业,但黑暗官场与他的品性相悖,这里终究不适合他。李白没有改变自己,去迎合那些肮脏的所谓为官之道,而是选择了扬长而去,正是其诗所言,“仰天大笑出门去,吾辈其是蓬蒿人”。
李白减去生命当中的“富”与“贵”,坚持了自己的志向,甩去了心灵上的束缚,真正成为潇洒飘逸的诗仙。即使人生有千万个不是,他亦不随波逐流,且闲锄明月,安种梅花。
放眼今朝,亦不乏此类拔萃之人。陶行知先生曾说:“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一个富家子弟,一个洋学生,物质可谓丰富也;一个金陵大学毕业,一个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毕业,资格可谓出类拔萃也。但他——陶行知却在农村晓庄办起了学校,为平民的前途、未来、希望着想。他捧着一颗赤诚的心,减去物质与财富,“人生为一件大事”而来,为我国的教育事业贡献毕生精力。
为什么他没有躺在物质的枷锁下?为什么他没有仅仅享受物质的奢华?因为他减去了生命中的“物”与“欲”,因为他理解人生的意义,因为精神可以超出物质的所在。
前人尚且如此,我辈更应践行。给生活做减法,让自己更轻装上阵,学会珍惜身边的每一份美好,摆脱物质的束缚,专注于自我的成长,打造丰富的精神世界。这样的人生,才是真正有价值的人生。希望我们都能在给生活做减法的过程中,找到真正的自己,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祝你快乐每一天!
你的好朋友:李华
2021年12月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材料型作文题。
作文材料由三句名言构成。第一句出自《论语》,意思是君子吃饭不要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强调君子对食物、居住不要有过度的追求。第二句出自《老子》,意思是纵情狩猎使人心思放荡发狂,稀有的物品使人行为不轨。强调欲望多了人就会心术不正,行为不轨。第三句出自《训俭示康》,意思是君子如果少贪欲就不被外物役使,可以走正直的路。强调少欲的重要性。
从材料中的三句话来看,它们的共性就是强调人不能对物质有过多的贪欲,如果贪欲过多,就会影响人的行为、品质或发展。
题目规定的情境是学校将组织一次“做生活的减法”的征文活动,其中“做生活的减法”是写作的主题。关键理解什么是“做生活的减法”。结合材料不难理解,“做生活的减法”就是在物质上少些贪欲,多些精神上的追求。在写作的时候,可以列举少物欲,或者是节俭的名人的例子,如季文子出身于三世为相的家庭,为官30多年。他一生俭朴,以节俭为立身的根本,并且要求家人也过俭朴的生活。他穿衣只求朴素整洁,除了朝服以外没有几件像样的衣服,每次外出,所乘坐的车马也极其简单。再比如周恩来总理,一生鞠躬尽瘁,衬衣经常缝缝补补穿很多年。也可以列举一些人因为对物欲追求过多最终身败名裂,甚至失去生命的事例。比如晋代的何曾,当了太傅,喜欢奢侈,“日食万钱”,还说“无下箸处”。到了孙子这一代便因骄奢而家业败落。又如“石崇以奢靡夸人”,便引来了杀身之祸。正反对比,这样更容易证明自己的观点。
文章应该表达中学生群体或个体的“感悟和思考”,强调写作者“我”的存在,提倡个性化写作,“我手写我心”。考生应从自身出发对“做生活的减法”的意义进行阐发,写出大时代中“小我”的真实感悟和思考。“结合上述材料”规定了写作的内容,“感悟和思考”必须基于“减法”这个核心概念。“写一封不少于800字的书信”已经明确了文体必须是书信,也明确了信由李华写给王明,全文应采用第二人称。“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提醒考生不必面面俱到,可选取最有感受的一个方面谋篇布局,完成作文。
立意:
1.轻装上阵,拥抱属于自己的生活。
2.给生活做减法,才会让自己更轻松。
3.不要做物质的奴隶。
4.懂得给生活做减法的人才会拥有幸福。
5.少物欲可洁身。
6.成由勤俭败由奢。
2.例文:
做简单的富人
“我要做远方的忠诚的儿子,和物质的短暂情人。”海子为了他的诗歌王国,抛却世俗的束缚,在走向远方的路途上以梦为马,一往无前。而我们,终究以何为追求?我选择做生活的“减法”,精神的“加法”,做一个简单的富人。
生活上做“减法”的人是简单的,简单的人是幸福的。他竭力去做一件简单的事,以使得精神世界富足。正如苏轼,当他放下外物的牵绊,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便拥有了一颗轻松豁达的心。喜爱拾荒的少年三毛是简单的,一截树枝,一个不完美的琉璃球,构成了三毛缤纷的童年。她对幸福的追求如此简单,又如此终身不渝。当住进撒哈拉沙漠,拾荒者依然在挖掘幸福。沙漠中不知何人丢弃的彩色地毯,半埋于黄沙的骆驼头骨……悉数被她收藏进家中,与她共度浪漫的生活。
简单的人是富有的,因为他能看见杂花生树,草长莺飞;能尊重水滴石穿的努力,也能享受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闲适;能欣赏单调简单的生活,也能在微小的事物中发现幸福的意义。至此,我们才晓得,原来富有不限于财产的多少,而是指精神的广阔。如此看来,追求简单,不正是在追求有意义的生活吗?不正是在追求幸福吗?
聪明人在生活上做“减法”,把生活变得简单,以便使最小的事都富有伟大的意义。
简单,并不意味着家徒四壁、食不果腹,而是指摆脱物质的束缚和羁绊,拥有生命的单纯。就像庄子,楚王欲以国事相累,庄子持竿不顾,他宁愿选择曳尾涂中,正因为生活的简单,生命的单纯,才使他有机会在精神上做“加法”,他活成了我们精神上的一轮明月。
陶渊明是简单的,尽管“结庐在人境”,却有不为物所累的境界,东篱采菊,不经意间看见南山之上的一抹云霞,便快意于心了。木心是简单的,家徒四壁,一无所有,而片片页页的文字却彰显了他生命的从容之态,别人的万丈深渊是他的鹏程万里。梭罗追求追求简单化的物质生活,以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危害, 同时把因物质生活简单化而节省下来的时间,用于精神生活的丰富上。
他们都能很好地处理“减法”与“加法”的关系,他们的生活一样的简单,但谁能说他们不幸福?
周国平先生说:“生命的单纯和精神的丰富是好的品质,具备这两种品质,也就具备了幸福的能力。”做一个生活简单,精神富有的人吧,勇敢地挣脱物质的牵绊,简单地生活,以一颗纯粹的心去拥抱精神的丰盈和浪漫,这才是一种无量的幸福。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
材料围绕华语辩论世界杯决赛中“21世纪青年人做加法还是减法更幸福”的话题,展开对于“加法”与“减法”的思辨性讨论。这里的“加法”,重在强调积极进取的态度,在人类文明发展的过程中,人们正是通过不断添加,不断扩张,才最终让这个世界呈现繁荣。个人学习、成长,社会生活、发展等多个方向,都因为有加法的加持,让经验知识积累越多,才不断进步。但有时我们也许有必要作出反思,过度的加法是否会让人、让环境、让社会不堪重负?正因如此,材料中后一种观点才会指出我们要学会做减法,“见素抱朴,少私寡欲”,拆除偏执妄见,减少欲望执念,开阔心胸视野。减法思维教会我们在决策时洞察真相,删繁就简,看得更透彻,活得更轻松。
从以上材料可以看出,人生有的时候需要做“加法”,有的时候需要做“减法”,有的时候需要“加法”与“减法”平衡。主要是阐述“加法”与“减法”的关系。
考生在行文时要对“加法”“减法”的内涵、外延有所界定。比如在生活上减少物质要求就是做“减法”,而通过读书等丰富内心,丰盈精神是“加法”,在此基础上,展开联想,并谈及二者关系。行文可偏重“加法”或“减法”,但另一方面不能丝毫不提。
立意:
1.加法带来文明,减法让世界更美好。
2.大道至简,化繁为简。
3.加法、减法是互补的。
4.生活做减法,精神做加法。
3.例文:
灵魂“加减法”
人,是有灵魂的动物。这一点,并无天壤之别。可是,在怎样管控灵魂问题上,不同个体有着截然不同的态度。比如,有的人喜欢给灵魂做“加法”,有的人乐意为灵魂做“减法”。
捷克当代作家米兰·昆德拉,曾在他的长篇小说《不朽》里,描写过人类两种灵魂。一种是做“加法”的灵魂。另一种灵魂做的是“减法”。
古人云,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可是,现实生活中,真正能够平心静气、心无旁骛者,似乎为数不多。相反,惯于给灵魂做加法,喜欢抛头露面、彰显自我的人倒是不少。君不见,有的人只要有机会,就会不遗余力地让别人关注自己,哪怕是做个跳梁小丑也在所不惜。现如今,有了朋友圈,更是快捷方便、如鱼得水。不少人喜欢把逛街购物、唱歌喝酒,钓鱼打牌、游山玩水,头疼脑热、感冒鼻塞之类鸡毛蒜皮、毫无情趣的闲事琐事无聊事,不加过滤统统发到朋友圈里去。有的人,昨天与李四怎样怎样了,今天和张三干嘛干嘛了,都成为微信的“精彩”内容。如此执着地做“加法”,除了期盼得到点赞与喝彩、关怀或同情,更多是为了彰显自己、引人关注。
十九世纪,英国教育家、达尔文进化论最杰出的代表托马斯·亨利·赫胥黎说过:“越伟大、越有独创精神的人越喜欢孤独。”不怕寂寞,喜欢孤独,就是灵魂的“减法”。这种人,既开明,更明智。在我们身边,一旦光荣退休,就“不问事、不管事、不惹事”,不抛头露面,不指手画脚,不显山露水的人有,但为数并不太多。相反,退休之后不甘寂寞,或想方设法到某单位做顾问,或自告奋勇去某协会当会长者,倒是大有人在。也难怪,如此一来,便可以名正言顺地“退而不休”。今天东边小会开开,明天南边小车转转。美其名曰“发挥余热”,实则多多少少给基层增添了麻烦与负担。
汉高祖刘邦之孙刘安在《淮南子·主术训》中写道:“是故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宽大无以兼覆,非慈厚无以怀众,非平正无以制断。”300多年后,诸葛亮在总结毕生经历、汲取《主术训》精粹的基础上,将其充实、拓展。54岁那年在临终前,把“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写进《诫子书》。意思是告诫子孙,不能看淡眼前的名利得失,就不会有明确的志向;不能平静专注地修心学习,就难以实现远大的目标。
东晋诗人陶渊明,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等职,最末一次出仕是江西彭泽县令。可是,只短短八十多天,他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等诗句,描写的正是陶渊明归隐田园后,心静如水,悠然自得的生活状态,他最终成为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描述了一个孤单孤独的场面。或许正是这种如影随形的孤独感,成就了李白这位千古奇才。
人生一百,形形色色。钟情灵魂“加法”也好,选择灵魂“减法”也罢,既是个人的喜好,也是个人的自由。不能强求,不该干涉。然而,自我审视一番,倒是不无必要。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材料的中心话题是“灵魂”的“加法”“减法”。
所谓“加法”,就是表现自我、突出自我,想让他人看到自己的存在,听到自己的声音;所谓“减法”,就是希望不被人关注,安静安宁度日,想要削弱或消减与他人的联系,给自己的灵魂降噪,不想被外界发现、记挂。
这是典型的二元思辨型作文题。考生可以辩证思考,整体立意。
一是要明确“减”与“加”的内涵,由材料意义指向,我们推断“减”应该是外在的东西,即少些名缰利锁的羁绊,少些世俗之欲,少些虚浮之念,“加”应该是由内向外的东西,即要增加学识、本领、道德素养等内在的东西,这样方能淬炼灵魂的钢火,增加灵魂的含金量,从而自觉地服务社会,成就大美人生;
二是要深入思考探究“减”与“加”的辩证关系,“减”是为人生减负,好集中精力轻装上阵,享受丰富人生,获得心灵的宁静;“加”是汲取精神营养,催人奋发有为,实现人生价值的最大化;
三是要明确“减”与“加”二元思辨的意义作用,即做好人生的“加减法”有何意义作用。
还可以侧重一方,兼及另一方。对于“加”“减”之二元,考生在论述时可有所侧重,即侧重于“加”或“减”,同时兼及另一方,切忌只谈一方。
不同的人群不同的年龄段,加减的侧重点也是不一样的,并非只有一个标准答案。如侧重“加”,可立意:青年学子要多做加法,学好本领和知识,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同时也要为自己减负减压,这样才能更好地成就人生;又如侧重“减”,可立意为:人生不能太专注于名利,要多做些减法,减去过多的功利的重负,同时也要增加学识,提高道德修养,做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
立意:
1.减其浮华,加其精髓,方可成就大美人生。
2.撇除浮名,做精神的雕塑者。
3.适当加减,适意人生。
4.例文:
加减人生
人的前半生,是用来做加法的;而人的后半生,是用来做减法的。在这加减之中,人得以成就一生。
伴随着一声啼哭,你呱呱坠地,不带一丝尘世间污染的来到这大千世界,然后在这人世间的喧嚣之中,你学会将理想、功名强加于自己,然后追求那些不曾属于你的东西,后来背负着满身包裹的你累了,再渐渐放下它们,当你归到生命的尽头,你会发现,自己又如婴儿般一身轻快,不带走尘世的喧闹,孤独离开。
人在前半生,追求功名、理想,做加法让自己的人生更加饱满充实,成就自我。朝五晚九的上班族,在大城市的纷乱与繁华中奔波着,他们抱着成为精英的理想,在追梦路上奔走着,他们给自己加上了理想、金钱等追求幸福的包裹,身陷于红尘之中,奔波于功名之间,他们很疲惫,因为他们沉甸甸的理想与抱负将他们压得喘不过气来。“幸福是奋斗出来的。”是的,人如果不在前半生奋斗,强加功名、幸福,那么青春是用来干嘛的?青春就是用来做加法的,不负韶华,以梦为马,用奋斗来礼赞青春。
而人在后半生,渐渐看透了世事的无常与喧嚣,开始学会放下。陶渊明“不为五斗米而折腰”,毅然离开官场归隐田园,顺随天命,乐天安命,抛却曾追求的浮华去顺随内心。还有多少人是在中年之时渐渐明白自己一生到底想要的是什么,甩开曾给自己强加上的包裹,他们有的选择去旅游,纵情于山水,不再受世事之困;有的归禅,在寺庙的钟声中洗涤自己曾污浊的心灵;有的放下工作去爱家人,明白家才是自己最重要的港湾。所以人们说“五十而知天命”“七十而随心所欲,不逾矩”。人只有经过了岁月的洗涤与沉淀,才能抛开那些华丽的浮夸的,去做真正的自己。
但后半生的减法,必将是在前半生的加法之上,才可进行的。若没有曾经的努力奋斗做的加法,又怎会有后来抛开一切追求自我的减法?前一阵大学中流行的佛系青年,二十岁做着六十岁都能做的事,在本该奋斗为人生做加法的年龄去做减法,颠倒人生,他们的结果是在后半生无力做减法,碌碌一生,成为了一个没有人生意义的行尸走肉。正如逍遥游中所说“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没有曾经的积累,怎么会有后天的展翅高飞?
加减人生,不加,不是人生;不减,亦不是人生;不先加后减,也成不了人生。加减法,如此奥妙,人生,何其精彩!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
【审题】本题是一则典型的二元思辨型作文题。审题时,考生一是要抓住“雕的过程”和“塑的过程”的相关表述,注意“减去那些不应该存在的东西”“加上属于精神本体的东西”“加加减减、减减加加,到最后只留下精神与灵魂”等关键信息,提取关键词“加”“减”,明确思辨的二元。二是要明确语境的论述中心,材料表面上是就事论事,谈的是雕塑的“加减”技巧,实质上由事论理,表明人生同样也需要“加减”的智慧。考生立意时必须展开由雕塑事理上升到人生哲理的联想,并深挖做好人生“加减法”的内涵、关系、意义、作用等方面的内容,否则就会造成审题立意较偏或不够深刻的问题。
【立意】1.减其浮华,加其精髓,方可成就大美人生。
2.青年学子要多做加法,学好本领和知识,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同时也要为自己减负减压,这样才能更好地成就人生。或者,人生不能太专注于名利,要多做些减法,减去过多的功利的重负,同时也要增加学识,提高道德修养,做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
3.人生需要不断剔除陈腐观念,多接受新知,大胆创新,方能闯出自己的一片天地。
【素材】1. 周国平说:“人生在零与一之间。”是啊,人生就像可逆方程式一样,在青壮年时,总想着比减法速率大的加法。一个孩子,到长成一个大人,就像一个海绵,源源不断去汲取一切新鲜的东西,不顾一切往里装,使自己变得充实。金钱可以装饰外衣,名声可以加冕桂冠,权力可以使你高高在上。可一旦方程式达到了平衡,逆向的减法便压制性的来了,人就开始如排毒般,把多余的、脏乱的东西统统过滤,世界开始在眼中变得简单又干净——倒映在老人眼中的世界单纯得如同稚子所见,这便是人生最好的状态:干干净净地来,干干净净地去。
2. 其实,人生总是在同时做着加减法,这个过程是完全自发而非靠自觉完成。这意味着,没有人一直做加法,守得住所有“加”来的东西。时间与死神,总会毫不留情地一件件剥离下来,让你减成圆润又好笑的“零”。但人生并不是一个一无所获的过程,你无论是从里向外加好,还是从外向里减罢,你充实不了身外之物,却能丰盈得了你的灵魂。上海医院教授龙辉时常开车去300公里外的乡镇义诊,少了大城市的高薪,但他的美德与人性早在这漫漫车程中孜孜积累;希尔顿散尽千金,把97%的巨额财产全部捐给了慈善事业,他的减法高贵而鲜明,为他的灵魂添加上了不朽的厚重的一笔财富。是的,在这绝对因果的加减下,我们所做的,绝不是去追求身外之物,而是应在这加或减中,雕刻出一个更丰满更美好的灵魂与精神世界。
3. 由此及彼,加减不仅是艺术的一种手法,它本身也是一种生活大智慧的艺术。回首历史古卷,刘禹锡陋室之德馨,陶渊明容膝之归去,庄子无穷境之逍遥,这些已成沉淀,是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孤傲精神与灵魂。不图名节、不贪享乐,减去浮华,只留质朴,心灵中那一方净土,也便是意境之超然。莫笑他们痴狂,不懂变通,当今社会仍有如此般“市中大隐士”。网上走红的流浪汉兼国学“大师”沈巍,便是此般人物,他未利用媒体从此变成“网红”,而是继续着一边熏陶自己,一边流浪的生活。而我们要学的,并不是像他一样流浪,而是将心灵收回,雕去浮躁,塑上学识底蕴和高尚人格,如此加减,便也是一种艺术,是智慧地活着的姿态。
5.
例文:
让奉献之树常青
人生的意义到底是什么 怎样活着才算有意义 活着为自己还是活着为他人 这是每个人都要考虑的问题。“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一曲《爱的奉献》之所以能久唱不衰,是因为它唱出了大家共同的心声。奉献与索取是一对矛盾,一心索取的人,贪欲永远得不到满足,再者,没有别人的奉献,自己又能索取什么 材料中的对联告诉我们,做人不能用加法,只索取,结果就是孤家寡人;与人相处要用减法,讲奉献,人生就不会孤单,有舍才有得;一生一世只有奉献才有回报。
奉献是不计报酬的给予,是“有一分热放一分光”,是“我为人人”。奉献者付出的是青春,是汗水,是热情,是一生无私的爱心,甚至是无价的生命。因为有人奉献,社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才会不断增加,人类才会不断前进。奉献者收获的是一种幸福,一种崇高的情感,是他人的尊敬与爱戴,是自己生命的延长。
鲁迅先生“俯首甘为孺子牛”;周总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孔繁森将自己的一生奉献于阿里。他们以无私的奉献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为社会进步做出巨大的贡献,为世人称颂。其实还有更多的人是在默默地奉献,献出自己的力量,构建社会文明的大厦。
奉献是积极主动的。个人的奉献在于主观愿望的伟大体现。现在大批的作家、文艺工作者、思想家,他们也在奉献着自己的思维,奉献着自己的精神力量。我国处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在大力发展物质文明的同时,更需要提倡精神文明。这正是精神文明为经济建设提供了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由此可见,精神力量的奉献不可忽视。
我们常把老师的奉献比作“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人间最伟大的奉献也在于此。教师把自己所学的知识无私传授给学生,一批批的学生成为国家栋梁而奔赴社会建设的洪流。当老师们放下手中的粉笔,满头银丝时候,感叹桃李满天下的时候,他们才真正感触到奉献之后的欣慰。
奉献不是为了索取,奉献应是自觉自愿的。让我们新世纪的一代青年都投身到乐于奉献的革命洪流中,从现在做起,从自身做起。让奉献这棵常青树,永远葱笼、繁茂。
【详解】试题分析:2+0+1+3+1+4=11(意为光棍),说明做人不能用加法,只索取,结果就是孤家寡人;2-0-1-3-1-4="-7" (谐音夫妻),与人相处要用减法,讲奉献,人生就不会孤单,有舍才有得;201314(一生一世),一生一世只有付出才有回报。我们来到这个世上,每个人都背着一个空篓子,而人的一生,就是不断往篓子里放东西的过程。如果有了,就想更多,贪得无厌,欲壑难填,只是一味的索取,最后将一无所有,只做加法的人生是悲哀的。远离名利,看淡成败,安于淡泊就是做减法,减去多余的物质,减去奢侈的欲望,减去心灵的负担,不断地奉献,人生就会幸福。人不应该一味的索取,应该讲奉献,这样人生之旅才会风光无限。
考点: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