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9张PPT)
1.3 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
阳光、温度、水等非生物因素
春夏时节,草木繁盛,植食性动物食物充足,出生率提高,死亡率降低,秋冬时节则相反。植食性动物的种群数量变化,又会影响肉食性动物的出生率和死亡率。
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等特征直接决定种群密度
凡是影响种群重要特征的因素,都会影响种群的数量变化
非生物因素
生物因素
阳光
温度
水
种群内部生物因素
种群外部生物因素
种间竞争
捕食
寄生
影响种群数量的因素
种内竞争
林木郁闭度(林冠层遮蔽地面的程度)
郁闭度大
郁闭度小
阳光
不同植物对光照条件的适应性不同
温度、水、风、火等非生物因素的影响
阳光:森林中林下植物的种群密度主要取决于林冠层的郁闭度,即主要取决于林下植物受到的光照强度。
非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往往是综合性的。
春夏时节动植物种群普遍迅速增长,除气温升高外,日照延长、降水增多也是重要原因。
水:干旱缺水会使许多动植物种群的死亡率升高;气候干旱可使东亚飞蝗种群爆发式增长。
温度:在温带和寒温带地区,许多植物种子在春季萌发;蚊类等昆虫在寒冷季节到来时一般会全部死亡。
非生物因素
生物因素
阳光
温度
水
种群内部生物因素
种群外部生物因素
种间竞争
捕食
寄生
影响种群数量的因素
种内竞争
出生率减小、死亡率增大
种群增长受到限制
种群增长
种内竞争加剧
双小核草履虫和大草履虫之间是种间竞争关系,竞争生存空间和唯一的一种食物。双小核草履虫的繁殖能力更强,在竞争中获胜。
生活在加拿大北方森林中的猞猁捕食雪兔。研究人员在90多年的时间里,对猞猁和雪兔的种群数量做了研究,结果如下图所示。
猞猁和雪兔之间是捕食关系。①雪兔数量上升时,猞猁因为食物充足,一段时间后其种群出生率上升,死亡率下降,数量会随之上升;猞猁数量增多又会导致雪兔数量下降;②雪兔种群数量下降时,猞猁因为食物匮乏,一段时间后其种群出生率下降,死亡率上升,数量会随之下降。
2.怎样解释猞猁和雪兔种群数量变化的同步周期性?
生活在加拿大北方森林中的猞猁捕食雪兔。研究人员在90多年的时间里,对猞猁和雪兔的种群数量做了研究,结果如下图所示。
猞猁种群数量上升会加大对雪兔的捕食压力,导致雪兔死亡率上升而种群数量下降;雪兔种群数量下降时,导致猞猁食物匮乏,猞猁种群出生率下降、死亡率上升,种群数量也下降;猞猁和雪兔种群的数量变动是互为因果(循环因果)的。
3.猞猁和雪兔种群的数量变动哪个是因、哪个是果?
生活在加拿大北方森林中的猞猁捕食雪兔。研究人员在90多年的时间里,对猞猁和雪兔的种群数量做了研究,结果如下图所示。
其他捕食者
4.除了猞猁外,影响雪兔种群数量变动的还有其他因素吗?
其他植食性动物的竞争
作为食物的植物
非生物因素等
任何种群都与其他种群有着密切的关系,捕食、竞争、寄生都会影响种群数量的变化。
寄生生物会从寄主获取物质和能量,会影响寄主的出生率和死亡率,进而影响种群数量变化。
有些寄生生物(例如病毒)会引起传染病,影响寄主的出生率和死亡率,进而影响种群的数量变化。
生物种群数量不规则的变动往往与非密度制约因素有关
密度制约因素
非密度制约因素
随种群密度的大小而变化的影响种群数量的因素
例如:食物、传染病、种内竞争、种间关系等因素
不随种群密度的大小而变化的影响种群数量的因素
气候(雨水、干旱、降雪、气温)、自然灾害(地震、火灾)等因素
种群研究的应用
只有通过调查获知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性别比例、年龄结构等特征,以及影响该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才能准确了解该种群的生存状态,预测该种群的数量变化趋势,进而采取合理的保护对策。
1.濒危动物的保护
2.渔业等养殖业
在渔业上,人们总是希望每年既能捕捞较多的鱼,又不危及来年的鱼产量,也就是希望长期获得较高的捕捞量。研究表明,中等强度的捕捞(捕捞后使种群数量维持在K/2左右)有利于持续获得较大的鱼产,因为在K/2处,种群能维持最大的增长速率。
种群研究的应用
种群研究的应用
3.有害生物的防治
在鼠害发生时,既适当采用化学和物理的方法控制现存害鼠的种群数量,
又通过减少其获得食物的机会等方法降低其环境容纳量,才能使鼠害得到有效防治。
种群研究的应用
3.有害生物的防治
对农林害虫的防治,如果一味依赖喷洒农药的方法,既造成环境污染,又伤及害虫的天敌;引入天敌生物,则有利于将害虫数量控制在较低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