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 封建时代的亚洲国家 综合复习题 (含解析)(辽宁地区适用)2023-2024学年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四单元 封建时代的亚洲国家 综合复习题 (含解析)(辽宁地区适用)2023-2024学年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05.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12-07 19:22: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四单元 封建时代的亚洲国家 综合复习题
一、选择题
1.(2023上·辽宁丹东·九年级统考期末)下图政治体制示意图体现了( )
A.封建庄园等级制度 B.古希腊城邦的特点
C.日本大化改新的内容 D.俄国农奴制改革措施
2.(2023上·辽宁沈阳·九年级校考期末)大化改新对日本产生深远的影响,它的一系列改革措施标志着日本社会( )
A.内部斗争越来越激烈 B.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C.武士阶层形成 D.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过渡
3.(2023上·辽宁大连·九年级统考期中)日本幕府时期是指在日本历史上武士阶级掌握政权、实行军事封建统治的时期。这一时期天皇的地位是( )
A.礼仪性的摆设 B.同将军平起平坐 C.掌握实际大权 D.掌握着武士集团
4.(2023上·辽宁沈阳·九年级校考阶段练习)大化改新后,私地转化为国有的公地,私民转变为公民,公民分得了土地,摆脱了依附地位,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促进了日本社会经济的发展。这表明( )
A.大化改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B.贵族成为土地的主人
C.日本成为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D.日本积极学习唐朝制度
5.(2023·辽宁阜新·统考中考真题)“部民”变“公民”,“大和”变“日本”,“奴隶制”变“封建制”,这些变化源于( )
A.大化改新 B.彼得一世改革 C.明治维新 D.1861年农奴制改革
6.(2022·湖南益阳·统考中考真题)“中国经历上下千年的分分合合,孕育出的古代灿烂文明,被日本通过一次革新,尽数吸收。”材料中的“革新”使日本( )
A.建立了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 B.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C.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天皇的权利 D.促进了封建庄园制度形成
7.(2023上·辽宁大连·九年级统考期中)谚语用简单通俗的话反映出深刻的道理。下列谚语和历史现象对应错误的是( )
A.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中世纪欧洲的封君封臣关系
B.城市的空气使人自由——在城市住满一年零一天,可获得市民身份
C.人最美的装饰是知识——古代日本人重视教育和知识
D.中世纪教育“最美好的花朵”一一中世纪欧洲大学的兴起
8.(2023上·辽宁辽阳·九年级辽阳市第一中学校考阶段练习)《医典》、“智慧宫”、《天方夜谭》等关键词所涉及的国家是( )
A.巴比伦王国 B.阿拉伯帝国 C.法兰克王国 D.拜占庭帝国
9.(2023上·辽宁大连·九年级统考期中)图示法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之一。下图图示说明( )
A.阿拉伯人发明了阿拉伯数字 B.中国的科技发明传到世界各地
C.阿拉伯人沟通了东西方文化 D.欧洲的发展主要依靠东方科技
10.(2023上·辽宁沈阳·九年级校考阶段练习)下列关于三大世界性宗教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佛教、伊斯兰教的产生地在亚洲,基督教的产生地在欧洲
B.佛教反对将人分为等级,主张“众生平等”
C.基督教教导人忍受苦难,死后可以升入“天堂”
D.伊斯兰教与统一国家的建立有机结合
11.(2023上·辽宁丹东·九年级统考期末)中古时代,阿拉伯人在继承了人类文化遗产之后,经过消化、吸收、发明、创造,又把它贡献给了人类,从而对东西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其典型代表是( )
A.法律 B.公历 C.阿拉伯数字 D.进化论
12.(2023·湖南张家界·统考中考真题)2022年12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中国——阿拉伯国家峰会,并指出:中阿互相欣赏,互学互鉴,共同倡导文明对话,守护世界文明多样性。下列属于阿拉伯文化的是( )
A.象形文字、太阳历、金字塔
B.《医典》、《天方夜谭》、阿拉伯数字
C.《汉谟拉比法典》、楔形文字、空中花园
D.《荷马史诗》、《十二铜表法》、帕特农神庙
13.(2023·辽宁阜新·校考一模)7世纪初,阿拉伯半岛创立宗教的地点是( )
A.麦加 B.麦地那 C.巴格达 D.巴基斯坦
14.(2023下·辽宁沈阳·九年级统考阶段练习)《古兰经》是穆罕默德在传教过程中,针对当时阿拉伯半岛的现实情况所提出的有关社会宗教等问题的各种主张。《古兰经》能够帮助我们了解的宗教是( )
A.道教 B.佛教 C.伊斯兰教 D.基督教
15.(2023上·辽宁沈阳·九年级统考期末)“最初阿拉伯人是仿制希腊的星盘,但是在他们兼容和创新精神的推动下,很快就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阿拉伯的星盘后来驰名欧洲。”上述材料反映了阿拉伯人取得文化成就的原因是( )
A.阿拉伯人建立了横跨亚、欧、非三大洲的帝国
B.阿拉伯国家拥有大量的科学家
C.阿拉伯人深受伊斯兰教思想影响
D.阿拉伯人具有兼容并包、勤奋创新精神
二、综合题
16.(2023上·辽宁丹东·九年级统考期中)材料一:穆罕默德创立了严格信仰一神的伊斯兰教,就是要通过消灭偶像崇拜的传统习惯,引导阿拉伯各部落在信仰宇宙唯一之神的基础上,突破氏族部落的藩篱,为建立统一国家扫清思想上的障碍。
——郭永胜《试论伊斯兰教的产生与阿拉伯统一国家形成的关系》
材料二:阿拉伯帝国建立以后,其文明长期保持着很高的水平,其文学艺术、建筑医学、天文学等文化成就,即使在帝国之后很长时期内,都始终保持领先地位。帝国在科学文化上一贯的兼容并包、兼收并蓄,大大推动了那个时代的文学、艺术、建筑和科学各方面的进步和发展。
(1)材料一说明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的目的是什么?
(2)公园1世纪在巴勒斯坦地区建立了什么宗教?
(3)阿拉伯人对东西方文化沟通起什么作用?
(4)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谈谈阿拉伯的文化成就。(两点即可)
17.(2023上·辽宁朝阳·九年级校考期中)土地是民生的基础,土地关系的变化影响着社会发展的面貌。东西方许多统治者非常重视土地关系的调整。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8世纪前期,法兰克王国对土地的分封形式进行了改革,不再像以前那样无偿地赏赐,而是要求得到封地的人必须提供兵役服务。这样,赐地的人成为封君,接受封地的人则成为封臣,封臣必须效忠于封君、封君则须保护封臣的观念日益流行开来。
——统编历史教材九年级上册
(1)根据材料一分析,法兰克王国土地分封改革前与后有何变化?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封君与封臣关系的特点。
材料二 庄园内的一切生产都是为了供应领主消费和依附农民及其家庭的生活需要,只有庄园不能生产的如盐、铁等,才从行商手中购取。庄园经济的兴盛时期约在9-13世纪。它的形成大约和生产力低下有关。14世纪起西欧经济变化剧烈,庄园主纷纷放弃自营地,货币地租流行,农奴也通过各种途径取得人身自由,劳役制庄园趋向瓦解。
——360百科
(2)材料二中第一句话反映出西欧庄园的典型特点是什么?庄园的司法机构是什么?
材料三 日本新政最重要的内容是废除贵族所拥有的一切土地和人民,使其归属于国家。通过改革,人民被授予一定面积的田地,每隔六年授田一次,……;农民的赋税负担也得到了改善。人民的生活走上了和过去完全不同的道路。贵族领到了封地,作为直接的补偿。
——摘编自坂本太郎《日本史》
(3)材料三中的内容反映的是哪一改革?实施者是谁?材料一与材料三反映的这两次改革在影响上有何共同之处?
18.(2023上·辽宁辽阳·九年级校联考期中)文明成就是人类的共同财富,深刻影响着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某电视台栏目组拍摄了专题片《文明之路》让我们跟随摄制组的脚步,共同见证人类的文明成就。
材料一:观看下列图片回答问题
图一 刻写法典的石柱局部图
法典规定:拐带奴隶、帮助奴隶逃跑或窝藏奴隶者,都要被处以死刑。奴隶打自由民的嘴巴或不承认自己的主人,要被处以割耳之刑。
(1)请回答图一石柱上刻写的法典最有可能使用的什么文字刻写?并结合所学指出法典严格保护什么人的利益?
材料二:观看下图,回答问题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写出这两部梵文史诗是哪个国家留下的宝贵遗产?并结合所学说出这个国家因最早发现和使用的金属是黄金而有什么美誉?
材料三:他是柏拉图的学生,他有一句名言:“吾爱我师,吾更爱真理”他解剖了许多动物,奠定了动物学基础,他是逻辑学的创始人,提出了演绎等方法成为科学研究的方法论的基础。
(3)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指出他是谁?并评价这位历史人物。
材料四:帝国繁荣时期,哈里发重视知识,认为“人最美的装饰是知识”。830年,哈里发在巴格达设立“________”,集科学院、图书馆、翻译馆于一体。为延揽翻译人才,哈里发以黄金支付稿酬,其重量与译著重量相等。于是,大量的希腊、波斯、印度的典籍被译为阿拉伯文。在吸收、消化外来文化的基础上,他们创造了有自己特色的“__________”。
(4)请在材料中的“_________”内填写正确的内容。
(5)综合以上材料请回答: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要如何传承古代思想、文化遗产?(写出两点即可)
19.(2023上·辽宁锦州·九年级统考期中)一部分人类发展史,也是一部多元化文明共生并进的历史。不同的历史和国情,不同民族和习俗,使世界更加丰富多彩。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鉴而丰富,回答问题。
【借鉴文明】
材料一:6世纪下半叶,日本国内出现统治危机。646年(大化二年)元旦,针对日本的政治,经济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1)根据材料一,说说日本出现统治危机后进行了哪一改革?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陶醉辉煌】
材料二:西罗马帝国于476年灭亡后,拜占庭帝国依然保持着它的繁荣。6世纪,皇帝查士丁尼西征,加剧了帝国的政治危机。而拜占庭帝国仍陶醉于已有的辉煌成就,不屑于学习和吸纳其他文明的优点和长处。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2)对比材料一和材料二,指出日本和拜占庭帝国对待其他先进文明各持什么态度?
【安于现状】
材料三: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一的帝国,不顾时势,安于现状
——马克思
(3)材料三中的“大帝国”指的是哪个国家?它当时的对外政策是什么?现在这个国家的对外政策是什么?
(4)你从三个国家不同的历史命运中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20.(2023上·辽宁大连·九年级统考期中)占代东西方独特的文明在不断交流中发展,推动着历史的进步。请你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制度效仿】
材料一:一位日本历史学家这样宣称:“在我们的文明中,任何看起来本质上属于日本的东西,实际上都是‘舶来品’早在6世纪,就出现了一个“中国的日本”
——摘编自《文明史:人类五千年文明的传承与交流》
【交往互通】
材料二:历史书上曾经记载,古罗马凯撒大帝去剧场看戏的时候,他身上所穿的那件绚丽夺目的长袍,震惊了在场的所有观众,大家目不转睛的盯着皇帝的新装,赞不绝口,一番打听以后才知道,原来那件漂亮的长袍是用中国丝绸制作而成的。
【传播传承】
材料三:世界文化的贡献方面有这样一种谚语:“希腊人的脑,中国人的手,阿拉伯人的脚”,
【多元共融】
材料四:古代文明梳理表(部分)
古代文明 文明成果
古代中国文 明甲骨文
古代埃及文明 象形文字
古巴比伦文明 楔形文字
古代印度文明 佛教
古希腊 帕特农神庙
古罗马 《十二铜表法》
(1)根据材料一及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什么事件导致“早在6世纪,就出现了一个中国的日本”,此事件使口本的社会形态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材料二中的丝绸是通过丝绸之路运到罗马的,请再列举两例东汉及之后的中国与罗马(时期)通过丝绸之路互相来往的史实。
(3)结合史实谈谈如何理解“阿拉伯人的脚”这个说法。
(4)东西方文明之所以多元发展,归根结底是因为人类文明起源的多样性。请从古代亚非文明与古代欧洲文明的类型及起源的不同,结合上表中的两个事例,对“区域文明的多元发展”这一观点加以阐述或说明(要求: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21.(2023上·辽宁鞍山·九年级校考阶段练习)亚洲是人类最早的定居地之一,也是人类文明的重要发祥地。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下边是一幅关于公元前2500年左右的亚非文明地图
材料二:农业生产最早兴起于亚洲,为亚洲文明领先于世界其他地方奠定了物质基础。考古学家们在今天伊拉克北部的耶莫地区发现,在距今约9000年前这里的人们即已种植大麦、小麦、小扁豆等农作物,在浙江河姆渡遗址也发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稻谷遗存。考古学家们在北纬20度到40度之间亚洲大陆的广泛区域里发现了众多的农业遗存,据此推断该地区曾发生“农业革命”。
——摘编自王灵桂徐轶杰《亚洲文明的历史性贡献与新时代亚洲文明观的构建》
材料三:亚洲文明是世界文明的塑造者。“农业革命”引起一系列的变革,人们自栽培植物、驯化野生动物以来,逐渐开始定居,定居点的规模不断扩大,进而形成城市,私有财产的出现导致社会分工进一步分化,产生文字、阶级与国家。从公元前4000年左右开始,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印度河流域的印章铭文、中国的甲骨文、依次被先民创造出来,人类由此掌握了知识的保存和技术的传播方式。
——摘编自王灵桂徐轶杰《亚洲文明的历史性贡献与新时代亚洲文明观的构建》
材料四:公元830-930年,在阿拉伯地区,当时的阿巴斯王朝开展了著名的“百年翻译运动”,为中西方文明财富的保存和流传立下了汗马功劳。阿拉伯数字发源于印度,经阿拉伯商人影响世界,成为世界通用的数学语言。中国的造纸术、火药、印刷术、指南针四大发明带动了世界变革,推动了欧洲文艺复兴。法国、英国、荷兰等学者在印度和中国无偿地学习棉织品的制造方法,为改造欧洲纺织机械业提供了大量知识与技术。由此,欧洲工业革命才有可能从棉纺织业率先发生。
——摘编自王灵桂徐轶杰《亚洲文明的历史性贡献与新时代亚洲文明观的构建》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回答,亚洲文明产生的条件有哪些?
(2)根据材料三及所学,以两河流域文明为例,说说亚洲领先于世界的文明成果有哪些?
(3)材料四说明了什么?
22.(2023上·辽宁盘锦·九年级校考阶段练习)改革是普遍的历史现象,它与历史的发展相始终。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为了保证一般公民都能担任国家公职,他制定了公职津贴制,规定除大将军外,所有担任公职的人员每日都可得到政府的津贴。雅典的公民因此都不拒绝担任公职了,而且把担任公职当做一种荣誉,谁要是一生中什么公职也没有担任过,谁就将被认作是懒汉和没有出息的人,那可是一生的耻辱。
材料二:所谓的封君封臣制,就是以土地的层层分封为纽带的封建等级制。首先是国王将全国土地留下一部分作为王领后,将其余的分授给大封建主,国王成为封君,被分封的人就成为封臣。大封建主在获得土地以后,也将其中一部分划为自己直接经营的领地,其余的则再对中等贵族进行分封,大封建主成为封君,而受封者也成为封臣。这一级受封者也作为封君将部分土地分封给骑士,让其作为自己的封臣。这样,在各个等级之间,都缔结起相互统属和依附的封君封臣关系。
——孟广林《世界中世纪史》
材料三:大化二年(646年)元旦,发布改新诏书;凡皇室贵族领有的土地(屯仓、田庄)和人民(部民、部曲)一律收归国家,成为“公地公民”。国家给贵族以“食封”和“禄”。
--武安隆:《浅论大化改新》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雅典的最高权力机构是什么 谁主政时期将雅典的奴隶主民主政治发展到了高峰 他改革时期为保证贫民参政议政,他建立了什么制度?
(2)材料二的内容是哪一国家的改革?封君和封臣之间关系形成的纽带是什么?
(3)材料二中所述内容与日本历史上的哪场改革有关 此次改革效仿的是中国哪一朝代的典章制度进行的?它对日本社会性质的变化有何影响
(4)综合以上材料,我们能从改革中得到什么启示?
三、论述题
23.(2023上·辽宁营口·九年级校考期中)文化是多彩的,更是相通的;文化是民族的,更是世界的。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文明起源】
材料 在四大文明古国及希腊、玛雅人民族的神话故事里,都有大洪水甚至洪水灭世的传说,只是原因和过程不尽相同。古代希伯来人和古代希腊人也有类似的洪水传说,其源头是苏美尔神话。在苏美尔人的泥版文书上,人们发现了故事的最早版本,后通过史诗《吉尔伽美什》被古代希伯来人继承,并传到古希腊人那里,于是就有了流传至今的洪水传说。
——据《世界文明探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地理环境角度分析四大文明古国广泛流传洪水传说的原因。
【文明交流】
历经10年征战,亚历山大建立了一个空前庞大帝国,其版图西起希腊,东到印度河流域,北抵中亚,南达埃及,地跨欧亚非三洲。
——部编版历史教材九年级上册
中国的造纸术、指南针、火药等重大发明和印度的棉花、食糖等都是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的
——部编版历史教材九年级上册
(2)根据以上两则材料,概括古代文明交流的两种不同方式及其共同影响。
【文明共存】
历史告诉我们,只有交流互鉴,一种文明才能充满生命力。只要秉持包容精神,就不存在什么“文明冲突”,就可以实现文明和谐。……我们应该推动不同文明相互尊重、和谐共处,让文明交流互鉴成为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
——习近平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发表的重要演讲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世界古代史知识,对“文明交流互鉴推动社会进步”这一观点进行论述。{要求:围绕观点,史(史实要求2个以上)论结合、逻辑清晰}。
参考答案:
1.C
【详解】据材料“地方国、郡、里;中央设立二官八省”,天皇处于政权的最顶层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是日本大化改新的内容。政治上建立中央集权的天皇制封建国家,废除贵族世袭制,以才选官;中央设立二官八省,地方上设国、郡、里,实行征兵制。经济上,把很多贵族土地收归国有,部民转为国家公民;国家定期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向他们收取赋税。大化改新是日本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的标志,C项正确;在庄园制度中,封建领主处于社会等级的最顶端,排除A项;古希腊实行民主制度,没有天皇,排除B项;俄国农奴制改革最高统治者称为沙皇,排除D项。故选C项。
2.B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7世纪中期,孝德天皇仿效隋唐制度,颁布改新诏书,进行大化改新。通过改革,在政治上建立中央集权的天皇制封建国家,经济上把贵族土地收归国有等,大化改新使日本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B项正确;内部斗争越来越激烈是大化改新的原因,排除A项;大化改新改新百年余年后,武士阶层形成,排除C项;明治维新使得日本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过渡,排除D项。故选B项。
3.A
【详解】根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2世纪晚期,源氏武士集团击败平氏武士集团,源氏首领源赖朝获得“征夷大将军”称号,设幕府于镰仓。镰仓幕府拥有独立于朝廷的政治、军事权力,天皇大权旁落,属于礼仪性的摆设,日本由此进入了长达近700年的幕府统治时期,A项正确;天皇并未同将军平起平坐,并未掌握实际大权,排除BC项;幕府掌握着武士集团,排除D项。故选A项。
4.A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信息“私地转化为国有的公地,私民转变为公民,公民分得了土地,摆脱了依附地位,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促进了日本社会经济的发展”可知,材料主要论述了大化改新对日本经济的影响,说明大化改新促进了日本社会经济的发展,即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A项正确;大化改新后,私地转化为国有的公地,贵族不是土地的主人,排除B项;材料论述的是大化改新对日本经济的影响,“日本成为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是政治方面的影响,材料并未体现,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学习唐朝制度,排除D项。故选A项。
5.A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646年,日本仿照唐朝制度进行大化改新,日本由奴隶社会进入到封建社会,A项正确;彼得一世改革揭开了俄国近代化的序幕,明治维新使日本走上资本主义道路,1861年农奴制改革使俄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排除BCD项。故选A项。
6.A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7世纪中期,孝德天皇颁布改新诏书,仿效中国的隋唐制度,进行大化改新,通过改革,日本建立了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大化改新是日本从奴隶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A项正确;明治维新使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排除B项;大化改新与限制了天皇的权利、促进了封建庄园制度形成无关,排除CD项。故选A项。
7.C
【详解】本题为逆向选择题,结合所学可知,阿拉伯国家的哈里发重视知识,认为“人最美的装饰是知识”,与古代日本无关,C项符合题意,选择C项;欧洲封建时代也就是欧洲中世纪时期,形成了森严的封君封臣制度,封臣对封君要忠诚,封君对封臣提供保护,由于封臣只对自己的封君负责,故有“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的说法,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西欧许多城市通过斗争,取得了某种程度的自由与特权,“城市的空气使人自由”这句谚语反映了西欧城市相对独立和自治,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12世纪,欧洲大学开始兴起并获得了一定的自治权,大学的兴起是欧洲中世纪教育“最美好的花朵”,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C项。
8.B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医典》”、“智慧宫”、“《天方夜谭》”,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阿拉伯帝国繁荣时期,哈里发在巴格达设立“智慧宫”,集科学院、图书馆、翻译馆于一体;阿拉伯人著的《医学集成》和《医典》两部书,长期被欧洲医学界奉为医学领域的经典。脍炙人口的阿拉伯民间故事集《天方夜谭》,构思奇妙,情节曲折,语言优美,是阿拉伯文学的瑰宝。由此可知这些关键词所涉及的国家是阿拉伯帝国,B项正确;巴比伦王国的成就是《汉谟拉比法典》,与题干信息“《医典》”、“智慧宫”、“《天方夜谭》”没有联系,排除A项;法兰克王国,是公元481年到843年由日耳曼人的一支法兰克人在西欧建立的封建王国,与题干信息“《医典》”、“智慧宫”、“《天方夜谭》”没有联系,排除C项;拜占庭帝国,是由罗马帝国分裂而来的,与题干信息“《医典》”、“智慧宫”、“《天方夜谭》”没有联系,排除D项。故选B项。
9.C
【详解】依据图示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阿拉伯人担当了沟通东西方文化的角色,为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中国的造纸术、指南针、火药等重大发明和印度的棉花、食糖等都是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的,C项正确;阿拉伯人发明了阿拉伯数字的说法错误,排除A项;中国的科技发明传到世界各地和欧洲的发展主要靠东方科技在图示中不能体现,排除BD项。故选C项。
10.A
【详解】本题是逆向选择题,依据所学可知,基督教与佛教、伊斯兰教并称世界三大宗教。佛教产生于亚洲的古印度,伊斯兰教产生于阿拉伯半岛的麦加,基督教产生于巴勒斯坦地区,都属于亚洲地区,所以三大世界性宗教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A项符合题意,选择A项;佛教认为人生如苦海,人只有熄灭各种欲望和烦恼,修行为善,才能得到解脱,主张众生平等,反对将人分为等级,B项关于三大世界性宗教的表述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公元1世纪,耶稣创立基督教,教导人们忍受苦难,死后可以升入“天堂”,C项关于三大世界性宗教的表述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7世纪初,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到穆罕默德去世时,阿拉伯半岛基本统一,这说明伊斯兰教的创立与统一国家的建立是有机结合的,D项关于三大世界性宗教的表述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A项。
11.C
【详解】根据题干“阿拉伯人在继承了人类文化遗产之后,经过消化、吸收、发明、创造,又把它贡献给了人类,从而对东西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和所学知识可知,阿拉伯数字是阿拉伯人吸收了印度人发明的数字后加以改进,之后传播到东西方,C项正确;罗马法为欧洲及世界法律体系奠定了基础,但和阿拉伯人无关,排除A项;公历源自于罗马的儒略历,以耶稣诞生之年作为纪年的开始,排除B项;英国的达尔文,著有《物种起源》,提出“进化论”观点,排除D项;故选C项。
12.B
【详解】据所学可知,阿拉伯数字是阿拉伯人对世界文化的独特贡献。阿拉伯人改造了古印度人从0到9的计数法,形成了我们现在常用的“阿拉伯数字”,并创造了完整的代数学;阿拉伯人著的《医学集成》和《医典》两部书,长期被欧洲医学界奉为经典;脍炙人口的《天方夜谭》(《一千零一夜》),构思巧妙,情节曲折,语言优美,是阿拉伯文学的瑰宝,B项正确;象形文字、太阳历、金字塔是古埃及文明,排除A项;《汉谟拉比法典》、楔形文字、空中花园是古巴比伦文明,排除C项;《荷马史诗》、帕特农神庙是古希腊文明,《十二铜表法》是古罗马文明,排除D项。故选B项。
13.A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7世纪初,穆罕默德在阿拉伯半岛创立伊斯兰教,最初在麦加传教,后由于遭到当地传统势力的反对,他于622年迁居麦地那,A项正确;BCD项与题意不符,排除BCD项。故选A项。
14.C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古兰经》是伊斯兰教的经典,C项正确;道教是中国传统宗教,与《古兰经》无关,排除A项;佛教起源于古印度,经典是《金刚经》等,排除B项;基督教起源于罗马帝国,经典是《圣经》,排除D项。故选C项。
15.D
【详解】根据材料“最初阿拉伯人是仿制希腊的星盘,但是在他们兼容和创新精神的推动下,很快就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阿拉伯的星盘后来驰名欧洲。”可知,阿拉伯人取得文化成就的原因是阿伯人具有兼容并包、勤奋创新精神, D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涉及阿拉伯人建立横跨亚、欧、非三大洲的帝国,拥有大量的科学家以及深受伊斯兰教思想影响,排除ABC项。故选D项。
16.(1)为建立统一国家扫清思想上障碍。
(2)基督教
(3)桥梁作用
(4)①阿拉伯人改造了古印度人从0到9的计数法,形成了我们现在使用的“阿拉伯数字”,并创造了完整的代数学。②《医学集成》、《医典》两部书,长期被欧洲医学界奉为经典。③《天方夜谭》是阿拉伯文学的瑰宝。
【详解】(1)目的:根据材料“……就是要通过消灭偶像崇拜的传统习惯……突破氏族部落的樊篱,为建立统一国家扫清思想上的障碍”可得出,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的目的是突破氏族部落的樊篱,为建立统一国家扫清思想上的障碍。
(2)宗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世纪,在罗马帝国统治下的巴勒斯坦地区,犹太人长期遭受苦难,渴望“救世主”的到来。传道者宣传说,耶稣就是“救世主”。耶稣教导人们忍受苦难,死后可以升入“天堂”。“救世主”在希腊语中称作“基督”,这种信仰耶稣基督的宗教后来被称为“基督教”。
(3)作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阿拉伯人担当了沟通东西方文化的角色,为世界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桥梁作用。
(4) 成就:根据材料及所学可得出,可以从传播阿拉伯数字成为世界通用数字;脍炙人口的《天方夜谭》(《一千零一夜》),构思奇妙,情节曲折,语言优美,是阿拉伯文学的瑰宝;麦加清真寺是伊斯兰建筑艺术代表等角度作答。
17.(1)变化:无偿赏赐到有偿封赐。特点:封君与封臣的关系有着严格的等级性,而且权利、义务交织在一起,有一定的契约意义。
(2)特点:庄园是一个独立的自给自足的经济和政治单位。司法机构:庄园法庭。
(3)改革:大化改新。人物:孝德天皇。共同之处:都确立了以土地为核心的封建制度(或都建立了封建制度的国家)。
【详解】(1)变化:根据材料一“法兰克王国对土地的分封形式进行了改革,不再像以前那样无偿地赏赐,而是要求得到封地的人必须提供兵役服务。”可知,法兰克王国土地分封改革前与后的变化为无偿赏赐到有偿封赐。
特点:根据材料一“赐地的人成为封君,接受封地的人则成为封臣,封臣必须效忠于封君、封君则须保护封臣的观念日益流行开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封臣受到外来攻击时,封君必须提供保护。封君与封臣的关系有着严格的等级性,而且权利、义务交织在一起,有一定的契约意义。
(2)特点:根据材料二“庄园内的一切生产都是为了供应领主消费和依附农民及其家庭的生活需要,只有庄园不能生产的如盐、铁等,才从行商手中购取。”可知,西欧庄园的典型特点是庄园是一个独立的自给自足的经济和政治单位。
司法机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庄园法庭起着维护庄园公共秩序的作用。佃户之间关于土地、借贷和婚姻的纠纷,违反庄园公共规则的行为,都要通过庄园法庭进行审理。所以,庄园的司法机构是庄园法庭。
(3)改革:根据材料三“日本新政最重要的内密是废除贵族所拥有的一切土地和人民,使其归属于国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大化改新的主要内容有:经济上,废除一切私地、私民,将土地、部民收归国有,成为公地、公民。所以,材料三中的内容反映的是大化改新。
人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大和皇族中的改革派发动宫廷政变,孝德天皇即位,年号大化。从646年开始,日本仿效唐朝的典章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史称“大化改新”。所以,实施者是孝德天皇。
共同之处:根据材料一“法兰克王国对土地的分封形式进行了改革”和材料三“日本新政最重要的内密是废除贵族所拥有的一切土地和人民,使其归属于国家”可知,材料一与材料三反映的这两次改革在影响上的共同之处为都确立了以土地为核心的封建制度(或都建立了封建制度的国家)。
18.(1)文字:楔形文字;阶级:奴隶主阶级。
(2)国家:古印度;美誉:“黄金之国”。
(3)人物:亚里士多德;评价: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学者,对许多学科都有贡献,还创立了逻辑学等新的学科。
(4)填空:智慧宫;阿拉伯文化。
(5)做法:一是要有开放的意识,注意吸收、融合其他外来先进文化的精华;二是要有创新意识,赋予传统文化以时代精神和现代价值。
【详解】(1)文字:根据材料一图一并结合所学可知,石柱上刻写的法典是《汉谟拉比法典》,《汉谟拉比法典》是古巴比伦王国留给人类的宝贵文化遗产,而古巴比伦王国是两河流域的一个国家,当时两河流域的人们使用的文字是“楔形文字”,以此可知,石柱上刻写的法典最有可能使用的楔形文字刻写。阶级:依据材料“法典规定:拐带奴隶、帮助奴隶逃跑或窝藏奴隶者,都要被处以死刑。奴隶打自由民的嘴巴或不承认自己的主人,要被处以割耳之刑。”和所学可知,古巴比伦王国是一个奴隶制国家,国王汉谟拉比制定的《汉谟拉比法典》,保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
(2)国家:依据材料二和结合所学可知,古代印度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最著名的是《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两部梵文史诗。故这两部梵文史诗是古印度留下的;美誉:结合所学可知,印度因最早发现和使用的金属是黄金而有“黄金之国”的美誉。
(3)人物:根据材料三“他是柏拉图的学生,他有一句名言:‘吾爱我师,吾更爱真理’他解剖了许多动物,奠定了动物学基础,他是逻辑学的创始人,提出了演绎等方法成为科学研究的方法论的基础”和所学可知,他是亚里士多德;评价:结合所学可知,亚里士多德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学者,对许多学科都有贡献,还创立了逻辑学等新的学科。
(4)填空:依据所学可知,830年,哈里发在巴格达设立“智慧宫”,集科学院、图书馆、翻译馆于一体。为延揽翻译人才,哈里发以黄金支付稿酬,其重量与译著重量相等。于是,大量的希腊、波斯、印度的典籍被译为阿拉伯文。在吸收、消化外来文化的基础上,他们创造了有自己特色的“阿拉伯文化”。
(5)做法:综合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对待古代思想、文化遗产,一是要有开放的意识,注意吸收、融合其他外来先进文化的精华;二是要有创新意识,赋予传统文化以时代精神和现代价值。
19.(1)改革:大化改新;影响:使日本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
(2)日本:开放、积极学习。 拜占庭帝国:封闭保守。
(3)国家:清政府统治时期的中国。当时的对外政策:闭关锁国。现在的对外政策:对外开放。
(4)开放宽容使文明繁荣,保守狭隘使文明衰落,取其精华。
【详解】(1)改革:根据材料一“646年(大化二年)元旦,日本统治者任用一些从中国归来的留学生,经济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可知。从646年开始,日本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影响:结合所学可知,大化改新使日本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
(2)态度:对比材料一和材料二可知,日本积极学习,进行大化改新;拜占庭帝国封闭保守。
(3)国家:根据材料三“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一的帝国,不顾时势,人为地隔绝于世并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自欺”可知,所以“大帝国”指的是清政府统治时期的中国;对外政策:依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清政府的对外政策是闭关锁国。对外政策:结合所学可知,现在中国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
(4)启示:从日本、拜占庭帝国和中国不同历史命运中,使我们认识到开放宽容使文明繁荣;要以开放的心态学习外国先进文化,去其糟粕。
20.(1)大化改新由奴隶社会进入到封建社会。
(2)东汉时期甘英出使大秦;元朝时意大利人马可·波罗来华。
(3)阿拉伯人担当了沟通(传播)东西方文化的角色。中国的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印度的棉花、食糖等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
(4)①世界文明的起源是多样的。起源于黄河长江的中国文明属于大河文明,中国的甲骨文使得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推溯到商朝;
②起源于地中海的希腊文明属于海洋文明,占希腊的帕特农神庙是古希腊建筑的典型代表,对于现代欧洲的建筑风格影响至今。
③世界不同起源的文明创造的成就显现了各自的独特魅力,我们要承认差异,相互学习,加强文明交流。
【详解】(1)变化:根据所学可得出材料强调的是大化改新,646年日本推行大化改新,大化改新是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使日本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
(2)史实:根据所学,可得出主要史料有东汉时期甘英出使大秦;元朝时意大利人马可·波罗来华。
(3)理解:根据“希腊人的脑,中国人的手,阿拉伯人的脚”可得出材料主旨强调的是阿拉伯人担当了沟通(传播)东西方文化的角色。而中国发明了相关科技,如中国的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印度的棉花、食糖等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
(4)阐述说明:根据材料和所学,可从起源的多元角度概括得出,世界文明的起源是多样的。起源于黄河长江的中国文明属于大河文明,中国的甲骨文使得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推溯到商朝;再结合史实,分别说明,可得出起源于地中海的希腊文明属于海洋文明,占希腊的帕特农神庙是古希腊建筑的典型代表,对于现代欧洲的建筑风格影响至今。最后再总结不同文明的影响及世界文明的进程,可得出世界不同起源的文明创造的成就显现了各自的独特魅力,我们要承认差异,相互学习,加强文明交流。
21.(1)大河流域的自然地理环境;农业生产的兴起。(言之有理即可)
(2)《汉谟拉比法典》是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等。(言之有理即可)
(3)亚洲文明为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言之有理即可)
【详解】(1)条件:根据材料一“公元前2500年左右的亚非文明地图”,可知亚非文明分布在尼罗河流域、两河流域、印度河流域、黄河流域等大河流域;根据材料二“农业生产最早兴起于亚洲,为亚洲文明领先于世界其他地方奠定了物质基础……考古学家们在北纬20度到40度之间亚洲大陆的广泛区域里发现了众多的农业遗存,据此推断该地区曾发生‘农业革命’”,可知农业生产的兴起;因此亚洲文明产生的条件有大河流域的自然地理环境;农业生产的兴起。
(2)文明成果:根据材料三,以两河流域文明为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18世纪,古巴比伦王国的国王汉谟拉比统一了两河流域,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奴隶制国家。为了维护奴隶主的利益,汉谟拉比制定了一部法典,史称《汉谟拉比法典》,这是世界上现存的古代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可知亚洲领先于世界的文明成果,如《汉谟拉比法典》是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等。
(3)说明:材料材料四“阿拉伯数字发源于印度,经阿拉伯商人影响世界,成为世界通用的数学语言。中国的造纸术、火药、印刷术、指南针四大发明带动了世界变革,推动了欧洲文艺复兴。法国、英国、荷兰等学者在印度和中国无偿地学习棉织品的制造方法,为改造欧洲纺织机械业提供了大量知识与技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说明了亚洲文明为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
22.(1)公民大会;伯里克利;津贴制度。
(2)法兰克王国;赐封土地。
(3)大化改新;唐朝;使日本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
(4)改革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要坚持改革开放改革要适合本国的国情等。
【详解】(1)最高权力机构:根据材料“为了保证一般公民都能担任国家公职”和结合所学可知,公民大会是雅典的最高权力机构。
高峰:根据材料“制定了公职津贴制”和结合所学可知,公元前5世纪中后期,伯里克利主政时期,建立了津贴制度,雅典奴隶制民主政治发展到高峰。
(2)国家及纽带:依据材料信息“所谓的封君封臣制,就是以土地的层层分封、占有为基础,以封君和封臣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关系为纽带的封建等级制”可知,维系封君与封臣之间关系的纽带是赐封土地,8世纪前期,法兰克王国的查理·马特任宫相时,改变以前无条件赏赐贵族土地的做法,实行有条件的土地分封。得到封地的人必须为封主服兵役,这次改革在封建贵族内部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制度。
(3)改革:根据材料“大化二年(646年)元旦”和结合所学可知,孝德天皇即位,年号大化,从646年开始,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史称“大化改新”。
朝代:大化改新,又作大化革新,是645年6月发生的古代日本政变。其主要内容是废除大贵族垄断政权的体制,向中国隋唐政治经济体制学习,成立古代中央集权国家。给日本历史上带来了巨大的变革。
影响:根据材料国家给贵族以“食封”和“禄”和结合所学可知,大化改新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地方由中央派官治理,大化改新使日本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制度的封建国家。
(4)本题是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围绕材料主旨—改革进行表述。例如改革促进社会发展;改革是强国之路,动力之源。
23.(1)起源于大河流域。
(2)暴力冲突与和平交往(战争与和平等)。影响:促进不同区域文化的交流。
(3)观点:文明交流互鉴推动社会进步。
论述:丝绸之路开通后,汉朝的丝绸、铸铁技术等传到西域,西域的核桃、乐器传入中原,丝绸之路通过和平往来的方式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和发展。亚历山大东征,通过暴力冲突的方式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的大交汇。
结论:因而说“文明交流互鉴推动社会进步”,我们应该加强世界各种文明的交流,取长补短。
【详解】(1)原因:根据材料中“在四大文明古国及希腊、玛雅人民族的神话故事里,都有大洪水甚至洪水灭世的传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四大文明古国都起源于大河流域,可以得出,广泛流传洪水传说的原因是四大文明古国都发源于大河流域,大河经常泛滥。
(2)方式:根据材料中“历经10年征战,亚历山大建立了一个空前庞大帝国,其版图西起希腊,东到印度河流域,北抵中亚,南达埃及,地跨欧亚非三洲”,可知,古代文明交流的方式是暴力冲突,根据材料中“中国的造纸术、指南针、火药等重大发明和印度的棉花、食糖等都是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的”,可知,古代文明交流的方式是和平交往。
影响: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亚历山大东征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大交汇,大量工商业者随军队流动,加强了东西方之间的经济联系和贸易往来;阿拉伯人担当了沟通东西方文化的角色,为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中国的造纸术、指南针、火药等重大发明和印度的棉花、食糖等都是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的,可以得出,不论是暴力冲突还是和平交往,都促进不同地区的经济和文化的交流。
(3)论述:结合相关知识,可以利用丝绸之路与亚历山大东征的史实开始论证“文明交流互鉴推动社会进步”,如丝绸之路开通后,汉朝的丝绸、铸铁技术等传到西域,西域的核桃、乐器传入中原,丝绸之路通过和平往来的方式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和发展。亚历山大东征,通过暴力冲突的方式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的大交汇。因而说“文明交流互鉴推动社会进步”,我们应该加强世界各种文明的交流,取长补短。