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2017秋) 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 热 习题课件(8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教科版(2017秋) 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 热 习题课件(8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教科版(2017秋)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3-12-07 19:36:26

文档简介

(共12张PPT)
第四单元 热
单元综合素养提优
0
0

100


直接
空气

电磁波


塑料

易错点1
水蒸气遇冷会凝结成小水珠,这种变化在自然界中是广泛存在的,比
如:雨是水蒸气在高空凝结成的小水珠,露是水蒸气在植物表面遇冷凝
结成的小水珠。凝结是放热的过程,容易因为对水凝结与温度变化的关
系理解不清而出错。
【例】夏天,典典的爸爸把汽车从地下停车场开到地面上来,他发现车
窗上起“雾”了。请根据学过的科学知识,分析“雾”出现在车
窗的( A )。
A
A.外侧 B.内侧
C.内侧和外侧
点拨:夏天,地下停车场的温度比地面上低,地面上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汽车车窗,在车窗外侧凝结成了小水珠。
温度差是发生热传递的前提,热量总是从温度较高的物体传向温度较低
的物体,或者从同一个物体温度较高的一端传向温度较低的一端。容易
因为对热传递产生的原因理解不到位而出错。
易错点2
【例】下列关于热传递的说法正确的是( C )。
A.只要两个不同的物体接触,就会发生热传递
B.用手摸冰块时感觉很凉,是因为冰块把冷气传递给手
C.热量会从物体较热的一端传向较冷的一端,直到没有温度差,热传递就停止了
点拨:没有温度差,就不会发生热传递。发生热传递时,热量总是从温度高的物体传向温度低的物体,或从同一物体温度高的一端传向温度低的一端。
C
易错点3
一般情况下,金属是热的良导体,非金属是热的不良导体。容易将一些
不熟悉的物体分错类别。
【例】将下列物体与对应的类别用线连起来。(上下连)
铁丝 木头 塑料 石棉网 陶瓷 铜片 棉花 水  空气
热的良导体 热的不良导体
易错点4
热的良导体,传热快,散热也快;热的不良导体,传热慢,散热也慢。
容易将传热能力和散热能力的概念混淆而出错。
【例】有三个大小、厚度、形状都相同的杯子,分别由陶瓷、塑料、不
锈钢这三种材料制成。如果同时在三个杯子里装入等量、温度相同的热水,过1分钟后,用手触摸杯壁,最烫的是(  )。过 10分钟后,用温度计测量这三杯水的温度,水温最高的是( B )。
A.陶瓷杯 B.塑料杯 C.不锈钢杯
点拨:不锈钢的导热能力最强,因此能够最快地将热量传递到杯子外侧,用
手触摸杯壁最烫。塑料的导热能力最差,保温效果最好。
C
B
易错点5
保温是利用热的不良导体传热性差的特点来减慢传热速度。容易误以为
保温只能减慢降温,忽略还能减慢升温而出错。
【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 )。
A.将冷水放进被窝里,冷水会很快变热
B.多穿衣服,身体变热,是因为衣服里有很多热量
C.用棉被把冰棍包起来,冰棍会熔化得慢一些
点拨:棉被是热的不良导体,能减慢升温,用棉被把冰棍包起来,冰棍会熔化得慢一些。
C(共14张PPT)
第四单元 热
第7课时 做个保温杯
一、选择题
1.把同样温度的开水倒入大小、形状、颜色、厚薄、款式等完全相同的
三个杯子里,( C )里的开水凉得快。
A.瓷杯 B.纸杯 C.铁杯
点拨:铁是热的良导体,传热快,散热也快。
C
2.【湖州市期末】要比较三个保温杯的保温效果,三个保温杯中最初的
( B )。
A.水量相同,水温不同 B.水量相同,水温相同
C.水量不同,水温相同
点拨:对比实验中,除了要比较的因素不同外,其他条件都要保持相同。
B
3.关于保温,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C )。
A.防止热量流失 B.防止从外面吸收热量
C.尽量减少物体温度的变化
点拨:保温既要防止热量流失,又要防止从外面吸收热量,即尽量减少物体温度
的变化。
4.为了让冰块熔化得慢一些,下列措施中效果最好的是( C )。
A.把冰块捂在手里 B.把冰块放在太阳底下
C.把冰块放在保温杯里
点拨:保温杯传热慢,可以减慢外界热量传递给冰块的速度。
C
C
5.【杭州市富阳区期末】关于保温瓶的设计,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B )。
A.木塞能隔绝内部物质与外界空气的接触,减少热传导
与热对流
B.保温瓶瓶身部分是双层夹真空的设计,这是为了卫生
C.保温瓶内部镀银,是为了减少热辐射
点拨:双层夹真空的设计是为了减慢热量传递的速度,提高保温效果。
B
6.关于保温杯的保温效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 )。
A.深色的保温杯一定比浅色的保温杯保温效果好
B.厚的保温杯一定比薄的保温杯保温效果好
C.保温杯双层夹真空比双层非真空的保温效果好
点拨:双层非真空中间还有空气,空气虽然是热的不良导体,但还是可以传递热
量的,因此保温效果不如双层夹真空的好。
C
7.下列泡沫塑料的使用是利用泡沫塑料属于热的不良导体这一特性的是
( A )。
A.用泡沫塑料箱来运输新鲜水果和海鲜
B.将泡沫塑料箱废物利用,用来种花
C.运输家电时在纸箱内放置泡沫塑料
A
8.典典说:“保温杯里的水不要装得太满,保温效果会更好。”你是否
赞同他的说法?( A )。
A.赞同,水不装满就会留下一点儿空气,将热水与瓶塞隔开,空气的
导热能力比瓶塞弱,传热慢,保温效果更好
B.赞同,水不装满,水和瓶塞间就会形成真空,保温效果更好
C.不赞同,水越多,降温越慢,所以应该装满水
A
二、填空题
1.热的良导体吸热 ,散热也 ;热的不良导体吸热 ,
散热也 。(均填“快”或“慢”)
2.家里的热水瓶通常是用软木塞来做盖子的,这主要是因为软木塞
是热的 导体,可以 热量的传递速度,使热水冷
却得慢一些。
快 
快 
慢 
慢 
不良 
减慢 
三、探究不同杯子的保温效果,回答下列问题。
实验材料:不锈钢杯、配套的杯盖、泡沫塑料、毛巾、一些包裹杯子的材料等。
实验步骤:a.小组合作,同时向5个不锈钢杯中加入200毫升同样温度的热水。
b.用温度计同时测量杯子里的水温,及时记录。
c.对杯子进行不同的处理,然后静置10分钟,再次同时测量杯子里的水温,及时记录。
序号 杯子状况 开始温度 10分钟后的温度 降温幅度
1 无盖的杯子 60℃ 48℃ 12℃
2 加盖的杯子 60℃ 53℃ 7℃
3 杯子外包毛巾、无盖 60℃ 51℃ 9℃
4 杯子外包毛巾、加盖 60℃ 56℃ 4℃
5 杯子嵌入泡沫塑料
中、加盖 60℃ 58℃ 2℃
2.如果要研究“有无外包材料对保温效果的影响”,应选择 号
和 号;如果要研究“外包材料对保温效果的影
响”,应选择 号和 号,这种研究方法叫 法。
3.通过该实验的数据,我们发现 、 、
都可以让热水凉得更慢。
4.热量从杯子内壁传到杯子外壁的现象称为( A )。
A.热传导 B.热对流 C.热辐射
1 
3(或2 4或2 5) 
4 
5 
对比实验 
加盖 
外包毛巾 
嵌入泡沫
塑料 
A
1.保温效果最好的是 号,保温效果最差的是 号。
5 
1 
四、材料阅读题
航天飞船的“防热衣”
  航天飞船返回舱返回地球大气层时的速度是极快的,它与大气层剧
烈摩擦产生的温度高达3000℃。为了抵御高温,科学家给它穿上了一件
由陶瓷制作的“防热衣”。当然这不是我们生活中常用的陶瓷,这种陶
瓷是古老的技术和现代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它是一种新型复合陶瓷,主
要由两层组成,外层是高辐射陶瓷材料,内层是导热性能非常差的耐高
温陶瓷材料。
它们合在一起只有3厘米的厚度,像一片片的瓦贴在返回
舱表面,能吸收全部热量,而不传递给内层金属。虽然外面的温度很
高,但是航天飞船内部的温度基本上没有什么变化,但经过大气层的剧
烈摩擦后,“防热衣”会变得面目全非。
航天飞船的“防热衣”是由 制作的。
新型复合陶瓷  (共15张PPT)
第四单元 热
第1课时 温度与水的变化
一、选择题
1.加热一杯常温的水,水的( A)会增加。
A.温度 B.体积 C.质量
2.生活中我们常说的“水开了”,用科学的词汇表达,其意思是( A )。
A.沸腾 B.升华 C.蒸发
A
A
3.关于水的沸腾和凝固成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B )。
A.水的沸腾需要放出热量 B.水凝固成冰需要放出热量
C.水的沸腾和凝固成冰都与热量无关
点拨:水的沸腾和凝固成冰都与热量有关,水的沸腾需要吸收热量,水凝固成冰
需要放出热量。
B
4.关于水加热实验,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
A.读数时,为了避免烫伤,应该把温度计拿出来读数
B.水沸腾后,继续加热,水量会逐渐变少
C.为了安全,实验操作时应该佩戴护目镜
点拨:读数时不能把温度计从水中拿出来。
A
5.下列自然现象在形成过程中需要吸收热量的是( A )。
A.初春,河流中冰雪消融 B.仲夏,草叶间露珠晶莹
C.深秋,枝头上挂满白霜
点拨:露珠是水蒸气遇冷凝结成水形成的,该过程需要放出热量。霜是水蒸气遇
冷凝华成冰形成的,该过程需要放出热量。
A
6.水沸腾之后继续加热,水量会逐渐变少,原因是( C )。
A.一部分水沸腾从杯中飞溅出来
B.水从固态变成液态,体积变小了
C.一部分水从液态变成气态的水蒸气到空气中去了
点拨:水从液态变成气态称为汽化,沸腾也是汽化的一种形式。
C
7.【温州市期末】某同学做水加热实验,当水温升到20℃时,每隔1分
钟记录一次水温,直到水沸腾5分钟。此过程中水温随时间的变化关
系是( B )。
A. B.
点拨:水加热过程中,温度会先上升,直到水沸腾,沸腾之后,继续加热,温度
保持不变。
B
C.
二、填空题
1.物质通常以 、 、 的形态存在,物态变化主
要取决于 。
2.水结冰时的温度叫水的凝固点,在标准大气压下,水的凝固点
是 ℃,水的形态会从 态转变成 态。
3.水沸腾时的温度叫水的沸点,在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
是 ℃,水的形态会从 态转变成 态。
固态 
液态 
气态 
温度 
0 
液 
固 
100 
液 
气 
三、观察水加热时的变化,回答下列问题。
1.如图1是给水加热的装置,数字1~5所对应的实验器材依次为温度
计、 、酒精灯、 、 。酒精灯火焰
的 (填“外焰”“内焰”或“焰心”)温度最高。
石棉网 
铁架台 
烧杯 
外焰 
2.加热前,我们用温度计测量了初始水温,温度计示数如图2所示,此
时的水温为 ℃。
7 
3.加热过程中,如果在烧杯中放入一块冰块,过了一会儿,冰块消失
了,这是因为冰块( B )。
A.溶解在水中了 B.融化成了水
C.蒸发到空气中了
4.下列情景中,只有水沸腾时才会出现的是( B )。
A. B. C.
点拨:沸腾时水中的气泡是下小上大。
B
B
5.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B )。
A.水沸腾后撤掉酒精灯,水的温度保持在100℃,并继续保持沸腾的
状态
B.水沸腾后撤掉酒精灯,水的温度慢慢下降,停止沸腾
C.水沸腾后如果继续加热,水的温度会超过100℃
点拨:水沸腾后继续加热,水的温度会保持100℃不变;停止加热,则停止沸腾,
水的温度慢慢下降。
B
四、龙龙在科学课上做了水加热的实验后,用一块冰来进行加热实
验,并用温度计测量加热过程中温度的变化,记录如下表。请回答下列问题。
时间 0分钟 1分钟 2分钟 3分钟 4分钟 5分钟 6分钟
温度 -5℃ -3℃ -1℃ 0℃ 0℃ 2℃ 5℃
1.冰在加热过程中,需要( B)热量,才会慢慢融化成水。
A.放出 B.吸收 C.不吸收也不放出
B
2.分析在实验第3~4分钟时的测量数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 )。
A.此时温度一直保持0℃,是温度计坏了
B.第3~4分钟温度没有变化是因为停止加热了
C.冰一直在吸收热量,但是温度没有变化
点拨:冰在熔化过程中,会一直吸收热量,温度保持0℃不变。
C
3.分析表格中的数据可以发现,冰的温度上升到 ℃时开始熔化。
在这个过程中,冰的形态从 态变成 态。
0 
固 
液  (共16张PPT)
第四单元 热
第6课时 哪个传热快
一、选择题
1.日常生活中,餐桌上使用的杯垫、碗垫属于( B )。
A.热的良导体 B.热的不良导体 C.热的导体
点拨:杯垫、碗垫的作用是减缓热传递,所以属于热的不良导体。
B
2.如图所示,铁锅的手柄是用木材制作的,这是因为( B )。
A.木材的传热能力强 B.木材的传热能力弱
C.木材不能传热
点拨:金属一般是热的良导体,非金属一般是热的不良导体。
B
3.下列物体能用来减缓热传递的是( B )。
A.电熨斗的金属外壳 B.热水瓶的玻璃胆
C.铁锅的锅底
4.【丽水市期末】做“探究不同金属的传热性能”实验时,应该选择相
同( B )的铜棒、铁棒和铝棒来进行比较。
A.质量、体积 B.粗细、长短 C.质量、颜色
点拨:不同金属的密度不同,不可能保持质量和体积一样,而且对于本实验而
言,金属棒的质量并不需要保持相同。
B
B
5.下列关于传热的说法正确的是( C )。
A.金属材料具有较好的导热性能,而空气不具备导热能力
B.不锈钢、铜、铝等金属都属于热的良导体,所以它们的导热能力也
是一样的
C.一般来说,金属材料比非金属材料的导热性能好
C
6.在“比较塑料勺、木勺和金属勺哪个传热快”的实验中,典典在三种
勺子的勺柄中段涂上感温油墨,下列关于三种勺子上的感温油墨变色
情况的分析正确的是( C )。
A.塑料勺属于热的良导体,所以变色速度最快
B.金属勺属于热的不良导体,所以变色速度最慢
C.塑料勺和木勺虽然都是热的不良导体,但是导热能力有差异
C
7.【金华市金东区期末】冬天,穿上羽绒服能感觉到暖和,是因为羽绒
服( C )。
A.传热快,散热快 B.传热快,散热慢
C.传热慢,散热慢
点拨:羽绒服是热的不良导体,传热慢,散热也慢。
8.停电的时候,商家会在冰柜上盖一层棉被,这样做是因为( B )。
A.棉被是热的不良导体,可以杜绝冰柜里的冷气往外跑
B.棉被是热的不良导体,可以减慢外界将热量传递到冰柜中的速度
C.棉被是热的良导体,可以帮助冰柜散热,让冰柜保持低温
C
B
二、填空题
1.不同物体的传热能力不一样。容易传热的物体称为 , 一般是由 材料制成的,如铁、 等;
不容易传热的物体称为 ,如塑料、
等。
热的良导体 

金属 
铜(合理即可) 
热的不良导体 
木头(合理
即可) 
2.生活中常见的高压锅是用铝制作的,这是利用了铝的导热性 (填
“强”或“弱”,下同)的特点。而锅柄一般是用塑料制作的,这是利
用了塑料的导热性 的特点。
强 
弱 
三、为探究铜棒、铁棒、铝棒的导热能力的强弱,典典设计了如图所示
的实验。在三根金属棒上等距的用蜡分别粘上三根火柴,将三根金属棒固定在加热块上,用酒精灯对加热块进行加热。请回答下列问题。
1.这个实验研究的问题是( C )。
A.金属会热胀冷缩吗
B.热在金属中是怎样传递的
C.三种金属中谁的传热本领强
点拨:实验中改变的因素是金属的种类,所以研究的问题是三种金属中谁的传热
本领强。
C
2.实验中,火柴的作用是( B )。
A.火柴会燃烧,能帮助我们判断传热的速度
B.火柴掉下的顺序,能帮助我们判断传热的速度
C.火柴的颜色会改变,能帮助我们判断传热的速度
3.本实验中,热量传递的主要方式是( A )。
A.热传导 B.热对流 C.热辐射
点拨:在同一个固体中,热以热传导的方式传递。
B
A
4.实验中,铜棒、铝棒、铁棒上的火柴先后掉落,根据本实验的结果推
测:在同样的炉子上,用大小、形状、厚度都一样的铜锅、铝锅和铁
锅烧同样多的水,水的初始温度相同,水最先沸腾的是( A )。
A.铜锅 B.铝锅 C.铁锅
点拨:三种金属的导热能力从强到弱的顺序为铜、铝、铁。
A
四、如图的表格中,列出了一些常见材料的相对导热值(数值越大,导
热性能越好)。导热性能好的物体,往往吸热快,散热也快。请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名称 ①铜 ②铝 ③钢 ④耐热
玻璃 ⑤混凝
土 ⑥橡胶 ⑦泡沫
塑料
相对导热值 8000 4000 1100 24 2 2 1
1.根据导热性能给表格中的7种材料分类(填序号)。
热的良导体: ;热的不良导体: 。
①②③ 
④⑤⑥⑦ 
2.电脑运行时会产生大量热量,需要及时散热,才能稳定运行。请根据
学过的知识分析:如果仅考虑散热能力,那么以下金属中,选择
( A)来制作电脑的散热系统最合适。
A.铜 B.铝 C.铁
点拨:选项中铜的导热性能最好,散热最快。
A
3.冬天,地上铺的地毯和瓷砖具有同样的温度,但光脚站在瓷砖上感觉
比站在地毯上凉得多,这是因为瓷砖的导热性能较 (填“强”或
“弱”,下同),脚踩上去后,热马上被瓷砖传导开了,而地毯的导热
能力较 ,脚踩上去后,热无法马上被传导开,所以此时瓷砖的
局部温度比地毯的局部温度要低。
强 
弱  (共15张PPT)
第四单元 热
第5课时 热在水中的传递
一、选择题
1.下列现象中不属于热对流的是( A )。
A.热水袋摸起来很暖和 B.冬天在室内开空调热风
C.煮汤时将水烧开
点拨:热水袋摸起来很暖和是热传导。
A
2.因为热量的传递是肉眼看不见的,所以在实验探究中,我们需要借助
一些材料来进行探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B )。
A.可以用温度计来测量材料各个部分的温度变化
B.可以在清水中加入一些感温粉末后再加热,就可以清楚地观察到热
量的传递
C.可以用手触摸来感知材料传递热量的情况
B
3.在生活中用取暖器取暖时,下列图中房间里的空气流动方向正确的是
( C )。
A. B.
C.
点拨: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降。
C
4.如图所示,蜡烛点燃后,走马灯的灯罩会自动旋转,下列解释正确的
是( A )。
A.空气被蜡烛加热上升,推动扇叶旋转
B.扇叶被风吹动旋转
C.走马灯旋转是棉线上提导致的
点拨:走马灯旋转是因为蜡烛加热了空气,热空气上升推动扇叶转动。
A
5.【杭州市萧山区期末】如图所示,热在下列物体中传递方式错误的是
( C )。
A. B.
点拨:热在水中是以对流的方式传递的。
C
C.
6.下列关于热传递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C )。
A.热可以在固体和液体中传递,但是空气比较特殊,不能传递热
B.水可以传递热量,除了水以外的液体都不能传递热量
C.在液体和气体中,热量主要通过对流的方式传递
点拨:除水以外的其他液体也可以传递热量。
C
7.【温州龙港市期末】如图所示,典典在二楼房间开着空调写作业,妈
妈让他打开门,这样妈妈既能做自己的事情,又能和典典一起享用二
楼的空调冷气。根据空气流动特点,你建议妈妈选择在( A )。
A.一楼房间更合适 B.三楼房间更合适
C.一楼、三楼房间都合适
A
点拨:冷空气会下降。
二、填空题
1.热在固体中的主要传递方式是 。
2.热在液体和气体中的主要传递方式是 。
热传导 
热对流 
三、探究热在水中的传递,回答下列问题。
实验材料:烧杯、红墨水、滴管、三脚架、石棉网、酒精灯、火柴、清水等。
实验步骤:a.在一只大烧杯内注入约三分之一容量的清水。
b.用滴管吸取红墨水,伸入到水下待加热的地方,挤出2滴红墨水。
c.用酒精灯给烧杯底部一侧加热。
d.观察加热后的水是怎么流动的,
以及水中的颜色怎样变化。
1.上述实验中,加热一段时间后,我们将观察到,下方的冷水受热
后 流动,上方的冷水 流动,即形成了 现
象,随着不断加热,整杯水都会热起来。
2.加入红墨水的目的是( B )。
A.让水变成红色,更漂亮
B.可以清楚方便地观察到加热后水的流动方向
C.只有加入了红墨水,整杯水才能全部热起来
向上 
向下 
对流 
B
3.加热一段时间后,我们将看到的现象是( C )。
A.烧杯内的水底部变成了红色,上部还是清澈的
B.烧杯内的水底部是清澈的,上部变成了红色
C.烧杯内各个部位的水都变成了红色
点拨:经过一段时间的热传递,整杯水都一样热了,故烧杯内各个部位的水都变
成了红色。
C
四、趣味实验:烧不死的金鱼
实验材料:
大试管、小金鱼、清水、酒精灯、试管夹等。
实验步骤:a.把一条小金鱼放入一个装有三分之二冷水的大试管中。
b.用试管夹夹住试管。
c.将试管的上部放在酒精灯的火焰上加热。
d.观察小金鱼是否有危险。
1.用酒精灯加热一会儿,小金鱼安然无恙,仍能存活。对于该现象,下
列说法正确的是( C )。
A.试管中的水都热起来了,但是小金鱼耐热能力强
B.不论怎么加热,小金鱼都能存活
C.试管上部的水先热起来,短时间内下部的水还是冷水
点拨:加热时间太长的话,试管里所有的水最终都会热起来,小金鱼就会死亡。
C
2.如果加热很长时间,试管下部的水也会热起来,小金鱼就会死亡。对
于该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B )。
A.加热时间长,缺氧是小金鱼死亡的主要原因
B.加热时间长,由于热传递,试管下部的水也会热起来
C.小金鱼会死亡和加热时间的长短无关
B(共14张PPT)
第四单元 热
第2课时 水的蒸发和凝结
一、选择题
1.湿衣服晾晒后会变干,这属于水的( A)现象。
A.蒸发 B.升华 C.凝结
点拨:升华是指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凝结是指气态物质遇冷变成液态
物质。
2.下列方法中不能加快水的蒸发速度的是( C )。
A.给水不断加热 B.用电风扇吹 C.放进冰箱
点拨:升温、加快空气流动、增大水与空气的接触面积都可以加快水的蒸发
速度。
A
C
3.下列关于水蒸发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B )。
A.水的蒸发现象时刻存在于我们的周围
B.烧热水时冒出的白雾就是水蒸发的水蒸气
C.水的蒸发过程和热量变化有关
点拨:水蒸气是看不见的,白雾是小水珠。
B
4.如图所示,典典蒸完水蒸蛋后,发现锅盖内侧有很多小水滴,这是水
的( B)现象。
A.蒸发 B.凝结 C.凝固
点拨:水蒸气遇到冷的锅盖凝结成小水珠。
5.【丽水市莲都区期末】下列自然现象与水蒸气的凝结无关的是( C )。
A.天空中飘着的云 B.露水 C.彩虹
B
C
6.如图所示,科学课上,我们做了水蒸气的凝结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
是( A )。
A.往冰块中加入食盐是为了加快冰的熔化
B.为了方便,可以将冰块中的温度计拿出来读数
C.烧杯外壁出现大量小水珠是因为杯子漏了
点拨:不能将温度计拿出来读数。烧杯外壁出现大量小水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
到冷的烧杯壁凝结成的。
A
7.俗话说“下雪不冷化雪冷”,下列对此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B )。
A.雪熔化时会吸收热量,所以会觉得冷
B.下雪时温度在0℃以上,所以不冷
C.下雪时,空气中的水蒸气变成雪会放出热量,所以不会觉得冷
点拨:雪是固态的水,温度在0℃以下才能形成。
B
8.【温州市期末】华华吃雪糕时,看到雪糕周围冒“冷气”,由此联想
到打开热水瓶木塞时,瓶口会冒“热气”。下列关于“冷气”和“热
气”的判断中,正确的是( C )。
A.“冷气”和“热气”是不同的,前者是小水珠,后者是水蒸气
B.“冷气”和“热气”是不同的,前者是水蒸气,后者是小水珠
C.“冷气”和“热气”是相同的,都是小水珠
C
二、填空题
1.水在自然界中以不同的形态存在,比如雾是 态的水,霜
是 态的水,雪是 态的水。
2.水蒸发的过程需要 ,水凝结的过程需要 。(均填“吸
热”或“放热”)
液 
固 
固 
吸热 
放热 
三、观察水蒸气的凝结现象,回答下列问题。
实验材料:烧杯、温度计、冰块、毛巾、食盐等。
实验步骤:a.在烧杯内加入冰块,用毛巾将烧杯外壁擦拭干净。b.向装有冰块的烧杯内加入一些食盐,静置一会儿,观察烧杯外壁有什么现象,并记录烧杯内外温度计的读数。
1.静置一会儿后,可以观察到烧杯a外壁有大量小水珠形成,通过观察
温度计示数,可以发现,烧杯内的温度 (填“低于”“高于”
或“等于”)烧杯外的温度。通过本实验可以得出结论:水蒸气
遇 会凝结成水。
低于 
冷 
2.如图所示,在a、b两个烧杯内分别装有冰块和热水,杯口分别盖上 一块玻璃片。一段时间后,玻璃片上会有水珠形成,下列对此现象的 分析正确的是( A )。
A
A.在烧杯a中,水珠出现在玻璃片的上表面
B.在烧杯b中,水珠出现在玻璃片的上表面
C.在烧杯a中,冰块会逐渐熔化,此过程中温度也会不断上升
点拨:在烧杯b中,水珠出现在玻璃片的下表面。冰块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在
0℃不变,直到完全熔化,温度才会继续上升,直到跟周围环境温度相同。
四、如图所示,通过在四块相同的玻璃片上各滴一滴相同质量的清水来
探究“影响水蒸发速度的因素”,请回答下列问题。
1.研究水的蒸发速度与温度是否有关时,应选择 和 进行对
比实验;研究水的蒸发速度与空气流动是否有关时,应选择
和 进行对比实验;研究水的蒸发速度与水滴表面积大小是否有
关时,应选择 和 进行对比实验。(均填字母)
A 
C 
A 
D 
A 
B 
2.通过实验探究可知, 、 、 时水的蒸发速度
最快。
加热 
吹风 
摊开 
五、材料阅读题
  飘浮在天空中的云是由许许多多的小水滴或者小冰晶组成的。海
洋、湖面、植物表面、土壤里的水分,每时每刻都在蒸发,变成水汽进
入大气层。水汽上升到一定高度,如果那里的温度很低,但高于0℃,
水汽就会凝结成小水滴;如果温度低于0℃,水汽就会凝华成小冰晶。
这些小水滴和小冰晶逐渐增多并达到人眼能看见的程度时,就是云了。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
A.云会越飘越高,不会再回到地面
B.材料中的水汽是指水蒸气
C.飘浮在天空中的云是由许许多多小水滴或者小冰晶组成的
A(共15张PPT)
第四单元 热
第4课时 热在金属中的传递
一、选择题
1.【杭州市西湖区期末】热传递现象的产生所必需的条件是( C )。
A.物体直接接触 B.给物体加热 C.要有温度差
2.用酒精灯给金属条加热,最先变热的地方是( C )。
A.金属条的中心位置
B.金属条的边缘位置
C.金属条上离酒精灯火焰最近的位置
C
C
3.天天吃火锅时,把铁勺斜靠在锅的边缘忘记取出来了,一段时间后,
他发现勺柄也变烫了。勺柄上的热传递过程主要是( C )。
A.汤汁的热辐射给了勺柄
B.水蒸气的热传递给了勺柄
C.汤汁的热先传递给铁勺浸在汤汁中的部分,再传递给勺柄
C
4.如图所示,是一种热传递的情景,其中属于热传导的是( A )。
A.炉子把热传递给茶壶 B.炉子把热传递给男孩
C.炉子把热传递给猫
点拨:两个物体间的热传导是需要直接接触的。
A
5.下列现象中,因为热传递使物体温度升高的是( B )。
A.冬天在火炉旁会感觉到暖和
B.将手放入热水中会感觉到热
C.冬天戴上手套会感觉暖和起来
B
6.用手摸1号水杯感觉热,摸2号水杯感觉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B )。
A.手将热分别传递给1号水杯和2号水杯
B.1号水杯将热传递给手,手将热传递给2号水杯
C.手将热传递给1号水杯,2号水杯将热传递给手
点拨:摸1号水杯感觉热,是因为1号水杯将热传递给手。摸2号水杯感觉凉,是因
为手将热量传递给2号水杯。
B
7.下列现象中,不属于热传递的是( B )。
A.用铁锅炒菜时,热从铁锅传递给菜
B.跑完步热得直冒汗
C.用高压锅煮饭时,热从高压锅传递给饭
B
8.【杭州市拱墅区期末】下列示意图中(黑点为加热点),能正确反映热
在石棉网上的传递过程的是( C )。
A. B. C.
C
二、填空题
1.在金属条上,热总是从温度 的一端向温度 的一端传递。
2.热传递主要通过 、 和 三种方式
来实现。
高 
低 
热传导 
热对流 
热辐射 
三、画图题
  科学小组做了热在金属条和金属片中传递的实验,小圆点为加热点,请用带箭头的线条画出以下几种实验情况下热的传递路径。
(1)热在金属条中传递
(2)热在金属条中传递
(3)热在金属片中传递

四、典典想进一步探究“热在金属中是怎样传递的”,他把一根粗细均
匀的铜丝弯折成如图所示的形状,并在a~g七个黑色圆点处用蜡各粘一根火柴,在h点处用酒精灯进行加热。请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中应该选择酒精灯的( A )加热,以提高实验效率。
A.外焰 B.内焰 C.焰心
A
2.实验中选用蜡粘火柴的原因是( A )。
A.蜡遇热会熔化 B.蜡的黏性比较好
C.蜡和铜丝颜色不同,方便观察
点拨:蜡遇热会熔化,蜡熔化后,火柴就会掉下去。
3.在实验中,粘火柴的作用是( B )。
A.火柴会被点燃,火柴点燃的顺序就是热的传递方向
B.蜡遇热会熔化,火柴依次掉落的顺序就是热的传递方向
C.火柴被加热后会烧焦,变焦的顺序就是热的传递方向
A
B
4.在h点处用酒精灯进行加热时,请根据热传递的规律,预测一下火柴
依次掉落的顺序最有可能是 (填字母)。
g f e d c b a 
五、材料阅读题
  热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高温部分传递到低
温部分的过程,称为热传递。热传递主要通过热传导、热对流和热辐射
三种形式来实现。
  热传导:通过直接接触将热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或者从
物体的高温部分传递到低温部分的过程。
  热对流:通过中介物(如水或者空气)的流动而传热的过程。
  热辐射:物体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外发射热能的过程。
分析以下热传递的过程,并填写对应的热传递方式。(填序号)
①热传导 ②热对流 ③热辐射
1.冬天晒太阳时,我们感觉身体暖洋洋的,热传递的方式是 。
2.手伸到火炉旁烤火,立刻感觉暖和起来了,热传递的方式是 。
3.将热水倒入冷水中变成了温水,热传递的方式是 。
4.将铁片放在酒精灯上加热,一段时间后,整块铁片变烫,热传递的方
式是 。
③ 
③ 
② 
①  (共13张PPT)
第四单元 热
第3课时 温度不同的物体相互接触
一、选择题
1.如图圆圈中的小圆点表示不同温度下的水微粒的分布情况,其中表示
温度最高的是( B )。
A. B. C.
点拨:温度越高,水微粒之间的距离越大。
B
2.刚从冰箱里取出的冷藏牛奶很冰,我们可以用热水加热一下。下列不
同温度的热水可以让牛奶更快升温的是( C )。
A.40℃热水 B.60℃热水 C.80℃热水
3.在科学课上,我们做了热水和冷水相互接触的实验,在该实验中,下
列观察温度变化的方法不合理的是( C )。
A.用两支温度计分别测量冷水和热水的温度变化
B.用温度传感器分别测量冷水和热水的温度变化
C.用手指分别感受冷水和热水的温度变化
C
C
4.聪聪将左手伸入40℃的热水中,将右手伸入10℃的冷水中,一段时间
后,他同时将左手和右手伸入30℃的温水中,此时的感觉是( A )。
A.左手感觉凉,右手感觉热 B.左手感觉热,右手感觉凉
C.左右手都感觉热
点拨:伸入30℃的温水中,左手温度降低,感觉凉;右手温度升高,感觉热。
A
5.将一瓶冰镇饮料放在桌面上,一段时间后就变成常温了,这是因为
( B )。
A.桌面放出热量把饮料加热了
B.热量从周围环境传递到冰镇饮料上
C.冰镇饮料的冷气传递到环境中
点拨:热量会从温度高的地方向温度低的地方传递。
B
6.甲、乙两个物体相互接触时,下列情况中可以使热量从甲物体向乙物
体传递的是( C )。
A. B.
C.
C
二、填空题
1.如果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之间 不同,就会发生热传递。
2.在实验中,我们通常使用 测量物体的温度,生活中还有更
多可以感知温度的方法,比如使用感温纸带、 等。
温度 
温度计 
感温粉末(合理即可) 
三、【杭州市期末改编】观察温度不同的水相互接触的实验,回答下列
问题。
科学课上,典典和华华在一只大烧杯中加入适量的热水,然后将盛有凉水的试管下端浸入热水中。用两支温度计分别测量试管中的凉水和烧杯中的热水的温度变化情况,每隔一段时间记录读数,并根据记录的数据制成了折线图。
1.通过对折线图中相关数据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凉水
的温度在逐渐 ,热水的温度在逐渐 ,最后二者
趋于接近。
上升 
下降 
2.实验数据表明,在短时间内,凉水和热水温度的变化是( A )。
A.先快后慢 B.先慢后快 C.匀速变化
3.凉水和热水趋于热平衡后,为什么温度还会继续下降?


A
凉水和热水趋于热平衡后,水的温度比室温高,热量从水传递到空
气中,水的温度下降 
4.如果5小时后再测量试管和烧杯中的水温,你推测结果会是( C )。
A.试管中的水温会高于烧杯中的水温
B.两者的水温会低于周围的环境温度
C.两者的水温与环境温度会趋于一致
5.实验中,凉水和热水温度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B )。
A.盛水容器的形状不同 B.热量发生了变化
C.盛水容器中的水量不同
C
B
四、趣味实验:烧不坏的塑料袋
实验材料:蜡烛、塑料袋、坩埚钳、火柴、一盆冷水等。
实验步骤:a.用坩埚钳夹取一个空塑料袋放在蜡烛的火焰上加热;
b.用塑料袋装一袋冷水,再用坩埚钳夹着放在蜡烛的火焰上加热;
c.观察实验现象,并分析实验原理。
实验现象:空塑料袋被蜡烛的火焰烧着了,
而装有冷水的塑料袋加热
一段时间后没有被烧坏。
下列关于装有冷水的塑料袋没有被烧坏的解释合理的是( B )。
A.因为装有冷水的塑料袋用火烧的时间不够长
B.因为用火烧塑料袋时,热量迅速传递给冷水,被冷水吸收了
C.因为火焰温度不够高,不足以点燃塑料袋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