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藤野先生》导学案
年级:八年级 (下) 科目: 语文 主备人:陆晓玲 审核:语文组
学生预学案
学习目标:
1、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特征和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思想品质的写法。
2、学习藤野先生正直、热情、治学严谨的高尚品质和重视中日友情、毫无民族偏见的精神;3.学习鲁迅先生将个人的志愿与祖国的前途命运紧密的结合在一起的强烈爱国主义精神。
学习重点:
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特征和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思想品质的写法。
学习难点:
学习鲁迅先生将个人的志愿与祖国的前途命运紧密的结合在一起的强烈爱国主义精神
资料链接:
这篇散文记叙了作者1902年夏末至1906年初春在日本留学的生活片断。写作年代则是在鲁迅离别了藤野先生二十余年后的1926年10月12日。鲁迅到日本学,本想以学医来救国救民,可在仙台医学专科学校学习时,有一次观看反映日俄战争的影片,片中中国人看日本枪毙给俄国人做侦探的中国人的麻木神情给鲁迅以很大的刺激。从此,他弃医学文,决心用文艺作为武器进行战斗,从而唤起国民的觉醒。鲁迅写此文时,正当“三 一八”惨案发生之后,鲁迅积极支持爱国学生的正义行动,与反动军阀以及反动文人进行英勇斗争,用战斗的文章来抨击“正人君子”的迫害,抒发自己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歌颂没有民族偏见、正直、热情的藤野先生所代表的日本人民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课外补充: 自题小像(鲁迅)
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全诗解释
我的爱国之心犹如被爱神之箭所射一般无处可逃,祖国正在风雨飘摇中黯然失色。
我把我的心意寄托给人民,然而人民却难以察觉,我愿意把我毕生的精力托付给我的祖国。
简介:《自题小像》诗本无题,系鲁迅于1903年在日本东京弘文书院求学时,剪辫题照,赠给他的挚友许寿裳的。据许寿裳1936年12月l9日作《怀旧》一文说:“1903年他23岁,在东京有一首《自题小像》赠我的……” 这首诗即是许寿裳发表《怀旧》一文时首次披露于世的,题目也是许寿裳添加的,后收于鲁迅《集外集拾遗》一书中。鲁迅于1931年重写时题:“二十一岁时作,五十一岁时写之,时辛未二月十六日也。”《自题小像》是一首七言绝句。诗是鲁迅21岁写的,51岁重写。在30年中很少写诗,从这以后才开“诗戒”。何等坚贞、猛烈的爱啊。这是《呐喊》和《彷徨》的先声,也是鲁迅毕生奋斗的标灯和旗帜。30年过去,鲁迅无愧无悔。
自学导航:
1 通读课文,辨清应掌握的字的形、音及词语
2. 理清文章脉落、记叙顺序,分清课文中变换的几个地点
3.了解全文记叙的几件主要事情,给文章划分段落层次
4.快速阅读课文
a 考虑文章是按什么顺序来组织材料的,记叙的线索是什么,
b 变换了几个地点,记叙了哪几件主要事情:
C根据前面两个问题你觉得应该怎样来划分文章的部分,说说各部分的大意。
牛刀小试:
1 .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 .
fēi( ) 红 芦 huì( ) 不 xùn( ) nì( ) 名信
诘 责 ( ) 畸 形 ( ) 深 恶痛疾 ( ) 发人深 省 ( )
2 .解释下列词语 , 加点的字另作解释 .
(1) 深恶痛 疾: (2) 油光可 鉴: (3) 竭 力: (4) 凄然:
3 .文学常识填空并回答问题 .
本文与我们在七年级下学期与八年级上学期所学的《 __________ 》《 ________ 》两文均选自鲁迅先生的散文集《 __________ 》一书 . 从这三篇文章的内容来看 , 你能不能推测出三文的写作先后 请说出你的理由 .
中考链接
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上野的樱花烂漫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 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中国留学生会馆的门房里有几本书买,有时还值得去一转,倘在上午,里面的几间洋房里倒也还可以坐坐的。但到傍晚,有一间的地板便常不免要咚咚地响得震天,兼以满房烟尘斗乱;问问精通时事的人,答道,“那是在学跳舞。”
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
1、概括本文段的主要内容。
2、“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中的“无非”的意思是( ),表现了“我”( )思想感情。
3、本文段主要针对清国留学生的 和 进行描叙,表现了作者的 的思想感情,其中从( )这个词中可以看出它运用的修辞是 。
4、本文段描述清国留学生的生活方式,表现了清国留学生怎样的丑恶灵魂?
5、从本文段可以看出鲁迅离开东京去仙台的原因是什么?
6、文段最后一句话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是
教师导学案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理解“无非”、“实在”、“大概”、“居然”、“何尝”、“似乎”等副词对表达句子意思的作用。
过程和方法:学习抓住人物的典型事例和特征来表现人物思想品质的写作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习藤野先生正直、热情、治学严谨的高尚品质和重视中日友情、毫无民族偏见的精神;学习鲁迅先生的尊师好学的高尚品德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特征和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思想品质的写法。
教学难点:学习鲁迅先生将个人志愿与祖国前途命运紧密的结合在一起强烈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过程:
精讲:
一、导入
鲁迅是大家熟悉的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是笔名,本名周树人,是浙江绍兴人。进入初中以来我们学过了写鲁迅的文章和鲁迅先生写的文章有哪些?(同学们回忆。教师归纳、明确。)现在我们再学习鲁迅的一篇文章。
二、预习检测:
1.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黑色字注音。
芦huì___ nì___名 托cí___ 绯红____ 不逊____ 诘责____
2.写出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恰切解释。
①除下帽来,油光可鉴_____。②据说是穿衣服太模胡了_____。
③一段落已完还没有到下课的时候,便影几部时事的片子。
3.介绍背景
4.了解作者
三、速读课文,整体感知:
快速阅读课文,做好以下几件事:
1 通读课文, 理清文章脉落、记叙顺序,分清课文中变换的几个地点
2.了解全文记叙的几件主要事情,给文章划分段落层次
3..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全文内容。
4.给题目添加修饰词,初步感知藤野先生的思想品格。
5.快速阅读课文
(1)考虑文章是按什么顺序来组织材料的,记叙的线索是什么,
(2) 变换了几个地点,记叙了哪几件主要事情:
(3)根据前面两个问题你觉得应该怎样来划分文章的部分,说说各部分的大意。
四.研读课文,深入感知
研习课文的第一部分。
指名学生朗读,同学们看书并考虑:
1.作者是怎样抓住主要特征来描写清国留学生的形象?
2.比喻和反语修辞手法的作用是什么?
3.“无非”、“实在”对表达句子意思有什么作用?
小组内群学,组长不能包办,只负责记录和总结补充归纳,明确展示的要点
小结:本文题目是《藤野先生》,可第一部分内容看似与写藤野先生无关,通过对全文的理解你知道着是为什么吗?
研习课文的第二部分
作者在仙台与藤野先生交往的段落,(6-23)
1、用笔勾画出对藤野先生进行描写的语句,
2、概括出在仙台我与藤野先生交往的事件,从而进一步概括藤野先生的性格特征。
研习课文第4、5两段。思考下列问题:
1.从东京到仙台途中,要写内容是很多,作者为什么只写“日暮里”和“水户”两个地方?用意何在?
2.“大概”对表达句子的意思有什么作用?鲁迅到仙台后,受到了哪些优待?这能说明什么问题?“居然”对表达句子意思有什么作用?
研习课文第二部分第三层次内容。
结合文中有关注释,仔细阅读课文的第24—31段,并思考下列问题:
1.这一层次写了几件事?反映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作者为什么又要离开仙台,并弃医学文?
研习第二部分第四层次内容:
阅读32—35段,考虑作者是怎样描写“我”与藤野先生依依惜别的深厚情谊的。
研习课文的第三部分。
朗读36—38段,思考下列问题:
1.这部分的三段,各写的是什么内容?怎样写的?说明了些什么?(体会个别字词的斟酌)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明确:
2 “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似乎”一词有什么意思呢?
指导学生朗读这一部分,体会作者深切怀念藤野先生的真挚情感。
五、再读课文,感悟作者情怀。
藤野是平凡的,又是伟大的。对于这样一位洋老师,鲁迅对他又怀有怎样的感情?除此之外,文章字里行间又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文中的语句谈一谈。
精练:
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上野的樱花烂漫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 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中国留学生会馆的门房里有几本书买,有时还值得去一转,倘在上午,里面的几间洋房里倒也还可以坐坐的。但到傍晚,有一间的地板便常不免要咚咚地响得震天,兼以满房烟尘斗乱;问问精通时事的人,答道,“那是在学跳舞。”
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
1、概括本文段的主要内容。
2、“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中的“无非”的意思是 ,表现了“我”的 思想感情。
3、本文段主要针对清国留学生的 和 进行描叙,表现了作者的 ( ) 的思想感情,其中从( )这个词中可以看出,它运用的修辞是 。
4、本文段描述清国留学生的生活方式,表现了清国留学生怎样的丑恶灵魂?
5、从本文段可以看出鲁迅离开东京去仙台的原因是什么?
6、文段最后一句话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是
沙场练兵 :
阅读 (一)
我便将这事告知了藤野先生;有几个和我熟识的同学也很不平 , 一同去诘责干事托辞检查的无礼 , 并且要求 A 他们 将检查的结果 , 发表出来 . 终于这流言消灭了 , 干事却又竭力运动 , 要收回那一封匿名信去 . 结末是我便将这托尔斯泰式的信退还了他们 .
中国是弱国 , 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 , 分数在六十分以上 , 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 B 他们 疑惑 . 但我接着便有参观枪毙中国人的命运了 . 第二年添教霉菌学 , 细菌的形状是全用电影来显示的 , 一段落已完而还没有到下课的时候 , 便影几片时事的片子 , 自然都是日本战胜俄国的情形 . 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给俄国人做侦探 , 被日本军捕获 , 要枪毙了 , 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 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 .
“万岁 ! ” C 他们 都拍掌欢呼起来 .
这种欢呼 , 是每看一片都有的 , 但在我 , 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 . 此后回到中国来 , 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 ,D 他们 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 , ——呜呼 , 无法可想 ! 但在那时那地 , 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
1 选文第一自然段中“我便将这事告知了藤野先生”中“这事”是指什么 请加以概括 .
2 .文章中加点的四个“他们” , 所指对象与其他三个不相同的一项是 ( )
3 .文章中画横线的句子表明作者何种情感 试加以分析 .
4 .“这种欢呼 , 是每看一片都有的 , 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的原因是 ( )
A 日本青年无视社会公德 , “我”十分气愤 . B 日本青年那一声叫得特别大 , 影响了“我”观看时事片的情趣, 所以觉得特别“刺耳” C 日本青年为了报复“我”上次匿名信事件的失败 , 故而大吼大叫:因此“我”十分厌恶 . D 日本青年看到枪毙中国人 , 兴灾乐祸 , 严重地伤害了 . “我”的民族自尊心 , 故而“我”觉得十分“刺耳” .
5. 从选文来看 , 造成作者弃医从文的直接原因是 __________ 与 __________ 这两件事 .( 每一道横线上不超过 6 个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