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山区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
语 文
考试时间:150分钟 试卷分数:15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社会结构影响着文化存在的表达形态,社会结构转变了,其外在的文化形态自然也会随之改变。随着技术对人们生活空间的不断介入,人们的整体行为模式也会随之发生相应的改变,由此而来的必然会是基于价值观念的文化向度的改变。
费孝通先生曾极为形象地将其比喻为乡村发展的“三级两跳”:从农业化到工业化,从工业化到信息化或者后工业化。第一跳的转型还没有真正完全实现,作为第二跳的由工业化向信息化的转变就紧随其后发生了,并叠加在了原有的乡村工业化的基础上,以极为迅捷的发展步伐改变着人们原有的生活模态。
从乡土中国到工业化中国的转变,根本上还属于物质层面的工业下乡,是实际生活的物质改变;而到了第二跳,便更多的是观念性或精神性的文化下乡了,即从曾经的物质性的“实”的层面转换到了精神性、文化性的“虚”的层面上来,这对人自身的存在而言显然意味着一种根本性的转变。这一转变可以说构成了理解中国当下文化转型的一个新的维度,也意味着在乡村生活中要有更多价值和观念层面的新变化。
最值得强调的是,工业或者机器、技术以及产业的下乡,更多还是属于经济或生计意义上的。此时,乡村生活的基调或其基本结构仍旧还是以农业为主、辅之以工业的。只是先前的那种“工”的存在会更多地体现在农业以外的手工劳作上,而现在的“工”则更多是机器大生产的模式。乡村中的家庭结构依旧是相对稳固的,而乡村的工业化生产则是离土不离乡的模式,人们在农业的基底上借助乡村工业化去实现物质生活面貌的根本改观。
而一旦到了文化下乡这一新的发展阶段,那便无可避免地触及到人们的观念、价值、精神和意义诸层次。那些从城市落入乡村的事物更多会属于人的精神观念或思想意识上的,因此它显然更多地触及到了人们对于新出现的生活方式的认同与选择。一方面,留存在村里的人会因为更多精神性意义的触动而尝试生活样式的改变;另一方面,外部世界的种种观念或思考会对乡村自身构造出来的新发展模式产生驱动和影响,使得乡村从精神意义上被重新塑造,成为有似于陶渊明所描述的“桃花源”意义上的理想生活之地,甚至让能够在乡村的环境中生活也成了人们在精神意义上追求的对象,这种不同于农工相辅的“牛郎织女”模式的新式乡村发展模式,我们不妨称之为“桃花源模式”。这种模式更注重于精神性意义的追求,这显然也是在我们的文化观念中所旧有的、从来都不缺乏的另一种对于乡村生活的想象。它是富有艺术以及审美情趣的,同时也无形地跟更多人所选择的闲暇生活的乡村旅游密切地联系在了一起,甚至更成为新时代里一种艺术以及艺术家的乡村介入的意义引领。而所有这些从根本上而言,也是当下的人们在一种文化自觉意识的牵引之下的新乡村发展道路的选择。由此使得文化进入到了乡村,附带着城市人的休闲旅游进入到了乡村,同时那些艺术家们也因此而介入到了乡村的生活和建设之中来。
(摘编自赵旭东《从工业下乡到文化下乡》)
材料二:
中国社会的基层是乡土性的,这并不是说中国乡村人口是固定的。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人口在增加,一块地上只要几代的繁殖,人口就到了饱和点;过剩的人口自得宣泄出外,负起锄头去另辟新地。可是老根是不常动的。
不流动是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上说的,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从农业本身看,许多人群居在一处是无需的。耕种活动里分工的程度很浅,至多在男女间有一些分工,就像女的插秧、男的锄地等。这种合作与其说是为了增加效率,不如说是因为在某一时间里忙不过来,家里人出来帮帮忙。耕种活动中不向分工专业方面充分发展,农业本身也就没有许多人住在一起的必要了。
乡下最小的社区可以只有一户人家。家庭总是最基本的抚育社群。在中国乡下这种只有一户人家的小社区是不常见的。在四川的山区种梯田的地方,可能有这类情形,而大多的农民是聚村而居。这一点对于我们乡土社会的性质很有影响。美国的乡下大多是一户人家自成一个单位,很少屋檐相接的邻舍。我们中国很少类似的情形。
无论出于什么原因,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孤立和隔膜并不是绝对的,但是人口的流动率小,社区间的往来也必然疏少。可以说,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社会结构与文化样态互相影响,前者会基于价值观念的文化向度而做出相应改变。
B.“三级两跳”是费孝通对我国乡村社会发展从农业化到工业化再到信息化的形象概括。
C.属于观念性或精神性的文化下乡现象与属于物质层面的工业下乡现象有本质的区别。
D.乡土性中国的不流动是从人与空间的关系着眼,孤立隔膜是从社区之间的关系着眼。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过去的工业下乡到现在的文化下乡,农村经历了一个质的转变,这也成为理解中国当下文化转型的新维度。
B.材料一认为传统的农工相辅的乡土中国生活方式类似于“牛郎织女”模式,这种模式较少注重于精神性意义的追求。
C.在乡土社会,家庭是最基本的抚育社群,只有一户人家的小社区是不常见的,但在四川山区种梯田的地方却很常见。
D.费孝通所说的乡土社会的乡土性是指老根不常动,人与空间的关系上不流动,住在一处的集团与其他集团之间是有隔膜的。
3.下列描述,最符合材料所界定的“桃花源模式”生活的一项是(3分)
A.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桃花源记》)
B.一轮满月升起来,照亮了寂静的山谷、秋日的败草、一丛丛荆棘怪石,还有香雪手中那只发光的小盒子。(《哦,香雪》)
C.美国的乡下大多是一户人家自成一个单位,很少屋檐相接的邻舍,保持着他们个别负责、独来独往的精神。(《乡土中国》)
D.夜幕降下、灯光亮起,与空中的明月交相辉映。民宿中的人们三三两两,或坐或躺,或闲聊或赏景,惬意极了!(《乡村月夜》)
4.费孝通将乡村发展喻为“三级两跳”,请简要说明“两跳”及其转变特征。(4分)
5.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为解决“三农”问题而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请依据材料观点,为当前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出建议。(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秋收【注】 茅盾
二百里内的十多个小乡镇上,几乎天天有饥饿的农民“聚众滋扰”。老通宝知道自己的小儿子多多头也干了这犯“王法”的事,于是整夜睡不安稳,“不回来倒干净,地痞胚子,我不认账这个儿子。”
被围的市镇不得不首先开了那“方便之门”:农民可以向米店赊米,到秋收的时候,一石还一石;当铺里来一次免息放赎;镇上的商会筹措一百五十担米交给村长去分俵。
保安队与“方便之门”双管齐下,居然那“抢米囤”的风潮渐渐平下去;这时已经是阴历六月底,农事也迫近到眉毛梢了。
老通宝一家总算仰仗那风潮,这一晌来天天是一顿饭,两顿粥,而且除了风潮前阿四赊来的三斗米是冤枉债而外,竟也没有添上什么新债。现在又要种田了,阿四和四大娘觉得那就是强迫他们把债台增高。
老通宝看见儿子媳妇那样懒懒地不起劲,就更加暴躁。
“明天,后天,一定要分秧了!阿四,还不打算打算肥料?”“上年还剩下一包肥田粉在这里呀!”
阿四有气无力地回答。突然老通宝跳了起来,恶狠狠地看定了他的儿子说:
“什么肥田粉!毒药!洋鬼子害人的毒药!我就知道祖宗传下来的豆饼好!豆饼力道长!肥田粉吊过了壮气,那田还能用么?今年一定要用豆饼了!”
“哪来的钱去买一张饼呢?”
“放屁!照你说,就不用种田了!不种田,吃什么,用什么,拿什么来还债?”
第二天一清早,小陈老爷刚刚抽足了鸦片打算睡觉,老通宝突然来借钱了。数目不多,一张豆饼的代价。一心想睡觉的小陈老爷再三推托不开,只好答应出面到豆饼行去赊。
老通宝一路上有说有笑,到家后他把那饼放在廊檐下,却板起了脸孔对儿子媳妇说:“死了才不来管你们呀!什么债,你们不要多问,你们只替我做!”
春蚕时期的幻想,现在又在老通宝的倔强的头脑里蓬勃发长,正和田里那些秧一样,拔似的长得非常快。河里的水却也飞快地往下缩。好容易从那干涸的河里车起了浑浊的泥水来,经过那六七丈远的沟,便被那燥渴的泥土截收了一半。
田里那些壮健的稻梗就同患了贫血症似的一天一天见得黄萎了。老通宝看着心疼,急得搓手跺脚没办法。四大娘冷一句热一句抱怨:白费了人工,而且多欠出一张豆饼的债!
不单是老通宝家,谁家的田不是三五天内就要干裂的像龟甲呀!
唯一的办法是到镇上去租一架“洋水车”救急。老通宝一听到“洋”字,就有点不高兴。况且他也不大相信那洋水车会有那么大法力。正在这样怀疑着的老通宝还没开口,四大娘却先愤愤地叫了起来:
“洋水车倒好。可是租钱呢?没有钱呀!听说踏满一爿田就要一块多钱!”
“天老爷显灵。今晚上落一场雨,就好了!”他急急忙忙跑到村外小桥头那座简陋不堪的“财神堂”前磕了许多响头,许了大大的愿心。
这一夜,老通宝整夜没有合眼。
正午时分,毒太阳就同火烫一般,那些守在小桥上的人忽然发一声喊:来了!——那就是洋水车!
“水就从这管口里出来,灌到田里!”
管理那软管子的镇上人很卖弄似的对旁边的乡下人说。
突然,那船上的机器发喘似的叫起来。接着,咕的一声,第一口水从软管子口里吐出来了,于是就汩汩汩地直泻,一点也不为难。
老通宝站得略远些,瞪出了眼睛,注意地看着。
他也不和儿子媳妇商量,径拉了保人,担保了二分月息的八块钱,也叫那软管子到他田里放水去了。
太阳落山的时候,老通宝的田里平铺着一寸深的油绿绿的水,微风吹着,水皱的像老太婆的脸。老通宝看着很快活,也不理四大娘的唠唠叨叨聒着“又是八块钱的债!”
接着是凉爽的秋风来了。四十多天的亢旱酷热已成为过去的噩梦。村坊里的人全有喜色。老通宝更断言着“有四担米的收成”,是一个大熟年!有时他小心地抚着那重甸甸下垂的稻穗,便幻想到也许竟有五担的收成,而且粒粒谷都是那么壮实!
只要一次好收成,乡下人就可以翻身,天老爷到底是生眼睛的!
但是镇上的商人却也生着眼睛,他们只看见自己的利益,稻还没收割,镇上的米价就跌了!到乡下人收获他们几个月辛苦的生产,把那粒粒壮实的谷打落到稻筒里的时候,镇上的米价飞快地跌到六元一石!再到乡下人不怕眼睛盲地砻谷的时候,镇上的米价跌到一担糙米只值四元!最后,乡下人挑了糙米上市,就是三元一担也不容易出脱!米店的老板冷冷地看着哭丧着脸的乡下人,爱理不理似的冷冷地说:
“这还是今天的盘子呀!明天还要跌!”
然而讨债的人却川流不绝地在村坊里跑,汹汹然嚷着骂着。请他们收米罢?好的!糙米两元九角,白米三元六角!
老通宝幻想的肥皂泡整个爆破了!全村坊的农民哭着,嚷着,骂着。“还种什么田!白辛苦了一阵子,还欠债!”——四大娘发疯似的见到人就说这一句话。
春蚕的惨痛经验作成了老通宝一场大病,现在这秋收的惨痛经验便送了他一条命。当他断气的时候,舌头已经僵硬不能说话,眼睛却还是明朗朗的;他的眼睛看着多多头似乎说:“真想不到你是对的!真奇怪!”
一九三三年一月
(有删改)
【注】《春蚕》《秋收》《残冬》是茅盾的农村三部曲。从《春蚕》写蚕丝业萧条所引起的农村破产,到《秋收》写农民在饥饿中的抢粮风潮,到《残冬》写农民在一年生计完全绝望以后,终于自发起来进行武装斗争,给我们留下了一幅清楚、生动的历史图画。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抢米囤”风潮让被围的市镇打开“方便之门”,人们因此渡过眼前难关,初步显露出斗争才会有希望的主题。
B.文中两次提及“春蚕”,从“春蚕”到“秋收”愈加悲惨的人物遭际,体现了作者“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态度。
C.老通宝的心情随着庄稼起伏多变,喜悦、着急、盼望,最终因希望破灭而送命,小说的节奏也随之缓急有变。
D.文中先写农民丰收在望,继而写农民丰收成灾,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产生了出人意料、发人深思的艺术效果。
7.关于文中的次要人物,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多多头有着最初的觉醒,干了犯“王法”的事,但老通宝认为这直接触犯了自己的尊严。
B.管理软管子的镇上人的卖弄似的话语让老通宝下定了使用洋水车的决心,推动了情节发展。
C.米店老板冷冷的表情和腔调,表现了事不关己的商人对农民命运的漠不关心和无情嘲弄。
D.四大娘对种田的怀疑和欠债的担忧,在小说倒数第二段得到了应验,表现了农民的艰辛与悲苦。
8.社会环境对人物命运有非常重要的影响。文中老通宝的悲惨遭遇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4分)
9.好的结尾,往往令人叹为观止。本文结尾体现了作者独特的艺术匠心,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秦欲伐齐,齐楚从亲,乃使张仪往楚。张仪说楚王曰:“大王诚能听臣,绝约于齐,臣请献商于之地六百里,使秦女得为大王箕帚之妾,秦楚娶妇嫁女,长为兄弟之国。此北弱齐而西益秦,计无便此者。”楚王大说而许之。群臣皆贺,陈轸独吊之。楚王怒曰:“寡人不兴师发兵得六百里地,群臣皆贺,子独吊,何也?”陈轸对曰:“以臣观之,商于之地不可得而齐秦合,齐秦合则患必至矣。”楚王曰:“有说乎?”陈轸对曰:“夫秦之所以重楚者,以其有齐也。今绝约于齐,则楚孤。张仪至秦,必负王,是北绝齐交,西生患于秦也,而两国之兵必俱至。不若阴合而阳绝于齐,使人随张仪。苟与吾地,绝齐未晚也;不与吾地,阴合谋计也。”楚王曰:“愿陈子闭口毋复言,以待寡人得地。”乃以相印授张仪厚赂之于是遂绝约于齐使一将军随张仪。
张仪至秦,详失绥堕车,不朝三月。楚王闻之,曰:“仪以寡人绝齐未甚邪?”乃使勇士至宋,借宋之符,北骂齐王。齐王大怒,折节而下秦。秦齐之交合,张仪乃朝,谓楚使者曰:“臣有奉邑六里,愿以献大王左右。”楚使者曰:“臣受令于王,以商于之地六百里,不闻六里。”还报楚王,楚王大怒,发兵而攻秦。陈轸曰:“轸可发口言乎?攻之不如割地反以赂秦,与之并兵而攻齐。是我出地于秦,取偿于齐也,王国尚可存。”楚王不听,卒发兵而使将军屈匄击秦。秦齐共攻楚,杀屈匄,遂取丹阳、汉中之地。
(节选自《史记 张仪列传》,有删改)
材料二:
张仪欺楚怀王,陈轸谏言可谓善矣。然至云:“不若阴合而阳绝于齐,使人随张仪,苟与吾地,绝齐未晚。”是轸不深计齐之可绝与否,但以得地为意耳。及秦负约,楚王欲攻之,轸又劝曰:“不如因赂之以一名都,与之并兵而攻齐,是我亡地于秦,取偿于齐也。”此策尤乖谬不义。且秦加亡道于我,乃欲赂以地,齐本与国,楚无故而绝之,宜割地致币,卑词谢罪,复求其援,而反欲攻之,轸之说于是疏矣。
(节选自洪迈《容斋随笔》)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乃以相印A授B张仪C厚赂之D于是遂绝约E于齐F使G一将军H随张仪。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亲,指合纵相亲,是战国时期六国合纵结为联盟,共同对抗秦国侵略的策略。
B.重,指重视,与《琵琶行并序》“商人重利轻别离”中的“重”意思相同。
C.绝,指断绝,与《劝学》“非能水也,而绝江河”中的“绝”意思不同。
D.名都,文中指大邑、城市,古代名都可以和国都、首都具有同等的规模。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秦王为攻打齐国派张仪到楚国,张仪以六百里的土地和秦楚两国的友好关系作为诱饵,诱惑楚王与齐国断绝关系,楚王答应了张仪。
B.楚国大臣们都在庆贺时,陈轸看透了张仪的阴谋,他劝说楚王不要轻信张仪,并给出了相应的对策,但楚王没有听从陈轸的建议。
C.张仪回到秦国,假装跌下车,三个月不上朝,楚王以为张仪对断交之事不满,就派人辱骂齐王,齐王很生气,于是与秦国建立了友好关系。
D.楚使者被张仪欺骗后,报告楚王,楚王要发兵攻打秦国,陈轸认为不能攻打,而应贿赂秦国,让秦国单独攻打齐国,楚王不听建议。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以臣观之,商于之地不可得而齐秦合,齐秦合则患必至矣。
(2)是我出地于秦,取偿于齐也,王国尚可存。
14.洪迈认为陈轸两次谏言都有不合理之处,请分别简要概括。(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野望 杜甫
西山①白雪三城戍②,南浦清江万里桥③。
海内风尘④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⑤答圣朝。
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
【注】①西山;在成都西,主峰雪岭终年积雪。②三城戍:西山三城的堡垒,三城,与吐蕃临界,为蜀边要塞,多有战争发生,故派兵戍守。③“南浦”句:南浦,泛指送别之地。万里桥,在成都杜甫草堂的东边。④风尘;指安史之乱导致的连年战火。⑤涓埃;细流与微尘,比喻微小。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由写景入题,远望“西山白雪三城戍”,近看“南浦清江万里桥”,由远及近,开阔辽远。
B.颈联写自己的身体状况“迟暮多病”,自己的成就功绩“未有涓埃”,由此抒发对“圣朝”的情感。
C.尾联照应题目“野望”,写作者出郊放眼远眺,由野外之景引发了内心对漂泊在外的亲人的担忧。
D.诗以“野望”为题,是诗人跃马出郊时极目远眺郊外风景、感伤当下时局的自我写照。
16.诗人“野望”而“涕泪”,请结合全诗分析诗人伤感的原因。(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劝学》中“ , ”通过“木”与“金”的变化来进一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
(2)《师说》中,韩愈认为郯子、苌弘等人虽是贤者,但与孔子相比,“_____________”,而孔子以他们为师,其原因是人们懂得道理有先后,“_____________”,如此罢了。
(3)在《劝学》中“ , ”两句强调了整天空想不如片刻学习收获大的道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社交平台极简的产品设计所带来的便捷,超乎我们想象。微信公众号上点亮“在看”就是一种表态,微博上只需两步操作就能“快转”一条推文,知乎一个按键就能“赞同”或“反对”一篇 ① 的文章。
你可以说这是一种进步。表达想法,只需点赞、转发。似乎总有那么一篇文章,能恰如其分地表达你的想法。可是仔细想想,难道没有什么问题吗?那真的是你的想法吗?
其实我们是在用别人的思考代替自己的思考。伴随着社交步骤一同简化的,还有我们的思维过程。长此以往,我们是不是就很容易习惯性停止思考,而丧失判断事实、分析逻辑和表达观点的能力呢?那么问题来了:在用点赞代替思考的舆论场中,我们要如何保持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在人声鼎沸中,我们又如何做到不 ② 、拥有独立思考的能力?
或许你可以尝试写评论表达自己的观点。因为当你开始思考一个问题的症结所在和破局方法时,就会 ③ 地调动批判性思考能力,倒逼自己输入更多增量信息,积累新的思维模型,锤炼鲜活的语言文字。而这些,正是一个有说服力的观点所需要的。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如果将文中的“我们”全部改为“你”,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0题。
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一个部位患病, ① 。很多东西靠着血液系统这条人体的“大运河”播散。营养物质和氧气靠血液系统运送到全身各处,而结核分枝杆菌也会借助这条“大运河”播散到全身。结核分枝杆菌到达肾后,就会像白蚁一样一点一点地吃掉肾,最开始是一点点“虫蚀样”的改变,接着肾会形成结核“空洞”,最后肾就剩下一个空空的“皮囊”了。这些变化都是静悄悄的,患者很少有腰痛、腰酸的症状,很多人看病时肾都彻底坏掉了还不自知。其实, ② ,比如尿频、尿急、尿痛等膀胱刺激症。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肾内的结核分枝杆菌会顺尿路从上到下排入膀胱内,造成膀胱黏膜的炎症,从而导致尿频。无论在白天还是夜晚, ③ ,可由正常的每天数次增加到数十次,严重的每小时都要排尿数次,甚至出现尿失禁现象。除了尿频,还会出现尿急、尿痛等症状。普通的泌尿系统感染也会有这些膀胱刺激症状,肾结核发病初期不太好区别是普通感染还是结核感染。所以,当泌尿系统感染久治不愈而且治好后又反复出现时,就需要格外警惕泌尿系统结核了。肾结核因为病变在肾,所以症状表现在膀胱。
20.下列选项中,与文中“大运河”的引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尽管钟扬对生活品质不讲究,但对于“种子”却一点也不将就。
B.500米口径射电望远镜、北斗导航系统和中国空间站,被称为大国重器“三剑客”。
C.航天英雄聂海胜等三位同志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最高荣誉“八一勋章”。
D.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2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作家梁晓声说:人有三命,天命、实命与自修命。父母给的是天命,一个人无法选择自己的父母和出生的家庭。生活经历给每个人的是实命,生活是蜜汁,还是苦酒,只能自己领受。
何为“自修命”呢?生命其实就是一场漫长的修行。每个人的修养,除了来自先天继承与家庭教育之外,更重要的莫过于个人的修为。显然,潜心于阅读属于最大的捷径。读几本好书,就是与很多灵魂高尚的人畅谈。一本好书能传授很多优良品质,比如,智慧、坚韧、达观、善良、宽容……在书籍的润泽下,我们的修养将不断提升,内心世界也会变得更加美好和丰富。
请以“读书与成长”为主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写一篇议论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彭山区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
语文参考答案
1.A【解析】本题考查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A.“互相影响”错误,根据材料一“社会结构影响着文化存在的表达形态,社会结构转变了,其外在的文化形态自然也会随之改变”可知,只有文化样态会受社会结构影响而改变,社会结构不会基于文化样态而做出改变。故选A。
2.C【解析】本题考查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推理和判断的能力。C.“在四川山区种梯田的地方却很常见”理解有误。根据材料二“在中国乡下这种只有一户人家的小社区是不常见的。在四川的山区种梯田的地方,可能有这类情形,而大多的农民是聚村而居”可知,只有一户人家的小社区在四川山区种梯田的地方只是可能有这类情形,并非很常见。故选C。
3.D【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中界定的“桃花源模式”生活是文化下乡这一新的发展阶段的农村,强调的是精神意义上追求的对象。A.该项是纯粹的“桃花源”生活情形,据原文“……成为有似于陶渊明所描述的‘桃花源’意义上的理想生活之地……我们不妨称之为‘桃花源模式’”可知,“桃花源模式”并不等于真实的“桃花源”,故该项不符合。B.该项描写香雪拿着换得的铅笔盒走夜路回家的地方,显然不是文化下乡这一新的发展阶段的农村。C.说的是外国人的精神追求,更不能反映文化下乡这一新的发展阶段的农村。D.人们选择到乡村住民宿,并在月色下享受生活,反映了新的发展阶段的乡村,其生活环境成了人们在精神意义上的追求对象,所以最符合材料所界定的“桃花源模式”生活。故选D。
4.(4分)①“两跳”:乡村发展的“第一跳”,指从农业化到工业化,作为农业辅助的手工劳作被机器大生产代替;“第二跳”指从工业化到信息化或者后工业化。②转变特征:第一跳属于物质上的转变,是实际生活水平的提升;第二跳侧重思想观念与精神意识等文化上的转变,更多触及人们对于新生活方式的认同与选择。
5.(6分)①新农村建设应以实现信息化为目标,注重思想观念、精神价值等文化意义上的追求。②新农村建设中,留存在村里的人应以精神性意义上的追求为指引,尝试改变生活样式。③要借鉴外来文化观念,积极构造新式乡村发展模式,使乡村成为人们追求的理想生活之地。④要吸引更多的艺术家介入农村建设,提升乡村艺术和审美情趣,打造乡村休闲旅游胜地。
6.B【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B.“哀其不幸,怒其不争”错,文中作者对破产农民充满同情,他们深受多重“大山”迫害,生活艰辛悲苦,作者没有“怒其不争”。故选B。
7.D【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A.“但老通宝认为这直接触犯了自己的尊严”错,原文为“老通宝知道自己的小儿子多多头也干了这犯‘王法’的事,于是整夜睡不安稳,‘不回来倒干净,地痞胚子,我不认账这个儿子’”,老通宝是认为儿子的做法违法,没有认为直接触犯了自己的尊严,选项无中生有。B.“管理软管子的镇上人的卖弄似的话语让老通宝下定了使用洋水车的决心”错,原文为“第一口水从软管子口里吐出来了,于是就汩汩汩地直泻,一点也不为难”,老通宝看到了洋水车的效果,才决定使用的。C.“无情嘲弄”错,原文为“米店的老板冷冷地看着哭丧着脸的乡下人,爱理不理似的冷冷地说:‘这还是今天的盘子呀!明天还要跌!’”米店老板有的是冷漠和残酷压榨,并没有嘲弄。故选D。
(4分)①官、商等多重盘剥,农民饱受压迫。②“洋”货深入农村,传统稳定的农村经济受到冲击。③农村贫穷落后,种地已经不能摆脱贫困,农民遭遇悲惨。
9.(6分)①结尾写老通宝舌头僵硬不能说话,作者却还写他眼睛明朗,让他用眼睛似说非说出“真想不到你是对的!真奇怪!”的话语。②反常的细节,丰富了人物形象。明朗的眼神,眼睛仍似说非说的话透出了老通宝在生命的终点做出了改变,表现了他对命运的思考。③以此结尾,深化了小说主题,引发读者思考。中国农民要想摆脱困境必须觉醒,走革命的道路。
10.CDF【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就把相印授给了张仪,还馈赠了大量的财物。于是就和齐国废除了盟约,派了一位将军跟着张仪到秦国。“以相印”作状语,“授”作谓语,“张仪”作宾语,故C处断开;“厚赂”作谓语,“之”作“赂”的宾语,代指张仪,故D处断开;“于是遂绝约于齐”为状语后置句,“于齐”做“绝约”的后置状语,故F处断开。故选CDF。
11.D【解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以及一词多义的能力。D.“古代名都可以和国都、首都具有同等的规模”错,古代规定都城最大也不能超过国都的三分之一。故选D。
12.D【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让秦国单独攻打齐国”错,由原文“攻之不如割地反以赂秦,与之并兵而攻齐”可知,是联合秦国共同攻打齐国。故选D。
13.(共8分,每小题4分)(1)根据我观察这件事,商、于一带的土地不仅不能得到,而且齐国和秦国还会联合起来,齐、秦联合起来,那么楚国的灾难一定会到来。(2)这样我们从秦国失去了土地,还可以从齐国那里得到补偿,大王的国家还可以生存下去。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以”,根据;“合”,联合;“患”,祸患、灾难。(2)“是”,这样;“出”,失去;“取”,得到。
14.(3分)①陈轸并没有考虑与齐国绝交是否可行,只是以得到土地作为是否同齐国绝交的标准。②陈轸不应该建议把楚国都市送给秦国,更不应该和齐国绝交,并联合秦国攻打齐国。
参考译文:
材料一:
秦王想讨伐齐国,齐国与楚国合纵,关系密切,于是派张仪前往楚国。张仪游说楚王说:“大王如果能听从我的建议,与齐国废除盟约,我可以向楚国献上商、于地方的六百里土地,让秦国的美女来做侍奉您的妾婢,秦、楚两国互通婚嫁,就能永远结为兄弟之邦。这样在北面可削弱齐国而在西面对秦国也有好处,没有比这更好的策略了。”楚王十分高兴,答应了张仪。群臣都前来祝贺,只有陈轸表示哀痛。楚王恼怒地问:“我一兵未发而得到六百里土地,臣子们都向我祝贺,只有你表示哀痛,这是为什么?”陈轸回答:“根据我观察这件事,商、于一带的土地不仅不能得到,而且齐国和秦国还会联合起来,齐、秦联合起来,那么楚国的灾难一定会到来。”楚王问:“你有什么解释呢?”陈轸回答:“秦国之所以重视楚国,就是因为我们有齐国作盟友。现在我们如果与齐国毁约断交,楚国便孤立无援了。张仪回到秦国,一定会背弃大王,这样大王在北边与齐国断交,在西边与秦国生出祸患,两国必定联合发兵夹攻。不如暗中与齐国修好而只表面上与齐国绝交,派人跟随张仪去秦国。如果秦国真的割让给我们土地,再与齐国绝交也不晚;假如秦国不给我们土地,那也暗中符合了我们的策略。”楚王说:“希望陈先生闭上嘴,不要再讲话了,等着我得到土地。”就把相印授给了张仪,还馈赠了大量的财物。于是就和齐国废除了盟约,派了一位将军跟着张仪到秦国。
张仪回到秦国,假装没拉住车上的绳索,跌下车来受了伤,一连三个月没上朝。楚王听到这件事,说:“张仪是不是认为我与齐国断交做得还不够?”就派勇士到宋国,借了宋国的符节,向北辱骂齐王。齐王很生气,降低身份而委屈地和秦国结交。秦齐建立了邦交,张仪才上朝,对楚国使者说:“我有秦王赐给的六里封地,愿把它献给楚王。”楚国使者说:“我奉楚王的命令,来接收商、于之地六百里,不曾听说过六里。”使者回国报告楚王,楚王大怒,想发兵攻打秦国。陈轸说:“我可以开口说话吗?与其攻打秦国,不如割让土地贿赂秦国,和他合兵攻打齐国。这样我们从秦国失去了土地,还可以从齐国那里得到补偿,大王的国家还可以生存下去。”楚王不听,最终出动军队并派将军屈匄进攻秦国。秦、齐两国共同攻打楚国,杀死屈匄,于是夺取了丹阳、汉中的土地。
材料二:
张仪欺骗楚怀王,陈轸的谏言可以说得上是善言。然而他又说:“不如暗地里同齐国联合而表面上则与齐国绝交,使人跟随张仪去秦国,假使秦国真打算给我们土地,到那时再与齐国绝交也不会为晚。”这里陈轸并没有考虑与齐国绝交是否可行,只是以得到土地作为是否同齐国绝交的标准罢了。到秦国违背诺言,楚王打算攻打秦国,这时陈轸又劝告说:“不如把楚国的一个大城市送给秦国,与秦国合并军队,然后一同攻打齐国。这样,楚国虽然失地于秦国,但从齐国那里得到了补偿。”这种计谋尤其荒谬不合道义。秦国对楚国无道,而楚国反而用土地去贿赂秦国,齐国本是楚国的同盟国,楚国却无故与之断交,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向齐国割让土地,赠送钱币,用谦卑的辞令承认过错,重新求得齐国的支援,怎么反而攻击齐国,陈轸的计谋实在太缺乏考虑了。
15 C
【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
C.“由野外之景引发了内心对漂泊在外的亲人的担忧”分析错误。尾联“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是写诗人对时局动荡世事萧条,百姓疲于奔命的担忧。故选C。
16.(6分)①思念之苦:战乱频发让诗人与诸弟分离,诗人对亲人的无限思念之苦跃然纸上。②漂泊之悲:诗人流落天涯一身飘零,不仅孤身漂泊“一身遥”,更想到世人颠沛流离,蕴含无限人世之悲、流离之苦。③报国之愧:年老力衰的诗人自觉空有报国之心,却无力回天,愧对圣朝。④忧国忧民之痛:诗人在三城之地看戍边守卫,由蜀地风景想到如今的“海内风尘”,写安史之乱的连年战火由此表现了诗人对国家局势的担忧,对战火下百姓流离失所的心痛。
17.(共6分,每小题2分)(1)(故)木受绳则直 金就砺则利(2)其贤不及孔子 术业有专攻 (3)吾尝终日而思矣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解析】本题考查准确默写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词有:露、逢、术、涉、芰荷、凤凰。
18.(3分)①洋洋洒洒 ②随波逐流 ③自然而然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①根据语境“知乎一个按键就能‘赞同’或‘反对’一篇”可知所填成语是用来形容文章的,与简单的按键表达赞同或反对相比,文章写的是比较长的,可填“洋洋洒洒”。洋洋洒洒:形容文章或谈话内容丰富,连续不断。
②根据语境“在人声鼎沸中,我们又如何做到不”可知表述的是作者不赞成的行为,是“独立思考”的反面,做事没有原则或主见,可填“随波逐流”。随波逐流:随着波浪起伏,跟着流水漂荡,比喻自己没有主见,随着潮流走。
③根据语境“就会……地调动批判性思考能力”可知所填成语是修饰“调动”的,“当你开始思考一个问题的症结所在和破局方法时”你的思考力自然就会被调动起来,可填“自然而然”。自然而然:不经外力作用而如此。
19.(4分)①使用“我们”,是和读者站在同一立场,易使读者感同身受并接受观点;使用“你”,仿佛与读者对话,易于拉近与读者的距离,增强亲切感,更易深入人心。
两者交替使用,根据表达需要适时调整,增强针对性和说服力,使行文表达活泼灵动。
②如果将文中的“我们”全部改为“你”则只是选取了一方的立场,说服力降低。
20.B【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大运河”的引号表示特殊含义;A.表示强调;B.表示特殊含义;C.表示特定称谓;D.表示讽刺或否定。故选B。
21.(6分)①其他部位也可能受到影响②肾结核是有一些早期信号的③排尿次数都会明显增多
22.(4分)所以,当泌尿系统感染久治不愈或者治好后又反复出现时,就需要格外警惕泌尿系统结核了。肾结核虽然病变在肾,但(但是)症状表现在膀胱。
【解析】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共有两处语病:
一是“当泌尿系统感染久治不愈而且治好后又反复出现时”不合逻辑,“久治不愈”和“治好后又反复出现”是要注意的两种情况,二者不是递进关系,应把“而且”改为“或者”;
二是“肾结核因为病变在肾,所以症状表现在膀胱”关联词语搭配不当,“病变在肾”和“症状表现在膀胱”不是因果关系,而是转折关系,应把“因为……所以”改为“虽然……但(但是)”。
23.【解析】本题考查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题。
材料由两段文字构成。在第一段文字中,梁晓声指出人有三命,并且解释:父母给的是天命,生活经历给的是实命。第二段话,首先解释了什么是自修命——后天的个人修为,然后指出这种修为的最大捷径在于潜心阅读,接着指出阅读好书带来的好处,与灵魂高尚的人畅谈,学习很多优良品质,增强修为,让内心世界更加美好和丰富。由此,本材料可以思考的角度有:读书对个人的成长有什么意义;书籍能不能成为改变命运的金钥匙;成长中该如何读书。
写作时,首先,要对三命进行解读。天命是基础,是先天的家庭和环境,是无法选择的。实命是由后天的工作生活环境所决定的,虽然可以因人的主观努力而有一定程度的改变,但整体上看,仍然受客观环境的限制,也是不能由自己决定的。自修命是学习和文化赋予我们的,一个人努力越多,能力越强,在人际交往和社会生活中就越得心应手,命运就越通达。
接下来,可以简要辨析三者之间的逻辑关系:天命是实命和自修命的基础;实命中所经历的环境、人与事,所做出的选择,又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甚至决定了自修命;自修命是在实命中不断地自我修为、自我提升的过程;完善实命,锻造良好的自修命,可以改变天命。
然后,重点解读、分析读书与三命之间的关系。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可以经历实命中无法经历的环境、人与事,见证诸多的人生阅历。从这个意义上说,读书是个人修为最常见、最有效的方式和途径,在书籍包罗万象的世界里,可以与古今中外各类人物神遇和对话,了解不同的人生,学习各类优秀品质,不断提升自我修养,丰盈自修命。对于青年学生来讲,不断读书,勤奋学习,可以丰富有限的实命经历,提升自我修养,完善美好品行,最终通过自己的努力拼搏、文化素养和能力本领来改变天命。
立意:
(1)用读书完善实命,用知识提升自修命。
(2)在书的海洋里把握命运,赢得精彩人生。
(3)登书山,锻造自修命,改变实命。
(4)书中自有路,天命亦可违。
例文:
书中自有路,天命亦可违
按照作家梁晓声的观点,天命是父母给的,是我们人生的基础,它无法选择;实命是后天命,是人生努力的经历和过程,它可以人为改变;自修命是在实命的基础上不断自我修为,自我提升,它可操可控。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完善实命、提升自修命,来改变我们别无选择的天命,让天命亦可违。
那么,我们如何改变天命呢?
我想,如果还有捷径可走,那么赤手空拳改变命运的最好捷径便是读书。古人云: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话虽功利,但却道出了一个不争的事实:书中自有我们想要的一切,改变命运的东西自然也在其中。
读书可完善实命,改变天命之单调。
天生神力,自带光环,这是书中的哪吒,是戏中的悟空。没有人从一出生,就实命不凡,拥有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阅尽天下的奇景妙境。但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攀爬书山的过程中,走遍名山大川,赏尽异域风情,看完世态人情,足不出户,便可为自己赢得一个多彩的世界,完善原本并不丰富的实命。翻看书卷,读“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可赏大漠风光之美;读“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可观边关将士豪饮之态;读《巴黎圣母院》,惊讶于高大挺拔的哥特式建筑;读《飘》,有感于南北战争中的历史变迁……这书山是一个万花筒,有大千世界,又包罗万象。一个酷爱读书的人,就是一个见多识广的人,在古今中外毫无障碍的时空中,弥补天命的单调,收获一个实命丰富的自己。
读书能锻造自修命,改变天命之贫乏。
在这个世界上,有人含着金汤匙出生,就有人带着厄之运降临。前者是上帝的宠儿,自不必多言。而后者要想摆脱厄运的追随,修习一个优秀的自己,最好的方式便是在漫游书海的时候,找寻诸多灵魂的伴侣,见证各样精彩的人生,学习满身高贵的品质,从而为自己打拼出一条康庄大道,锻造令人羡慕的自修命。浸润墨香,读孔子,可获仁爱之心;读孟子,可得大丈夫之义;读老子,可顺自然之道;对话岳飞,明白要精忠报国;神遇海明威,知道可被消灭不可被打败;聆听普希金,学会面对生活的欺骗……这书海,就是一座水晶宫,为人处世的珠玉,安身立命的宝贝,强筋健骨的精髓,在这里俯拾皆是,源源不断。一个饱读诗书的人,就是一个富可敌国的人,在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时候,一改天命的贫乏,修为一个顶天立地的自己。
所以,读书,完善了实命,阅历丰富,便见怪不怪;读书,锻造自修命,自立自强,便百毒不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